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红色往事简介(香港红色往事系列轮船)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19 19:1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红色往事简介(香港红色往事系列轮船),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2849个字,大小约为57KB,预计浏览完需要33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90年代湘西发生一起车祸,哄抢东西群众突然惊呼:这不是周总理吗

前言

王铁成晚年


“我减肥不成功的话,就从9楼跳下去!”


这是演员王铁成在拍摄电影《周恩来》期间,哭着对妻子说的一句话。


当年周恩来总理病重期间,体重只剩下80斤左右。为了演绎出周恩来病重的样子,王铁成拼命减肥。


当妻子看到王铁成暴瘦的样子后,心疼不已,劝他注意身体。


王铁成哭着说出了文章开头那句话。


周总理去世,王铁成悲痛中萌生扮演周总理念头

1976年1月5日,医务人员为周恩来做了最后一次手术。


期间,周恩来总理看起来心神不定,老是不愿意接受医生的治疗。


他对守在他身边的医生说:


“我的病就这样了,已经很清楚了,我不想再麻烦专家们了,他们应该到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为更多人治病……”


1月7日,周恩来病情进一步恶化。当天深夜,弥留中的周恩来从昏迷中醒来,再次对医生说:


“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在生病的最后时刻,病痛中的周恩来依旧牵挂着别人,这让医护人员既感动,又心酸……


周恩来总理


虽然医生们全力抢救,但周恩来还是于1月8日,永远地离开了他牵挂的人民、国家,病房瞬间传来一片哭喊声:“总理!你醒醒啊!”


周恩来总理去世的噩耗传出后,王铁成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沉浸在一种巨大的悲哀与沉痛中。


听到广播的那一瞬间,王铁成的眼泪像是决堤的河水一般,止不住地往外溢。一连几天,王铁成都是痴痴呆呆的状态。


总理的离去,让王铁成觉得非常可惜,他觉得,周恩来总理这样的大好人,竟然永远绝尘而去,老天爷实在是太不公平了!


当时,王铁成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待分配演员,意外得到了前往人民文化宫吊唁周恩来总理的机会。


吊唁总理回来的路上,王铁成痛哭不止,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随后,他托人买来一张周恩来总理的标准像,挂在床头,每日凝望。


群众向周恩来总理遗体告别


突然有一天,王铁成发现,周恩来总理浓眉大眼,自己也是浓眉大眼,其他地方也与总理有相似之处,自己是不是可以演周恩来总理呢?王铁成这样想着,他想将周恩来总理的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自此以后,这个念头就在王铁成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干脆将周恩来总理的照片与自己的照片放大,一起挂在墙上,一有时间就琢磨,还尝试着给自己化妆。


王铁成还专门向一位化妆师征求意见,那位化妆师毫不客气地给他提了28条意见!


王铁成的默默努力没有白费,很快,他就得到了出演周恩来总理的机会。


1976年年底,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提出,一定要在首都舞台上推出周恩来总理的形象。


1977年,一个名为《转折》的剧本诞生,讲的是长征路上的一段往事。


王铁成在《大河奔流》中饰演的周恩来形象


由于是第一次在舞台上表现周恩来总理,上到领导,下到群众都非常重视。为了选出最适合饰演周恩来总理的演员,领导下达指示,发动群众推荐演员。


但是,找了一段时间,依旧没能找到能够扮演周恩来总理的演员。就在大家焦急万分之际,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化妆师,推荐了王铁成。


经过一轮筛选,从几十个演员中挑出4人,再次筛选后,只剩王铁成与另一名演员。


由于王铁成之前一直没有演过主角,领导心里没底,便要求王铁成与副导演先拉出一段来。


当时,王铁成一点儿准备也没有,而另外一名演员,已经可以有声有色地来上一段了。


为了更好地展现伟人的音容笑貌,领导决定采用方言表演。


在距离演出仅剩17天的时候,王铁成一次次前往新闻电影制片厂,大量观看有关周恩来总理的纪录电影。


他一边看,一边记下总理的一言一行,还偷偷翻录总理的讲话,回家后继续逐字逐句地学习、揣摩、归纳总理的发音特点。


王铁成在话剧《报童》中饰演的周恩来


由于王铁成学过京剧,熟知很多吐字归音的规律。因此,他很快就找到周恩来总理家乡方言的规律。


方言对了,并不代表就能说出周恩来总理的味道。因为,用什么样的音色更重要。


于是,王铁成又认真分析了周恩来总理的音色特点,总结出总理前鼻音较重,高亢有力。


这样细致的分析,让王铁成的表演游刃有余,平添了很多人物的神韵,王铁成也因此被选定为第一人选。


除此以外,王铁成还下功夫学习周恩来总理走路。他在练功的大镜子前。来来回回踱步,不断揣摩周恩来总理的姿态、风度,一天下来,王铁成能走40多里!


演出那天,王铁成刚迈上舞台,台下就爆发出了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演出期间,剧场里哭声一片,很多观众从过道挤到前排,那些坐在座位上的观众,身体也呈前倾状态,只为能够更近些,看清楚“周恩来总理”。


王铁成出场14分钟,就获得17次掌声。这是观众对王铁成的认可。


很快,王铁成又在《报童》中饰演了周恩来,他的表演,再一次震撼了观众。


王铁成生活照


一次,谢幕后,曹禺快步走上舞台,紧紧握住王铁成的手,突然又退后一步,朝着王铁成深深鞠了一躬,流着眼泪说道:


“谢谢你让我们又看到了总理!”


邓颖超接见王铁成提意见

1978年,王铁成又在电影《大河奔流》中饰演了周恩来一角,首次在大银幕上塑造了周恩来总理的形象。


次年,全国文代会召开期间,邓颖超邀请王铁成等扮演过周恩来总理的演员到西花厅做客。


在此之前,王铁成从来没有去过周恩来总理的家,也没有与邓颖超接触过,因此,接到邀约后他非常激动,夜不能寐。


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西花厅后,王铁成发现,周恩来总理的家,朴实中透露着庄严、正气,邓颖超也非常平易近人。


招待他们的时候,邓颖超还想亲自为他们倒茶。王铁成等人赶紧拦住邓颖超:


“邓妈妈,我们自己来!”


谈话间,邓颖超问了王铁成等人的工作与创作情况,并向他们提出建议。


邓颖超说:


“恩来和我都是党员,我们一生的坚持,就是为人民服务。你们演恩来,也要突出这一点,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饰演总理要注意内在的精神,眼睛很重要……”


第四次全国文代会期间,王铁成等代表与邓颖超在周恩来住所外合影


听了邓颖超的话,王铁成豁然开朗。此时他才意识到,想要演好周恩来总理,更重要的是下功夫提高内在修养,没有内在精神,是怎么也演不好周恩来总理的光辉形象的。


聊到当时看到的各个戏剧时,邓颖超拿《八一风暴》中的一场戏举例。


那场戏演的是周恩来拿出照片与信件,给邓颖超打电话。


邓颖超说,自己看到这个场景时笑了。这样的处理,显得非常不真实。


因为,八一的前夕是7月29日,周恩来对邓颖超说:“我去一趟江西。”


当时都是地下工作,保密性极强,相互之间是不可以直接询问做什么的。即便是夫妻也不行。


作为一名革命者,邓颖超自己清楚这些纪律,她不会去询问周恩来,周恩来也不会告诉她自己要做什么。


因此,邓颖超当时根本不知道周恩来要去搞暴动。周恩来的手里也不可能出现照片与信件。如果真是那样,就危险了!


周恩来邓颖超年轻时期合影


邓颖超与周恩来生活在一起几十年,即便是后来新中国成立,他们也严格遵守纪律,不该讲给对方听的话,一定不会说,另一方也一定不会问。


因此,这对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夫妻,一直到临终前,还有很多事情是对方不知道的。对此,他们毫无怨言……


1975年的一天,病床上的周恩来突然看着坐在病床边上的邓颖超说:“我肚子里还有很多很多话没有跟你讲。”


邓颖超看了一会儿周恩来,语调深沉地说:“我也有很多话没有跟你讲。”


随后,俩人没再说话,只是深情地看着对方……


良久之后,邓颖超开口说道:“只好都带走嘛!”


这是他们夫妻间的默契……


邓颖超表示,历史的虚构应该建立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说到这里,她又举了王铁成出演的《报童》中的例子。


那部作品中有一个场景是,周恩来给一位小女孩围围巾。邓颖超说,这样的作风确实很像周恩来。因为,他们夫妻都很喜欢女孩,安排这样一个情节,是很好的!


邓颖超


此次,王铁成与邓颖超见面时间虽然很短暂,但邓颖超的教诲,却为王铁成更好地塑造周恩来总理的形象增添了更大的动力!


文代会的诗歌朗诵演唱晚会上,王铁成首先朗诵了一首《天安门诗抄》。这首诗,凝聚了人们对周恩来总理的爱戴之情、思念之情。


期间,每朗诵出一句诗,王铁成的眼中都会泛出泪水。


王铁成朗诵到高潮时。情感喷薄而出,台下观众无不动容。


此时,王铁成发现,台下的邓颖超,不是靠着椅背观看,而是身体前倾,扶着身前的桌子观看。


注意到邓颖超这个细微的动作后,王铁成意识到,邓颖超正全身心投入地欣赏自己的表演。


诗朗诵结束后,王铁成又即兴演出了自己在电影《大河奔流》中的一个片段。那是周恩来在黄河堤上的一段讲话:


“工人同志们,解放军同志们,农民同志们,你们好!我们一定要人定胜天,要水高一尺、堤高一丈,一定要众志成城,要把抗洪当作伟大的胜利!”


晚会谢幕后,邓颖超特地找到王铁成对他说:“王铁成同志,你给我写一写你的家庭情况。”


听到邓颖超这样说,王铁成心情非常复杂。因为,他不想因为孩子的事情,给邓颖超添麻烦。但是,如果不写,又觉得不实事求是。


几经思考,王铁成还是决定将孩子的情况也如实写出来。


大约半个月后,邓颖超亲自致电王铁成。


邓颖超表示,本来想当面与王铁成聊一聊,但她担心影响到王铁成的工作,所以决定给王铁成打个电话。


寒暄过后,邓颖超直奔主题:“你孩子现在是什么情况啊?”


王铁成回答:“先天大脑发育不全。”


邓颖超担忧的说:“哎呀,这很麻烦呀!”


随后,邓颖超又详细询问了王铁成夫妇一个月的收入,以及王铁成爱人的工作情况。还特地询问王铁成家里还有什么负担。


邓颖超对王铁成说:“你工作那么忙,我看能不能帮忙解决一些实际困难。”


30多分钟以后,邓颖超才挂断电话。


邓颖超专门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让王铁成非常感动。


当初,孩子还没满月,王铁成就被医院告知,儿子患上了急性肺炎,生命垂危。医生跟王铁成说:


“反正是个残疾儿,自然病逝也是一种解脱。”


王铁成为代表们表演他在电影《大河奔流》里扮演的周总理形象的片断


王铁成却坚决表示,一定要抢救孩子。他认为,即便是一条小狗,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死了,更何况,这是自己的孩子……


为了养这个孩子,王铁成夫妇吃了很多苦。仅仅是简单的吃饭,他们就摸索了很久。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饱,起初一直吃到停食,不停呕吐,甚至吐出了绿色的胆汁。


除此以外,还有穿衣、洗漱、日常的外出等等,都需要王铁成夫妇操心。


虽然王铁成已经表示这个病没什么好办法。但是,大约一个星期后,邓颖超还是让秘书赵炜给王铁成打来了电话,帮忙给孩子找医生看病。


从形似到神似

起初,王铁成的表演虽然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他觉得,自己一直找不到感觉,尤其是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那种感觉,树立不起自信。


后来,王铁成才慢慢领悟到,对于周恩来总理的理解,应该到生活中去寻找,与人物的沟通,应该建立在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上。


王铁成觉得,想要准确塑造角色,不但要理解角色的表层生活,还要深入到角色的内心深处,了解他的人格与灵魂,将自己融进角色中,与角色进行神交。


1979年邓颖超与王铁成等人合影


为了更深刻的感受周恩来总理,王铁成读了很多周恩来的著作,搜集了很多故事、照片,揣摩周恩来总理步伐的快而坚定,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


除此以外,王铁成还学习了周恩来总理的字迹。


他常常琢磨,周恩来总理听到什么,遇到什么会高兴,在各种情境中,会想什么。


另外,演完之后,王铁成还要观看自己的表演,从中找到问题。


一次,演完周恩来总理生命垂危期间,邓颖超转告他朱师傅要来看他,要给他理发。


周恩来虚弱的说道:“别理了,他看到这个样子,会难过的……”


看过样片后,王铁成对自己的表演非常不满意。


他觉得,那个时候的总理,不应该是那样的。他觉得自己没有把握好当时周恩来的真正心理状态,没有演出周恩来生命垂危时真正的内心感受……


经过一番分析,王铁成觉得,自己还是将周恩来当成了一个伟人,并非病人。那种单纯关心理发员的表演,是非常肤浅,经不起推敲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高要求,不断琢磨演技,王铁成从形似做到了神似。拍摄电影《周恩来》时,他已经将神似琢磨到了超常的境界,可以用出神入化来形容。他也是公认的最像周恩来的演员。


老艺术家于蓝等人看过这部作品后对王铁成:“参加贺龙追悼会的时候,对贺龙夫人薛明的那三声呼唤,把我们的眼泪都叫出来了!”


拍摄这部电影时,因为经费紧张,一年零八个月的拍摄,王铁成没有要劳务费与稿费。


而且,为了体现出周恩来总理病重时消瘦的样子,55岁的王铁成还主动要求减肥。


在每天十多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下,他一点儿主食也不吃,每顿饭都是用黄瓜、西红柿等东西充饥,他也因此常常饿的胃痉挛。


而且,在湘西拍摄外景期间,王铁成还出了严重的车祸,摔断6根肋骨。


在王铁成满手是血,头上肿着大包被送往周恩来总理去世时住的305医院时,他又接到一个任务:摸一摸总理是在哪个病房去世的,争取在那里拍。


电影《周恩来》海报


在病痛的折磨下,王铁成的体重又降了几斤,更加贴近总理晚年病重的形象了。


于是,仅仅在医院躺了3个礼拜,身上还绑着固定肋骨塑料绷带的王铁成,决定趁热打铁:火速进组拍摄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最后一次主持国庆招待会的重头戏。


就这样,王铁成直接在绷带上面套上中山装,开始拍戏。


那个时候,周恩来总理因为病重,每拍一次手,每说一句话,每走一步路,都伴随着刻骨的疼痛。而王铁成此时也是真的疼,身体也是真的消瘦,憔悴。


因此,总理的重病缠身、身体虚弱憔悴的样子,一下就再现出来了。


这样的场景,让那个剧组人员瞬间感觉,周总理又回来了……


这场戏,从早上七点一直拍到上午十一点,病中的王铁成水米未进。


之所以拍这么长时间,是因为王铁成为了念好周总理的那段祝酒词,将总理的录音拿过来,听一段,念一段,录一段,念了50多遍后,他依旧不满意。


经过仔细分析,才发现问题出在了“贵宾们”这一句的重音上。


电影《周恩来》


这句话的逻辑重音应该在“宾”字上,周总理为了体现对国庆招待会来宾的尊重,将重音放在了“贵”字上。


找出问题后,王铁成又重新拍了一遍。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体现出了王铁成对周恩来总理这一角色的塑造成功。


王铁成乘坐的汽车发生车祸时,当地有群众上来哄抢东西。


期间,有人发现车头写着《周恩来》剧组的字样,再一看王铁成,有人惊呼:“这不是周恩来总理吗?”


随后,人群马上停止哄抢,火速用门板将身受重伤的王铁成抬起来送往医院抢救。


王铁成感叹:“这就是周恩来总理的人格魅力。”


对于王铁成饰演的周恩来,邓颖超给予高度肯定。她给王铁成打了90分,说只有一个地方不像,就是俩人的鼻子。


邓颖超说,周恩来总理的鼻梁是直的,王铁成的有点弯回来。不过,这都不重要。


电影拍摄完毕后,在中南海的首映式上,满场哭声不断,直至电影结束……


陈先义:两个上将“逃票”的往事

在共和国上将中,你或许听说过共和国“三杨”上将的故事,“三杨”者,杨得志、杨勇、杨成武之谓也。他们在革命战争年代都担任过兵团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也都担任过大军区司令,三人又都在总参工作过,并且红军时期,还都是红一方面军将领。关于他们协同作战的往事,可以讲三天三夜。但是,好友李西平老弟,却给我讲了一个“三杨”中“二杨”即杨勇、杨成武的另类故事,听之倒别有一番趣味。


六十年代初某年某月某日,或许赶巧了,“二杨”杨勇、杨成武一起在军委三座门开会。散会已经是华灯初上。二人都住后海附近。杨勇上将对杨成武建议:“新中国成立这么些年,我还没有坐过公共汽车,正好我们俩一个方向,何不趁今晚坐一次公交,体验一下群众生活。”杨成武连连称好说:“毛主席号召我们多到群众中走走,这也是一个机会。”于是两个人便就近上了公交。


虽然晚间,但是公交上人依然不少。只听女服务员说:“哪位给老同志让个座。”于是几个学生模样的孩子比着给将军让座。两个上将便在人们的推让下坐了下来。


不大一会儿,服务员来到他们面前说:“老同志,到哪儿下车,请买票。”两个上将一愣,赶紧摸兜找钱。当上将司令的,兜里一向很少装过钱,两人摸了半天,分文没有,两人傻眼了。这时女服务员不高兴了,说:“你们这二位我看年岁也不算小了,都是新中国了,你看满车厢谁不买票,你们怎么能干逃票这种事情呢?咱们要遵守公交规定不好吗?”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哑口无言。


杨成武赶紧解释说,“服务员同志,不是故意逃票,实在是忘了带钱了”。女服务员看两人态度像是真的没有带钱。这是车一到地安门,服务员出了个主意,说:“这样吧,你俩到这路边打个公用电话,让家里在你们下车处等着,把钱送到下车点。”俩人一听开始蛮高兴,可正想下车去找电话亭,杨勇想起来了,自己不知道自家电话号,杨成武一想自己也同样不知道。这时车厢里服务员还没有说话,乘客有人开始批评了:“这还不是故意逃票是什么?我们整天唱社会主义好,可还是有人不遵守社会主义制度规定,这可不好。”


两个上将脸上好尴尬。正在这时,后边走来一个青年军人,从车厢后边走到杨勇跟前,一个敬礼说:“报告司令员,我是军区机关上尉某某某。你们的车票我买了。”说着掏出两毛钱给每人买了一张票。这下服务员才知道,被她连连批评的居然是两个上将司令,自小长大,何曾见过这样的大官,何况还是坐了自己当班的车,高兴的不知说什么好,车厢的人一下子激动起来,两个大司令在车上,据说还是闻名天下三杨中的二杨,整个车厢轰动了。服务员说啥也不再收那个军人的两毛车票钱了。这时候,杨勇站出来说话了,他一边夸奖刚才服务员坚持原则做得对,批评的好,一边说,车票钱必须按规定买。钱我们事后会还那个军官。大家熙熙攘攘的说着下车了。都说今天坐车见了两个大官。


这样的故事,那个年代可能还是不少。我在后勤学院工作时的老首长阎捷三,在瑞金就上过红军早期大学,当过独立团长,几次反围剿立过大功,是毛主席非常欣赏的一个战将,后来活过百岁,被称为百岁将星。但解放初期,竟也遇到过坐公交车的类似尴尬事。那时去前门看戏,他让司机自己开车回去,说自己有办法。等戏结束后,他便自己坐上了公交,与前边两位上将一样,说也是要体察民情。上车后,服务员要他买票。他一听反过来批评服务员:“这是人民公共汽车啊,你是不是弄错了,人们公共汽车怎么能够买票呢?什么是公共?人民坐车就是不买票随便坐么!”


他话没有说完,满车厢的乘客大笑起来,说精神恐怕有了问题。在后来毫无办法的情况下,老首长终于说出自己的实话,说解放后第一次坐公交,真不知道。记下公交交钱地点,押上自己工作证,而后事后交钱。


那个年代,我们的民风官风就是这样淳朴。如今听来如笑话,但这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年代。


一周观展指南|南石头往事——探寻羊城红色记忆

岭南文化,湾区精彩。


——广州——


矩阵景观——马晟哲个人展


展期:2022年11月6日—2023年1月31日


地点:广州市沙太南路181号Vlab翌方101铺


本次展览将呈现马晟哲近几年的新近创作。在千禧年之交,大概是电影《The Matrix》(中文译名《黑客帝国》)第一次将“矩阵”这个计算机专业术语带入了公众的视野。在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普及的时代,这部电影抛出了一个领先于时代的问题:“在人类和电脑的关系中究竟谁才是那个主宰?”对此马晟哲给出了他的答案。在马晟哲的绘画里,他放弃了人类对于图像创作的掌控。计算机不再是绘画的工具,而是创作的主体。机器第一次担负了前端“原创性”的重任,而人类则承担了后半部分“机械化”的劳作。马晟哲认为自身的工作是将电脑在崩溃状态下的自主性表达进行客观地记录与传播,而这一切则缘起于一场“事故”。他曾经在使用电脑时进行了一项错误操作,这导致了系统的崩溃,屏幕出现了一个类似于电视宕机的花屏图像,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兴趣。从崩溃的计算机画面中,他恍然看到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于是开始了他的艺术探索。仿佛崩溃成为了计算机展现自己生物性的一个出口,马晟哲也在不断利用这个出口,和那个未知的世界展开着对话。他利用超负荷的数据和大量的运算进行诱导,使计算机进入临界状态,最终使矩阵层层展开,呈现出自身内部的景观。而这些景观,或许也正是计算机作为生命体所做出的回应。


王者兰香翰墨兰花——李玉莲国画展


展期:2022年11月27日—2023年2月26日


地点:广州市番禺区招商金山谷意库


兰花是融入到生活中的艺术,常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笔下,并与梅、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不论它是一首喻志诗词,还是一副传神的水墨画,兰花一直是古代文人心中清高品德的象征。李玉莲,中国画兰名家,师从刘文西,潘文良入室弟子,擅长素描、速写、工笔、写意等画种。她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精于艺术绘画探索,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传统,形成了苍劲雄浑、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因其作品清新飘逸、运笔自由奔放、墨韵潇洒、构图严谨,多次在全国各地展出并获奖,是当代实力派画家。


觀空间七周年特别呈现——谭平作品展


展期:12月7日—12月25日


地点:广州市天河区员村一横路1号VLAB壹号大院V-Park二楼


作为1980年代以来中国抽象艺术的领军人物,谭平的作品为我们重新理解绘画的语法、结构和实验方式,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又庞杂的案例,成为中国当代绘画现场中重要的坐标和参考体系。在近40年的绘画历程中,谭平经历了艺术思潮的多个时期,从1980年代初,传统的学院写实、自然主义,到1984年之后静物、风景和人物画中的形式意味,对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研习,至1990年初,一系列版画和油画作品对色块、线条、黑白关系、空间秩序、物质材料的实验,开始了抽象艺术的视觉探索。2000年之后,谭平的形式实验走向了更广阔的绘画行动,书写、涂抹、叠加和覆盖反复交替出现。谭平在80年代之后全球当代艺术图景和后现代语境中,赋予了绘画全新的意义,绘画不再是古典和现代主义的延续,而是连接1945年之后当代艺术和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节点。他将“抽象”这一门类的讨论,引向更为广阔的艺术思考,不是形象上的“抽象”,而是艺术定义上的“抽象”:一个不在写实、具象序列中的抽象,而是开放的、多元的、混杂的,一个无法被定义和概念化的绘画世界。


国际安徒生奖 (终身成就) 50周年世界插画大展


展期:2022年12月15日-2023年03月10日


地点:广州天河路228号正佳广场西北门三楼


国际安徒生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受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由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于1956年创立。该奖以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是国际上公认的儿童文学作家和插画家的最高荣誉,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国际性儿童文学交流平台,“国际安徒生奖”在创办之初只单设作家奖项。但随着插画艺术蓬勃发展,自1966年起又增设画家专项奖,即“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 (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 for Illustration)。 该奖自1966年创立至今已走过50多年的历程,目前为止共有28位世界各地的优秀插画家获此殊荣。如今,这些横跨百年的传世经典,由丹麦女王与IBBY官方首度授权,云集全球插画界“诺贝尔奖”大师代表画作匠心集成《国际安徒生奖50周年世界插画大展》。共有26位国际安徒生奖插画家奖得主的350余幅经典作品在这场画展上展出,在这场插画展上,不仅可以领略艺术大师恢弘的美学世界,而且通过“趣味展馆”设计融入炫酷科技和丰富互动体验,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有绝佳的艺术观展体验。


城市新活力——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展


展期:12月20日起


地点:南越王博物院


展览精选130余张照片和相关档案、地图、文字等资料,以“老城市新活力”为主题,带观众领略广州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与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展示广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传承岭南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等文化事业建设中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一部分讲述广州由古至今的建城历史、介绍城市传统中轴线的形成发展;第二部分通过城市传统中轴线周边的红色遗迹回顾广州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第三部分展示广州进行城市更新改造的“绣花”功夫、打造新型历史文化街区的成果,呈现古老羊城焕发的崭新面貌。


荣归锦上——18世纪以来的法国丝绸


展期:2022年12月23日—2023年4月15日


地点:广州海事博物馆


花缎、织锦、天鹅绒、印经绸、轧花绸、织带、蕾丝、刺绣……法国丝绸,有多少种“变身方式”?巴洛克、中国风、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法国丝绸又有些什么风格?丝绸在中国诞生,经丝绸之路去往欧洲地中海沿岸。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丝织品生产在法国零星分布,十七世纪丝绸也迅速腾飞,十八世纪法国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丝绸生产中心,里昂成为丝绸之都,在丝绸技术上领先世界。


本次展览将从法国丝绸概览、法国丝绸种类及艺术风格、当代法国丝绸的继承与创新,带观众看十八世纪以来法国丝绸技术的创新、艺术风格的多样和优雅精致生活的追求……


——深圳——


远山可居——OCAT藏品展


展期:2022年11月10日—2023年10月


地点:华侨城宝辰展示中心


“远山”,曾出自北宋王安石《答瑞新十远》之“远水悠然碧,远山天际苍”;也曾出自近代王国维《浣溪沙》之“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远山的景致,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笔下早已超越物理时空,成为心中情怀理想之向往。


远,指向两个维度:空间之远;时间之远。那些遥远、空濛、在时间中若隐若现的“山”,是现代心灵的一份寄托,同时也是在缅怀中国历代士人们吟咏的澄明超逸、平淡天真。


“远山可居”展览作品涵盖纸本水墨、油画、版画和丝绸等不同媒材,以多样的媒介来表达“水墨”的画面意蕴和肌理,呈现当代艺术家对于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的缅怀、观看和表达,既是对传统笔墨古意的传承,也是结合现代技法的突破。


大万不插电:UABB2022坪山分展


展期:2022年12月3日—2023年3月3日


地点:深圳市坪山区大万世居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 “城市生息”(Urban Cosmologies)将于12月开展,本届展览重点关注城市“双碳”目标下的可持续、绿色、 生态发展,着眼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城市应对策略。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主场。大万世居作为坪山区第一次加入UABB-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的首选展场,代表着深圳客家文化发源及传承的历史名片,印证了坪山区“无山不住客”的丰富生态环境,以及艺术创新生活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滋养的发展前景。


将大万世居做为研究标本及话题索引,本次UABB坪山分展以“大万不插电”为主题,围绕客家围屋遗存,叙写了一场历史与未来生活畅想的重叠宇宙。在高能快速的城市更新脚步中,“大万不插电”借助展场独特的历史人文气息,插接了一个可以让你、我、他驻足凝神,重启人与人链接的“低碳开关”,重塑具有“共生(Symbiosis)、人本(Humanism)、情感(Emotion)”特质的城市人居环境。


毛艳阳:我在我能想到的地方


展期:2022年12月17日—2023年2月5日


地点:美成空间


由知名策展人冯博一策划的“毛艳阳:我在我能想到的地方”,将呈现艺术家毛艳阳于近两年创作的19件绘画作品。毛艳阳根据历史文化图像、社会现实场景和对未来的想象,通过收集和自我设定的图像以及扮演各自的角色,将个人与现实境遇的冲突,在画面上构造和聚落出一幕幕“剧场舞台”的戏剧化、荒诞性效果。毛艳阳的“美丽生活”系列,在作品的图式


——佛山——


唐风雅墨——旅美乡亲马承宽书画展


展期:11月20日—12月25日


地点:顺德区博物馆二层书画展厅


马承宽博士为旅美知名书画家,祖籍顺德伦教鸡洲,成长在香港,学艺于美国。因其突出艺术成就,曾获美国国会颁授荣誉艺术大使、发展香港体育有重大贡献奖的殊荣,是广东省国际交流中心理事。美国拉斯维加斯和纽约两地市政府更是分别将1996年11 月21日和1997年12月12日命名为当地的“马承宽日”。马承宽博士作为顺德海外乡亲代表,热爱家乡,时刻关注家乡发展。几十年来,他被邀请在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比利时、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展览及讲学,成为中西交流的友好使者。


马博士师承刘秉衡、王已千等艺术名家,潜心研究和探索中国古代泼墨画技法。他将唐代王洽的泼墨技法融入光影、气氛、透视以及色彩等西方艺术特色,融合寂然静定的哲理,形成是山非山,非水是水,风格独特的新理念艺术。马博士创作的泼墨画,其魅力在于把个人对大自然的感悟经提炼后跃现纸上,借水墨独有的洇润特性表现出极具魅力的东方意境,并融合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特点,强调创作自发,随机和无意识的同时,笔锋肆意,色彩大胆,笔墨走势流畅随心。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表现


画陶融融——佛山画陶艺术作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10日-2023年1月28日


地点:佛山市东方印象艺术馆


意陶艺是佛山画陶融合发展的一种创新艺术形态。近年,以画入陶、因陶绘画、釉色陶瓷绘画等形式的艺术在全国蓬勃发展,当代景德镇瓷画向高温釉方向发展,岭南广彩在原来的艺术特色基础上不断创新。自2015年起,由佛山市东方印象艺术馆倡导、策划、推动的由著名画家与年轻陶艺家联名合作的跨界1.0版佛山画陶合璧艺术作品也通过异地取长补短逐渐兴起;自2021年起,一批本土艺术家和外地艺术家又在通过石湾陶器创作了大批画陶作品,有的吸取岭南画派风格,有的融合西洋油画技法,有的采纳水彩画手法,有的大胆融入印象派、野兽派画风,有的融汇石湾瓦脊、贴塑、堆釉、彩绘等技艺,在艺术形式上向空间化、功能化、装饰性转化。为推动佛山画陶艺术由1.0向2.0融合、创新和发展,佛山市东方印象艺术馆策划举办“画陶融融——佛山画陶艺术作品展”。


临山观海——首届广东综合材料绘画研究展(佛山站)


展期:2022年12月12日—2023年01月08日


地点:广东省新石湾美术馆


本次活动以“凝聚时代精神,根植岭南沃土,挖掘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推动艺术创新”为宗旨,着力打造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美术作品,以此推动美术家“思想革新、观念更新、技艺出新、文化创新”充满活力的当代艺术创作新格局。综合材料绘画作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近年来在全国发展迅速,各省、市美协相继成立了艺委会,并通过展览、讲座、培训等艺术形式,推动了综合材料绘画的大发展,广东也不例外,作为文化大省,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省艺委会的组织带领下,各市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研究活动,近年来我省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现当代艺术家和优秀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在这里展示的就是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偏于具象表现的,也有偏于抽象表现的,有偏于材料语言的,也有偏于绘画语言的不同样貌与风格的作品。


大匠之门——当代绘画陶瓷陶刻艺术家王金明作品展


展期:12月10日-25日


地点:德胜美术馆


展览共展出近80余幅(件)精品佳作,包括描绘中国壮丽山河的万里长城系列作品、走进喜马拉雅系列作品、器型品类丰富、内容古朴清雅的陶刻作品。意在向观众呈现艺术家真实而立体创作原貌,呈现艺术家饱满的创作热情。多角度地展现艺术家的创作情态和审美理念。王金明是一位锐意进取、好学深思、志向远大而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他总是在中国绘画的历史中不断地回望,一面忘惰地汲取,一面理性地分析。在转益多师的学画过程中,他综合传承了诸家的特点,能够注意师其心而不师其迹,把宋元的笔墨推向极致。正如美术评论家徐恩存所说:“王金明的山水画功力深厚,所作山水章法、笔墨明显地流露出对石涛、黄宾虹以及宋元大师的追慕。他的作品既得黄宾虹深厚苍郁之意蕴,又具轻灵俊逸之特色:近处墨彩浑厚,远山轻装淡抹,羁意水墨山水,笔墨融合自然,整体浑然统一。他的作品在继承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特点,显示出笔墨之美、智慧之美与性灵之美。其中点、线、墨色及整体形态表现出一种对精致文化的留恋与回眸。


南石头往事


展期:2022年12月15日—2023年04月05日


地点:南汉二陵博物馆展览中心特展厅II


“南石头往事”展览依托考古成果和历史文献资料,用48件(套)展品和大量图片资料,部分重构南石头一带的人类历史图景,生动再现广州近代江防要塞大黄滘炮台群、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在南石头监狱中的斗争与牺牲、海港检疫所的变迁、广州现代工业的建立与蓬勃发展等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城市历史记忆。展览的筹备得到了多方支持,其中设计施工部分由深圳岩星团队负责。在设计上团队为呼应南石头厚重往事与红色精神,以庄重的绛红为主色,并以南石头一带的历史沿革与重要事件为脉络,重点展示了当地重要的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展览还首次面向社会展出含有436位曾经在南石头监狱关押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名单,精心设计的英名墙,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南石头往事”重构的历史现场中,汲取深厚历史土壤里的文化滋养与革命先辈身上的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山野天真——张仓健中国画作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18日-2023年2月5日


地点:四季艺术汇主题展馆区·主题展馆3


在中国画画史上,北宋米芾提出“平淡天真”的美学观念,指岚色清润、不装巧趣的朴素自然,不事雕琢的艺术风格。“平淡天真”作为中国画审美标准一直延续至今,其影响与发展极为深远。张仓健通过实地写生丰富山水画的绘画图式,以“生”写“意”,坚持诗意的探求、意境的营造,山水画的创作更是他一种艺续文脉、延扩画风的理想表达。


此次展览,聚焦艺术家张仓健的近年来国画精品,深度专研山水之中的轻墨淡岚,笔法生动,用墨清逸,在山野意趣之中,寻见天真,简繁交错的表现形式,塑造出无限丰富的画外意蕴,故以“山野天真”作题。在四季艺术汇这个开放、包容与创新的展示平台,共同探索、挖掘青年艺术语言中的人文景观,从岭南山水、岭南故事、岭南精神谱系中再塑时代情怀。


繁花展盛世 衍纸传精神——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衍纸艺术社团师生作品展


展期:2022年12月9日—2023年1月8日


地点:顺德区书画艺术展示体验馆


衍纸也称卷纸,是纸艺的一种形式。它和我国古代掐丝工艺相似,借用专用工具,通过卷、捏、贴等手法制作和组合小零件,最后形成精美作品。因此,衍纸作品具有色彩美、立体美与艺术美的特点。在 “以人为本、规范办学、德育为先、内涵发展”的学校文化引领下,杏坛梁銶琚初级中学于2015年创建衍纸社团。经过7年的发展,衍纸艺术课程内容和资源成果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包含花卉、曼陀罗、动物等做成的挂饰、首饰、发夹等,表现形式有线条、立体、半立体、插槽等。本次展览将展出48幅立意独特、美轮美奂的衍纸艺术作品,引领社会观众感觉衍纸的色彩美、立体美与艺术美,让传统艺术能够与现代生活和先进文化接轨,在新视角中焕发新生机。


——香港——


一粒阿莱夫:大粒個展


展期:11月25日—12月24日


地点:iisuArtSpace 香港上环荷李活道233号201室


一束空间iisuArt Space欣然呈现艺术家大粒的个展“一粒阿莱夫”,包括大粒近年创作的“几何·数”系列、“Cosmic-圆”系列、“直线不直线”系列全新作品。


展览主题致敬博尔赫斯的同名短篇小说《阿莱夫》,阿莱夫是一颗直径为2-3厘米的圆球,透过它可见宇宙无尽景象。博尔赫斯在文中补充道,Aleph为希伯来字母中第一个字母,神秘哲学家们认为它意为“要学会说真话”。这个字母指无限的、纯真的神明。


大粒从几何、光谱、赫兹、符号、波粒二象性、线性时空等多维角度进行尝试实践,近年作品愈加纯粹通达。她着迷于“宣纸”这一古老的东方材质与帆布的融合叠加。新作品系列的阳面被遮掩,反以阴面示人,主体与客体浑然合一,可谓“阴阳相济生万物”,朦胧层叠间隐藏着镜像或对称对立与统一。她的作品亦受到唯心论、神智学的影响,观者兴许会感受到些许已故艺术家希尔玛·阿芙·克林特(Hilma af Klint)、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的作品气息。


尹秀珍:无处不在


展期:2022年11月25日—2023年1月5日


地点:佩斯画廊 · 香港


佩斯画廊将为尹秀珍举办最新香港个展“尹秀珍:无处不在”,并由艺术家宋冬担任策展人,这也是宋冬继2019年“废园:尹秀珍”后再度为其策划个展。此次展览将带来尹秀珍的全新作品“沧浪志”系列,以及在过去十年间创作的多组作品。这些作品展现出了尹秀珍对于变化性材料的持续关注,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在香港亮相。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尹秀珍对现实的关注一直围绕着细微而具体的人类生存境遇展开,以其感性且敏锐的创作直觉将当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整体氛围下的个体感受予以视觉化的呈现。


此次展出的全新作品系列“沧浪志”选取了瓷为主要材料,并将艺术家与瓷土的关系推进到更具身体性的层面上。通过手部或强力或轻柔的推挤,艺术家在厚重的瓷板表面留下肉身一样的褶皱与波纹。作品的名称提示了它与中国古代文人“借景寄思”的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而另一作品系列“涟漪”曾于2020年在济南双年展上首次亮相。艺术家将诸如水果、盆景等正在生长变化中的物品放入到艺术装置之中,使作品时刻处在一种临时状态。这些有时限性的材料早在90年代起便时常在尹秀珍的艺术装置中出现,令作品随时间发生变化。而此次新作与此前材料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它着重强调了人在面对一件变化之物时的体验与感受。正如作品名“涟漪”所指:在水面上荡起的每一个环状水波纹均记录着一次相遇的发生,却同时也掩盖住了水面之下的更多叙述。在这里,通过某种临时性的依赖关系,艺术家希望在作品与人之间建立一种更具延续性,也更为有机的关系。


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马含章


2002年,刘思齐找到上海一位老特工,揭开67年前寻找毛岸英兄弟之谜

2002年3月,毛岸英遗孀,73岁的刘思齐专程赶到上海,找到一位87岁的老人。刘思齐此行的目的,是要来了解毛岸英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的情况,而她找的这位老人名叫李云,当年在中央特科工作。刘思齐的到访,让李云回忆起那一段经历,那些尘封的往事,在她心中掩藏了67年,只字未吐。


67年的1935年秋天,李云跟丈夫徐强接到一个秘密任务——寻找两个男孩,大的约十三四岁,小的只有十一二岁。至于孩子的身份,只说是烈士的后代,从收养的人家跑掉了,估计已经流落街头。


当时,中央红军已经过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上海地下党组织被笼罩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中,特科成员大部分已经撤离。李云跟徐强,是少数仍留在上海坚持战斗的特科成员。虽然时年仅仅20岁,但李云已经是个极富经验的“老”特工了,她的特工生涯,始于1932年。


年轻时的李云


李云本名叫祝修贞,祖籍浙江海宁,出生在苏州,两岁时随父母到了上海。在各种反动势力聚集,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的上海,出生在工人家庭的李云,小学六年级便在老师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小学毕业后,还没来得及念几天中学,李云就投入到了工人运动中。当时的上海,已经是白色恐怖下的上海,李云虽然年纪小,但非常机警,深受组织重用。


1932年,17岁的李云在浦东区委担任青工工作,突然接到江苏省委通知,要她配合闸北区委领导徐强,前往河南开封开展工作。那是一趟到国民党军队中策反的工作,也是李云情报生涯的开始。工作由当时主持中央特科工作的陈云安排,工作对象是对象是时任国民党第八十师少将副旅长兼师学兵营营长的惠东升。


惠东升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曾任黄埔军校教官,为人比较耿直,对国民党的腐败现状深表不满。惠东升为中共提供了不少情报,最重要的是通过他的学生、国民党政学系杨永泰的秘书获取了国民党军队第四次“围剿”红军的计划。这些密件徐强都及时通过联络员送往上海党组织。


后因身份暴露,李云和徐强等回到上海。此时,中共中央机关已经转到了中央苏区,上海特科的工作职能转为以统战和情报工作为主。根据组织安排,李云和徐强假扮夫妻继续从事情报工作。平时,徐强化名为老金负责联络各条战线收集情报,而李云主要负责抄写和传递情报。那段时间,李云和徐强感情逐渐加深,后经组织批准,正式结婚成为了真夫妻。


1935年秋,上海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中央特科成员大部撤离,只有少部分未暴露身份的成员留在上海。当时特科的总负责人是邱吉夫,主管情报工作的是李云的丈夫徐强对外称老金,也是李云的直接领导。一天,徐强突然严肃地通知李云,要她想办法上街寻找两个男孩子。孩子的身份对她也是保密的,只知道这两个孩子是烈士后代,大的十三四岁,小的只有十一二岁。


特科的纪律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情报工作,对上级的命令必须绝对服从,不能问也不许问,即便上级就是自己的丈夫也不例外。李云接受任务后已经意识到,这两兄弟绝不是一般的孩子,肯定有比较特殊的背景。而且,圈定她在老西门一带寻找,说明还布置了其他同志在不同地区寻找。


李云、徐强


可上海那么大 ,到哪里找?李云只能到流浪儿多的地方找。八仙桥小菜场附近有好几家给人送饭的“包饭作”,常有剩饭剩菜施舍流浪汉,每天中午有流浪儿童蜂拥抢饭;铁马路桥堍聚集着众多流浪儿,以助推黄包车、人力板车上桥挣几个铜板。凡有流浪儿出现的地方就找,到底找过多少地方也记不清了,都没有发现他们。


寻找过程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敢随便打听,只能站在路边偷偷观察,一站就是半天。这样前后跑了半年多,仍没找着。李云曾怀疑孩子是不是被敌人绑走了,徐强说,已通过内线查遍上海警察局和巡捕房,确认没被抓走,应该还在流浪。


1936年春末初夏的一天,李云一路寻找,后来走到城陛庙附近,想买碗粥填肚子。她看到粥摊边上有两个孩子,很瘦,穿的衣服也很破,年龄是符合的。旁边的人说,这两个孩子,从来不说话,很可怜的。李云就请他们吃碗粥。吃后他们还是不开口,问什么都不讲。当时她也不敢多问,急忙回去向上海地下党领导人冯雪峰汇报了这个情况,并领着他们两人洗了个澡,换了衣服。


冯雪峰立即换了便装赶来。冯雪峰来了后,连哄带骗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吃饭的地方,还不断跟他俩套近乎,可两个孩子很警惕。饭吃过后,大概跟冯雪峰熟悉了,冯雪峰问他们是哪里人,其中一个孩子才说了句是湖南人。毛主席是湖南人,这下确定了两个孩子的身份。而李云直到此时才得知她要找的孩子是毛主席的儿子。


李云找到的这两个孩子,就是毛岸英跟毛岸青。1930年11月杨开慧牺牲后,留下毛岸英、毛岸青、毛安龙三个孩子。湖南省党的地下组织为了孩子的安全,与上海当地地下组织联系,于1931年春由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将三个孩子护送到上海。经上海地下党组织安排,三个孩子进入大同幼稚园。


大同幼稚园是中共历史上创办的第一所幼儿园。大革命失败后,一些革命烈士的遗孤流落街头;一些革命者去农村开辟根据地,子女在城市四处漂流。当时在上海主持中央地下工作的周恩来指派,由革命互济会出资,于1930年3月开办大同幼稚园,收留了30多个烈士遗孤和党的领导人子女。为了便于掩护,由地下党员董健吾牧师出任园长。


当时毛主席正受到“左”倾路线排挤,而国民党又大肆宣传缉拿“朱毛”,毛主席的脑袋悬赏二十五万大洋。因此这三个孩子到上海是绝对保密的,向董健吾介绍情况时只说是烈士遗孤,每月由组织上付30元生活费。不久后,岸龙便因病夭折了。


大约到了1932年春夏之交,由于白区的政治环境日益险恶,大同幼稚园被迫停办,园内孩子都陆续分散作了安置。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经组织在三考虑,认为暂时放在董健吾家比较安全。第一,他有牧师身份;第二,他家里当时已有两三个小孩,毛岸英兄弟放在他家不易引起他人注意。


董健吾把两个孩子放在他的外室黄慧英家中,生活费由组织上支付。当时两个孩子化名为“永福”“永寿”,那是他们进入大同幼稚园就使用的名字。兄弟俩很聪明,对自己的身份守口如瓶,从不讲自己的父母是谁,董家上下也都不知道他们是谁的孩子。


1933年初,上海党中央机关迁移到江西瑞金,留下的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岸英、岸青的生活费供给被中断。黄慧英为维持生活,领着子女给人家洗衣服、扎纸花,让岸英、岸青上街卖报。1935年秋的一天,毛岸英兄弟从黄慧英家出走了。李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组织的任务,去寻找这两个孩子的。


董健吾


后来有说法称,寻找毛岸英兄弟是党中央的指示,但当时特科与中央联系靠的是唯一的一个电台,李云就是掌管发报机的机要员,她从未收到过中央要求寻找孩子的电报。事实上,毛主席虽然对孩子们非常思念,但他始终不知道具体的下落,只是从毛泽民口中得知孩子们在上海。


又有人说,是毛泽民来上海托潘汉年找孩子的。自从毛主席离家领导秋收起义,随后上了井冈山后,一直是在白区工作的毛泽民在照顾孩子们。孩子们到上海,也是毛泽民暗中安排的。但毛泽民跟潘汉年1935年都在陕北,潘汉年是1936年8月到达上海的,那时候孩子已经找到了。


李云认为,比较可靠的情况是,毛岸英兄弟俩出走以后,董健吾随即报告特科领导,当时只有极少数领导知道那是毛主席的儿子,因此布置地下党员分地区仔细寻找。由于从事地下工作环境险恶,随时都有被抓捕的危险,上下级和同志之间有着严格的保密制度。李云虽然参与寻找工作,但对事情的来龙去脉却知之甚少。孩子们找到以后,特科领导曾经想把他们送回董家寄养,但兄弟俩坚决不肯回去。


后来,冯雪峰联系了国民爱国将领李杜将军,把孩子悄悄送到李家。李杜将军又想方设法把他们送往苏联。到莫斯科后,他们被送到国际第二儿童医院,各自起了苏联名字。李云直到解放后,才听宋庆龄讲了毛岸英兄弟去苏联的情况。她猜测,兄弟俩能从上海秘密地去苏联,除了地下党组织和李杜将军外,宋庆龄先生肯定参与谋划和安排的。


冯雪峰


1936年秋,潘汉年到上海负责统一战线工作和情报工作。冯雪峰向他汇报了董健吾的情况,潘汉年经过了解后,宣布了对董健吾的处理。潘汉年说:“这次到上海,董健吾原由冯联系现已转交给我,他本身已无多大情报


最后,潘汉年跟冯雪峰商量决定,动员董健吾去根据地。潘汉年表示由他去做动员工作。结果,董健吾对潘汉年说:“你开除我党籍我也不去。”董健吾就此自动脱党而去。一个曾经的地下党员,就此与党疏远,也算是十分可惜的。


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主席抱病到机场迎接。据中央机关工作的老同志回忆,毛主席的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好了许多。父子在一起只吃了两天饭,毛主席便要毛岸英到机关食堂吃 大灶,并让他到当时著名的劳动模范吴满有家学种地,上“劳动大学”。1947年,毛岸青回国,由李富春、蔡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遵照父愿参加了黑龙江克山县土改试点。


李云在找到毛岸英兄弟后不久,便受冯雪峰派遣,成为党跟宋庆龄先生之间的联络员。从此,李云与宋庆龄结下了不解之缘。抗战期间,上海被日军包围时,宋庆龄离开上海去香港避险,临行前,宋庆龄要求李云陪同。在组织批准下,李云陪同宋庆龄前往香港。


1938年4月,李云因孩子病重,请假返沪,后因其他工作暂时留了下来。1939年5月,李云被调去延安,与宋庆龄一别竟长达10年。


1952年6月,组织调李云专职到中国福利会(原保卫中国同盟)工作。宋庆龄安排她担任中国福利会秘书长。从此,两人又长期在一起工作,续写深厚友谊。


李云始终坚守着《三戒律》中的第一条“严守党的秘密”,一直缄口不言毛岸英兄弟两究竟是谁找到,在哪里找到,怎样找到的。她曾经想把这些经历带去“见马克思”。直到后来,一位中央首长告诉她,中央特科的事已过保密期限,可以讲了。


2011年6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毛新宇夫妇专程前往上海市华东医院,看望当年找回流浪中的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俩的中央特科人员李云。96岁的李云当面讲述这段珍贵历史,讲到动情处,几度落泪,一旁的毛新宇也眼眶湿润。他说,“看望李云了却了他的一个心愿。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天。”


毛新宇夫妇与李云合影


参考资料


《李云回忆录:往事与情怀》,李云,中共党史出版社


《是她找到了毛岸英毛岸青兄弟》,王国坚,铁军


央9明晚播出!《风荷正举忆烽烟——白洋淀红色往事》

六集纪录片《风荷正举忆烽烟——白洋淀红色往事》(原《雄安红色往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全面反映雄安新区以白洋淀为核心及其周边地区“红色”光荣革命历史,追述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


艺术地展现出雄安新区今夕之变化,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经历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明晚(11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 19:23 敬请收看




六集纪录片《风荷正举忆烽烟——白洋淀红色往事》(原《雄安红色往事》)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全面反映雄安新区以白洋淀为核心及其周边地区“红色”光荣革命历史,追述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


艺术地展现出雄安新区今夕之变化,深刻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经历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明晚(11月20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 19:23 敬请收看




:

【本文标题和网址】红色往事简介(香港红色往事系列轮船) www.chun1983.cn/cjxs/122298.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