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536个字,大小约为34KB,预计浏览完需要19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值得一看《中国经典寓言故事》20篇,收藏学习吧
寓言故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用简短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以深刻的道理。
1.农夫与蛇:冷血无情的人你就算对他们再好他们也不会感激你,也指好心善意要看人看事再去做
2.狐狸与葡萄:那些达不到目的,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想尽方法对其贬低,达到心中平衡。3.龟免塞跑:骄傲自大并不是成功的关键,执着和坚持才是到达顺利的终点,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也不要小看和对他人放松警惕。
4. 狼和小羊:蛮横的人是没有正义和道理的,你和那种人讲道理,说正义也是徒劳无功,弱肉强食,满足自己的利用,坏人总是会找到各种理由。
5. 乌鸦喝水:遇到困恼不要放弃和消沉,要运用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认真思考总会有答案。6.蚊子和狗子:嘲笑他人本就不是好事,得意忘形伴随着的必定是不好的报应
7.驯养斗鸡:真正有本领和才能者,都能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驯养斗鸡的大师重视精神品质的修炼,反映出他的德才观。这个寓言启示人们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器
8. 管庄子刺虎:做事情要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 惊弓之鸟:有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过亏,于是就老是害怕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可以说是惊弓之鸟。
10. 次非斩蛟:在危急存亡的关头,为着大众利益要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不要畏首畏尾,苟且偷安。
11. 割肉自啖:勇敢本来是很好的品质,它能帮助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危险和困难。但盲目的逞勇斗狠却是无聊的行为,是愚蠢而可悲的。
12. 螳螂之勇:人们常说螳螂挡车,不自量力。然而我们从另一面来看,螳螂挡车之勇,也实在可赞可叹,这种置生死于不顾、敢于抗争的勇气。
13. 黔驴技穷: 貌似庞大的贵州驴,实际上外强中干,一点厉害的本领也没有,以致于被老虎摸清了底细,最后葬身在虎口之下。做人也要练就真本事,仅靠花哨的外表唬人,是不会长久的。到头来,吃亏的总还是自己。
14. 老虎与小孩:面对危险或貌似强大的敌人时,你越是害怕,可能还会招来灾祸;如果镇定、无所畏惧,说不定还会有转危为安的奇迹出现。
15. 周处自新: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正视、敢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重新确立好的志向,一样可以成为一个有用之才。也就是说:浪子回头金不换。
16. 梦中受辱:仅凭梦中的一点不快便耿耿于怀,甚至含恨自尽、自暴自弃的做法是十分愚昧的。
17. 孟贲言勇:凡是想有所作为的人,都要能不受虚名浮利的干扰,执着地追求自己所迷恋的事业,并做到勇敢地为之献身,这才是获取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前提。
18. 蒙人遇虎: 蒙人错在盲目地自以为是,不考虑客观因素,最终才落得个葬身虎腹的下场。
19. 毛遂自荐:不要总是等着别人去推荐,只要有才干,不妨自己主动站出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虎与刺猬:一个人在受到惊吓后,不要心有余悸,如果马马虎虎、粗枝大叶,到头来只能是自己恐吓自己。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后人尊称为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结而成,核心学说是法术势结合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文字犀利,逻辑严密。
《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其中一部分已成为我们当前所用成语典故的出处,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还有一些寓言故事虽然不被人熟悉,但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色衰爱弛
卫灵公有一位宠臣,叫弥子瑕,他很得卫王的喜爱。
按照卫国的法律,如果私自驾驭国君马车,论罪要被砍脚。
这一天,弥子瑕母亲生了重病,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
第二天,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却说:“弥子瑕真孝顺啊!为了母亲,连砍脚之罪都顾不得了。”
又有一次,弥子瑕和卫灵公在果园游览,弥子瑕取了一枚桃子,咬了一口,觉得香甜可口,就连忙把这咬了一口的桃子献给卫灵公。
左右人一看,弥子瑕,你这什么意思啊,吃了一口的桃子给大王吃?
没想到,卫灵公十分高兴地说:“弥子瑕多么爱我啊!为了我,连自己喜欢吃的都顾不上。”
等到弥子瑕年老色衰时,不小心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在朝堂上痛骂:“弥子瑕啊弥子瑕,你这人曾经假托我的命令私自驾驭我的马车,还竟然把你吃剩过的桃子给我吃!”
韩非结语:“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
感悟:不用苛责卫灵公喜新厌旧,这是人性的本质,换了谁都会这样,只是处置的方式不同而已。
隋代王通早就说过:“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
爱憎发生了变化,所以从前都能原谅的,现在就都变成罪过了。
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对方喜好和关系远近的变化,如果有疏远了,从前能说能做的,可就不能说或者做了。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围墙冲毁了一段。他儿子说道:“爸爸!快修好这堵墙,不然小偷会从这缺口进来。”
邻家老头看到倒塌的围墙,也好心过来劝说:“你们的墙塌了,快修好它,不然会遭小偷的……”
当晚,果然遭小偷,偷走了不少财物。
儿子:“果然被偷了!是从那缺口进来的。”
富人:“儿子,你真聪明,判断非常正确。不过,我猜小偷一定是邻家的那个老头子!”
韩非结语:“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说的严重直白的被杀,说的间接委婉的被怀疑;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困难。
感悟:苏轼曾在《上神宗皇帝书》说:交浅言深,君子所戒。这不是圆滑世故,是为人处世的睿智。不分敌友,不管远近,和盘托出,上来就说掏心窝子的话,交浅言深,是大忌。
反过来说,我们思考判断问题时,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要从事实出发想问题,不能简单以关系好或者坏作为自己想问题的出发点。
嗜鱼拒馈
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宰相,非常喜爱吃鱼。全国人民争着买鱼送他,但公孙仪一概不受。
他的弟子很好奇,问道:“你明明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
公孙仪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公孙仪接着回答道:“只要我的相位一免,想吃鱼也无人赠,,连自己买来吃都难办到。若是不收别人的鱼,不但不会被免职,想吃鱼时,还随时可以买来吃。”
韩非结语:“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孙仪知道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感悟: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做人不能只贪图小利、小恩小惠,只有真正胸怀宽广、心怀大志的人,才会离成功更进一步。如果只为了贪图眼前的小利而放松警惕性,那么就很难做成你所期待的大事业了。
心不在马
赵襄主跟王于期学驾车,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
结果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输给了王于期。
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技术我全都教了,只是你把方法用错了。”
“驾车最重要的是,要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要让马与车子合而为一,而驾驶者的心与马的行动也要合一,车速才会快。”
“你比赛时,一心想赶过我,只注意我的车子在前还是在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以致你和马车的步调不一致,所以才会失败。”
感悟: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全世界的人都指责他,他也不会更加沮丧。这就是专注于自己的最好表现。
老子叫这种人“宠辱不惊”,庄子称之为“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比整天关注对手的动向更容易获得成功。
克服掉四处攀比的劲头,专注自身,才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膨胀的世界里,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光环和美好。
窃金不止
楚国南部,丽水中产砂金,很多人偷偷去采金砂……尽管在砂金河边明示公告牌:禁采砂金,违者处死!
官方的禁令,捉到偷采金砂即在街市上分尸,杀死的人很多。但是偷采金砂的人还是不停……
“把天下给你,可是要把你杀死,你肯吗?”
“天下最蠢的人也不会答应。”
“金砂比起天下差得远呢,为何冒着分尸酷刑来盗采呢?”
“因为不一定会被捉到啊!”
韩非结语:“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如果不一定被抓到,那么虽然要被分尸示众,仍然会偷采金子不停止;如果知道一定会死,那么就是有了天下也不会干的。
感悟: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朱熹也说:“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利益分配如此,惩戒措施亦如此。彻底执行法令,使法网周密不漏,人们无幸免心理,便不会轻易犯法,才会遵守规则。
一、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文: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
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它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二、与惠施论鱼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
这个故事变成了后来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个故事是说,我们要学会变通,随机应变。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一切,不要过于计较。
三、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是一篇战国古文,出自《庄子·秋水》。
原文: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此文刻画了庄子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羁,视名利为浮云的思想表现出其机敏善辩,超凡脱俗,珍爱生命,珍爱自由,不为名利所动,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形象。
四、鸱与鹓雏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译文:
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想阻止庄子,在国都里搜捕三天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他的名字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如美酒的泉水不喝。(在这种情况下,)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抬起头来吓得叫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魏国来吓我吗?”
庄子以鹓雏自比,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
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雏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五、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
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六、鹏程万里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译文:
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哲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七、鲁王养鸟
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
译文:
古时候,有一只海鸟落在鲁国郊外,鲁侯喜欢它,将它迎进庙堂,给它饮酒、给它听音乐、杀猪宰羊给它食用。
鸟儿看着眼前眼花缭乱的一切,内心悲惧忧愁,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
鲁侯哪里是在养鸟,他是在享乐,用自己个人主观觉得好的方式养鸟。
哲理: 不要求大家都和自己一样,各适其宜,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八、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
秋季汛期来临,千百条河川汇入黄河,洪水之大,淹没沙洲,隔河相望,分辨不出对岸是牛是马。
河神沾沾自喜,得意地以为全世界的水都汇集到自己身上来了。
他顺流东行,直至北海,河神向东远眺,只见水天一色,根本望不到边。
河神这才改变它自大的面目说道:“俗话说——懂得了一点道理,就以为大家的学问都不如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了。”
哲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
九、随珠弹雀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
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哲理: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十、邯郸学步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
译文: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寓意: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奉命出使楚国。楚王看不起齐国,又听说晏子身材矮小,想趁机羞辱他一番,便派人连夜在城门旁另开了一扇很小的门,小到仅容一个矮小的人弯着腰才能通过。
晏子到达楚国后,马上被领到小门旁。晏子见状,不动声色,只是站着不动。
楚国侍卫问:“您为何不进去呢?大王等候您多时了,快快进去吧。”晏子笑了笑说:“出使到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
“既然齐国那么多人,那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楚王别有用心地问道。
晏子回答说:“楚王不知,我们齐国向不同的国家派遣使臣,各有不同的规矩呀。”
“哦,能有什么规矩?”楚王问。
“德才兼备的人出使上等国家,无能的人出使下等国家。”晏子说。
“那你怎么会被派到楚国来呢?”楚王故意问道。
“楚王不知呀!因为我晏婴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只好到楚国来了。”
楚王听后,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原本想羞辱晏子,没想到反被晏子羞辱了,尴尬得说不出话来。只见他叫来大臣,嘀咕了些什么,大臣又匆匆忙忙地走了。
随后,楚王赐酒给晏子,喝到正高兴的时候,一个囚犯被押到二人面前。
晏子看了一眼被绑的人。那人低着头一言不发,看上去十分憔悴。
楚王大声问道:“绑着的是什么人?”
“禀告大王,是一个齐国人。”一个小吏高声答道。
楚王又问:“哦?犯了什么罪?”
“犯了偷窃罪。”楚王偷偷瞟了一眼晏子,然后故作淡定地问晏子:“我很好奇,你们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
晏子看了看绑着的人,扑哧一声笑了。他离开座位,淡定地回答道:“大王,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的地方,结出的果子又大又甜;生长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叫枳了,果子又小又酸。这是什么原因呢?”
“你告诉我是什么原因。”楚王问。
“是因为水土不相同啊。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晏子说。
楚王无言以对,只能尴尬地笑着说:“人果然不能戏弄,是我自讨没趣了。”
出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寓言短小精悍、精辟深刻,是一种能给人启示、引人思考的文学体裁,它的情节是虚拟的,道理却是真实的,它的背后是故事,是人们处世的心得与智慧。中国寓言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很盛行,诸子百家喜欢用寓言来讲道理,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寓言,来体会古人的智慧。
01
惠 子 相 梁
庄子是讲寓言的大师,其性如蝶如鹏,乐于逍遥自在,他经常与好友惠施辩论,“子非鱼”这个著名辩论就发生在两人之间,但惠施对庄子也曾有一段“误会”。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当时,惠施在梁国做官,庄子想去看他,但惠施听到谣言说庄子是来取代他的,于是心生慌恐,忙派人搜捕庄子影踪,庄子闻后主动见惠施,并给他讲了一个寓言。
庄子道,南方有鸟,其名鹓鶵,鹓鶵性情高洁,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一日见鸱,鸱得腐鼠,疑鹓鶵抢食,遂发恐吓之声,今日君也是如此吓我吗?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不能理解鹓鶵从南海飞往北海这种宏大的志向与乐趣,后世李商隐也由此感叹,“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一个人如果缺乏见识、思想狭隘,就会目光短浅,可见精神追求对一个人的格局而言是多么重要。
02
齐 人 攫 金
《列子》中记载了一个“齐人攫金”的寓言,堪称古今贪婪者的精准画像。
话说齐国有一个人,梦想就是得到很多黄金,他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上四处游荡,他发现金店有黄金,二话不说拿起金器便走,很快就被官吏抓住,官吏审问他:“当着这么多人,你如何敢去明目张胆地抢别人金子?”那人回答说:“我拿金子时没看到有什么人,只看见了满眼的金子。”
贪婪使人疯狂,视风险如无物,怎能不玩火自焚?视悬崖如坦途,怎能不坠入万丈深渊?
03
王 婆 酿 酒
清代褚人获著《坚瓠集》,记述了一个“王婆酿酒”的寓言。
有一名老妇人叫王婆,她以酿酒卖酒为业,有一个道士常去她店中喝酒,道士没钱,王婆也未索要,道士过意不去,便说:“我喝了你这么多酒,这样吧,我挖口井赠与你。”神奇的是,这口井涌动的并非清泉,而是取之不尽的美酒。王婆凭借着这口井,赚了个盆满钵满。
几年后,道士云游归来,问起这口井的情况,此时王婆已变得贪得无厌,忙回答:“酒倒是不错,就是没有喂猪的酒糟。”道士听后五味杂陈,在墙上题了一首打油诗拂袖而去,诗曰:“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从此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古代类似寓言有很多,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类型,它呈现出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在欲望面前沦陷从而变得贪婪,欲望的沟壑是难以填满的,而一个人若具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或许就得到了一种朴素的智慧与福气。
04
澄 子 亡 缁 衣
《吕氏春秋》中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国有个名叫澄子的人,他的一件黑色衣服丢了,在寻找的路上,看到一名女子身穿黑色衣服,便说是自己丢的,那女子委屈地说:“你虽然丢了黑衣服,可我穿的这件确实是自家所做的呀。”澄子竟威胁说:“你还是赶快把你穿的衣服给我。我刚才丢掉的是件纺绸黑夹衣,你穿的不过是件黑布单衣。拿单衣换夹衣,难道不是便宜你了吗?”
澄子强烈的占有欲使他肆无忌惮,拿出一个无赖说辞便理直气壮占别人便宜,这则寓言看似荒谬荒唐,但现实世界中未尝没有这样的事,实在引人深思。
寓言生动辛辣,意味深长。细细品之,惠施属于无知之贪,齐人属于盲目之贪,王婆属于饕餮之贪,澄子属于强暴之贪,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无一不是眼中心中只有自己、只有欲望,而忘记了旁人、忘记了法度,最后成了反面教材。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
寓言短小精悍、精辟深刻,是一种能给人启示、引人思考的文学体裁,它的情节是虚拟的,道理却是真实的,它的背后是故事,是人们处世的心得与智慧。中国寓言传统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很盛行,诸子百家喜欢用寓言来讲道理,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寓言,来体会古人的智慧。
01
惠 子 相 梁
庄子是讲寓言的大师,其性如蝶如鹏,乐于逍遥自在,他经常与好友惠施辩论,“子非鱼”这个著名辩论就发生在两人之间,但惠施对庄子也曾有一段“误会”。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当时,惠施在梁国做官,庄子想去看他,但惠施听到谣言说庄子是来取代他的,于是心生慌恐,忙派人搜捕庄子影踪,庄子闻后主动见惠施,并给他讲了一个寓言。
庄子道,南方有鸟,其名鹓鶵,鹓鶵性情高洁,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一日见鸱,鸱得腐鼠,疑鹓鶵抢食,遂发恐吓之声,今日君也是如此吓我吗?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认为天下人沉湎于物欲,不能理解鹓鶵从南海飞往北海这种宏大的志向与乐趣,后世李商隐也由此感叹,“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鶵竟未休?”一个人如果缺乏见识、思想狭隘,就会目光短浅,可见精神追求对一个人的格局而言是多么重要。
02
齐 人 攫 金
《列子》中记载了一个“齐人攫金”的寓言,堪称古今贪婪者的精准画像。
话说齐国有一个人,梦想就是得到很多黄金,他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来到集市上四处游荡,他发现金店有黄金,二话不说拿起金器便走,很快就被官吏抓住,官吏审问他:“当着这么多人,你如何敢去明目张胆地抢别人金子?”那人回答说:“我拿金子时没看到有什么人,只看见了满眼的金子。”
贪婪使人疯狂,视风险如无物,怎能不玩火自焚?视悬崖如坦途,怎能不坠入万丈深渊?
03
王 婆 酿 酒
清代褚人获著《坚瓠集》,记述了一个“王婆酿酒”的寓言。
有一名老妇人叫王婆,她以酿酒卖酒为业,有一个道士常去她店中喝酒,道士没钱,王婆也未索要,道士过意不去,便说:“我喝了你这么多酒,这样吧,我挖口井赠与你。”神奇的是,这口井涌动的并非清泉,而是取之不尽的美酒。王婆凭借着这口井,赚了个盆满钵满。
几年后,道士云游归来,问起这口井的情况,此时王婆已变得贪得无厌,忙回答:“酒倒是不错,就是没有喂猪的酒糟。”道士听后五味杂陈,在墙上题了一首打油诗拂袖而去,诗曰:“天高不算高,人心第一高。井水做酒卖,还道无酒糟。”从此之后,这口井再也不出酒了。
老子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古代类似寓言有很多,几乎可以说是一种类型,它呈现出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在欲望面前沦陷从而变得贪婪,欲望的沟壑是难以填满的,而一个人若具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或许就得到了一种朴素的智慧与福气。
04
澄 子 亡 缁 衣
《吕氏春秋》中有一则寓言,讲的是宋国有个名叫澄子的人,他的一件黑色衣服丢了,在寻找的路上,看到一名女子身穿黑色衣服,便说是自己丢的,那女子委屈地说:“你虽然丢了黑衣服,可我穿的这件确实是自家所做的呀。”澄子竟威胁说:“你还是赶快把你穿的衣服给我。我刚才丢掉的是件纺绸黑夹衣,你穿的不过是件黑布单衣。拿单衣换夹衣,难道不是便宜你了吗?”
澄子强烈的占有欲使他肆无忌惮,拿出一个无赖说辞便理直气壮占别人便宜,这则寓言看似荒谬荒唐,但现实世界中未尝没有这样的事,实在引人深思。
寓言生动辛辣,意味深长。细细品之,惠施属于无知之贪,齐人属于盲目之贪,王婆属于饕餮之贪,澄子属于强暴之贪,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无一不是眼中心中只有自己、只有欲望,而忘记了旁人、忘记了法度,最后成了反面教材。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