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一座山和四个女人的传说是什么(四座山的故事)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知识库 /  2023-05-13 03:0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一座山和四个女人的传说是什么(四座山的故事),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960个字,大小约为40KB,预计浏览完需要23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宜阳女几山传说

站在宜阳县三乡乡汉山山顶向南望,过洛河就是宜阳县的张坞乡。在张坞乡的西南部,有三个山峰,离严过村最近的为小富山,主峰为女几山,临七峪河的为七峪山。


女几山,峰峦叠嶂,五光七色,苍翠欲滴。山的北侧有盆地,形似葫芦,俗名葫芦峪。中间有一溪水名瓜叶河,古传为女娥潭。潭的南面是陡峭石崖,碧岩坡滑,光滑如肌,俗名溜马坡。


山顶建有王母祠,下有青阳洞。山形结构俊秀奇特,山中流水清澈见底。晋张轨曾在女几山隐居。张轨出身孝廉门弟,全家以读书好学为世人称颂。在开发河西、效忠晋室,恢复晋朝经济,使西北凉州,成为河西地区的经济中心。为随后的前凉政权打下了基础。唐岑参、李群玉、李贺都有写女几山的诗歌名词,女几山的“女几化石”还是宜阳古八景之一。


女几山的传说有很多。相传,在唐以前,说女几是在张坞街卖酒的妇女。因她心灵手巧、心地善良,将自家地里生产的五谷杂粮,经过蒸晒发酵,调以山泉之水,制成香味四溢的美酒来卖。一天,汉钟离和吕洞宾路过张坞,被这里的酒香吸引,痛饮女几家的美酒,并用酒葫芦灌了两葫芦带上。为了试女几是否爱财,说身上无钱,只有闲书五卷做质押,待后拿钱来换,放下书就离开了。女几拾书一看,此书上尽写长生不老的秘方,便深读细研,苦练后成了仙。


还有一种传说是南朝人刘义庆撰写的“幽明录”载:晋永嘉(公元311年)之乱时,郡县无定主,强弱相暴。宜阳县有女子,姓彭,名娥,父母为贼所害,时娥负器出,吸于溪,闻贼至,走还。正见坞壁已破,不胜其哀,与贼相格,贼缚娥驱出溪边,将杀之。溪际有大山,石壁高数十丈,娥仰天大呼曰:“皇天宁有神不?我为何罪?而当如此!”因奔走向山,山遂隐合,泯然如初,贼皆压死山里,头出山外。娥遂隐不复出,娥所舍吸器化为石,形似鸡,士人因号曰:石鸡山,其水为:“女娥潭”。


这事发生于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也是历史学家说的永嘉之乱。当时,战乱已涉及到了宜阳,女彭娥到河边去背水,回来发现父母兄弟被害,家也被贼兵破坏。万般悲痛,仇恨相加。便与贼兵厮杀起来,因寡不敌众,被贼兵所俘。贼兵将她拉到河边处死,女彭娥面对悬崖高呼“皇天难道没睁眼,没有神灵吗,我彭娥犯了何罪,将我处死”。喊后就一头撞向石崖, 突然轰的一声响,石崖裂开一条大缝。里面有山、有水、有路、彭娥就趁机奔了进去。贼也往里去抓人,山已复合,把他们全夹在山石中,身在内,头朝外。彭娥再未回来,她吸水的器具,变为女几山化石。山中的流水,在这打漩,形成一个深潭,名女娥潭。


在明代,人们为了怀念彭娥,在元过村西200米的洛河土地上,建了女几祠。女几祠三间,石条砌台基,青砖为墙,单檐歇山顶筒瓦铺小瓦,女几祠里面塑有彭娥像。门外有石狮一对,现都已不复存在。


在女几山上建古庙很多,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说法。有云盖寺、花山寺、玉皇庙、祖师庙,还有观世音菩萨庙、贞女庙、兰香女神庙等。


因为各种原因,现在大部分古建筑都已不存在了。只在古人的记述中,还可看到女几山美丽、可爱和丰硕的描述。



四个女大学生历险记

放暑假的时候,四个女大学生决定去山上度假。她们做了充足的准备,背起行囊,挑战了这片传说中狼藉的山区。起初,她们感到这里的风景十分美丽,恍如世外桃源,一切美好的事物,让人们甚至忘记了这里的黑暗和危险。然而,事物并非总如这般简单。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的糖果消耗殆尽,零食也快于提前吃光,于是她们决定往外走寻找更多的食物。当她们走得越远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并不如她们想象的那么安全。山林里有些小动物的叫声隐隐传来,有时还会有奇怪的叫声。


她们聚在一起,有一点点害怕。就在她们继续向前走的时候,脚下的土堆突然塌陷,把她们四个人掉进去,这个洞很深,看不到底部,就算擦着壁颏下降,也没发现伏笔。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掉到了哪里,事实上,她们已经迷失在这个山区里。最可怕的是,这里除了几声奇怪的动物之叫声外,别无人迹,完全与外面隔绝。她们都怕了,尤其是天黑后,更是情况更加不好。


于是,她们打算试着爬出去,但很快就发现自己重新回到了洞口,好像是被某个力量拖回来的一样。她们惊恐地发现自己已经迷失在这个山区里面,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任何的信号……她们在黑夜里哭泣,想着着己的家人和朋友,却没办法联络任何人。


接着,她们在黑暗中遭受了那些奇怪的鬼怪,这些生物一来就让她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和绝望。她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觅食,以保持体力。然而,事情越来越严重。


四个女大学生开始有人受伤,有人开始出现幻觉,更让她们感到恐怖的鬼怪出现了,她们真的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没有食物,没有水,没有帮助,这些女孩儿会有机会逃脱吗?她们能否重新回到她们原本的生活中,继续快乐的学习呢?在恐怖的夜晚,四个女大学生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恐惧和绝望,但她们不放弃努力,不断地寻找着生存的希望。


她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鬼怪抗争了许多日子。最终,她们顺利逃出山区,但是回到城市后,她们的精神和身体已经遭到了巨大的磨难,在医院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的人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然而,这些女大学生依然坚信,生命中的每一个挑战都是人生中的一份宝贵经验。她们通过这次历险,认识了自己的弱点和优点,也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美好时刻。在她们的坚强努力下,最终她们都康复了。


她们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很多,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虽然历经多大风浪,但是她们仍然深信,人生在世,需要大胆地追求梦想,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地提高自己,才能走得更远,更高。


邵东皇帝岭山下观音斗猴王的传说

碧波荡漾的双河水库


文/ 周志辉


皇帝岭,古称邪姜山,系邵东县高峰,海拔730余米,为衡岳七十二峰之一。该山及余脉绵延东南数十里,是邵东县和祁东县的自然分界处,原皇帝岭乡、野鸡坪、高楼等地十数万邵东人在北向群峰之下繁衍生息。


距皇帝岭主峰不远,今皇帝岭林场境内,芭蕉山、猴子石山附近,有一个叫观音石的村子,纵横不过数里,总共只有数百村民散居在一条弯曲峡谷之中或两边山上。观音石村地方不大,但在方圆十几里颇有名气。因为当地有一座美丽的双河水库,水库旁边山上有两尊奇石:观音石和猴子石,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观音与猴王斗法的传说。


游览观音石、猴子石,路程很简单:从县城驱车往皇帝岭林场方向走,车过简家陇镇,便可看到三座大山峰横亘远方,中间最雄伟壮阔的那座,就是猴子石。车过高桥村,穿过蒸水河上的大桥,往前走四公里到建成村板古坳,再往前走就进入皇帝岭林场境内。


进入林场须经过的板古坳


沿着板古坳的公路往下通过一个长长的陡坡,经过黄瓜棚,可看到一条清澈的小河从峡谷中流出,靠近河边半山腰上,林场场部掩映在绿树之中;过龙场湾,一座水库大坝横空出世,将群山之中的溪水拦截起来,汇成汪洋碧波。穿过水库堤坝,再驱车六分钟,到达翠竹掩映的周家岭,就到了目的地观音石和猴子石的脚下。


(一)观音石


从周家岭往后山小丫口岭方向攀登,步行约半小时,可看到一尊巨石。该石浑然天成,高20丈、宽10丈有余,外形酷似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人们称之为观音石。


观音石是一尊奇石,远观如观音菩萨头戴宝冠,手托玉净瓶,脚踩莲花宝座,慈眉善目立在群山之中。更神奇的是,观音石面前的山窝里,有一座观音庵。该地方原来是衡阳祁东县和邵东县过往必经的交通要道,据说原来建有一个供过路人歇脚的驿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凉亭)。1929年人们依石建了一座庵堂,侧对皇帝岭主峰,取名观音庵。相传过去每天清晨,观音庵的钟一敲响,皇帝岭主峰下的庙里钟声就应声而响,尔后南岳寺庙里的钟鼓声,也跟着响起。


观音石远景


观音石正面陡削,常有游客想走“捷径”,想从石根底部攀登到石头顶部,但最终都在半途返回。年少时的我们攀石,除了猎奇涉险,更重要的是寻找石头上某处生长着的一株灵芝草和一棵观音树。我们的祖辈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观音石有三宝,夜明珠、观音树和灵芝草。找到其中之一,或富甲一方,或长生不老。这样的美丽传说,对年轻的我们而言,当然充满憧憬和向往。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无人找到每片树叶上均有观音菩萨像的观音树和灵芝草。


沿石根绕石侧面,有一羊肠小道,可至石顶。石根处有一山泉涌出。此泉无论天气如何旱涝,清澈如镜,流量不变,可供百人饮用。据说此泉水有治百病之功效,但凡过往祁邵之人,都在此歇脚,喝饱吃足才走。传说固然不足信,但泉水水质,有口皆碑。无论何时,掬水入口,一股清凉甘甜感顿时由口而至肺腑,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


观音石底部有一洞,宽约一丈,高两丈余。听祖辈们说,该洞就是观音石三宝之一的夜明珠所在地。传说洞中原有一颗硕大夜明珠,旋转生光,周家岭一带地方夜晚无须点灯。这一传说是否真实,无从考证。我只知道到我曾祖父这一辈的老人,均没有享受到夜明珠的光辉。关于夜明珠哪里去了,祖辈们有多种说法。大家比较认同的说法是,观音石有夜明珠的事情,被一群探宝的日本人发现,他们利用夜幕做掩护,开石凿洞偷走了。如今观音石那个洞,就是那群强盗留下的千古罪证。还有一种说法是,某朝的皇帝听说夜明珠一事后,派人来挖走她,作为后宫的镇宫之宝,一直到流传到清朝的慈禧太后手中,就没有了下文。事情的真伪到底如何,我想除了那个历经风霜、如今空着、据说原来是装有夜明珠的圆洞之外,现在的我们已无法探究。


观音石侧影


观音石左右,各有高一丈左右的小石坐立,酷似观音菩萨的两个童子,站立在两边聆听大师传道授法。


沿小道来到石背,映入眼帘的,是石左肩上的一块竖立的飞来石。该石高5米,宽3米,完全与下面支撑的观音石脱节,形似“观音”肩负儿童。笔者曾到过一些地方,也查过一些关于飞来石的资料,像这样竖立的飞来石,真是少之又少。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和神奇的是,该石摇之晃动,撬而不跌。曾有好事者组织过六个大力士(该处地形非常狭窄,一边可容一个人绕石侧身而过,一边为悬崖峭壁),欲撬倒飞来石。结果一个人摇石,石就晃动;六人撬之,石晃动的幅度变化不大。好事者只得悻悻作罢。


登上石顶,耳听观音庵内的诵经钟鼓之声,近看双河水库如一块巨大翡翠镶嵌在群山之间,对面周家岭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远看火厂坪镇乃至更远处的村庄、工厂和奔腾的群山,尽收眼底……一股返璞归真、飘然成仙之情,油然而生。


(二)猴子石


观音石对面,有一座海拔高680米的猴子石山。山的得名,顾名思义,是山顶平地处有一块独立成趔趄状、高8米、宽3米、外形酷似孙悟空的“猴子石”。


关于“猴子石”,老家一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传说:古时“猴子石”和“观音石”相隔不远。一天,观音石对猴子石说,我两个比一比在一夜之间,谁长得高,长得快。开始时,两块神石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鸡打头鸣时,观音石就长高到二十来丈。猴子石却只长高到不足三丈。情急之下,“猴子石”便使出下三滥手段,在观音石头上撒了一泡尿,跳到高于原地的猴子石山和观音石比赛。结果,因为猴子石的一泡尿,观音石停止了生长,在比赛中失败。玉皇大帝闻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当即令雷公将猴子石斩首,以儆效尤。


时至今日,猴子石头,依然滚落停靠在其站立的山垸之中;其身上被雷公劈开的条条裂缝,仍让人视之触目惊心。“善恶有报”,“莫学猴子石”,成了我们的祖辈世代教育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上猴子石的道路,只有一条。从周家岭下车,踏进竹林小径,过猴子石石头所在地南皂冲、困牛坪,从小皂冲沿猴子石山脊而上,翻杉树林、里板石、三月笋林,就到了猴子石顶峰。这条道路,现在已经基本废弃。但在十年前,我和我的祖辈们,还经常在上面行走。在猴子石下面200米处,有一个较大的平地,土质肥沃,水源充足。我的祖辈,常年在上面种植辣椒和红薯等经济作物。每年九月底十月初,我们家家户户一齐出动,到上面去挖红薯,挑回来磨成薯粉晒干再出售,换成我们过年添置衣物和来年的学费钱。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不禁又浮现起少年时和同伴比赛,挑着100余斤一担的红薯,一口气从猴子石直奔家里的情景。那一路欢歌、一路狂奔、不识愁滋味的欢乐时光,一直萦绕在我的心灵深处,催我上进,让我回味。


挖红薯(网络照片)


站在猴子石上,“往远看,南面是祁东县境,山岭逶迤,气势磅礴,丛山峻岭,连绵起伏。北面是本县,晴天可观20里之远的佘湖山,眼底一片丘陵,山包犹如行军帐篷,连营百里,大有江山沉浮之势。阴天看,天地浑然一体,白云茫茫,大有腾云驾雾置身空中之感。”


离开猴子石往南走,便到了三丫塘、四丫塘。“三丫塘有三个山顶,四丫塘有四个山顶,丫中是塘,塘中四季有水,山顶如倒扣锅底,宏壮浑圆,各顶和塘相连。”三丫塘中曾有一对金丝鲤鱼,因不堪凡人捉弄,一气之下,它们便飞到十里外的鲤鱼殿(原皇帝岭乡的一个地名)去了。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猴子石植被覆盖率非常高,是一个真正的天然大氧吧。山中物产丰富,盛产药材、毛栗和三月笋。每年农历3月和9月,是三月笋和毛栗出产的旺季。祁邵两县方圆几十里地的居民,都聚集到猴子石来扯三月笋和采摘毛栗。山林里,操着祁东话、茶子山话和皇帝岭话等不同口音的人们的呼唤声、欢歌声和对骂声等,不绝于耳,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乡村生活画卷。



民间故事:慈溪七姐妹山的传说

蒋国挺 摄




慈溪沈师桥北有座海黄山,山临海,海中央横排着七座小岛,当地人称她们为“七姐妹山”。说到这七姐妹山啊,其中还有一段神奇动人的故事呢!


很久以前,海边住着一个渔夫,他的妻子生下第七个女儿后就撒手西归,渔夫既当爹又当娘,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含辛茹苦把姐妹七人拉扯大。


所幸的是,七姐妹长大后,不但个个出落得水灵灵,而且聪慧能干,织网、划船、打渔无所不能。姐妹们执意让老父亲看家,她们出海捕鱼,一家子虽清贫却也其乐融融。


老渔夫家有七朵金花的事被一只自称为海王的千年龟精知道了,这老妖精修炼成了一颗神奇的金丹,有金丹护身能长生不老且神通广大。


龟洞里,一群小龟对他一呼百应,天天美酒佳肴伺候着他,可这龟精还不知足。他想,要是有老渔夫家的七美女斟酒作伴,岂非是一大快事?于是,他几次派小龟备了礼品去渔夫家说亲,渔夫哪里舍得让宝贝女儿们嫁给一个妖精,断然拒绝。龟精见屡次不成,就亲自出马,他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后生来到渔夫家,三言两语后就道明身份和来意,渔夫当即回绝。龟精见软的不成,便起了凶性。他一挥掌打死老渔夫,取出纸笔,写了一张纸条:明日正午,再见美女。然后扬长而去。


夕阳西下,姐妹们高高兴兴地带着一天的收获返家了,照例人未到,声先至:“爹——爹——”地叫进来。可是今天,清脆甜蜜的喊声未能唤出老爹爹出门迎接的身影,她们纳闷着走进屋子,现场把她们惊呆了。


姐妹们围在父亲尸首边伤心痛哭。这时,大姐看到桌上的纸条,一下子明白了凶手是谁。大家决定趁明日妖精来时替爹报仇。于是,众姐妹强忍心中悲痛,一起想着对付敌人的办法。


第二天,七姐妹做了一桌海鲜,备了一坛子酒等龟精上门。正午时分,龟精果然来了,见姐妹们备了酒菜等着他,以为她们慑于自己的威力,甘愿臣服了,不由得心花怒放。姐妹们轮番敬酒,把龟精灌得酩酊大醉,最后终于趴在桌上不省人事了。


见时机已到,大姐连忙拿出尖刀向龟精的胸口刺去,可是当刀及心脏的一刹那间,只见那龟精胸部串出一道金光,似乎有一股巨大的力量把大姐手中的尖刀挡了回去,“咣当”一声刀落在地上。姐妹们一怔,猛然想起以前曾听爹说起过,附近有一龟精正在修炼金丹,一旦炼成,金丹附身即可刀枪不入,莫非此妖果有金丹护身?于是大家一起搜身,果然从龟精胸前掏出一颗圆润晶莹的金丹,大姐正待再次取刀杀妖,可是那龟精感觉到有动静已然醒来。“逃!”大姐当机立断,众姐妹连忙出门划船向远处驶去。


那龟精此时已完全醒来,他踏浪紧追而来。怎么办呢?这时大姐手捧金丹果断地说:“妹妹们,你们快逃!我吞了金丹挡一挡这妖精!”可是二姐不同意,她说:“你是大姐,妹妹们还要由你照顾,应让我吞金丹。”这时,三姐、四姐……众姐妹都争食金丹。


这么危急时刻,大家为什么要争呢?原来,这颗金丹还有一个特异功能:谁吞了它,就会变成一座石山,因此姐妹七人都争着要吞食。


龟精越来越近了,他狞笑着大声喊道:“嘿,嘿,你们逃不了啦!”


情况越来越危险,这时七妹提议道:“大家别争了,我们是亲姐妹,不会自顾自逃命去的,还是碎了金丹,每人吞食一块,化作石头可以永远在一起,总比被龟妖抢去强!”大家点头称是,把金丹碎成一块块的,每人一块,一齐吞下。


“嘭!嘭!嘭!只听见七声惊天动地的响声,激起七道水墙,七股水浪直冲云天。巨响过后,海面上横着出现了七座小山,有两座两座紧连在一起的,有稍后独成一座的。


那龟精被突如其来的响声震得晕头转向。再看海面上横着的七座小山,方知自己千年修炼的金丹已碎,万念俱灰,忽觉浑身无力,软软地向后倒去。在整个身子倒下的一瞬间,又发出一声巨响,他也变成了一座山,那便是海黄山。海黄山与七姐妹山对峙,永远贪婪地望着那横成一排的七姐妹山。


现在,你若在能见度好的晴天去海边,也能看到那手牵手、一座紧挨着一座的七姐妹山。


沈荣恩口述


王银燕整理


故园之恋‖庙山传说

文/伍永中


“庙山排下建庙堂,庙神护佑宁我乡。风调雨顺年年好,四境清平岁岁康。”


1.


庙山,是我故乡的一座坟山,座落在湖南安化县马路镇黄金村小溪桥头与金家冲的叉路口分界处,多少年来,山上不知埋葬了多少祖辈的先灵。又因为在山脚下有一座供有土地神位的小庙宇,逢年过节,总有一些虔诚的老人带上香烛、祭品去朝礼膜拜,以求得全家安康,岁岁和顺,所以,人们都管它叫庙山,又叫庙山排,它也是老人们心目中的神山。


庙山不高,从山脚到山顶大概也才十几分钟的路程,背靠着全村最高的山峰——孔笔冲。前面是村里百余亩绿油油的稻田和散落在村里的各家各户。山脚下是一条经由金家冲流出再流向马辔市的小溪和一条东西走向穿过村庄且唯一与外界相通的公路,小溪岸边就是那座被人们奉若神明的土地庙。庙宇多年未修葺,破破烂烂的。庙宇旁以前是一座废弃的石灰厂,厂房上方有几棵傲然挺立的古松和一片茂密的竹林,而背后山上,更是树木参天,荒冢成堆,充满着一种阴森、凄凉的气氛。山顶上还有一个好大的水塘,之前是用来供山下一座碾米厂蓄水用的。传说以前村里的小男孩喜欢跑到水塘里去游泳,可后来不知是哪年哪月,有个小男孩不小心在水塘里溺水淹死了,老人们就说,那是山上的鬼魂在找替身得以能投胎转世,孩子们经此一吓,就再也不敢去游泳了。后来又有一年,村里有两个小孩在山上捅马蜂窝,其中一个被蜇死了,年仅十岁,聪明可爱,年轻的父母抱着小孩尸身哭了整整一天一夜,后来也埋葬在庙山。


出现这两件事故后,不知何时在山脚下建起了一座土地庙,说是为了镇住山上那些游魂野鬼,以保佑全村的宁静。而在1998年那一年的洪水中,庙山下游的小溪堤岸都被洪水给冲垮了,可从庙山段开始却完好无损,人们就说是庙王在保佑着。于是乎,在老人们喧染的传说中庙山也变得神秘莫测起来,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更是罩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尤其在没有月亮或者风雨潇潇的晚上,那黑黝黝的松林和庙里的烛光,总会让我想起这样那样的传说,幻想着在那样的夜晚,山上的鬼魂会从坟墓里跳出来,在树林中嘻笑打闹,谈笑风生,把酒游玩,想着想着,心里就害怕了起来。因此,小的时候,我是不敢一个人在门前坐的,因为我的家门正对着庙山黑黝黝的松林和那座破破烂烂的小庙。


长大后,离开家乡四处漂泊,故乡的一切也渐去渐远,对庙山那种神秘畏惧感也渐渐淡忘,而对故乡的思念却是越来越浓。尤其在异国他乡见到了风式各异的庙宇亭台,见过了各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对故乡传统风俗更是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思念。在那些日落黄昏的时刻或是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总是不经意地想起故乡,想起庙山,想起那间小庙。不知道,在经过数载的雨雪风霜,庙山,又是怎样的一种风景呢?




2.


前年冬日,在外面漂泊流浪了多年的我,带着一身的疲惫和风霜回到故乡。


数载别离,家乡的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一幢幢白墙红瓦的小洋房代替了昔日漆黑昏暗的小木屋;村里的公路也由原来的泥泞路变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路,蜿蜒交错地通到了各家门前;老人们那菊花般的笑脸也取代了昔日愁苦的面容。而过去凄凉、冷清的庙山山脚现在也变得热闹了起来:潺潺的小溪上新建了一座石拱桥,桥头公路两边的新房子也多了起来,一家比一家漂亮,一家比一家洋气,路边还新开了两家自选超市,紧挨着超市下面是一家理发店和汽车修理行,还有两间棋牌室,超市对面路口是一家全部用木材建成的农家乐——黄金山庄。山庄采用古风建筑,雕梁画栋,琐窗朱户,碧瓦飞檐,古色古香,山庄旁边在昔日用水推动的碾米厂上边又新开了一家电动碾米厂。小小的桥头竟也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虽比不上城里那些大型商场,但那些店铺却给村里的老人们提供了休息活动的场所。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也常来小店里坐坐,打打小牌,买点糖果、瓜子、烟酒什么的。于是,人们的笑声、歌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欢叫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庙山山脚,也驱逐着庙山的寂寞和冷清。


我惊喜于这些变化,但更让我惊讶的是以前那座破破烂烂的土地庙不知何时被翻修新建了。每晚,庙里那飘摇不定的烛光在山头几棵古树的笼罩下,忽明忽暗如鬼火一般,与不远处店铺、楼房里灿烂的灯光相映衬,显得有点不谐调。


“爸,那间土地庙什么时候又重新翻修了?”带着疑惑,我问父亲。


“修了有两年了吧。”父亲抽着旱烟,慢悠悠地说道,“前两年你村头龚大伯的儿子考上了大学,龚大伯认为是庙山上祖宗神灵的庇佑,就提议将土地庙翻修重建,他一提议,大伙们赞同,这不就建起来了,听说还很灵呢,每晚都有人去送灯。”


送灯我知道,就是去庙里送点灯油、香烛、祭拜一下那些神灵。而龚大伯是村里面的老学究,年轻时教过书。记忆中他给我的印像常年戴着一幅金边眼镜,喜欢穿一套村民们少有的中山装,上衣口袋里插着一支有金色笔帽的钢笔——在那个年代,这是村里文化人的标配。龚大伯瘦瘦的脸上时常挂着温情的笑容,说起话来也是轻言细语的,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又是村里的风水先生,村里办什么红白喜事需要看风水、择日子、写对联什么的都少不了请他帮忙。听说他还会开方子看病,可谓是文武全材,什么都会,在我们小村里也很有名望。


“还有,去年村上头龚爷爷身体不舒服,打针吃药都不管事,后来去送了几次灯,就莫名其妙的好了,也真是有点奇怪。”父亲一句话把我从那些回忆里拉回现实,看着他那瘦小的身材,花白的头发,如枯树皮的双手,有种心疼的感觉在心底涌起,父亲老了,真的老了。


父亲又装了一锅旱烟,满是风霜的脸上都是虔诚,一本正经的道:“你龚大伯还说,自从新建了土地庙以来,村上还没有死一个人,他家里也没有一个害病的。”


“这么说还真的可以去病消灾呢,庙王还真是显灵啊!那等下我要去看看土地庙是什么样子的。”


“灵,灵,灵,真的很灵!”父亲一叠连声地说。




3.


冬季日短,吃过晚饭,天已全黑,路上的路灯也一盏盏地亮了起来,小山村也不再像儿时那样一片漆黑了。我约了邻家儿时的玩伴,怀着对庙山儿时的敬畏,现在的好奇,来到她的脚下,也来到她的庙宇旁。


庙宇不是很大,大概有小半间屋子规模吧,外墙用白石灰粉刷,屋顶青瓦飞檐、拱型花窗。庙宇正门上方龙飞凤舞地写着“龚家坪庙王”五个大字,两侧是一副对联,写的是“作一方之保障,佑四境以清平”,字体笔墨淋漓,铁划银钩,钢劲有力,一看就知道是龚大伯的手迹。


走进庙里,跃入眼帘的是四樽披红挂彩的神像,神像上方是一块红幅,红幅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修建庙宇揖款人的姓名及各个神像的神号;前面是一个神案,神案里插满了令旗、令箭、令牌等神器;再前面,就是点着香烛的香炉了。整个室内香烟袅袅,烛光冉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这几樽神像,真的有人们所说的那么灵验吗?”我问友人道。


友人扔掉手中的香烟从外面走了进来,慢慢地说道,“其实也没啥灵不灵的,这也不过是老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吧,就好像我们年轻人要有一个理想和信念,而他们老一辈的就只能靠这些神啊佛啊做为他们的心灵支撑了。说起来,这也是庙宇得以重建的原因吧——让他们在此求求神,拜拜佛,以求得一种心灵的平静,也算是顺应了他们的一个心愿,我们做儿孙的,又何必去加以阻挠呢?”


我默然,基本同意了友人的观点。是的,我们年轻人出外闯荡,靠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作为理想动力,而老人们在历经了数十载的人生风雨,他们的生命已归于一种闲淡与平和,现在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家庭和顺、年岁平安,而他们能做的也只有在茶余饭后烧烧香,拜拜佛,替出门在外的儿孙们求得一生的平安幸福,以借以慰藉自己空虚的心灵……


想着,心里升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伸出手在神案上抽出一支香点燃,虔诚地祷告几句,在袅袅香烟中,深深地拜了下去……


走出庙宇,夜色已笼罩了整个村庄,山村的冬夜已是格外安宁、静谧,那一栋栋小洋房里透出的灯光却是那样的柔和、温馨。站在桥头,看着远处的山影,近处的灯光,听着那潺潺的流水,思索着友人的话语和乡邻们虔诚的祷告,有股暖流从心底涌起,为自己,也为村庄美好的未来……


回过头,望着静静贮立在夜色中的庙山,我悠悠地说了一句:“庙山,如果你真的有灵,那就请用你那神奇的力量,保佑你的村民年年和顺,岁岁平安,好么?” ——2022年9月于越南


文/伍永中


“庙山排下建庙堂,庙神护佑宁我乡。风调雨顺年年好,四境清平岁岁康。”


1.


庙山,是我故乡的一座坟山,座落在湖南安化县马路镇黄金村小溪桥头与金家冲的叉路口分界处,多少年来,山上不知埋葬了多少祖辈的先灵。又因为在山脚下有一座供有土地神位的小庙宇,逢年过节,总有一些虔诚的老人带上香烛、祭品去朝礼膜拜,以求得全家安康,岁岁和顺,所以,人们都管它叫庙山,又叫庙山排,它也是老人们心目中的神山。


庙山不高,从山脚到山顶大概也才十几分钟的路程,背靠着全村最高的山峰——孔笔冲。前面是村里百余亩绿油油的稻田和散落在村里的各家各户。山脚下是一条经由金家冲流出再流向马辔市的小溪和一条东西走向穿过村庄且唯一与外界相通的公路,小溪岸边就是那座被人们奉若神明的土地庙。庙宇多年未修葺,破破烂烂的。庙宇旁以前是一座废弃的石灰厂,厂房上方有几棵傲然挺立的古松和一片茂密的竹林,而背后山上,更是树木参天,荒冢成堆,充满着一种阴森、凄凉的气氛。山顶上还有一个好大的水塘,之前是用来供山下一座碾米厂蓄水用的。传说以前村里的小男孩喜欢跑到水塘里去游泳,可后来不知是哪年哪月,有个小男孩不小心在水塘里溺水淹死了,老人们就说,那是山上的鬼魂在找替身得以能投胎转世,孩子们经此一吓,就再也不敢去游泳了。后来又有一年,村里有两个小孩在山上捅马蜂窝,其中一个被蜇死了,年仅十岁,聪明可爱,年轻的父母抱着小孩尸身哭了整整一天一夜,后来也埋葬在庙山。


出现这两件事故后,不知何时在山脚下建起了一座土地庙,说是为了镇住山上那些游魂野鬼,以保佑全村的宁静。而在1998年那一年的洪水中,庙山下游的小溪堤岸都被洪水给冲垮了,可从庙山段开始却完好无损,人们就说是庙王在保佑着。于是乎,在老人们喧染的传说中庙山也变得神秘莫测起来,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更是罩上了一层传奇的色彩。尤其在没有月亮或者风雨潇潇的晚上,那黑黝黝的松林和庙里的烛光,总会让我想起这样那样的传说,幻想着在那样的夜晚,山上的鬼魂会从坟墓里跳出来,在树林中嘻笑打闹,谈笑风生,把酒游玩,想着想着,心里就害怕了起来。因此,小的时候,我是不敢一个人在门前坐的,因为我的家门正对着庙山黑黝黝的松林和那座破破烂烂的小庙。


长大后,离开家乡四处漂泊,故乡的一切也渐去渐远,对庙山那种神秘畏惧感也渐渐淡忘,而对故乡的思念却是越来越浓。尤其在异国他乡见到了风式各异的庙宇亭台,见过了各地不一样的风土人情,对故乡传统风俗更是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思念。在那些日落黄昏的时刻或是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总是不经意地想起故乡,想起庙山,想起那间小庙。不知道,在经过数载的雨雪风霜,庙山,又是怎样的一种风景呢?




2.


前年冬日,在外面漂泊流浪了多年的我,带着一身的疲惫和风霜回到故乡。


数载别离,家乡的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一幢幢白墙红瓦的小洋房代替了昔日漆黑昏暗的小木屋;村里的公路也由原来的泥泞路变成了平整干净的水泥路,蜿蜒交错地通到了各家门前;老人们那菊花般的笑脸也取代了昔日愁苦的面容。而过去凄凉、冷清的庙山山脚现在也变得热闹了起来:潺潺的小溪上新建了一座石拱桥,桥头公路两边的新房子也多了起来,一家比一家漂亮,一家比一家洋气,路边还新开了两家自选超市,紧挨着超市下面是一家理发店和汽车修理行,还有两间棋牌室,超市对面路口是一家全部用木材建成的农家乐——黄金山庄。山庄采用古风建筑,雕梁画栋,琐窗朱户,碧瓦飞檐,古色古香,山庄旁边在昔日用水推动的碾米厂上边又新开了一家电动碾米厂。小小的桥头竟也成了一个小小的集市,虽比不上城里那些大型商场,但那些店铺却给村里的老人们提供了休息活动的场所。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也常来小店里坐坐,打打小牌,买点糖果、瓜子、烟酒什么的。于是,人们的笑声、歌声,孩子们的嬉闹声,欢叫声,此起彼伏,回荡在庙山山脚,也驱逐着庙山的寂寞和冷清。


我惊喜于这些变化,但更让我惊讶的是以前那座破破烂烂的土地庙不知何时被翻修新建了。每晚,庙里那飘摇不定的烛光在山头几棵古树的笼罩下,忽明忽暗如鬼火一般,与不远处店铺、楼房里灿烂的灯光相映衬,显得有点不谐调。


“爸,那间土地庙什么时候又重新翻修了?”带着疑惑,我问父亲。


“修了有两年了吧。”父亲抽着旱烟,慢悠悠地说道,“前两年你村头龚大伯的儿子考上了大学,龚大伯认为是庙山上祖宗神灵的庇佑,就提议将土地庙翻修重建,他一提议,大伙们赞同,这不就建起来了,听说还很灵呢,每晚都有人去送灯。”


送灯我知道,就是去庙里送点灯油、香烛、祭拜一下那些神灵。而龚大伯是村里面的老学究,年轻时教过书。记忆中他给我的印像常年戴着一幅金边眼镜,喜欢穿一套村民们少有的中山装,上衣口袋里插着一支有金色笔帽的钢笔——在那个年代,这是村里文化人的标配。龚大伯瘦瘦的脸上时常挂着温情的笑容,说起话来也是轻言细语的,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又是村里的风水先生,村里办什么红白喜事需要看风水、择日子、写对联什么的都少不了请他帮忙。听说他还会开方子看病,可谓是文武全材,什么都会,在我们小村里也很有名望。


“还有,去年村上头龚爷爷身体不舒服,打针吃药都不管事,后来去送了几次灯,就莫名其妙的好了,也真是有点奇怪。”父亲一句话把我从那些回忆里拉回现实,看着他那瘦小的身材,花白的头发,如枯树皮的双手,有种心疼的感觉在心底涌起,父亲老了,真的老了。


父亲又装了一锅旱烟,满是风霜的脸上都是虔诚,一本正经的道:“你龚大伯还说,自从新建了土地庙以来,村上还没有死一个人,他家里也没有一个害病的。”


“这么说还真的可以去病消灾呢,庙王还真是显灵啊!那等下我要去看看土地庙是什么样子的。”


“灵,灵,灵,真的很灵!”父亲一叠连声地说。




3.


冬季日短,吃过晚饭,天已全黑,路上的路灯也一盏盏地亮了起来,小山村也不再像儿时那样一片漆黑了。我约了邻家儿时的玩伴,怀着对庙山儿时的敬畏,现在的好奇,来到她的脚下,也来到她的庙宇旁。


庙宇不是很大,大概有小半间屋子规模吧,外墙用白石灰粉刷,屋顶青瓦飞檐、拱型花窗。庙宇正门上方龙飞凤舞地写着“龚家坪庙王”五个大字,两侧是一副对联,写的是“作一方之保障,佑四境以清平”,字体笔墨淋漓,铁划银钩,钢劲有力,一看就知道是龚大伯的手迹。


走进庙里,跃入眼帘的是四樽披红挂彩的神像,神像上方是一块红幅,红幅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修建庙宇揖款人的姓名及各个神像的神号;前面是一个神案,神案里插满了令旗、令箭、令牌等神器;再前面,就是点着香烛的香炉了。整个室内香烟袅袅,烛光冉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这几樽神像,真的有人们所说的那么灵验吗?”我问友人道。


友人扔掉手中的香烟从外面走了进来,慢慢地说道,“其实也没啥灵不灵的,这也不过是老人们心中的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吧,就好像我们年轻人要有一个理想和信念,而他们老一辈的就只能靠这些神啊佛啊做为他们的心灵支撑了。说起来,这也是庙宇得以重建的原因吧——让他们在此求求神,拜拜佛,以求得一种心灵的平静,也算是顺应了他们的一个心愿,我们做儿孙的,又何必去加以阻挠呢?”


我默然,基本同意了友人的观点。是的,我们年轻人出外闯荡,靠的是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作为理想动力,而老人们在历经了数十载的人生风雨,他们的生命已归于一种闲淡与平和,现在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希望家庭和顺、年岁平安,而他们能做的也只有在茶余饭后烧烧香,拜拜佛,替出门在外的儿孙们求得一生的平安幸福,以借以慰藉自己空虚的心灵……


想着,心里升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伸出手在神案上抽出一支香点燃,虔诚地祷告几句,在袅袅香烟中,深深地拜了下去……


走出庙宇,夜色已笼罩了整个村庄,山村的冬夜已是格外安宁、静谧,那一栋栋小洋房里透出的灯光却是那样的柔和、温馨。站在桥头,看着远处的山影,近处的灯光,听着那潺潺的流水,思索着友人的话语和乡邻们虔诚的祷告,有股暖流从心底涌起,为自己,也为村庄美好的未来……


回过头,望着静静贮立在夜色中的庙山,我悠悠地说了一句:“庙山,如果你真的有灵,那就请用你那神奇的力量,保佑你的村民年年和顺,岁岁平安,好么?” ——2022年9月于越南


:

【本文标题和网址】一座山和四个女人的传说是什么(四座山的故事) www.chun1983.cn/cjxs/121701.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