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唐朝李白的故居在哪里(李白出生地)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分享 /  2023-05-12 12:0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唐朝李白的故居在哪里(李白出生地),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1639个字,大小约为52KB,预计浏览完需要30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李白的故乡,其现存于世的900余首诗歌中,有20多首创作于此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妇孺皆知的《静夜思》,想必大家都知道它出自谁手,那就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的李白。我们知道李白,有一雅号叫“青莲居士”,这个“青莲”可不是我们常见的荷花,而是指李白的故乡。那么李白的故乡究竟在哪里呢?


公元701年,李白的父亲商人李客,沿丝绸之路来到天府之国的江油,在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现青莲镇)诞下名满天下的“谪仙人”李白。江油,地处成渝经济区北端,是四川省由绵阳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成都1小时,重庆2小时,西安3小时经济圈的黄金分割点。据《蜀中名胜记》载:“是以江水所由之意”,故而得名。一半山水一半城的江油,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是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


“太白文光照九州,青莲雅秀自古流”崇德尚文的江油古韵,滋润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青少年时期,李白从小好诗善赋,在故乡留下了许多轶闻传说和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其现存于世的900余首诗歌中,就有20多首创作于江油。不仅如此,在江油还有李白留下的像太白碑林,陇西院、太白祠、李白衣冠墓、磨针溪、太白洞等三十多处遗迹遗址。这些历史遗留组成了江油特有的李白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在江油,每年都会举办李白故里文化旅游节,众多中外游客纷沓而至,只为一览诗仙李白昔日的风采。你可以驻足于太白碑林下,咏诵诗仙留下的千古绝句;也可以穿梭于太白洞、陇西院、磨针溪寻觅太白足迹;还可以流连于昌明河畔的李白纪念馆,品读李白的稀世墨宝《上阳台帖》,欣赏历代名家的诗画珍藏……今天的江油,正倾力打造一个国际化、国家级的李白文化圣地,光耀千古的李白文化,作为江油文化旅游的核心,也已经成为江油一张十分靓丽的“名片”。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江油,风景如画,雄奇壮美,诗仙李白那天马行空的想象,自由浪漫的情怀,豪放不羁的性格,皆在江油的奇山秀水间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华一绝的窦圌山,铁索飞渡、苍莽逶迤;钟灵毓秀的佛爷洞,温柔静谧、奇幻迷离;火药之乡的古硝洞群,规模宏大、别有洞天……当然除了绝伦的风景,还有像“人不看戏戏看人”的青林口高抬戏、广为传颂的哪吒传奇、堪称“江油美食之魂”的烧肥肠等等,都是江油最独特的存在。“人生得意须尽欢”,如果向往李白的诗歌,想要了解他更多的事迹,不妨去李白故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这两个地方号称是李白故乡,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你想去看看吗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出生地到底是在哪里,尚无明确的说法,不过,有两个地方被专家学者们确定为李白的故居,一个是在国内,一个是在国外。这两个地方,一个是他的出生地,一个是他生活的地方,虽然现在有一个地方是在国外,但是在古代时它也是中国领土,你想去看看吗?


说到李白的出生地,中国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最早考证的李白故乡在碎叶城,碎叶城是唐代的安西四镇之一,仿长安城而建,是唐代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城市。现在的碎叶城位于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市西南8公里处,经过千多年的风吹雨打,碎叶城已风化成为一座巨大的土堆。


这个李白出生的地方,已经不是我国领土了。在这古城遗址,还能看到当年驻守的唐军修建的城墙断壁,在这里出土了四枚刻有开元通宝和大历通宝字样的唐代钱币,可见,这里曾经是唐朝重要的边城。由于清朝的腐败,碎叶城在1864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后被俄国侵占。


碎叶城是李白出生地,小时候的他在这里生活了几年时间,上世纪90年代,吉尔吉斯斯坦考古学家曾在碎叶城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一块唐代石碑,上刻有安西都护府侍郎李某字样,这进一步印证了碎叶城可能是李白出生地。但是,李白是不是真的出生在这里,还没有定论,中国有不少学者认为李白是出生在四川。


四川江油的青莲镇,就是李白的故居所在地,不知道是不是李白真的出生在这里,但有一点肯定的是,李白是在这里生活过很多年,度过了他青少年时代,留下有李白生活、学习、居住的遗址。郭沫若说碎叶城是李白出生地,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江油县青莲镇定居。


青莲镇地处绵阳、江油两市之间,距离绵阳市区23公里,距离江油市区12公里,青莲有太白祠、陇西院,洗墨池、磨针溪、读书台、衣冠墓等十多处李白遗迹。李白在青莲居住了差不多19年时间,一直到李白24岁时,才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在这里能了解到李白成长时的故事。


青莲造就过李白这样千年的奇才,有诗云:“太白文光照九州,青莲雅秀自古流”。青莲镇是李白文化最完整、最集中的地方,江油重点打造的三个旅游胜地之一。虽然说碎叶城是李白出生之地,但是在这呆的时间不够长,他成长的地方是在青莲,在这呆的时间最长,可以说,江油青莲才是真正的李白故居。


大唐三大诗人诗篇中所思念的故乡,分别在哪儿?




唐代大诗人李白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当属那首只有短短二十字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但是,如果要问李白写下此诗时心中所思的故乡是哪个地方?答案恐怕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有人会说陇西成纪,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但应该不是那儿,因为那是李白的祖籍,他终其一生都没有踏上过那片土地。



有人会说西域的碎叶,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但应该也不是那儿,李白虽然出生在那儿,可他在还没记事时就已经离开了那座神秘的西域古城。
有人说是绵州昌隆青莲乡,就是现在的四川省江油县青莲镇,这个答案可能是正确的,因为李白是在青莲乡长大成人的,可以说巴山蜀水涵养了李白健壮的体魄,造就了李白浪漫的情怀。



有人说是安州或安陆郡,就是现在的湖北省安陆市,这个答案也可能正确,因为安州是李白入赘前丞相许圉师家族的地方,也就是他第一个妻子许氏的娘家所在,李白在安州前后生活过大约十年的时间,对这座城市应该有着比较深的感情。
那么,李白在写《静夜思》时心中的故乡究竟是绵州青莲乡还是安州呢?笔者以为答案是绵州青莲乡,证据有三,其一,李白自号青莲居士,这说明他对青莲乡感情颇深;


其二,据有关专家考证,《静夜思》写于他入赘安州许氏家族之前;其三,他在另一首诗里明确表明蜀地是他的故乡,这首诗就是《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中的荆门指的是荆门山,荆门山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在经过此山进入楚地时所怜的故乡水当然是蜀地之水。
如果《静夜思》是李白酒后所做,那么他当时所思的故乡应该是神秘的酒国,正所谓“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和李白一样,杜甫的故乡也是一个不小的谜团。





杜甫曾经写过一首《月夜忆舍弟》,其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乃是千古传诵的思乡名句,那么,杜甫当时心中的故乡又是哪里呢?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杜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府巩县,现在的河南省巩义市,四岁后跟随姑母在洛阳长大。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杜甫是在长安南郊长大成人的,那么,事实究竟如何呢?



有唐一代一直有着“城南韦杜,离天尺五”的民谣,而且杜甫也曾在他的《赠韦七赞善》一诗中写到


“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于是有学者以为杜甫就出生于离天只有一尺五,高官层出不穷的长安城南的高门望族杜家。


实际上,“城南韦杜,离天尺五”中的杜家并不是杜甫的家族,而是杜牧的家族,虽然他们都是西晋名将,大学者杜预的后人,但他们只是“五百年前是一家”而已。
杜甫心中的故乡一直是他姑母养育他成人的洛阳,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下这样的诗句: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当时肯定经常吟咏这首诗,他脑海中肯定曾经一次次浮现出洛阳故乡的样子。





说起白居易的故乡,我们通常会想到下邽,即现在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但是,他三十二岁之前几乎没在下邽生活过,所以这个故乡对他来说可谓有名无实。
白居易的家族祖籍山西太原,后来他曾祖父带着家人迁到了下邽,而他则生于新郑,即现在的河南省新郑市,当时他父亲正在新郑任职。



白居易的童年时代主要是在新郑度过的,782年,为了躲避战乱,十岁的白居易和家人被新任徐州别驾的父亲安置到了下属的符离县,即现在的安徽省宿州市符离集镇,并且在那儿一直生活到三十岁。
对于白居易而言,青少年时期在徐州符离县的求学生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心中偏爱的故乡其实是徐州,而不是下邽或者新郑,《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一诗可以为证:
故园望断欲何如,
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
数行乡泪一封书。



正因为白居易从幼年起便有着太原、下邽、新郑、徐州四地中不知何处是故乡的困扰,他后来写出了这样的佳句——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大约三百年后,苏东坡受到他的启发,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大诗人李白出生地“吉尔吉斯斯坦”的20个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陆国家,面积19.99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63.68万。吉尔吉斯斯坦历史达两千年,因其被山峦环绕而相对孤立,吉尔吉斯文化得以较好传承。


1. 碎叶城是唐朝在西域设的重镇,是中国历代王朝在西部地区设防最远的一座边陲城市。


1971年,郭沫若发表的《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最终首次指出:李白出生于中亚吉尔吉斯斯坦碎叶城。


2. 吉尔吉斯斯坦共设有3所孔子学院,是孔子学院开办规模最大的独联体国家


3. 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3.5公里大街,此街以中国卓越的社会和政治活动家邓小平的名字命名。


比什凯克


4. “吉尔吉斯”被认为源于突厥语中的 "四十",指的是伟大的玛纳斯的40个部族。40是他们最喜欢的数字。


5. 吉尔吉斯斯坦的国旗主要是红色的,这部分源于苏联的苏维埃红旗。然而,它也源于民族英雄玛纳斯所持的旗帜。旗帜的中央是一个有40道光芒的黄色太阳,指的是玛纳斯的40个部族。还有一个太阳,其标志是两组交叉的三条线。这象征着蒙古包,一种传统的吉尔吉斯人的家。


6. 柯尔克孜族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史记》中最早记录了柯尔克孜人的情况,称为“鬲昆”。中国境内有超过18万柯尔克孜人,主要分布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7. 吉尔吉斯斯坦的平均海拔为2988米,是世界上第二高的国家


8. 吉尔吉斯斯坦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29.5个居民,这使得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世界上最不拥挤的国家之一。


9. 吉尔吉斯斯坦在人口方面的不足,在自然美景方面得到了弥补。吉尔吉斯斯坦有近2000个湖泊。


10. 山区覆盖了吉尔吉斯斯坦的80%的国土面积,这个国家甚至被描述为 "中亚的瑞士"。吉尔吉斯斯坦的最高点是托木尔峰(Jengish Chokusu),海拔7439米。


11. 伊塞克湖,这是世界上第二大高海拔湖泊(仅次于南美洲的的喀喀湖)。在苏联时代,该湖是一个受欢迎的度假胜地。




12. 南伊尼切克冰川是世界上第六大冰川。


13. 见过三英镑的硬币或三美元的硬币吗?吉尔吉斯斯坦是少数使用面额为3的国家之一。


14. 奥什是3000年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二大城市。奥什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键贸易点,也是欧亚之间商队的陆路通道。


15. 世界上最大的核桃林就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Arslanbob小镇上。


16. 吉尔吉斯斯坦有雄奇瑰丽的红色峭壁--七牛岩。相传,这片山谷中以前有七头肥壮的牛化成了这七块红色的山岩。


17. 吉尔吉斯斯坦的铁路网只有417公里,是世界上最短的铁路之一。


18. 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中,黄金占到了43%。位于天山的库姆托金矿于1997年开业,是世界上最大的金矿之一。


19. 在吉尔吉斯斯坦,几乎所有政府部门的官员都是通过关系进入机关的。关系在吉尔吉斯斯坦很重要。


20. 中国是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


去吉尔吉斯斯坦吧,从李白的碎叶到耶律大石的虎思斡耳朵,华夏文明曾在这里开启汉风西渐的传奇历史。

文:奥米德


希望大家可以补充评论、点赞和收藏


我们下期内容再见。


四川历史文化名人|一个人一座城 苏东坡和他的眉州老家

公元1056年春天,20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离开家乡眉州,穿剑阁,越秦岭,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担任礼部考试主考官的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当他看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不禁大加赞赏:“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谦逊地表示自己可以退出文坛了,以便让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并预言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那个“五十少进士”的年代,年轻的苏轼和苏辙一同中了进士,实属罕见。而在等级和难度都要高于科举的制科考试中,苏家两兄弟再次脱颖而出,令宋仁宗喜出望外,他兴奋地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儿子如此优秀,父亲也不逊色。生于名门的苏洵也是文坛巨匠,他虽大器晚成,“二十七始发愤”,亦写得一手 “博辩宏伟”“精深有味”的好文章。


苏门三父子,占据“唐宋八大家”之三席,让人不得不好奇:是什么样的山水、家风,滋养出这样才华横溢、超群拔俗的父与子?


眉州苏家:一门父子三词客


眉山建置始于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古称眉州。唐《通义志》云:“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它地处岷江畔,邻近峨眉山,山川风物,钟灵毓秀。如今穿行在眉山市区,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充满书卷味的街名,无不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东坡湖滨高高耸立的远景楼,建成于2004年,青瓦白檐,庄重古朴,其主楼高13层,两侧名曰“超然阁”“醉月阁”的副楼,也有5层之高,是目前全国最高大的仿古建筑群之一。历史上,远景楼最早是北宋眉州知州黎希声主持修建的,始建于公元1078年,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多次重建又屡屡被损毁。


当年,黎希声特邀在外宦游的苏轼为家乡这座楼作《眉州远景楼记》。苏轼在文中写道:“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可见,眉州人自古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


三苏祠楹联。


眉山的读书人多,历史上取得大成就的人也多。如东汉的杨涣,开凿了全世界第一条人工隧道;三国两晋时期的文学家李密,以一曲《陈情表》感动天下;唐代僧人可朋,出口成章,留下诗篇无数,才情堪比李白……宋代的眉山,是当时全国雕版印刷书籍的三大中心之一。这里还有“建于唐之开元,毁于五代前蜀,重建于宋”的孙氏书楼,是当时藏书最多、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图书馆。据统计,两宋年间,眉山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


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三苏”的耀世登场创造了极佳的外部环境。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北宋眉州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纱縠行。今天三苏祠的前身,就是苏母程夫人在纱縠行租下的一间用以经营丝布生意的宅子。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眉州苏家的历史脉络——


据说眉州苏家的先祖名为苏味道,河北栾城人,在唐武则天时官至宰相,留下过一些著名的诗作。神龙政变时,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后迁益州(今成都),他的一个儿子定居于眉山,便是眉州苏家之始。


宋代眉州有三大家族:程家、石家、苏家。苏轼的曾祖父苏杲,善于生产经营,但从不聚敛财富,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乐善好施,做了好事从不张扬。苏轼的爷爷苏序为人仗义,有一年饥荒席卷眉山,他立即拿出存粮无偿救济饥民,颇受乡民们称赞。苏序爱读书,一生写了上千首诗,苏洵评价他的诗,虽不工整,但深求其表里洞然,豁达明快。


三苏祠披风榭。


苏序非常重视儿孙辈的学习,购置了大量书籍,他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苏轼曾言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中。苏轼的两个伯父都十分喜爱读书,二伯父苏涣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得进士及第。据记载,在宋初数十年间,眉山只有孙堪举进士,但未显而亡。苏涣此次进士及第,将要成为朝廷命官,对乡里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皆以苏家为榜样,劝子孙读书,一时州县学风盛行。


苏轼的父亲苏洵,年少时不好学,喜游历四方,直到27岁才幡然悔悟,开始发愤读书。故而到苏轼、苏辙两兄弟读书之时,三苏父子常常一起读书、一起讨论。而苏母程夫人,出生于眉州望族程家,父亲为大理寺丞程文应,祖父为摄录参军程仁霸。她自幼熟读诗书,性情慈仁。更难能可贵的是,虽出自富贵人家,程夫人在苏洵尚未挑起当家之责时,为了养家,毅然把自己的嫁妆、首饰都卖了,在纱縠行租了铺面,经营布匹生意。同时,程夫人教子有方,重视言传身教。苏辙《坟院记》说,程夫人“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可谓品位超群。


一切皆有迹可循。是眉州重文崇礼的风尚,是苏家世代诗书的传承,哺育滋长了“三苏”的才情与风骨,让世人得以领略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卓然风采。


大起大落:旷世无双苏东坡


“三苏”在文学上都有很高造诣,尤其是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秋的巅峰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极高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不仅如此,苏轼在政治上,也怀着一腔拳拳报国之心。然而,他的直率、倔强与狂放,为日后的仕途带来了异乎寻常的坎坷波折。


进士及第之后,在欧阳修的赏识之下,苏轼声名大噪,不料此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遂与苏辙一道随父回乡奔丧,直到三年守丧期满,父子三人才再度同行赴京。


公元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一二等皆虚设,实际最高等级为第三等,在苏轼之前尚无人获取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制科出身,荣耀加倍于进士及第。由此,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签判的官职。


怀着“致君尧舜”的崇高信念,25岁的苏轼带着妻子王弗和尚在襁褓中的长子苏迈,抵达凤翔任所。一路所见,皆是民不聊生的破败景象,他写下“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的诗句,立志要做一些有益百姓的事情。在凤翔任职的三年,苏轼关心农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忧同喜。


公元1065年,苏轼解任还朝,参加馆阁考试,又以最高的“三等”入选,授直史馆(编修国史机关的官员),得以饱览宫中收藏的各种珍本图书、名人手迹和传世名画。仅仅数月之后,不幸突然降临,夫人王弗病逝。苏轼悲恸不已,即便在十年之后,他还在梦见王弗的那个夜晚,提笔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字里行间都是深情。公元1066年,父亲苏洵也与世长辞,苏轼与苏辙扶柩还乡,依礼制守孝。


公元1068年,守丧期满,兄弟俩第三次前往京师,还朝复官。苏轼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这一回,与他同行的还有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他人生起伏最大的25年。


当时,年方二十的宋神宗,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深感屈辱,决心锐意求治。他启用王安石为副宰相,颁布和实行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由于过于激进,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一大批元老重臣的极力反对,苏轼也坚定地站在了反变法派一边。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场合,苏轼不断发表意见,非议新法,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令原本十分欣赏他的宋神宗产生不悦之感。


公元1071年,苏轼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好诗,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后来,他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在地方任职时,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这期间,他进一步了解到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于是写了大量诗文予以批评和讽谏。


上任湖州知州才3个月,43岁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苏轼被指控在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之意。


“乌台诗案”给苏轼以沉重打击,也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低微的职位,苏轼一度变得心灰意冷。郁闷之中,他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面对汹涌波涛,追忆三国英雄,激发了他内心的豪情与力量,让他喊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从此,《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奠定了他在文坛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黄州期间,由于收入微薄、生活艰难,为帮补生计,苏轼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犁田种菜,自号“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从庙堂之上,到田间地头,他在绝境中逐渐蜕变。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作于苏轼到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他那不畏风雨、笑傲人生的豁达豪迈之情跃然而出。也是在谪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他写下《黄州寒食二首》,人称《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因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一席。


古纱縠行牌坊。


黄州之贬,有如炼狱,却也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苏东坡”。短短4年间,他写出众多经典之作,完成了思想和艺术的升华和飞跃,臻于超脱旷达之境界,从政治低谷走上了文坛巅峰。


公元1084年,苏轼收到朝廷诏令,“人才实难,不忍终弃”一行字,显示了皇上对他的眷顾。苏轼怀有深厚的“忠君爱国”思想,不因坎坷际遇而心怀怨恨。此后他先后在常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等地任职,并被调回朝廷任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高官。


公元1089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时,遇旱灾和瘟疫。作为杭州太守,他想方设法筹粮救济饥民,办病坊收治有病的百姓。他还主持疏浚西湖,修筑了一条长堤。后人为怀念苏轼浚湖筑堤的政绩,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晚年的苏轼把自己平生的功业归于三个被贬的地方,似含辛酸怅然,却于自嘲中透露出笑看风雨的洒脱淡然。他的一生经历几起几落,晚年因新党执政曾被一贬再贬,从偏远的惠州到更加边远荒凉的儋州(今海南儋州)。


在惠州的两年多时间里,苏轼关心民生疾苦,揭露时政黑暗,多次劝说地方官吏为民办事,深受惠州百姓的爱戴,并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展现出他一贯的乐观豁达。在儋州,他办学堂,教民读书,人们一直把他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桥的名称流传至今。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千年回响:“东坡精神”代代相传


南宋大诗人陆游云游至眉州时,专程拜谒三苏祠,挥笔写下《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盛赞东坡故里:“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而今,漫步眉山城区,所到之处,无不令人联想到苏轼的一生:东坡大道、诗书路、文忠街、杭州路、苏堤路、黄州路、赤壁路、徐州路、儋州路……


大东街的老城门,是眉山标志性景观之一。据记载,“眉州古城,始建于唐。城有城墙,起于五代。”老城门一带的城墙“屡兴屡废,屡建屡圮”,历经千年风霜,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成为眉山厚重历史的见证。


在全市颇具影响力的“悦读东坡讲堂”,就设在老城门旁边的一幢楼里。“东坡先生是一个自信、光明、有趣的人,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他那颗包容一切的心,以及那种‘笑对风雨且从容’的姿态,都值得更多人了解、学习。”眉山市东坡区政协委员王国平是知行·悦读坊的创始人,她告诉记者,悦读坊是一个综合性文化交流与全民阅读实践平台,希望在推进眉山“全民阅读”和推广传承“东坡文化”事业中有所建树。


自2015年起,“悦读东坡讲堂”已累计举办55场定点课堂活动,现场聆听人数超过10000人次。除了定点课堂,他们还开设流动课堂。从2019年10月走进眉师附小、苏祠中学开始,到2020年12月,共完成190场流动课堂活动,为更多孩子带去了有味、有趣的东坡文化知识讲座。


知行·悦读坊致力于推广传承“东坡文化”。


“东坡区是东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诗书城。我们有丰富的东坡文化,有独特的文化风情。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眉山市政协委员周江峰在去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呼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出生于川剧世家的他,热心川剧事业,积极推动传统戏剧进校园,也尝试着把苏东坡的故事编入一些研学活动、戏歌及川剧演出中。他说:“作为一名眉山人,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跟身边朋友介绍苏东坡。”


苏东坡不仅是大文豪,也是美食家、生活家。他一生宦游天下,遍尝各地美食,创作的《老饕赋》《猪肉颂》余味悠长。据说,东坡肘子就是东坡先生创制的,他创造的烹鱼法多达5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坡五柳鱼”。而今,流传千年独具特色的“东坡味道”,成为独立于八大菜系之外,唯一以人名命名的菜系——东坡菜系。


“东坡肘子来了!”当一盘撒了绿葱花儿的油亮肘子被端上桌时,酱香四溢,数双筷子顿时一齐伸了过去……每天,在远景楼对门的“乡坝头农家风味”饭店,东坡肘子总是最受欢迎的一道菜。乡土厨师出身的曾开元,是东坡区政协委员,他在眉山城区经营了数家以“乡坝头”为品牌的特色饭店,精心推出东坡肘子、东坡鱼、开元镶碗、开泡圆子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深受食客喜爱。省政协委员、眉州东坡集团董事长王刚,更是把“眉州东坡”这块金字招牌擦得镫亮。他经营的眉州东坡酒楼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创制的眉州东坡宴被评为“中国名宴”。


“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从小立大志,瑞莲吐新荷……”这首名叫《我爱苏东坡》的歌曲,不仅在眉山的学生间传唱,还成为全国东坡学校工作委员会会歌。歌词


据了解,《少年苏东坡传奇》由眉山市东坡区携手功夫动漫共同打造,以苏东坡为城市IP进行动画制作,旨在将“东坡”打造成世界级人文超级IP。全剧选取苏东坡在眉州时期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和生活遗迹等材料为基础,以一个个生动有趣、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展现少年苏东坡谦虚、乐观、热血、坚持的精神品质。


一个人,一座城。苏东坡对家乡的影响无所不在,穿越千年,久久回响。


【委员连线】


培育平台载体 推动“东坡文化”进校园


王国平(眉山市东坡区政协委员、眉山知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东坡文化”是东坡人的文化灵魂,是东坡区的文化之根和立城之本。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是新时期推进“文化立市、文化强区”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东坡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要求。


校园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当前,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业繁重,校园阅读存在碎片化、片面化、应试化的特征。如何建立一个针对校园传承“东坡文化”的有效载体,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培育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是“东坡文化”教育的目标所在。


在这方面,知行·悦读坊先行一步,联合东坡区“传承东坡文化”骨干讲师团打造了“悦读东坡讲堂”项目,每月面向市民成体系地宣讲“东坡文化”,不仅开设定点课堂,还把流动课堂开进了22所试点中小学,希望由此带动更多学校加入到积极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队伍中来。


建议相关部门对持续开展“东坡文化”传播的优秀平台,给予政策性支持,积极引导现有项目载体创新、互补、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传承团队,创作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同时,合理布局文化市场业态发展,将“东坡文化”进校园纳入整体规划,放在重要位置,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质量、有保障地开展“东坡文化”的传播传承工作。


公元1056年春天,20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离开家乡眉州,穿剑阁,越秦岭,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这一年,担任礼部考试主考官的是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当他看了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认为此文脱尽五代宋初以来的浮靡艰涩之风,不禁大加赞赏:“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谦逊地表示自己可以退出文坛了,以便让这个年轻人出人头地,并预言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那个“五十少进士”的年代,年轻的苏轼和苏辙一同中了进士,实属罕见。而在等级和难度都要高于科举的制科考试中,苏家两兄弟再次脱颖而出,令宋仁宗喜出望外,他兴奋地对皇后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儿子如此优秀,父亲也不逊色。生于名门的苏洵也是文坛巨匠,他虽大器晚成,“二十七始发愤”,亦写得一手 “博辩宏伟”“精深有味”的好文章。


苏门三父子,占据“唐宋八大家”之三席,让人不得不好奇:是什么样的山水、家风,滋养出这样才华横溢、超群拔俗的父与子?


眉州苏家:一门父子三词客


眉山建置始于南齐建武三年(公元496年),古称眉州。唐《通义志》云:“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它地处岷江畔,邻近峨眉山,山川风物,钟灵毓秀。如今穿行在眉山市区,古色古香的建筑和充满书卷味的街名,无不彰显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东坡湖滨高高耸立的远景楼,建成于2004年,青瓦白檐,庄重古朴,其主楼高13层,两侧名曰“超然阁”“醉月阁”的副楼,也有5层之高,是目前全国最高大的仿古建筑群之一。历史上,远景楼最早是北宋眉州知州黎希声主持修建的,始建于公元1078年,此后历经元明清三代,多次重建又屡屡被损毁。


当年,黎希声特邀在外宦游的苏轼为家乡这座楼作《眉州远景楼记》。苏轼在文中写道:“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盖有三代、汉、唐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之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可见,眉州人自古以诗书为业,以故家文献为重。


三苏祠楹联。


眉山的读书人多,历史上取得大成就的人也多。如东汉的杨涣,开凿了全世界第一条人工隧道;三国两晋时期的文学家李密,以一曲《陈情表》感动天下;唐代僧人可朋,出口成章,留下诗篇无数,才情堪比李白……宋代的眉山,是当时全国雕版印刷书籍的三大中心之一。这里还有“建于唐之开元,毁于五代前蜀,重建于宋”的孙氏书楼,是当时藏书最多、历史最悠久的私家图书馆。据统计,两宋年间,眉山共有886人考取进士,史称“八百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进士之乡”。


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为“三苏”的耀世登场创造了极佳的外部环境。公元1037年,苏轼出生于北宋眉州最为繁华的一条“商业街”——纱縠行。今天三苏祠的前身,就是苏母程夫人在纱縠行租下的一间用以经营丝布生意的宅子。


让我们来梳理一下眉州苏家的历史脉络——


据说眉州苏家的先祖名为苏味道,河北栾城人,在唐武则天时官至宰相,留下过一些著名的诗作。神龙政变时,苏味道被贬为眉州刺史,后迁益州(今成都),他的一个儿子定居于眉山,便是眉州苏家之始。


宋代眉州有三大家族:程家、石家、苏家。苏轼的曾祖父苏杲,善于生产经营,但从不聚敛财富,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乐善好施,做了好事从不张扬。苏轼的爷爷苏序为人仗义,有一年饥荒席卷眉山,他立即拿出存粮无偿救济饥民,颇受乡民们称赞。苏序爱读书,一生写了上千首诗,苏洵评价他的诗,虽不工整,但深求其表里洞然,豁达明快。


三苏祠披风榭。


苏序非常重视儿孙辈的学习,购置了大量书籍,他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苏轼曾言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环境中。苏轼的两个伯父都十分喜爱读书,二伯父苏涣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考得进士及第。据记载,在宋初数十年间,眉山只有孙堪举进士,但未显而亡。苏涣此次进士及第,将要成为朝廷命官,对乡里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皆以苏家为榜样,劝子孙读书,一时州县学风盛行。


苏轼的父亲苏洵,年少时不好学,喜游历四方,直到27岁才幡然悔悟,开始发愤读书。故而到苏轼、苏辙两兄弟读书之时,三苏父子常常一起读书、一起讨论。而苏母程夫人,出生于眉州望族程家,父亲为大理寺丞程文应,祖父为摄录参军程仁霸。她自幼熟读诗书,性情慈仁。更难能可贵的是,虽出自富贵人家,程夫人在苏洵尚未挑起当家之责时,为了养家,毅然把自己的嫁妆、首饰都卖了,在纱縠行租了铺面,经营布匹生意。同时,程夫人教子有方,重视言传身教。苏辙《坟院记》说,程夫人“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可谓品位超群。


一切皆有迹可循。是眉州重文崇礼的风尚,是苏家世代诗书的传承,哺育滋长了“三苏”的才情与风骨,让世人得以领略这“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卓然风采。


大起大落:旷世无双苏东坡


“三苏”在文学上都有很高造诣,尤其是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秋的巅峰人物,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极高成就。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不仅如此,苏轼在政治上,也怀着一腔拳拳报国之心。然而,他的直率、倔强与狂放,为日后的仕途带来了异乎寻常的坎坷波折。


进士及第之后,在欧阳修的赏识之下,苏轼声名大噪,不料此时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遂与苏辙一道随父回乡奔丧,直到三年守丧期满,父子三人才再度同行赴京。


公元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一二等皆虚设,实际最高等级为第三等,在苏轼之前尚无人获取第三等),为“百年第一”。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制科出身,荣耀加倍于进士及第。由此,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签判的官职。


怀着“致君尧舜”的崇高信念,25岁的苏轼带着妻子王弗和尚在襁褓中的长子苏迈,抵达凤翔任所。一路所见,皆是民不聊生的破败景象,他写下“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的诗句,立志要做一些有益百姓的事情。在凤翔任职的三年,苏轼关心农事、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忧同喜。


公元1065年,苏轼解任还朝,参加馆阁考试,又以最高的“三等”入选,授直史馆(编修国史机关的官员),得以饱览宫中收藏的各种珍本图书、名人手迹和传世名画。仅仅数月之后,不幸突然降临,夫人王弗病逝。苏轼悲恸不已,即便在十年之后,他还在梦见王弗的那个夜晚,提笔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字里行间都是深情。公元1066年,父亲苏洵也与世长辞,苏轼与苏辙扶柩还乡,依礼制守孝。


公元1068年,守丧期满,兄弟俩第三次前往京师,还朝复官。苏轼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这一回,与他同行的还有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他人生起伏最大的25年。


当时,年方二十的宋神宗,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深感屈辱,决心锐意求治。他启用王安石为副宰相,颁布和实行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由于过于激进,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一大批元老重臣的极力反对,苏轼也坚定地站在了反变法派一边。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场合,苏轼不断发表意见,非议新法,与变法派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令原本十分欣赏他的宋神宗产生不悦之感。


公元1071年,苏轼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绝妙好诗,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后来,他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任知州。在地方任职时,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这期间,他进一步了解到新法执行过程中的诸多流弊,于是写了大量诗文予以批评和讽谏。


上任湖州知州才3个月,43岁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苏轼被指控在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之意。


“乌台诗案”给苏轼以沉重打击,也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湖北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低微的职位,苏轼一度变得心灰意冷。郁闷之中,他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面对汹涌波涛,追忆三国英雄,激发了他内心的豪情与力量,让他喊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从此,《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奠定了他在文坛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黄州期间,由于收入微薄、生活艰难,为帮补生计,苏轼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犁田种菜,自号“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从庙堂之上,到田间地头,他在绝境中逐渐蜕变。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作于苏轼到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他那不畏风雨、笑傲人生的豁达豪迈之情跃然而出。也是在谪居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他写下《黄州寒食二首》,人称《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苏轼因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一席。


古纱縠行牌坊。


黄州之贬,有如炼狱,却也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苏东坡”。短短4年间,他写出众多经典之作,完成了思想和艺术的升华和飞跃,臻于超脱旷达之境界,从政治低谷走上了文坛巅峰。


公元1084年,苏轼收到朝廷诏令,“人才实难,不忍终弃”一行字,显示了皇上对他的眷顾。苏轼怀有深厚的“忠君爱国”思想,不因坎坷际遇而心怀怨恨。此后他先后在常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等地任职,并被调回朝廷任翰林学士承旨、兵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高官。


公元1089年,苏轼第二次到杭州时,遇旱灾和瘟疫。作为杭州太守,他想方设法筹粮救济饥民,办病坊收治有病的百姓。他还主持疏浚西湖,修筑了一条长堤。后人为怀念苏轼浚湖筑堤的政绩,将这条南北长堤称为苏堤。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晚年的苏轼把自己平生的功业归于三个被贬的地方,似含辛酸怅然,却于自嘲中透露出笑看风雨的洒脱淡然。他的一生经历几起几落,晚年因新党执政曾被一贬再贬,从偏远的惠州到更加边远荒凉的儋州(今海南儋州)。


在惠州的两年多时间里,苏轼关心民生疾苦,揭露时政黑暗,多次劝说地方官吏为民办事,深受惠州百姓的爱戴,并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展现出他一贯的乐观豁达。在儋州,他办学堂,教民读书,人们一直把他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桥的名称流传至今。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轼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


千年回响:“东坡精神”代代相传


南宋大诗人陆游云游至眉州时,专程拜谒三苏祠,挥笔写下《眉州披风榭拜东坡先生遗像》,盛赞东坡故里:“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而今,漫步眉山城区,所到之处,无不令人联想到苏轼的一生:东坡大道、诗书路、文忠街、杭州路、苏堤路、黄州路、赤壁路、徐州路、儋州路……


大东街的老城门,是眉山标志性景观之一。据记载,“眉州古城,始建于唐。城有城墙,起于五代。”老城门一带的城墙“屡兴屡废,屡建屡圮”,历经千年风霜,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成为眉山厚重历史的见证。


在全市颇具影响力的“悦读东坡讲堂”,就设在老城门旁边的一幢楼里。“东坡先生是一个自信、光明、有趣的人,他学识渊博、文采飞扬,他那颗包容一切的心,以及那种‘笑对风雨且从容’的姿态,都值得更多人了解、学习。”眉山市东坡区政协委员王国平是知行·悦读坊的创始人,她告诉记者,悦读坊是一个综合性文化交流与全民阅读实践平台,希望在推进眉山“全民阅读”和推广传承“东坡文化”事业中有所建树。


自2015年起,“悦读东坡讲堂”已累计举办55场定点课堂活动,现场聆听人数超过10000人次。除了定点课堂,他们还开设流动课堂。从2019年10月走进眉师附小、苏祠中学开始,到2020年12月,共完成190场流动课堂活动,为更多孩子带去了有味、有趣的东坡文化知识讲座。


知行·悦读坊致力于推广传承“东坡文化”。


“东坡区是东坡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诗书城。我们有丰富的东坡文化,有独特的文化风情。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眉山市政协委员周江峰在去年提交的一份提案中,呼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出生于川剧世家的他,热心川剧事业,积极推动传统戏剧进校园,也尝试着把苏东坡的故事编入一些研学活动、戏歌及川剧演出中。他说:“作为一名眉山人,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跟身边朋友介绍苏东坡。”


苏东坡不仅是大文豪,也是美食家、生活家。他一生宦游天下,遍尝各地美食,创作的《老饕赋》《猪肉颂》余味悠长。据说,东坡肘子就是东坡先生创制的,他创造的烹鱼法多达50多种,其中最著名的是“东坡五柳鱼”。而今,流传千年独具特色的“东坡味道”,成为独立于八大菜系之外,唯一以人名命名的菜系——东坡菜系。


“东坡肘子来了!”当一盘撒了绿葱花儿的油亮肘子被端上桌时,酱香四溢,数双筷子顿时一齐伸了过去……每天,在远景楼对门的“乡坝头农家风味”饭店,东坡肘子总是最受欢迎的一道菜。乡土厨师出身的曾开元,是东坡区政协委员,他在眉山城区经营了数家以“乡坝头”为品牌的特色饭店,精心推出东坡肘子、东坡鱼、开元镶碗、开泡圆子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菜品,深受食客喜爱。省政协委员、眉州东坡集团董事长王刚,更是把“眉州东坡”这块金字招牌擦得镫亮。他经营的眉州东坡酒楼被评为“中华餐饮名店”,创制的眉州东坡宴被评为“中国名宴”。


“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从小立大志,瑞莲吐新荷……”这首名叫《我爱苏东坡》的歌曲,不仅在眉山的学生间传唱,还成为全国东坡学校工作委员会会歌。歌词


据了解,《少年苏东坡传奇》由眉山市东坡区携手功夫动漫共同打造,以苏东坡为城市IP进行动画制作,旨在将“东坡”打造成世界级人文超级IP。全剧选取苏东坡在眉州时期的人文历史、民风民俗和生活遗迹等材料为基础,以一个个生动有趣、充满智慧的小故事,展现少年苏东坡谦虚、乐观、热血、坚持的精神品质。


一个人,一座城。苏东坡对家乡的影响无所不在,穿越千年,久久回响。


【委员连线】


培育平台载体 推动“东坡文化”进校园


王国平(眉山市东坡区政协委员、眉山知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东坡文化”是东坡人的文化灵魂,是东坡区的文化之根和立城之本。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东坡文化”,是新时期推进“文化立市、文化强区”建设的内在需求,也是“东坡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要求。


校园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学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当前,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业繁重,校园阅读存在碎片化、片面化、应试化的特征。如何建立一个针对校园传承“东坡文化”的有效载体,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培育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是“东坡文化”教育的目标所在。


在这方面,知行·悦读坊先行一步,联合东坡区“传承东坡文化”骨干讲师团打造了“悦读东坡讲堂”项目,每月面向市民成体系地宣讲“东坡文化”,不仅开设定点课堂,还把流动课堂开进了22所试点中小学,希望由此带动更多学校加入到积极传承弘扬“东坡文化”的队伍中来。


建议相关部门对持续开展“东坡文化”传播的优秀平台,给予政策性支持,积极引导现有项目载体创新、互补、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传承团队,创作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同时,合理布局文化市场业态发展,将“东坡文化”进校园纳入整体规划,放在重要位置,有目标、有计划、有系统、有质量、有保障地开展“东坡文化”的传播传承工作。


:

【本文标题和网址】唐朝李白的故居在哪里(李白出生地) www.chun1983.cn/cjxs/121651.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