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感恩父母的古诗词名句(感恩父母的古诗词大全)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19 04:2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感恩父母的古诗词名句(感恩父母的古诗词大全),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438个字,大小约为37KB,预计浏览完需要22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中国孝亲诗词52首:思为人之本,念父母之恩









































图文均来自网络


感谢母亲!母亲节读十首关于母爱的古诗词,感恩那份不求回报的爱

今天是母亲节,祝全天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因为神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母亲是最伟大的存在,母亲两个字神圣而充满力量,母爱也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因为母亲,这个世界更加温暖和有爱,也因为母亲,每个人都拥有了最真挚的爱和最不求回报的爱。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被定为母亲节,最初这个节日是由中国港澳台地区开始流行的,到上世纪80年代,内地的民众也开始接受并庆祝这个关于母亲的有意义的节日。孩子们会在这一天对母亲说节日快乐,也会为母亲献上一束康乃馨,还会举办一些家庭活动或者各种形式的聚会,为母亲庆祝,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情。中国传统教育十分注重孝道,所以对于母亲节这一天的庆祝形式,大家也都比较重视。


但实际上,再往前追溯的话,最早的母亲节


不知道有没有听过这句关于母亲的格言——上帝不是无所不能的,所以创造了母亲。母亲是伟大的,她们给予子女的爱连绵不绝,她们集慈爱、温柔、善良于一身。在我国文化传统中,讲究的是“孝为先”,对母亲的爱也是深沉和神圣的。从我国远古时期,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中,便记载了母亲的形象,突出了女性在人世间的地位。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母亲慈爱、贤良的一面被千古流传。比如,《岳飞传》中,教子“精忠报国”的岳母,《杨家将》中,深明大义的佘太君等等经典母亲形象深入人心,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贤母,被我国文史和人民生活中口口相传。


当然,对于子女来说,不光要在母亲节这一天感恩母亲,在平常的每一天都要牢记母亲为我们付出的爱,都要知道感恩与回报。一束鲜花,一个小礼物,哪怕一句“妈妈,您辛苦了”,都是对伟大母爱的敬仰。今天,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母亲做点什么,让她们感受到作为儿女的那份爱。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我们一起欣赏十首关于母爱的古诗词,祝愿全天下母亲身体健康,快乐永远。


短歌行


王建 〔唐代〕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无乐声。


墨萱图·其一


王冕 〔元代〕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岁暮到家/岁末到家


蒋士铨 〔清代〕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渡辽水


王建 〔唐代〕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孟浩然 〔唐代〕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


四座推文举,中郎许仲宣。


泛舟江上别,谁不仰神仙。


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陆游 〔宋代〕


风怒欲拔木,雨暴欲掀屋。


风声翻海涛,雨点堕车轴。


拄门那敢开,吹火不得烛。


岂惟涨沟溪,势已卷平陆。


辛勤蓺宿麦,所望明年熟;


一饱正自艰,五穷故相逐。


南邻更可念,布被冬未赎;


明朝甑复空,母子相持哭。


导引·思齐文母


范祖禹〔宋代


思齐文母,盛烈对皇天。


演宝祚千年。卿云复旦治功全。


厌人世登仙。龙舆忽掩三川。


彩仗属车旋。维清象舞告英宣。


入诗颂歌弦。


晒旧衣


周寿昌 〔清代〕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将母


王安石 〔宋代〕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忆母


倪瑞璿 〔清代〕


河广难航莫我过,未知安否近如何?


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


母亲节致敬母亲,诗经母亲古诗两首赏读: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母亲节赏读诗经古诗《蓼莪》《凯风》: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公历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国际通行的母亲节。1913年在鹰酱国创立,以国家法定节日的形式纪念尊重母亲,在这天,用石竹花,康乃馨祝福和陪伴伴随母亲。由于鹰酱国的影响力,而且切合了人们需要一个节日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敬意的需求,迅速在全球传播。


上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内陆,在内容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更有中国特色,送给母亲祝福礼物,陪伴母亲,感恩母亲,有着强大感恩孝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母亲节也过得特别深厚。


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专门的母亲节?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是问题。


第一,中国上古就流传的女娲,伏羲,嫘祖的祭祀,就包含了深刻地崇拜母神的思想。


第二,自先秦以来,对父母的感恩,是一直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的。


第三,历代王朝,以孝为本治理天下。


第四:母亲的地位,在伦理中占据的相当的分量。


孔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说的就是,父母年迈,孩子们就不要去远的地方,如果实在要去远的地方,一定要安排好父母的生活。古中国看重的是和谐和延续,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要精心爱护,父母老的时候,子女要尽最大能力赡养,子孙延续,代代相传。


关于感恩父母的诗,先秦诗经就有。其中著名的就是《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诗经《蓼莪》


看见春夏野地里生长的抱娘蒿,在外面征战的儿子不禁伤感落泪。


那抱娘蒿在摇曳,却不是我家乡的草,我想起父母,生养我辛劳。


那抱娘蒿摇曳,却没有家乡长得茂盛,我想起我的父母,生养我劳苦憔悴。


瓶子里没有水,那是池水的耻辱,不能养活父母,是子女的耻辱。而我的父母已经不在,没有父母的地方,家园和内心一片荒芜。


我记得父母生我,母亲是一直把我抱在胸前,抚摸喂食,一点点看我长大,出门一会,就舍不得我,干脆出入都抱着我。这样辛苦慈爱的养育,我想报答时,他们却死了。


我站在这他乡的南山,风吹动我的长发,别人都有用粮食回报父母的机会和时间,而我为什么没有。


我站在南山的山坡上,别人都在赡养父母,为什么只有我,不能为他们送终养老?


这里虽然父母同提,因为他的父母,都已经亡故。


但是这首诗的侧重点,实际更倾向母亲的养育。


在父系社会,母亲的职责就已经相对明确,生育抚养孩子,并参与力所能及的农业劳作,而父亲主要是家庭食品和经济的重要支撑,实际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今天。


诗经中的”莪“,就是抱娘蒿, 抱根丛生,很像孩子们粘着父母团团生长,由主根供应营养,仿佛古代的家庭,在艰苦的条件下生存。


那么孩子成长当中,哺育抚育的职责更多是落在母亲身上。母亲用布条和皮毛将孩子捆绑在胸前,不但进行哺育,还要参加农业劳动。


所以这里的”母兮鞠我“是格外生动,这个”鞠“,在上古是皮毛制品,能够打包成球状或者包袱状。无论是不是兽皮,这个姿态,已经显示里,孩子一直在母亲的怀中。


”出入腹我“,可以理解父母出入就是为了孩子果腹在辛劳,但是也有一种可能,母亲要外出作农活,心里不放心,几次回到家中,决定还是将孩子捆在腰腹间。


弱小的孩子,是在父母如此艰辛细腻的呵护下成长,殚精竭虑,劳苦艰难。


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母子,父子之情,早就融进了身体灵魂里。


而实在是不幸福的是,这个儿子,还没有能够回报父母时,父母就死了。


当别人家的成年男子,将田野中的谷物给予父母,以回报父母养育恩德,享受天伦之乐时,他看到的,是原野里的抱娘蒿。


这是为子女最大的悲伤,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家父母早亡的原因是什么呢?后世多有猜测。贫寒,疾病。但是更有一种可能,战国时代,很多家庭都要出丁作战,这种被迫的远离,造成子女和父母的分离。而在他乡的他无能回乡,无能赡养父母,就像父母的生命本来可以延续,就像瓶子里只要打满水就可以,但是他的处境,是远水延续不了父母的生命,这是做子女的耻辱,他的父母憔悴辛苦,无人照料而死亡。


他在他乡的南山,失魂落魄,痛哭流涕。


古人的思乡,是有着深刻的亲情联系的。


温馨的母爱,成就孩子快乐依恋的童年,也成为一生的动力和财富。


而他这里缅怀父母养育他的艰辛和温馨,相信他的一生也会如他父母一样,对子女深爱,不求回报。


这首诗的美,在于那幼年时候的细节。对于母爱的发自内心的细腻地描绘。


抱娘蒿茂盛的季节,恰恰是早夏,对于母亲的爱,古今中外,有着季节的感应,草木旺盛的五月,宁不思亲?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诗经 《凯风 》


上文说到抱娘蒿茂盛的季节,是早夏,对于母亲的爱,有着季节的感应,草木旺盛的五月,感怀母亲。


那么诗经还有一首专门歌咏母亲的诗歌,也恰恰是早夏。


凯风就是指的南风,早夏的风,从南方吹来,吹动着枣树的小苗。


枣树的小苗在生长,做母亲的是如此辛劳。


早夏的风从南方吹来,吹动着枣树的树干,母亲是这样的善良,只是我们如小树苗,还没有成材。


在暴烈的太阳下,有冰凉的泉水,只是我们如同没有长大的枣树,根本不能去汲水来回报母亲。


母亲有我们七个孩子,母亲实在是辛苦。


看着树上的黄鹂,此时清脆鸣叫,仿佛歌颂着这蓬勃的夏季。


可是母亲有七个孩子,孩子们却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这首诗的直觉,就是儿多母苦。夏天来了,七个孩子如同枣树的树苗,泉水太远,何以灌溉这些急于生长的树苗?


父亲在这首诗里缺席,是什么原因不清楚。这个母亲在黄鹂婉转的季节,看着树苗和七个孩子发愁,她还是要拖着疲惫的身体,去远方找水。


这是孩子中一个大孩子的焦虑吗?看着母亲无能为力,恨着自己不能早些长大,还是同情这位母亲的母亲同龄人,为母亲的命运伤感?


有孩子七个,没有一个可以宽慰助力母亲。


这首诗的解读,历来不同。明明是一首同情母亲,赞美母亲辛劳的诗,在汉朝的《毛诗序》里,强调男尊女卑,说成是七个孝子,因为母亲不安于室,想再嫁,而发出的成全母亲的诗歌。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而在宋朝朱熹,则更丑化了母亲,说是古代卫国,女子辗转出嫁,七个子女委婉说以自己不能赡养母亲,而实际是将罪过堆积到母亲头上,真是可笑。


倒是近代闻一多,说了直话,母亲这样劳苦,孩子们的父亲缺席,这是在讽刺孩子的父亲不尽职责。


那么回到民歌本身,这首诗其实是表达对母亲的辛苦,同情和哀伤的。


没有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可是生产力低下的先秦时代,一个母亲养着七个孩子,却要操心孩子的吃喝,枣树太多,泉水太远,这位母亲不管是何种原因,看不到身边男人的得力帮助,她发愁看着七个孩子,艰辛与奔波觅食,森林的美好,黄鹂的婉转都和她无缘。


孩子天真地围绕在母亲旁边,她有时间和心情去沉醉在孩子的互动当中吗?


她要去找泉水,找到孩子生存的食品。这些孩子太小,何以安慰母亲?


七个孩子的成长和将来,都是母亲要操心忧患的事,她怎么不忧愁?


那么退一万步说,这些孩子不是同一个父亲,那么造成这种艰难现状的,是母亲吗?母亲尚且为了孩子的成长愁眉不展,何以那些道学士,解读为母亲的罪过?真是欲求之罪,何患无辞!


我看到的就是这个母亲一直在生存的绝境里,就算她对命运有微言,又有何过?


这些夭夭的小枣树,这些嗷嗷张嘴的孩子们,哪个不是母亲的压力?她是不愿意离开,还是锁在了困局里,都值得商榷思考。


这么多孩子的母亲,如果她尚有一点点如同夏天的青春,也消耗在无尽的对子女生存的付出吧。


这首诗,今天读来,是个明白人,都知道七子之母,会承担人生多么大的艰难和艰辛。


我希望这是其中一个孩子深切的歌颂和吟咏,希望自己快些长大,回报母亲的辛劳。


而很多现象从古到今都有,孩子越多,可能家庭矛盾越多,而造成最终父母无子女真诚赡养。


又到一年母亲节,草木峥嵘的初夏,绿叶成阴子满枝的时候,为了果实,树木奋力在夏天的阳光里,给果实遮风避雨,为了孩子,多少母亲牺牲自己的光阴年华,在岁月里操劳。


诗经两首,献给天下的母亲,提醒天下的孩子,勿忘母恩。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清朝一诗人命运悲苦,雪夜写下一首诗辞别老母,28字让人热泪盈眶




乾隆三十六年(1771),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户简陋的茅舍中还亮着一盏寒灯,灯下是一个儿子向老母拜别的场景。




外面风雪肆虐,呼啸的北风透过轻掩的柴门,又从窗户的缝隙中挤进屋内,瞬间添了几分凉意。




诗人这些年为生计所迫四处入幕,如今正月还未过完,在这风雪之夜,不得不再次离家而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何况在这冰冷的暮夜。




他掀起门帘,看到高龄体弱的老母亲愁容满面,眼中的热泪早已哭干。此去山高路远,夜黑风寒,母亲满是担忧,她怎舍得爱子远游呢。




借着微弱的灯光,他猛然瞥见母亲的双鬓不知何时已变得斑白,不觉悲从中来,因为这是让人刺眼和心痛的一种白。




夜色渐晚,风雪渐大,他推开柴门就要出发了,可双脚似乎沉重得迈不开步子。他强忍悲伤,故作洒脱,待走出很远,才敢回头去望,发现老母还倚着柴门在目送着他渐行渐远。




离别让诗人思潮起伏,想起多年的漂泊奔走和仕途失意,不能奉养母亲于身边,感叹自己身为儿子有何用,还不如没有。




羞愧和着万千悲愤将诗人的内心填满,万般感慨化作一首伤感的诗篇《别老母》:




搴(qiān)帷拜母河梁去,


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


此时有子不如无。




01




诗人是黄景仁,这一年他23岁。受太平知府沈业富的邀请,他前往去做幕宾。




多少人就是通过他这首拜别母亲的佳作而认识他的。没有太多的语言表达,仅仅用寥寥几语描绘了一个寻常生活中的母子离别场景,可是这份平凡朴质的真情却足以感动无数读者。




全篇弥漫着的别离之痛、思念之伤让人生发出一种共情。反观自身,在尘世中奔走的我们,分明和他一样也有过四处漂泊的岁月。那份为生活所迫的无奈,那份依依不舍的酸楚,那份面对未知的惶恐,都是如此清晰可感。




他用平淡的笔触写尽了对母亲的歉疚、壮志难酬的悲哀,还有那份潜藏其中的怅惘和迷茫。深夜里,与高堂老母、娇妻幼女别过,更添一层悲凉,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无奈酸楚,令人无不堪怜。




一句“此时有子不如无”的凝重自责直击心底,浅语道衷肠,道出了天下所有离家远行的游子们的肺腑之言。




这种不能奉养亲母在侧的憾恨之情,非亲身经历,不能道出。这种最是难奈的沉痛之情古今皆同,只有体会过的人,才会感同身受。






要知道,在古代,离别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大事。当时交通极不发达,最快的交通工具莫过于马和船了。一次远行往往要花上数月、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抵达目的地。




途中,既要穿过荒山野岭,还要越过江涛河浪,其间盗贼横行,医疗条件也差,可谓风险重重。因此,每一次远别都有可能是此生最后一次见面,一别成永诀的事司空见惯,黄景仁又岂能不知。




《论语·里仁》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慈母已是风烛残年,游子却不得不忍痛离开,这怎能不使游子陷入深深的自责。




对前途迷离的他而言,远游实则是一场漫无目的且带着风险的闯荡,苍茫之夜奔赴的实则是一个遥不可知的未来,这样的痛苦和羞愧怎能不深入骨髓。




02




黄景仁,字仲则,又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乾隆十四年(1749)出生于常州一个没落的一个书香世家。




他是一位清朝诗人,我们似乎并不太熟悉他本人,却常将他的诗句挂在嘴边,比如那句很有名的自嘲诗“百无一用是书生”。






黄景仁命途多舛,家世相当凄苦。父亲在世时,黄家尚能勉强维持生计,不料父亲在他四岁那年就撒手人寰,家中只剩“田半顷、屋三椽”,以致“家徒壁立”。




幼年的黄景仁就立志发奋苦读,寡母屠氏也把重振家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教之识字,督之读书。




他天资聪慧,好学上进,7岁随祖父归武进,居白云溪北,8岁入塾,9岁时便能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的佳句,令人赞赏不已。




十二、三岁的时候,他的祖父、祖母也相继去世,16岁时兄长早逝,只剩他和母亲相依为命。门庭益发单薄,家境愈加窘困,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担起家庭生活的重任。




含辛茹苦的母亲东乞西讨,艰苦贫寒的生活异常辛酸。小小年纪既要承受失去至亲的悲痛,还过早地尝尽世间苦难,这样的人生经历让少年的黄景仁早熟又早慧,也养成了他多愁善感的个性。




03




16岁那年,他从三千人的童生试中脱颖而出,位居榜首,考取秀才。原以为自己才华横溢,前途将一片光明,不料后来他五度江南乡试,三应顺天乡试,均屡试不中。




19岁时,他参加了江宁乡试,名落孙山,只得把内心的失落和激愤寄托笔下,写下那首广为传诵的名诗《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chèn),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生于盛世,诗名远扬,深受当时大儒学士的赞赏与青睐。然而在那个功名决定自身社会价值的时代里,他空有一身诗才,却无用武之地,就像一只受伤的困兽,看不到出路与光明。


他看尽人生百态,尝尽人世悲苦,没想到一次次努力换来的是屡次的科场失利,是多年的生计无着。




出身清贫的黄景仁将自傲孤高和敏感自卑集于一体,其内心的失意和不平一时达到了极点,到头来只能凄凉地叹一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句诗几百年来口口传诵,几乎成为命薄运蹇的代名词,引得多少怀才不遇士人们的共鸣。




他多想靠自身所学摆脱贫穷的出身,多想让母亲过上稳定宽裕的日子,可是残酷的现实与自我抱负的巨大差距击碎了他美好的憧憬。




04




黄景仁一生落落寡合,却不乏良师益友。乾隆三十一年(1766),时年18岁的他曾入常州龙城书院学习,为山长邵齐焘(tāo)所器重。




邵齐焘先生对体质羸弱却傲骄敏感的黄景仁产生了怜悯之心,曾作诗教诲他要宽容应对世俗,引导他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老师邵齐焘的知遇之恩他深深铭记。




正是在书院学习期间,他遇到了洪亮吉,黄景仁才情横溢,傲气骄矜,洪亮吉则气度宽容,爽朗重情。相似的命运和同样的抱负让两位同窗,慢慢发展成了一生至交。




乾隆三十四年(1769),迫于贫寒的家境,黄景仁满含凄楚地踏上负米出游、依人作幕的生涯。




幕客入幕,不为参政议政或谋划戎事,反而只能做些整理文稿之类的杂事,如修书、著书、校书,以及诗酒唱和、佐理翰墨、诗文娱人等。




他游幕于多家幕府,足迹遍及浙皖三湘,一边待考乡试,一边筹谋生计。数不清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艰难地跋涉在南来北往的途程之中,也记不得有多少次寒灯独夜,他孤寂地栖宿在异地他乡的旅舍之内。


在远离故土,作别至亲的日子里,他凭靠着亲友给予的一点温暖,捱过生命中的愁苦、哀怨、病患和伤感。




就在黄景仁拜别老母的这年冬天,朱筠先生奉命督安徽学政,慕其名,他先后将洪亮吉、黄景仁延至幕中。




这是黄景仁一生中难得的快意安定时光,他不止受到朱筠的赏识,还得以再次得以与平生好友相伴,白日饮酒校文,夜间切磋诗技。洪亮吉后来回忆:“君日中阅试卷,夜为诗,至漏尽不止。每得一篇,辄就榻呼亮吉夸视之,以是亮吉亦一夕数起,或达晓不寐,而君不倦。”




黄景仁虽在外游幕,但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尤其是对老母充满愧疚。客于朱筠幕中时,有家难回的他就写过一首《春日客感》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祇(zhǐ)有乡心落雁前,更无佳兴慰华年。


人间别是消魂事,客里春非望远天。


久病花辰常听雨,独行草路自生烟。


耳旁隐隐清江涨,多少归人下水船。




05




乾隆三十七年(1772)春,三月里的上巳佳节,朱筠于安徽马鞍山采石矶的太白楼上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文人盛会。




那一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饮酒赋诗,好不热闹。席间,最年少的黄景仁,身穿白袷,飘逸洒脱,立于日影之中,挥笔自如,倾刻数百言,座客皆搁笔赞叹。




一诗既出,便被誉为堪比王勃滕王阁作赋的佳作,还在一夜之间,人竞抄写,传诵不绝,一时纸贵,从此诗名大振。




这位“著白袷(jiá) 立日影”的少年究竟作了何等好诗,引得诗友们争相传诵呢?即《笥(sì)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


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仙安在哉……


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


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




尽管黄景仁诗名日益显著,但生性高傲的诗人终不免有“长铗(jiá)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的叹息。仿佛热闹一直是别人的,伴随他的是无穷的清苦和孤独。




对于长久寄人篱下,长年客居在外的诗人而言,他骨子里的忧思是如影随形的,哪怕是团聚的时刻也不例外。




乾隆三十八年(1773),岁次癸巳,黄景仁回到故乡和亲友团聚。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他却在暖意融融的团聚之后,独自伫立在街市的小桥上仰望夜空。




诗人一直活得很清醒,他透过“千家笑语”的盛世表象,已隐隐觉察其背后潜伏的巨大忧患。在这清冷的夜里,怅惘和忧虑陡然袭来,于是《癸巳除夕偶成》两首从笔尖流出:




(其一)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其二)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06




乾隆四十年(1775),27岁的黄景仁远赴北京,次年夏,应乾隆帝东巡召试取二等,以二等充四库誊录生。在京师,他与当时的京城名流如王昶(chǎng)、翁方纲、纪昀等人密切交往。




他天真地以为可在京城立足了,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迎母移家来京,不料俸薄口众,未支撑多久,生计又成问题。全家陷入更困顿的境地,不得不依赖好友们的资助聊以度日。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一语就足以见得他的生活多么捉襟见肘,我们都能想象出流落异乡的一家人,九月的深秋里,因没有御寒的衣物而在萧瑟的秋风中颤栗发抖的凄惨场景。




另外,黄景仁在京都参加的几次乡试都以失败告终,此时他已负债累累,仕途无望。困顿潦倒、贫病交加、梦想破灭,现实的种种让诗人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备受煎熬,终致心力交瘁。




乾隆四十七年(1782),他被授武英殿书签官,依例应得主簿,由友人资助,捐为县丞,在京候铨选。




乾隆四十八年(1783)三月,35岁的黄景仁被债主所逼,乃北走太行,抱病赴西安,此程千里有余,他行至山西解州(今山西运城)时,病情恶化,不幸病故。






这个诗心纯正、行吟一生的落拓诗人,短暂的生命就此草草地画上悲凉的句号。来这人间一趟,他就像一位孤独的旅客,并未享受盛世应有的富足和美满,反而在仕途困顿、生活窘迫中走完了愁苦的一生。




“颠狂落拓休相笑,各任天机遣世情。”再回首,他还是那个特立独行的诗人,当大部分人皓首穷经,沉迷故纸堆中之时,他依然坚定地执着于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独树一帜,“以情取胜”,是内心深处的呼唤,是为底层士子的呐喊。他用悲天悯人的作品,深情诉说着落寞的心境和黑暗的现实。




他一生奔波劳苦,久试不遇,四方游幕,只能在世事无常的漩涡中进退维谷,夹缝求生。行走于那个时代,他始终都在边缘徘徊,至死都未能真正靠近过喧嚣。




“添君风雪三更梦,老我江湖十载灯。”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似乎看得见他江湖夜雨的落魄一生,看得见他风雪之夜别老母的那次远行。




-


溪月弯弯,愿用厚重作纸,清淡作笔,书写流年。


6首写母亲的唐诗,李白真实,李商隐悲伤,孟郊和白居易更值一读

千百年来,以歌颂母爱为主题而广为流传的诗歌,首推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短短的三十个字,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衣的场景,针针线,密密缝,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挂念与期盼。诗歌语言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而深厚。


此诗的


1992年香港曾经举办"我最爱的十首唐诗"活动,最后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由此可见此诗影响范围的广泛,是难得的歌咏母爱的佳作。


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最为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这首《送母回乡》写于


豫章行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


这首《豫章行》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之手,当时正值安史之乱,为了平定叛乱,各地都在不断征兵。李白到达豫章时,恰好亲眼目睹了新征入伍的士兵与妻儿老小分别时的凄楚场面,其中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白发苍苍的母亲送别儿子时的痛哭哀号。


感情丰富、长于纸笔的李白一时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长诗。


一反往日作品的想象飞扬、奇伟瑰丽的特点,李白的这首诗着力写实,描写出一副老母与孩子分别之时"呼天野草间"的悲怆场面,


遣兴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遣兴,有写诗来消遣的意思,《遣兴》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乱军所擒,思念家中亲人时所写。


骥子,是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诗的前两句称赞宗武的聪明,三岁时就知道问家中来客的姓名,还会背杜甫写的诗。可惜世道不太平,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又贫困,全家都要靠他们慈爱的母亲才能够支撑下去。


"怜渠小"、"仰母慈"等用语,罕见地流露出了诗人对没能尽到家庭责任的愧疚之情。


杜甫的妻子杨氏,是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她嫁给杜甫的时候,杜甫30岁,杨氏比他小十几岁,当时还不到20岁。据记载杨氏一共生育了5个儿女,杜甫一向在外宦游,家庭贫困和杨氏在家独力支撑的窘况可想而知。


这首诗中,虽然只有一个字提到杨氏,但是作为诗人妻子、5个孩子母亲的杨氏终于难得地在杜甫的诗中露了一面。


西上辞母坟


高盖山头日影微,


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


不见丁宁嘱早归。


这首诗的


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读诗还是要读白居易,主题明确,文字浅显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长。白居易的作品言浅意深的特点非常突出,常常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中蕴含着深长的寓意,这首《慈乌夜啼》同样如此。


慈乌,是一种体型较小的乌鸦,具有母慈子孝的美德。诗中提到的吴起,是战国时的鲁国名将,他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也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和他断绝了来往。曾参,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当时有名的孝子。


诗歌前半段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慈乌失母后夜啼的情状,运用吴起、曾参两个典故,借慈乌自喻,寄托了"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当父母健在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奉养老人,使他们颐养天年,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然,空留悲哀凄怆的诗歌,又有何益呢?


千百年来,以歌颂母爱为主题而广为流传的诗歌,首推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短短的三十个字,以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衣的场景,针针线,密密缝,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无限的挂念与期盼。诗歌语言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而深厚。


此诗的


1992年香港曾经举办"我最爱的十首唐诗"活动,最后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名列榜首。这首诗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向世界各国推荐的学生优秀读物,由此可见此诗影响范围的广泛,是难得的歌咏母爱的佳作。


送母回乡


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


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


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


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最为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这首《送母回乡》写于


豫章行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


这首《豫章行》出自唐朝大诗人李白之手,当时正值安史之乱,为了平定叛乱,各地都在不断征兵。李白到达豫章时,恰好亲眼目睹了新征入伍的士兵与妻儿老小分别时的凄楚场面,其中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白发苍苍的母亲送别儿子时的痛哭哀号。


感情丰富、长于纸笔的李白一时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长诗。


一反往日作品的想象飞扬、奇伟瑰丽的特点,李白的这首诗着力写实,描写出一副老母与孩子分别之时"呼天野草间"的悲怆场面,


遣兴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遣兴,有写诗来消遣的意思,《遣兴》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乱军所擒,思念家中亲人时所写。


骥子,是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诗的前两句称赞宗武的聪明,三岁时就知道问家中来客的姓名,还会背杜甫写的诗。可惜世道不太平,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又贫困,全家都要靠他们慈爱的母亲才能够支撑下去。


"怜渠小"、"仰母慈"等用语,罕见地流露出了诗人对没能尽到家庭责任的愧疚之情。


杜甫的妻子杨氏,是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她嫁给杜甫的时候,杜甫30岁,杨氏比他小十几岁,当时还不到20岁。据记载杨氏一共生育了5个儿女,杜甫一向在外宦游,家庭贫困和杨氏在家独力支撑的窘况可想而知。


这首诗中,虽然只有一个字提到杨氏,但是作为诗人妻子、5个孩子母亲的杨氏终于难得地在杜甫的诗中露了一面。


西上辞母坟


高盖山头日影微,


黄昏独立宿禽稀。


林间滴酒空垂泪,


不见丁宁嘱早归。


这首诗的


慈乌夜啼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


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读诗还是要读白居易,主题明确,文字浅显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长。白居易的作品言浅意深的特点非常突出,常常在浅显易懂的文字中蕴含着深长的寓意,这首《慈乌夜啼》同样如此。


慈乌,是一种体型较小的乌鸦,具有母慈子孝的美德。诗中提到的吴起,是战国时的鲁国名将,他为了追求功名,母亲死了也不回家料理丧事。他的老师曾申(曾参的儿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和他断绝了来往。曾参,春秋时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当时有名的孝子。


诗歌前半段用大量笔墨描写了慈乌失母后夜啼的情状,运用吴起、曾参两个典故,借慈乌自喻,寄托了"舐犊情难报,未尽反哺心"的无尽愧恨和哀伤。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所以当父母健在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奉养老人,使他们颐养天年,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然,空留悲哀凄怆的诗歌,又有何益呢?


:
   感恩父母的句子(30句关于感恩父母的名言警句)
   30句关于感恩父母的名言警句,让孩子心怀感恩,作文提升10分! 专栏 小学作文日积月累素材帮作者:教师育儿59.9币1,121人已购查看 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感恩的名言 滴……【详情
   感谢父母的话简短说说(50句感恩父母的感人话语)
   1. 人生短,岁月长。念亲恩,最难忘。乳汁甜,饭菜香。冷与暖,放心上。臂弯里,风雨挡。春光美,百花香。慈母心,像月亮。多呵呼,暖心房。母亲节快乐!感谢母亲的话。 2. 山,……【详情
   感恩父母的话(93条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名句)
   93条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名句,教导孩子良好的品格,积累越多越好! 专栏 小学作文日积月累素材帮作者:教师育儿59.9币1,137人已购查看 1.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详情
   关于感恩父母的句子(抖音感恩爸妈的句子)
   1.妈妈的心很大,包容我的任性;妈妈的眼很美,对错分辨得清;妈妈的话很暖,句句娓娓动听;妈妈的爱很纯,安抚我那颗驿动的心。祝妈妈感恩节快乐! 2.没办法去修饰那眼神,那……【详情

【本文标题和网址】感恩父母的古诗词名句(感恩父母的古诗词大全) www.chun1983.cn/cjxs/122241.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