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山东煎饼卷大葱的来历(外地人说山东煎饼卷大葱)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知识库 /  2023-05-12 18:0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山东煎饼卷大葱的来历(外地人说山东煎饼卷大葱),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552个字,大小约为38KB,预计浏览完需要22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煎饼卷大葱的由来

不知道你吃没吃过煎饼卷大葱,这是山东的一大特色。那你知道煎饼卷大葱是怎么来的吗?


相传在很早以前,东蒙山一带是一片荒凉地,人烟稀少。在蒙山望海楼下,住着一户人家,男的叫田壮,女的叫巧珍。过着男耕女织的安逸生活。田壮十分好学,是附近十里八村比较有名的土秀才。本来就没有太多人居住的方圆数十里,谁家如果有个红白喜事的,都来请田壮帮忙写字画图。谁家如果受了欺负,也会找田壮帮忙写文书诉状,好去衙门打官司。


就是因为这个,田壮可是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大地主——当地的恶贯满盈的王洪三。王洪三凭借着自己的势力,把田壮抓了起来,关进山里的大牢。等巧珍赶到时,看守大牢的家丁粗言粗语的警告巧珍:“谁让田壮整天的没事干,就知道学些咬文嚼字的技俩,我们家大老爷说了,敢跟我们家大老爷作对,那就七七四十九天不准给他饭吃,你去送些纸张笔墨,让他使劲写。如果四十九天后他饿不死,就可以回家了。”


巧珍苦求也没有用,家丁就是不肯让田壮吃饭。巧珍无奈,哭着跑回家,冥思苦想,几天吃不香睡不着,就想着:怎么办?总不能让田壮活活饿死在大牢里。


这一天晚上,巧珍迷迷糊糊的,睡一会醒一会,恍惚之间像是做了一个梦,梦见了蒙山娘娘向她走来,巧珍又惊又喜,就见蒙山娘娘走到她身边坐下来,拉着她的手说:“巧珍,还在想怎么救你夫君?我倒是有个办法,你明天去把家里的小麦磨成粉,搅拌成糊子,找一块平滑的石板,架上柴火烧热,再把麦面搅成的糊子薄薄的摊成薄饼,这不就是纸张吗?然后再拿大葱跟豆酱卷起来,你还愁你夫君能饿死牢中?”


巧珍高兴的一下子坐了起来,这才发现是做了个梦,但巧珍还是决定试试。于是巧珍便开始在石磨上磨面,磨啊,磨啊,一直磨到天亮,她又去找来一块平滑的青石板,在青石板下架上柴火,等柴火把青石板烧热了,巧珍就把磨好的面粉用水搅成糊糊状,然后薄薄的摊在青石板上。一股热气卷起,一张薄薄的方方正正的饼烙成了,搭眼一看,嘿!还真像一张草纸。


巧珍高兴极了,一张张的开始烙起薄饼来,一会功夫,烙了一大摞。然后又去田里拔了笔杆粗的大葱,去掉叶子,去掉葱须,用薄饼卷起来,又去找来一个小罐子,装上自制的豆酱,这样一来,外表看就是一摞草纸卷着一卷笔管子,罐子里装的是黑乎乎的墨汁。


巧珍用草绳捆着“纸张”夹着“墨汁”来到山牢,家丁们一看巧珍真的带着纸张,笔墨来了,纷纷大笑,指着巧珍打趣道:“傻婆娘,还真送来草纸,笔墨了。让她进去,一对大傻蛋。”就这样,巧珍轻而易举的躲避过了家丁的检查,大摇大摆的进了山牢。


再说田壮,已经在山牢里饿了一天一夜了,听见外面家丁的嬉笑声,又见到巧珍提着一卷纸一样的东西走了进来,刚要问,巧珍赶紧向他递眼色,压低声音把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田壮,还示意田壮假装骂她不懂事。田壮多聪明,马上会意巧珍的意思。立马提高声音骂道:“你个该死的婆娘,拿纸张,笔墨来干什么,难道真要我饿死在这?”山牢门口的家丁听见了,更加放肆的大笑起来。


趁这功夫,田壮狼吞虎咽的就着大葱豆酱吃完了那一摞煎饼。就这样,平安的在山牢里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等回到家中,田壮励志苦读,最后背上巧珍烙的煎饼去进京赶考了,并且一举考中。热心善良的巧珍,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救命之恩,便把摊煎饼的手艺传授给了乡亲们。


直到后来,一传十,十传百的,吃煎饼得状元的说头便传开了。摊煎饼也成了沂蒙一带炙手可热的技术传承。后来,人们为了使用方便,就把薄石头打磨的像圆形海龟一样,再磨制光滑,叫做“鳌子”,再后来又改为生铁铸具,也就演化为今天的带“金”字旁的“鏊子”,巧珍因发明煎饼,被沂蒙山人供奉为“煎饼老奶奶”, 煎饼由此又称”状元饼”。


民间传说山东大葱是仙女的化身。王母娘娘的花园里,各种花卉都以仙女的形象示人。其中的大葱姑娘一次发现人间正发生瘟疫,当即挥动衣袖,吹葱香到大地,赶走了瘟婆,救助了百姓。也因此违反了天条,贬到人间做了大葱。这株大葱,深翠的叶,雪白的茎,叶顶上长着一团淡绿色的绒球花。花谢后,长出了一粒粒小黑子。染上瘟疫的人只要用鼻子嗅一下大葱溢出的芳香,身体马上就会健康起来。


齐桓公,姜子牙第12代孙。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643年9月12日。在位42年(公元前685-643年),春秋五霸之首。据《史记》载:“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这是齐桓公应燕国诉求,帮他打跑山戎,还带回来了重要的战利品——大葱。《管子》记载:“桓公五年,北伐山戎,得冬葱与戎椒,布之天下”。山东大葱,史书记载就是这样来的。


从远古时期到上个世纪,山东的蔬菜品种其实很少,特别是在明清以前,史载不过20来种。营养上能单独搭配主食,冬天的蔬菜,也就大葱了。就是说,在当时物产条件下,大葱在百姓生活中,可以没有菜,不可断了葱。所以,从引进起,就受到当地历代政府的重视。如《汉书·龚遂传》有载:“遂为渤海太守,劝农务农桑,令口种五十本葱”。如宋代《尔雅翼》:“汉,大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芜,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


山东大葱是日常饮食中很普遍的调味品和蔬菜,不仅如此,它具有利肺通阳、发汗解表、通乳止血、定痛疗伤的功效,用于痢疾、腹疼痛、关节炎、便秘等症。大葱所含的苹果酸和磷酸糖能兴奋神经、改善促进循环,解表清热,常吃葱可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堆积。大葱中的各种维生素能保证人体激素正常分泌,还能有效刺激性欲,从而"壮阳补阴"。


山东大葱特有吃法——煎饼卷大葱也有一传说:在沂蒙山下沂河岸边,漂亮姑娘黄妹和书生梁马情投意合,但黄妹嫌贫爱富的继母却把她许给一富贵人家,黄妹坚决不同意。黄母只好设计,诓梁马到黄家温习功课,说等梁马考取功名后成亲。


黄母说:“书房和文房四宝我都给你准备好了,你看还需要什么吗?”


梁马说:“只要有纸笔,其它的都不需要。”


黄母一听,急忙对家人说:“他只要纸和笔,其它都不要!你们除了纸笔,不能送其他的。”


就这样梁马进书房读书,读一天一夜不见有人送饭,他只好走出书房去看,但小院门口守着一个家人,不许他出去。梁马恍然大悟,上当了。


黄妹知道后急中生智,烙了一摞很薄的白饼,将饼切的方方正正如白纸,让丫环给梁马送去。在小院把门的家人嚷:“老夫人有令,只许送进纸笔。”


丫环答道:“正是送纸。”家人一看,果然是一摞白纸,就放丫环进了院。梁马接过这些白纸,定神一看原来是饼!当即吃了个饱,十分佩服黄妹的机智,于是他靠着“白纸”潜心读书。


有饭无菜也不好。黄妹在“笔”字上也打起了主意,大葱剥净剪叶去根就像笔。丫环给梁马送一捆笔去,家人见是笔,只好放行。之后,梁马靠吃着“纸”和“笔”读书。


几天过去,黄母听家奴说梁马不但没饿跑,而且精力充沛。黄母根本不相信:“难道他喝风吗?”


家奴说道:“不是喝风,而是把纸和笔都吃了。”黄母十分疑惑,偷摸地来到书房窗外偷看到梁马用纸卷着笔大口大口地吃。黄母不信,忙问梁马是怎么一回事。


梁马吃了一回亏,当然不能实话实说,就编个瞎话说:“我九岁时,曾有仙师教我点石成金法术,我只要把纸笔轻轻一点,就马上变食物。”


黄母一听,梁马有仙人相助,觉得他日后必然大富大贵,就换了一副面孔,退了富人家的亲事,将梁马敬如上宾。后来,梁马果然中了状元,二人成婚。


这个美满的爱情故事传开后,“煎饼卷大葱”的吃法也就在山东民间流传开来。#泰安头条##章丘大葱##煎饼#


《中国民俗故事》煎饼卷大葱的由来。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


煎饼卷大葱是一道山东美食,将面粉用水搅成糊糊状,然后摊成一张薄薄的大饼,卷着大葱一起吃,辛香甜辣,又好吃又开胃。


这道美食是如何来的呢?


这其实与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有关。


从前,在沂蒙山下,生活着一户姓黄的人家,这户人家的小女儿聪明伶俐,大家都亲切地叫她黄小妹。


黄小妹的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黄小妹的爸爸给她找了一个继母。


继母为人刻薄刁钻,总是为难黄小妹,但是碍于黄小妹爸爸的面子,她还不敢太过于明目张胆地欺负黄小妹。


在黄小妹十五岁的时候,爸爸也因病去世了,家里就只剩下了她和继母两个人。


继母便开始处处针对她,不给她吃饱饭,冬天不给她穿厚衣服。


黄小妹的日子虽然过得很苦,但是她不改勤劳善良的本性,对未来也充满希望。


村子里有一个年轻人叫梁马,他家境贫寒,但为人正直,聪明刻苦,饱读诗书。


梁马与黄小妹青梅竹马,一起长大,两个人的感情很好。


黄小妹的继母很讨厌梁马,认为他家里太穷,给不起聘礼,所以总是阻挠黄小妹与梁马见面。


黄小妹长大之后,越发亭亭玉立,周围村子里的人都知道黄家的小女儿人美心美,有许多人来上门提亲。


“除了梁马,我谁也不嫁。”黄小妹对继母说道。


继母自然是不肯答应,她早就和一户财主谈好了条件,要了丰厚的聘礼,就等着年底把黄小妹嫁过去。


为了逼迫黄小妹就范,继母想出了一条毒计。


有一天,梁马正在屋里读书,听到有人敲门,发现原来是黄小妹的继母来找他。


梁马问道:“请问您找我有什么事?”


黄小妹的继母笑嘻嘻地说道:“我知道你想在考取功名之后迎娶我家女儿,但是我看你家的条件太差了,这样怎么能好好读书呢?


不如这样吧,你来我家里安心读书,也好早日考取功名。”


看到黄小妹的继母突然如此通情达理,梁马有些惊讶,他连忙推辞道:“不用麻烦了,我在自己家里就挺好的。”


黄小妹的继母伸手扯住他的衣袖,说:“不要多说了,就当作是为了黄小妹,你也要来我家住下,安心读书。”


就这样,梁马随黄小妹的继母来到了黄家。


黄小妹的继母已经将一间僻静处的屋子收拾了出来,给梁马当作书房使用。


“我准备了文房四宝,你看你还需要什么?”黄小妹的继母问道。


梁马赶紧回答:“够了够了,只要有书本和笔墨纸砚,我就什么都不需要了,您太费心了。”听到梁马这样说,黄小妹的继母便对周围的人说道:“你们都听到了吧?


他只需要书本和笔墨纸砚。好了,我们都走吧,不要打扰他读书了。”


梁马在书房认真读书,等他觉得累了的时候,已经日头西斜了。


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他饿得肚子“咕咕”直叫,却不见有人来叫他吃饭,甚至连水都不曾送来一壶。


一直等到夜深人静时,还是没人给他送饭,他饿得实在受不了了,便出门去找吃的。


可是他刚走到门口,就被家丁拦下了。


家丁问道:“你要做什么?”


梁马说道:“我饿了,要去厨房做些吃的。”


家丁冷笑一声:“你不是说只要有书本和笔墨纸砚就够了吗,怎么现在又要吃的东西呢?


真是出尔反尔。”听了家丁的话,梁马这才明白黄小妹的继母大费周章请他来家里读书的原因,原来是想逼他知难而退。


黄小妹的继母在文字上大作文章,因为梁马说只要书本和笔墨纸砚就够了,所以其他东西一概不给,如果梁马饿得实在受不了,强行离开黄家,那么他们就诬赖他偷了黄家的财物,抓他去官府。


到时候为了救梁马,黄小妹一定会答应嫁给有钱的财主。


梁马心中暗暗后悔,自己一时大意,竟然没想到黄小妹的继母会想出这样的计策对付自己!


他在书房里来回踱步,但是始终想不出离开的办法。


黄小妹也听说了继母把梁马关起来的事情,她沉着冷静地思考了片刻,便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黄小妹趁夜里大家都睡觉了,偷偷到厨房烙了一些轻薄得像白纸一样的大饼,让丫鬟给梁马送去。


丫鬟走到书房门口,被家丁拦住:“你拿的是什么东西?


除了书本和笔墨纸砚,什么都不能给他。”


丫鬟把怀里的包裹打开:“你们看,这就是白纸啊,没有其他东西了。”


家丁看到果然是一张张白纸,便让丫鬟把包裹送进去了。


梁马接过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一张的白纸,他不明白黄小妹给他送白纸是什么用意。


此时,梁马已经饿得头昏眼花,他闻到从包裹里飘来一阵淡淡的香味,凑近一闻,白纸竟然能发出香味!


他张嘴咬了一口,香脆可口,原来是大饼。


梁马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不一会儿就把那些“白纸”吃进了肚子里。


吃饱饭之后,梁马心满意足地躺在床上睡着了。


之后,黄小妹每天都让丫鬟给梁马送“白纸”,梁马则安心待在书房里读书,从不提要离开的事情。


黄小妹的继母看到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梁马居然还能沉得住气,心里觉得十分奇怪,便命人严加看管,以防他耍什么花招。


虽然每天给梁马送大饼,能够让梁马不饿肚子,但是细心的黄小妹想到只吃主食,不吃蔬菜,人的身体会扛不住,于是她又想到了一个办法,将大葱洗干净之后,切成一截一截的,做成毛笔的样子,让丫鬟送进书房。


家丁在黄小妹继母的安排下,透过窗户盯着梁马的一举一动,只见他先是大口吃着白纸,然后又吃起了毛笔。


“真是奇怪,纸和笔也能充饥吗?”家丁摸不着头脑,他把这件事汇报给了黄小妹的继母。


黄小妹的继母不相信竟有此事,便偷偷来到书房门外,看到了梁马在吃白纸和毛笔。


她心里十分好奇,便走进屋去,打着关心的幌子,问道:“你怎么在吃白纸和毛笔啊,这些东西怎么能吃啊?”


梁马将准备好的说辞说给黄小妹的继母听:“这不是什么难事,我小时候跟随一位得道高人学习过仙术,能够点石成金,也能够将任何物品变成食物,所以,白纸和毛笔在我的法术下变成食物了。”


听了梁马的话,黄小妹的继母心花怒放。


如果梁马真的有点石成金的本领,那将来不是要多少钱就有多少钱吗?


这时,梁马接着说道:“只是,我师父叮嘱过我,只有考取功名后才能使用点石成金的法术,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刻苦读书,就是为了早日考取功名,也好早日使用这个法术。”


黄小妹的继母连忙说道:“那是自然,你一定会高中的,将来高中之后,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黄家呀。”


梁马微微作揖:“那是自然。”


之后,黄小妹的继母对梁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每天大鱼大肉供应,还给了梁马足够的盘缠,让他上京赶考。


黄小妹的继母退了财主的那门婚事,一心盼望着梁马赶紧高中,这样他就能点石成金,到时候可以变一座金山给她。


梁马考中了状元之后,便把黄小妹接到了京城完婚,从此远离了黄小妹的继母,不再与她来往。


他们夫妻恩爱,日子过得很甜蜜。


梁马不爱吃山珍海味,只爱吃黄小妹做的“白纸”和“毛笔”。


后来,煎饼卷大葱便流传起来,成了许多人餐桌上的美食。




本文


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原标题:煎饼卷大葱,是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在山东上了一年学之后,朋友见我瘦了,张口就问,是不是顿顿煎饼卷大葱吃不惯,给饿瘦了?


我说,山东人的日常,一不吃煎饼,二不卷大葱。大部分山东人的主食吃馒头,还有的地方早晨喝面条。沿海地区啊,还少不了各式的海鲜面。


朋友问,那煎饼卷大葱好不好吃啊?


我在山东待了快两年,还真没吃过煎饼卷大葱,连见都没见过。就反问朋友:


「吃米饭的时候,你是愿意用咸菜下饭,还是红烧肉呢?」


所谓的「煎饼卷大葱」,就是小众化的「馒头就咸菜」。这样的饮食方式,只停留于过去条件艰苦年代的将就,大葱作为为数不多可享用的蔬菜,自然是过去山东人心尖儿上的一抹翠绿。


事实上,在当下的时代,煎饼卷大葱距离山东人的日常饮食相去甚远,山东人=煎饼卷大葱,成了对山东人最大的误解。


山东煎饼卷大葱。


山东煎饼卷大葱离山东人生活到底有多远


煎饼卷大葱的误会,一半来自煎饼,一半来自大葱。


山东人到底吃不吃煎饼?


吃,但是一部分人吃,山东有十七个地级市,但常吃煎饼的,主要在鲁中、鲁南地区,几乎只占山东省的1/3。


山东大部分地区都没有食用煎饼的习惯。


至于大葱,山东确实盛产大葱。而且,煎饼之外,鲁菜也离不开大葱。


大葱之于山东人,就像辣椒之于四川人,根本离不开。鲁菜往往要用葱姜蒜来增香提味, 那道「葱烧海参」更甚,100克的海参就要配上200克的葱。多用葱,自然也就不难解释鲁菜为啥吃起来浓重而咸香。


大葱之于山东人,已经不只是增香提味的佐料,还是入口爽快的蔬菜。


这样的爽快,并非从辛辣而来,直接入口的,不是葱叶,而是葱白。山东大葱的葱白长,而且辣中带甜,再蘸上爽口的甜面酱,30厘米长的葱白带来的满足感是其他食物代替不了的,「面酱加大葱,撑得肚皮紧绷绷」。


最好的大葱莫过于章丘出产的,尤其是经过严冬洗礼、在开春破土而出的羊角葱,为葱之上品。每个山东人看到它可都要两眼泪汪汪,满是深情。


过去的山东,煎饼是主食,大葱是主要蔬菜,如此,煎饼卷大葱,倒像是顺势而为。


煎饼卷大葱的吃法很简单,拿一大块煎饼对折几下,卷上一根水灵灵的大葱,抹上酱,撒点盐,又香又脆,葱香满口。


在《舌尖上的中国2》第一集《脚步》中,提到了山东的煎饼卷大葱。


至于人们把煎饼卷大葱=所有山东人,这和影视剧脱不了关系。


1984年,谢晋导演的《高山下的花环》引发轰动,在那个影视尚不完全普及的时代,恰到好处的普及了「煎饼卷大葱」,影片的男主角梁三喜是沂蒙山人,爱吃煎饼。


沂蒙地处临沂,而临沂的煎饼又是山东一大代表,后来的《沂蒙》、《沂蒙六姐妹》、《红日》等影视剧,于宝珍等「沂蒙红嫂」为前线部队战士烙煎饼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过去车马很慢的时代,山东人走南闯北,一走就是好几天,闯关东也好,走津京也罢,自然以煎饼为干粮, 这就给当地人留下了山东人全都吃煎饼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止步不前,但时代的变化赋予饮食的变化,早已迭代很多年。


电影《红日》片段


事实上,煎饼卷大葱已经距离山东人的日常生活很远了。


远到日常的餐桌上,已经看不到煎饼卷大葱。走进一家鲁菜馆,它或许会作为一道特色菜出现,但早已褪去粗糙的外衣,精致许多,有些餐馆甚至把最初的大葱,换成苗条水嫩的葱苗,仿佛这样看起来更小清新。


大多是节假日的时候,煎饼卷大葱作为一个怀旧菜出现在桌上,满足回忆的味蕾。


这煎饼啊,就像人的衣裳,穷的时候粗布麻衫,简简单单;经济宽裕了,就能锦服华裳,花样百出。


煎饼和大葱可以互相分离,但它俩,都无法和甜面酱分开。


甜面酱,又称甜酱,是山东人的挚爱,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制曲和保温发酵制成的一种酱状调味品。


甜面酱,吃起来甜中带咸,同时有酱香和酯香,不管山东煎饼卷啥,若是涂上那一层黄褐色的甜面酱,便让人食欲大开。至于大葱也要蘸酱,自然是为了消一消葱的辛辣。


以前卷大葱,现在啥都卷。


卷生菜、卷粉丝、卷豆腐、卷咸菜、卷海带丝、卷肉丝、卷油条、卷虾皮子、卷香椿芽,甚至还卷辣条,只要是熟食品,都能卷出花样来。


若是煎饼摊设在学校附近,还会卷辣条,多掏五毛钱,就能吃到童年的辣条味儿。


山东杂粮煎饼=正宗的山东煎饼?


「大姨来个菜蔫拧,三张饼装(zhuǎng)个鸡蛋,送么菜都要,多装(?zhuǎng)点细粉少涨点辣椒,塔滴干户滴,钱给你搁这哈,我自己找了哈…」


在山东临沂,你能看到小孩一边吩咐摊贩加什么菜,一边主动从零钱框子里找零钱的场景。


正宗的山东煎饼,多在临沂。临沂的煎饼,胜在讲究原料,重视工序。以麦子、高粱、玉米、谷子、地瓜干这样的粮食为原料,反复淘洗、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糊状物,就是原料「煎饼糊子」了。


有的地方,在磨糊子前,放入l/3或一半的熟料,称为「对半子」,这样磨出来的糊子好烙,烙出来的煎饼也柔软好吃。磨糊子是很费功夫的事,二三十斤粮食一般要两三个小时才能磨好,若是磨快了,糊子过粗,烙出来的煎饼自然就不好吃。


即使现在磨糊子普遍采用机器而非人工,但原料方面决不含糊。 你感受到的香气,来自粮食本身,而非其他添加剂。


至于现在大街小巷售卖的山东杂粮煎饼,它虽以山东临沂的煎饼为基础,但不是正宗煎饼重出江湖, 而是结合路边摊的快捷易作的特点,变相成了快餐。


这样的煎饼,没有了大葱加持,变成了摊主的那句询问,「要不要葱花」?


杂粮煎饼的做法,采用简化的鏊子,鏊子是山东地区生产传统食品煎饼的特有工具,从远古的石鏊子演变而来。传统鏊子加热方式,是在鏊子底部烧柴、秸秆等加热,烟熏火燎。到80年代初,烧柴慢慢退出市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煎饼机器应运而生,走向市场化,煎饼也变得商品化了。煎饼机是一种圆筒的转动的,圆筒内部以烧煤为燃料的加热方式。从此以「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习俗也慢慢退出在人们的视线。


但,最本质的差别,不在大葱,而在煎饼。煎饼的灵魂,全在面糊。


煎饼由面糊摊成,正宗的山东煎饼的面糊粘稠,而小摊上卖的面糊稀稀拉拉,像油漆,虽以杂粮自居,但真正的杂粮成分甚少,原料改为玉米粉和小米粉,还有的加入添加剂。这就造成了本质的差别,从正宗煎饼的劲道,变成了快餐的软薄。


这种「烟火气息化」的杂粮煎饼,趁着刚糊上面糊,赶紧摊一个鸡蛋,卷上脆饼、蔬菜。这样的杂粮煎饼,制作简易程度和煎饼果子、鸡蛋灌饼相似,完完全全的地摊化了。


山东幅员辽阔,煎饼的做法从地域上分为两类,临沂煎饼与泰安煎饼


临沂煎饼的做法是摊煎饼,以小米、黄豆为原料,经水浸泡后水磨而成米糊。鏊子被慢火烧热后,迅速舀一勺米糊,倒在鏊子上。


米糊像春雪落在树梢上,黏糊糊的坠着。这时候,要立即用木扒子把米糊摊开,一丝一毫的把鏊子铺满,完全满足强迫症患者的心理,半分钟左右,煎饼已然由白变黄,按照由外而内揭起就好。


摊煎饼,做法特点是用扒子把米糊摊开。


另一种,是泰安地区的刮煎饼


刮煎饼时,先摊后刮。前面的做工与临沂煎饼相似,只是,需要再用扒子将米糊刮平。正是这一工序后,煎饼就更加柔韧。而且,面糊在鏊子上停留时间更长,水份挥发较多,更方便保存。


刮煎饼相对摊煎饼,外形更加「崎岖不平」,这种不平,吃起来脆而不酥,口感更加柔韧耐嚼。刮煎饼在磨好糊后,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这样刮出后微带酸头,所以又叫酸煎饼。


酸煎饼听起来并不入流,甚至有了糠咽菜的意味。为啥山东人要发明方便久存的煎饼呢?难道不是吃完再做更新鲜?更好下咽吗?


这和山东人的劳作习惯密切相关,山东多农村,一般冬天不劳作。除了储备过冬的大白菜、大葱,主食煎饼自然也要提前备好,若是咬不动,蒸一蒸,焖一焖,又是鲜香的煎饼了。


刮煎饼,又叫酸煎饼,做法特点是用扒子把米糊刮平。


但这样看起来大俗的煎饼,偏偏衍生了精细糕点的小门类——糖酥煎饼


这糖酥煎饼,已经成了济南特色小吃,其实是在泰安煎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脱胎为精细糕点食品。


何以精细?多了点甜味罢了。这种甜味,不是刷上去的甜酱,而是融进去的。在原来普通的小米糊中,添加白糖和香精,这样一来,从咸味脱离出来,既增加了风味,又防止煎饼回生变硬,成全了脱胎换骨的酥脆。


事实上,山东煎饼也发源于泰安。明代万历年间就有「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的说法。此后,鏊子始终是摊煎饼的工具,只是从大变小罢了。


糖酥煎饼是在普通的小米糊中添加白糖和香精,即可增加风味,又可防止煎饼回生变硬。


误解食物的时候,我们在误解什么?


后来的山东煎饼,除了山东杂粮煎饼,还有俩衍生品。只是,一个留在省内,叫枣庄菜煎饼;还有一个流浪到省外,到天津后改名为煎饼果子


枣庄菜煎饼在山东省的许多小摊上都能买到。这种煎饼,完全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现的——因为菜多。


菜煎饼,顾名思义,是白面煎饼加菜馅煎烙而成。由两张预先摊烙好的薄面饼中间夹着菜,在锅上慢慢加热而成。


做法不难,先把鸡蛋均匀洒在鏊子上、形成比煎饼略小的圆形,将煎饼放到鸡蛋上是鸡蛋贴服在煎饼上,然后将煎饼放到鏊子上鸡蛋一面向上,把剁碎、调好的菜倒到煎饼上烙,这些菜种类繁多,豆腐、韭菜、土豆丝、胡萝卜丝……


菜要提前加油、辣椒、胡椒、孜然等调味料搅拌均匀。


它们被剁碎后装在一个小盆里面,食客挑选好要加的菜之后,老板把菜装进小盆里,加上油、辣椒、胡椒、孜然、搅拌均匀后再倒在煎饼上,在鏊子上烤。


片刻后,上面放上一个煎饼反过来再烙,到油黄为止为最佳,油多而不腻。


这菜煎饼,虽抛弃了所有杂粮,用白面做成,但口感不差,而且依时间不同而略有差别。刚做出来立刻吃,是酥脆的,甚至嘴巴能触摸到灼烫的油星儿,若放置几分钟再吃,就是外酥里软,馅鲜饼香,蔬菜的香气与热气惹得嘴巴打颤。


与其他煎饼不同,菜煎饼是由两张煎饼盖在一起的。


枣庄菜煎饼,彻底与大葱分道扬镳,加什么蔬菜,食客说了算。


枣庄菜煎饼作为山东煎饼的直系亲属,对它的要求也就严格了一些:好煎饼,需要外形像月亮一样圆,厚度像剡溪纸一样薄,颜色像黄鹤的翎羽一样鲜黄。


内馅丰富的菜煎饼


近代之后,前往天津的山东劳工,带去了山东煎饼。到了天津,绿豆面逐渐替代玉米面,再加上天津特有的果篦儿,成功入乡随俗,变成煎饼果子


天津煎饼果子。外地那些加生菜、里脊、香肠、生菜、火腿肠、土豆丝等五花八门东西的煎饼果子,在天津人眼里,全部都是邪教!


人们观念中认为的煎饼卷大葱就代表着山东人的饮食,其它省份,亦无幸免。


误解中,以为兰州人天天吃兰州拉面。事实上,在兰州,看不到兰州拉面,只有兰州牛肉面。兰州拉面是早年青海化隆人外出创业时,觉得兰州名气响,便用了这样的招牌。东北人也不是每天都吃小鸡炖蘑菇,代表东北人的多是酸酸甜甜的锅包肉。天津人并不喜欢吃狗不理包子,天津人吃包子首选二姑和张记,外地人才会吃狗不理。


被误解,似乎成了某种代表性食物的宿命。这种烙印一旦打上,就很难破除。


对吃食的误解,实际上是对地域不了解的误判。当然,破除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到城市体验,看大家到底吃到什么。很简单的,不需要望闻问切,只要「望闻吃喝」就好。


煎饼卷大葱的来历

这个传统的山东名吃,还有一个坚贞的爱情故事。  


在沂蒙山下弥河岸边,聪明、漂亮姑娘黄妹子和梁马小伙子,情投意合,一个非君不嫁,一个非卿不娶。黄妹子狡黠刁钻、见钱眼开的继母,嫌贫爱富,背地里接受了富家人的钱财,答应把黄妹子嫁过去。黄妹子死活不肯。黄母见状设下了毒计,让梁马来黄家温习功课,说等梁马考取了功名后,再和黄妹成亲。黄母说“书房和文房四宝,我都给你预备好了,你看还需要什么吗?”梁马说:“只要有书有笔,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了。”黄母一听,急忙高声对家奴们说道:“你们听到没有,他只要纸和笔,其他什么都不需要,真是个有志的好儿郎啊!”这样梁马就搬进了书房,埋头读起书来。读到中午,不见有人送饭来,到了黄昏,依然没人送饭来,梁马只好走出书房去看,但小院门口守着一个家奴,不许他出去,梁马只好再回书房等,直等到月亮西斜,仍不见送饭。梁马恍然大悟,上了黄母的恶当:黄母正是要饿得梁马挺不住,让他逃跑,再诬赖偷钱偷物,败坏名声,从而让黄妹子死了对梁马的心。



黄妹子知道后,又急又气。急中生智,烙了一叠很薄很薄的白饼,将饼切得方方正正,看起来就如同白纸一样,让丫环给梁马送去。在小院门口守门的家奴喝住:“老夫人有令,只许送进纸笔。”丫环答道:“正是送纸。”家奴一看,果然是一扎白纸,就放丫环进了院。梁马接过这些白纸,只闻得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定神仔细观察,原来是饼啊!梁马当即,吃了个饱,十分佩服黄妹子的机智。靠着“白纸”,梁马潜心读书。三天过去了,黄母看梁马依然心平气和地读书写文章,更是恼火,恶狠狠地吩咐家奴再饿梁马三天。   



黄妹子在“笔”字上打起了主意,大葱剥净剪叶去根就像笔,丫环给梁马送一捆笔去。家奴见是笔,只好放行。梁马吃着“纸”和“笔”,温习着功课,身体没有瘦弱下去,精神日见健旺。三天过去了,黄母听家奴说:梁马不但未跑,而且精力充沛,每天不停地看书。黄母根本不相信:“难道他喝风吗?”而家奴说道:“不是喝风,而是把纸和笔都吃了!”黄母十分疑惑,忙叫家奴带她去看。她们偷偷摸摸地来到书房窗外,戳破窗纸只见梁马用纸卷着笔,大口大口地吃得正香呢。黄母真不相信世上还有这种奇事,忙将梁马唤到正房,详加询问,梁马吃了一回亏当然不把真情相告,反而装得煞有介事似地说道:“在下九岁的时候,曾有一位仙师教我点石成金法,我只要把纸、笔轻轻一点,就马上变得香喷喷,成为可口的食品。不过仙师也嘱咐我,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只能试点一次,等到中榜之后,方才可以随心所欲。”黄母一听。梁马即有仙人相助,日后必是大富大贵之人,就换了一副面孔,笑嘻嘻地对梁马恳求道:“贤婿啊,到了那时,可千万不能忘记你岳母啊!”梁马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无嘲讽地对黄母说道:“当然,当然,到了那时,我还要尽力报答您的恩情呢!”黄母听了,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了一条缝,忙叫人退了富人家的亲事,从此对梁马敬如上宾。



梁马果然中了状元,把黄妹子接到了京城,夫妻二人,还不断重温着吃“纸”吃“笔”的那段生活呢。这个美满的爱情故事很快就传扬了开来,从此,煎饼卷大葱的吃法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沂蒙山区的煎饼卷大葱也就越做越有名。那一带的妇女都有一手好手艺,那一带的人也都个个喜欢吃,但也有一点例外,那就是丈母娘怎么也不肯做煎饼卷大葱给新女婿吃。可见小小一种食品,也充分流露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呢!


这个传统的山东名吃,还有一个坚贞的爱情故事。  


在沂蒙山下弥河岸边,聪明、漂亮姑娘黄妹子和梁马小伙子,情投意合,一个非君不嫁,一个非卿不娶。黄妹子狡黠刁钻、见钱眼开的继母,嫌贫爱富,背地里接受了富家人的钱财,答应把黄妹子嫁过去。黄妹子死活不肯。黄母见状设下了毒计,让梁马来黄家温习功课,说等梁马考取了功名后,再和黄妹成亲。黄母说“书房和文房四宝,我都给你预备好了,你看还需要什么吗?”梁马说:“只要有书有笔,其他什么都不需要了。”黄母一听,急忙高声对家奴们说道:“你们听到没有,他只要纸和笔,其他什么都不需要,真是个有志的好儿郎啊!”这样梁马就搬进了书房,埋头读起书来。读到中午,不见有人送饭来,到了黄昏,依然没人送饭来,梁马只好走出书房去看,但小院门口守着一个家奴,不许他出去,梁马只好再回书房等,直等到月亮西斜,仍不见送饭。梁马恍然大悟,上了黄母的恶当:黄母正是要饿得梁马挺不住,让他逃跑,再诬赖偷钱偷物,败坏名声,从而让黄妹子死了对梁马的心。



黄妹子知道后,又急又气。急中生智,烙了一叠很薄很薄的白饼,将饼切得方方正正,看起来就如同白纸一样,让丫环给梁马送去。在小院门口守门的家奴喝住:“老夫人有令,只许送进纸笔。”丫环答道:“正是送纸。”家奴一看,果然是一扎白纸,就放丫环进了院。梁马接过这些白纸,只闻得一股香味扑鼻而来,定神仔细观察,原来是饼啊!梁马当即,吃了个饱,十分佩服黄妹子的机智。靠着“白纸”,梁马潜心读书。三天过去了,黄母看梁马依然心平气和地读书写文章,更是恼火,恶狠狠地吩咐家奴再饿梁马三天。   



黄妹子在“笔”字上打起了主意,大葱剥净剪叶去根就像笔,丫环给梁马送一捆笔去。家奴见是笔,只好放行。梁马吃着“纸”和“笔”,温习着功课,身体没有瘦弱下去,精神日见健旺。三天过去了,黄母听家奴说:梁马不但未跑,而且精力充沛,每天不停地看书。黄母根本不相信:“难道他喝风吗?”而家奴说道:“不是喝风,而是把纸和笔都吃了!”黄母十分疑惑,忙叫家奴带她去看。她们偷偷摸摸地来到书房窗外,戳破窗纸只见梁马用纸卷着笔,大口大口地吃得正香呢。黄母真不相信世上还有这种奇事,忙将梁马唤到正房,详加询问,梁马吃了一回亏当然不把真情相告,反而装得煞有介事似地说道:“在下九岁的时候,曾有一位仙师教我点石成金法,我只要把纸、笔轻轻一点,就马上变得香喷喷,成为可口的食品。不过仙师也嘱咐我,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只能试点一次,等到中榜之后,方才可以随心所欲。”黄母一听。梁马即有仙人相助,日后必是大富大贵之人,就换了一副面孔,笑嘻嘻地对梁马恳求道:“贤婿啊,到了那时,可千万不能忘记你岳母啊!”梁马又是好气,又是好笑,不无嘲讽地对黄母说道:“当然,当然,到了那时,我还要尽力报答您的恩情呢!”黄母听了,笑得眼睛都快眯成了一条缝,忙叫人退了富人家的亲事,从此对梁马敬如上宾。



梁马果然中了状元,把黄妹子接到了京城,夫妻二人,还不断重温着吃“纸”吃“笔”的那段生活呢。这个美满的爱情故事很快就传扬了开来,从此,煎饼卷大葱的吃法也就在民间流传开了,沂蒙山区的煎饼卷大葱也就越做越有名。那一带的妇女都有一手好手艺,那一带的人也都个个喜欢吃,但也有一点例外,那就是丈母娘怎么也不肯做煎饼卷大葱给新女婿吃。可见小小一种食品,也充分流露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呢!


:

【本文标题和网址】山东煎饼卷大葱的来历(外地人说山东煎饼卷大葱) www.chun1983.cn/cjxs/121667.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