优质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注释及注释(幼时记趣原文及注解)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待收藏 /  2023-05-14 15:2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注释及注释(幼时记趣原文及注解),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177个字,大小约为32KB,预计浏览完需要18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幼时记趣

我五岁时生活在汝南老君庙,妈妈在老君庙供销社工作。那时老君庙供销社占地面积很大!临街路北是一排门市部,在门市部后面是供销社大院。有职工家属院,有几个大仓库,还有酱油厂,咸菜厂,醋厂,好像还有木材厂。进货用马车拉,用骡子拉马车。据说是在内蒙古买的退役的军用骡子,听话又能干!每次拉货回来,赶马车的车夫悠哉悠哉的坐在车辕后面,手里的鞭子却从没见扬起过。卸完货后,骡子自己拉着马车回到窝前,静静等着。过了一会儿,马车夫回去给骡子卸了套,给骡子喂草喂料。


每天夜晚大家都去电影院看电影,但每个门市部都要留人看门,因为真的有小偷偷东西。总有一个食堂的师傅大声喊,看电影的走了,快开演了!好像还要背个板凳!有时我没有去看电影,就一个人在家,每次都有老鼠打架从梁上墙上掉下来,怕的要死!


(未完待续)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25)



余幼时即嗜学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①外兄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②句读,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③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④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⑤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 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符号。③外家:指舅家。④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⑤经生:泛指研读经书的书生。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①余幼时即嗜学(__________) ②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


③屏人窃诵 (__________) ④返临川 (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以衾相覆”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A. 无从至书以观B. 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C. 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D. 以中有足乐者


【3】用现代汉话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


【4】从宋濂和陈际泰求学经历中,我们可得到什么有益的启示?


课本里的“苏州”,你还记得吗?


首图 |「莫修-文」


封图 |「双子阳光的豆豆」




走进苏州二千五百年的历史长卷,游走于春秋时代吴国的政治中心,秦代东南第一大城,西汉武帝时江南政治、经济中心、“江东一都会”(司马迁《史记 货殖列传》),再到了唐朝人口数量居江南之冠、江南唯一的雄州,穿行于宋时“苏常熟,天下足”(陆游《奔牛水闸记》)的富庶之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范成大《吴郡记》)、“风物雄丽,为东南之冠”(龚明之《中吴纪闻》)的秀美之都,又至明代文化达到巅峰、才子状元辈出、全国首屈一指的文化大城,清时“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曹雪芹《红楼梦》)……


一路走来,你无法不惊叹苏州都市之繁华,物产之丰富,风土之清嘉。


如果走进古典诗词之中,所见苏州,水榭楼台间,风花雪月里,白墙黛瓦上,处处是江南风韵、诗情画意。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语文课本里,去感受一下苏州的风采。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苏杭被赞为“天堂”,除了因江南一带的富庶之外,还因其风光之丽。苏州得天独厚,湖光山色,山温水软,引人入胜。白墙黛瓦姑苏城,小桥流水百姓家,从一座城,到一户人家,都似一幅水墨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南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范成大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曾于各地任官,后退隐归乡,在石湖建屋闲适生活,晚年自号“石湖居士”。归隐后范成大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课本中选的这首诗就是出自其《四时田园杂兴》组诗之中,这组诗共六十首,非常全面且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四时的风光景物、民俗风情。


诗中描绘了苏州的田园景色,“梅子金黄杏子肥”,这样的诗句读来朗朗上口,细品饶有情趣。范成大的作品,在南宋时便享有盛名,到了清代影响更大。


@落木千寻▲






《白莲》


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陆龟蒙这首小诗极尽托物寄兴之法,把花拟人化,别有意味。诗人借白莲花的谢落,暗喻洁身自好的人受到冷落被埋没的命运。


陆龟蒙生于江南水乡苏州,在晚唐衰乱之世无法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之后,买地置宅,退隐甫里(即甪直古镇),除了文学创作外,他还参与农事。


他写了不少对自然风物观察细致、运笔细腻的作品,水乡之地,白莲常见,陆龟蒙下笔没有描写花貌,而是着笔花“心”,诗句多出新意,明里是写花,实则是写高洁不俗之人,情致深邃,余味无穷。


@太仓摄客▲




时至今日,苏州仍因“古城”而闻名,古容古貌、古色古香让苏州城的古意散发魅力。苏州今日之古,并非虚传,因为她有太多的名胜古迹。那么,课本里选了哪些文章呢?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湘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等)


张继这首《枫桥夜泊》一出,当即震惊文坛,随后苏州的寒山寺成了许多诗人的打卡地,这首诗遂成为千古绝唱。


至今诗中的“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都是大众喜爱的古意氛围,甚至“姑苏城外”“夜半钟声”都有着不可言说的古意之美。


如果没有寒山寺夜半“送”到船上来的钟声,大唐诗史中就不会有张继的大名;如果没有张继于江枫渔火里的“对愁眠”,寒山寺就不会享有今天这样的盛誉。


@太仓摄客▲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鲁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等)


常建的这首隐逸胸怀、寄情山水之作,委婉含蓄,胜在旨趣。谁不喜欢那两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之美?当然诗美,不仅在这两联上,其他字词运用也是堪称绝妙,全诗读来令人心体妙明。


记得上学时读此诗,哪明白诗中禅意,只知道美,甚至对“破山寺”都有了无以言传的亲切与好感。


破山寺,也就是苏州常熟西北虞山上的兴福寺,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又称“破山寺”。


@温炳灵▲






《虎丘记》


明·袁宏道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每至是日,倾山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略)


(苏教版中职语文第四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等)


喜欢明清小品者,自不会错过袁宏道的作品,袁宏道的小品,必不能错过这篇《虎丘记》。


虎丘位于苏州城西北郊,享有“吴中第一名胜”之誉。北宋苏东坡曾说:“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明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


袁宏道这篇“记”,没有从记景写起,而是以记述虎丘中秋月夜游人云集的情景、聚饮欢歌的场面为主。先写中秋之夜游人如织的盛况,再写中秋之夜虎丘斗歌的场面,接着才着笔写虎丘山水的美景以及最后一次游虎丘的感受。


@双子阳光的的豆豆▲






《五人墓碑记》


明·张溥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略)


(苏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三、人教版高二语文第三册)


张溥是苏州太仓人,此篇系碑文,主要记述和颂扬了苏州百姓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歌颂了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精神。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迫害东林党人,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奋起反抗,发生暴动。事后,阉党搜捕暴动百姓,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义气扬扬”“谈笑以死”。


为纪念死去的五义士,苏州百姓将他们合葬在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日常微博摸鱼的阿戴▲






《苏州园林》


近代·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略)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叶圣陶是苏州人,他的《苏州园林》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篇课文,其语言通俗,生动有韵。说它是一篇说明文,但它又夹以记叙,使之不枯燥,再配以议论,如园林设计者之匠心独运,使得文章呈现优美的意境,读来让人身临其境,有美不胜收之感。


园林是苏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则好比这名片上的简介。


@双子阳光的豆豆▲






有时课文里的历史“漫不经心”地为我们展现了苏州的一面,比如:


《郑和远航》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一次壮举,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段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但这篇课文为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原来郑和下西洋,是从苏州出发的。文中的“刘家港”,位于今天的苏州太仓浏河镇。


为什么选择在刘家港出发呢?后人分析有五大原因,比如刘家港是中国历史上名扬海外的古港,容“海洋之襟喉,江湖之门户”,这里“潮汐汹涌,可容万斛之舟”,有“六国码头”和“天下第一码头”之称。比如这里水陆交通方便,而自然资源又极其丰富,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


@非常lisa1912▲






《卧薪尝胆》


两千多年前,在长江下游有两个国家,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他们都想征服对方,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


会稽一战,越国打了败仗。越王勾践万般无奈,只好派人向吴王夫差求和……(略)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讲苏州的历史,都少不了这个成语故事。越王勾践回国后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每顿饭前都要先尝一尝苦胆,提醒自己不忘兵败会稽的耻辱。最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越国灭掉了吴国。


@会飞的猪23333▲






《岳阳楼记》


北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略)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谁没说过或引用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句子,《岳阳楼记》之名在此不需赘述了。


范仲淹的祖上迁居苏州,范仲淹也成了“苏州人”,他勤勉求学,勤廉为政,50岁任苏州知州,在苏州将打算建宅的购地拿来办学。其一生内外兼修,清廉立世,北宋王安石评范仲淹是“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南宋理学宗师朱熹曾评价范仲淹是“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莫修-文▲






《幼时记趣》


清·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略)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标题为《童趣》)


《幼时记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沈复是苏州人,《浮生六记》写的是平凡而又充满情趣的日常生活,文字清新真率,字里行间充满浪漫的江南气息。


《幼时记趣》写了沈复孩童时期的几件趣事,喷烟熏蚊,视作云中白鹤,视草丛为林,观虫蚁为猛兽,蛤蟆吞吃蚂蚁则鞭罚,还要赶出院子,读来真是童趣盎然。这样的课文,活到多老都得学一学。


@寧父▲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略)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部编人教版高三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等)


这篇《项脊轩志》被编入多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归有光系苏州昆山人,其远祖曾居住在苏州太仓的项脊泾,他将小屋命名为项脊轩,多少有些纪念意义。


不过是写一间小屋,所记又不过是身边琐事,但


@97狼▲






《清平乐·村居》


南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一提到辛弃疾,自然想到的是他的“豪放派”文风,但这首有关村居的词,却平和温馨。词中描绘了一家人朴素平淡却耐人寻味的生活,既有亲情的美好,又有生活的趣味,人物情态也跃然纸上。这首词犹如一个生活影像,人物活灵活现,温馨动人。


作此词时,辛弃疾居信州(今江西上饶),词中“吴音”,是指吴地方言。信州大约在隋时属江南东道,唐时仍有此机构,江南东道治所在苏州,所以信州农家人说着吴地方言。


@火之星2100▲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南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床,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范成大的田园诗,备受课本青睐,除了前文介绍的一首,还有这一首。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农家的田园生活,农家儿女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各自挑起家庭的担子。儿童不会耕田,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如此不起眼的小事,却写得如此别致有意趣,让人一读之下,仿佛走进了古时的画境之中。


范成大的诗歌,多浅显生动,富有民歌风味,又格外清新流丽,格调清俊,语浅意隽。


@白墙下的花园▲


入选课本的“苏州”,你还记得哪篇?

苏州城,底蕴深厚,可上溯2500年。




作为吴文化的中心地区,苏州文人辈出,名篇频传。




作为风景优美的经济高地,外来墨客往来之间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篇章,令人回味不已,其中有些更是选入课本,供孩子诵读学习。






今天咱们来看看,语文课本中出现了哪些“苏州”诗篇,会不会有哪篇勾起你的回忆?






诗词篇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




《枫桥夜泊》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诗中描述的景象,是外地孩子对苏州的第一印象。寒山寺甚至因此成为游客必打卡景点。








《送人游吴》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


乡思在渔歌


——杜荀鹤




一千年的苏州是什么模样?




一千年后的我们看不到,看完这首诗,就可以想象得到了。




河网密布,桥梁众多,人家枕河而居,船儿穿梭在大大小小的河巷之中,卖菱卖藕,载绮载罗,几句诗,几个画面,勾勒了一个富足有味、引人向往的姑苏城。








《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范成大




初看,这首诗似乎与苏州无关,其实这首诗的




范成大退休之后,隐居石湖,写了许多田园诗,笔墨着重于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田园生活,一派温馨惬意。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常建




不知道是否有人和我一样,误以为“破山寺”是“破败的山寺”。




其实破山寺,大名叫兴福禅寺,江南名刹,在常熟虞山北麓。寺边有破龙涧,故而俗称破山寺。








文言文篇




《虎丘记》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袁宏道




《虎丘记》是袁宏道游记散文中的名篇。他任职吴县时,六次游览虎丘,辞官之际,故地重游,写下了这篇文章,其中虎丘中秋夜的描绘,令人神往。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沈复




《幼时记趣》节选自沈复的《浮生六记》。




沈复是土生土长的苏州人,《浮生六记》其实写的就是清代苏州人的日常生活。




《幼时记趣》写了他孩童时期的几件趣事,喷烟熏蚊子,把它们当作云中白鹤,趴在草丛里看蚂蚁,把它们当作小兽,并为之复仇,鞭罚吞吃蚂蚁的癞蛤蟆,童趣满满。








《五人墓碑记》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张溥




入选高中课本的《五人墓碑记》,是明代文学家张溥的一篇碑文,碑文歌颂了苏州五位烈士的英勇无畏,赞颂了苏州市民敢于向恶势力作斗争的事迹。




五位义士的合葬墓,如今仍在山塘街上。








《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




《项脊轩志》,文字娓娓道来,学的时候其实并不大明白,长大后才懂里面蕴含的人情深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往情深,令人唏嘘,至今依然活跃在互联网上的评论与弹幕中。








现代文篇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叶圣陶













课外阅读篇




《红楼梦》


《红楼梦》,四大名著之一,是高中生的课外阅读书,红楼梦的故事,就是从苏州开始的。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曹雪芹






课本上的苏州,是往日的苏州,如今的姑苏,繁华一如既往,繁华的形式则更为多样。




图:苏茶网、摄图网







姑苏台上烟花月,宁负春风箫管声。


清明节,有人葬爱,有人祭奠童年

截至今年清明节,豆瓣“网络公墓”小组已经聚集了13650名组员。从2020年成立至今,这个小组不乏关注。网上祭奠已不算新鲜事。如今,不仅是形式,祭奠的内核也在发生改变。


有人祭奠青春,


有人写下童年的“墓志铭”


2020年11月19日,赵婧文暗恋一年多的男生和其他女生恋爱了。


她把这段感情经历写成将近3000字的回忆文字发在“网络公墓”小组,标题为“祭奠一段闪闪发光的回忆”。


“十七八岁的那种暗恋,是特别珍贵的情感体验,而且当时难受的感觉又是那么清晰,一点一滴情感我都害怕之后会忘记,于是当天我就把这些都转换成文字性的东西,记到备忘录里了。”


赵婧文说,这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网络公墓”小组发帖。“我在平凡幸运的青春期,选择了葬爱。”


赵婧文当时的朋友圈


除了青春,“网络公墓”里还有对童年的祭奠。


“那天我偶然看见了公墓小组,当时,我的脑海里第一时间就想起了逝去的童年。”今年3月,杨俊杰在小组里发了一篇回忆童年时代的帖子。


他认为,祭奠和纪念的区别,在于其对象是否还存在或有生命,以及使用者的心境。“在我看来,童年已经失掉了生命力,所以可以祭奠。” 杨俊杰说,“网络公墓”里的帖子算是他写下的“墓志铭”。


埋葬迷茫的一年半后,


她选择重新上路


在杨俊杰看来,“网络公墓”是一个可以让人安放自己内心的地方,那些难以释怀的、值得纪念的情感或者事物,都可以埋在里面。他说,有人选择“埋葬”后,放下过去,重新上路;也有人选择倾诉后又带着那些记忆继续前行。


李月应该属于前者。今年2月,寒假刚刚结束不久,正在读大二的她坐在返校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倏忽而逝的风景,“好像过去一年半的校园生活也是这样过去的”。


“高考之后,我变得像没有方向的船,在生活里随意飘荡着。”李月说,大学的专业选择来自父母的建议,自己完全不了解。课堂上没有听过课,课后也没有参加什么活动,没有交到朋友。整晚熬夜看小说,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一。


新学期来了,李月首先要应对大二上学期的延期考试。她坐在车上,一个念头突然冒起,“我的人生不能就这么完了,我的未来还有很多很多年,不管怎么样不能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个暮气沉沉的人。”


想通后,李月决定把这段迷茫彷徨的记忆记录在“网络公墓”小组,并希望此后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开学以来,她顺利通过了考试,周末也会约上朋友出去玩,大学生活又充实了起来。


李月现在的周末生活


今年,距离赵婧文“埋葬”那段感情快三年了,她更坚定地认为,当时写下那些文字是正确的决定。


“并不是所有感情生根的时候都想要它必须开花结果,或许当时悲伤滔天,但现在回过头看,那么单纯又赤诚的爱慕以后肯定不会有了,在记忆里,它年轻又闪闪发光。”她说。


怀念的情绪不止在清明,


这天她要去演唱会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缅怀逝人的重要时节。


杨俊杰记得,小时候的清明节,长辈们会驱车几小时,带他去为先人们祭扫,他还会买祭奠用的纸来折,听爷爷奶奶说很多关于长辈的故事。


杨俊杰所说的这些传统的悼亡形式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新的变化。


在赛博空间里,不受时空的限制,人们的情感得以进行更为具象化的记录与保存。与此同时,祭奠的内核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某个人到某种情感、某段时光甚至某个事物。


这或许也是清明节本身的独特况味。中国古代文学里,清明既有“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愁,也有“遥听弦管暗看花”“人生有酒须当醉”的恣意。


歌与哭,喜与悲,生与死都可以集中在这一天。


按照传统习俗,赵婧文需要在清明节这天祭祀故去的爷爷。但她认为,这些怀念的情绪,在平常日子里也会不经意间翻涌而上。因此到了清明,她反而更愿意去感受这个节日其他的气氛,比如春天的踏青。


“这个清明我刚买了最喜欢的乐队的live(livehouse,现场演出)门票,我可能会一直怀念当天的live。”她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赵婧文”“李月”为化名)


韦香惠



截至今年清明节,豆瓣“网络公墓”小组已经聚集了13650名组员。从2020年成立至今,这个小组不乏关注。网上祭奠已不算新鲜事。如今,不仅是形式,祭奠的内核也在发生改变。


有人祭奠青春,


有人写下童年的“墓志铭”


2020年11月19日,赵婧文暗恋一年多的男生和其他女生恋爱了。


她把这段感情经历写成将近3000字的回忆文字发在“网络公墓”小组,标题为“祭奠一段闪闪发光的回忆”。


“十七八岁的那种暗恋,是特别珍贵的情感体验,而且当时难受的感觉又是那么清晰,一点一滴情感我都害怕之后会忘记,于是当天我就把这些都转换成文字性的东西,记到备忘录里了。”


赵婧文说,这是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网络公墓”小组发帖。“我在平凡幸运的青春期,选择了葬爱。”


赵婧文当时的朋友圈


除了青春,“网络公墓”里还有对童年的祭奠。


“那天我偶然看见了公墓小组,当时,我的脑海里第一时间就想起了逝去的童年。”今年3月,杨俊杰在小组里发了一篇回忆童年时代的帖子。


他认为,祭奠和纪念的区别,在于其对象是否还存在或有生命,以及使用者的心境。“在我看来,童年已经失掉了生命力,所以可以祭奠。” 杨俊杰说,“网络公墓”里的帖子算是他写下的“墓志铭”。


埋葬迷茫的一年半后,


她选择重新上路


在杨俊杰看来,“网络公墓”是一个可以让人安放自己内心的地方,那些难以释怀的、值得纪念的情感或者事物,都可以埋在里面。他说,有人选择“埋葬”后,放下过去,重新上路;也有人选择倾诉后又带着那些记忆继续前行。


李月应该属于前者。今年2月,寒假刚刚结束不久,正在读大二的她坐在返校的列车上,望着车窗外倏忽而逝的风景,“好像过去一年半的校园生活也是这样过去的”。


“高考之后,我变得像没有方向的船,在生活里随意飘荡着。”李月说,大学的专业选择来自父母的建议,自己完全不了解。课堂上没有听过课,课后也没有参加什么活动,没有交到朋友。整晚熬夜看小说,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大一。


新学期来了,李月首先要应对大二上学期的延期考试。她坐在车上,一个念头突然冒起,“我的人生不能就这么完了,我的未来还有很多很多年,不管怎么样不能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个暮气沉沉的人。”


想通后,李月决定把这段迷茫彷徨的记忆记录在“网络公墓”小组,并希望此后能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开学以来,她顺利通过了考试,周末也会约上朋友出去玩,大学生活又充实了起来。


李月现在的周末生活


今年,距离赵婧文“埋葬”那段感情快三年了,她更坚定地认为,当时写下那些文字是正确的决定。


“并不是所有感情生根的时候都想要它必须开花结果,或许当时悲伤滔天,但现在回过头看,那么单纯又赤诚的爱慕以后肯定不会有了,在记忆里,它年轻又闪闪发光。”她说。


怀念的情绪不止在清明,


这天她要去演唱会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缅怀逝人的重要时节。


杨俊杰记得,小时候的清明节,长辈们会驱车几小时,带他去为先人们祭扫,他还会买祭奠用的纸来折,听爷爷奶奶说很多关于长辈的故事。


杨俊杰所说的这些传统的悼亡形式随着时代发展有了新的变化。


在赛博空间里,不受时空的限制,人们的情感得以进行更为具象化的记录与保存。与此同时,祭奠的内核也开始发生变化,从某个人到某种情感、某段时光甚至某个事物。


这或许也是清明节本身的独特况味。中国古代文学里,清明既有“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愁,也有“遥听弦管暗看花”“人生有酒须当醉”的恣意。


歌与哭,喜与悲,生与死都可以集中在这一天。


按照传统习俗,赵婧文需要在清明节这天祭祀故去的爷爷。但她认为,这些怀念的情绪,在平常日子里也会不经意间翻涌而上。因此到了清明,她反而更愿意去感受这个节日其他的气氛,比如春天的踏青。


“这个清明我刚买了最喜欢的乐队的live(livehouse,现场演出)门票,我可能会一直怀念当天的live。”她说。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赵婧文”“李月”为化名)


韦香惠



:

【本文标题和网址】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注释及注释(幼时记趣原文及注解) www.chun1983.cn/cjxs/121840.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