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现代孝敬父母简短故事300字(现代孝敬父母简短故事20字)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06 03:0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现代孝敬父母简短故事300字(现代孝敬父母简短故事20字),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100个字,大小约为45KB,预计浏览完需要26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用实际行动诠释孝道——“85后”孝子照顾瘫痪母亲25年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在烟台开发区潮水镇店上村,“85后”小伙刘磊25年悉心照顾瘫痪母亲的故事,却在邻里间传为佳话。


“妈,起来擦擦脸,准备吃早饭了。”昨日上午,记者赶到位于烟台开发区潮水镇店上村刘磊家中时,他正在照顾母亲洗漱、吃早饭,不大的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床头的药盒和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家里闻不到一点异味。打扫料理家中大小事、照顾母亲起居生活、上班工作……这些年来,这样的生活已经成为刘磊的日常。


1997年的寒假,8岁的小刘磊本该沉浸在春节阖家团圆的喜庆热闹氛围中,但一个意外让一家三口原本幸福快乐的生活戛然而止。因为一场车祸,母亲颈部错位,造成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正好是寒假,马上就要过年了,一开始听说母亲的事,以为她休息几天就会好,没想到这么严重。我直到慢慢长大懂事,才意识到这个病是没有办法治愈的。”刘磊告诉记者,虽然当时自己年纪小,对母亲遭遇的这场意外没有太多的概念,但当同龄孩子放学后都在外面玩耍时,小小年纪的他已经习惯了回家帮着父亲做家务、照顾母亲,分担家里的劳动。“这个孩子自小就听话、懂事。”这也成了邻居们对刘磊最深刻的印象。


上学期间,刘磊学习了轮机工程技术,因为技术专业对口,他毕业后做起了船员工作,在外打工赚钱与父亲共同支撑家庭、照顾母亲,他的懂事让年迈的父母感受到了儿子的孝心。正当生活慢慢步入正轨时,噩耗再次传来。2018年,父亲因为脑出血突然去世。父亲去世后,刘磊一个人支撑起了这个家,为了生计不得不领着母亲去外地讨生活。


“当时最难的就是爸爸去世后我带着妈妈去外地打工,我们租住了一个房子,因为妈妈的残疾证到期了需要办理相关手续,我一个人从五楼把妈妈背下来,那个时候才意识到往后的日子都需要我自己去承担了。”刘磊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垮,刚开始独立照顾母亲时,他没有稳定的工作,只能依靠打工维持生活,工资不高。虽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是他经常为母亲买好吃的调养身体,遇到什么高兴事总是第一时间告诉她,想着法儿逗妈妈开心。“照顾母亲是我的责任,我不能逃避,生活还要一步步往前走,我们永远也不会放弃生活。”刘磊坚定地说。


为了能更好地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两年前刘磊回到了店上村,在村里担任村“两委”委员,从工作单位回家只需要2分钟的时间,这样刘磊照顾母亲就更方便了。因为村里年轻人少,很多疫情防控统筹工作和其他同事解决不了的事,刘磊都会第一时间顶上去,经常是凌晨还在加班工作。为了能兼顾工作和照顾母亲,刘磊专门为母亲设计了一款特殊的支架,利用支架,母亲用嘴叼着特制的笔就可以“玩”手机,有了着急的事,母亲便可以通过手机第一时间联系他。


日复一日,他把孝心体现在了照顾母亲的每一个细节里。母亲常常担心拖累了他,他总是柔声安慰母亲,从未对母亲冷过脸。25年来,母亲在他的照顾下身心健康,逢人就夸儿子孝顺能干。“自己啥都干不了,怕拖累孩子,但是和儿子在一起住的这些年,他从没给我撂过脸子,一句语气不好的话都没说过,这辈子,我有福了。”刘磊的母亲刘显春说。


刘磊照顾母亲的感人故事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今年四月,他被评为2022年第一季度“烟台好人”。说起未来,刘磊告诉记者,他目前没有太长远的规划和打算,“我希望能把母亲照顾好,同时把村里的工作做好,用实际行动回馈大家对我们家一直以来的帮助。”对刘磊来说,只要母亲在,家就还在,他用坚实的臂膀、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人间大爱。(请关注“烟台后浪号”视频号观看《爱在烟台》专栏视频。)


YMG全媒体记者 张洁 刘昭洋


通讯员 王韩 摄影报道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


ID:jrtt


大散文|刘尚伟亲情三篇

再说大散文之四


——刘尚伟亲情三篇


焦红军


近期黄海散文平台连续推出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党代表、胶东散文


读刘尚伟的文字也一如他的为人,平易亲和,从善如流,感情的份量在


——《黄海散文》总编点评


刘尚伟亲情三篇


文|刘尚伟


悼念母亲


昏昏沉沉,不知道睡了多久,醒来时只记得昨天晚上回到家里,再也坚持不住,没有刷牙也没洗澡,一头栽倒在床上就昏睡过去,看了一下手表,已是正午时分。头仍然昏沉,四肢酸痛,眼眶干涩。想到坚强、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母亲真的永远离开了我们,从此以后天人相隔,再也回不来了,心如刀割,透心彻骨,不能自抑,哭干的眼眶又涌出泪水,泪水顺着脸颊流淌,湿透了枕巾。


母亲病重久矣,曾无数次的设想母亲离去时的情景,自认为自已一直尽心尽力善侍母亲,母亲已九十又一的高龄了,得享天年,即便离开也无憾事了。且自诩为自性开悟之人,真到那时也不会落泪。但当看到在眼前急救中的母亲,急促的呼吸渐渐停止,自己却无能为力时,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喊着“妈妈!妈妈!”,泪如泉涌,痛彻心扉。


母亲一生可谓究竟圆满,年轻时吃过苦,晚年也享过福。


母亲十几岁的时候,因二舅在解放青岛的战斗中牺牲了,姥姥、姥爷因痛失爱子 ,过度悲痛,短短几天相继去世,母亲在大舅妈的手里长大,十八就匆匆嫁给了大她七岁的父亲。奶奶的厉害和父亲的孝顺,在三里五村是出了名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夹在中间的母亲受了多少委屈,付出多少辛苦,在邻居老人们的口里得到过证实。到现在,每当提起与奶奶一起生活的时光,母亲还是不停的落泪,并一再叮嘱,百年之后,葬的离奶奶墓地远些。后来奶奶去世了,我也出生了,至此她度过了一生最幸福的十年时光!一九八二年,胶东半岛农村刚刚要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前,父亲就因病过早离开了人世,扔下了十一岁的我和五个姐姐,当时除了大姐、二姐已成家,其它三个姐姐和我都在读书,全部重担都压在了母亲身上,在当时现实而又势利的农村里,其中的苦难可想而知。记得很清楚,父亲去世后,家境异常艰难,养猪成了家里最大经济


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我们都工作了,她才轻松些了,但已经闲不下来了!直到现在,如果回到农村小住,还是今天帮这家,明天帮那家,实在没有事,自己就收集野麦秸,编成精美的箩筐,篮子,这家送一个,那家送一个,忙个不停!几十年了,为了这个家,母亲一直默默付出,勤奋善良,坚强不屈!


母亲手巧在村里是有名的,不管什么活,只要让她看上一遍,干上一遍,她都会做的像模像样的,不管是男人们的瓦工、木工还是篾工,还是女人家的针线活,样样拿得起。生产队期间,在村里都挣整劳力(强壮的男人才能拿整劳力的工分,一般妇女只能挣半工分)的工分。奶奶小脚,对穿着异常挑剔,唯独对母亲给她纳的绣花鞋和缝制的衣服不置一词,背后表扬也最多。孩子们更不用说,直到上大学,我们的大部分衣服都出自母亲的巧手。


去年五月初就与九十岁的母亲商量,如何给她老人家过九十大寿,母亲头摇得跟拔浪鼓似的,“不用过了,太浪费了,一家人简单吃碗面就行”。


生日的前一天,与母亲坐在一起闲聊。母亲长吁短叹半天,说“如今老了,你们都忙,总想起你们还小的时候,忙活半天,做一大桌子饭菜,虽然没有现在山珍海味,但齐刷刷一家八口人,吃得热气腾腾,热热闹闹的情景”,说着脸上充满了幸福和眷恋。现在生活好了,也许人老了,最怕的就是孤独,就像小孩子,总想有人一直陪着说说话儿。但是我们工作都一直很忙,很难时时陪她,为此我心里始终感到内疚,却无法做到。也许一代一代都是如此吧,经常以此安慰自己。


“再忙,还是请姐姐、姐夫们来烟台一起给她老人家过个生日吧,况且人生能有几个九十岁。再说母亲的身体也大不如前了,过了九十,今后的日子,恐怕不能论年计了,要珍惜好与她老人家在一起的每个月,每一天了。我们姊弟几个就一起热热闹闹给她老人家过个生日吧。”我电话通知了姐姐们。


母亲虽然嘴上说不要破费,但当看到姐姐、姐夫们都赶来了,特别见到大伯家的姐姐也从家乡赶来,母亲显得格外高兴。“都九十了,我知足了,当年你奶奶活到八十岁,在村已算高寿了”,母亲笑逐颜开地说。我说“大家都向您学习,九十岁刚起步。等到七十岁的大姐过九十大寿时,请您为大姐主持寿礼”。母亲听懂了,满脸笑成了花儿,大家都乐了!


今年三月起,母亲的身体越发脆弱,先后血栓了两次,由于长期吃消炎药引起了胃溃疡多次住院。5月15日(农历四月十五),母亲的身体已经很虚弱了,一向的大饭量迅速减少,只能吃一些流食,最喜欢喝的是妻子给她买的养乐多。话也很少且秃秃噜噜,吐字不清。我跟姐姐们商量给她过了人生的最后一个生日。当天,怕她太兴奋,提前叮嘱了她半天,不要激动,也点头同意了,但当她见到姐姐、姐夫、外甥们能来的都来了的时候,母亲格外高兴,吃了不少饭,说了不少话,劝也劝不住。下午三时许,随着姐姐、姐姐夫们一一告别,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母亲突然说不出话来了,随后的日子,行为更加怪异,睡眠很少,一直拼命的撕纸尿裤和衣服。按医生的建议,只能给她少量服用一点安定药,让她得到休息。


因为工作原因,我要经常出差、开会。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她临终前我能陪在她身边;再一个就是希望带她再回一趟,她与父亲生活过的家乡老屋看一眼。知道母亲随时都会离开我们,因为这我推迟了好多工作,不敢出远门。今年有幸被选举为省十二届党代表,5月28日的省党代会是山东省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前最重要的事,全省上下十分重视。也是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无疑是庄严而神圣的,丝毫不敢马虎。最担心的是母亲此时的身体,唯恐忠孝不能两全。5月25日,临行前,我紧握着母亲瘦小且布满老人斑的手,告诉母亲我要去参加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一定要好好吃饭等我回来,我陪她回老家看看。母亲听懂了,点了点头,两眼直钩钩的看我离开,我赶紧转头,眼泪已止不住的流了下来。会议前几天,多次与姐姐,保姆视频,看到母亲状态稳定,心稍微放了下来,全力以赴开好会。后几天保姆来电说母亲不怎么吃饭,每次只有给她讲,要坚持吃几口,等你儿子回来陪你回老家时,才会勉强吃几口。我心急如焚,唯恐不能满足她老人家心愿,抱恨终生。


大会开的非常圆满成功,6月2日,心随着奔驰的高铁在飞弛,一路向东,急切地回到母亲身边。当踏进病房时,母亲远远看到我,呆滞的眼神发出异样的光彩,左手用力的握着我的手,久久不松开。我抚摸着母亲花白的头发,轻声地说:“妈,我回来了,明天就陪你回老家”。母亲用力点了点头,眨了眨眼睛。我知道她在说“儿子,我等到你回来了!”我急忙扭过头去,眼泪再一次失控。


6月3日从老家回来,母亲显得极不平静,晚上几乎没有睡觉,安定药也失去作用。6月4日上午,母亲却表现得非常好,睡了好一会儿,一向张不开的嘴,也张开了,吃了不少,脸色也比较红润,我心里稍微安心了些。下午两点左右,情况突然变化,母亲突然变得面色发黄,手指开始发凉,呼吸急促,心率不稳。三时许,母亲紧握着我的手松开了,在急救中仙逝了!此刻,干旱了许久的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天地同悲!


6月6日夜,怕惊动家人,自己偷偷来到书房,一边写着对母亲点点滴滴的回忆,一边捂着嘴巴嚎啕大哭,泪如雨下⋯⋯永远记住这个日子2022年6月4日(农历五月初六),儿子永远失去了母亲!


怀念母亲


随着从青岛至乌鲁木齐的航班腾空而起,透过机舱窗,看着近在咫尺的蓝天、机翼划过的一片片白云,一丝丝久违的轻松全身散开。好久没有出差了,先期因为疫情,不是目的地有情况,就是烟台当地出状况;后来又因为“两会”,“省党代会”的先后召开;紧接着又深深的为身体状况每日愈下的母亲担心,出差的事儿一拖再拖。


眨眼间,母亲仙逝已九天了。前天,一家人给她老人家烧了个头七,总算了却了一份牵挂,再加上全国大部分地区疫情都是基本动态清零,便不敢再耽搁,匆匆地安排了这次拖了好久的乌鲁木齐之行。


飞机满员,机舱坐满了一群去新疆旅游的青岛退休大妈。也许是因为好久未出远门的缘故吧!她们显得异常兴奋,一路上聊着家长里短,叽叽喳喳,煞是热闹。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大约七十岁左右的大妈,讲述着她侍候九十五岁高龄婆婆的趣事,她说婆婆生活中越来越挑刺,还经常骂人,谁照顾她多些,她就说谁的不是??,一会儿绘声绘色,眉飞色舞,一会儿又唉声叹气,一脸无奈。不仅让我想起临逝前一段时间,母亲的表现,何其相似!


想起母亲,眼泪又充满了眼眶,近期与母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浮现在眼前。大约半年前,一场血栓让母亲失去了部分自理能力。为了不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遗憾,应她要求到每个姐姐家都住上一个月。可是无论到了那个姐姐家中,住不了几天,就喊着回来,不是说姐姐们这儿不好,就是那儿不对,不是嫌弃这个姐姐家伙食不好,就是嫌弃那个姐姐陪她太少,说得姐姐们苦笑不得,无可奈何!气愤地说母亲,“您折腾吧!等您去世时,我们都不会掉眼泪!”。没办法,为了让她开心,一个姐姐家少住了几天,就把她接回公寓,给她请了个保姆同我们一同照顾她。


当看到母亲去世的一瞬间,姐姐们哭得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早已忘记她生前的调皮与挑剔。太平间里,我们几个给母亲穿着她生前早早给自己备下的寿衣,突然间发现,母亲脸上呈现出难得的安详,临终前,母亲被病痛折磨的满脸痛苦,面色暗黄,紧锁皱眉,而此刻正在慢慢消失,脸部皮肤变得丰满紧致,且泛起一丝丝白红。生前两条对起来可成棱形的双腿,也自然伸展开来,合并通直。在殡仪馆,当我打开骨灰盒,发现母亲慈祥的身躯己变成一小堆炙热灰白的碎骨,轻轻地将一对假牙放在上面,又轻轻地关上,我不再哭泣,母亲究竟圆满了!走得自然、洒脱、自在!从此可以天上人间,来去自由!


从青岛经停兰州到乌鲁木齐,是一次漫长的行程,全程大约需要八个小时,不亚于去了趟欧洲,飞机飞行得安静平稳。拉回思绪,再次透过机窗向下看去,脚下白云朵朵,依次飘远,上方碧空如洗,蔚蓝无际。百无聊赖间,随手拿出装在行李包的那本《六祖坛经》,细细参悟,消磨时间,文字间突然灵光一闪,瞬间明白了母亲临终前的种种表现。


母亲不识字,一辈子只认识她的名字。不礼佛,更不懂禅法。年轻时一直在生活的艰苦中修行,为了照顾厉害的奶奶、为了支持父亲的工作,为了孩子们好好的成长,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父亲去逝后,在纯朴但狭隘且势利的农村,勇敢地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艰难不以为苦,侮辱不以为耻,卑屈不以为贱,培养了出了优秀的儿孙;等到晚年,得享幸福,衣食住行远远优于同龄中人,自豪却无戾气,帮完左邻帮右舍,助人不以为烦,宽容智慧,自性真如!临终前那些怪异的行为、对姐姐们的折腾,不正是她的慈悲吗?让孩子们在她离世时,达到不想、不念、不住,了无牵挂的境界吗?


一阵颠簸后,着陆,飞机平稳的降落在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漫长的八个小时行程,在回忆中,也只是一瞬。“青青翠竹皆是妙谛,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世人苦苦寻佛,母爱厚德,可载日月山河。母亲慈悲,正见无常空苦,原来佛就在身边——母亲是佛!


思念父亲


今天父亲节,原本打算不再写什么了。一来往年写的太多了,确实没有什么好写的了;二来母亲刚刚离世,自己还没有从痛苦中走出来,可能由于思念过度的原因吧 ,近期梦里几乎天天都有她的身影,她总是显得格外年轻,一声不吱,静静地干着家务、编着篮子。


但是凌晨四点多一点,又有文友发来短信,“刘老师,您把您2020年写的《父爱如山》发给我吧,我想朗诵一遍,今天发表”。是呀!今年的父亲节确实特别,从1982年到2022年,整整四十年了,天堂里,父亲有了勤劳的母亲和孝顺的四姐相伴,从此不再孤独。


母亲下葬的前一天,我请了一位在老家有名的石匠,选了一块上好的汉白玉石料,给父母刻了一桩墓碑,以表达对父母一生养育教诲的感恩,也希望后世子孙回到家乡能找到她们,以寄哀思!母亲下葬后,碑随后便立了起来,碑文朴实清秀,碑面干净明洁,立在碑前,气氛立刻显得庄严肃穆,悲伤宁重。乡亲们都说好,一位年纪较长、与父亲生前交厚的二哥(父亲在村中辈份太大,以至于我的同辈中人大多都七八十岁了)感慨的说:“四叔四婶,仔细、勤俭了一辈子,死后,儿子能为他树这么好的一桩碑,也该满足了。”


“不记得何时兴起过父亲节,以前从不以为然,因为父亲已经去世三十多年,儿时对父亲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繁忙,总是日渐模糊淡漠,对微信、短信中父亲节的祝福也一略而过。也许是年龄渐长,儿子渐大的原因吧,今年父亲节却非常思念父亲,清晨醒来,对父亲点点滴滴,碎片化的记忆从四面八方涌来,找遍所有的角落,竟然没有找到父亲的照片,内心充满了惆怅与自责,更加愈发的思念父亲。


父亲之孝。父亲是十里八乡出名的孝子,我共有四个伯叔和一个姑姑,父亲排行老四,姑姑最小。爷爷去世的早,我出生那年奶奶去世了,关于父亲的孝顺都是从街坊邻里和母亲、姐姐那里听说的,也经常听远近乡亲夸我,像他爸爸孝纯,每次都很受用。六七十年代,农村家里都很穷,奶奶去世前,家里已经是五个姐姐、加上奶奶、父母的八口之家了,靠父母在生产队那点微薄的工分收入过活,日子较他人更拮据些。逢年过节吃饺子总是包两种皮两种馅,父亲总是安排白面肉馅的给奶奶,黑面素馅的父母和姐姐们吃,此事后来经常被姐姐们提起。


那个时候,农村放电影是最新鲜最幸福的事了,全村老少无一不喜。奶奶爱热闹,年龄又大,裹着小脚也不能走远路,不管三里五村,无论哪里放电影,忙碌一天的父亲,总是用小推车,一边放着棉被,让奶奶坐上,一边放几块石头配重去揍热闹。为此,父亲还专门给奶奶定制一把可以背的竹椅(在北方是个稀罕物),碰上人多,看不着屏幕时,背着奶奶看,这把竹椅至今还保存在老屋。关于父亲孝顺的故事还有好多,不能一一列举,可能是由于父亲比三位大伯更孝顺的原因,奶奶一直活到八十多岁,从未离开过我家。


父亲之勤俭。父亲的勤劳节俭也是远近闻名的。可能由于孩子太多,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得病以前,从未休息过,早上有工上工,无工时为生产队拾粪,白天生产队上工,晚上去看场院。即使在农闲的冬季,他也去饲养院、油坊、粉坊上工挣工分,以至于后来病倒,才歇下来。父亲的节俭,我讲一个赶集的故事就可见一斑了。那时生产队的东西除了上交国家,还有剩余就可以去集市上销售,由于父亲的精细与认真,他成了为生产队赶集,卖农产品的不二人选。父亲爱好,注意仪表,每逢赶集出村前总是打扮的朴素干净,穿上一双新鞋,等出了村庄,就脱下鞋子,赤脚走路,等快到集市时,找个小河洗一下脚穿上鞋昂然入市,出了集市再脱下,快回村时再穿上,以至于在我的记忆里,十一年来,他始终有一双新鞋。此事也传为村里的美谈。


父亲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孩子们能够好好读书。父亲从小没有上过学,却认识很多字,都是自学的,在村里也算半个秀才了。他对有知识的人极其敬重,以至于对我们学习方面极其苛刻,姐弟六人读过高中的就有四人,在那个时代的农村已经难能可贵了。曾经发生的一件事仍让我记忆犹新,一九八零年,三姐参加高考,差一分名落孙山,那时父亲已经病了,他还一再坚持让三姐复读,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三姐选择了回农村务农、绣花添补家用,成了父亲临终前的一大遗憾!还有一件小事能看到父亲对知识的渴望。那年我还未上小学,在育红班(现在叫幼儿园),闲来从小学捡了好多粉笔头,把家里门里门外写满了字,姐姐批评我时,被父亲发现,父亲走过来,端详了许久,指出哪个‘大’、‘刘’字写的极好!微微一笑,未批评一句。在父亲的纵容下,家里糊墙的报纸上、门板上、地面上都成了我写字的天堂。


一九八八年,我寄宿读高中时,那时经济条件已经好了许多,但我家因为没有父亲的存在,入不敷出,成了全班唯一一个带点补丁的被褥上学的学生,为了一份自尊与虚荣,总是早上第一起床,把被褥叠起来,晚上最晩一个睡觉,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怕同学看不起。在这段极其自卑的日子里,是父亲的期望促使我努力的学习!


一九九〇年我考上了大学,成为我村三十年来第一个本科生时,可惜父亲早已不在人世间。依稀还记得,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母亲拉着我的手,到父亲坟前痛痛快快的哭了一场,是辛酸,是喜悦,更是对父亲期望有了一个交代的释怀。”——《父爱如山》(节选)


我想今天的天堂里一定热闹,母亲一定蒸了香喷喷的年糕,炖了一盆白嫩的猪蹄;四姐一定烧了三碗油黄的跑山鸡汤,煮了一锅肉丸饺子,推杯换盏,欢歌笑语!


我心已安!祝父母四十年后的重聚!祝天堂里的父亲,节日快乐!


2022年6月19日晨 父亲节


刘尚伟,男,1972年生人,文学爱好者,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华鼎伟业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正高职称,入选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烟台市“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多篇散文入选《胶东散文年选》《黄海散文双年选》《黄海散文十四家》《黄海散文百家作品选》。散文《秋入人间第几重》荣获黄海数字出版社“黄海散文双年选(2022)最佳作品奖”。


投稿邮箱:huanghaisanwen@163.com


壹点号胶东散文


民间故事:小伙孝顺父母,积德行善,最终苦尽甘来

清初年间,河南有一张姓富户,家里坐拥良田豪宅。虽然张家是大户,可张家从不仗势欺人,张家人为人乐善好施,修桥补路,从不铺张浪费,勤俭持家,家里的三个儿子个顶个的孝顺张老太爷和张老太太,妯娌们也团结和善。要说这张家能发达起来,里面还真有个小故事。


其实张老太爷张大福不是土生土长的的河南人,他的祖籍是山东。张大福年轻的时候,正好是明清交替之际,那时节,天下大乱,到处都在打仗,山东也不例外。那一年,正好赶上清兵入关,征伐山东,张大福和他的原配妻子刘氏被乱民冲散,刘氏被清兵给抢走了,我们先暂且不说她。先说张大福,张大福跟着流民的大部队就从山东来到了河南,经过了十来年的奋斗,终于在河南安定了下来,由于张大福为人和善,又肯吃苦,后来又娶了妻子王氏,没几年,王氏生了个儿子,取名叫张讷。可惜因生产的时候落下了病,不久之后,王氏就死了,留下了张大福带着张讷过活。


几年之后,小张讷也长大了,特别孝顺懂事,也能帮着自己的爹干活了。本来张大福就想着这样过下去了,等到张讷到了10岁左右的年纪,经人介绍,张大福又娶了第三任妻子牛氏,牛氏也挺争气,转年也给张大福生了个儿子,取名张诚。可牛氏这个人性情凶悍,把张讷当作牛马一样使唤,还只给他吃粗劣的饭食。又让张讷上山砍柴,还必须每天砍够一担,如果砍不够,牛氏不是打就是骂,可即便这样,张讷也忍受下来。牛氏对自己亲生的儿子张诚,像宝贝一样宠着,给张诚吃好的用好的,还送他到学堂去读书。


后来,张诚也渐渐长大了,这孩子天生就是性情忠厚、孝顺的人,而且还是读书人,懂得礼义廉耻,兄友弟恭。他非常看不惯自己的母亲近乎虐待的对待自己的哥哥,常常劝说母亲,可牛氏不听。


一天,张讷进山砍柴,还没砍完,突然天降暴雨,他无奈只好躲在岩石下避雨。可等雨停了,天也黑了,只好背着柴回家。牛氏见张讷砍的柴不够数,当即发怒不给饭吃。张讷忍饥挨饿的在屋里躺着。张诚从学堂回来后,看到哥哥样子,就问:“咋的了,哥,你是生病了吗?”张讷有气无力的回答:“不是,我一天没吃饭了,饿的。”张诚问他原因,张讷也把实情说给了张诚听。张诚听后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儿,他怀里揣着热乎的大饼走进屋子,把大饼送给张讷吃。张讷问他哪来的大饼,张诚说让哥哥不用管,尽管吃。


第二天,张诚偷偷的跟着张讷上山,正当张讷忙着砍柴,转身就看了张诚在他身后手脚并用扯着柴禾,张讷忙问:“你咋没去上学,怎么来山上了?”张诚边干活边说:“我来帮你砍柴,弄完后我再去学堂。”张讷不答应,忙拉着张诚送回到学堂,还叮嘱老师说:“先生,我弟弟年纪小,不懂事,您要严加管教,山里虎狼很多,可千万别再让他上山了。”可隔日,张诚居然带着斧子又去了山上帮哥哥砍柴,也不理哥哥对他的抱怨,砍完柴后,立即就回到了学堂,老师这次真的生气了,想要责罚张诚,张诚就把实情告诉老师,老师听后赞扬张诚的品行,也就不禁止他了,哥哥张讷也是屡次劝阻他,他始终不听。


一天,兄弟俩正在山上砍柴,突然从树林里窜出了一只老虎,把两兄弟吓的愣在了当场,就在两人一愣神的功夫,老虎猛地一窜,叼着张诚的衣服就走,张讷回过神来,在后猛追,用力把手里的斧头朝着老虎掷出去,斧子正中老虎的大胯,老虎吃痛,叼着张诚狂奔,张讷追赶不上,边哭边返回了家里。


等回到家后,街坊邻居都不知道发生了啥事,跟着张讷来到张家,张讷见到张大福和牛氏后,当即跪下,就把张诚被老虎叼走的事说了,牛氏听后,哭嚎的扭打张诚说:“你就是嫉妒我儿子,所以你才想害死他,我打死你。”邻居忙上前拉开牛氏,张讷说:“弟弟为我而死,我也不愿独活。”当即就用斧头朝自己的脖颈砍去,被邻居一个壮汉拦住,可斧头已经砍入肉中一寸多,血如泉涌,张讷当即死去。


张讷死后,他的魂魄正在黄泉路上排着队走着,前面是勾魂使者引路,恰巧碰到村里一个巫师下地府走阴,张讷随即就跟巫师说了自己的遭遇,还问巫师看没看到自己的弟弟张诚。巫师可怜张讷,带着他忙上前去跟勾魂使者攀谈,许诺了好处后,勾魂使者从佩囊中拿出文牒查看,上面有一百多男女的姓名,可但没有姓张的,就连张讷都是他顺路捡到的游魂。巫师怀疑是不是在别的勾魂使者的文牒上,使者说到:“这个县都归我管,不会有错的。”张讷怀疑自己的弟弟是不是来的比他早,早早就入了酆都城,拉着巫师就进了酆都城寻找。


正在两人在城里找张讷的时候,忽然城中众鬼大喊:“快看,是地藏王菩萨来了,快跪下。”张讷抬头看去,见云中有一个高大的人影,浑身上下散放光芒,顿时世界一片光明。巫师向张讷贺喜说:“大郎你可真有福气!菩萨几十年才到酆都城一次,给众冤鬼拔苦救难,今天你正好就碰上了!”于是拉张讷一起跪倒。众鬼合掌一齐诵慈悲救苦的祷词,菩萨用佛法幻化一场细雨,回向众鬼,水珠细如尘雾。不一会儿,云霞、光明都不见了,菩萨也不知哪里去了。张讷觉得脖子上沾有甘露,斧头砍的伤口不再疼痛了。


不多时,巫师见在酆都城实在找不到张诚,便拉着张讷一同回家,直到看见村里的大门,两人才分开,各自回家。此时张讷已经死了两天,可突然又活了过来,还把自己在地府的所见所闻讲了一遍。可牛氏却认为他这是编造的鬼话,不光辱骂张讷,还辱骂了菩萨。张讷满肚子委屈无法申辩。伸手摸了摸脖子上的创痕,发现果然已经全都好了,便支撑着起来,对父亲张大福说:“爹,即便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会把弟弟找回来,如果找不到弟弟,我一辈子也不回来了,您就当我还是死了吧。”张大福抱着儿子痛哭,张讷随即起身离家去找弟弟张诚。


张讷离家出走后,穿大街过小巷到处寻访弟弟的下落。盘缠用光了,就沿路乞讨要饭。过了一年,来到了南京城。一天,张讷衣衫褴褛佝偻着身子,正在路上走着,突然看见十几个骑马的人迎面过来,他赶紧躲到路边。其中有一人年纪约有四十来岁,身体健壮,骑着高大的骏马,前呼后拥。随行队伍中有个少年骑着一匹小马,不住打量着张讷。张讷此时低着头,少年勒住马,来到张讷近前仔细打量,突然大叫:“哥,怎么是你啊,你怎么在这?”张讷抬头仔细一看,原来这少年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弟弟张诚!他握着弟弟的手放声大哭。骑在马上的中年人下来问了缘故,命人带着张讷一同回府。


回家后,中年人命人给张讷梳洗,还命人给做饭给他吃。待张讷吃饱喝足后,众人忙问这其中的缘由,张讷也不隐瞒,把从张诚被老虎叼走到现在全部的经历都讲给了众人听,众人唏嘘不已,夸赞张讷仁义,张讷看着自己的弟弟,忙问弟弟怎么在这里,张诚这才细细道来这其中的缘由。


原来,老虎叼走张诚后,被张讷给了一斧子逃走,不知什么时候把张诚给扔在了路旁,正好遇见中年人路过,见张诚相貌文雅,昏迷在路旁,便带回了家去,等张诚醒来后,发现自己此时已经随着中年人来到了南京城,中年人问张诚家住何方,姓甚名谁,张诚一一回答,中年人一听,好巧不巧,中年人也姓张,名叫张强,张强见张诚知书达理,相貌文雅,便认张诚为义子,养在府里,还给张诚请了先生,教他读书,今天是张强带着张诚出门打猎,刚回来就在路旁看到了哥哥张讷。张讷听后,当即对张强磕头谢恩。张强扶起张讷,又命人置办酒席,几人便边喝边聊,张强问到:“我听张讷说你们是河南人,家里还有多少族人啊?”张讷答道:“没有多少人,只有我父母兄弟四人,我父亲也是近些年刚到的河南,我家祖籍山东。”


张强听后随即皱眉问道:“我祖籍也是山东,你祖籍山东哪里?”张讷说:“我听我父亲说,我们家原来是山东东昌府的。”张强惊讶道:“我们居然是同乡,你家怎么流落到了河南呢?”张讷说:“这事父亲对我说过,当年清兵入关,家里的财产也被官兵扫荡一空,本来我父亲想带着大娘一起走,可被流民给冲散,我父亲随着流民来到河南,最后定居在那里,还娶了我娘,生下了我。”张强随即问道:“你爹叫什么名字?”张讷说:“我爹叫张大福。”听罢,张强随即走进了里屋,不一会儿,就搀扶着一位老妇人出来,老妇人激动的说道:“我是张强的娘,你爹张大福,那你爷爷是叫张炳之吗?”张讷说:“张炳之正是我爷爷,您怎么知道?”老妇人没回答,转头激动的对着自己的儿子张强说到:“儿啊,他俩可是你的亲弟弟啊!”听得张讷兄弟俩糊里糊涂,忙问缘由。


老妇人说到:“我就是你口中的大娘,我和你父亲成亲三年后,正好遇到清兵进攻山东,山东大乱,本来我们想收拾家里的金银,逃到南方去,可刚出城门,便被逃亡的其他难民抢夺了财物,我和你爹也走散了,我被清兵俘获,被分给了一个贝勒做奴婢,可我当时已有身孕,贝勒爷心善,让我伺候福晋起居,半年后我生下了张强,贝勒爷悉心培养,让他跟着府上的小公子们读书习武,这些年也有了战功,被朝廷封为杭州将军,镇守此地。”随即,张氏兄弟按照年龄排序,张强年纪最大,四十一岁,是大哥,张讷今年二十五岁,是二哥,张诚最小,今年十六岁,是三弟,哥三依次排开,给张强的母亲刘氏磕头,老太太喜极而泣。


半个月后,张强带着母亲、妻子和张讷张诚哥俩,身边跟着上百的仆从,从南京出发,去往河南。回到河南张诚的家后,张讷和张诚先到家中给父亲张大福报信。自从张讷走后,妻子牛氏整日思念自己的儿子张诚,郁郁寡欢,不久就死了,家里现在只剩下张大福一个人,孤苦伶仃,对影自叹。这天忽然看见张讷回来,张大福惊喜交加,恍恍惚惚之间,又看到了张诚,更是高兴得说不出话来,只是抱着两兄弟大哭。


不多时,兄弟俩又把张强母子的事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张大福都惊呆了,也不会哭,也不会笑了,只呆呆地站在原地。不多时,张强扶着母亲刘氏进门,刘氏抱着张大福大,张强则跪地给父亲磕头。张诚不见母亲,一问父亲,才知自己的母亲牛氏已经死了,心疼的张诚当即就哭昏了过去,随即在张大福的陪同下,一家人带着纸人纸马,来到王氏和牛氏的坟前,三兄弟身穿孝服,给张大福的另外两个夫人磕头祭奠。


几天后,张强出钱请人,在河南修建了新的府邸,还从官府买了三百多亩的土地交给张大福搭理,刘氏也没闲着,忙张罗着给张讷娶妻,张讷和张诚哥俩,把刘氏当场自己的亲娘对待,张强则继续镇守南京。自此之后,张家在当地就变成了富户。


40多年如一日!文昌七旬夫妇做的这件事感动当地村民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吴岳文 文/图


40多年如一日


79岁的郭书群和妻子周少珠


虽然生活困难


但两人一直照顾着


身体有残疾的84岁堂侄子


不离不弃


在文昌公坡镇


演绎了一个温情故事


周少珠搀扶行动不便的郭贻桥。


4月14日,记者走进文昌市公坡镇公坡村委会卜凤村这个普通又特殊的家庭,砖瓦房里摆设简单,但收拾得很干净。


今年84岁的郭贻桥,50年前是松涛水库的民工,因腿脚受伤失去了劳动能力,孤寡一人。按照家族里的辈分,今年79岁的郭书群是郭贻桥的堂叔。“如果不是他们照顾我,不嫌弃我,给我做饭洗衣,带我看病,我可能都活不到今天。”郭贻桥眼圈红了,声音哽咽地对记者说。


郭书群患有痛风、脑梗等疾病,需要长期服药,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周少珠除了干农活、打零工,还有许多家务要做,夫妻俩时常感到力不从心。即便如此,40年来,他们对堂侄郭贻桥的照顾也从未打折。


“以前是我的母亲照顾郭贻桥,母亲过世后,我和妻子照顾他是应该的,不用张扬,记在心里就可以了。”郭书群说,“照顾堂侄是我们分内的事,这么多年了,我们也早已习惯了。”


周少珠在喂鸡。


自从嫁到郭家那天起,周少珠不仅孝顺公婆,还要照顾腿脚不便的郭贻桥,但她从来没说过一个累字。她和丈夫辛勤劳作,共同撑起了这个小家。“我们照顾郭贻桥几十年来,村里人都觉得我们很辛苦,但我觉得他和我们是宗亲,他叫我婶婶,我照顾他是应该的,感觉也没什么苦的。两个孙子听话孝顺,我们辛苦一些,也值得。”70多岁的周少珠话语中透露着朴实。


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辞藻,郭书群周少珠夫妇坦然面对生活的不易,40余年来用坚强的双手,为年迈的堂侄子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他们的朴实善良、孝老爱亲感动着当地村民,在文昌公坡镇演绎了一个温情故事。


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侯明慧:“父亲老了病了,我不能让他受一点委屈”

四川南充“我们的节日·重阳”示范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侯明慧进行分享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老年节。在四川南充嘉陵区,有一位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侯明慧。从2017年到现在,四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的父亲,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敬老孝亲故事。10月14日上午,四川南充“我们的节日·重阳”示范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侯明慧说:“不让他受半点委屈,这是我作为女儿的担当。”


时间退回到2017年10月11日,77岁的侯老爷子因车祸成为植物人。四年来,老人不能动弹,不能说话,不会张口吃饭,大小便也没有意识。 侯明慧挑起照顾父亲的重任,像父亲小时候照顾她一样照顾父亲。为了更好照顾老人,她辞去退休后的兼职,推掉社交活动,和父亲睡在同一间屋里。每天所有的时间都围着父亲转。没有休息日,更没节假日。


侯明慧帮父亲擦掉嘴角痰渍(侯明慧原工作单位国网嘉陵供电公司供图)


一年365天天,侯明慧每天重复着给父亲翻身、换尿袋给胃管消毒、插胃管、喂饭、抠大便、换尿布湿、煮饭……一系列连续性动作。直到晚上10点后才算把一天的基本工作算勉强完成。晚上还要和老父亲一起睡在一张床上,以便于给他翻身、吸痰。


“父亲是个很体面的人,一辈子要强,现在我做的点点滴滴,就是希望他哪怕现在没有意识了,也不能让他受一点委屈。”侯明慧告诉记者,父亲偶尔能发出微弱的哼哼声,喜怒哀乐也能从他眼神里去仔细分辨。她四年如一日在做的,就是希望父亲作为瘫痪的病人,也干净体面,不受委屈。


“不管我老爸再活十年二十年,甚至生命更长,我都会尽心尽力,无微不至,义无反顾地照顾好父亲,不会让他再受半点委屈,这就是作为女儿的担当。”侯明慧说,她为父亲做的这一切,是一件很平凡而且是作为子女应尽之责。


四川南充“我们的节日·重阳”示范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邻居、亲朋和原工作单位同事们把她的事迹传了出去。2020年由南充市老龄委推荐,侯明慧被评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次年又被南充市嘉陵区评为全区“十大孝星”之一。“你养我小,我孝你老。”侯明慧说,于人类社会讲,孝顺是责任,是和谐社会关系中的必要要求;于家庭讲,孝顺是传承中国民族的优良美德;于个人讲,孝顺是本能。“孝顺要趁早,不要等到父母离去时留下任何遗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四川南充“我们的节日·重阳”示范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侯明慧进行分享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也是老年节。在四川南充嘉陵区,有一位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侯明慧。从2017年到现在,四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的父亲,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敬老孝亲故事。10月14日上午,四川南充“我们的节日·重阳”示范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侯明慧说:“不让他受半点委屈,这是我作为女儿的担当。”


时间退回到2017年10月11日,77岁的侯老爷子因车祸成为植物人。四年来,老人不能动弹,不能说话,不会张口吃饭,大小便也没有意识。 侯明慧挑起照顾父亲的重任,像父亲小时候照顾她一样照顾父亲。为了更好照顾老人,她辞去退休后的兼职,推掉社交活动,和父亲睡在同一间屋里。每天所有的时间都围着父亲转。没有休息日,更没节假日。


侯明慧帮父亲擦掉嘴角痰渍(侯明慧原工作单位国网嘉陵供电公司供图)


一年365天天,侯明慧每天重复着给父亲翻身、换尿袋给胃管消毒、插胃管、喂饭、抠大便、换尿布湿、煮饭……一系列连续性动作。直到晚上10点后才算把一天的基本工作算勉强完成。晚上还要和老父亲一起睡在一张床上,以便于给他翻身、吸痰。


“父亲是个很体面的人,一辈子要强,现在我做的点点滴滴,就是希望他哪怕现在没有意识了,也不能让他受一点委屈。”侯明慧告诉记者,父亲偶尔能发出微弱的哼哼声,喜怒哀乐也能从他眼神里去仔细分辨。她四年如一日在做的,就是希望父亲作为瘫痪的病人,也干净体面,不受委屈。


“不管我老爸再活十年二十年,甚至生命更长,我都会尽心尽力,无微不至,义无反顾地照顾好父亲,不会让他再受半点委屈,这就是作为女儿的担当。”侯明慧说,她为父亲做的这一切,是一件很平凡而且是作为子女应尽之责。


四川南充“我们的节日·重阳”示范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邻居、亲朋和原工作单位同事们把她的事迹传了出去。2020年由南充市老龄委推荐,侯明慧被评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次年又被南充市嘉陵区评为全区“十大孝星”之一。“你养我小,我孝你老。”侯明慧说,于人类社会讲,孝顺是责任,是和谐社会关系中的必要要求;于家庭讲,孝顺是传承中国民族的优良美德;于个人讲,孝顺是本能。“孝顺要趁早,不要等到父母离去时留下任何遗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

【本文标题和网址】现代孝敬父母简短故事300字(现代孝敬父母简短故事20字) www.chun1983.cn/cjxs/121089.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