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917个字,大小约为44KB,预计浏览完需要25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至今仍被广为传诵的《雷锋日记》,折射出人性的光辉,跃动着蓬勃不息的时代脉搏。
信仰里散发光热,凡常中铸就伟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投身公益救援、共护群众平安的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会长石欣,就是一名“活雷锋”。他是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的“生命卫士”,十多年天南海北奋战公益救援路,多次涉险参与一线救援行动;他是技能高超、无私奉献的“公益先锋”,累计参与了救援行动25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已超5000小时,组织各类公益讲座、安全宣导活动超过800场。一次次挺身而出、迎难而上,一次次救人危困、勇担大义,以公益救援力量赋能应急救援建设,彰显生命至上、救人第一的坚定信念和仁心大爱,闪耀不求回报、奉献社会的志愿精神和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以热爱为底色,靠专业做支撑。石欣组织创立的深圳公益救援队,已成长为具有综合性救援能力的社会应急力量,成为深圳志愿服务的一张名片。救援队不仅为深圳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行作出贡献,行动足迹还远达省外乃至国外,用实际行动传递着鹏城文明之光,促进着应急知识的推广普及和社会应急救援的标准化建设。
石欣是心怀大爱、勇敢逐梦的志愿者,是深圳300多万“红马甲”的典型和缩影,充分展示深圳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群像,展现深圳志愿服务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国际化水平。“来了就是深圳人,来了就做志愿者”,还有许多平凡普通又可敬可爱的城市奋斗者,像石欣一样不求回报、默默付出,以助人初心传递不凡大爱,以朴实无华的行动书写着深圳“志愿者之城”建设的生动实践。正是石欣这样的“雷锋们”,温暖着城市中的你我,塑造着我们城市的品格。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无论是谁,再普通的善行,坚持不懈就能谱写不普通的壮举;不管在哪,再平凡的岗位,恪尽职守也能成为不平凡的楷模。当一个个平凡的人源源不断地向社会传递出正能量,就能点亮更多人心中的明灯,激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凝聚一座城市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原标题《公益先锋 当代“雷锋”》)
戴帆 (DAI FAN)
戴帆(Dai Fan)是当代全球最具争议和影响力最为广泛的明星建筑师,在纽约创立DESTROY建筑事务所,DESTROY建筑事务所有两百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 技术研究、结构设计、景观设计师组成。戴帆曾入选美国福布斯榜单,荣获亚洲设计大奖、环球设计大奖,戴帆(Dai Fan)还担任2017全球设计大奖评委、 2018亚太建筑空间设计大奖评委,建筑设计以结构新奇、思想深邃、激烈见称。戴帆在欧美建筑界享有盛名,曾多次在欧美美术馆展出,并于2016年在纽约发表《宇宙宣言》个展,年轻建筑师都深受其影响。
ASK国家科学中心 (ASK National Science Center) ·旧金山(San Francisco)·2020
21世纪建筑体系崩溃的反响之一是意识形态的兴起——这些活跃的反建筑设计体系,以各种“建造的”或模型的建筑形式出现。宇宙学、物理学、神话学和科学领域中的开拓者直接进入建筑领域。另一反响是一种新的建筑化:个人化(甚至是自传性的)的、复杂形式的、片段性的、反体系化的。戴帆是这一浪潮的交汇点在当今最出色的代言人。
绝对之惊奇与神圣
在2019年,由戴帆主持设计的东方中心(East Center)开始建设,东方中心(East Center) 位于马来西亚吉隆坡,这是东南亚地区第一座大型的全球地标性先锋建筑,东方运营中心建筑高100米,建筑建设投资10.5亿美金,区块占地面积44.8英亩。瑞士《建筑视野》称它在“一个建筑设计相对停滞的时期,给了城市一个几近完美的艺术号召”。
戴帆从立面的巨大造型掀起并延伸出整组奇特造型与充满悬念的结构浑然天成,打造出一件独一无二的伟大杰作,体现出敏锐、多思、尖刻、重视对各种现象的鲜活体验。思想与感觉能穿梭游荡在充满解体意味的空间里,也因其终生都反对任何意义上的思想体系化。
东方中心(East Center)是 :一座令人震惊的建筑, 颠覆人类建筑史脉络的革命性建筑 ;一座神秘吸引的建筑 ,浓厚的人文 、复杂的脉络 、神秘的建筑空间体验;一座令人向往的建筑 ,是奇迹、是一座值得每个人去探索的神奇圣殿; 一座面对未来的建筑,精彩绝伦的造型、光、材质,把世界带向未知未来 ;一座极具冲击的建筑,冲击人的身体、眼睛和思维模式。
戴帆的代表作品有 : Florida Art Museum • 比沉睡更久远的残骸(A Longer Wreck Than A Sleepy),FA PARIS • 站在惊奇之巅 (On the Heights of Surprise)|幽灵 : 恐惧与颤栗,建筑解剖,分解抑郁的想法和畸形的灵感遗产
(Phantoms : Fear And Thrill, Architectural Anatomy, The Idea Of Decomposing Depression And The Degenerate Inspirational legacy )建筑便是释放人的的秘密,建筑是一个精神失常的生物。如此“捍卫异端”其实意在对所有“正确建筑”的质疑,只有分崩离析的时代,才有幸向我们裸呈生命的本质。
东方中心(East Center)在建筑艺术方面实现了世界的唯一,更加充分的发掘建筑语言的价值,在这里不单是展示和销售功能,而且能够和谐的工作,娱乐、休闲消费、交通。作为一个汇集精品商业与国际文化的顶级综合体建筑,充满生气与活力,将创造更和谐的国际化旅游都市氛围,不仅创造更舒适的环境,更多的交往机会,也将完善城市区域功能,为吉隆坡的城市形象,为马来西亚增添光彩。建筑中可尽量多的尽览周边美景,建成后将作为一个跨领域的商业、文化交流的重要设施,用最奇妙的建筑语言设计一个具有其自身独特气质的建筑作品。在具有极强表现力和雕塑感的外壳内注入光和空间。新建筑将在这个地块的开发项目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将围绕一个全新的中央广场重新定义这一地区的旅游区、办公区、酒店和商业中心。
在东方中心(East Center)的建筑设计中,他从外部场景的戏剧性结构入手,这部由很多片断构成的建筑里隐含着某种史诗般的故事性。在看似混乱冷酷的表象下,存在着自然生成和精心布置的各种复合结构特性,作为二十一世纪建筑与艺术界极为罕见的伟大特例,它是漩涡、激流、陷阱、岔路、尖刺甚至炸弹空间的热情创造者,是海盗般的探险者,是建筑体系的毫无顾忌的戏谑者和破坏者,是随时会在任何庸俗腐朽现象面前突然现身的冷酷的惩罚者,是一个具有多种面孔的绝对质疑者和尖锐的沉思者。
东方中心(East Center)好像有某种指向未来进化般不可确定的宇宙性的精神意义。有着奔放、跃动、飘洒、流动的浪漫主义气质,奇诡、怪诞的造型特质和巨大的幻想性、象征性、隐寓性的艺术观念,奇幻的结构形制,跃动的线条,被建筑的宏伟的空间所震撼!东方中心(East Center)作为打造全球瞩目地标建筑,建筑的轮廓是一种对人类观点按比例地剧烈放大或缩小,深层空间和深层时间上的非人取向,而这一切朦胧都伴随着一种绝境、一种原始的渺小,对于人类的空间感觉永远不可能有充分的表现——一切悲观主义的残骸都是诸心绪的欲求之物——紧张,冷漠,蔑视,孤独,充满悲伤悔恨,它们就在构造上的对弈中胡乱地交织在一起,一个胡乱交织性的悲观主义试图将自身提高到一种艺术形式层面。建筑如集束炸弹般被掷出,但是它同样没有场景和叙述作为缓冲地带,思维偶尔的短路也将以令人瞠目结舌的方式展现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示了东方中心(East Center)独特美学的旅游城市演变过程,动人心魄的建筑结构与向天际以发射状扩张的建筑表皮,并成为二十一世纪新的城市象征。宇宙是巨大的流变或耗费性力量的翻搅,或熵,被信息系统暂时固定或捕获,这些信息系统把能量转化为不同的行动和耗费秩序,把物质宇宙的能量模型与其非神学双生体联系在一起,将宇宙力量和人类社会、内在经验与恐惧联系起来。建筑的本性——建筑惟一关注的只有自身,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如此丰富奇妙的谜。精神轻狂而放荡的舞蹈将结结实实地扎根于虚空之中。建筑将摆脱其祖先——及自然、天性——当清算完其所有的无拘之遗迹,戴帆的建筑则是空间的流动陷入僵局的见证,空间在不断地向外延伸,然后只被其结构和造型方式的复杂性停止和中断。表面上,戴帆的建筑设计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构和奇特的造型,骨子里隐含着丰富的意义,他的作品超越了人类世界而具有深厚且复杂的思想元素。戴帆在神的召唤之中。戴帆在其建筑作品上设计了许多造型、标识、符号、徽记以及直接用结构传达出某种意念。戴帆的建筑结构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同神话和传说世界有关,同巫师、魔术师,侏儒和恶婆有关。呈现出美术、文学、音乐等综合艺术的光采。的一幢幢建筑物就像一座座巨大完整的雕塑,不仅于外貌夺目,而且装潢出挑,让你步步惊心。深渊对于戴帆亦如同冠冕,他的建筑总体而言就像是像太阳献祭,在神圣冷漠的外表下都隐藏着猛烈的激情,他的建筑想攻击那些不可想象的东西,迫使其开启大门,然后永不停歇,在任何危险面前永不退却地追寻下去。你甚至分不清那到底是神圣还是虚无。
石上纯也 (Junya Ishigami)
空间是柔软的、模糊的、灵活的、不确定的
——石上纯也
石上纯也(Junya Ishigami),日本新锐建筑师,197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受日本知名建筑师伊东丰雄(Toyo Ito)和妹岛和世(Kazuyo Sejima)的影响,这一批新生代建筑师在2000年代集中涌现。石上纯也先是在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共同创立的SANAA建筑事务所工作四年,之后2004年创立了自己的事务所junya.ishigami associates。而后迅速在世界舞台展露头脚。他第一个独立作品神奈川工业技术大学工坊(KAIT Workshop)就获得了第61届日本建筑学会奖,也是日本建筑界最高荣誉。他和结构工程师佐藤淳合作的作品Architecture as Air赢得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石上纯也的建筑设计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元素,清新、白净、轻盈,景观中映射着诗意。作为菊竹清训、伊东丰雄、妹岛和世师承关系下的新一代,石上纯也在“建筑消隐”的这个模式中走到近乎极限。他认为他要创造的是界限极其模糊的空间,让建筑融于环境,说道:“我喜欢模棱两可的空间边界,这些边界不是由墙壁定义的。”
石上纯也的建筑项目往往根植于自然的语境——风景、云朵、森林,都是他建筑中常见的主题。新颖的是,在石上的建筑空间里,自然不仅仅是一种隐喻,也不只是作为建筑的背景,他的建筑本身就如同一种原始的、奇特的自然现象。他习惯于打破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界限,或者说,他的设计方式即是将这两者视为一个整体。
“我想用一种自由的思维去思考建筑。”石上纯也说,“我的建筑观是想去超越‘建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那种刻板印象,将建筑本身看作是流动的、广阔的和巧妙的。”之后的 8 年时间里,石上纯也继续探索并拓宽着这一建筑理念。他的作品变得更加轻盈、自由,甚至与自然世界浑然一体。
和平之家(House of Peace)是坐落在丹麦哥本哈根海湾一座建筑,它既是一个游客中心,也是一个象征着“和平”的标志。从外观上看,它的屋顶和墙面都被设计成纯白色云朵的造型,简单流畅。外部环境中的海水被引入室内,这样一来,海平面就自然地成为了建筑的地面。参观者们可以乘坐圆形的小船,在整个空间之间徜徉,也可以通过阶梯进入到海平面以下的活动空间。
在这一建筑中,石上纯也想要创设一场关于感知的旅程。通过和大海、天空最原始的连接,人们可以回到一种存在的纯真状态,这种内心最初的平和状态孕育了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和平。
住宅和餐厅(House and Restaurant)是石上纯也在2015年为一位名为山口(Yamaguchi)的业主建造的多功能空间。业主本身是一位法式料理的大厨,他希望这一空间能营造出一种置身酒窖的氛围。石上的做法是利用了建筑所在地的土地——在土地上挖洞,然后填上水泥。土地于是成为了天然的模具。最后形成的室内环境带有在土壤层中凝固而成的混凝土的质感。等安装上玻璃、配置完家具后,这个空间就成型了。它很简单,也很大胆。
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
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1971年生于伦敦,曾就读于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于199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现任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皇家艺术学院高级会员,拥有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布莱顿大学与邓迪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于2004年获得“皇家工业设计”勋章。2006年11月8日,托马斯获得堪比电影界“奥斯卡奖”的建筑大奖——“菲利普王子奖”,他谦逊地表示,他真的没有想到会获奖,别人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有大量的贡献,而他实际上才开始。
设计领域一直很广泛,从建筑、室内、雕塑到家具、公共领域.......几乎涉及到设计生活的各方各面。这种跨界的开放式,也是托马斯最享受的一种设计状态。在其几乎所有的作品中,赫斯维克都凸显了他一种解决问题的巧妙。为此,他曾表示最喜欢的就是是尝试创造还不存在的东西,这也让他的设计充满了很多令人惊喜之处。一方面,赫斯维克的思路总是不受常规所限;另一方面,他又是谨慎务实的行动者,重视调研和可操作性。赫斯维克的工作室里不仅有建筑师、设计师,也有伦敦英国十字区的技术工人,工作室也更像是一个“实验室”。正因为有这样的技术支持,他和他团队的奇思妙想才能变为现实。
托马斯·赫斯维克:我不希望自己设计的东西是全新的,而是和当地既有的建筑有共性,只有老的东西才是有灵魂的。以前建一栋楼所用的砖瓦都比较小,现在一块面板就有三层楼那么高。材料越来越复杂,人性的成分反而越来越少。
对任何一个地方来说,真正有精神的建筑都来自古代悠久文化,因为它们都是人工一砖一瓦盖起来的。现在的很多建筑根本不需要依赖手工,材料、建筑方式都是机器式的。我觉得从传统里面去发掘,才是对建筑的尊重,也是对使用者的尊重。生平
Sou Fujimoto (藤本壮介)
藤本壮介是日本新生代最有才华的建筑师之一。他常用“原始”形容他的作品,把建筑实践看成是探索世界和人道的一种方式。他于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199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2000年创建了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2009年,东京大学特任他为准教授。同时,他还担任京都大学、东京理科大学、昭和女子大学的客座讲师。无论是房屋、临时装置还是医疗和文化设施,其先锋设计总能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掌声。
藤本壮介建筑师事务所由15位建筑师、设计师、工艺师和研究员组成。自创立以来获奖无数,包括连续3年夺得Architecture Review Award,包括《建筑评论》大奖,2008日本建筑家协会大奖,2008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一等奖,2009年《Wallpaper》奖等。藤本的设计理念是原始的未来建筑,这一理念探索一种原始的状态,与人类早期穴居的生活习性有关,而建筑则要在表现这一原始生活方式的同时,创造出一些属于将来的新东西。他认为原始建筑代表了人们对建筑的基本需求,我们需要懂人的角度来进行对过去和未来进行自省,建设未来的时候需要考虑过去,这样才能创作与众不同的建筑。人类最早的居所是巢居(nest)和穴居(cave),藤本认为巢居对于人们的居住来说具有很强的便利性,而穴居则具有自己的特点,而他的很多作品都能够体现巢居和穴居的影子。
藤本壮介在自己的设计研究中,强调空间的丰富多样,他模糊了地面、屋顶、楼梯和家俱的界限,并根据这一理念设计出了“终极木屋”项目。这个建筑由原木搭建而成,不同的层次能够作为不同的空间和家具使用。藤本另一个关注的点是室内与室外、城市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他在houseN中,采用了多层的环作为设计的主要概念,从而将“内与外”严格对立的界限模糊,创造出层层递进、层层深入的特殊的关系。建筑设计中,他也加入了自己的城市理解。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
——梵高
近年来,“丑书”大行其道,为大众所诟病。当代“丑书”不被人接受,但“丑书家”们依然趋之若鹜,他们普遍有一个观点,认为艺术不被当代人接受是正常现象,他们的字是写给几百年以后的人看的,完全不能用当下的审美去衡量,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时代——当代人已经无法理解他们的艺术!好比说梵高,生前没有卖出一张画,死后却获得盛名,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长的一串。
当然,“丑书家”们用来自比最多的是中国的“扬州八怪”。历史上的 “扬州八怪” 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他们画风相似、兴趣相投,所好相近,在书画界形成了独立的一派,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丑书家”。其中以李鱓、汪士慎、高翔、金农、郑燮、黄慎、李方膺、罗聘等人为代表。
“扬州八怪”的成员,大都是些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曾十年寒窗苦读,但是换来的结果要么是被排挤罢黜,要么是仕途无望。对社会的不满和相似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相似的格调:生活上,蔑视世俗,狂放不羁;画风上,不拘形式,标新立异。
他们的书法个性极强、极“丑”,绘画大都以花鸟虫鱼为题材,注重表意达情,抒写对社会黑暗的愤懑。这种画风与当时的正统画派格格不入,因而被视为不合群的一派。于是,正统派画家便对他们排挤打压,贬斥他们为“丑八怪”。
“扬州八怪”之中,尤以郑燮(郑板桥)、金农和汪士慎最为有名。他们的书画取材简单但是风格犀利,冲突传统礼教。尽管他们的画风不受传统画派的喜欢,却因取材于生活抒发的是真性情而得到了百姓的喜爱和欣赏。
“扬州八怪”的大胆创新,为后人追慕,近现代的许多画家也受其影响,如吴昌硕、任伯年、任渭长、潘天寿、王雪涛、陈师曾、齐白石、徐悲鸿等。其中,徐悲鸿更是对郑板桥仰慕不已,他曾在郑板桥的《兰竹》画上题字:“板桥先生为中国近300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他思想奇,文才奇,书画奇。”
反观当今书坛画坛,有一些书画家为了出名牟利,不惜使用各种另类手段(例如用针管射书,蒙着眼睛盲书,用舌头蘸墨写字,用人体毛发写字,大吼大叫的吼书、无行无列的乱书等等),“丑八怪”式的书画作品大行其道。
面对大众质疑,他们普遍认为自己是在进行艺术的先锋探索,不是自己写得不好,是自己已经超越了时代,是当下之人的艺术审美跟不上,他们只有“以他们的创作,对下一代或下几代人说话”(梵高语)!甚至幻想着几百年以后,他们都将是开宗立派式的人物,是人人敬仰的大师!
那么,问题来了,当代的先锋“丑书家”,是在自欺欺人还是真正如同他们自己所说的“正在超越这个时代”,他们将来能像“扬州八怪”一样名垂青史吗?欢迎留言交流。
从“小砌匠”邹彬
到“我不是超人,我还是我”的汪勇
从3/8的大学时光在志愿服务路上的黄君婷
到让青春在砥砺奋进中闪光的周经伦
……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
第十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
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
即将召开
在全国青联委员
全国学联代表中
有很多优秀的青年人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小砌匠”邹彬:砌刀“砌”出的“95后”青春
5年前还是“农民工”的“95后”邹彬,曾获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国区砌筑项目冠军。他的荣誉与成就,可以说都是用砌刀一下下砌出来的。
回顾他在特训期间,一年时间,每天坚持对着一堵墙,砌了拆、拆了砌,邹彬憨笑着说“我喜欢,不然就不会这么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他在往后的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拿下世界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奖项上“零的突破”。
刘锦秀:脱贫致富“领头羊”
从湖北省罗田县大别山深处走出来的刘锦秀目睹家乡的贫穷,决定回乡创业。她创新养殖模式发展黑山羊养殖产业,2016年,仅罗田县社员养殖户出栏肉羊就达15万只,年产值近2亿元,罗田县成了大别山区黑山羊特色产业基地,跻身于湖北省养羊大县行列。2017年,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目前,全县养羊年收入3万元以上的农户达到1500多户,全县在黑山羊养殖、饲料种植、屠宰加工等环节吸纳的农民就业人数达到6000多人。
“非遗传人”吕小怡:让苏绣“潮”起来的创意绣娘
在摊位上,有形状各异的十几个苏绣成品,山水、荷花、银杏与锦鲤,甚至萌萌的招财猫都成了传统苏绣上的新图案。这个摊位是由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郁丽勤姐妹绣庄的年轻绣娘吕小怡摆放的。“我想做年轻人喜欢的刺绣,能让传统手艺也成为一种流行元素。”她说。
2016年,凭借“个性化创意苏绣”,这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成为首位苏绣领域获此荣誉的青年。
吴科:热血书写忠诚 青春诠释使命
2014年9月28日下午1时,重庆市綦江区文龙街道水晶印象小区,民警吴科正与同事蹲守一名贩毒嫌疑人。约半小时后,一名戴着墨镜、骑着摩托车的犯罪嫌疑人出现在小区车库门口。在该嫌疑人正在进行贩毒交易时,吴科二人迅速出击,准备实施抓捕。嫌疑人见势企图逃跑,吴科一个箭步冲上去,从背后将其一把抱住。
突然,该嫌疑人从腰间抽出一把尖刀,转身朝吴科腹部连刺数刀。由于失血过多,吴科倒下了。但即使在意识模糊之际,他还在为同事提供自己掌握的线索。
同事根据吴科提供的线索,于次日将该犯罪嫌疑人成功抓获。而吴科也在随后的抢救中得以脱险。事后,医生对他说,其中一刀距离动脉只有0.5毫米。
今年32岁的吴科是重庆市綦江区公安局丁山派出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别看他年纪轻,头衔可不轻。他曾先后获得“2012年十佳破案能手”“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公安部个人一等功”等殊荣。像上述令人惊心动魄的经历,对吴科来说更是家常便饭。
青年侨领李洹: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使命
“真正的英雄并不会飞,不是超人,没有特异功能,没有爆衫肌肉,他们只是普通的女人和男人,每天在履行他们的使命。在任何情况下,他们都是全人类的英雄。致敬!”不久前,李洹再一次通过网络平台以图文讲述中国医生的辛苦付出。坚持理性发声、促进理解沟通,也渐渐融于李洹的理想之中。
李洹是法国陕西联合会会长、法国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会长、法国唯勤国际有限公司总裁。近年来,电视、报纸、论坛、大学常常会出现他以一口流利法语、用西方讲演风格讲述的“中国故事”,“虽然不易,但我依然要这样做”。
汪勇:我不是超人,我还是我
35岁的汪勇,2020年年初还只是顺丰速运的“丰e店主”,每天的工作就是管理无人货柜和上货,缺什么东西,他就做补给。到下午3点,他又变身“网约车小哥”,开快车补贴家用。他那时候的愿望就是多挣钱,把日子过好。
他听过很多“一夜成名”的故事,却从未想过这个词会和自己联系在一起。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战“疫”,汪勇“红”了。
获评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登上联合国秘书长青年特使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青年抗疫榜样”,《人民日报》称他是抗疫时期的“生命摆渡人”,《新闻联播》评价他“聚拢温暖、守护英雄”。
黄君婷:3/8的大学时光在志愿服务路上
“去年10月,在我们志愿团队努力下,温州成为全国首个‘器官捐献志愿与电子医保卡智慧互联’试点,今年年底有望‘着陆’浙江省平台。”这个夏天,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17级8年制学生黄君婷刚结束大三生活,在过去3/8的大学时光里,不得不说的一件事就是做志愿服务。
黄君婷不止一次看到尿毒症患者每星期都要从偏远的农村赶到市医院做透析,他们面色是青色的,有的腿都肿了。如果遇到排号靠后,就只能坐在医院的过道上等待。“每个人都在为生命做努力。也许,他们就是差一个‘生命之光’,我要把这束光找到!”
郭砚博:疫情彰显青年学子担当
郭砚博是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博士生,疫情期间,他与妻子主动联系家乡湖南澧县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成为一对“夫妻志愿者”。夫妻二人每天坚守在社区的各个街道小区,参与卡点值守、人员排查、防疫宣传工作,郭砚博还主动承担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物资采购和配送任务。
同时,郭砚博组织动员学校学生社团的力量,组建了一支战“疫”先锋队,在互联网上为武汉抗疫加油打气。
“自强之星”陆福志:“志”向科研的瑶族博士生
虽然现在正是暑假,陆福志的时间却依然被排满。除了要完成科研任务,他还要利用周末为西部地区的机关、学校、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和科技推广。作为南京大学竺可桢讲师团和博士生讲师团的一员,这项工作他已经坚持了3年。
27岁的陆福志目前是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系地理学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荣誉。
大学生“志愿达人”栗智玮:把志愿服务当作日常
近几个月来,辽宁科技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2019级1班团支书栗智玮因被冠以“抗疫先锋”、“志愿达人”等称号,为人们所熟知。
疫情暴发后,21岁的栗智玮一个人加入了5支志愿服务团队,不管是物资保障、社区防疫还是公共场所消杀,处处都有他的身影,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无一日间断。
郭亭亭:“脑洞”变现者 创业追梦人
可以对植物进行精准识别的喷药机器人,拥有“眼睛”和“大脑”、可以像人类一样“劳动”的采摘机器人,能够在危险环境中进行智能消杀工作的战“疫”机器人……怎么样?这些机器人是否听起来技能满点?其实,它们都来自一位名叫郭亭亭的青年的创意。
从在实验室潜心科研的博士生到创业大潮下的时代弄潮儿,将大胆的科学“脑洞”变为可以落地的科技成果,在这背后,90后青年郭亭亭勇于追梦的青春故事分外精彩……
宋玺:“海军蓝”锻造的“国系90后”
太原女孩宋玺,北大学霸、校合唱团金奖领唱、也是十佳歌手与戏剧达人。大三那年,宋玺终圆“当兵梦”。
高负荷训练、3个月瘦20斤……她吃遍“尖刀部队”的苦;亚丁湾护航、7小时解救19名外籍船员……她是编队里唯一的女陆战队员;和习近平总书记交流对话、获“最美退役军人”称号、当选“2018北京榜样”……几乎每一项都活成了“别人家的小孩”。甚至有网友将其称为“国系90后”。
周经伦:让青春在砥砺奋进中闪光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7级的周经伦入学身份有些特殊,因为那年他已经是两家企业的CEO。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开启了周经伦的创业之旅。那年年底,迎来丰收的运城红富士苹果面临滞销难题。为了帮助当地农民开辟销路,周经伦发动同学一共卖出几万斤苹果。由此,周经伦也在高二那年挖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2013年,周经伦高中毕业,这位18岁的年轻人前往北京中关村学习并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创业者。
“人家对我的商业模式挺感兴趣,就说要不你把团队拉到北京来我们看一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就答应了。”后来,周经伦获得了投资。就这样,这个19岁的年轻人留在了北京,在创业上正式“出道”。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11月27日,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在深圳南山区金谷创业园举办《在当代诗歌与先锋文学之间写作》讲座。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8日讯(通讯员 柏亚利)11月27日,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在深圳南山区金谷创业园举办《在当代诗歌与先锋文学之间写作》讲座。主讲嘉宾为周瑟瑟,活动由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张军主持。
周瑟瑟是湖南籍当代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纪录片导演,现居于北京与深圳。著有诗集《栗山》《暴雨将至》《向杜甫致敬》(多语种),评论集《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长篇小说《暧昧大街》《中关村的乌鸦》等30多部,获《北京文学》诗歌奖等,曾参加哥伦比亚第27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第七届墨西哥城国际诗歌节等国际重要文学节。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年鉴》,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金笔奖评委。
在讲座中,周瑟瑟重点阐述了如何在当代诗歌与先锋文学之间写作。他强调,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当代诗歌”,“当代诗歌”与我们平时统称的“新诗”与“现代诗”有什么不同。“当代诗歌”不是“五四”新诗运动产生的“新诗”,也不是“朦胧诗”与“朦胧诗”之后的抒情诗歌与叙事诗歌,“当代诗歌”是对此前所有诗歌的改造,是诗歌表达方式的持续的革新,主要是对诗歌语言、结构与形式的创新,而让诗歌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可以说“当代诗歌”是一个行进中的诗歌状态,因为处在行进中,所以是在行进中变化的诗歌。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先锋文学”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概念与现象,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先锋文学”完成了文学启蒙的历史使命,但“先锋文学”并没有死亡。“先锋文学”潜伏了下来,由更年轻的写
周瑟瑟认为要谈论中国的“先锋派文学”,就不得不谈论“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与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的胡里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有在中国最为知名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最大,“拉美文学大爆炸”引发了我国的“先锋文学”,成就了中国“先锋文学”的一批作家,现在中国纯文学图书市场主要是由这一批作家主导,但此后莫言、格非、孙甘露、余华、苏童等人的写作走向发生了些微的改变,他们有没有方向呢?有,但没有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那么清晰了。孙甘露、格非保持了一贯的语言先锋特征,还有贾平凹,贾平凹很好地探索出中国小说语言的古典的现代性,他的方向与其他“先锋文学”主将完全不同,也包括阎连科。
周瑟瑟认为,中国并没有出现像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那样对世界文学产生影响的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巅峰小说之一”,可以把他视为马尔克斯的师父。马尔克斯声称他能将《佩德罗·巴拉莫》倒背如流,可见这篇小说对他的影响之深,中国那波先锋作家都声称对这篇小说的喜爱。
据周瑟瑟介绍,“胡安·鲁尔福的写作数量有限,除了《佩德罗·巴拉莫》,我们还应读他的《燃烧的原野》,包括他的电影脚本《金鸡》。他的所有作品,我都很喜欢。不仅仅是他的故事与人物,还有他的叙述语言与小说推进节奏,都相当有特点。”
在讲座中,周瑟瑟谈到我们现在正是处在这样的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先锋文学之间写作,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我们自身的文学经验与世界先锋文学的经验,这两种经验当然都相当重要。贾平凹完全以中国小说的传统资源创造出一种中国自身的文学话语方式,他的笔记小说《秦岭志》是古老的中国小说样式,但叙述语言与故事节奏都很有意思,是一种古老的新搞法,如果非要拎一个中国当代作家来与胡安·鲁尔福相提并论,我私下会拎出贾平凹。这肯定只是我个人的阅读喜好,只是我个人的文学趣味,这种趣味隐秘而兴奋。
周瑟瑟说:“像格非这样学院派的先锋文学老牌作家,他的语言是翻译式的,相当精致讲究,包括张炜的语言,孙甘露的诗化小说语言最有想象力,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25年前的《呼吸》,到今年的《千里江山图》,篇篇都值得反复阅读。写
周瑟瑟强调,写作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处理语言,如何创造出具有个性的语言的诗性、弹性,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的语言具有高度的诗性与弹性,我将之称为文学语言的成色与纯度,虽然我们阅读到的是翻译过来的现代汉语,据在拉美工作的翻译家说西班牙语这些作家的语言甚至比翻译后的汉语更有魅力。
在讲座现场,作家胡爱民提问:“语言在文学中占多大的比重?”周瑟瑟回答:“语言就是文学,语言不是孤立的语言,语言是故事、情节与节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依据,如果没有具有想象力的语言,而单靠故事、情节是支撑不了故事节奏的推进的。我倒想说故事不一定是文学的全部,有成色的文学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我觉得语言中有思想与文学的所有要素。”
诗人申峥嵘现场问:“你如何看待主题叙事写作?”周瑟瑟说:“可以读孙甘露这部新长篇《千里江山图》,孙先锋的文学甘露依然清凉。”
作家徐云芳反馈:“听过周瑟瑟老师多次讲座,为什么这次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周瑟瑟说:“每次讲座,我都想就大家关心的回答来给出新的思考”。
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张军对讲座活动做了总结发言,副会长柏亚利介绍了周瑟瑟的文学成就。本此活动得到上品绿洲的支持与协办。
11月27日,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在深圳南山区金谷创业园举办《在当代诗歌与先锋文学之间写作》讲座。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8日讯(通讯员 柏亚利)11月27日,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在深圳南山区金谷创业园举办《在当代诗歌与先锋文学之间写作》讲座。主讲嘉宾为周瑟瑟,活动由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张军主持。
周瑟瑟是湖南籍当代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纪录片导演,现居于北京与深圳。著有诗集《栗山》《暴雨将至》《向杜甫致敬》(多语种),评论集《中国诗歌田野调查》《当代诗歌文明:周瑟瑟研究集》,长篇小说《暧昧大街》《中关村的乌鸦》等30多部,获《北京文学》诗歌奖等,曾参加哥伦比亚第27届麦德林国际诗歌节、第七届墨西哥城国际诗歌节等国际重要文学节。主编《中国当代诗歌年鉴》,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金笔奖评委。
在讲座中,周瑟瑟重点阐述了如何在当代诗歌与先锋文学之间写作。他强调,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当代诗歌”,“当代诗歌”与我们平时统称的“新诗”与“现代诗”有什么不同。“当代诗歌”不是“五四”新诗运动产生的“新诗”,也不是“朦胧诗”与“朦胧诗”之后的抒情诗歌与叙事诗歌,“当代诗歌”是对此前所有诗歌的改造,是诗歌表达方式的持续的革新,主要是对诗歌语言、结构与形式的创新,而让诗歌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可以说“当代诗歌”是一个行进中的诗歌状态,因为处在行进中,所以是在行进中变化的诗歌。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先锋文学”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个概念与现象,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先锋文学”完成了文学启蒙的历史使命,但“先锋文学”并没有死亡。“先锋文学”潜伏了下来,由更年轻的写
周瑟瑟认为要谈论中国的“先锋派文学”,就不得不谈论“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与卡洛斯·富恩特斯,阿根廷的胡里奥·科塔萨尔,哥伦比亚的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有在中国最为知名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以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等为代表的翻译作品对中国当代文学影响最大,“拉美文学大爆炸”引发了我国的“先锋文学”,成就了中国“先锋文学”的一批作家,现在中国纯文学图书市场主要是由这一批作家主导,但此后莫言、格非、孙甘露、余华、苏童等人的写作走向发生了些微的改变,他们有没有方向呢?有,但没有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那么清晰了。孙甘露、格非保持了一贯的语言先锋特征,还有贾平凹,贾平凹很好地探索出中国小说语言的古典的现代性,他的方向与其他“先锋文学”主将完全不同,也包括阎连科。
周瑟瑟认为,中国并没有出现像墨西哥的胡安·鲁尔福那样对世界文学产生影响的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是“拉丁美洲文学的巅峰小说之一”,可以把他视为马尔克斯的师父。马尔克斯声称他能将《佩德罗·巴拉莫》倒背如流,可见这篇小说对他的影响之深,中国那波先锋作家都声称对这篇小说的喜爱。
据周瑟瑟介绍,“胡安·鲁尔福的写作数量有限,除了《佩德罗·巴拉莫》,我们还应读他的《燃烧的原野》,包括他的电影脚本《金鸡》。他的所有作品,我都很喜欢。不仅仅是他的故事与人物,还有他的叙述语言与小说推进节奏,都相当有特点。”
在讲座中,周瑟瑟谈到我们现在正是处在这样的中国当代诗歌与世界先锋文学之间写作,我们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我们自身的文学经验与世界先锋文学的经验,这两种经验当然都相当重要。贾平凹完全以中国小说的传统资源创造出一种中国自身的文学话语方式,他的笔记小说《秦岭志》是古老的中国小说样式,但叙述语言与故事节奏都很有意思,是一种古老的新搞法,如果非要拎一个中国当代作家来与胡安·鲁尔福相提并论,我私下会拎出贾平凹。这肯定只是我个人的阅读喜好,只是我个人的文学趣味,这种趣味隐秘而兴奋。
周瑟瑟说:“像格非这样学院派的先锋文学老牌作家,他的语言是翻译式的,相当精致讲究,包括张炜的语言,孙甘露的诗化小说语言最有想象力,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25年前的《呼吸》,到今年的《千里江山图》,篇篇都值得反复阅读。写
周瑟瑟强调,写作首先面对的是如何处理语言,如何创造出具有个性的语言的诗性、弹性,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的语言具有高度的诗性与弹性,我将之称为文学语言的成色与纯度,虽然我们阅读到的是翻译过来的现代汉语,据在拉美工作的翻译家说西班牙语这些作家的语言甚至比翻译后的汉语更有魅力。
在讲座现场,作家胡爱民提问:“语言在文学中占多大的比重?”周瑟瑟回答:“语言就是文学,语言不是孤立的语言,语言是故事、情节与节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依据,如果没有具有想象力的语言,而单靠故事、情节是支撑不了故事节奏的推进的。我倒想说故事不一定是文学的全部,有成色的文学语言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我觉得语言中有思想与文学的所有要素。”
诗人申峥嵘现场问:“你如何看待主题叙事写作?”周瑟瑟说:“可以读孙甘露这部新长篇《千里江山图》,孙先锋的文学甘露依然清凉。”
作家徐云芳反馈:“听过周瑟瑟老师多次讲座,为什么这次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周瑟瑟说:“每次讲座,我都想就大家关心的回答来给出新的思考”。
深圳市华文文学学会会长张军对讲座活动做了总结发言,副会长柏亚利介绍了周瑟瑟的文学成就。本此活动得到上品绿洲的支持与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