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曹秽论战原文翻译注释(曹秽论战原文加翻译)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02 22:1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曹秽论战原文翻译注释(曹秽论战原文加翻译),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247个字,大小约为41KB,预计浏览完需要24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曹刿论战》原文及译文

《曹刿论战》出自《 左传 ·庄公十年》。讲述了 曹刿 在 长勺之战 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 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原文及译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 同:遍)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伐:攻打。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谋:谋议。间:参与。鄙:鄙陋,目光短浅。乃:于是,就。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遍:一作“徧”,遍及,普遍。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追赶。辙:车轮碾出的痕迹。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遂:于是,就。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倒下。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点赞、评论、收藏和关注。


先秦·左丘明《曹刿论战》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导读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此书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


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以:按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


从:随行,跟从。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相关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起来。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消失,而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赏析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


  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文章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


(每日一课)文言文学习:左丘明·《曹刿论战》带翻译和鉴赏

小墨:


语文是最注重基础的学科,打好语文基础是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下面这份文言文送给大家学习,爸爸妈妈们为孩子收藏吧!


作品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 先秦·左丘明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 同:徧)


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间: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


从:随行,跟从。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是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夫战,


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伏:埋伏。


靡: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


作品简介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


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作品鉴赏】

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炼,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小墨留给大家最后的话:


做一个快乐的人,


对自己感到快乐,


展现真实的自我,


无论是对着镜子还是对着你的爱人。


愿你我心中有爱!




《曹刿论战》,初中古诗文打卡第120篇,邀你一起学习初中生必备古诗词和古文

关注我们


每日一首古诗文


本文是对长勺之战这一历史事件的叙述,但对战事的过程着墨极少,而花费大量笔墨描写曹刿和鲁庄公的谈话,核心是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因此后人将这篇文章命名为《曹刿论战》。关于战争,曹刿有哪些高论呢?首先,在政治上,将希望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明保佑上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支持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其次,在军事上,面对强敌决不可轻率冒进,而应审时度势,运用谋略,伺机出击,这样才有获胜的把握。这两点,在弱国面对强国的战争中具有普遍意义。


每日古诗文打卡计划


《小学生必备古诗词112首》的“每日一诗”活动推出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从5月1日起,我社将开启以《初中生必备古诗词85首》和《初中生必备古文39篇》为基础的“每日古诗文打卡”活动,每天与大家分享一首古诗词或一段古文,让古诗文学习不再是沉重的负累,收获每日一读、常有所得的喜悦。


欢迎各位老师、家长和同学一起加入我们的每日古诗文打卡活动。


参与方式:在我们的每日推送下留言,讲述共读诗文的感悟或收获(留言请言之有物)。由于微信留言只能精选100条,超过100条后的留言无法精选呈现,因而只需按要求留言,就算打卡成功,未精选不代表未打卡。打卡从第一次留言当天开始统计,欢迎之前未参加的朋友,从今天起加入我们的活动。本活动采用定期统计的方式,如您近期已满足连续打卡30天的要求,请稍安勿躁,工作人员将在下一轮获奖统计时联系您


活动奖品:连续按时(发布当天-第二天发布之前留言)打卡30天的读者朋友,可随机获得《初中生必备古诗词85首》或《初中生必备古文39篇》里的其中一本。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拥有获取赠书的机会,本活动中每人仅限获奖一次。


本次打卡活动还有4天即将结束,请打卡还不足30天的朋友加油!


点击“分享”,让更多的人看到!


诗经《国风·邶风·击鼓》解读



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春秋的时候,宋国攻打陈国。跟陈国有盟约的卫国出兵相救。卫国的士兵驻守在陈国,时间久了,不由得思念家乡。就像马爱好自由,挣脱缰绳跑到树林里一样,在外的士兵也想摆脱战争,回到家乡。




战鼓镗镗震天响,战士踊跃练刀剑。别人修路筑城墙,独我从军到南方。


跟随将军孙子仲,调停陈国与宋国。常驻陈国不能归,使我忧心又苦闷。


何处驻扎何处停?马儿走了藏何处?要到哪里找到马,丛林深处大树下。


死生约定不分离,你我誓言记心中。彼此紧紧握住手,同生共死上沙场。


可叹相隔太遥远,不让我们重相见。可叹离别太长久,不让我们守誓言。




这是一首反对战争的诗篇,诗人离开家乡,来到异乡作战。战争的最后,中原大国晋国干涉,卫国战败而撤退。


国力不如晋国强大是卫国失败的原因,但战争没有取得卫国国民的认同,远征的士兵不愿意投身到战争当中也是原因之一。


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民才会不辞艰险,投身到战争当中去呢?
齐鲁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年,强大的齐国准备进攻鲁国。得到消息后,鲁国一位隐居的老农从田里回来,洗干净脚上的泥,换上一件干净的衣服,然后走出家门。


在路上的时候,碰到了老乡,大家看他穿得整齐整齐,热情的地打招呼:


“老曹,这是要去走亲戚呀?”


被称为老曹的人叫曹刿,是鲁国的国民。


曹刿摇摇头。回答对方:“齐国将要进攻我国,我准备去我们的都城曲阜给国君提点建议。”


话一出,老乡都笑了。他们纷纷表示:“这是吃肉的人应该考虑的,你又何必去插手呢。”


因为古代生活水平不高,老百姓都吃不上肉,所以肉食者就是掌权者的代言词。言下之意,做为普通的鲁国百姓不需要关心这些事。


曹刿认真回答:“当官的人见识都浅陋,未能远谋,我还是走一趟吧。”


带着乡亲们的质疑,曹刿来到了肉食者聚集的地方曲阜,见到了鲁国最大的肉食动物鲁庄公。


鲁庄公这会正在集结军队,准备亲征,对抗齐军。


曹刿问道:“国君准备靠什么去打仗呢?”


想了一下,鲁庄公回答:“像衣服粮食这些东西,我不占独享,总是拿出来分给众人。”


我有福同享,难道现在没有人跟我有难同当,一起出征吗?


曹刿摇摇头:“您的这些小恩惠只是惠及了小部分人,只怕打起仗来,老百姓是不会跟随你的。”


鲁庄公又仔细回想了自己的优点,信心满满的拿出了另一个理由:“我祭神时的东西,向来有多少报多少,从不骗鬼神。”


曹刿叹了口气:“这种小信用也无法普及到全国。只怕神灵也没办法保佑您。”


鲁庄公又认真想了想,说道,“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我没办法一一体察实情,但一定做到秉公办理。”


曹刿坐起来,向鲁庄公行礼:“您这是忠于民事的行为,就凭这个,我们就可以跟齐国打这一仗了。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在您身边。”


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先要争取民众的支持,要取得民众的支持,平时就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做到公平公正,取信于民。


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鲁国的长勺相遇了。从两国实力上看,齐鲁两国都是山东大国,综合国力不相上下,但齐国的军事力量要强大一起。


鲁庄公也知道自己处在劣势的地位,到达阵地后,鲁庄公准备鸣鼓,先行发动攻击。命令刚要下,曹刿劝住他。


“先不要击鼓,等等看。”


这时,齐国的鼓响了起来,呐喊声响彻原野,鲁国士兵紧张地握紧兵器,等待国君发出进攻的指令--战鼓声。


战鼓没有响起来。


为什么还不鸣鼓迎战?


不但鲁国人疑惑了,连齐国人也犹豫起来,响了一阵,发现对方阵地一片沉寂。


等了一会,齐国敲起了第二遍鼓,齐军阵营再次响起如山鸣般的大喊。鲁国士兵纷纷望向中军,将手中的兵器握得死死的,身体前倾,只待国君令旗一下,战鼓一起,就将脱阵而出,杀向齐营。


可战鼓声依旧没有响起来。


齐军阵营的大喊变得稀稀落落,终于停了下来。


齐国的阵营开始松动了,他们数次调动内心的勇气,结果这些情绪全浪费在大喊上面。而另一边的鲁营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次次的期待中积聚起了力量与勇气。


齐军的第三次鸣鼓声响起来了,这一次,齐营的呐喊显得绵软无力,曹刿大喊:


“击鼓!”


鲁军大营战鼓声如雷鸣般响起,与此同时,鲁国士兵的呐喊声如火山暴发般喷薄而出,士兵如潮水一样冲向了齐军。


事后,鲁庄公专门请教曹刿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做战是勇气的对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军三鼓而竭,我一鼓而盈,所以要这样做。”


一鼓作气下,齐军撤退了。鲁庄公大喜过望,决定立刻进行追击,就在这时,曹刿又大喊一声:“等一下!”


曹刿跳下车子,仔细观察了齐国的车轮印迹,又跳上战车,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逃跑的方向。


“可以了,追吧!”曹刿说道。


鲁国大军穷追猛打,最终大败齐国。


回军的路上,鲁庄公道:“为什么我要追击时,你要劝阻我呢?”


曹刿回答:“齐国是大国,用兵难测,我怕他们诈败设伏。我观察到他们的车辙是乱的,旗帜也东倒西歪,这才判断可以追击。”


曹刿善于激发士气,又胜而不骄,用兵谨慎,帮助鲁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最最重要的是,鲁庄公取信于民,国民的士气才能激发出来。




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春秋的时候,宋国攻打陈国。跟陈国有盟约的卫国出兵相救。卫国的士兵驻守在陈国,时间久了,不由得思念家乡。就像马爱好自由,挣脱缰绳跑到树林里一样,在外的士兵也想摆脱战争,回到家乡。




战鼓镗镗震天响,战士踊跃练刀剑。别人修路筑城墙,独我从军到南方。


跟随将军孙子仲,调停陈国与宋国。常驻陈国不能归,使我忧心又苦闷。


何处驻扎何处停?马儿走了藏何处?要到哪里找到马,丛林深处大树下。


死生约定不分离,你我誓言记心中。彼此紧紧握住手,同生共死上沙场。


可叹相隔太遥远,不让我们重相见。可叹离别太长久,不让我们守誓言。




这是一首反对战争的诗篇,诗人离开家乡,来到异乡作战。战争的最后,中原大国晋国干涉,卫国战败而撤退。


国力不如晋国强大是卫国失败的原因,但战争没有取得卫国国民的认同,远征的士兵不愿意投身到战争当中也是原因之一。


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民才会不辞艰险,投身到战争当中去呢?
齐鲁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年,强大的齐国准备进攻鲁国。得到消息后,鲁国一位隐居的老农从田里回来,洗干净脚上的泥,换上一件干净的衣服,然后走出家门。


在路上的时候,碰到了老乡,大家看他穿得整齐整齐,热情的地打招呼:


“老曹,这是要去走亲戚呀?”


被称为老曹的人叫曹刿,是鲁国的国民。


曹刿摇摇头。回答对方:“齐国将要进攻我国,我准备去我们的都城曲阜给国君提点建议。”


话一出,老乡都笑了。他们纷纷表示:“这是吃肉的人应该考虑的,你又何必去插手呢。”


因为古代生活水平不高,老百姓都吃不上肉,所以肉食者就是掌权者的代言词。言下之意,做为普通的鲁国百姓不需要关心这些事。


曹刿认真回答:“当官的人见识都浅陋,未能远谋,我还是走一趟吧。”


带着乡亲们的质疑,曹刿来到了肉食者聚集的地方曲阜,见到了鲁国最大的肉食动物鲁庄公。


鲁庄公这会正在集结军队,准备亲征,对抗齐军。


曹刿问道:“国君准备靠什么去打仗呢?”


想了一下,鲁庄公回答:“像衣服粮食这些东西,我不占独享,总是拿出来分给众人。”


我有福同享,难道现在没有人跟我有难同当,一起出征吗?


曹刿摇摇头:“您的这些小恩惠只是惠及了小部分人,只怕打起仗来,老百姓是不会跟随你的。”


鲁庄公又仔细回想了自己的优点,信心满满的拿出了另一个理由:“我祭神时的东西,向来有多少报多少,从不骗鬼神。”


曹刿叹了口气:“这种小信用也无法普及到全国。只怕神灵也没办法保佑您。”


鲁庄公又认真想了想,说道,“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我没办法一一体察实情,但一定做到秉公办理。”


曹刿坐起来,向鲁庄公行礼:“您这是忠于民事的行为,就凭这个,我们就可以跟齐国打这一仗了。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在您身边。”


这就是著名的曹刿论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先要争取民众的支持,要取得民众的支持,平时就要关心百姓的疾苦,做到公平公正,取信于民。


齐鲁两国的军队在鲁国的长勺相遇了。从两国实力上看,齐鲁两国都是山东大国,综合国力不相上下,但齐国的军事力量要强大一起。


鲁庄公也知道自己处在劣势的地位,到达阵地后,鲁庄公准备鸣鼓,先行发动攻击。命令刚要下,曹刿劝住他。


“先不要击鼓,等等看。”


这时,齐国的鼓响了起来,呐喊声响彻原野,鲁国士兵紧张地握紧兵器,等待国君发出进攻的指令--战鼓声。


战鼓没有响起来。


为什么还不鸣鼓迎战?


不但鲁国人疑惑了,连齐国人也犹豫起来,响了一阵,发现对方阵地一片沉寂。


等了一会,齐国敲起了第二遍鼓,齐军阵营再次响起如山鸣般的大喊。鲁国士兵纷纷望向中军,将手中的兵器握得死死的,身体前倾,只待国君令旗一下,战鼓一起,就将脱阵而出,杀向齐营。


可战鼓声依旧没有响起来。


齐军阵营的大喊变得稀稀落落,终于停了下来。


齐国的阵营开始松动了,他们数次调动内心的勇气,结果这些情绪全浪费在大喊上面。而另一边的鲁营则恰恰相反,他们在一次次的期待中积聚起了力量与勇气。


齐军的第三次鸣鼓声响起来了,这一次,齐营的呐喊显得绵软无力,曹刿大喊:


“击鼓!”


鲁军大营战鼓声如雷鸣般响起,与此同时,鲁国士兵的呐喊声如火山暴发般喷薄而出,士兵如潮水一样冲向了齐军。


事后,鲁庄公专门请教曹刿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做战是勇气的对决,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军三鼓而竭,我一鼓而盈,所以要这样做。”


一鼓作气下,齐军撤退了。鲁庄公大喜过望,决定立刻进行追击,就在这时,曹刿又大喊一声:“等一下!”


曹刿跳下车子,仔细观察了齐国的车轮印迹,又跳上战车,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逃跑的方向。


“可以了,追吧!”曹刿说道。


鲁国大军穷追猛打,最终大败齐国。


回军的路上,鲁庄公道:“为什么我要追击时,你要劝阻我呢?”


曹刿回答:“齐国是大国,用兵难测,我怕他们诈败设伏。我观察到他们的车辙是乱的,旗帜也东倒西歪,这才判断可以追击。”


曹刿善于激发士气,又胜而不骄,用兵谨慎,帮助鲁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最最重要的是,鲁庄公取信于民,国民的士气才能激发出来。


:

【本文标题和网址】曹秽论战原文翻译注释(曹秽论战原文加翻译) www.chun1983.cn/cjxs/120816.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