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257个字,大小约为15KB,预计浏览完需要9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意: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到了;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为庆祝新春,人们总要拿新的春联换下旧的春联。
主题概括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钦屠苏酒、开门迎新、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主题概括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主题概括
本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想起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诗人王维的那个年代,人们又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
简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盛唐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千古名篇,写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重阳佳节时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当时十七岁的王维,为求取功名,孤身一人漂泊在长安和洛阳之间。他的家乡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古人有登高、饮菊花酒、折茱萸插头上(用以辟邪)等习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家人对游子的牵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游子对家人的思念。感谢我们生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不用再饱尝思乡之苦,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一部手机就能天涯变咫尺,听到亲人的声音,看到亲人的容颜。
你好,我是虫虫的粉笔春秋,在庄里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30年,喜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你也喜欢,请关注我。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本是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即草决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产生遗憾之情。
网络配图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中年后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这说明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独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是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宋末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真意所发,忠厚蔼然。
元初圆至《碛砂唐诗》:谦曰:圣叹曾言,唐人作诗每用“遥”字,如“遥知远林际”、“遥知兄弟登高处”,皆用倩女离魂法也,极有远致。
明代高棅《唐诗正声》:吴逸一曰:口角边说话,故能真得妙绝,若落冥搜,便不能如此自然。
清代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至情流露,岂是寻常流连光景者?
读了王维老先生的诗我也不禁有感而发,即兴赋诗一首:
网络通讯日益新,
相隔千里若比邻。
王维当年忆兄弟,
空叹登高少一人。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大多数人从小就会背,而且只要背会了,就基本不怎么会忘记。这首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还蕴含了诗人王维丰富的感情。但是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他说自己“独在异乡”又是在哪里呢?他登高望远思兄弟,又是在思念谁呢?
在古代,九为阳数,双九为重阳,所以九月九日称重阳节。重阳节在古代是民间登高祈福、拜神祭祖的日子。
公元718年,17岁的王维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漂泊,是名副其实的“长安客”,也是他始终所说的“异客”,异乡之客。
山东并不是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之东,在古代,函谷关以东称为山东,所以,王维的故乡虽是山西永济,但他却是属于山东世家。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在家中排行十三。九月九日这一天,王维独自登高望远,赏秋祈福,不禁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那十几个兄弟,想来他们此刻也登高祈福。于是面东慨叹,思乡之情涌盛,写下这首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引起在外漂泊的人的感同身受。其实,我们怀念的不是家乡,也不是家乡的人,而是怀念与家人在一起时的感觉。
秋意浓浓,百菊盛开,王维却无心观赏,只仿佛看见远在家乡的兄弟们也登上高处,拿起茱萸,插在头上,却唯独少我一人。茱萸是什么呢?
茱萸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山西、陕西、山东、甘肃、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一种长满小红色果子的植物,在秋季盛开,硕果累累,非常好看,也是人们用来驱邪祈福的一中植物。
茱萸,古时称为山茱萸,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患了颈椎病,常常颈痛难忍。后来,有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让赵王内服,很快,赵王的病痛就得以缓解。赵王便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能清热明目,有安神健脑的功效。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他还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因此,古时,人们遍插茱萸也是取茱萸的祛病驱邪的好意头。
#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大多数人从小就会背,而且只要背会了,就基本不怎么会忘记。这首诗不仅朗朗上口,而且还蕴含了诗人王维丰富的感情。但是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他说自己“独在异乡”又是在哪里呢?他登高望远思兄弟,又是在思念谁呢?
在古代,九为阳数,双九为重阳,所以九月九日称重阳节。重阳节在古代是民间登高祈福、拜神祭祖的日子。
公元718年,17岁的王维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和洛阳之间漂泊,是名副其实的“长安客”,也是他始终所说的“异客”,异乡之客。
山东并不是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之东,在古代,函谷关以东称为山东,所以,王维的故乡虽是山西永济,但他却是属于山东世家。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在家中排行十三。九月九日这一天,王维独自登高望远,赏秋祈福,不禁想起家乡的亲人,想起那十几个兄弟,想来他们此刻也登高祈福。于是面东慨叹,思乡之情涌盛,写下这首诗。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够引起在外漂泊的人的感同身受。其实,我们怀念的不是家乡,也不是家乡的人,而是怀念与家人在一起时的感觉。
秋意浓浓,百菊盛开,王维却无心观赏,只仿佛看见远在家乡的兄弟们也登上高处,拿起茱萸,插在头上,却唯独少我一人。茱萸是什么呢?
茱萸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山西、陕西、山东、甘肃、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一种长满小红色果子的植物,在秋季盛开,硕果累累,非常好看,也是人们用来驱邪祈福的一中植物。
茱萸,古时称为山茱萸,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患了颈椎病,常常颈痛难忍。后来,有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让赵王内服,很快,赵王的病痛就得以缓解。赵王便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治愈颈椎疼痛,还能清热明目,有安神健脑的功效。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他还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因此,古时,人们遍插茱萸也是取茱萸的祛病驱邪的好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