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066个字,大小约为23KB,预计浏览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2018年10月8日,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一科收到了一封特殊又极具意义的感谢信,这是来自脉管一科张建强主任、许志会主治医师等十位住院患者联名的感谢信。她们用这样令人感动的方式、用质朴真诚的语言记录着我们脉管一科的崇敬和感谢。
悬壶济世的医者责任是白衣天使的精神家园,每当患者身处困境,总会有一双双温暖的手施予及时的帮助,让爱心洋溢着人间真情。
2018年中旬,从省级医院转院而来的一名糖尿病足老年女性患者,经过省级医院1年多的治疗,足部伤口仍不见好转,加上基础疾病多,身体日渐虚弱,家属逐渐失去了信心,在百愁莫展之时,从各方打听到石家庄市中医院脉管一科,抱着一丝丝的希望他们再次踏上了寻医之路,而这次的寻医之路让他们看到了光明,找到了失去已久的信心。这位老年患者糖尿病多年,同时伴有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肾病、肾衰等等,患者病情危重,各种基础疾病缠身,创面情况极其复杂。从许志会主治医师接管病人的那天起,他日日守在患者床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常常绞尽脑汁,想尽各种方法减轻患者病痛,挽救患者患肢。每每遇到困难之时,许大夫常向张建强主任请教,常向科室其他医生一起探讨治疗方法,张建强主任经常亲力亲为的为患者修剪创面,有时候忘记时间,累的满头大汗。平时医护人员还用温暖的语言为患者打气加油,让患者内心也能感受到信心。看着创面一天天缩小,张建强主任及许志会主治医生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心系患者,牵挂患者,仿佛病在他身,痛在己身。以绝不轻言放弃的态度面对每一位患者。
“要不是张建强主任、许志会大夫恐怕我的脚都保不住了,要不是咱们脉管一科,我恐怕......”,老人泪眼模糊哽咽的说到,也道出了其他患者的心声,他们纷纷应和,“是啊,要不是张主任、许大夫和脉管一科,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真是谢谢他们了。”是他们用言语及行动来告诉我们,我们从来没有被抛弃,看到你们医生为我们做出的努力,让我们从始至终都保持着生的希望,都感受到爱与关怀。现在这位老人已经出院回家了,但是还是经常拄着拐杖来看望我们,看着患者朋友们脸上的笑容,甜在我们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心里。
老人家为了表达对张建强主任、许志会主治大夫的感谢,特意写了封“红红大大”的感谢信,其他患者知道后纷纷应合,她们希望联名来表达对张建强主任、许志会主治大夫及全体医护同仁的感谢。
悬壶济世心 妙手回春艺
往来奔波苦 治病求人功
感谢信:中医院脉管一科的主任张建强、主治大夫许志会及全体医护同仁,请接受我们全家对你们的衷心感谢,愿你们好人一生平安,在我写这封感谢信的时候,不禁回忆起当时入院、住院的一场场、一幕幕,感激的心情抑不住地汹涌澎湃,曾峦跌宕!忘不了许大夫下班不回家,坚守重症患者的忘我,忘不了你们床头床尾辛苦地忙碌,更忘不了你们分析讨论病情时的投入!
还有您对病人的责任感、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同样令我们感激和钦佩。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当今社会,您以您全心全意的努力和付出,诠释了医患关系的真谛!您以您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不辞劳苦、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浇铸了您一个医生该有的高达形象,真可谓,平凡之中更见伟大!同时,我也感谢医院的各级领导,感谢你们培育出像张主任、许大夫这样的好医生,千言万语的感谢最后也只能汇成一句祝福的话,真心祝愿主任张建强、主治医生许志会及全体医护同仁,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李华瑛 庞三姐 马清祯 张更妮 吴宪平
吴红梅 孙建勋 王柄贵 韩雅新 郑艳欣
从一行行朴实无华的字里行间传递着医患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折射出医患间浓浓的真情和大爱,这股涌动在医患间的暖暖真情,将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
想要了解最权威,最前沿,最实用的医疗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杏林春语”--您身边的健康资讯专家。
推荐阅读
鼓劲扬帆再起航 传承中医惠百姓 —石家庄市中医院东院区发展纪实
【党务专栏】石家庄市中医院 开展纪念建党98周年暨主题党课宣讲活动
正式官宣版来啦!石家庄市中医院《我和我的祖国》深情献唱为祖国庆生为“七一”添彩!
【杏林微资讯】【福利】我省农村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病种增至25种,新增脑卒中等4个病种
我院参加中医中药中国行主题活动 多种形式展示中医药健康文化
(编辑 闫晨璐)
投稿邮箱:zhongyizhiyou@126.com (投稿请注明投稿人信息)
石家庄市中医院
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微信号:yzxlcy
加关注
☑咨询电话:0311--89639522
☑医院地址:石家庄市中山西路233号。
☑乘车路线:市内乘1、快1、6、快6、11、30、34、317、快107、游1、游5路到新百广场西下车沿中山路西行100米路北。
☑地铁路线:地铁乘坐1号线、3号线新百广场站下车。
☑东院区地址:石家庄市建华北大街138号。
☑乘车路线:市内乘56、57、73、110、102路到石家庄市中医院东院区站下车。
☑地铁路线:地铁乘坐1号线北宋站下车北行。
☑东院区咨询电话0311-68068899
凡在石家庄市中医医院住院的
职工医保、城乡居民患者
一、报销起付线低
市医保门诊起付段
医院起付段
在职职工
退休职工
备注
其他三级甲等医院
1500
1500
市中医院东院区
1000
1000
三甲医院二级收费优惠
市医保住院起付段
医院起付段
在职职工
退休职工
居民
备注
其他市属三级医疗机构
900
800
1000
市中医院本部
800
700
900
我市中医医院优惠政策
市中医院东院区
600
500
700
三甲医院二级收费优惠
二、报销比例高
医院
起付线
在职公务员
在职和退休职工
慢病职工
备注
其他三级甲等医院
6000 9000
60%
80%
市中医院东院区
7000 9000
70%
85%
三甲医院二级收费优惠
注:我院为中医院,参保城乡居民和职工在我院住院,起付标准再降低100元,报销比例在原报销基础上提高3个百分点,最高报销比例不超过97%。
阅读后有何感想,留言给我们吧!
植物界千姿百态,花果甚多。有玲珑小巧的茉莉,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味鲜沁脾的荔枝,有味虽酸涩而能治病的山楂……但古代医者最爱的是“杏林”。这不因杏花纤丽、杏仁味美;也不因杏的叶、花、仁枝、树皮、树根都可入药,而是因为它象征着一种“施药济贫”的精神。自古以来,“杏林精神”在医林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杏林”出于何家何典?医者为什么酷爱“杏林”?话要从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说起。据说当时有个名医叫董奉,字君异,侯官人,医道精湛,长期隐居庐山,为人治病,分文不取。但有个条件:凡重病号被治愈的,必须在他的园子里栽种五株杏树;轻者被治愈的,也要栽种一株。年复一年,董奉的园子里栽种的杏树,竟达十万多株,嫩绿竟秀,郁郁葱葱。数年之后,红杏累累,结满枝头。董奉便在茂密的杏林丛中建起一间“草仓”。他对人们说:要买杏的,不需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放置仓中,就可以自己到园里取一器杏子回去。每年董奉以杏换得的谷子,堆积满仓。这些谷子他不是自用,而是“以济贫民"。每年受济者达两万余人。
从此以后,“杏林”美名誉满天下。“医林”一语被“杏林"所代替。历代许多医者不爱突兀奇石,不爱香花异草,偏爱“杏林”,以杏自喻,以杏自号,以杏为书名,以杏为颂语。
单说明代医家,就有许多酷爱“杏林”的佳话:
名医郭东,避城市,居邑北九阳洞山下,种杏千余株,“隐然若仙家"。
郑钦谕“家有杏圃”,病人“馈遗所入,辄以济人”。
范应春不仅“随所求治,酌方与之,不计其酬”,而且取董奉种杏故事,自号“杏庄”,著有《杏庄集》十卷。
金有奇治病的目的,是“赖以生”。病人“裹粮踵谢,却弗受”。他的著述,自题为《杏春斋集》。
曹秉铉治病不避危险,“不取其值”。他的医集也自号《杏园医案》。
江文照“救人不取财利",人们赞他“诚杏林之翘楚也”。
江德泮“施药济贫”,数子也都“医治世人”,人们赞曰:“迄今杏成林焉"。
明代书画家赵孟頫病危,被当时名医严子成治愈。赵氏为了赞扬其医术精湛,特作《杏林图》并孙思邈像赠之。
王士贞在《题萱寿太医邢生母》诗中,也以“杏林”为赞语。诗中道:“橘井汲后绿,杏林种时红”。
病人赠送给医生的匾额,常书:“杏林春暖",“誉满杏林”,“功满杏林”等。对联也常有“董氏杏林凭虎守,苏家橘井有龙蟠"等诗句。
“杏林”二字,也常为医药团体,刊物名称,药房,店号使用。如“杏林医学社”、《杏林医学》、《杏林丛录》。日本汉方医学界也喜用此典故作为颂语,并作为医药团体、刊物名称,如“汉方杏林会”等。
从上说来,与其说医者爱“杏林”,不如说医者爱“施药济贫”、“救死扶生”的“杏林精神”。这种精神是我国民族传统之光,熠熠不灭。
——摘自《杏林拾翠》
#大家健康超能团##中医##超能健康团##典故#@大家健康
关于为什么我们称呼医术高超的中医医生为“杏林高手”,为什么不是桃林,桔林,苹果林,偏偏是杏林呢?我们得从东汉末年开始说起。
杏树
杏林的开山鼻祖叫做董奉,他所处的时代是东汉末年,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是一个很博爱,无私奉献的人,他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医生,与华佗和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说明他的医术是十分高超的,他不但医术非常高超,道德也是非常高尚。
杏树开花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穷苦百姓慕名找他看病,他知道普通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就免费给他们看病,因为当时是东汉末年,每个朝代的末期,普通老百姓都是比较困苦的。董奉十分悲悯众生,本着救死扶伤的无私精神,为老百姓祛除疾病,恢复健康。
董奉
董奉可能也怕老百姓看到他不收钱,有的人就不好意思来找他看病了,因为毕竟董奉也是要生活的。董奉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说病人的病治好了,就在他的院子种几棵杏树,这个种几棵都是凭大家的心意,后来大家慢慢形成共识,如果是小打小闹的毛病,治愈之后,就种一棵树,如果说是很重的病,治愈了一般就种5棵。
杏林始祖董奉
几年过去了,董奉治好的病人一茬又一茬,院子里的杏树越来越多,花开又花谢,十分美丽。等到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董奉就让附近的百姓过来采摘带回家吃,一举多得。董奉在老百姓的心中就是“活神仙”,就是行走的口碑,老百姓对他十分感激。据说,董奉治好的病人栽下的杏树竟然有3000多亩,说明他治好的病人何其多。
杏林
董奉在庐山呆了几十年,在这段时间内,他一边修身养性,一边救死扶伤,造福一方百姓。“杏林”文化的灵魂就是“道”与“德”,“杏林精神”也得以传承到今日,是传统中医药文化精神的开宗。
“杏林”这个别称跟古时候的名医董奉有关。
董奉医术超群,跟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三人号称“建安三神医”。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一带,热心为周围百姓诊病疗疾。乡下的老百姓生活贫困,很多人没钱买药治病。董奉给人看病就不忍心收取钱物,他定下一条规矩,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对方需在山坡上栽五棵杏树,若是轻病患者,则只需栽种一棵杏树。
董奉以栽树作为医酬的消息传出后,远近的患者奔走相告,纷纷前来找他诊治疾患,有的人甚至在进山求医之时就带上杏树苗。不出几年,在董奉居住的庐山南麓,以他的家为中心,种下的杏树多达上万棵,蔚然成林,郁郁葱葱,一望无际。杏林中上有百鸟鸣唱,下有群兽嬉游,成为庐山一景。
杏树长大后,每到秋天,枝头硕果累累,董奉又用杏子换来粮食,用来赈济周围的穷苦百姓,每一年中受其恩惠的百姓多达万人。他的高超医术和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赞誉和敬仰,后来,为纪念董奉,杏林一词便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百姓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妙手”这类的词语来赞美像董奉这样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
另外,还流传着一个“虎守杏林”的典故传说。
传说,董奉的“杏林”还有一个神奇之处,就是有一头猛虎看守,这猛虎居然也是董奉的一个“病患”。
有一天,董奉在回家途中,忽然听到一声虎啸,然后就看见路旁的茅草堆里卧着一只老虎,他心中害怕,但老虎躺在那里并未向他攻击,表情痛苦,目光友善似有所求。董奉心有所悟,壮着胆子问老虎:“你是不是在等我啊?”
老虎点头。
董奉又问:“你是想让我给你看病?”
老虎再次点头。
董奉心中就放松下来,走进老虎身边仔细检查。期间,老虎突然向他张开血盆大嘴,吓得董奉不由后退两步,但老虎并没有进一步动作,董奉心中一动,随即就发现老虎嗓子眼里卡着一根大骨头。他本欲伸手进去取下骨头,但又怕老虎咬伤自己,就将老虎带到住处,做了个铁环放进老虎嘴里,撑住老虎的嘴巴,然后把手伸进老虎嘴里,顺利地将骨头取了出来。
这只老虎很有灵性,伤愈后,为了报恩,从此就在董奉的杏林里当起了守护。
百姓们看到老虎都为董奉守门护林,无不感到神奇,认为董奉是神仙下凡。
“虎守杏林春日暖”这句话也成为了对高尚医德的最好赞扬。
东汉末年,瘟疫横行,三十年的时间大瘟疫出现了近十二场,但是往往大疫出神医——在我国当时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 (包括今天我们吃#饺子#的来历都会想到张仲景);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中国的“医圣”张仲景、华佗,想必更多读者了解,今天重点讲董奉。
董奉是东汉有名的#中医#大夫,他自幼学医,相传他救了公主,当时被赏赐了良田万亩;他就平时给老百姓治病,在他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但他喜欢杏树,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余万棵了。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无边无际。春季繁花似锦,夏月浓荫葱葱,挂在树上的杏仁果实沉沉甸甸、金黄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久而久之,董奉献所居之处便形成了一片茂盛的杏林,而等到杏子成熟之际,董奉便在杏林建好谷仓,贴上告示。告诉大家,想要买杏的话不需要付钱,只需将一升谷子倾倒入谷仓中即可,然后自己去摘取一筐杏子带走。渐渐地,这谷仓里屯满了的是粮食。在灾荒年间,他就开仓赈济灾民。救活了无数的穷苦老百姓。董奉则用这些用杏子换来的粮食来救济周边的贫苦百姓和病人,据说每年因此而受到救济的贫苦百姓有两三万人,董奉此举真可谓是功德无量。后来人们为了对董奉的德行表示感恩,便在董奉的家门口挂了一幅“杏林春暖”的牌匾,这便是最早的“杏林”由来,从此,杏林二字便成为了称赞医生美德时的专用词。等到董奉去世后,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董奉,就在杏林中设坛祭祀,并在董奉故居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来祭祀这位医德高尚的神医。后来中医界称为“杏林圣手”。提到“杏林”,便知医事,“杏林”精神也成为在中国医学界一代代传承的“医者仁心”的一种美德和精神。
唐代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自古我国医生大夫都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尝百草、聚焦研制药物,帮助人们解除病痛,尽“下医”之责;除了治病,也经常会告知人们强身健体、祛除不良生活习惯的道理, 忠“中医”医人之事。但通常我国几千年来医生大夫或在医堂,或做游医,又称走方医、草泽医,如华佗一般游走#江湖#,手持串铃四方游走救治贫苦百姓。医者做好本职工作(治病救人)就是对我们社会最大的贡献。
最后一点,还是建议人们呵护好我们的#传统#中医中药。中药在新冠救治过程中的作用不应被遗忘。人和人的体制不同,但中药重在调理身体和调动免疫;不管中药西药,适合自己康复的就是好药。
东汉末年,瘟疫横行,三十年的时间大瘟疫出现了近十二场,但是往往大疫出神医——在我国当时诞生了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其中,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理法谨严,被后世誉为“医圣” (包括今天我们吃#饺子#的来历都会想到张仲景);董奉隐居庐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而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于中原大地和江淮平原,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曾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尤其以创麻沸散(临床麻醉药)、行剖腹术闻名于世。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医家,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中国的“医圣”张仲景、华佗,想必更多读者了解,今天重点讲董奉。
董奉是东汉有名的#中医#大夫,他自幼学医,相传他救了公主,当时被赏赐了良田万亩;他就平时给老百姓治病,在他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但他喜欢杏树,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余万棵了。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无边无际。春季繁花似锦,夏月浓荫葱葱,挂在树上的杏仁果实沉沉甸甸、金黄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久而久之,董奉献所居之处便形成了一片茂盛的杏林,而等到杏子成熟之际,董奉便在杏林建好谷仓,贴上告示。告诉大家,想要买杏的话不需要付钱,只需将一升谷子倾倒入谷仓中即可,然后自己去摘取一筐杏子带走。渐渐地,这谷仓里屯满了的是粮食。在灾荒年间,他就开仓赈济灾民。救活了无数的穷苦老百姓。董奉则用这些用杏子换来的粮食来救济周边的贫苦百姓和病人,据说每年因此而受到救济的贫苦百姓有两三万人,董奉此举真可谓是功德无量。后来人们为了对董奉的德行表示感恩,便在董奉的家门口挂了一幅“杏林春暖”的牌匾,这便是最早的“杏林”由来,从此,杏林二字便成为了称赞医生美德时的专用词。等到董奉去世后,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董奉,就在杏林中设坛祭祀,并在董奉故居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来祭祀这位医德高尚的神医。后来中医界称为“杏林圣手”。提到“杏林”,便知医事,“杏林”精神也成为在中国医学界一代代传承的“医者仁心”的一种美德和精神。
唐代孙思邈(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自古我国医生大夫都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尝百草、聚焦研制药物,帮助人们解除病痛,尽“下医”之责;除了治病,也经常会告知人们强身健体、祛除不良生活习惯的道理, 忠“中医”医人之事。但通常我国几千年来医生大夫或在医堂,或做游医,又称走方医、草泽医,如华佗一般游走#江湖#,手持串铃四方游走救治贫苦百姓。医者做好本职工作(治病救人)就是对我们社会最大的贡献。
最后一点,还是建议人们呵护好我们的#传统#中医中药。中药在新冠救治过程中的作用不应被遗忘。人和人的体制不同,但中药重在调理身体和调动免疫;不管中药西药,适合自己康复的就是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