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余光中情诗经典三生石(余光中情诗经典话语)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干货 /  2023-05-03 21:30:02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余光中情诗经典三生石(余光中情诗经典话语),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956个字,大小约为49KB,预计浏览完需要28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余光中: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你钦佩苏轼的“大江东去”吗?


你喜欢柳永的“晓风残月”吗?


你是不是也想像他们一样,写出柔美婉转的词呢?


《向上吧诗词》冠军杨强老师,教你学填词。


点击下方图片,看免费课程吧!



1952年的一天,一个少年在深沉的夜色下怅望星空,写下了一首题为《诗人之歌》的小诗,其中几节这样写道:


我不能做一只吱吱的麻雀,


听起来和同伴都差不很多。


我要叫就要人把耳朵竖起,


像一声枭啼把长夜惊破!


让济慈做一只哀吟的夜莺,


让雪莱做一只欢呼的云雀,


让华兹华斯做一只杜宇,


让莎士比亚做一只天鹅。


而我呀要作无歌的苍鹰,


暴风雨来时要飞向天顶,


像一只劲弩突破了云阵,


追我的电光也无处可寻!


那个少年叫余光中,那一刻,他立志要做“暴风雨中的苍鹰”,为着神圣的理想,不惜与雷霆相抗。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名字已如一颗耀眼的“蓝星”,永远地镶嵌在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和文学的星空。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1928年农历九月初九,适逢中国古老的重阳佳节。伴随着中华大地的一阵痉挛,一个瘦小的婴孩降生人世,取名余光中。


动荡沉浮的年代里,余光中在南京度过了少年时光。22岁时,他随着家人离开大陆迁往台湾,从此在心底埋下了思乡的种子。


“那时的江南少年,幼稚而无知,怎料得到他的后半辈子,竟然更在南国以南。”


从此,那浓重的乡愁便烙印在他灵魂深处,在每一个夜半,借着笔下的诗篇轻轻战栗。


他说,他的乡愁是对于整个中国的河山、人民、历史、文化,并不针对一省一县。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他写下了一系列为中华文化塑形的诗,长城、长江、黄河、盛唐、李白......他以对整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回归,书写自己的乡愁。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寻李白》


他在文章中写道: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因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最常借以表达乡愁的形象——明月,占据了他作品的四分之一。


那照耀过少年余光中的江南的皎洁月光啊,那照耀过抗日战争时期流亡于四川的少年余光中的惨白月光啊,那无怨无悔地照耀着中华万里河山的温柔月光啊,他怎能忘却?


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地,象压过的相思《满月下》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月如砒,月如霜落在谁的伤口上?《月光光》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隔绝了诗人与祖国,他只能对着一张中国地图,怀想那片古老的大陆,怀想记忆中的故土山河。


“当你不在那片土地上,当你不再步履于其上,俯仰于其间,你只能面对一张象征的地图。”


在余光中的诗作中,故国又常与母亲意象紧密相连,以母亲作为地域情感的归依,如《乡愁四韵》: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1966年,余光中写下《当我死时》,他深情地呼喊: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与世长辞,那方浅浅的海峡,变成了一方矮矮的坟墓,他终于得以与母亲团聚。


从此,那个漂泊的游子,再没有乡愁!


爱情,是人间的绝色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下面平铺着皓影上面流转着亮银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月色与雪色之间你是第三种绝色《绝色》


余光中的人间绝色,是他的夫人——范我存。


他们的结合,是两个有趣的灵魂,恰到好处的契合。他们聊关于西洋绘画的见解,他们徘徊在电影院门口讲着说不完的话。


余光中为范我存写下一封封唯美的情诗,范我存则成为了余光中的第一位读者,他的每一篇变成铅字的作品,都经过了她的手。


对余光中来说,他是在黑暗中迷路的人,而范我存却是那暗夜里的一闪流萤,为他“擎一枝清冷的残烛,殷勤地照着归程”。


1956年9月,余光中与范我存成婚。新婚之夜,余光中旧诗新送,把《山雾》献给了自己的新娘:


阴阴的夏木晚浴淋罢,飘出了一阵阵清爽的发香。是谁的魔手缓缓地牵起,缓缓地为她们牵起了白帐?渺渺的山影已渐渐入梦,上下是一片乳白的苍茫;再没有片羽划过太空,或是脆歌掷到我耳旁。我独立在一颗混沌的星上,像伊甸园里初醒的亚当:未来还渺茫,过去已遗忘,目前是禁果诱鼻的清香!


范我存身上寄托了余光中最美的爱情,他又把这份爱情的欢喜与忐忑写进他的诗中。


在余光中的爱情诗中,独具中国古典韵味和审美内涵的“莲”是他的最爱。在1964年出版的诗集《莲的联想》中,收录了数十首以莲为意象的爱情诗。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竟感觉


每朵莲都象你


尤其隔着黄昏,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刹那,刹那,永恒


等你,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等你,在刹那,在永恒


《等你,在雨中》


诗人在那蝉声沉落、蛙声升起的雨中,等待着情人的出现。在诗人心中,情人就如莲花一般美丽动人。


莲花是神性所在,是爱情和操守所在,更是美之所在。诗人以此结篇:


步雨后的红莲翩翩,你走来象一首小令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从姜白石的词里,有韵地,你走来


2006年,余光中在成都参加一个活动,在数百名读者的簇拥下,余光中朗诵了那首著名的《乡愁》,当读到“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时,余光中停下来,左顾右看。


“我的新娘呢?我的新娘呢?”余光中喊道。


“在这里呢?”人群中,一个清脆的声音传过来。一位身穿粉红色衣服的老人,从人群中缓缓走出,正是范我存。


1991年,为纪念和妻子结发35周年,余光中写下了《三生石》,由《当渡船解缆》、《就像仲夏的夜里》、《找到那棵树》和《红烛》四首诗组成,贯穿全诗的,是今生来世永不分离的许诺,情深之挚,令人动容。


让我们来世仍旧做夫妻


那是有一天凌晨你醒来


惺忪之际喃喃的痴语


说你在昨晚恍惚的梦里


和我同靠在一棵树下


前后的事,一翻身都忘了


只记得树荫密的好深


而我对你说过一句话


“我会等你,”在树荫下


《找到那棵树》


生命与自然的讴歌

“这世界,是万物所同住,神人所共有,凡有生命的都有权利。让草木鸟兽各得其所而生机无碍。让我们以虔诚与感激的心情来爱惜这世界。所谓天堂原在人间。但如果我们无福,反加践踏而横施污染,则人间迟早沦为地狱。”


作为一个现代诗人,余光中十分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关爱人类,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种对现代文明与野蛮的思考,也正体现了余光中诗歌创作视角的拓展。


你听吧,麻雀都被迫搬了家


风在哮喘,树在咳嗽而你这毒瘾深重的大烟客啊仍那样目中无人,不肯罢手还随意掸掉着烟屑,把整个城市当作你私有的一只烟灰碟假装看不见一百三十万张——不,两百六十万张肺叶被你熏成了黑恹恹的蝴蝶在碟里蠕蠕的爬动,半开半闭看不见,那许多蒙蒙的眼瞳正绝望地仰向连风筝都透不过气来的灰空《控诉一支烟囱》


诗人将烟囱比喻为流氓烟客,作为声讨高雄市空气污染的檄文,也成为其批评环境污染的高峰之作。如《七十五年诗选》的编者所说:“关怀环境生态的诗文很多,写得这样生动易懂,恐怕还只有这一首。”


余光中对自然有无穷的珍爱,他讴歌自然的美好,也控诉人类毁坏污染自然的罪行。


白净的沙滩是水陆的交易会


你来看,海神的摊位多


精巧的珊瑚与贝壳


不计岁月的琢磨,被风被浪


被细微的沙粒慢揉又细搓


洗耳恭听出人宠爱的光泽


是从那位水精的宝盒


滚翻出来的这许多珍品


就这么大方,海啊,都送给了我们


而人呢,拿什么跟她交换?


除了一地的假期垃圾


破香烟盒子和空啤酒罐。


《贝壳砂》


1987年春天,在高雄市的“木棉花文艺季”活动中,他的朗诵诗《许愿》是这样开始的:


让所有的鸟都恢复自由


回到透明的天空


不再怕有毒的云雾


和野蛮的烟囱


让所有的鱼都恢复自由


回到纯净的河川


不再怕肮脏的下游


和发酵的河岸


他的愿望同样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只是他敢于写了出来。


许多人喜欢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经典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但很少有人知晓,将这首英文诗翻译成这八个字的人,正是余光中。


在余光中看来,人性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两面性:其一是男性的,其一是女性的。前者有如苍鹰,如飞瀑,如怒马;后者有如夜莺,如驯羊。


他因此得出结论:


完整的人生应当兼备这两种至高境界——既要如猛虎般在逆流中立定脚跟,作暴风雨中的海燕,峭壁上的松柏;又要如蔷薇般对人生体贴入微,听到暮色潜动,春草萌芽,做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


而我要说,余光中正是如此。


他可以是暴风雨中的苍鹰,为着诗人的理想,与雷霆相抗;


也可以化身忧愁彷徨的游子,细数那些浓烈的故国之思;


他能够写下那些缠绵悱恻的绝美诗篇;


也能以笔为矛,控诉人类对自然的种种暴虐。


所谓“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所谓“金刚怒目,菩萨低眉”,阳刚与阴柔在余光中身上并不矛盾地融合在了一起。


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当代人一样复杂,也能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一样纯真。


这是余光中,也是属于余光中的诗!


参考文献


刘少英.余光中及其诗歌艺术


许金琼.解不开的东方文化情结——论余光中爱情诗中“莲”的意象


余光中的浪漫爱情故事:等你,在雨中

2006年9月8日上午,成都市杜甫草堂内,78岁的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应接待方的安排,在数百名诗迷的簇拥下,闲步来到唐风遗址,这里早已矗立着专门为余光中雕刻的诗歌石碑。余光中从容地揭开石碑上的红绸,上面刻的是正是他吟唱了几十年的诗歌《乡愁》,余光中欣喜若狂,禁不住念出声来,当他念到“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时,他顽童般地环顾左右,并高声地呼喊:“我的新娘在哪里!”“在这里呢!”拥挤的人群中,一个脆生生的声音响应着。人们循声望去,一位身穿粉红色上衣、夹杂在人流里的老人缓步走来,她就是余光中的爱妻、已是74岁的范我存。有人说,诗人的人生是浪漫的,诗人的婚姻也是浪漫的。那么,余光中伉俪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浪漫故事呢?



楚楚可怜的表妹


据范我存回忆,当时余光中“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在此之前,范我存就常听姨妈提起这位表兄,夸赞他书读得好,中英文俱佳,又有绘画天分。范我存不免多瞄了他几眼,不过两人都很害羞,所以也没说上几句话,只记得余光中邀她去他们家玩。


表兄对这位初识的表妹显然很有感觉,因为不久范我存就收到他寄来的一份同仁刊物,里面有余光中翻译拜伦的作品。可笑的是,信封上写的收信人名字竟然是“范咪咪”。小书呆子不知道咪咪只是小名,甚至没去打听她的真名。范我存收到刊物,觉得有些突兀,也不很懂英诗,不过仍然眩惑于余光中的文采。


年轻时期的范我存,虽然外表楚楚可怜,到台湾后还查出患有肺病,但她其实外柔内刚、皮肤白皙、五官清丽,从小就很讨人喜欢。后来余光中在《四月,在古战场》一文中,对当年的表妹有这样的描述:“一朵瘦瘦的水仙,婀娜飘逸,羞赧而闪烁,苍白而疲弱,抵抗着令人早熟的肺病,梦想着文学与爱情,无依无助,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



从知己到情人


台大三年级的高材生,遇上了肺病休学的高中女生,不顾两边家长的反对,坚定地、甜蜜地发展出柔情。


一开始,两边家长都不太赞成他们来往。余家顾虑范我存身体不好,范家看余光中有点书呆气。但是两个年轻人很快就从知己发展成情侣。当时余光中在文坛上已小有名气了,表妹眼中自然是爱慕有加。而余光中也在表妹那里得到另一些艺术的启发,例如西洋现代绘画,尤其是梵高的作品,就是经由她介绍才开始认识的。


1955年,还在“国防部”服役的余光中开始翻译《梵高传》。他在白纸的正面写译文,反面写情书,然后寄给范我存,由她眷写后再寄回给他。前后11个月,全文30多万字全由范我存陆续誊写在有格稿纸上,之后才由余光中送往《大华晚报》发表。


范我存先是余光中的知己女友,然后是缠绵的情人,文学的助手,诗的第一位读者,当然也成为诗中的第一女主角。他们除了心灵契合,又有共同的生活经验,那份共鸣就更不一样。


“她了解我,对文学艺术富有敏感和品位,这是最吸引我的特质。”余光中回忆当年恋爱的心情,仍然满是温柔。



为他腾出一片写作空间


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结婚。这时他们来往已近六年了,彼此早已认定对方是自己惟一的选择。9月2日,一对新人在新生南路的卫理会教堂完成婚礼,摆了15桌喜宴,宾客包括梁实秋、夏济安、蓝星诗社的诗友及余光中的同学。


结婚之为女人一生的分界线,对于范我存来说,婚前的娇柔羞涩,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范我存回忆当年,经常是门铃、电话铃齐响,她把孩子放在推车里,一边忙着做饭,一边先抢接电话,再奔下玄关去开大门。余家全盛时期,大小共有八口,食指浩繁,食量惊人,还得兼顾营养可口。渐渐她也从中学到了讲求实际,而婚前的浪漫幻想也得暂放一边。


不过丈夫的文学活动,她始终坚持参与。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厦门街余宅,简直人文荟萃。


外表娇柔的范我存,虽然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婚后完全奉献自我,不但是贤内助,更是贤外助。从内务大臣到外交部长,全由范我存一手担纲。“她帮我摒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谢她。”余光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从“一朵瘦瘦的水仙”到今日的雍容自信,范我存始终是余光中的最佳“牵手”。她并未因余光中的成名而丧失自我,她有高度的智慧,恰到好处地掌握了大局,不论余光中的文学天地或私人领域,她都能自信自在地参与。



心底有一朵莲


在余光中的八百多首诗中,情诗占了一百首,有不少很引人遐思。从早年的《昨夜你对我一笑》到《莲的联想》,让人隐约感受到余光中的情诗应非凭空捏造。那些情诗所咏是谁呢?那样浪漫凄美的情韵是真是假?


“如果没有动心,莲的联想在哪里啊?”余光中眼中带笑,语带玄机,“人难免会动情,如果控制得宜,也是一种智慧。”对余光中来说,莲有三重意义:既是花,也是古典美人的象征,又有宗教意义。他钟情莲的化身,他迷信美。在他的心底,莲,不止一朵。


诗人强调,作品本来就虚虚实实,不必认真考证。他庆幸妻子没有从字里行间去搜索微言大义,这种见怪不怪、大而化之的性格,有利他的创作。“如果妻子对艺术家丈夫把一本账算得太清楚,对艺术绝对是一种障碍,什么都写不出来啦!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她自信的表现。”


而余光中的朋友们都一致推崇他的人格和德行。有一次林海音跟范我存数落男人的不是,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像光中这么好的丈夫了。”


丈夫好不好,当然只有范我存最清楚。“结婚后,他百分之百相信我、依赖我,虽然他不是常会说甜言蜜语体贴的丈夫,但是他以行动来表示对我和孩子的爱。”


“她的优点很多,”余光中说,“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我们能契合,而且她能充分和我的事业、我的朋友融成一片。我们不但有共同的兴趣、嗜好,又有共同的朋友,婚姻怎么会不稳固呢?”


余光中的情诗又多又动人,其中写给妻子的历历可数。范我存淡褐色的双眸和象牙白的肌肤,早年在《咪咪的眼睛》、《灵魂的触须》、《当寂寞来袭时》等诗中,都一再浮现,那是年轻时期的炽热恋情。晚年的《珍珠项链》、《三生石》、《东京新宿驿》、《停电夜》、《私语》、《削苹果》、《风筝怨》等,已转化成相依相偎的不渝之情。


【版权说明】图文节选自傅孟丽著《余光中传——茱萸的孩子》。


余光中、沈从文、王小波、钱钟书、三毛——文坛大师们的满分情话

一,不要问我心里有没有你,我余光中都是你。


出自著名作家余光中的《余光中集》。


余光中的爱情和他的情诗一样浪漫。在28岁那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和表妹范我存结婚,两人携手相伴一生。


他视妻子为珍宝,每每谈及,都让人感觉有无限藏不住的爱意。


在一次讲演中,他说“杜甫一生只写了一两首诗给他的太太,真是扫兴!我就不一样了,我写给我太太的就多多了,我比杜甫浪漫多了。”


是啊!他写了那么多直白的情诗给妻子,让人只是读起来就觉得浪漫至极!


你眼睛可真好看


里面有晴雨 日月 山川 江河 云雾 花鸟


但是我的眼睛更好看


因为我眼里有你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二,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


出自沈从文的《雨后》。


如果没有妻子张兆和,如果没有爱情,如果没有二人一起游历湘西的经历,沈从文是无法写出《湘西散记》这样的美文的。


对张兆和的一见钟情,让自卑木讷的沈从文有了写情诗的想法。


他静静地写着他的情诗,逐渐从追求张兆和的“青蛙们”中脱颖而出。


张兆和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成为了那个最了解他,也最愿陪伴他的人。


正如沈从文在《情书》中写道的那样——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


看过许多次数的云


喝过许多种类的酒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三,你要是愿意,我就永远爱你;你要是不愿意,我就永远相思。


出自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


王小波和李银河的爱情是纯粹的,喜欢就是喜欢。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可有趣的灵魂却是万里挑一。


初见王小波,李银河只觉得丑。可王小波对李银河,却是一见钟情。


之后,他常用自己擅长的幽默和无厘头的搞笑方式,给银河带来快乐。


何以解忧?唯有王小波。


在这个丑男人直白而深情的爱情攻势下,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四,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出自杨绛的《我们仨》中钱钟书的情话。


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家喻户晓。


他们的婚姻关系是真正意义上的实力相当,"你强,而我也不差"。


钱钟书曾对杨绛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没有生离。”


可最后,杨绛还是在无尽的痛苦中送走了最爱的钟书。


五,每想你一次,天上就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出自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和荷西之间的爱情,就像童话。因为只有童话才能描绘他们思想上的升华。


只因看到杂志上的介绍,三毛便来到撒哈拉,想要开始她的沙漠之旅。


可这个时候荷西跟随而来,陪伴在身边。


这样一个奇女子,最终选择了接受荷西的爱情。


她过上了家庭主妇的快乐生活,做中餐给荷西吃,偶尔写写诗,教教邻居孩子识字......


直到荷西的离去,带走了她所有的感情。


余光中几十年强装乡愁,剩下的情诗“阴柔”比朱自清“病态”多了

余光中评中国文学家:沈从文钝拙,鲁迅难当大师,朱自清是学生水平



70年代,这一阶段,余光中发表了诸多文艺评论,对鲁迅、周作人、沈从文、朱自清等新文学作家作品,进行了一番在许多人看来极为苛刻、甚至是刻薄的评论,甚至传出了余光中说鲁迅难当大师的言论。


余光中评中国文学家:沈从文钝拙,鲁迅难当大师,朱自清是学生水平。




余光中可能在翻译领域是比朱自清、艾青厉害,但在诗歌散文方面,特别是诗歌方面还是有一段距离。笔者认真读了余光中系列诗作,他的作品里都是愁,除了强装乡愁,就是卿卿我我的离愁别绪。




在余光中的童年记忆中,与父亲在生活上的交集并不多,可他文学的起源却来自父亲。但是他却对朱自清《背影》中父子站台送别多次流泪的场面表示反感,说这是情感的“病态”。还说要读者多读“坚毅豪壮”的作品,并且批评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多处比喻低俗、阴柔。


那么余光中的作品到底如何不“病态”呢?到底是怎么样的“坚毅豪壮”呢?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除了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乡愁》,诗人余光中还创作了一些爱情诗。(大部分都是写给女人的)




余光中比较出名的乡愁诗就是《乡愁》,前文已经讲过,句式简单,意象陈旧老套,表意不清,强拉乡愁。在诗歌最后一节,硬生生插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比起朱自清的《背影》,这首《乡愁》虚情假意,形式主义严重。


还有写情爱的,“阴柔无比”,根本比不上朱自清的“坚毅豪壮”。


等你,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著黄昏 隔著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著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中 有韵地 你走来


诗中这样的赤裸裸的呼唤——


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除


难道不是靡靡之音胜过朱自清的“阴柔”的比喻吗?只不过,余光中用更多的比喻把这一“阴柔”给涂脂抹粉而已,遮住了发嗲的叫唤声而已!




还有写情爱的《永远,我等》,简直是爱得死去活来,爱得没有了男子汉的气概,爱得阴柔无比,爱得没有了“坚毅豪壮”!这样的男人靠得住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永远,我等





如果早晨听见你倾吐,最美的


那动词,如果当晚就死去


我又何惧?当我爱时


必爱得凄楚,若不能爱得华丽


你的美无端地将我劈伤,今夏


只要伸臂,便有奇迹降落


在摊开的手掌,便有你的降落


在我的掌心,莲的掌心


例如夏末的黄昏,面对满池清芬


面对静静自燃的灵魂


究竟哪一朵,哪一朵会答应我


如果呼你的小名?


只要池中还有,只要夏日还有


一瓣红艳,又何必和你见面?


莲是甄甄的小名,莲即甄甄


一念甄甄,见莲即见人


只要心中还有,只要梦中还有


还有一瓣清馨,即夏已弥留


即满地残梗,即漫天残星,不死的


仍是莲的灵魂


永远,我等你分唇,启齿,吐那动词


凡爱过的,远不遗忘。反受过伤的


永远有创伤。我的伤痕


红得惊心,烙莲花形


如果要这样写,余光中远不如徐志摩的唯美。如果要这样写,余光中远不如戴望舒的清新洒脱。如果要写男女之间的卿卿我我,朱自清先生可能不屑一写,也许一个沈从文就足够余光中先生学习半辈子!




戏李白





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阴山动


龙门开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


惊涛与豪笑


万里涛涛入海


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


无中生有


不止不休


黄河西来 大江东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条黄河 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 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余光中很喜欢写李白,但是都是调侃的语气。我留意过他写的关于李白题材的所有诗歌,都不是全心全意在抒写在歌颂,大都带着调侃的口吻。一副脚踏两条船的文人模样展露无遗!


余光中先生为什么要对中国内地的一些文人大加批判,无非是为了抬高自己。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他要调侃李白了。但他没有想到一点,文无第一,文人的文品人品比作品更加重要。斯人已逝,但一个人的文品人品将永留身后。




——欢迎关注一起吟诗作赋笑看人生百态


七夕之愿丨余光中、艾青、臧克家称赞的情诗美学名家著作,为你打开冰封千年的爱情故事

我有一个老友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沐浴着金陵古都斑驳的阳光,他领着我开始了寻觅桃叶渡的旅途。


我们在人流嘈杂的马路边沿着平江府路走着,无暇旁骛,一心只想着寻找那个深藏千年的浪漫爱情故事。


进入健康路,“桃叶渡广场”一行字映入眼帘。老友说继续向前走,找到淮清桥应该就离桃叶渡不远了。


我们顺着健康路走到巷子口,青砖铺满桥面的淮清桥出现在眼前。


走上淮清桥,脚下就是秦淮河水,我们看到了桃叶渡公园。


走进公园,我们终于看到了桃叶桥,老友说这里就是桃叶渡古渡口的所在了。


突然想起,当年王献之与桃叶姑娘就是在这里相识相爱,吟唱诗歌的吧。


相传一千多年前,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某年上巳节买到了一方宝砚。


他来到了当时名为“南浦渡”的地方,准备用桃花谭的水来洗砚发墨。


王献之边洗着砚台,边吟唱“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的诗句。


就在这时,他巧遇了书香世家出生,却又家道中落的女子桃叶。


原来王献之买来的这方砚台就是桃叶为了替父治病而卖掉的祖传砚台。


桃叶心灵手巧,在家制作团扇到渡口的市场上来卖,希望赚些钱为父亲治病。两人就这样因为一方砚台相识。


后来王献之为桃叶的团扇题款作画,让桃叶的团扇变得更热销。


次年,王献之克服了种种社会舆论和压力,与桃叶姑娘喜结连理,修得正果。两人举案齐眉,诗咏唱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桃叶在每次王献之出行时,都万般不舍,一定会到这个渡口为夫君送行,千叮咛万嘱咐。


他们的诗歌唱和被广为流传,而这个“南浦渡”从此就被人唤作“桃叶渡”了。


当然,这也许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但是王献之和桃叶留下的诗句确是事实存在的。


李元洛先生的《人间情诗》一书就收录了这些情诗,并给我们诉说了这一段段冰封千年的浪漫的爱情故事。


桃叶歌(选二)


〔东晋〕王献之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他在书中给我们介绍:


《桃叶歌》的抒情是真挚的。


第一首纯用白描,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没有名家豪族的做派,而是细心入微、呵护备至,是热恋中的年轻情人的迎亲之歌。


第二首则诉之比喻,《诗经》早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比喻名句了,此诗则以“桃叶”比对方,也巧寓情人之名,以“桃根”而自喻,表现双方的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也寄寓自己情之所钟的心志。


至于“桃叶复桃叶”的反之复之的复沓句式,“桃叶连桃根”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比喻,那更是乐府吴声歌曲的流风所及了。


《王献之像》(近现代)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王献之《鸭头丸帖卷》 绢本行草书 26.1×26.9cm 上海博物馆藏 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行笔流畅舒展, 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 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


晋 王献之《中秋帖》卷(传)纸本草书,27×1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无署款。


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情之常尚且如此,何况诗人情中的男女之间的爱情?


大才子王献之给桃叶写了情歌,知书达理且具文采的桃叶也赠王献之以恋曲。


这就是今日我们所见的《答王团扇歌》。


这首诗也被李元洛先生收录在《人间情诗》一书中。


答王团扇歌(选二)


〔东晋〕桃叶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李先生说到:


桃叶作《答王团扇歌》回赠王献之,也许是近水楼台,耳濡目染之故。


这两首诗的意象中心是“团扇”,


全诗一派天机云锦,一脉民歌风韵,语言明朗浅白而又韵味深长。


唐人杜甫《病马》有诗说:“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不知王献之接读桃叶回赠之诗有何感受?他的感动之情,沉吟之状,因年太深而月太久,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因王献之与桃叶的故事而流传至今的“桃叶渡”,在今江苏南京市城西南建康路东首古青溪入秦淮河处。


从六朝到明清,不论是“金陵十八景”或“四十八景”,它都列名其中。


今日,它更是旅游的热门景点,也是文艺青年和恋人津津乐道的名胜。


不知建于何时的古老巨石牌坊,“桃叶古渡”四字赫然镌刻其上。


两侧的对联“楫摇秦代”与“枝带晋时”,更是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悠然回首。


李元洛先生在《人间情诗》一书中感慨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可以告慰桃叶的是,秦淮河畔的桃叶古渡一直遗存至今,而她的芳名也为历代传诵。


如南宋的英雄诗人辛弃疾,就曾在《祝英台近·晚春》中高吟“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还在《念奴娇·西湖和人韵》中低咏“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时隔千年却一而再地向她致意。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


古典诗词鉴赏类的书籍有不少,有的是以某一个诗人为对象的,有以词典形式呈现的。


李元洛先生的《人间情诗》,并非依一般诗词鉴赏类书籍的编写脉络,而是选取中国漫长诗歌长河中爱情相关的主题诗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爱情诗如繁花盛开,美音齐奏,吟唱了两千多年。


本书从《诗经》《楚辞》发轫,穿越了两千多年,让几十位恋人、情人、诗人高歌低咏,吟诵唱和,共同谱就了这一永恒的多声部的爱情大合唱。


精选绝美情诗100首,也正是暗寓百年好合的祝福。


另外,诗词鉴赏类的书籍,大多只是逐句逐段串讲其含义。其后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尔尔,给人一种严师正襟危坐于前的感觉,使其味略胜于嚼蜡。


李先生的讲解虽也有逐句梳理,却把重点放在了与爱情相关的诗句的品鉴与共情之中。

如李先生在《人间情诗》中收录了一首讲古代“跨国恋”的诗《越人歌》。


越人歌


楚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李先生在书中说到:


西汉的刘向是皇族也是学者兼文学家,他编纂的《说苑》记录了很多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其中就记载了《越人歌》及其来龙去脉。


楚康王之弟鄂君子晳乘舟出游,操舟的越地女子以越地方言唱此情歌致意,大约他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吧,但楚越虽为邻国,鄂君子晳却因语言不通而不知所云,于是请人翻译为楚言楚语,便是流传至今的这首《越人歌》。


可能是美女当前,加之当时的风气还相当原始与开放,于是王子大喜,即以楚人的礼节示爱,“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完成了这一“跨国”也“跨阶级”之恋。


此诗前几句全用赋体,即现代文学术语中的“白描”。最后两句是由彼及此的比喻,以加强抒情的形象性和激动性。“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一语源自《诗经• 陈风• 绸缪》,至今仍多为爱情描写的用语。


有古典诗词素养的读者,若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今夕何夕”“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等美语嘉言,也会常到心上与口头。


这样的讲解,是不是很耐人寻味?


那儒雅的楚人笔矫蛟龙


而我下笔只能涂蚯蚓


我有诗千首,十九不能背


他随口记诵,吐金石之宏音


——余光中 摘自《楚人赠砚记——寄长沙李元洛》


近几年来,我读到李元洛写的诗词评赏,一而再,再而三,引起我的注意,把


李元洛的诗词评赏优胜之处有三:每篇重点谈一个艺术问题,不同于一般赏析;吸收古代诗论成果,又融合外国诗论,以中为主,中西合璧;谈论古典诗词,亦能着眼于新诗创作,颇见功力与苦心。


——臧克家 摘自1984年李元洛著《楚诗词艺术欣赏》序言


呵,李元洛,我原来以为你的胡子有很长了,想不到你还这么年轻!我这是对你的表扬啊,你们湖南人会读书嘛!


——艾青 1982年北京北纬饭店艾青和李元洛谈话


李元洛先生的才学,余光中、艾青、臧克家等名家对他也赞誉有加


当今之世,世风已经不古,在追求温饱的物质的同时更应该追求古典而高远的美。


无论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还是曾经沧海的伉俪情深,都有向往与表达爱情的美好夙愿。

当“想和你共度余生”变成了“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变成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我想你”变成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爱情似乎变得更加浪漫而动人。


随书附赠:手绘七夕插画三折页 定制信笺


从前车马慢是一种古朴的浪漫,用心读诗,用笔书写真情,才更能记起那份久违的见字如晤、鸿雁传情的美好,心都可以跟着变年轻了~


捧读古代那些优美的爱情诗章,领略我们前人的感情之真、心地之善与人性之美,品味并共情于他们的欢乐、苦痛与哀愁。


憧憬未来,珍惜当下,回首年华,相信李元洛先生的《人间情诗》一书能让你在诗歌海浪里沐浴爱情的阳光。


商城特惠 ¥48 市场参考价¥68


《人间情诗》


点击下图购物车,马上拥有


点击,立即购买本书!


我有一个老友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


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沐浴着金陵古都斑驳的阳光,他领着我开始了寻觅桃叶渡的旅途。


我们在人流嘈杂的马路边沿着平江府路走着,无暇旁骛,一心只想着寻找那个深藏千年的浪漫爱情故事。


进入健康路,“桃叶渡广场”一行字映入眼帘。老友说继续向前走,找到淮清桥应该就离桃叶渡不远了。


我们顺着健康路走到巷子口,青砖铺满桥面的淮清桥出现在眼前。


走上淮清桥,脚下就是秦淮河水,我们看到了桃叶渡公园。


走进公园,我们终于看到了桃叶桥,老友说这里就是桃叶渡古渡口的所在了。


突然想起,当年王献之与桃叶姑娘就是在这里相识相爱,吟唱诗歌的吧。


相传一千多年前,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在某年上巳节买到了一方宝砚。


他来到了当时名为“南浦渡”的地方,准备用桃花谭的水来洗砚发墨。


王献之边洗着砚台,边吟唱“细柳夹岸生,桃花渡口红”的诗句。


就在这时,他巧遇了书香世家出生,却又家道中落的女子桃叶。


原来王献之买来的这方砚台就是桃叶为了替父治病而卖掉的祖传砚台。


桃叶心灵手巧,在家制作团扇到渡口的市场上来卖,希望赚些钱为父亲治病。两人就这样因为一方砚台相识。


后来王献之为桃叶的团扇题款作画,让桃叶的团扇变得更热销。


次年,王献之克服了种种社会舆论和压力,与桃叶姑娘喜结连理,修得正果。两人举案齐眉,诗咏唱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桃叶在每次王献之出行时,都万般不舍,一定会到这个渡口为夫君送行,千叮咛万嘱咐。


他们的诗歌唱和被广为流传,而这个“南浦渡”从此就被人唤作“桃叶渡”了。


当然,这也许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但是王献之和桃叶留下的诗句确是事实存在的。


李元洛先生的《人间情诗》一书就收录了这些情诗,并给我们诉说了这一段段冰封千年的浪漫的爱情故事。


桃叶歌(选二)


〔东晋〕王献之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他在书中给我们介绍:


《桃叶歌》的抒情是真挚的。


第一首纯用白描,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没有名家豪族的做派,而是细心入微、呵护备至,是热恋中的年轻情人的迎亲之歌。


第二首则诉之比喻,《诗经》早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比喻名句了,此诗则以“桃叶”比对方,也巧寓情人之名,以“桃根”而自喻,表现双方的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也寄寓自己情之所钟的心志。


至于“桃叶复桃叶”的反之复之的复沓句式,“桃叶连桃根”的富于生活气息的比喻,那更是乐府吴声歌曲的流风所及了。


《王献之像》(近现代)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王献之《鸭头丸帖卷》 绢本行草书 26.1×26.9cm 上海博物馆藏 唐代模本,行草书二行十五字,内容为王献之写给亲朋的短札。行笔流畅舒展, 结体妍美质朴。笔迹转折清晰,起落分明,气脉相连,系王献之“极草纵之致”,变通古 法,于神驰之际寄兴于万象、潜心于笔端的真趣流露。


晋 王献之《中秋帖》卷(传)纸本草书,27×1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无署款。


来而不往非礼也,人情之常尚且如此,何况诗人情中的男女之间的爱情?


大才子王献之给桃叶写了情歌,知书达理且具文采的桃叶也赠王献之以恋曲。


这就是今日我们所见的《答王团扇歌》。


这首诗也被李元洛先生收录在《人间情诗》一书中。


答王团扇歌(选二)


〔东晋〕桃叶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李先生说到:


桃叶作《答王团扇歌》回赠王献之,也许是近水楼台,耳濡目染之故。


这两首诗的意象中心是“团扇”,


全诗一派天机云锦,一脉民歌风韵,语言明朗浅白而又韵味深长。


唐人杜甫《病马》有诗说:“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不知王献之接读桃叶回赠之诗有何感受?他的感动之情,沉吟之状,因年太深而月太久,我们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因王献之与桃叶的故事而流传至今的“桃叶渡”,在今江苏南京市城西南建康路东首古青溪入秦淮河处。


从六朝到明清,不论是“金陵十八景”或“四十八景”,它都列名其中。


今日,它更是旅游的热门景点,也是文艺青年和恋人津津乐道的名胜。


不知建于何时的古老巨石牌坊,“桃叶古渡”四字赫然镌刻其上。


两侧的对联“楫摇秦代”与“枝带晋时”,更是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悠然回首。


李元洛先生在《人间情诗》一书中感慨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可以告慰桃叶的是,秦淮河畔的桃叶古渡一直遗存至今,而她的芳名也为历代传诵。


如南宋的英雄诗人辛弃疾,就曾在《祝英台近·晚春》中高吟“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还在《念奴娇·西湖和人韵》中低咏“醉中休问,断肠桃叶消息”,时隔千年却一而再地向她致意。


唐寅《王献之休郗道茂续娶新安公主图》


古典诗词鉴赏类的书籍有不少,有的是以某一个诗人为对象的,有以词典形式呈现的。


李元洛先生的《人间情诗》,并非依一般诗词鉴赏类书籍的编写脉络,而是选取中国漫长诗歌长河中爱情相关的主题诗鉴赏。


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爱情诗如繁花盛开,美音齐奏,吟唱了两千多年。


本书从《诗经》《楚辞》发轫,穿越了两千多年,让几十位恋人、情人、诗人高歌低咏,吟诵唱和,共同谱就了这一永恒的多声部的爱情大合唱。


精选绝美情诗100首,也正是暗寓百年好合的祝福。


另外,诗词鉴赏类的书籍,大多只是逐句逐段串讲其含义。其后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等尔尔,给人一种严师正襟危坐于前的感觉,使其味略胜于嚼蜡。


李先生的讲解虽也有逐句梳理,却把重点放在了与爱情相关的诗句的品鉴与共情之中。

如李先生在《人间情诗》中收录了一首讲古代“跨国恋”的诗《越人歌》。


越人歌


楚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李先生在书中说到:


西汉的刘向是皇族也是学者兼文学家,他编纂的《说苑》记录了很多先秦至汉代的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其中就记载了《越人歌》及其来龙去脉。


楚康王之弟鄂君子晳乘舟出游,操舟的越地女子以越地方言唱此情歌致意,大约他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吧,但楚越虽为邻国,鄂君子晳却因语言不通而不知所云,于是请人翻译为楚言楚语,便是流传至今的这首《越人歌》。


可能是美女当前,加之当时的风气还相当原始与开放,于是王子大喜,即以楚人的礼节示爱,“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完成了这一“跨国”也“跨阶级”之恋。


此诗前几句全用赋体,即现代文学术语中的“白描”。最后两句是由彼及此的比喻,以加强抒情的形象性和激动性。“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一语源自《诗经• 陈风• 绸缪》,至今仍多为爱情描写的用语。


有古典诗词素养的读者,若逢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今夕何夕”“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等美语嘉言,也会常到心上与口头。


这样的讲解,是不是很耐人寻味?


那儒雅的楚人笔矫蛟龙


而我下笔只能涂蚯蚓


我有诗千首,十九不能背


他随口记诵,吐金石之宏音


——余光中 摘自《楚人赠砚记——寄长沙李元洛》


近几年来,我读到李元洛写的诗词评赏,一而再,再而三,引起我的注意,把


李元洛的诗词评赏优胜之处有三:每篇重点谈一个艺术问题,不同于一般赏析;吸收古代诗论成果,又融合外国诗论,以中为主,中西合璧;谈论古典诗词,亦能着眼于新诗创作,颇见功力与苦心。


——臧克家 摘自1984年李元洛著《楚诗词艺术欣赏》序言


呵,李元洛,我原来以为你的胡子有很长了,想不到你还这么年轻!我这是对你的表扬啊,你们湖南人会读书嘛!


——艾青 1982年北京北纬饭店艾青和李元洛谈话


李元洛先生的才学,余光中、艾青、臧克家等名家对他也赞誉有加


当今之世,世风已经不古,在追求温饱的物质的同时更应该追求古典而高远的美。


无论是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还是曾经沧海的伉俪情深,都有向往与表达爱情的美好夙愿。

当“想和你共度余生”变成了“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你不知道我有多爱你”变成了“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我想你”变成了“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爱情似乎变得更加浪漫而动人。


随书附赠:手绘七夕插画三折页 定制信笺


从前车马慢是一种古朴的浪漫,用心读诗,用笔书写真情,才更能记起那份久违的见字如晤、鸿雁传情的美好,心都可以跟着变年轻了~


捧读古代那些优美的爱情诗章,领略我们前人的感情之真、心地之善与人性之美,品味并共情于他们的欢乐、苦痛与哀愁。


憧憬未来,珍惜当下,回首年华,相信李元洛先生的《人间情诗》一书能让你在诗歌海浪里沐浴爱情的阳光。


商城特惠 ¥48 市场参考价¥68


《人间情诗》


点击下图购物车,马上拥有


点击,立即购买本书!


:

【本文标题和网址】余光中情诗经典三生石(余光中情诗经典话语) www.chun1983.cn/cjxs/120904.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