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关于鲁肃的故事有哪些(要题目)(鲁肃故事简介大全)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15 12:4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关于鲁肃的故事有哪些(要题目)(鲁肃故事简介大全),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6483个字,大小约为73KB,预计浏览完需要42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三国演义》中,关羽都有哪些典故或成语故事呢?

本文为头条号“史家之韵”原创,首发头条;史家之韵:值得永久收藏并阅读的头条号,欢迎关注。



我国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历来为众人所乐道,书中开头语“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常为后人所引用。书中人物众多,故事精彩纷呈,其中,“武圣人”关羽关云长是书中的主角之一,同时也产生了很多典故或成语故事,下面我们简单来梳理一下:



一、桃园三结义,即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涿县张飞后院的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的桃园三结义。


二、温酒斩华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拜袁绍为盟主。董卓手下大将华雄连斩盟军大将数人。时关羽以刘备身边马弓手身份出战,曹操热酒一杯,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随后,关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那杯酒还温热着。


三、三英战吕布,华雄被杀后,董卓带吕布出战,果然“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之英勇,无人能敌。吕布正追杀公孙瓒时,张飞奔来,与吕布大战五十余回合,不分胜负,关羽又拍马赶到,关张二人又与吕布打了三十回合,仍然战不赢吕布。刘备又提双股剑助战,正所谓“三英战吕布”,观战的八路诸侯都看的呆了。吕布遮拦不住,吕布又凭借着赤兔马的飞速,安全撤回。



四、斩颜良诛文丑,袁绍与曹操交战,袁绍手下大将颜良,连斩曹操二将,徐晃上前斗二十回合,也败回,曹操无奈只得调关羽前来。关羽凭赤兔马之急速,手起刀落将颜良斩于马下。关羽后又与袁绍大将文丑交战,文丑不敌,在逃跑过程中,又被关羽斩杀。


五、挂印封金,关羽在曹操营中暂住,在得知刘备下落后,欲辞别曹操,可是曹操屡次闭门不见,连张辽也不见关羽。关羽无奈只得写了一封信,把曹操以前赏赐的金银一一封置府中,还把汉寿亭候印悬在客堂之上,即所谓“挂印封金”。


六、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关羽在辞别曹操,回归刘备途中,自己带着刘备甘、麋二夫人,一路上:过东岭关,斩孔秀,过洛阳,斩孟坦、韩福,过汜水关,斩卞喜,过荥关,斩王植,至黄河渡口,又斩守将秦琪。故为“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七、华容道义释曹操,火烧赤壁之后,曹操一路逃亡,至华容小道。关羽把守,而曹操手下将士均已人困马乏,没有力气交战。曹操只得与关羽提及旧情,而关羽又是一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年曹操的许多恩义,自己又过五关斩其六将,心中不忍,只得长叹一声,放了曹操。


八、单刀赴会,刘备吞并西川后,孙权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骗称分荆州一半,把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归还给孙权。而关羽不许,故孙权请关羽来赴会,欲在宴会上擒杀关羽。关羽只带周仓及八九个关西大汉前往,与鲁肃交谈未果。而吕蒙、甘宁见关羽一手拿刀,一手拉着鲁肃,也不敢妄动,故关羽安全回到荆州。


九、水淹七军,关羽与庞德、于禁在樊城大战数日,不分胜负,于禁又把七部军营移至樊城之北。关羽观看完地形后,说时值八月,必有连绵大雨将至,乃命人预备船筏。等连日大雨不止,关羽派人放襄江之水,于禁七军全部被淹,关羽活捉于禁、庞德。关羽凭此战,威震华夏,曹操都准备迁都以避关羽之锋芒。



十、刮骨疗毒,关羽擒于禁,斩庞德之后,又攻曹仁,被曹仁弓箭手射中右臂,且是毒箭,众将建议关羽回荆州疗伤,而关羽不肯。恰华佗来治,关羽边饮酒,边与马良弈棋,伸出手臂让华佗下刀治之,华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华佗用刀刮骨,奚奚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事毕,华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候真天神也!”


十一、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关羽在与曹操的大战中,却不防被东吴的吕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的偷袭,夺了荆州。关羽大本营被侵占,又被曹仁徐晃联手攻击,一路无可退之地,公安博士仁投降东吴,而上庸守将刘封、孟达又不出救兵,关羽只得从麦城突围,在突围过程中绊倒被擒,后被孙权所杀。


关羽还有哪些经典故事呢,欢迎大家补充,留言讨论。



史家之韵——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韵味!


关于关羽的故事有哪些?盘点那些有趣的关于关羽故事

说到我们的“武圣”关羽其实也还真的是挺有意思的这个人虽然最后的结局非常的悲情,但是纵观一生他还真的是超级厉害的一个人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样厉害的一个人是不是人生非常的曲折呢,又有非常多的故事可言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欢迎分析揭秘!


一、斩除恶霸


关羽其实很小的时候也是出生于穷苦人家的,所以自幼为了保护自己也是学了一生好武艺,在19岁那年,在蒲州有一位太守,太守是熊虎,太守的的儿子叫熊祥,好吧看到这个名字小编就觉得应该不是什么好东西了,果不其然熊祥为了霸占张继昌的女儿鸾娇使出了各种手段,最后还勾结了县令苗信,眼看这件事情就要成了,这个时候关羽杀了出来了,他帮助张继昌父女量在公堂上辩解打抱不平,但是别人都已经勾结好了,你就是再有理由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关羽没有办法气不过,最后选择打死了熊祥把衙门也给烧了,把牢房也给打乱了救出了鸾娇,这个时候得逃跑啊,所以就逃到了圣母庙附近,熊虎也不是吃素的人就带人追杀关羽,最后关羽使出了浑身解数总算是把逃出了圣母庙,最后也打死了熊虎,最后逃出家乡逃到了幽州涿郡,这为后来遇到了刘备埋下了基础。


二、桃园三结义


关羽遇到了刘备之后,发掘刘备这个人很有大义,而且目标远大,也是皇叔匡扶汉室这个事情在关羽看来真的是太有诱惑力了,所以连同知趣相投的张飞三人一起在张飞的家园附近结义了,而且当时也是桃花盛开,所以这个事情就显得非常的有符合天时地利人和了,之后的三国大业正式开始。


三、土山三约


在徐州的时候最后刘备反正是兵败了,曹操就把关羽给生擒了,表示关羽应该跟随曹操了,在生擒之前曹操就让张辽对关羽说关羽如果投降了曹操,那就有“三便”也就是三个方便,一个是甘夫人和糜夫人都会没事;二个是可以不违背桃园之约了;三个就是可以留下觉得有用的人了。但是关羽表示你曹操有三便我也有“三约”,一是我投降可以但是不投降曹操只投降汉朝,第二需要给两位夫人俸禄不能欺负二维夫人,三是只要知道了刘备的下落之后关羽就可以回到刘备身边了,也可见关羽的忠义之处了。


四、秉烛达旦(通宵达旦)


先前的土山三约曹操也全部答应了,但是关羽其实还是看得出来完全没有心思,送东西,宴请等等关羽从来都不乱吃乱喝,美女房子什么的都不要,最后曹操让刘备的二位夫人和关公在一见房间里面关羽依旧不动声色,最后一个人在门外点了根蜡烛竟然读起了《春秋》,而且通宵达旦毫无倦色啊。


五、温酒斩华雄


对于温酒斩华雄这个事情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这是关羽被曹操俘虏了之后在曹操麾下做事的时候发生的,当然是汜水关这个地方华雄也是挺厉害的,把孙坚打得手都还不了,这个时候关羽就请战了表示不拿华雄的头回来就把自己的脑袋给砍了,曹操为了给关羽壮胆表示让关羽喝了这杯热酒再去,关羽豪气的说砍完头回来再喝,结果就提刀前去了,没过一会儿曹操想叫人去打听情况,这个时候关羽突然冲入帐中把关羽的头往地上一扔,事已经了了这个时候的酒杯中的酒还是热的,可见关羽是多么的厉害。


六、斩颜良诛文丑


这次是时间来到了白马城这个地方,曹操被围颜良这方连斩了几员曹方大将,无可奈何,曹操这个时候关羽想试一试,其实是想报曹操恩情,所以就策马奔腾最后在万军丛中砍掉了颜良的头,最后安全返回,之后文丑还来追曹操,关羽迎面交战不到三回合文丑败走,最后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文丑卒!


七、千里走单骑


解白马志围之后,关羽就对曹操说恩情以报,是时候回到刘备身边了,曹操还想挽留,但是张辽等人试探之后表示关羽去意已定,曹操麾下的人表示直接把关羽杀了吧,但是曹操表示这事就算了,各位其主了,最后关羽就这样千里走单骑的回到了刘备身边!


八、过五关 斩六将


关羽在辞别了曹操之后,千里走单骑开始了,有人还是为难关羽,所以在第一关东岭关,斩了孔秀;第二关洛阳关,斩了盂坦和韩福;第三关汜水关斩卞喜;第四关荥阳,斩了王植;第五关黄河渡,斩了秦琪。


九、古城相会


之后关羽回到了古城,让张飞开门,可是张飞是二愣子啊,表示关羽你已经投降了曹操了,还回来做什么,这个时候身后曹操的追兵赶到,关羽上前就是一刀,砍掉了地方主将蔡阳的人头,张飞这才明白,他的二哥回来了。


十、刮骨疗伤


之后关羽就同刘备一起打天下,在樊城之战的时候,关羽被庞德射中了右臂,这个事情请来了华佗给他刮骨去毒,而且关羽不打麻药的,还一边吃肉喝酒,一遍下棋,感情他一定是铁打的了。


十一、华容道义释曹操


在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被打得灰头土脸的,几十个人和曹操一起从华容道逃跑,诸葛亮早就知道这个情况,所以让关羽守护在此,关羽果然遇到了曹操,但是最后关羽念旧情,最后还是放走了曹操,可见关羽真的是忠义满分啊。


十二、单刀赴会


这个是发生在孙权方面找刘备还荆州这个事情的时候,但是刘备不还啊,孙权非常的气氛就开始攻打起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关羽当时就被派遣去夺取这三个郡,但是只是只身一个人,关羽用了一计,抢过了走仓的大刀,最后胁迫鲁肃逃到了安全地方,可见关羽有勇有谋了。


再之后就是败走麦城了,其实还有什么关羽战长沙,还有什么攻拨咸阳,还有水淹七军,最后的玉泉山显圣等等都还是挺有意思的。当然了这一次的小编的盘点是就着历史和野史还是有很相关的民间传说说的,所以大家也不要太过于的精益求精了,说什么有的是关于关羽的真事,有的是关羽的假事,反正都是关羽的好事,都拿出来说一说。


(如何还有忘记的大家就留言补充了,觉得不错的欢迎分享点赞收藏了!)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鲁肃篇(下)

三国良将系列之鲁肃(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鲁肃重大事件之九——借荆州

刘备借荆州这件事,许多朋友更加熟知《三国演义》的版本,似乎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从孙权手中借得,实则不然。残酷的乱世中,天真的人怎么可能建立霸业,孙权是人杰,不会拿这么大的代价支援刘备。


在周瑜篇中笔者详细讲过,无论周瑜强攻南郡还是刘备转向荆南,都是符合各自利益的最优先选择,刘备能够占有四郡之地全凭自己眼疾手快,造成既成事实,并非孙权借出。不过,近年来许多文章认为,历史上的借荆州刘备只借了南郡,也并不准确。


真正的借荆州,既非借整个荆州,亦非只借南郡一地,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到底怎么复杂?且往下看。


先看一下借荆州的由来与经过。


严格说来孙刘联军是三方联军。孙权、刘备,还要加上刘表的长子刘琦。孙刘联军中孙权出兵三万,刘备一万左右,再加刘琦的一万人,这才凑足五万。刘琮投降后,刘琦才是荆州名正言顺的继承者,很多不愿降曹的士人追随刘备逃跑,目的地正是刘琦驻扎的江夏郡。


上一任江夏太守黄祖虽然被孙权杀死,但当时刘表尚在,孙权没有底气与刘表决战,于是见好就收,放弃对江夏全郡的占领。刘琦为躲避蔡氏谋害,主动请缨接任江夏太守。这是诸葛亮的主意,刚好成为刘备最后的落脚点。


赤壁之战后,刘备上表刘琦任荆州刺史,以刘琦名义攻略荆南四郡,可以说是“挟刺史以令郡县”,孙权再不爽也没办法。可就在建安十四年(209),刘琦去世了。这对刘备的打击很严重,因为法统上等于荆州之主的位置出现空缺,刘备对荆州控制的合法性成为问题。


如果孙权此时向刘备施压,以刘备当时的力量还远不足以对抗,更何况大军驻扎南郡的周瑜向来对刘备欲除之后快。为了夹缝求存,刘备冒险亲自前往江东拜见孙权,求借荆州。


《三国志·鲁肃传》载“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其中惟字非常关键,点出刘备此行的凶险,更突显鲁肃对联盟战略主张的坚持。在周瑜篇中笔者讲过,周瑜、吕范都劝说孙权要更加强硬,果断扣下刘备,以直接操控荆州。只有鲁肃极力谏言孙权不能扣刘备,反而要借出荆州,以共同抗曹。


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记载,鲁肃对孙权说:“孙将军您虽然英明神武,但曹操实力仍然强大,我们刚进入荆州不久,还未建立起威信。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借给刘备,正好安抚他。这样可以树立曹操的敌人,同时为自己增加朋友,是更好的策略。”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借出荆州,进一步巩固了联盟。


以上就是史料上借荆州的大致经过。与许多当代文章的分析不同,笔者不认为借荆州仅仅是借南郡,恰恰相反,刘备借的就是荆州。


第一点,真正的借南郡与借荆州无关。


且看《江表传》原文“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后从权借荆州数郡。”


说的很清楚,周瑜攻下南郡后,把长江南岸的土地让给刘备,刘备在油江口设立治所,改名公安。之后又因为人多地少,向孙权借得荆州数郡。这次周瑜把油江口让给刘备,发生在借荆州之前,此时的江陵城仍由周瑜镇守。周瑜死后,鲁肃曾领兵驻扎江陵。不过我们知道,后来关羽治荆州时江陵已属刘备,具体经过不详。所以,南郡是分两次归入刘备手中,但无论哪次都与刘备求见孙权借荆州无关。


第二点,刘备借的是整个荆州。


许多三国历史爱好者看到这里可能会指出我的错误:刘备怎么会借整个荆州?错的太离谱吧?先别急,所谓整个荆州,不是实际占有,而是名分。


自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以来,地方实力派之间常常以互相上表官职代替朝廷的任命。刘琦死后,荆州名义上出现首长空缺,曹操即便任命荆州刺史也无法到任,所以实际上只能是刘备或者孙权当。尽管刘备占据荆南四郡,可根基不稳,况且实力对比看也比孙权弱很多。如果周瑜来硬的,刘备能否打得过很难说。


所以刘备只能低声下气去求孙权,让孙权允许自己担任荆州牧。经过一番谈判,加上鲁肃的劝说,孙权上表刘备为荆州牧。这才使刘备名正言顺接管荆州。


所以,刘备借的主要是治理荆州的合法性,也就是求孙权表自己为荆州牧,因为只有孙权这样做,才代表正式承认刘备的地位,而不会突然翻脸灭掉他。从这个角度来说,借的就是整个荆州。


第三点,借荆州到底是不是“借”。


刘备与孙权两名各自集团老大会谈的细节史料没有记载,至少从《鲁肃传》、《江表传》、《汉晋春秋》中均使用了“借”字来表述,那么“荆州是刘备借来的”这个观念从当时就已经被人广为接受,并非《三国演义》杜撰,相反罗贯中在小说中对借荆州情节的润色、加工在大方向上非常贴近史实真相。


既然是借就该有偿还。退一步讲,作为出借方孙权理应得到报酬。不过,地盘这种东西向来与实力成正比,随着刘备实力越来越强,更加不可能归还。荆州作为刘备与孙权的死结,早晚都要爆发冲突。


借荆州事件的影响:短期内进一步巩固了孙刘联盟,成为曹操前所未有的强劲对手。可以说,赤壁之战只是使曹操退回北方,而真正的三分天下,就从借荆州开始形成,从此刘备才真正意义上成为曹操的劲敌。


这件事对曹操的打击之大,《鲁肃传》有明确记载“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除当事人刘备、孙权外,这件事的最大推手便是鲁肃。


鲁肃重大事件之十——接替周瑜,独当一面

建安十五年(210),周瑜病危。在临终之际周瑜上疏孙权,建议鲁肃接替自己。《鲁肃传》原文“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


裴松之引《江表传》载有另一版本,较陈寿所记略有差别,但主旨基本相同。


无论哪个版本,周瑜的遗言中都强调曹操是最大的敌人,但刘备也是大威胁。作为同时应对曹刘两家最前线的荆州方向,必须要能力足够强的人担任主帅。尽管战略方针差异巨大,周瑜还是非常认可鲁肃的能力与人品,推荐其接替自己。


于是,鲁肃走马上任,成为东吴西部军团的主帅。随着鲁肃上台,孙权放弃了西取巴蜀战略,转向承认刘备现实存在,联合抗曹的战略。


这里有个问题,所谓的鲁肃接替周瑜,真的是完全接替吗?非也。


首先周瑜的官职鲁肃没有接替。周瑜以偏将军、南郡太守、左都督身份总领荆州方向军事,而鲁肃则以奋武校尉身份接管周瑜部曲四千多人,以及周瑜享有奉邑的四个县。鲁肃在赤壁之战时就是赞军校尉,也就是级别没有提升,也没有被任命为都督。主要是接管了周瑜直属的部队。


其次,周瑜的辖区鲁肃也没有接替。鲁肃接管了周瑜的士兵,而周瑜的南郡太守则被另一位大将程普接任。至于鲁肃,并没有兼任太守,只是驻扎在江陵,与程普同驻一城。不久孙权采纳鲁肃建议,将整个南郡让给刘备,以分担曹操的压力。孙权分长沙郡新设汉昌郡,由鲁肃担任太守,驻扎在陆口。至于程普,则改为江夏太守。


最后,周瑜都督的权利鲁肃也没有接替。民间常有“东吴四大都督”的并称,实际上鲁肃并未担任过都督。上面提到,周瑜直属部队只有四千人,但由于周瑜是左都督,所以战时能够指挥其他带兵将领。鲁肃没被任命为都督,所以也没有这种权力。


总结下来,鲁肃继承的只是周瑜的部队与俸禄,连南郡防区也只是与程普共享,军事角度很难算得上真正的“接任”。不过换个角度想,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周瑜这种不世出的英雄人物即便鲁肃也很难匹敌,至少在军中威望上与周瑜差距很大,理所当然不能完完全全地接替周瑜,并且周瑜在后期权力、威望过大也使孙权颇有顾忌。不过周瑜死后,鲁肃成为孙权最倚重的武将,这点毫无疑问。


鲁肃在陆口恩威并行,很快部队扩充到一万多人,不久被孙权拜为偏将军。


此后几年里,荆州三方势力暂时平衡,各方都将用兵方向转到其他地区,孙权与曹操转而在合肥——濡须一带爆发多次战斗,互有胜负。孙权的持续骚扰使得江淮地区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操为防止孙权侵扰,决定往北移民。结果措施不当,反而导致江淮地区几十万百姓渡江投奔孙权,合肥以南除皖城外,基本变为无人区。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孙权亲自带领吕蒙、甘宁进攻皖城,为确保打赢,还将鲁肃调来增援。


经过约一个月的战斗,孙权成功赶在张辽到达之前拔除皖城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战后孙权提拔了多名将领,其中吕蒙任庐江太守、甘宁拜折冲将军,鲁肃则转任横江将军。这个转字理应是平级间的调转,但史料中鲁肃上一个职位为偏将军,那么史书中应该漏记鲁肃的一次提拔。


横江将军鲁肃,横行长江之上、横扫来犯之敌,这个名号为孙权首设。如果鲁肃不够强硬,怎能与关羽、曹仁这种一等一的猛将为邻?当时鲁肃仅有四十一岁,正值壮年,绝非演义中的忠厚长者,而是霸气非凡的东吴屏障大将。


据《吴书》记载,鲁肃人如其名,治军非常严肃,令行禁止毫不含糊,同时鲁肃也确实有儒将风范,在军阵之中亦手不释卷。鲁肃善于治军,又能言善辩,更可贵的是鲁肃虽然自幼家境富裕,却生活节俭,专心扑在军务上别无爱好。时人公认周瑜之后,鲁肃是东吴最有名望的大将。


鲁肃重大事件之十一——单刀赴会

单刀会是三国中非常经典的故事之一,有大量的文艺作品演绎这个桥段。小说、戏曲中都以关羽为主人公,凸显关公足智多谋化解东吴阴谋,鲁肃只是关羽的陪衬。历史上的单刀会则大相径庭,鲁肃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发起怒来气势惊人。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且容我道来。


刚刚讲过,刘备的荆州是借来的。不论从道义还是双方的谈判结果看,刘备都是孙刘联盟中获益更多的一方。当刘备处于弱势时,孙权还不着急要报酬。但刘备拿下益州后,面对前来索要荆州的诸葛瑾,竟然说拿下凉州再还荆州,这简直在侮辱孙权的智商。


也许刘备从多年与孙权的合作中习惯于获利,太过顺风顺水,以至于认为孙权好欺负,但很快孙权就将采取非常强硬的手段回应刘备。


建安二十年(215)初,孙权得知刘备不归还荆州后大怒,派吕蒙率两万士兵进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军主力当时尚在益州,听闻孙权来攻,刘备亲自率兵赶到公安,同时派关羽进军益阳。孙权毫不示弱,亲自到陆口指挥全军,并以鲁肃率领万余人驻防益阳,与关羽对峙。


关羽曾打算趁夜渡河偷袭,但鲁肃提早准备,派甘宁率一千精兵守住渡口,关羽见鲁肃治防守严密便没有强攻。


作为孙刘两家在荆州的各自军团主将,关羽与鲁肃早就打过交道。之前双方地盘犬牙交错,因同盟关系并没有严格划分边界。这就导致一些争议性的越界事件时有发生,出于维护大局考虑,鲁肃总是对关羽比较忍让,做适当让步。但在大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之时,鲁肃也表现出毫不退让的强硬气势。


毕竟曹操还是两家最大的敌人,所以双方尽管姿态强硬,但也没有轻举妄动。作为孙刘联盟的促成者,鲁肃仍然试图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于是邀请关羽进行面谈。当时东吴诸将很担心关羽会谋害鲁肃,纷纷劝阻。鲁肃说道:“如今这件事,有必要当面讲清楚。是刘备对不起咱们,公道自在人心,关羽绝不敢对我下手!”


会谈的形式为两军主将各自携带佩刀,并带上数量相等的随从,士兵则全部退到百步之外。双方的条件是相等的,考虑到当时形势,会谈地点应该是开阔的平地,并无设伏兵的条件。鲁肃与关羽的会谈,《三国志·鲁肃传》及《吴书》中有详细记载。


两人见面,鲁肃率先发难:“我们当初愿意把土地借给你们,还不是因为你们败军而来,走投无路,才帮你们一把。如今益州都是你们的,还没有归还荆州的意思。我们只要三个郡都不肯给,这叫我们怎么接受?”


鲁肃话音未落,关羽这边有人喊道:“土地这东西,谁有能耐算谁的,谁规定荆州就是你们的?”


鲁肃一听立刻大发雷霆,呵斥这名关羽的随从,声色俱厉道:“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与关将军会谈大事,有你说话的份吗!”


关羽见状,手按佩刀对随从说:“没听到鲁将军的话吗,国家大事哪轮到你插嘴?”赶紧使眼色让其退下。


第一轮交锋,鲁肃气势上竟然稍占上风。


关羽等鲁肃稍微平静,说道:“赤壁之战,我家左将军亲自上阵杀敌,忙得睡觉连鞋都不敢脱。拼到这种地步,难道不值得拥有一块地盘吗?我家老大会允许足下来把地盘收走?”


鲁肃立即摇头,反驳道:“不对。刘豫州从长坂坡败退之时,手下一万人都不到,一块地盘都没有。被曹操追得仓惶逃命,还打算跑到交州。若不是我主孙将军不惜人力物力帮助你们,哪有你们今天?”


鲁肃越说越气,继续道:“你们现在不仅取下益州,甚至还打算铲除我们在荆州的力量,你之前就常常越界欺凌我军。你们这么做,是个人都忍不下去,何况我家老大?我听说只顾贪婪而不顾道义的人,早晚会惹祸上身。你我二人身兼重任,如果不能分辨道理、提醒主上,却只知道恃强凌弱穷兵黩武,兴此不义之兵,能打赢我们吗?”


关羽听完默不作声。不论关羽内心是否同意鲁肃所言,都没能找到合适词语反击,无论是辩论还是气势,关羽都输给了鲁肃。


第二轮交锋,鲁肃再次占据上风,直接怼得关羽哑口无言。


谈判无果,两军继续对峙。好在这时曹操出马给刘备、孙权解了围:曹操率大军进攻汉中,消息传来两家各有让步,迅速达成和解,刘备正式割让长沙、桂阳两郡给孙权,孙权则将零陵归还刘备,各自罢兵。


严格说来,单刀会对孙刘两军并未产生实质影响,鲁肃辩论胜利也没有使关羽退让半步。要说意义,不过是使鲁肃与关羽的个人形象更加饱满的一件事。由于鲁肃的对手是关羽,所以很不幸在各种文艺作品的单刀赴会版本中,鲁肃的个人风采被抹杀殆尽,沦为陪衬。


建安二十二年(217),时年四十四岁的鲁肃去世。不仅孙权亲自出席葬礼,连诸葛亮也为其举哀。同为孙刘联盟的坚定支持者,诸葛亮不仅为好友哀悼,恐怕也在为即将破裂的孙刘联盟担忧。


仅两年后,孙权彻底与刘备决裂,不仅偷袭荆州,还杀死关羽,将事情做绝。由此导致一系列恶果,彻底断送了共同推翻曹魏的希望。


对于袭取荆州之事,留到吕蒙篇再讲。笔者认为,荆州并非不可取,只是孙权选错了时机。


无论如何,鲁肃对孙权的意义都非常重要。在孙权称帝,登临祭坛时,追思起鲁肃,对百官说:“当年鲁子敬早就说我可以称帝,他对天下大势的看法真的太透彻了!”


结语

鲁肃作为正史与文艺形象反差巨大的历史人物,其能力与作用长期以来受到低估。作为一名武将,鲁肃最为人称道的却是运筹帷幄、外交斡旋,使其形象更不容易被后人准确认知。


鲁肃自幼习武、身手不凡,在东吴历任职位也全部为武职,作为接替周瑜的荆州军团一把手,尽管在任期间没有指挥过大战,但这更多与时局及鲁肃性格慎重有关,不代表他软弱。


《孙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鲁肃非常好地贯彻了这种策略与观念,作为一名以非战之功青史留名的良将,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试评《三国演义》中鲁肃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其内容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和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某些传说写成,系统生动地描写了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近一个世纪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书中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奸诈而又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具有杰出军事才能的曹操;“温酒斩华雄”、“诛颜良文丑”有大丈夫气概的英雄人物关羽;精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集智慧和忠贞为一体的诸葛亮;足智多谋、英姿勃发而又气量狭窄的周瑜等等,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有一个出场不多,并不为人们十分重视的人_鲁肃也是一个形象鲜明的角色。作为可信的历史名人,据《辞海》“鲁肃”条简介:他是吴国名将,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生士族。初率部属百余人从周瑜到江南,为孙权所敬重。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南下,严重威胁孙氏政权,他与周瑜坚决主战,并建议联结刘备共拒曹操。孙权采其建议,任为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在历史典籍《三国志》和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描述鲁肃是位眼光远大、具有超凡战略意识的政治家,可以说并无二致。关于主张联刘抗曹、劝吴主张孙权拒绝投降等情节,历史人物的鲁肃和艺术形象的鲁肃,其言行举止、思想作为简直没有乖悖之处。比如关于鲁肃向吴主陈述联刘之利,《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是这样写的:“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士民殷富。吾若据而有之,此帝国之资也。今刘表新亡,刘备新败,肃请奉命往江夏吊丧,因说刘备使抚刘表众将,同心一意,共破曹操;备若喜而从命,则大事可定矣。”《三国志》有关部分则写道:“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刘备寄寓于表,……肃请奉命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关于鲁肃劝孙权拒降情节,两书写的也大同小异。


然而《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毕竟是小说中人,他具有的艺术形象,使他不同于历史真人。俄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这样论过艺术形象的特质:“它(艺术形象)表现他们(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他们的思想,然而,并不是抽象地,而是籍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的。”(周杨编《马克思主义与文艺》解放社1950年8月初版第70页)


为了表现鲁肃那顾全大局、宽厚大度的性格,《三国演义》敷陈了以下的故事:


周瑜风流潇洒、足智多谋,却刚愎自用、心胸狭窄。容不得见识、才能总要胜他一筹的诸葛亮。屡次萌生“此人不可留,吾决意斩之”的念头。但始终未能如愿。这除了诸葛亮智慧超人,临危不乱,实行自救,还因为鲁肃多次劝阻周瑜:“今用人之际,望以国家为重。”“不可。今曹贼未破,先杀贤士使自去助也。”使诸葛亮一次次地化险为夷。(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回)


当周瑜乘胜进攻南郡,与守将曹仁相持不下。诸葛亮乘两军疲乏之机,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三处城池。而周瑜“用计谋、损兵马、费钱粮”却落得个劳而无功的下场。周瑜如何咽得下这口气,所以准备攻打刘备,决意要夺回城池。眼看孙、刘联盟将要瓦解,形势十分严峻。这时鲁肃赶紧劝阻,说明这样做是因小失大,预测国家将处于危险之中。“方今与曹操相持,尚未分成败;主公现攻合肥不下。不应相互吞并,倘曹兵趁虚而来,其势危矣。况刘玄德旧曾与曹操相厚,若逼紧急,献了城池,一同攻打东吴。如之奈何?”一席话打消了周瑜出兵的打算。(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又如《三国演义》中的鲁肃,做事一丝不苟,从不马虎。这使他有时候看起来有些拘谨、啰嗦。比如,在回柴桑的船上叮嘱诸葛亮:“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到了东吴又再次提醒诸葛亮:“适间所嘱不可有误。”孙权问诸葛亮:“曹兵共有多少?”诸葛亮见孙权气度非凡,决定用话激他,于是答曰:“马步水军,约一百余万。”鲁肃在旁,“闻言失色,以目视孔明。”言行间透出过分的紧张和不安。从而使我们看见了一个活灵活现的鲁肃。


《三国演义》在鲁肃身上还施行了“想象”“夸张”的魔法,使这个艺术形象多姿多彩。高尔基在《我的文学修养》中说:“想象,可以说是一种甚至能给予自然的自发现象和事物以人的性质、感情和意图的能力。”他还在《文艺放谈》


一文中指出:“真的艺术有夸张的权利。”《三国演义》广泛地吸收了民间传说,并精心地进行艺术加工塑造的人物形象,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用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人物形象突出地显现出来。《三国志》中的鲁肃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


鲁肃自荐到荆州去说服刘备归还荆州,他认为东吴费了人力、物力,打败了曹操,荆州这城池理应属于东吴。而诸葛亮却说,城池本来就是刘表的,刘备是刘表的兄弟,况且刘表虽然死了,但他儿子还在,叔叔辅助侄子是天经地义的事。不等鲁肃回答就叫人把刘琦扶出,只见刘琦“病入膏肓,面色赢瘦,气喘呕血”鲁肃“吃了一惊”无话可说,半响才想出一句:“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诸葛亮只是含糊应着。其实,这显而易见,刘备是早有准备,故意将患病的刘琦请出,迷惑鲁肃,而鲁肃却没有看出这个伎俩,反倒深信:“不过半年,其人必死。”因此向周瑜保证此事包在他的身上。第一次荆州之行就这样被刘备轻易打发回来了。不久刘琦果然死了,鲁肃借吊丧之机到荆州,按原先口头协议又向刘备索还荆州,刘备还是不还。诸葛亮同上次见到鲁肃时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理由更为充分,语气更加强硬。诸葛亮说:“皇上之叔,岂不可分茅裂土,况刘景升乃我主之兄也,弟承兄业,有何不顺?……刘氏天下,我主姓刘倒无分,汝主姓孙反要强夺?且赤壁之战,我主多负勤劳,众将并皆用命,岂独是汝东吴之力?”鲁肃来时理直气壮、胸有成竹,却被这番话说得目瞪口呆、理屈词穷,半响才说这件事使他十分为难,“昔日皇叔当阳受难,是肃引孔明渡江,见我主公;后来周公瑾要兴兵取荆州,又是肃挡住;至说公子去世还荆州,又是鲁肃担承;今却不应前言,教鲁肃如何回覆?”于是诸葛亮便为鲁肃出了一个主意,立一纸文书,待取得西川后再将荆州归还东吴。刘备、诸葛亮押了字;鲁肃作为保人,同时也因相信“刘玄德乃仁义之人,必不相负”也押了字。怀揣这纸没有写明归还时间、期限的文书,不敢去见孙权,先到柴桑见周瑜,周瑜一看文书就顿足道:“子敬中诸葛亮之谋也!名为借地,实为混赖。他说取了西川便还,知他几时取西川?……你却与他做保!他若不还时,必须连累足下,主公见罪奈何?”鲁肃哑口无言。这次荆州谈判鲁肃除了得到一张废纸,一无所获,反倒身不由己地钻进了刘备、诸葛亮的圈套,使自己无法脱离与此事的干系。


周瑜晋升南郡太守,更想报仇,便写信给孙权,于是孙权准备攻打荆州,被张昭劝住,鲁肃由于是保人,理所当然地被派往荆州,继续向刘备催还荆州。刘备和诸葛亮经过商量后,精心导演了一出双簧戏。鲁肃见到刘备,说明来意,谁知刘备突然放声大哭,鲁肃莫名其妙,忙问何故。诸葛亮说,西川刘璋是刘备的兄弟,起兵去夺取他的城池,在情理上不通。不取,还了荆州;又无处安身,不还,亲戚面上又不好看。事出两难,所以伤心。刘备听了,更加捶胸顿足,哭得伤心。鲁肃是个心善的人,看见这种情景,如何不同情和感动。本来是来索讨荆州的,却变成了去安慰刘备来了。结果鲁肃又再次无功而返。


以上场景都写得有声有色。但如果把这些都当作“历史的真实”,那显然不懂得什么叫“小说”、什么叫“艺术”、什么叫“史实”,也不算真正读懂了《三国演义》中的鲁肃。鲁迅先生说过写小说“决不全用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见《南腔北调.我怎样做起小说来》)


结论:《三国演义》中的鲁肃是该书精心塑造的艺术群雕中的一尊,他不止是老成持重、见识超常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丰釆纷陈、顾盼有神的戏剧角色。他既有处理军国大计的胸怀宽阔,令人钦敬;也不泛具体操作细处的迂拙愚騃,有时让人忍俊不禁。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一): 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我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留意谨慎旷世济民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二): 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三): 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我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四):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五): 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之后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六): 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能够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七):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八): 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推荐,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职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九): 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 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一): 六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我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但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我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意志坚定性格倔强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二): 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我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三):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我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我事业发展的环境。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四): 星落五丈原


次曰,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曰,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后日本诗人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五):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我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六): 七擒孟获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却令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众将拜伏曰:“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 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七):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此刻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向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先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八):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一时瑜亮


周瑜一向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麽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潜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九):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理解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我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就应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能够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之后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此刻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二十):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我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能够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必须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明白诸葛亮必须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齐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最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我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我的主张。他说:“此刻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此刻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之后,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但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但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能够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能够成就,汉室也能够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忙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之后,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一): 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我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留意谨慎旷世济民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二): 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三): 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我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沉着冷静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四): 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五): 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之后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六): 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能够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七):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八): 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推荐,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职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九): 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 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一): 六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我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但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我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意志坚定性格倔强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二): 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我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三):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麽才学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麽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我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我事业发展的环境。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四): 星落五丈原


次曰,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曰,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后日本诗人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五):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我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六): 七擒孟获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却令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众将拜伏曰:“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 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七):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此刻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向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先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八):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一时瑜亮


周瑜一向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麽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潜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十九):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理解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我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就应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能够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之后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此刻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二十):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我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能够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必须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明白诸葛亮必须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齐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最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我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我的主张。他说:“此刻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此刻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之后,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但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但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能够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能够成就,汉室也能够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忙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之后,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
   关于鲁迅的资料简单介绍100字(关于鲁迅的资料简单介绍300字)
   [db:摘要]……【详情
   关于读书的故事三则200字(关于读书的故事三则)
   [db:摘要]……【详情

【本文标题和网址】关于鲁肃的故事有哪些(要题目)(鲁肃故事简介大全) www.chun1983.cn/cjxs/121919.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