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幼儿讲文明小故事(幼儿文明小故事演讲)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05 12:5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幼儿讲文明小故事(幼儿文明小故事演讲),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034个字,大小约为27KB,预计浏览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用世界遗产讲好中华文明传承故事

《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 出版社供图


中新网北京2月25日电 (记者 高凯)70万年前古人类遗址周口店、2000多年前宏大的秦始皇兵马俑、1000多年前神秘的莫高窟、600多年前气势恢宏的故宫……在近期推出的绘本《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中,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张荣通过时间线和类型线索为孩子们串起了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史。


在《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日前举行的读者分享会上,张荣坦言,目前市面上介绍世界遗产的人文历史绘本以国外为主,比如介绍古罗马、古希腊、古埃及等等,而专门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图书很少。“由此我萌生了一个想法,我想写一套书送给我的女儿,让她了解我的工作,了解中国丰富的世界遗产。”张荣介绍称,“这套书以孩子的视角展开讲述,是一套真正写给孩子的书。”


《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以时间线为轴,精选了11处闻名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的世界遗产,通过上百件精美文物,数百条历史文化知识点,上千幅精美手绘图,把掩映在文字里的历史,变换成鲜活生动的全景画卷,为孩子串起了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史。


“这11处文化遗产的选择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张荣表示,从70万年前的周口店,到3000多年前的殷墟,2000多年前的长城、兵马俑、丝绸之路、大运河,再到1000多年前的莫高窟,600多年前的故宫,一直到近代时的鼓浪屿,我们特意选取不同时期、不同文化遗产类型且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让孩子去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张荣表示,“本书选择的11个主要遗产其实代表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类型,而且在讲述一个世界遗产时,还会把相关联的我国甚至是其他国家的世界遗产都简单介绍,形成一个体系比如讲到‘双遗产’的代表泰山时,中国所有名山的世界遗产都会涉及到;讲到文物的代表莫高窟,就把中国所有的石窟都讲到了;讲到建筑群的代表故宫,也会把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顺带介绍一下。另外,周口店、殷墟、兵马俑是考古遗产的代表,鼓浪屿是历史城镇的代表,丝绸之路是线路遗产的代表,大运河是运河遗产的代表,西湖是文化景观的代表。”


在逻辑安排和内容建构上,《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遵循孩子普遍的学习和阅读规律。如采用了大量手绘场景图和丰富的图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让孩子们阅读时有穿越历史时空的亲临感;把孩子们在课堂上接触到的各科相关知识融合在书中,如古诗词、历史人物故事、传统服饰特点、传统建筑样式与工艺等等。


据悉,《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共4册,分别为《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缘起·周口店·殷墟》《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泰山·长城·兵马俑》《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莫高窟·大运河》《写给孩子的世界遗产:西湖·故宫·鼓浪屿》。(完)


用青年力量书写文明互鉴的中国故事

坐落于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市的苏欧德国王大学,是沙特深以为荣的第一所大学。去年1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其间他接受了苏欧德国王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


习近平主席在沙特《利雅得报》发表题为《传承千年友好,共创美好未来》的署名文章中,提出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促进人民相知相亲,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的殷切希望。中国的青年一代,正用他们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动人故事。


2月7日至16日,12名来自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经管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院和新雅书院等院系的学生在沙特阿拉伯调研学习。借助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师生们完成了一次别样的课堂学习,也书写着中沙青年交流的新篇章。


“了解中国社会,认识中国朋友”


2月8日,清华师生一行来到了苏欧德国王大学,与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苏欧德及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


苏欧德国王大学学生拉什德表达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感触:“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富有新意。当今全球化让世界各国密不可分,紧密相连。沙特欢迎中国朋友,也希望两国有更多交流和合作。”


自由交流时间让双方大学生迅速拉近距离、走近彼此的日常生活。“在中国,大学生需要读几年书?”“中国的婚礼是怎样的?”“你们来沙特最喜欢吃什么菜?”“中国有什么好吃的?”……对彼此的巨大热情和好奇,推动着友谊的播种与生发。


“无体育,不清华”的校园精神也从清华园被带到了阿拉伯半岛。学生活动室里,清华师生与沙特师生切磋起了乒乓球、桌上足球、台球,分组对垒、混合比拼,在一声声“加油”“好球”的激情挥洒中,青年人的“小球社交”成为两国深情厚谊的生动注脚。


“之前我只能在社交媒体和新闻中听到中国,这次有机会能够见到来自中国的同龄人,我非常开心!”苏欧德国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大三学生阿卜杜勒说,“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很新鲜,这样的跨文化交流能让我了解中国社会,认识中国朋友。”


交流活动结束后,中沙青年用“Z世代”的日常方式继续着彼此的连接,阿卜杜勒注册了微信账号,与清华师生不断分享利雅得的城市特色以及在沙特的生活学习体验,相约下次的“网友”见面。


“我一直想学老北京话”


沙特青年对中文的热情充沛饱满。


100多位来自沙特的青年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曾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分享学习中文的收获和感悟,希望进一步了解中国,立志成为促进沙中友好的青年使者。


去年年底,习近平主席复信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强调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一代是中沙、中阿友好的未来。他鼓励沙特青年学好中文,为增进中沙、中阿友谊作出新的贡献。


位于沙特第二大城市吉达的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是沙特开设中文系的高校之一,该校多名学生正是写信给习近平主席的沙特青年中文学习者代表。清华师生到访,面对面感受了同学们流利的中文口语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同。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马飞扬,用英文向在场师生介绍了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倡议。在发言最后,他化用先知穆罕默德的话“知识,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用阿拉伯语说道:“求知,哪怕远在阿拉伯”。听到这句话,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马飞扬说:“用阿拉伯语说出我们此行的意义是对对方文明的尊重。”


艾哈迈德·苏莱曼和韦尔萨·阿卜杜拉赫曼是2022年沙特地区“汉语桥”比赛的冠、亚军,也是给习近平主席写信的代表。


艾哈迈德·苏莱曼用流利的中文表达出他对中国文化的好奇以及对中沙交流的热爱和向往,并向清华学生现场讨教此前一直想学的“老北京话”,现场欢声一片。


韦尔萨·阿卜杜拉赫曼在发言中引用了2016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沙特时提到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清华师生们一起唱起了她最喜欢的中文歌,表示今后会继续向阿拉伯世界介绍中国,祝愿中沙友谊长存。她说:“自从我开始学习中文,除了我的中国老师们以外,没有机会和中国人面对面说中文,也没有机会交流文化……我从清华大学学生这里了解到了很多中国青年的想法和中国的文化、历史等。另外,我没想到他们也认识了一些阿拉伯语单词!”


沙特学生汪哲还和清华的同学们定下了“火锅之约”:“前几天我本来想去吃火锅,但是不知道怎么点单,下次得和中国朋友一块儿!”


看世界,也看世界眼中的中国


“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开设于2017年,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校团委以及学生全球胜任力发展指导中心联合开设。课程开设至今,已经有多名学子赴埃塞俄比亚、伊朗、阿联酋、巴西、尼泊尔和南非等国开展社会调研。巴西亚马孙雨林、南非罗本岛博物馆、肯尼亚蒙内铁路……参观交流中,同学们既看到了世界,也看到了世界眼中的中国。


清华师生们在世界各地感受异域文化带来的冲击,同时也不断思考着中国问题。他们带着自己的课题参与到课程中,在实践中积累了见闻,在对话中提升了对新时代中国的感受与认知。


前往伊朗调研的经管学院博士生赵闯说:“实践路上,伊朗丰富的社会文化为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提供了鲜活的对比素材。同学们尝试从国际比较的新视角看待中国特色,更深入地思考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思考自己作为清华学子的使命和目标。”


伊朗沿街店铺挂出的支付宝二维码、汉语广告牌深深触动了经管学院的惠泽华,她说:“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不单单是千百年前的丝绸和茶叶,也不仅仅是熊猫、电脑和服装玩具,更体现在硬件基础设施、网络信息服务所代表的新生活方式中。”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负责人胡钰教授说:“要充分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真诚尊重并积极融入不同文化。重要的是,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以自信的姿态主动融入,以富有生活气息、时代气质的内容进行交流,让当代中国青年声音、中华文化魅力与中国形象有效传播开来。”


在沙特,清华大学的师生们用镜头记录下了当地民众的106张笑脸:他们有的是年龄相仿的青年学生,有的是不太了解中国但乐于倾听的沙特青年,有的是在沙特生活多年的中国面孔……笑脸中流露的,是跨越文明类型的真挚热情,是与多元文化相知相会的深切渴望,是超越差异隔阂的命运与共。(谭涵文)



考古成果讲述中华文明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推出更多考古成果,讲清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辉煌成就,筑牢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文明薪火。


20年前,承载着中国考古学梦想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立项。这是一项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20年来,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遗址被重点发掘,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通过考古得到实证。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外国专家评价:“良渚让我们对中国早期文明的认识提前1000多年。”文物考古研究,正不断加深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知,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丰厚滋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考古实践坚持“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基于丰富的材料,提出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原创性的贡献推动了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考古支撑,也有力推动了世界文明研究向纵深推进。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实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过程中,在探寻古代黄河、长江、辽河流域文明“多元一体”的实践中,考古探索、文献研究与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了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全面提升了考古发掘与研究水平,使考古成果更好地服务社会。充满科技感的中华文明探源,生动凸显了中国文化与时俱进、兼容并蓄的底色。


将考古成果转化好,才能在国际舞台生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近年来,文物国际合作顺利开展,文物成为中外人文交流“金名片”,文物资源展示大国气象、助力民心相通的优势作用日益凸显。我们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做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用好文物和文化遗产等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进一步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推动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才能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


创文小故事丨老少齐参与,共建文明城

他:清理河涌,守护村庄


“每逢下大雨,这条河涌的水排不及时,就会涌到我们村里,对村民的正常生活影响很大……”昨日,云城区高峰街道岗墩仔村的村干部钟碧辉拿着铁锹,又来到了324国道村口对面的河涌清理淤泥。


钟碧辉担任村干部多年,一直尽职尽责,用心守护村庄,人人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辉叔。前几天由于市区普降大雨,导致岗墩仔村口对面一条小河涌的水急剧涌流到岗墩仔村,村民们都非常着急。辉叔马上向村委和上级领导汇报,经商议后在原来的河涌处开挖一个排水口,让水从地下水管道排走。


解决方案定好后,辉叔马上带着施工人员冒着大雨来到河涌,拿锄头等工具临时开挖一个排水口。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水顺利排到地下水管道,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如果大水涌流到村庄,会影响到周边几条村庄村民的生活,也会破坏村的环境卫生。作为村干部,只要村民生活有幸福感,自己累点无所谓的。”辉叔说,接下来会加紧与有关部门沟通,尽快修缮好该段排水道,用实际行动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助力云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云浮日报记者 游思明 见习记者 撒正阳)


他:义务宣传,维护交通


“助力云浮创文,我们青年学子不会缺席。”连日来,记者在市区各大路口发现不少年轻志愿者的身影,他们是刚刚参加完高考的高三毕业生。


“我为自己能够参与云浮创文工作感到骄傲,这才是暑期的正确打开方式。”在星岩四路罗桂桥市场路口,18岁的高三毕业生邓毅身穿“红马甲”、手拿小红旗,正在协助维持交通秩序。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交通志愿者,以实际行动维护云浮良好的交通秩序,助力云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可以说是步入大学校园前最好的社会实践,值得一辈子回忆。“每次陪护行人过马路时,我会快速地向他们讲解交通法规。”在市区兴云中路十字路口,高三毕业生梁晓斌一边打着手势维护交通秩序,一边向行人宣传文明礼让的交通法规。梁晓斌说,上岗前他们已通过培训学习相关交通法律法规,这既能增强自己的交通安全意识,还能助力云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举两得,让暑期变得更加精彩、更有意义。(云浮日报记者 林峰)



云浮融媒中心



编辑:秦小青


责编:莫颖琳


值班主编:赵军鳗


让孩子们感知生态文明重要性

【专家点评】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一堂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大课火热开展,一株株“绿色树苗”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气候变化问题复信英国弗朗西斯·霍兰德学校小学生时强调的,“中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中国小学生们都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能环保的良好习惯,学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持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绿色低碳、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当前,深化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要进一步让环保意识扎根于孩子心中,将绿色的种子种进下一代的心田。


在学思结合中,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要立足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既围绕森林、河湖、土地、湿地、粮食等自然资源开展自然教育,又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和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开展人文教育,在向青少年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生态文明意识。传承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这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宝库。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等,都能给人深刻启迪。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中华文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智慧,增强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克己尚俭的意识,深刻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我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绝佳的教材。要用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向广大青少年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内化于心。


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要让学生在行中学、行中悟,既要懂道理,又要做道理的实践者,用双手为祖国播种绿色,增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当前,应以建设绿色学校为主线,组织开展环保创意设计比赛、绿色科技类竞赛、低碳环保小能手评比、垃圾分类实践、塑料污染防治科普等绿色实践活动,积极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生态文化。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教育青少年从小事做起,养成绿色、环保、低碳、适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同时,创新发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打造生态主题研学品牌和精品研学路线,创新利用各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等场所资源,开展课外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绿色主题调研活动,进行“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教育,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还应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强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正在开展前所未有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像塞罕坝这样的“绿色奇迹”一个接一个地涌现。青少年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更是人类美丽家园的实践者、推动者。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要引导青少年携手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为开展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发挥才智,成为人类美好家园的积极建设者。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张胜、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杜克成)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8日07版)



【专家点评】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一堂堂生动的生态文明教育大课火热开展,一株株“绿色树苗”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就气候变化问题复信英国弗朗西斯·霍兰德学校小学生时强调的,“中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中国小学生们都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节能环保的良好习惯,学习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持续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培养绿色低碳、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是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当前,深化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要进一步让环保意识扎根于孩子心中,将绿色的种子种进下一代的心田。


在学思结合中,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要立足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依托,既围绕森林、河湖、土地、湿地、粮食等自然资源开展自然教育,又立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理念和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开展人文教育,在向青少年普及生态文明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其生态文明意识。传承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这是我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思想宝库。比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等,都能给人深刻启迪。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把握中华文明“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的智慧,增强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克己尚俭的意识,深刻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为我们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绝佳的教材。要用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向广大青少年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故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把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内化于心。


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要让学生在行中学、行中悟,既要懂道理,又要做道理的实践者,用双手为祖国播种绿色,增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当前,应以建设绿色学校为主线,组织开展环保创意设计比赛、绿色科技类竞赛、低碳环保小能手评比、垃圾分类实践、塑料污染防治科普等绿色实践活动,积极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生态文化。通过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入眼入耳、入脑入心,教育青少年从小事做起,养成绿色、环保、低碳、适度、健康的行为习惯和消费方式。同时,创新发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积极打造生态主题研学品牌和精品研学路线,创新利用各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基地、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等场所资源,开展课外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绿色主题调研活动,进行“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情景式”教育,引导学生深刻感受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素养。


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还应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强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正在开展前所未有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像塞罕坝这样的“绿色奇迹”一个接一个地涌现。青少年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更是人类美丽家园的实践者、推动者。深化生态文明教育,要引导青少年携手应对全球性生态问题,为开展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发挥才智,成为人类美好家园的积极建设者。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靳晓燕、张胜、王斯敏光明日报通讯员杜克成)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08日07版)



:

【本文标题和网址】幼儿讲文明小故事(幼儿文明小故事演讲) www.chun1983.cn/cjxs/121037.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