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围城中的故事有哪些情节概括(围城中的故事情节)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知识库 /  2023-05-19 11:1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围城中的故事有哪些情节概括(围城中的故事情节),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1266个字,大小约为50KB,预计浏览完需要29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壹点音频|领读经典:方鸿渐与四名女性的复杂关系串起围城的故事

《围城》的情节跌宕起伏,方鸿渐和四名女性之间的复杂关系串起了整个故事的脉络。


今天让我们跟随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兵的脚步,继续学习现代文学知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围城》中的徐志摩、郭沫若与曹禺

钱锺书先生


在钱锺书逝世20周年之际,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站在“钱学”爱好者角度,将自己近年来对钱锺书的传记研究、生平史料以及学术趣味的研究、解读文章结集成《钱锺书交游考》。


谢泳著《钱锺书交游考》,九州出版社出版。


书中谈钱锺书的学术态度,谈他作品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索隐,谈他与其他学者之间的交往和思想比较,谈新旧交替时期人心的嬗变……展现了钱锺书在治学、为人方面的风采,彰显出一代大师的精神品格。钱锺书的许多观点、言论在书中属首次披露。


徐志摩


徐志摩去世时,钱锺书还在清华读书。徐大概不知道有钱锺书,但钱肯定知道徐志摩。注意钱、徐的关系,可帮助我们理解钱锺书对新诗的判断,即钱对新诗的评价不高。这可从钱锺书父亲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对中国新文学的评价中推测出来。钱氏父子的文学观,相同处多于相异处,甚至可以猜测,钱基博对中国新文学的评价,有许多受到钱锺书的影响。


徐志摩


钱锺书写《围城》,喜欢把自己的文艺见解和对人物的评价,借小说人物之口说出来。就这个意义,可认为《围城》是钱锺书的自传。《围城》中有两处提到徐志摩。


第一次是方鸿渐刚从国外回家省亲,在当地学校演讲“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时称:“海通几百年来,只有两件西洋东西在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关于梅毒,方鸿渐说假如没机会见到外国原版书,“只要看徐志摩先生译的法国小说《戆第德》,就可略知梅毒的渊源”。这个细节完全真实。


第二次是在苏文纨家,诗人董斜川和方鸿渐、苏小姐谈到近代的诗人。董提到“我那年在庐山跟我们那位老世伯陈散原先生聊天,偶尔谈起白话诗,老头子居然看过一两首新诗,他说还算徐志摩的诗有点意思,可是只相当于明初杨基那些人的境界,太可怜了”。这个细节取材于1935年钱锺书在苏州和陈衍的谈话经历,不过那次臧否的多是近代文人。


《围城》第一次提到徐志摩,有点讽刺意味,第二次提到就基本是评价性的判断了,这也大体可理解为钱锺书对徐志摩的评价。


钱基博著《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凡涉及对徐志摩的评价,基本与《围城》里的判断在一个层面上,也就是肯定中的否定。钱基博对中国新文学的评价不是很高,语气中时常流露否定的判断。钱基博著书的习惯是多引别人的见解为自己的断识,一次他在引述章士钊对新文学的评价后叙述:“纵有徐志摩之富于玄想,郭沫若之回肠荡气,谢冰心之亲切动人,王统照之尽情欢笑”,再引旁人的话为自己的判断:“中国新诗,至今未上轨道。”


对当时的新文学,钱基博先述胡适对白话文的提倡,再评价鲁迅的文体,他认为鲁迅的文体是“以欧化国语为建设”,钱基博引述周作人的观点:“中国散文,适之、仲甫,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平伯、废名,涩如青果。志摩、冰心,流丽清脆。”钱基博对新文学的总体评价是“一时景附以有大名者,周树人以小说,徐志摩以诗,最为魁能冠伦以自名家。而树人著小说,工为写实,每于琐细见精神,读之者哭笑不得。志摩为诗,则喜堆砌,讲节奏,尤贵震动,多用叠句排句,自谓本之希腊……树人善写实,志摩喜玄想,取径不同,而皆揭‘平民文学’四字以张大”。


1932年,就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出版前后,钱基博给钱锺书的信中有“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的告诫。钱锺书对此虽未必完全认同,但这个判断事实上影响了他的一生。钱锺书后来无论是写《人·兽·鬼》还是《围城》,其主要讽刺对象基本是“新月”和“京派”文人群体,这有他真实的生活感受,也可能与他对当时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评价有关,他似乎对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始终保持一种警惕。注意这个视角,对于深入研究钱锺书可能有所帮助。


郭沫若


1984年,傅璇宗出版《李德裕年谱》后,给钱锺书送去一本。钱对傅说:“拙著四二八页借大著增重,又四一六页称吕诚之丈遗著,道及时贤,惟此两处。”钱锺书在新版《谈艺录》中提到傅璇宗的《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研究资料汇编》和吕思勉的《读史札记》。从钱锺书“道及时贤,惟此两处”,可理解为他对中国当代学者的一个态度。


郭沫若


钱锺书1949年后与郭沫若在同一单位供职。郭是科学院院长,钱是科学院下属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以郭沫若当时的社会声望,钱锺书注意郭的言行,在逻辑上应当没有问题,但我们很少发现钱锺书对他的直接评价。


1979年,钱锺书访问美国曾见到夏志清。夏志清《重会钱锺书纪实》中有一细节,夏志清奇怪,郭沫若“为什么要写贬杜扬李的书?”钱锺书答:“毛泽东读唐诗,最爱‘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后虽有人指出,郭写《李白与杜甫》是其早年的学术趣味,但这也改变不了钱锺书对郭沫若的评价。而且,钱锺书的这个态度,可能并非1949年后才产生的。


《围城》第七章有一细节描写:“何况汪处厚虽然做官,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


这段文字最见钱锺书讽刺风格。这个“三百年祭”,显指郭沫若名文《甲申三百年祭》,因为“三百年”并非约定成说,钱不用“二百年、四百年、五百年”而特用“三百年祭”,一定略有深意,至少可这样理解。即使是妄断,这个理解在学术上也可成立,因为巧合也是写作时记忆的反映。


《围城》写于1946年,而《甲申三百年祭》写于1944年。《围城》叙事,凡具体事件、书名及当时风尚,皆有真实所指,而这个讽刺,也可理解为是钱锺书对一篇名文的态度。


曹禺


《围城》里有两个细节与曹禺有关:


第一次提到:这位褚慎明原名褚家宝,成名后嫌“家宝”这名字不合哲学家身份,据斯宾诺沙改名的先例,换称“慎明”。


第二次提到:辛楣问她怎样消遣,她说爱看话剧,问辛楣爱看不爱看。辛楣说:“我很喜欢话剧,可惜我没有看过——呃——多少。”范小姐问曹禺如何。辛楣瞎猜道:“我认为他是最——呃——最伟大的戏剧家。”范快乐地拍掌道:“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同。你觉得他什么一个戏最好?”辛楣没料到毕业考试以后,会有这一次的考试。十几年小考大考训练成一套虚虚实实、模棱两可的回答本领,现在全荒疏了,冒失地说:“他是不是写过一本——呃——‘这不过是’——”范的惊骇表情阻止他说出来是“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辛楣承认无知胡说,她向他讲解说“李健吾”并非曹禺用的化名,真有其人。


曹禺


上文涉及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有名的两位剧作家,曹禺与李健吾。他们和钱锺书同出一校一系。


钱锺书这个比喻定有深意,从中可判断这是对两个剧作家的评价。1991年版《围城》在这段话下加了注释:“《这不过是春天》是李健吾的剧本,在上海公演过。”《围城》中,赵辛楣把李健吾误说成曹禺,难道不是对两个剧作家的一种评价吗?如果说是开玩笑,事后应有所交代,但后来的故事发展中,没有对这个情节的说明。


一般说来,小说家在作品中拿同学和熟人开玩笑有两种情况,一是特别相知,二是彼此有看法。前者可理解为善意的调侃,后者可能另有深意。


其实还有故事。1934年7月1日出版的《文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在剧本栏共发了三个剧本,依次是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曹禺《雷雨》,顾青海《香妃》。


李健吾在《时当二三月》一文中说:“戏是有一出的,就是早已压在靳以手边的《雷雨》……他承认家宝有一部创作留在他的抽屉。不过,家宝没有决心发表,打算先给大家看看……靳以和巴金都说,有些小毛病,然而被感动了……编者是有气魄的,一口气登完这四幕大剧。”


据此可判断,当时可能对李健吾剧本的评价更高一些。在钱锺书看来,可能他更认同李健吾的剧本,但事实上,后来李健吾其实被遗忘了。


1980年11月,钱锺书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教授恳谈会上,以《诗可以怨》为题发表演讲。他说:“按照当代名剧《王昭君》的主题思想,‘汉妾辞宫’绝不是‘怨’,少说也算得上是‘群’,简直竟是良缘嘉会,欢欢喜喜,到胡人那里‘扬蛾入宠’了。但是,看《诗品》里这几句平常话时,似乎用不着那样深刻的眼光,正像在日常社交生活里,看人物都无须荧光检查式的透视。”《王昭君》是曹禺改革开放后完成的历史剧,从钱的语气可判断,他的评价不高。


1979年5月,钱锺书访问美国,评论家水晶问钱锺书,曹禺现在如何?钱答:“曹禺很好。今年下半年将可能来美国访问。”



编辑制作: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 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围城》里那两封“不存在的信”,想要告诉我什么?

文学名著《围城》中,有两封“不存在的信”,能够给我们的人生什么启示?


《围城》是中国著名学者、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创作的,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视角独特、诙谐幽默的长篇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当我们阅读这本文学大作的时,会发现在作品中,钱钟书先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与事件,因故事需要构造了巧妙地两封“不存在的信”,推动了故事的升华。通过对那两封“不存在信”的分析,能够给我们的人生带来那些启示呢?


【第一封“不存在的信”】

一、


原著中,第一封“不存在的信”,发生在男主方鸿渐到了三闾大学后,同行人都知道自己教授的科目和职位待遇,而只有方鸿渐自己工作上的事儿“杳无音讯”,方鸿渐主动去拜会校长高松年时,在与高校长的谈话中,才知道有这么一封“自己没收到的信”。


高校长:“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


方鸿渐:“没有呀!我真没收到呀!重要不重要?高先生什么时候发的?”


高校长:“咦!怎么没收到?”


高校长:“这信很重要。唉!现在抗战时间的邮政简直该死。可是你先生已经来了,好得很,这些话可以面谈了。”


方鸿渐:“内地去上海的信,常出乱子。这次长沙的战事恐怕也有影响,一大批信会遗失,高先生给我的信假如寄出得早——”


高校长:“信就不提了......”


二、


那封“高校长自己没写,方鸿渐没收到的信”的内容,在钟书先生的妙笔下会有多高能,不可而知。当然,从高校长的目的,我们还是可以猜测到大概是什么内容的。可能会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客套话,完全避免不了。比如,方先生,鸿渐兄,乃归国的留洋博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真是青年才俊;方博士,与自己熟知有才有资源、有身份有地位的赵辛楣,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不是以校长身份,对方博士相关信息的了解后,大概还会说出:“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之类”的话来。


第二,表达对方博士这样的大才,愿意从国际大都市上海到西部偏远地区的战时临时学校三闾大学这样的高校任教,体现出的教书育人、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钦佩,以及作为学校方的“诚恳邀请”和“衷心感谢”。


第三,关于方鸿渐开了的学历已收到,详细事情到校面谈。对于赴校相关事宜,已告知赵辛楣,请方博士放心。至于方鸿渐开来的学历和赵辛楣对他学历的介绍不一致问题,大概是不会提的。


第四,再次欢迎方博士的到来,期待与方博士一起共事,教书育人。


三、


那封“高校长自己没写,方鸿渐没收到的信”,不管是对方鸿渐,还是对高校长,都是一个完美的设计。我们可以从他们各自的立场看看。


对于高校长而言。身负三闾大学校长一职,就要尽职尽责。在发现方鸿渐这个年轻留洋归国学子的学历与赵辛楣开来的不一致时,当然要考虑到用人风险。这风险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方鸿渐到校后,能否胜任教学工作;第二,学校的条件较差,而教学人才又不足。方鸿渐毕竟是从舒适地方到不舒适的地方工作,若对方博士的学历追根溯源,那他还是否会赴校任教。所以,通过一封“不存在的信”模糊处理, 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等人到了后,能解决人才问题,还可以接着方鸿渐的“不舒适的地方”适当压价。至于能不能胜任工作,慢慢考察,主动权在自己手里,完全不用着急。正如原著的方鸿渐,只能是“给什么要什么”。最后,高校长还能用“自己的信件丢失”宽弘,和“不认学历只认真才实学”高尚严谨的学风和用人胆识,给这个年轻晚辈做表率。这一封“自己没写的信”,给他带来可以说只有好处。


而对于方鸿渐而言,一封“校长没写,自己没收到的信”。可以少去了一次深究其“博士学历的痛楚”,至少多安心了一次。当然,身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还能这样呢?最多是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本事不大,脾气不小。


四、


当我们分析了这一封“不存在的信”时,我们可以得到那些启示呢?


站在方鸿渐立场上反思:


1、在我们的一生中,切记脚踏实地,莫作出能在往后日子里愧疚的事儿。


2、万事,提前做好PlanB,提前做好准备,别让自己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处境。


3、加强自身专业技能的锤炼,改变自的不良品性。


当站在高校长的处事方式可以学到的经验:


1、做事别太认真,模糊的处理效果会更好。


2、处事时,站在更高的立场思考问题,利害关系考虑清楚。


3、做事的时候,手段要柔软高明,既要事情办好,也要得人心。


4、为人处事中,注意维护个人形象。



【第二封“不存在的信”】

五、


《围城》中,第二封“不存在”的信,出现在了,当赵辛楣“丑闻”爆发离开三闾大学后,陆子潇追求孙柔嘉期间,方鸿渐与孙柔嘉的一次“偶然谈话”时,此“不存在”的信被“曝光”。


孙小姐:“赵叔叔走了!只剩我们两个人了。”


方鸿渐:“他临走对我说,假如我回家,而你也要回家,咱们可以同走。不过我是饭桶,你知道的,照顾不了你。”


孙小姐:“谢谢方先生。我只怕带累了方先生。”


方鸿渐:“哪里的话!”


孙小姐:“人家再要说闲话了”。


方鸿渐:“随他们去说,只要你不在乎,我是不怕的。”


孙小姐:“不知道什么浑蛋——我疑心就是陆子潇——写匿名信给爸爸,造 ——造你跟我的谣言,爸爸来信问——”


六、


要分析这一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可以留意到孙柔嘉与方鸿渐从初识到婚后的几个注意点。


初识,方鸿渐与赵辛楣在船上谈话时,孙小姐的“暗中观察”、“偷听”、“巧遇”,而方鸿渐一副萌萌哒的样子,正如赵辛楣说:


“孙小姐就像那条鲸鱼,张开了口,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去的那条船。”


在汪太太给方鸿渐和赵辛楣介绍对象后,第二天的见面:鸿渐见了他面,不大自然。在陆子潇追求孙小姐时,孙小姐对于方鸿渐支招的“顺从”。等“不存在的信”暴露后,从他们订婚到结婚期间,孙柔嘉依然温柔知心。可是婚后他们的关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理由的吵架,以至于家不像家。


七、


和那一封“不存在的信”有什么关系呢?私以为,这一切正是那封“不存在的造谣信”导致的,怎么说呢?


方鸿渐,用本事不大,脾气不小,还不能完全概括。其实,从方鸿渐的过往经历和遇事的处理方式看,方鸿渐完全没有自己成熟的主见,都是一个“见机行事”的人,且“见机”一点也不显得高明,浑浑噩噩,不知所措,无所谓的态度。尤其是恋爱方向,从船上的鲍小姐,到苏文纨,到唐晓芙小妮子,再到他老婆孙柔嘉。给人的感觉就是那种,感情不知何时而起,情绪不知何时而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游离在有情感和无情感之间。方鸿渐,就是那没有梦、没有感觉,睡着的,人生最原始的死样品。


这样的一个方鸿渐,遇到孙柔嘉那样的一个充满小心思、“无理取闹”的“心机girl”时,幸福对于他们而言,简直无法安身立命,越走越远。


在未婚前,孙小姐作为青春少女,懂得顺从,没有暴躁的脾气,也会耍耍心思,对于任何一个男人来说,还算是一份甜蜜的折磨。可是婚后一切变了,最重要的是,他们之间不再是两个小年轻人之间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还包括孙柔嘉的姑姑,以及方鸿渐那个“亚岳父”。婚前一直压抑本性的孙柔嘉也不再压抑,而是以其庐山真面目正常生活。当然,方鸿渐和原来一样,没有任何起色。


促成他婚姻的那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写着孙柔嘉的少女心思,写着孙柔嘉的心机,写着孙柔嘉对未来幸福的憧憬,也写着关于方鸿渐一切美好。但是,偏偏没写着孙柔嘉自己的脾气性格,也没写着方鸿渐的“脾气”和“本事”,更没写着他们两个年轻人背后的一切相关人物。总结起来,围城外的人看围城内的人和事,万事光彩夺目,当千方百计进入围城才发现城内万物萧条。围城内,围着的希望破碎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们婚后的生活不幸福,就认为那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的缔造者活该,人世间的一切,又何必去计较呢,幸或不幸都是人生的一部分呀!


八、


回到问题,这一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我认为,这一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告诉我们,无论婚姻也好,职业也罢,当我们站在城外,望着城内的风景时,也要看看城外的风景,因为城内的风景不一定就比城外绚丽多彩;当我们站在城外,想要冲进城内时,别使劲往内冲,要一步一步的走;当我们已经身处城内时,也要有在城外的心态。


通过对这一封“不存在的造谣匿名信”给我的启示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人生,都无法避免地被观念分化为围城内和围城外,城内与城外的世界时有别的,有差别就会有落差,就会造成幸福与不幸福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换一种心态,不管城内和城外,又何必隐瞒自身本性,何必又这种分别心呢,只需要自己还是那个有梦、有感觉的自己就好。


自己思考了好久,围城里面到底围的是什么。我的结论是希望。我们常常认为希望是美好的,梦想实现的那一天就是最幸福的,可是,当希望实现后的第二天、第三天呢......?有或者希望没有实现的那一天呢?那又怎样呢?城外看城内五彩斑斓,而其实呢,说不定城内满目疮痍。城外不一定就不幸福,城内也不一定就幸福。


鲁迅: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钱钟书: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人生不过如此,因此,又何必需要那些“不存在的信”呢?


《围城》:从几件事儿,剖析李梅亭的人物形象

《围城》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一部讽刺知识分子的古典讽刺文学著作,


同样,《围城》里这部经典的现代讽刺小说里的知识分子,钱钟书先生也通过对一些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行为的描写,幽默犀利的讽刺了那些被称为“知识分子”的部分丑陋群体。


在《围城》中描写的知识分子中,老一辈的有以方鸿渐父亲方遁翁、高松年、李梅亭、顾尔谦、韩学愈等为代表,年轻一辈以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等为代表,正是男女皆有,老少兼聚,各路神仙,丑态百出。



本文要重点谈谈李梅亭这个丑陋到不能再丑陋的,一个能够侮辱“知识分子”名称的人物李梅亭。细数与李梅亭相关事件与个人形象分析,见下:


【买船票事件】

旅途中的第一段,从上海乘船到宁波,李梅亭代买船票。可是,李梅亭给赵辛楣、方鸿渐、孙小姐买了大菜舱。而给自己和顾尔谦买了房舱。当在房舱遇见谈话时,李梅亭说到:大不了十二个钟点的事,算不得什么。大菜间我也坐过,并不比房舱舒服多少。如果,按照赵辛楣的猜测,李梅亭办票时捣鬼了的。原因是,上船前,没提票难买的事情;且李梅亭和顾尔谦有家累。通过后面,李梅亭一系列的行为,我们可以肯定,李梅亭在买船票事件是一定捣了鬼的。当然,作为有家累的成年人,生活节俭无可厚非。但是,若站在整个团队的角度来看,李梅亭此举,却是比较不妥。


第一,正如赵辛楣所说,李梅亭这事儿办的,捣了鬼,还要赚取赵辛楣、方鸿渐、孙柔嘉的感激。却是有点小人之举了,其实大可敞开明说;


第二,李梅亭买给自己买房舱,无可厚非。站在团队的立场,应该提前说明,毕竟旅途上,谁找谁都是一件不方便的事情,没有特殊情况,服从大众更妥当,反正差旅费是报销的;


第三,为了自己省钱,不顾团队,却是很自私;


第四,也有可能李梅亭考虑到自己带的“大药箱”,上不了大菜舱,即使能上,也不方便。这终究还是只顾自己利益罢了。


第五,另外,在团队没铺保领不到差旅费时,被外出采购食物的方鸿渐发现,李梅亭一个人偷偷在墙角吃烤山芋。


总之,从李梅亭买船票这件事儿,可以说,这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不顾全大局的小人,没有一个中国文学系教授该有的思想和行为。


【“托带药”事件】

路途中,可以说李梅亭的大药箱不仅给自己带来了不便,也给团队带来了不便。但是在没暴露自己带的是一箱子要前,李梅亭的种种行为,把他的个人丑态展现的淋漓尽致。


第一,从宁波到溪口的路上,天下起了雨,宁愿淋雨也不打开大箱子拿出雨衣避雨,不仅仅是爱惜雨衣,其实更是担心带药的事件泄漏;


第二,因为雨后路滑,车夫摔倒,李梅亭的第一反应是骂车夫摔坏了他的箱子。这不仅表现出文学系教授李梅亭没怜悯体谅之心,也是担心,带药的事情泄漏;


第三,当李梅亭检查大药箱时,方鸿渐等人围观,想知道带着什么的时候,李梅亭来不及掩盖时,李梅亭顺着赵辛楣的解围之词,撒谎说是为学校带的。可是,后面我们知道,在系主任落空时,李梅亭是在学校买了他的药才妥协的。


第四,在孙小姐生病时,需要用药,但是李梅亭自认为与孙小姐的交情不值一包仁丹,且考虑到拆过的仁丹卖不了给学校,所以给孙小姐吃了毫不相干,自己拆过用来偷偷滋补的鱼肝油,致使本已生病的孙小姐呕吐。正可谓,毫无人情味。正如方鸿渐所说:


“我宁可他好色,总算还有点 人气,否则他简直没有人味儿。”


从“托带药”事件看,李梅亭想高价买药给自己就职的战时学校药,不给孙小姐吃对的药,为掩饰带药的丑行,等种种行为。作为文学系教授的李梅亭,可谓是无良无德。


【旅行途中勾搭寡妇】

在汽车上,当得知妇女为寡妇时,李梅亭趁机客套,当然也趁机占小便宜。在陌生的情况下,座了寡妇仆人的座位;吃了寡妇米糕;给寡妇和仆人送私藏的烟。为了省钱,提议彼此陌生的孙小姐和寡妇同住。当得知寡妇和仆人阿福同住一房间时,发男女尊卑之言;当寡妇和仆人阿福争吵时,李梅亭也参与吵架。


另外,李梅亭一路上对孙小姐的邪念,出钱听绍兴戏,与王美玉勾搭,以及到了学校还时不时骚扰孙小姐等,正应了赵辛楣之言:


“我早看破他是个色鬼。他 上岸时没戴墨晶眼镜,我留心看他眼睛,白多黑少,是个淫邪之相,我 小时候听我老太爷讲过好多。”


当我们看待李梅亭的这些陋行时,千万记住,李梅亭已经是个四十多岁、有家室的中国文学系教授!


【“借王美玉”办事】

当方鸿渐和赵辛楣给李梅亭看“有斯美玉”文献时,已知王美玉为风尘女子时李梅亭故意靠窗抽烟,企图勾搭王美玉。当然,李梅亭能够随机应变,借助王美玉办事儿,还是值得肯定的。只是,作为知识分子的李梅亭,在主动勾搭风尘女子,确实不光彩,从其孟尝君语录,也可知作为教授李梅亭到底对风尘俗世的摄入之深。还有招候营长帮事情时,没能周到的想到自己的大药箱,和团队中的女士孙小姐时,致使出了力,没出功。


李梅亭:“我 知道这种女人路数多,有时用得着她们,这就是孟尝君结交鸡鸣狗盗的用意。”


另李梅亭,大箱子里,印许多“Professor May Din Lea”、“中国语文系”、“新闻研究所”等头衔的名片,李梅亭办事的风格和能力也就赤裸裸的展现在我们眼前里。


【到校之后】

到了三闾大学后,李梅亭在未知自己的中国文学系系主任将被汪处厚截胡时,赵辛楣和方鸿渐谈论方鸿渐可以教国文,还未任系主任的李梅亭,已经以系主任的身份向方鸿渐交谈。


在李梅亭参加完欢迎自己的联合会,得知自己的系主任被截胡时,作为主角的他,在众多师生面前,直接没风度的早退。还是在学校以高价买了自己带的药后,李梅亭才在系主任之争上妥协。当李梅亭在导师制后,担任训导主任后,充满官威的处事方式。尤其,在遇到方鸿渐和孙柔嘉在一起时,“学生榜样”、“多吃一顿饭”等言论都把李梅亭无耻之徒的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


从到校后,李梅亭在三闾大学这个小人众多的烂泥滩子,其丑恶可谓是依然耀眼,毫不逊色。


最后

纵观《围城》全书,对李梅亭的描述文字不可为多,可是李梅亭的丑恶嘴脸和陋行,即便放之全书,都不可为少。钟书先生,通过对李梅亭这位文学教授的各种丑行的描写,真正把讽刺的定位推向高潮。


当我们细数和分析李梅亭“教授”的各种陋行时,不免思考,我们现今社会是否还有这样的人呢?毫无疑问,肯定有。我们怎么面对呢?我想除了把他们当作小丑一样的看待还真没办法。当然,愿你我都不是这样的人。我们就借李梅亭,深深的反思我们自己吧,不能制止这样人的行为,我们至少可以做好自己,让最好的自己以身作则,净化不完美的环境中的这样的丑人。


最后用钱钟书先生的幽默开心一下吧:


方鸿渐:“我知道她难看,可是因为她是我们的恩人,我不忍细看她。对于丑人,细看 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


(特别推荐一下电视剧《围城》哦,不得不佩服葛优葛大爷的演技,真是把李梅亭的演活了。很不错的电视剧,非常符合原著)


读钱钟书先生《围城》,跟着主人公方鸿渐,一起经历四种爱情

这次我们来说《围城》里“人生的四种爱情”,主人公方鸿渐就亲身经历过其中的每一种爱情,真是让人羡慕。


方鸿渐是一个运气好到爆炸的青年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前清的举人。虽然清朝不复存在之后,举人自然也就成了虚头衔,但是这却没有熄灭老父亲心中希望家族后人通过读书来光耀门楣的火种,他费尽了心思供方鸿渐去读大学。为什么要说方鸿渐运气好到爆炸呢?因为他除了有一位举人父亲,还有一位银行家岳父。很小的时候他和银行家的千金就被指腹为婚,岳父因此一直出钱赞助他求学。这份运气可真不是吹的,就在方鸿渐大学快要毕业不得不返回家迎娶素昧平生的未婚妻时,未婚妻居然病死了!方鸿渐像是死刑犯人蒙获了恩赦,急忙写了一封悼亡信给岳父表示安慰。结果岳父被他深深感动,把原先准备办婚礼的钱都拿来供方鸿渐出国留学。从此方鸿渐像一只小鸟一样快活地飞走了,展开了他曲折离奇的情感经历——岳父真的是用自己女儿的嫁妆,成全了方鸿渐的四段爱情。


很多人读《围城》,都会把它当做一部爱情小说来读。这当然不算错,因为纵览整部小说,方鸿渐的身边从来都没有缺少过女人,但是实际上,钱钟书想要说的却又不仅仅是爱情这回事。不过不管怎样,我们首先都必须来看一看,方鸿渐桃花朵朵的人生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风姿不同的女人?


主人公方鸿渐的艳遇从回国的船上就已经开始了。在船上遇到了一位鲍小姐,可以说是男人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友。比起家乡的那些保守的妇女,这位穿着大胆,体态丰盈,还特别懂得男人的心思。虽然她早已经订婚,可是也没能阻挡她和主人公在船上的共度春宵。初尝禁果的方鸿渐自然而然是被勾去了魂魄,爱得忘乎所以。但当船停靠码头,快乐的旅程也不得不画上句号。刚一登岸,鲍小姐立刻就像没事人一样扑向了未婚夫的怀抱。一切发展得如电光火石一样迅猛,却又像被人掐住了喉咙一样戛然而止,方鸿渐久久不能超脱事外。他回过头来才猛然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人家旅行途中的一剂调味品。


这就是方鸿渐的第一段爱情。也许你要说这根本算不上是爱情,只不过是一段“一夜情”的经历罢了,况且咱们的主人公也没吃什么亏,至多是两不相欠。然而实际上,对于一个爱情的门外汉来说,伴随着性爱的刺激和心跳,那种被玩弄和被伤害的感觉足以令人痛彻心扉。如果说甜蜜是爱情的主旋律,那么痛苦更是这段主旋律中的最高音。让我们姑且称这段不太完美的短暂爱情为“情欲的爱”吧。


这波未平,那波又起,方鸿渐的第二段爱情紧随其后,几乎是无缝衔接。苏文纨是方鸿渐的大学同学,跟他乘坐同一艘船归国。这位苏小姐和前一位鲍小姐迥然不同,她是一名大家闺秀,同时也是货真价实的留洋女博士。留洋女博士不仅在当时十分罕见,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也算得上是凤毛麟角。然而就是因为学历太高容易让人产生高攀不起的自卑,苏小姐在婚恋市场上也被划归为大龄剩女一列。你们想想看,今天我们都要嫌女博士大龄,那放在当时的社会,通常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就要拜堂成亲,一个留洋归来的女博士该有多么的难嫁!


苏小姐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她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委身于条件看上去还不错的方鸿渐。她的确是真心喜欢方鸿渐,但是同时却又害上了一种治不好的高冷病:太过于矜持,也实在太爱耍心计。她甚至故意挑起方鸿渐与另一位追求者之间的矛盾,想让两个情敌为了自己争风吃醋。女人们最盼望的事情莫过于有两个男人能够为了自己打得头破血流,被两个人同时追求却又不知如何取舍,这恐怕是恋爱中最令女人不可自拔的桥段。看来并不是近年来韩剧里才有这样的套路,中国早在八十年前就已经悄悄流行过了。方鸿渐虽然也喜欢苏小姐,但是还没有达到愿意“跪舔”的程度,苏小姐越是用心良苦地设计,他却越是发自内心地排斥。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段爱情就是被苏小姐活活“作”死的。


这是一段表面看上去最为登对的爱情:男博士配女博士,乡绅公子配大家闺秀。但是别人眼中的天作之合却抵不过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有好感并不等于爱的痴狂,“合适”也只不过是爱情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这第二段爱情又是无疾而终,我们总结概括一下,把它称为“门当户对的爱”吧。


很快,方鸿渐又迎来了第三段爱情,这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浪漫美好的一段——读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方鸿渐这小子运气这么好?有的人一直都是单身狗,但是他却偏偏桃花运一直没有断过!那我倒是可以先提前安慰你一下,其实这段最美好的爱情到最后也没落下什么好下场。


方鸿渐在之前那位苏小姐的会客厅里遇到了他一生挚爱——苏小姐的表妹:唐小姐。唐小姐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全都不一样,她天真直率,调皮可爱。比起鲍小姐来说她更加青涩,比起苏小姐来说她又更加单纯。她像一阵清风,轻轻柔柔地吹进了方鸿渐苦闷的心里。为了能够跟她一起吃一顿晚饭,方鸿渐从早上起床开始就坐立难安,一整天都没有心思上班,下班后早早到了饭店等候,又害怕她不会赴约,就连听到有脚步靠近也会心惊胆战。


这听上去完全就像是一个初中生的青涩爱情经历,作为风流倜傥阅女无数的方鸿渐,为什么突然间就丧失了所有的经验和伎俩,变得这么的怂?看来在真爱面前,再老练的情场高手也会变成幼稚的小男孩。可是呢好景不长,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苏小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当然是选择撕碎它。眼看方鸿渐与表妹之间你侬我侬,她气得浑身直抖,把方鸿渐与鲍小姐之间的风流韵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唐小姐,并且还加上了许多来自“过来人”的劝告。这一劝,可把唐小姐劝得天崩地裂、痛不欲生。无论方鸿渐想要如何对她解释,却再也得不到原先的信任了。一对佳偶就这样在误解中错过彼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杨绛曾经说过,其实钱钟书最爱的就是唐小姐,正因为如此,才故意安排唐小姐决不能够嫁给方鸿渐。因为美好的爱情永远只能停留在记忆与想象里,一旦落实到了柴米油盐之中,就会失去原来纯粹的模样。相同的理论张爱玲也说过:每个男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朵白玫瑰和一朵红玫瑰,无论娶了哪一朵最终都会是遗憾。最完美的永远是得不到的,这就是爱情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最可恨之处。或许我们也可以为方鸿渐的这一段爱情取名为“求之不得的爱”。


最后这第四段爱情就让人觉得十分亲切了,因为你也许没机会在旅途中碰上艳遇,你运气不够好没有门当户对的佳偶,你人生悲惨至今没有遇到过真爱——但是你一定在生活中遇见过这位“孙小姐”:她相貌平平、出身平平、性格平平,可以说一切都平平。她是最普通,但也是最真实的一个女人。她和方鸿渐是怎么认识的呢?认识的经历也十分平平——他俩是同事。


孙小姐呢,通常都挺温柔体贴,偶尔也会有点尖酸刻薄,方鸿渐对她似乎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也并不十分讨厌。你肯定不会想到,几番波折之后,最后成为方太太的竟恰恰就是这位孙小姐!什么?这怎么可能呢?经历了一夜风流,两厢别离,三种相思,风流倜傥的方鸿渐居然要娶一个“路人甲”做自己的老婆?


世上的女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娶了人畜无害的孙小姐呢?孙小姐虽然在别的方面并不擅长,但是在自己的婚姻方面却十分懂得经营。她与方鸿渐本来做着相安无事的同事,但是却很会营造暧昧气氛,以至于让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误以为两人早就是一对;本来舆论压力还不至于让方鸿渐就范,但是孙小姐还特地为自己伪造出一份来自父亲的信,信中言辞激烈地质问她和方鸿渐的关系,顺便还催促结婚。这样一来,她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了舆论压力和父权压力的受害者。恐怕方鸿渐最后娶她,一半是出于怜悯,另一半也是出于木已成舟的无奈。


与其说是孙小姐千方百计地嫁给了方鸿渐,不如说只有孙小姐才是方鸿渐最后的避难所。如果不是她,方鸿渐最后的感情与婚姻又将落脚于何处呢?现实也许荒谬,也许残酷,但是它最厉害的一点就是真实,真实到根本没有人能够有力量去违逆它。让我们就称这最后这一段爱情为“不可摆脱的爱”吧。


到这里为止,方鸿渐的四段爱情故事都已经讲完了,小说也快翻到最后。但是在一开始咱们就说过,《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怎么?都谈了四段恋爱,这事还没完?!不仅没完,这才刚刚开始呢!虽然整部小说都是以爱情和婚姻来贯穿情节的,但是这却只是线索而已,婚姻也只是钱钟书描绘的“三座围城”中的其中一座。


经历过爱情的人都知道,婚姻的确像是一座城,而且更像是一个牢笼。无数男男女女都为着婚姻这个目标而日夜兼程地赶路,不过刚进去就想出来的也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在这座城里进进出出,最终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这次我们来说《围城》里“人生的四种爱情”,主人公方鸿渐就亲身经历过其中的每一种爱情,真是让人羡慕。


方鸿渐是一个运气好到爆炸的青年人,他出身于书香世家,父亲是前清的举人。虽然清朝不复存在之后,举人自然也就成了虚头衔,但是这却没有熄灭老父亲心中希望家族后人通过读书来光耀门楣的火种,他费尽了心思供方鸿渐去读大学。为什么要说方鸿渐运气好到爆炸呢?因为他除了有一位举人父亲,还有一位银行家岳父。很小的时候他和银行家的千金就被指腹为婚,岳父因此一直出钱赞助他求学。这份运气可真不是吹的,就在方鸿渐大学快要毕业不得不返回家迎娶素昧平生的未婚妻时,未婚妻居然病死了!方鸿渐像是死刑犯人蒙获了恩赦,急忙写了一封悼亡信给岳父表示安慰。结果岳父被他深深感动,把原先准备办婚礼的钱都拿来供方鸿渐出国留学。从此方鸿渐像一只小鸟一样快活地飞走了,展开了他曲折离奇的情感经历——岳父真的是用自己女儿的嫁妆,成全了方鸿渐的四段爱情。


很多人读《围城》,都会把它当做一部爱情小说来读。这当然不算错,因为纵览整部小说,方鸿渐的身边从来都没有缺少过女人,但是实际上,钱钟书想要说的却又不仅仅是爱情这回事。不过不管怎样,我们首先都必须来看一看,方鸿渐桃花朵朵的人生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风姿不同的女人?


主人公方鸿渐的艳遇从回国的船上就已经开始了。在船上遇到了一位鲍小姐,可以说是男人心目中最完美的女友。比起家乡的那些保守的妇女,这位穿着大胆,体态丰盈,还特别懂得男人的心思。虽然她早已经订婚,可是也没能阻挡她和主人公在船上的共度春宵。初尝禁果的方鸿渐自然而然是被勾去了魂魄,爱得忘乎所以。但当船停靠码头,快乐的旅程也不得不画上句号。刚一登岸,鲍小姐立刻就像没事人一样扑向了未婚夫的怀抱。一切发展得如电光火石一样迅猛,却又像被人掐住了喉咙一样戛然而止,方鸿渐久久不能超脱事外。他回过头来才猛然认识到,自己不过是人家旅行途中的一剂调味品。


这就是方鸿渐的第一段爱情。也许你要说这根本算不上是爱情,只不过是一段“一夜情”的经历罢了,况且咱们的主人公也没吃什么亏,至多是两不相欠。然而实际上,对于一个爱情的门外汉来说,伴随着性爱的刺激和心跳,那种被玩弄和被伤害的感觉足以令人痛彻心扉。如果说甜蜜是爱情的主旋律,那么痛苦更是这段主旋律中的最高音。让我们姑且称这段不太完美的短暂爱情为“情欲的爱”吧。


这波未平,那波又起,方鸿渐的第二段爱情紧随其后,几乎是无缝衔接。苏文纨是方鸿渐的大学同学,跟他乘坐同一艘船归国。这位苏小姐和前一位鲍小姐迥然不同,她是一名大家闺秀,同时也是货真价实的留洋女博士。留洋女博士不仅在当时十分罕见,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也算得上是凤毛麟角。然而就是因为学历太高容易让人产生高攀不起的自卑,苏小姐在婚恋市场上也被划归为大龄剩女一列。你们想想看,今天我们都要嫌女博士大龄,那放在当时的社会,通常十五六岁的女孩子就要拜堂成亲,一个留洋归来的女博士该有多么的难嫁!


苏小姐深深明白这个道理,她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委身于条件看上去还不错的方鸿渐。她的确是真心喜欢方鸿渐,但是同时却又害上了一种治不好的高冷病:太过于矜持,也实在太爱耍心计。她甚至故意挑起方鸿渐与另一位追求者之间的矛盾,想让两个情敌为了自己争风吃醋。女人们最盼望的事情莫过于有两个男人能够为了自己打得头破血流,被两个人同时追求却又不知如何取舍,这恐怕是恋爱中最令女人不可自拔的桥段。看来并不是近年来韩剧里才有这样的套路,中国早在八十年前就已经悄悄流行过了。方鸿渐虽然也喜欢苏小姐,但是还没有达到愿意“跪舔”的程度,苏小姐越是用心良苦地设计,他却越是发自内心地排斥。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段爱情就是被苏小姐活活“作”死的。


这是一段表面看上去最为登对的爱情:男博士配女博士,乡绅公子配大家闺秀。但是别人眼中的天作之合却抵不过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有好感并不等于爱的痴狂,“合适”也只不过是爱情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这第二段爱情又是无疾而终,我们总结概括一下,把它称为“门当户对的爱”吧。


很快,方鸿渐又迎来了第三段爱情,这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浪漫美好的一段——读到这里你可能要问了,为什么方鸿渐这小子运气这么好?有的人一直都是单身狗,但是他却偏偏桃花运一直没有断过!那我倒是可以先提前安慰你一下,其实这段最美好的爱情到最后也没落下什么好下场。


方鸿渐在之前那位苏小姐的会客厅里遇到了他一生挚爱——苏小姐的表妹:唐小姐。唐小姐和外面那些妖艳贱货全都不一样,她天真直率,调皮可爱。比起鲍小姐来说她更加青涩,比起苏小姐来说她又更加单纯。她像一阵清风,轻轻柔柔地吹进了方鸿渐苦闷的心里。为了能够跟她一起吃一顿晚饭,方鸿渐从早上起床开始就坐立难安,一整天都没有心思上班,下班后早早到了饭店等候,又害怕她不会赴约,就连听到有脚步靠近也会心惊胆战。


这听上去完全就像是一个初中生的青涩爱情经历,作为风流倜傥阅女无数的方鸿渐,为什么突然间就丧失了所有的经验和伎俩,变得这么的怂?看来在真爱面前,再老练的情场高手也会变成幼稚的小男孩。可是呢好景不长,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苏小姐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当然是选择撕碎它。眼看方鸿渐与表妹之间你侬我侬,她气得浑身直抖,把方鸿渐与鲍小姐之间的风流韵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唐小姐,并且还加上了许多来自“过来人”的劝告。这一劝,可把唐小姐劝得天崩地裂、痛不欲生。无论方鸿渐想要如何对她解释,却再也得不到原先的信任了。一对佳偶就这样在误解中错过彼此,再也没有见过面。


杨绛曾经说过,其实钱钟书最爱的就是唐小姐,正因为如此,才故意安排唐小姐决不能够嫁给方鸿渐。因为美好的爱情永远只能停留在记忆与想象里,一旦落实到了柴米油盐之中,就会失去原来纯粹的模样。相同的理论张爱玲也说过:每个男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朵白玫瑰和一朵红玫瑰,无论娶了哪一朵最终都会是遗憾。最完美的永远是得不到的,这就是爱情这个磨人的小妖精最可恨之处。或许我们也可以为方鸿渐的这一段爱情取名为“求之不得的爱”。


最后这第四段爱情就让人觉得十分亲切了,因为你也许没机会在旅途中碰上艳遇,你运气不够好没有门当户对的佳偶,你人生悲惨至今没有遇到过真爱——但是你一定在生活中遇见过这位“孙小姐”:她相貌平平、出身平平、性格平平,可以说一切都平平。她是最普通,但也是最真实的一个女人。她和方鸿渐是怎么认识的呢?认识的经历也十分平平——他俩是同事。


孙小姐呢,通常都挺温柔体贴,偶尔也会有点尖酸刻薄,方鸿渐对她似乎没有太大的感觉,但是也并不十分讨厌。你肯定不会想到,几番波折之后,最后成为方太太的竟恰恰就是这位孙小姐!什么?这怎么可能呢?经历了一夜风流,两厢别离,三种相思,风流倜傥的方鸿渐居然要娶一个“路人甲”做自己的老婆?


世上的女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娶了人畜无害的孙小姐呢?孙小姐虽然在别的方面并不擅长,但是在自己的婚姻方面却十分懂得经营。她与方鸿渐本来做着相安无事的同事,但是却很会营造暧昧气氛,以至于让整个办公室的人都误以为两人早就是一对;本来舆论压力还不至于让方鸿渐就范,但是孙小姐还特地为自己伪造出一份来自父亲的信,信中言辞激烈地质问她和方鸿渐的关系,顺便还催促结婚。这样一来,她顺理成章地就成为了舆论压力和父权压力的受害者。恐怕方鸿渐最后娶她,一半是出于怜悯,另一半也是出于木已成舟的无奈。


与其说是孙小姐千方百计地嫁给了方鸿渐,不如说只有孙小姐才是方鸿渐最后的避难所。如果不是她,方鸿渐最后的感情与婚姻又将落脚于何处呢?现实也许荒谬,也许残酷,但是它最厉害的一点就是真实,真实到根本没有人能够有力量去违逆它。让我们就称这最后这一段爱情为“不可摆脱的爱”吧。


到这里为止,方鸿渐的四段爱情故事都已经讲完了,小说也快翻到最后。但是在一开始咱们就说过,《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怎么?都谈了四段恋爱,这事还没完?!不仅没完,这才刚刚开始呢!虽然整部小说都是以爱情和婚姻来贯穿情节的,但是这却只是线索而已,婚姻也只是钱钟书描绘的“三座围城”中的其中一座。


经历过爱情的人都知道,婚姻的确像是一座城,而且更像是一个牢笼。无数男男女女都为着婚姻这个目标而日夜兼程地赶路,不过刚进去就想出来的也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在这座城里进进出出,最终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关注转发吧。


:

【本文标题和网址】围城中的故事有哪些情节概括(围城中的故事情节) www.chun1983.cn/cjxs/122267.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