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贵州有哪些名人有哪些事迹(贵州有哪些名人 有哪些事迹)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科普 /  2023-05-17 16:5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贵州有哪些名人有哪些事迹(贵州有哪些名人 有哪些事迹),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2983个字,大小约为57KB,预计浏览完需要33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盘点那些你很熟悉的十位贵州名人



提起贵州,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穷山恶水,交通闭塞,还是夜郎自大。对于我们贵州这样存在感极低的省份,我相信大部分网友都不太熟悉。殊不知,贵州人杰地灵,英才背出。原来那些我们从小就听说过的大人物竟是贵州人。


今天,我们来盘点盘点,那些年我们所熟悉的贵州名人。




张之洞


张之洞,贵州兴义人


对于张之洞,我相信大多数友友和我一样都是从中学历史书上了解到的,对于张之洞这样的晚清大臣,是不是我们历史试卷上的常客呢?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将其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政治上,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何应钦


何应钦,贵州兴义人,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中国远征军参谋总长、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1941 年1月同蒋介石策划皖南事变。


1945年9月9日,何应钦在南京代表中国政府接受侵华日军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递交的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签署的投降书。






任正非




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出生于贵州省镇宁县,祖籍浙江省浦江县。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CEO。






钟南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学家。


在2019年疫情爆发之前,也许我们都不认识这位医学大佬。但在疫情爆发以后,它的名字被每一个中国人记住。


钟老曾在《2020年剩梨产业发展论坛》上公开表示自己是贵州人,并且说得一口地道贵州话。但百科上却显示,钟老是福建人,这是怎么回事?快说说你的看法。






陶华碧


陶华碧,女,汉族,1947年1月出生于贵州省,籍贯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老干妈麻辣酱创始人。


说起陶华碧,你可能不知道是谁,但要说起征服世界的油辣椒老干妈,你也许熟悉。






王若飞


王若飞,出生于贵州安顺。革命烈士


王若飞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积极从事马列主义的宣传。1923年由法国共产党党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先后任豫陕区党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江苏党委省农委书记,并作为中共代表团代表之一。






邓恩铭


邓恩铭,贵州荔波人,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聂远


聂远,贵州镇远人。中国男演员


对,他就是《绣春刀》里的大坏人赵靖忠,《雪山飞狐》里的胡斐,《天下粮仓》里的乾


隆。






宁静


宁静,贵州贵阳人。中国女演员。嗯。。。。。这个无需介绍吧,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是看着她的电视剧长大的。






章宇


章宇,贵州都匀人,知名演员。曾出演《无名之辈》,《我不是药神》《东北虎》等优秀影视作品。


《无名之辈》中一句“我爱你妈麻花情”被无数网友模仿。




原来,我们家乡有这么多杰出的人物呢,你还知道哪些比较知名的贵州人?欢迎评论区补充。


开国将帅中,只有两个贵州人,一位是红军大管家,一位和陈毅同名

1955年9月27日,我军进行了首次的全军大授衔,在这次授衔中,总共有上千人被授予了将帅军衔,之后10年间,又有不少人晋升将军军衔,因而这些人,被统一称为“开国将军”


在上千名开国将军中,让人很诧异的是,只有两位贵州籍将军,不过,两人对革命的贡献却是不小,一位是红军大管家,一位曾任上海市委副书记。


他们就是将军杨至成,少将陈沂。


杨至成是贵州三穗县人,黄埔五期生,在校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他参加了南昌起义,之后他一直跟随朱德,辗转于闽粤赣湘边,湘南起义后,他来到了井冈山。


7月,毛主席,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外出作战,杨至成因伤留在根据地,担任留守处主任,敌人见此机会,纠集数个团的兵力围攻井冈山,井冈山此时只有两个连。


黄洋界保卫战打响后,敌我战况很胶着,关键时刻,杨至成想起湘南起义时缴获了敌人一支迫击炮,当即让人拉了出去,三颗炮弹,只剩一颗能用,这一颗,正好打在敌人的队伍中间,敌人瞬间开了花,他们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纷纷逃窜。


战斗取得胜利,保卫了井冈山,毛主席很高兴,回来后就写了一首词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


1929年,杨至成被任命为红四军副官长,其主要任务就是为部队搞后勤,上任以后,杨至成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为红四军战士们做军装。


当时部队在长汀,一些商人老百姓对红军不熟悉,不愿和红军做生意,生意做不成,衣服也做不了,杨至成为此亲自找到商人,各行老板,亲自向他们保证,公平买卖,在他的努力下,商人开始愿意和红军做买卖。


杨至成顺利完成了任务,同时,他和毛主席提议说:“为了使衣服更加统一美观,不如给每套军装都配上布质的红领章和红帽徽,”


毛主席当即应允,高兴地说:“好啊,只要条件许可,就把我们的红军打扮得更漂亮、更威武一些!”


之后,杨至成历任中革军委总供给部部长,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等职,由于他杰出的成绩和能力,杨至成也被称为“红军大管家”,长征期间,杨至成还利用自己是贵州侗族人的身份,为红军通过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红军到达陕北后,杨至成历任军委后勤部部长兼总兵站部部长等职。


抗战时期,杨至成历任军委总供给部部长,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等职,1938年,他因病前往苏联治疗,直到1946年,才回到了国内,在此期间,他缺席了国内的抗战。


在苏联,杨至成和毛岸英兄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由于他和蔼可亲,毛岸英还亲切地称呼他为“杨老太爷”,期间,杨至成很好的照顾了毛岸英兄弟的生活。


后来杨至成回国时,毛岸英还拿出自己照片,在背面题上字,送给杨至成作留念。


解放战争时期,杨至成历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勤部政委,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等职,他为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不过也正是由于他的革命生涯中,主要是做后勤保障工作,因而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建国后,杨至成历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1955年,他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12月的一天,杨至成接到国防部长彭德怀的通知:“毛主席想见见你,请你晚上10点钟到中南海去。”


到了晚上,为了不打扰到主席,杨至成只带了妻子一同前去,毛主席见面就问:“怎么不带孩子来?”杨至成:“他们.....都睡觉了。”


坐了下来,毛主席便和杨至成畅谈起来,谈到井冈山,谈到长征,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夜,杨至成决定离开,毛主席说要请他吃饭,杨至成说自己吃过了,毛主席拉住他:“你这个供给部长,管了我好多年的饭,今天就让我管你一顿饭!”


毛主席的这番话,让杨至成激动不已,这次吃饭,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1967年,杨至成因病去世。


贵州的另外一位将军叫陈沂,说起来,在此之前,他其实和我军的一位元帅陈毅是同名,当时在军内,有“大陈毅,小陈毅”之说,小陈毅为了区别,就将自己的“毅”改为了“沂”


后来,陈毅元帅听后摇摇头说:“改不改有啥关系! 世界上同名同姓的人多着哩。俄国有大托尔斯泰,小托尔斯泰,法国有大仲马,小仲马。我们中国有个大陈毅,小陈毅,也可以嘛。”


陈沂是贵州遵义人,19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在山西参加了八路军,抗战时期,陈沂历任八路军晋南军政干部学校校务部主任,大众日报社长,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陈沂来到了东北,历任东北民主联军野战政治部代理主任,后勤司令部政治部主任,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陈沂先是做宣传工作,后来做的是后勤工作,建国后,他被任命为了总政文化部部长,50年代时,陈沂根据中央的指示,先后参与组织筹建了总政文工团、《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创建八一电影制片厂等。


抗美援朝战役期间,他还曾亲自前往朝鲜对一线战士进行文艺慰问。


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了少将军衔,1958年,在反右派运动中,他被撤职,此后21年没有参加具体的工作,直到1979年,他重新复出,担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部长。


2002年,陈沂因病去世。


贵州贵阳市近代人物简介

李端棻(fēn)(1833年-1907年),字苾园,贵州省贵阳市人。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曾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后,被充军新疆。后赦归,主讲贵州经世学堂。晚年归故里,死后葬于永乐乡。


张百麟(1878年-1919年),出生于贵州贵阳,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7年入贵州法政学堂。后组织自治学社,与中国同盟会联络,刊行《自治学社杂志》、筹办《西南日报》,开设公立发证学校。广泛联络军、政、学各界。1909年发动贵州各界响应速开国会请愿运动。1910年筹备武装起义,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在11月3日发难,光复贵阳,出任贵州军政府枢密院长。1912年旧官僚与立宪党人发动政变,避退上海。1913年二次革命期间,随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任秘书长。后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任广州护法军政府司法部长,因病未赴任。1919年在上海病逝。


白小松(1893年~1959年),字之翰,贵州贵阳人。地下党员,著名民主人士。1923年起任贵州省筹饷局长,云南省都督府秘书长等要职。1947年两个儿子分别在北平和昆明加入地下党。1948年7月由于带头签名支持昆明学生运动,联名致电国民党当局,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而受到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严密监视。1949年云南解放前夕,在卢汉宣布起义后发起成立云南人民拥政会,自任主席。1950年2月,陈赓、宋任穷率军进入昆明时,是第一个被接见的民主人士。先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监察委员会主任,还当选为云南省政协副主席。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谢六逸(1898年8月12日-1945年8月8日),号光燊,字六逸,笔名宏徒、鲁愚,出生于贵阳一个仕宦之家。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教授,中国现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1917年以官费生赴日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22年毕业归国,入商务印书馆工作。后历任神州女校教务主任及暨南、复旦、大夏大学教授。1930年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又创设后来闻名于海内的新闻系,任主任。并提出新闻记者须具备"史德、史才、史识"三条件。此举为全国大学设新闻系之嚆矢。


李侠公(1899年12月-1994年2月7日),贵州贵阳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19年以官费生选送日本留学,与同在东京留学的周逸群结为挚友。1924年,在上海与周逸群等创办《贵州青年》,传播进步思想。同年,出任黄埔军校特别官佐。后参加东征、北伐。抗战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反蒋民主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参事,贵州省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省民政厅厅长,民革贵州省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乐森璕(xún)(1899年9月4日-1989年2月12日),字季纯,出生于贵州贵阳。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地质学、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乐森璕对川黔桂粤等省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做过开创性的工作,创建与领导了贵州省的地质矿产勘测与研究机构。擅长四射珊瑚化石及泥盆石炭纪地层之研究,所著《广西中泥盆世珊瑚动物群》《四川龙门山区泥盆纪地层分层分带及其对比》为国际地质古生物界所重视 。


文化震(1902年-1927年),贵州省贵阳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积极参与进步运动,后加入共产党,开始了其革命生涯。1926年4月30日,他被选为南京市团地委经济斗争委员会委员,分工负责城内工作。1926年底,国民党(左派)南京市党部改组,文化震担任工人部长。1927年4月10日深夜,在参加中共南京地委紧急扩大会议时被捕。几天后被敌人秘密杀害,牺牲时他年仅25岁。


陈恒安(1909年-1986年),原名德谦,字恒堪,号宝康,贵州贵阳人,当代著名书法家、文史学家。治学严谨,通古文字学。精研甲骨、金文、竹简、帛书等各体文字。书法诸体咸备,尤以大篆与行书见长,所作章法考究,结体精当,朴厚沉雄,雅俗共赏。有《邻树簃诗存》、《春茗词》、《殷契书法漫述》、《陈恒安书法选》等留世。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贵州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贵州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王景渊(1910年11月-1989年),贵州省贵阳市人。中央军校高教班第4期毕业。1938年4月任第86军103师613团团长,参加武汉会战。1942年任第8军82师副师长,参加滇西对日反击战。1945年1月任第14军85师少将师长,1947年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8年任第6编练司令部军士总队总队长,1949年4月任第49军副军长,10月任第49军军长,12月10日与王伯勋、张涛在贵州普安通电起义。后任解放军西南军区高参,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贵州省政协副主席,民革贵州省委副主委,民革贵阳市委主委,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


熊毅(1910年3月10日-1985年1月24日),字其毅,贵州贵阳人,土壤学家。1949年获美国密苏里大学硕士学位,1951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生致力于土壤科学事业,是中国土壤胶体化学和土壤矿物学的奠基人,土壤发生和土壤资源研究、水稻土和土壤肥力研究、土壤生态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开拓者。


顾建中(1913年2月-1999年5月17日),贵州贵阳人,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物理学家,云南大学物理系的创建者。早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物理系,后返回云南大学教学。建国后,历任云南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云南分会第四届副理事长,民盟云南大学支部主委,民盟云南省委第五届候补委员,云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是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长期从事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编著《力学教程》、《热学教程》、《原子物理学》等。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


贵州农信人:青山不负凌云志


8月2-12日,由贵州省联社团委牵头的“感动贵州农信人物先进事迹青年说”先后到8个市(州)开展巡回宣讲。每场宣讲不过短短1小时,却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贵州农信人青山不负凌云志”便是其中感人故事之一。


千百年来,高山环绕的乌蒙山区,百姓生活被锁在贫困的深渊,一个年仅16岁的小女孩走上了毕节阿市乡农信的会计岗位,开始了她以金融之力服务山区百姓的工作。


蒲绍碧。


蒲绍碧刚参加工作时,因为人手不足,一个人要做几个人的工作,全社的账、据、现金都由她一人管理,白天办理业务,夜晚核对账务。当时的业务金额小、笔数多,工作量大,每天都工作到凌晨。拿着每月4块钱工资的她,从不计较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在工作中。还记得建社之初,山区本就贫困落后,要想组织存款比登天还难。有一次,蒲绍碧在办理业务的时候,听说公子河乡有一位从西藏复员的军人,刚从部队回来,有一笔退伍费。她顾不得天色已晚,就只身一人,背着挎包,赶了20多里山路,到了复员军人家,还未坐定,就开始动员存款,本就滴水未沾的她硬生生把嘴皮都磨破了,最终复员军人同意将300元存入到信用社。高兴劲儿冲昏了她的头脑,已然忘记了这是冬天的深夜,寒风刺骨、黑灯瞎火,那时候根本没有手电筒,蒲绍碧只能找来一捆树皮,制成火把点上,靠着那一点点的火星照路,边摇边走,边走边摇。就这样,她高一脚矮一步地在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前行。山路一片漆黑,时不时还能听见森林里传来豺狼的吼叫,令人心惊胆颤。蒲绍碧加快了脚步,一步一滑,几次摔倒,走到天都蒙蒙亮,汗水在眉间结成了冰碴,才回到网点。她顾不得休息一下,及时地把这笔钱登记、上账、入库,一颗激动的心终于平静下来。


有了这一次的经验,蒲绍碧和其他同志把边远贫困的阿市乡信用社,搞得红红火火,各项业务指标位居全区本系统首位。她也因为工作成绩优异被评选为“农村金融先进工


如今,数十年过去了,贵州农信的金融服务从未断线,一笔笔的信贷资金、一个个的产业项目,让乌蒙山区焕发新颜,而像蒲绍碧这样为一方百姓奔忙的农信人,还继续坚守在这条道路上,从未停歇。


16岁的蒲绍碧,小小身躯中隐藏的大大力量。还有一个人,也在金融系统的岁月长河中,从稚嫩走向成熟,改革创新、敢于尝试,成为了两次进京受表彰的银行人,更是成了贵州金融人的骄傲,他就是信贷结算工作的“先行者”刘宗祥。


刘宗祥。


1950年春天,不满18岁刘宗祥被招入县金库当出纳。同年1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平越县(现福泉市)支行成立,刘宗祥随县人行抽出的农金干部流动服务组,下到基层发放农业贷款。这期间,刘宗祥勤学善思、踏实干事,没过多久,22岁的刘宗祥就任县支行信合股股长,直接承担起重点试办信用社的任务。在他就任信合股长时,信贷结算沿用“托收承付”模式。但实际上,这种模式手续繁杂、效益低下,仅结算一笔业务,就需要整整15天。刘宗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反反复复多次找到省、县领导汇报情况、沟通想法。那时的交通基本靠走,刘宗祥脚板磨起了泡,他套双袜子又出门。刚开始的时候,他总是吃“闭门羹”,领导觉得他不顾大局、想法狂妄,没一个人支持他对结算方式进行大胆尝试。一次次地碰壁后,这个“铁脚板”下定决心:不管自己会不会遭到处分,必须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通过他的调研和试验,大胆采用了“直线调拨、曲线结算”的方式,在营业所、信用社直接完成资金划转,然后报支行完成结算,大大缩短了业务结算时间,一年内便使平越县支行扭亏为盈。“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成功了,他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两万多名信贷结算干部中的优秀代表。


从那时起,刘宗祥在工作中展现更多的过人之处,尤其是他的想法和干劲让大伙儿钦佩。27年后,刘宗祥作为金融红旗单位贵州代表团成员,第二次进京接受表彰。


青山不老,碧水长流。贵州农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一路,离不开一代代农信人的开拓与奉献。(文/尼奥紫薇 图由贵州省联社提供)


历史名人录:贵州省毕节市有哪些历史名人

毕节市,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毕节”是彝语“比跻”的谐音,乃彝族部族名。位于贵州西北部,贵州金三角之一,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长江珠江之屏障,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一个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灿烂、红星闪耀的地方。毕节风光景色旖旎,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毕节历史悠久,是古夜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安贵荣(1451年—1513年),彜族名布局直罢,明朝水西宣抚司土司、贵州宣慰使。


水西安氏世居水西,管苗民四十八族;安贵荣是西南彝族“六祖”默部落水西第七十四世君长,于成化十年(1474年)继任水西土司、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职,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去世。


安贵荣执贵州宣慰使职二十余年,在位期间,抚慰百姓,使水西政清民安,同时重视水西的文教,在各地兴办学宫。视政励精图治,累建战功,政绩卓著,是一位深受水西百姓敬仰的重要人物。


安邦彦(1570年—1629年9月),彝族,贵州织金那威(今织金官寨)人,明朝水西宣抚司土司,历史上奢安之乱主要头领。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安邦彦起兵响应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明,自称“罗甸大王”,率10万叛军进围黔中首府贵阳。在围困的10个月中,贵阳犹如一座孤岛,外无援军,内缺粮食,以至城内百姓落入“人相食”的可悲境地。其领导下的叛军,波及贵州大部、四川、云南、湖南等地,三次围攻贵阳,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才被兵部尚书朱燮元,督贵、川、湖、滇、粤五省兵马平复,因兵败在四川红土川被杀。


李世杰(1716年—1794年),字汉三,号云岩,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黎明村)人,清朝官员。


李世杰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为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由于其个性放荡不羁,对四书五经没兴趣,以至多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他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上身,为了避祸,父亲李植为他捐了一个小官,让他到江苏富安做事,由于他办事认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升任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他果断又能见机行事,办了几桩要案后,深受长官赏识,乾隆时期从小吏一直官升至兵部尚书。


在其为官长达五十余年的历史里,尽忠尽职,热爱故土,他始终清廉自律,严饬吏治,激浊扬清,以清正廉明而闻名遐迩。他对下体恤民情,处处为百姓着想,在清朝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在任四川总督期间,李世杰率军将廓尔喀人赶出国土,对安定西藏,保卫祖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扬。总之李世杰在处理政事、体恤民情、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


图片与内容无关


周起滨(1796年—1877年),号蓉帆,贵州毕节人,清朝官员。


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及第,先后在河南临漳、林县任知县长达十多年,为官清廉,实心爱民政声显赫,深受百姓拥戴,累得朝廷擢升,官至湖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代办巡抚,咸丰十一年(1861年)升太常寺卿,同年病休,赐三品顶戴。其子周范、周筼、周箴等五子个个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分别在云南、湖南等地任知府,被称为一门三进士,五知府。


丁宝桢(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族谱名琼选,官章名宝桢,字话山,号穉璜,又号佩之,,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重要成员。


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及第,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官至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陶新春(1825年—1867年),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代威宁州遵化里(今贵州省赫章县境内)人,太平天国起义时期黔西北苗族起义的首领。


陶新春出生于一个世代农奴家庭,生活极为悲惨,苦难的遭遇在他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促使他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咸丰同治年间,与其胞弟陶三春等领导了黔西北苗族和附近兄弟民族进行反对衙门的苛捐杂税和各种迫害民众制度的农民起义。虽然陶新春领导的苗、彝等民族共民参加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这次起义也是太平天国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周素园(1879年—1958年2月1日),名培艺,字素园,贵州毕节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周素园青年时期目睹清廷腐败,立志寻求救国之策。1907年在贵州创办《黔报》,宣传民主思想,同年与张百麟、钟昌祚等人发起成立贵州自治学社,从事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之前成为贵州革命党人的文胆智囊,曾被列入清廷贵州巡抚秘密诛杀的黑名单,1911年参与领导了辛亥革命贵州起义。1916年后历任北京政府临时稽勋局调查员,参政院、众议院秘书,交通部顾问,奉军总司令部秘书,西北边防军总司令部秘书等职。于1921年回到贵州,5月出任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8月任省政务厅长,省政府秘书长。1925年后离开政界,赋闲在家,期间阅读了许多马列著作。


1936年2月,红军二、六军团到达毕节,组织贵州抗日救国军,他出任司令并加入红军,参加长征。1937年10月周素园带着毛泽东给国民政府西南各省军政要员的信离开延安,以八路军高级参议的身份,走访西南各省,呼吁团结抗日。1949年11月毕节解放,周素园担任毕节县和毕节地区支前委员会主任,抱病组织群众支援解放军进军四川。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贵州省副省长等职。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从1950年起,他认真研读过的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多达三十余种,并结合自身经历撰文在报刊上发表。一生中留下的著作达三百多万字,部分代表性著述辑录在《周素园文集》中。1958年2月1日因病逝世。


丁扬斌(1892年 — 1965年),名光训,号扬斌,以号行世,贵州黔西人(祖籍江西吉安)。


五岁时由父亲方泽启蒙读书,过目不忘,六岁时能作对,人们称之为“小秀才”。1908年受侯仲章进步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1910年到省城贵阳求学。1919年由贵州省长刘显世推荐为镇宁县县长,旋后由省政府公费资助保送北京深造。与此同时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黔省“唯一的学生代表”赴京参加“五四”运动,丁扬斌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贵州诗歌史上的第一首新诗《五四运动决书》。赴京后先后就读北京法政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干部大学。1925年赴西北陆军干部学校第一期,结业后被派往西北军任职,参加直鲁战役、北伐战争。1927年赴西欧考察,在苏联学习,其间暗自营救了不少被国民党逮捕的爱国师生和共产党人。1928年3月回西北军中任职,参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7月至1929年8月间,先后率部驻防秦陇边区,他积极参加支持地方各类建设,他不仅擅长军事,且通文学、政治、经济、教育,在西北军中被称之为“奇才”。


1936年3月接任“边政学院”训育主任一职,在南京期间常与冯玉祥、张澜、李济深、吴叔御、刘子昂,共产党领导人刘少奇、地下党黔西同乡黎有霖等交往密切,积极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内战。1937年3月南京失守,他回到贵阳,受聘于贵阳花溪女中、贵师、清华中学任教。1941年返回黔西白泥田老家,看到家乡教育还很落后,将丁氏祠堂拆来支助和倡建白坭田第一所新学校“农文小学”(现白泥小学前身)。1948年国民党黔西县政府委任他修志处副处长,主修县志。1954年宪法修改草案向全国征求各民主党派人士补充意见时,他提出应增加一条“宗教信仰自由”得到采纳。1955年4月被选为黔西县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和人大代表,虽已年高,还不辞辛劳积极投入地方政府相关建设活动,1962年被聘为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修黔史”。1965年9月16日病逝,享年74岁。


黎又霖(1895年—1949年),又名万里,毕节黔西人,革命烈士。


幼年读私塾,16岁入贵阳南明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北平政法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在北平主办《民声报》,由黄季陆介绍参加国民党。1922年投笔从戎,到国民革命军十一军二师当参谋。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黎又霖离开军界,到上海任同济大学教授和华侨工商学院总务长。1933年11月赴闽参加蒋光鼐等人组织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从事抗日反蒋工作。1937年11月到重庆,任国民党军政部江西战时干部训练团上校政治教官。1941年参加沈钧儒等组织的中国民主政治同盟工作。1944年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工作。1947年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黎又霖任民革中央四川省负责人,从事军运策反和营救难友等工作。由于奸细告密,于1949年8月19日被捕。1949年11月27日和其他难友被国民党特务屠杀,时年54岁。1950年4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追认黎又霖为革命烈士。


丁道衡(1899年11月—1956年2月21日),字仲良,贵州织金人,中国地质学家。


丁道衡是清末名臣丁宝桢之孙。1916年考入贵阳模范中学。1920年入读北京大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地质系。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年随北大教授徐炳昶、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前往西北考察。其间他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0年返回后继续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1934年留学德国,就读于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1940年任武汉大学矿治系教授。1942年又出任贵州大学矿治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1946年贵州大学成立地质系,由他兼任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贵州大学校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中贵州大学地质系被并入重庆大学,他又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1954年当选人大代表。1958年在重庆逝世,享年56岁


徐健生(1912年4月—1993年3月19日),本姓邱,名照,贵州毕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早年参加学生运动,193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毕节地区根据组织指示,开始革命工作。1938年8月,按贵州省工委的计划安排,健生阔别工作和战斗过的家乡,途经武汉,辗转到达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人生中新的重要的一页。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徐健生到北京天安门参加隆重的开国大典,之后,按中央指示调贵州,此后长期在贵州工作,是贵州重要领导人之一。贵州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国民党残渣余孽、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巩固和发展。健生到贵州担任领导职务后,立即参与军事和新政权建设,以及清匪、镇反、土地改革等。在担任省政府第一任秘书长的几年中,建立健全省政府办事机构,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省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年9月在贵州省政协第一届二次会议上,徐健生当选主席,之后,兼任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部长。在任期间,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团结、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特别是为省委、省政府在团结、任用一大批像周素园先生这样有威望、有影响的民主人士、统战人士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深入细致的工作。


此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徐建生都兢兢业业,为贵州农业、工业、畜牧业、旅游业做出贡献,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深得人民群众的赞扬。1985年4月离休之后,他对贵州文物古迹、革命遗址、风情习俗等十分重视,晚年将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贵州的富民兴黔和旅游业中,成绩斐然。在病重期间,仍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党的事业,关心贵州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1993年3月19日在贵阳因病逝世。


薛升(1767年12月23日—1851年),字麟阁,原名薛敏任,贵州毕节人,清朝将领。


薛升是乡勇出身,嘉庆年间,跟从勒保等军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参加用兵河南滑县、云南临安等役,官至云南永昌协副将;道光年间,历官云南鹤丽镇、陕西河州镇、直隶大名镇总兵,直隶、湖南、广西提督。先后用兵大姚、湖南新宁、武冈等地,剿各地匪患。咸丰元年卒,谥勤勇,墓葬于贵州省贵阳市,国史馆立传。


林青(1911年4月20日—1935年9月11日),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贵州毕节人,革命烈士。


林青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3岁就当学徒受尽资本家压榨屈辱的林青,心里埋下了争取自由、追寻光明的种子,1926年他到重庆谋生进入一家进步话剧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林青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在上海积极组织抗日救亡群众运动,这期间林青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秋返回家乡毕节,此后在毕节贵阳、安顺等地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7月19日,因叛徒出卖,林青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致死折磨,林青始终谨记入党宣誓时那句“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地向敌人展示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甘愿为党的事业献身的革命气节。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牺牲时年仅24岁。


秦天真(1909年—1998年9月8日),又名鼎钟,贵州毕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早年秦天真同缪正元、林青一起组织了上百人的“草原艺术研究社”进行进步活动,宣传抗日,团结进步师生反帝反封建,传播马列主义。193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中旬,根据工作的需要,组织派秦天真回贵州工作。抗战胜利后,中央组织部决定调秦天真等去山东工作;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后,秦天真被调回贵州,成立贵阳市军管会,苏振华将军任主任,秦天真为委员兼市政接管部长,经二野军令、周总理签署,政务院任命秦天真任贵阳市长。在省委的领导下,秦天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坚决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巩固新生的政权,为开展贵阳市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贵阳市后来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在不同的岗位上,秦天真也是尽职敬业,落实中央政策,并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他在1985年4月离休,离休后仍关心党史和地方志的工作。于1998年9月在贵阳病逝。


汪振华(1889年—1972年),号耕阳,贵州毕节人,贵州名医。


汪振华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习医道,15岁常与父亲往于云、贵、川三省毗邻地区行医。1912年,毕节城乡瘟疫流行,汪振华协助其父,根据前人经验,经多种验证,精心研制出“时疫散”药方,并派人送药下乡,免费救治患者。1942年,毕节农村霍乱流行,汪振华从疫情开始就指导制作多种剂方,辨症施治,医救病人。为预防“天花”,与人合作首次引进“天花”疫苗,并亲自编写有关“痘科”的技术资料,给儿童预防接种。在行医中,汪振华特别注重云贵高原民间的多发病、用药量及药物资料的调查;在整理和攻读中医经典古籍理论时,结合地方病的特点进行论治,融历代医家之长,不拘于前贤所论,以实效为依据,在求实的基础上,对云贵高原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发病的关系进行长期的研究,撰写《济世医方》一书。他不仅对内、妇、儿科病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杂症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深得患者赞誉。


汪振华在当时的毕节专区医院工作时,参加筹组毕节卫生工


毕节市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欢迎网友们补充、建言献策~


丨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


毕节市,是贵州省下辖的地级市,“毕节”是彝语“比跻”的谐音,乃彝族部族名。位于贵州西北部,贵州金三角之一,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之锁钥,扼滇楚之咽喉,控巴蜀之门户,长江珠江之屏障,西邻云南,北接四川,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一个多民族聚居、历史文化灿烂、红星闪耀的地方。毕节风光景色旖旎,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毕节历史悠久,是古夜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出过许多历史名人,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有哪些名人吧,欢迎各位朋友补充,让我们铭记那些在历史上作出贡献的人。

安贵荣(1451年—1513年),彜族名布局直罢,明朝水西宣抚司土司、贵州宣慰使。


水西安氏世居水西,管苗民四十八族;安贵荣是西南彝族“六祖”默部落水西第七十四世君长,于成化十年(1474年)继任水西土司、贵州宣慰使司宣慰使职,正德八年(1513年)六月去世。


安贵荣执贵州宣慰使职二十余年,在位期间,抚慰百姓,使水西政清民安,同时重视水西的文教,在各地兴办学宫。视政励精图治,累建战功,政绩卓著,是一位深受水西百姓敬仰的重要人物。


安邦彦(1570年—1629年9月),彝族,贵州织金那威(今织金官寨)人,明朝水西宣抚司土司,历史上奢安之乱主要头领。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安邦彦起兵响应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明,自称“罗甸大王”,率10万叛军进围黔中首府贵阳。在围困的10个月中,贵阳犹如一座孤岛,外无援军,内缺粮食,以至城内百姓落入“人相食”的可悲境地。其领导下的叛军,波及贵州大部、四川、云南、湖南等地,三次围攻贵阳,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才被兵部尚书朱燮元,督贵、川、湖、滇、粤五省兵马平复,因兵败在四川红土川被杀。


李世杰(1716年—1794年),字汉三,号云岩,贵州黔西县隐者坝(今城关镇黎明村)人,清朝官员。


李世杰自幼聪颖好学,喜欢骑马射箭,广交朋友,为人豪侠仗义,爱打抱不平。由于其个性放荡不羁,对四书五经没兴趣,以至多次乡试都名落孙山。二十多岁时,他作诗讽刺州官而惹祸上身,为了避祸,父亲李植为他捐了一个小官,让他到江苏富安做事,由于他办事认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升任江苏常熟黄浦泗巡检,他果断又能见机行事,办了几桩要案后,深受长官赏识,乾隆时期从小吏一直官升至兵部尚书。


在其为官长达五十余年的历史里,尽忠尽职,热爱故土,他始终清廉自律,严饬吏治,激浊扬清,以清正廉明而闻名遐迩。他对下体恤民情,处处为百姓着想,在清朝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在任四川总督期间,李世杰率军将廓尔喀人赶出国土,对安定西藏,保卫祖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扬。总之李世杰在处理政事、体恤民情、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


图片与内容无关


周起滨(1796年—1877年),号蓉帆,贵州毕节人,清朝官员。


清道光三年(1823)进士及第,先后在河南临漳、林县任知县长达十多年,为官清廉,实心爱民政声显赫,深受百姓拥戴,累得朝廷擢升,官至湖南按察使,广东布政使代办巡抚,咸丰十一年(1861年)升太常寺卿,同年病休,赐三品顶戴。其子周范、周筼、周箴等五子个个功成名就,名垂青史,分别在云南、湖南等地任知府,被称为一门三进士,五知府。


丁宝桢(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族谱名琼选,官章名宝桢,字话山,号穉璜,又号佩之,,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重要成员。


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及第,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官至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陶新春(1825年—1867年),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代威宁州遵化里(今贵州省赫章县境内)人,太平天国起义时期黔西北苗族起义的首领。


陶新春出生于一个世代农奴家庭,生活极为悲惨,苦难的遭遇在他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促使他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咸丰同治年间,与其胞弟陶三春等领导了黔西北苗族和附近兄弟民族进行反对衙门的苛捐杂税和各种迫害民众制度的农民起义。虽然陶新春领导的苗、彝等民族共民参加的起义最终失败了,但他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这次起义也是太平天国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周素园(1879年—1958年2月1日),名培艺,字素园,贵州毕节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周素园青年时期目睹清廷腐败,立志寻求救国之策。1907年在贵州创办《黔报》,宣传民主思想,同年与张百麟、钟昌祚等人发起成立贵州自治学社,从事革命活动,在辛亥革命之前成为贵州革命党人的文胆智囊,曾被列入清廷贵州巡抚秘密诛杀的黑名单,1911年参与领导了辛亥革命贵州起义。1916年后历任北京政府临时稽勋局调查员,参政院、众议院秘书,交通部顾问,奉军总司令部秘书,西北边防军总司令部秘书等职。于1921年回到贵州,5月出任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8月任省政务厅长,省政府秘书长。1925年后离开政界,赋闲在家,期间阅读了许多马列著作。


1936年2月,红军二、六军团到达毕节,组织贵州抗日救国军,他出任司令并加入红军,参加长征。1937年10月周素园带着毛泽东给国民政府西南各省军政要员的信离开延安,以八路军高级参议的身份,走访西南各省,呼吁团结抗日。1949年11月毕节解放,周素园担任毕节县和毕节地区支前委员会主任,抱病组织群众支援解放军进军四川。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贵州省副省长等职。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从1950年起,他认真研读过的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多达三十余种,并结合自身经历撰文在报刊上发表。一生中留下的著作达三百多万字,部分代表性著述辑录在《周素园文集》中。1958年2月1日因病逝世。


丁扬斌(1892年 — 1965年),名光训,号扬斌,以号行世,贵州黔西人(祖籍江西吉安)。


五岁时由父亲方泽启蒙读书,过目不忘,六岁时能作对,人们称之为“小秀才”。1908年受侯仲章进步思想影响,加入同盟会,1910年到省城贵阳求学。1919年由贵州省长刘显世推荐为镇宁县县长,旋后由省政府公费资助保送北京深造。与此同时北京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黔省“唯一的学生代表”赴京参加“五四”运动,丁扬斌在赴京途中写下了贵州诗歌史上的第一首新诗《五四运动决书》。赴京后先后就读北京法政高等专科学校,北京干部大学。1925年赴西北陆军干部学校第一期,结业后被派往西北军任职,参加直鲁战役、北伐战争。1927年赴西欧考察,在苏联学习,其间暗自营救了不少被国民党逮捕的爱国师生和共产党人。1928年3月回西北军中任职,参加第二次北伐,1928年7月至1929年8月间,先后率部驻防秦陇边区,他积极参加支持地方各类建设,他不仅擅长军事,且通文学、政治、经济、教育,在西北军中被称之为“奇才”。


1936年3月接任“边政学院”训育主任一职,在南京期间常与冯玉祥、张澜、李济深、吴叔御、刘子昂,共产党领导人刘少奇、地下党黔西同乡黎有霖等交往密切,积极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内战。1937年3月南京失守,他回到贵阳,受聘于贵阳花溪女中、贵师、清华中学任教。1941年返回黔西白泥田老家,看到家乡教育还很落后,将丁氏祠堂拆来支助和倡建白坭田第一所新学校“农文小学”(现白泥小学前身)。1948年国民党黔西县政府委任他修志处副处长,主修县志。1954年宪法修改草案向全国征求各民主党派人士补充意见时,他提出应增加一条“宗教信仰自由”得到采纳。1955年4月被选为黔西县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委员和人大代表,虽已年高,还不辞辛劳积极投入地方政府相关建设活动,1962年被聘为贵州省人民政府文史馆员“修黔史”。1965年9月16日病逝,享年74岁。


黎又霖(1895年—1949年),又名万里,毕节黔西人,革命烈士。


幼年读私塾,16岁入贵阳南明学校读书,毕业后考入北平政法大学。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在北平主办《民声报》,由黄季陆介绍参加国民党。1922年投笔从戎,到国民革命军十一军二师当参谋。蒋介石叛变革命后,黎又霖离开军界,到上海任同济大学教授和华侨工商学院总务长。1933年11月赴闽参加蒋光鼐等人组织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从事抗日反蒋工作。1937年11月到重庆,任国民党军政部江西战时干部训练团上校政治教官。1941年参加沈钧儒等组织的中国民主政治同盟工作。1944年参加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工作。1947年底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黎又霖任民革中央四川省负责人,从事军运策反和营救难友等工作。由于奸细告密,于1949年8月19日被捕。1949年11月27日和其他难友被国民党特务屠杀,时年54岁。1950年4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追认黎又霖为革命烈士。


丁道衡(1899年11月—1956年2月21日),字仲良,贵州织金人,中国地质学家。


丁道衡是清末名臣丁宝桢之孙。1916年考入贵阳模范中学。1920年入读北京大学预科,后升入本科地质系。192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27年随北大教授徐炳昶、瑞典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前往西北考察。其间他发现了白云鄂博铁矿。1930年返回后继续在北京大学地质系任教。1934年留学德国,就读于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1940年任武汉大学矿治系教授。1942年又出任贵州大学矿治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1946年贵州大学成立地质系,由他兼任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贵州大学校务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贵州省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2年院系调整中贵州大学地质系被并入重庆大学,他又任重庆大学地质系主任。1954年当选人大代表。1958年在重庆逝世,享年56岁


徐健生(1912年4月—1993年3月19日),本姓邱,名照,贵州毕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早年参加学生运动,193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毕节地区根据组织指示,开始革命工作。1938年8月,按贵州省工委的计划安排,健生阔别工作和战斗过的家乡,途经武汉,辗转到达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人生中新的重要的一页。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10月1日,徐健生到北京天安门参加隆重的开国大典,之后,按中央指示调贵州,此后长期在贵州工作,是贵州重要领导人之一。贵州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国民党残渣余孽、土匪猖獗,社会治安混乱,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巩固和发展。健生到贵州担任领导职务后,立即参与军事和新政权建设,以及清匪、镇反、土地改革等。在担任省政府第一任秘书长的几年中,建立健全省政府办事机构,逐步完善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为省政府制定方针政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年9月在贵州省政协第一届二次会议上,徐健生当选主席,之后,兼任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部长。在任期间,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团结、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特别是为省委、省政府在团结、任用一大批像周素园先生这样有威望、有影响的民主人士、统战人士方面,做了许多开拓性的深入细致的工作。


此后在不同的岗位上,徐建生都兢兢业业,为贵州农业、工业、畜牧业、旅游业做出贡献,扎扎实实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好事,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深得人民群众的赞扬。1985年4月离休之后,他对贵州文物古迹、革命遗址、风情习俗等十分重视,晚年将主要精力和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贵州的富民兴黔和旅游业中,成绩斐然。在病重期间,仍十分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党的事业,关心贵州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1993年3月19日在贵阳因病逝世。


薛升(1767年12月23日—1851年),字麟阁,原名薛敏任,贵州毕节人,清朝将领。


薛升是乡勇出身,嘉庆年间,跟从勒保等军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参加用兵河南滑县、云南临安等役,官至云南永昌协副将;道光年间,历官云南鹤丽镇、陕西河州镇、直隶大名镇总兵,直隶、湖南、广西提督。先后用兵大姚、湖南新宁、武冈等地,剿各地匪患。咸丰元年卒,谥勤勇,墓葬于贵州省贵阳市,国史馆立传。


林青(1911年4月20日—1935年9月11日),原名李远方,又名李肃如,贵州毕节人,革命烈士。


林青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3岁就当学徒受尽资本家压榨屈辱的林青,心里埋下了争取自由、追寻光明的种子,1926年他到重庆谋生进入一家进步话剧团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走上革命道路。1929年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林青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在上海积极组织抗日救亡群众运动,这期间林青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3年秋返回家乡毕节,此后在毕节贵阳、安顺等地继续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7月19日,因叛徒出卖,林青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致死折磨,林青始终谨记入党宣誓时那句“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地向敌人展示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甘愿为党的事业献身的革命气节。1935年9月11日敌人将林青押赴刑场。牺牲时年仅24岁。


秦天真(1909年—1998年9月8日),又名鼎钟,贵州毕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


早年秦天真同缪正元、林青一起组织了上百人的“草原艺术研究社”进行进步活动,宣传抗日,团结进步师生反帝反封建,传播马列主义。193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2月中旬,根据工作的需要,组织派秦天真回贵州工作。抗战胜利后,中央组织部决定调秦天真等去山东工作;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后,秦天真被调回贵州,成立贵阳市军管会,苏振华将军任主任,秦天真为委员兼市政接管部长,经二野军令、周总理签署,政务院任命秦天真任贵阳市长。在省委的领导下,秦天真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坚决彻底消灭反动势力,巩固新生的政权,为开展贵阳市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贵阳市后来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在不同的岗位上,秦天真也是尽职敬业,落实中央政策,并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他在1985年4月离休,离休后仍关心党史和地方志的工作。于1998年9月在贵阳病逝。


汪振华(1889年—1972年),号耕阳,贵州毕节人,贵州名医。


汪振华生于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习医道,15岁常与父亲往于云、贵、川三省毗邻地区行医。1912年,毕节城乡瘟疫流行,汪振华协助其父,根据前人经验,经多种验证,精心研制出“时疫散”药方,并派人送药下乡,免费救治患者。1942年,毕节农村霍乱流行,汪振华从疫情开始就指导制作多种剂方,辨症施治,医救病人。为预防“天花”,与人合作首次引进“天花”疫苗,并亲自编写有关“痘科”的技术资料,给儿童预防接种。在行医中,汪振华特别注重云贵高原民间的多发病、用药量及药物资料的调查;在整理和攻读中医经典古籍理论时,结合地方病的特点进行论治,融历代医家之长,不拘于前贤所论,以实效为依据,在求实的基础上,对云贵高原人们的生活环境与发病的关系进行长期的研究,撰写《济世医方》一书。他不仅对内、妇、儿科病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疑难杂症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深得患者赞誉。


汪振华在当时的毕节专区医院工作时,参加筹组毕节卫生工


毕节市人文地图


⭐️历史名人录整理标准,以本篇为例,本地籍贯古今历史人物,在本地或在外地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积极重大的影响,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事迹在民间中广为流传等。


⭐️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欢迎网友们补充、建言献策~


丨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


:
   贵州有故事的街道名称叫什么来着(贵州有故事的街道名称叫什么)
   [db:摘要]……【详情

【本文标题和网址】贵州有哪些名人有哪些事迹(贵州有哪些名人 有哪些事迹) www.chun1983.cn/cjxs/122116.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