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道德经》的名言名句(道德经经典名句大全及解释)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15 03:4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道德经》的名言名句(道德经经典名句大全及解释),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9070个字,大小约为84KB,预计浏览完需要48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老子《道德经》中75句名言及解释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


【解释】天地万物之道是可以认知的,但道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名也是可以名状的,但名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天下人都知道善是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解释】有与无相互滋生,难与易相辅相成,长与短相比较而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声音音律的相互应和而成曲调,前与后相互联接而成顺序。


4、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不仁慈,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无所谓仁慈不仁慈,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草狗(古代用草扎成的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生自灭。


5、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解释】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解释】最大的善就应当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与万物交融,而不与之争夺;水只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低洼之处,所以水性最接近于道。


8、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1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解释】五光十色,有时会令人眼花瞭乱,看不清丑恶;优美的顺音,有时会令人听不到忠言;美味佳肴十分爽口,有时会令人品尝不了疾苦;骑马游猎,有时会让人性情放纵;有时一些稀有珍贵的物品会让人图谋不轨。


11、宠辱若惊。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


【解释】无论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都要把它当成重大的事情,重视起来,敏锐地觉察其中的危险和机遇,而不得意或沮丧。


12、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解释】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1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解释】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14、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大家都认为惧怕的东西,你也不得不害怕。


15、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1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解释】委曲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会被充盈,破旧才能生新;少取则获得,贪多则迷惑。


1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解释】不固执己见,才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用自我夸耀,别人也会认同你的功劳;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


18、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解释】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到一整天。


1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解释】踮起脚跟想站得高,反而站不稳,大跨步前行,不可能走得太远。固执己见的人,是看不分明的;自以为是的人,是看不清是非的;自我炫耀的人,是显不出功劳的;自高自大的人,是不能长久的。


2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解释】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


2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解释】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急躁必然丧失根本,轻举妄动必然丧失君主地位。


2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解释】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话柄;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是无法打开的;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无法解开。


23、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解释】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弱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淡的地位;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2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解释】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解释】能知道别人优缺点的叫做智慧,能知道自己优缺点的是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才叫有实力,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叫坚强;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才叫富有,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才叫有志气;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才能够长久,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2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解释】想要收敛,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增强;想要废弃,必先兴盛;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是明确而微妙的道理。


27、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解释】柔弱会战胜刚强。鱼儿不能离开水,国家的秘密,国家的虚实、弱点,不能随便让对手知道。


2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解释】虽说道无为,但天下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


2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释】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了不得。


30、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释】大仁爱者表现仁爱不是故意的,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响应,就恨不得抓住人家胳臂强人所难。所以,要维系良好的社会风气,失了“道”要靠“德”,失了“德”要靠“仁”,失了“仁”要靠“义”,失了“义”要靠“礼”。连“礼”都失去了,社会就没有忠信可言了,祸乱就开始了。


31、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解释】自古以来,凡是得到道的都发生了变化:天得道而明亮,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灵验,河谷得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统治者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32、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解释】天下万物产生于能看得见的“有”,而“有”却产生于看不见的“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


33、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解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大型的器物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制作完成;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伟大的形象,往往形成于无形。大道隐藏在无名的事物之中。


3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解释】道生一气混元,一气混元激活了时间与空间,在时间与空间中产生了能量,能量的互相转换产生了万物。万物都有背阴向阳的特性,阴阳二气在互相激荡中形成新的和谐体。


3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解释】天下最柔弱的物质,能克制天下最坚硬的物质。


36、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解释】名声与生命哪一个更重要?生命与利益哪一个更可贵?得到的与失去的,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的爱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分聚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


37、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解释】懂得知足,才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才不会遇到危险。


3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解释】最完美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最充盈的东西,似乎也有空虚;最正直的东西,似乎也有弯曲;最灵巧的东西,似乎也有笨拙;最卓越的辩才,似乎也有木讷。


39、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解释】宁静胜过浮躁,寒冷胜过酷热。保持宁静无为才能治理天下。


40、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解释】人生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罪过是贪得无厌。


41、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解释】如果能够做到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人赢得天下是自然的事。


42、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解释】统治者自己不要存有私心,要以百姓的心愿为自己的心愿。


43、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解释】对于善良的人,我善待于他;对于不善良的人,我也用善心待他,这样就可以使人向善。对于诚信的人,我用诚信待他;对不诚信的人,我也用诚信待他,这样可以使人诚实守信。


4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章。


【解释】人从出生到死亡,有几种情况。长命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有的人本来可以活得长命一点,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这类人也占十分之三。


45、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解释】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天地赋予环境,万物得以生长,展现了各自的形态。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珍贵德的。


46、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解释】善于建树的人,坚韧不拔;善于抱持道的人,不容易松脱。


47、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解释】从一个人的身上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德行, 从一个家庭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家庭的情形,从一个乡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乡的情形,从一个国家的德行可以观察一个国家的情形,从天下的德行可以观察天下的情形。


4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解释】聪明的智者不妄言,妄言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49、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解释】挫去他的锋芒,消除他的纷争,融入光明的万象,混同于大地尘土。


5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解释】以天道自然法则治理国家,以出奇制胜的方法用兵打仗,以自然无为的意境赢得天下。


51、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释】政治清明,民众就淳朴;政治苛酷,民众就狡诈。


5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解释】祸常倚藏在福之中,福也常隐藏着祸根。指福与祸相互依存,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发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发出坏的结果。


53、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解释】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不可折腾。


54、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事,以平淡的心态去处理不平淡的事情。


55、报怨以德。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要以德报怨。


5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解释】解决困难要从最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理想要从细小之处开始。天下的难事必须从容易的地方解决。天下的大事必须从细小处做起。


5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解释】合抱的大树,是由小树苗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由累积的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58、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解释】大江大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汇聚的地方,就是它们善于谦下保持低位,所以大江大海能成为百川之王。


59、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解释】我有三件法宝,我持有并珍重它:第一叫做慈悲,第二叫做节俭,第三是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在封建社会可以理解。但今天我们应提倡“敢为天下先”。


6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解释】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动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


6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解释】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愤的一方会获得胜利。


62、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章。


【解释】能理解我的人很少,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比喻怀抱美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贫寒而怀有真才实学。


63、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解释】当民众不再惧怕统治者的高压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6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解释】天道就像一张巨大的网,虽然疏松却不失一切。


6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解释】民众不害怕死亡,为什么用死亡来威胁他们呢?


66、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解释】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嫩的,死了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67、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解释】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的地位;柔弱的,反而处于上升地位。


68、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解释】天道法则,犹如拉弓射箭。高了就压低一点,低了就举高一点,拉满了就放松一点,力不足就使劲一点。


6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解释】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而能够战胜坚硬的,没有比水更厉害的了。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人不懂,却不去实行。


70、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解释】和解深重的怨恨,还会有余怨难消。用德来报怨,这难道不是一种妥善的办法吗?


7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解释】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72、小国寡民。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


【解释】国家小,民众少。


73、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章。


【解释】邻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着,但民众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7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真诚的话不见得好听,好听的话不见得真诚。善良的人不会与人辩解,狡辩的人不善良。真正知识渊博的人不卖弄,爱卖弄的人不是真正的知识渊博者。75、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解释】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2017-12-12于广州)


文/强哥学国学


《名言录》全文及译文,细细品读,会拔高你的人生境界

【原文】


古君子之为学也,不在乎禄位而在乎道义而已,用之则从政而惠民,舍之则修身而垂教。宋·王禹稱《送谭尧叟序》


【译文】


古代君子治学读书,不在乎当官而在乎道义罢了,被任用就管理国家让人民得到好处,不被任用就修养身心而留教后人。


【原文】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易·乾》


【译文】


身居高位、担负要职而不骄矜自傲,未被重用而地位低下也不悲观失望。


【原文】


治人不治,反其智。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孟子·离娄章句上》


【译文】


管理和领导别人,别人却不服从,便应该反躬自问:是否自己智慧不够。……凡是自己的行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都要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原文】


善以不伐为大。三国·魏·刘劭《人物志》


【译文】


不夸耀自己的优点是最大的优点。


【原文】


记人之功,忘人之过。 《汉书·陈汤传》


【译文】


对待别人应当记住他的功劳,而忘掉他的过失。


【原文】


德不广不能使人来,量不宏不能使人安。明·刘基《郁离子·德量》


【译文】


恩德不广博,则不能招揽人才;气量不宏大,则不能安定人才。


【原文】


大智似愚而内明。 《人物志·八观》


【译文】


有很高智慧的人,表面上好像愚笨,实际内心对一切都清清楚楚。


【原文】


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


【译文】


事情做不好要尽量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埋怨他人和下属。


【原文】


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清·魏源《默觚下·治篇》


【译文】


君子在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但不以小事来苛求别人。


【原文】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群智用,则庶绩不足康也。晋·葛洪《抱朴子·务正》


【译文】


众多的力量合并在一起,再重的东西也不难举起;充分发挥众多人才的智慧,各项事业的兴办,都不在话下。


【原文】


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宋·苏轼《贾谊论》


【译文】


一个有才能的人追求的目标远大,就必须有所等待;要干的事业伟大,就必须有所忍耐。


【原文】


略以仓卒制,其略不可久;功以侥幸成,其功不可继。宋·陈亮《酌古论·光武》


【译文】


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制定的策略,这种策略不可能长久施行;侥幸得到的成功,这种事功不可能延续下去。


【原文】


圣人救世之心虽切,然得做便做,做不得便休。 《朱子语类》


【译文】


圣人拯救天下的心情虽然急切,然而在实践中,只有行得通的事才做,行不通的事则不做。


【原文】


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译文】


话语屡次变化,就不能取信于人;政令频繁改动,人民就难以适从。


【原文】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宋·程颐《代吕公著应诏上神宗皇帝》


【译文】


从政的道理、规律,在于以顺民心顺民意为根本。


【原文】


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资治通鉴·汉纪九》


【译文】


施政的人不在于多说话,主要看他实际事做得怎么样。


【原文】


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译文】


作臣子的道理,应当是直言无隐,陈述正当的观点,决不苟且地逢迎和顺从上级的意图。


【原文】


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资治通鉴·魏纪》


【译文】


参预办事的人,应集中大家的智慧,扩大为国家尽心效益。


【原文】


当官力争,不为面从。 《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


面对上司要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而不要当面唯唯诺诺。


【原文】


时未可而进,谓之躁,躁则事不审而上必疑;时可进而不进,谓之缓,缓则事不及而上必违。宋·王安石《上蒋侍郎书》


【译文】


时机尚未成熟就干,叫做急躁,急躁就事理不明,主上必然生疑心;时机已经成熟而不去干,叫做迟缓,迟缓就办不成事情,主上必然怨恨。意谓做事要适时而动,不急躁也不迟缓。


【原文】


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廉耻贸乱,贤不肖浑淆。 《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


仅凭工作时间长就可以取得富贵,做事时间久就可以得到官职,这样只能使廉耻变易纷乱,贤与不贤相互混淆。意谓提拔官员不能仅以时间长短来确定。


【原文】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慎举,慎举在核真。 《资治通鉴》


【译文】


求治得根本在于取得贤才,取得贤才得途径在于慎重举贤,慎重举贤得办法在于考核人才得真实情况。


【原文】


上易知则下亲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下亲上则安,下畏上则上畏。 《荀子·正论》


【译文】


当政者易于被人们了解,民众就会亲近他们;当政者难于被人们了解,那么民众就会惧怕他们。民众亲近当政者,当政者就安全;民众畏当政者,当政者就危险。


【原文】


上下不相和,则上非下,下怨上矣。 《吕氏春秋·慎小》


【译文】


上下互相不了解,主上就会责怪臣下,臣下就会怨恨主上了。


【原文】


严则下暗,下暗则上聋,聋暗不能相通,何国之治也? 《说苑·政理》


【译文】


太苛严下面就成了哑巴,下面成了哑巴上面就成了聋子,聋子哑巴思想不能互相沟通,这还治理什么国家呢?


【原文】


君人也者,无贵如其言。 《管子·君臣上》


【译文】


君临天下的人,没有什么比他的言论更为重要的了。


【原文】


任势守数以为常,周听远近以续明。 《管子·七臣七主》


【译文】


利用形势遵循客观规律以建立常规常法,普遍地了解远近情况深入明察国事。


【原文】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孝经·广要道章》


【译文】


要教育人民亲近热爱自己,没有比自己行孝更好的了;要教育人民恭敬顺从自己,没有比自己行悌更好的了。意谓上行下效,君主行孝悌,人民就会跟着效法。


【原文】


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 《淮南子·主术》


【译文】


君主的正确原则,应该是处于宁静以修养自身,生活节俭以为臣下表率。宁静就不会侵扰下面,做到节俭老百姓就不会有怨恨了。


【原文】


国之隆替,时之兴衰,察其任臣而已。 唐·李德裕《任臣论》


【译文】


国家的兴亡,政治形势的好坏,只要看什么人被任用就知道了。


【原文】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资治通鉴·汉纪九》


【译文】


在许多小的事情上努力,才能干出大事业;能够在小事上谨慎,他的德行才能显耀。


【原文】


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 《吕氏春秋·听言》


【译文】


听到话不可不考察分析,不考察分析,那么对与不对就不能分清。


【原文】


言不在多,在于当理;施不在丰,期于救乏。 《孔丛子·连丛子下》


【译文】


言语不在多,在于说得合乎情理;施与不在丰厚,只望能帮助人解决困难。


【原文】


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 《墨子·公孟》


【译文】


有智慧的人必先衡量自己的力量所能达到什么程度,然后才去做事。强调量力而行。


【原文】


可而不为,殆。 《管子·法法》


【译文】


事可做而不做,要失败。


【原文】


贵轻重,慎权衡。 《史记·管晏列传》


【译文】


重视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审慎地权衡得失利弊。


【原文】


谋贵众,断贵独。 宋·辛弃疾《美芹十论·自治第四》


【译文】


计议事情贵在人多,决定事情贵在独立决断。


【原文】


人才难得而易失,人主不可不知之。清·梁佩兰《金台吟》


【译文】


有才能的人难以得到而又容易失去,做君主的不能不清楚这一点。


【原文】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君子不只凭某人说几句正确的话就提拔他,也不凭对某人的印象就摒弃他的正确言论。


【原文】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礼记·大学》


【译文】


发现了人才却不举荐,即使举荐了又不先任用,这是在轻慢人才;遇上不好的人却不罢黜,即使罢黜又不把他驱逐到远地去,这也是过错。


【原文】


上士难进而易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译文】


德才兼备的人很难荐进而容易引退,比较差的容易荐进也容易引退,最差的容易荐进而难得引退。


【原文】


有人则作,无人则辍之谓伪,观人者,审其作辍而已矣。 《法言·孝至》


【译文】


有人在跟前时就干,无人看得见时就不干,这就叫虚伪。因而观察人,只须考察他什么时候干什么时候不干,也就够了。


【原文】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三国·魏·曹操《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译文】


有德行的人不一定有作为,有作为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原文】


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三国·蜀·诸葛亮《蒋苑·知人性》


【译文】


考察和使用一个人的方法有这样七种:一是暗中用是非来考验他,观察他的志向;二是同他深入辩论一个问题,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是让他出谋划策,看他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把面临的危险和困难告诉他,考察他战胜困难的勇气;五是安排酒宴,看他醉酒后所表现的性情;六是给他有利可图的条件,看他是否廉洁;七是和他约定好具体事情,看他是否守信用。


【原文】


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六十八章》


【译文】


善于用人的人,总是把自己摆在人才之下。意谓要用好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


【原文】


任人之长,不强其短。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译文】


用人取他的长处,不要把他的短处看得太重。


【原文】


凡举人之本,太上以志,其次以事,其次以功。 《吕氏春秋·遇合》


【译文】


大凡举用人的根本,最上等的是凭志向道德,其次是凭行为办事,再其次是凭功绩。


【原文】


有道之士,必礼必知,然后其智能可尽。 《吕氏春秋·谨听》


【译文】


对于有才能的人,一定要以礼相待,一定要了解他们,然后他们的智慧才能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来。


【原文】


人不可求备,自当舍其短而用其长。 《旧唐书·肃瑀传》


【译文】


对一个人不应该要求十全十美,应当舍弃他的短处而用他的长处。


【原文】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 唐·元稹《遣兴》


【译文】


选拔人才不要求全责备,使用人才不要超过限度。


【原文】


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 唐·韩愈《原毁》


【译文】


采用他这个方面的长处,就不苛求其他方面的短处;看他新的表现,就不追究他过去的毛病。


【原文】


倨慢骄奢,则凶从之。 《战国策·齐策》


【译文】


对人怠慢骄傲的人,灾祸必然要降临到他头上。


【原文】


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资治通鉴·晋纪》


【译文】


送来的礼物多,说的话又入耳,这是古人最警惕的事。


【原文】


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礼记·大学》


【译文】


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也将被人以不合情理的方式攫取而去。


【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八十一章》


【译文】


诚实的言谈不必华丽,追求华丽的言谈往往并不诚实。善良的人从不狡辩,狡辩的人一定不是善良之辈。真正有知识的人并不一定见闻广博,见闻广博的人不一定就有真知识。


【原文】


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 《庄子·列御寇》


【译文】


对于君子来说,派他到远处办事,可以从中观察他的忠诚;让他留在身边办事,可以从中观察他的恭敬程度;多次频繁地指派他办事,可以从中观察他的能力。


【原文】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吕氏春秋·察传》


【译文】


听到别人说的话之后,必须思索分辨,不能轻易接受。因为同样的话经过多次传递之后,往往白能变成黑,黑能变成白。


【原文】


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译文】


不能根据一时的赞誉,就断定一个人是君子;也不能根据一时的毁谤之言,就断定一个人是小人。意谓不能根据一时的舆论导向来评判一个人的是与非。


【原文】


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译文】


一时的诋毁和赞誉,从来就不用去计较,一个人的功过是非,时间长了自然就清楚明白了。


【原文】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荀子·劝学》


【译文】


君子居家必然选择好的邻居,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以免染恶习。


【原文】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诗经·周颂·敬之》


【译文】


日日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不断地学习,就能达到无比光明的境界。


【原文】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译文】


学习要持之以恒,正如刻东西一样,如果能坚持不懈,决不放弃,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一样的东西,也可以雕出花纹来的。


【原文】


好多竟无成,不精安用伙。 宋·苏轼《和子由论书》


【译文】


读书做事贵在精专,爱好太多,不能精专,就一事无成。


【原文】


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清·王有兴《关下谚联》


【译文】


要成功某件事,就应当虚心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原文】


技无大小,贵在能精。 清·李渔《闲情察偶·结构》


【译文】


一个人的才能并不在于大小,而贵在能够精通。


【原文】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译文】


受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从中增长一分才智。


【原文】


士能寡欲,安于清澹,不为富贵所淫,则其视外物也轻,自然进退不失其正。 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译文】


人能减少欲念,安于清静淡泊,不为财富地位所困惑,他就不会对其它东西看得太重,进与退也不会影响其正确的方向。


【原文】


人欲胜,天理灭。 宋·朱熹《朱子语类》


【译文】


人的欲望强烈,其天性固有的“仁义礼智”纲常伦理就会不复存在。


【原文】


欲不除,如蛾扑灯,焚身乃止。 《劝戒全书》


【译文】


人的欲念是导致人身败名裂的重要因素;人的欲念不去除,就会像蛾蜉扑火,自取灭亡。


【原文】


智者不以一能求众善;不以一过掩众美。 《袁子正论·论兵》


【译文】


聪明的人不会因为自己有才能,就要求大家都像自己一样,也不会因别人有一过错,就全部否定人家。


【原文】


为人谋事,必如为己谋事。 《训俗遗规·愿体集》


【译文】


为别人办事,一定要像为自己办事一样。


【原文】


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周易·系辞上》


【译文】


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并取得成绩,然而不居功自夸,做出了卓越成绩而不自认为有恩泽于人,这种品德是极其崇高的。


【原文】


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 《礼记·表记》


【译文】


不自己推崇自己所做的事,不自己觉得自己了不起。


【原文】


父母常失,在不能己于媚子。汉·王符《潜夫论·忠贵》


【译文】


父母通常的过失,在于自己情不自禁地溺爱迁就子女。


【原文】


言必虑其所终,而行义稽其所敝。 《礼记·淄衣》


【译文】


讲话一定要考虑讲话的影响,而行为就要考察它的效果。


【原文】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礼记·坊记》


【译文】


有德行的人应该尊敬别人,把自己放在低下的位置,有利益的事,先考虑别人,后考虑自己,这样一来,在百姓中一定会形成谦让的风气。


图文均来自网络



出自《道德经》的14句成语经典,句句道尽人生真谛

《道德经》只有短短五千言,但文意深奥,包含广博,可谓字字珠玑。其中,包含着很多成语,更可谓其精髓。


自知之明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为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和光同尘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


知雄守雌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奚。”


意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多藏厚亡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意为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发怨恨,损失更大。


祸福相依

出自《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天道好还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意为天可主持公道,善恶终有报应。


知足不辱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为懂得满足,才不会受到屈辱。


知止不殆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为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受到危险。


大巧若拙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


意为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显得笨拙。


被褐怀玉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比喻虽是贫寒出身,但有真才实学。


见素抱朴

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表示现其本真,守其纯朴,不被外物所牵。


虚怀若谷

出自《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 若朴,旷兮其若谷。”


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善于接受别人意见和观点。


大器晚成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指能担当大事的人要经过长期锻炼,成名往往较晚。


知足常乐

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为知道满足,便可得到快乐。



下载“学国学网”APP,尽享更多优质好课!


学国学网,专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播


道家经典名言50句,带翻译,与人分享,手有余香!

道家经典名言50句,带翻译,与人分享,手有余香!

国学智慧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


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


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


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


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


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


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


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


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


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


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


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


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


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


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


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


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灵遁者国学类相学书籍《相观天下》在灵遁者淘宝有。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


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


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


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


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


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


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


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


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


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


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


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


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


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


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


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


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


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


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


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


中国古代经典名言名句77条和分析,值得一读再读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洪奥)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


喻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鹤鸣)


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诗经大雅 云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4.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辅”指车轮外的直木。(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傅”通“附”附着,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


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1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1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1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做人要守信用。)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罔,迷惘。殆,危殆。


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则惘然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学习,则就更危殆不安了。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符合于规矩的境界了。(论语)


1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决断。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不会服从。


21.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名义不正当,那么道理也讲不通。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有眼前的忧虑。


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单凭言语推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君子不因某人话说得好而重用他,也不会因为不用某人而废弃他有益的话。


24.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对小事不忍耐,没耐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须先磨好工具。(本句原意是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贤者,结交仁者。现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利:使……锋利。


2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2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不到他想弄懂却怎么也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引导他。愤: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振奋状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态。


2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3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


到了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雕:同“凋”,凋落。


3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而后时常温习,是很高兴的事情。时:时常。习:复习。说:同“悦”,高兴。


3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有朋友从远方来没,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注:自,从


38.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颜渊》


译: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注:欲,想要 施,给予


3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颜渊》


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义的人喜欢山。知,同"智" 乐,喜欢


40.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


如果这个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是,这个 孰:哪个


4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政治不均势,不担心财富贫乏而担心社会动荡。寡,指人口少 均,并非指平均财富,亦非指平均领地与人口,而指各守本分,维持社会均势。


4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对老者让他安逸,对朋友予以信任,对年轻人予以关怀。


4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预,预先立,成就废,败


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琢,雕琢


4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的地方。注:困,困惑,理解不透


4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治理国家宽严相济,这是文王和武王的治国之道。


张,弛:弓上弦叫张,卸下弦叫驰,比喻严和宽。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4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审,详尽


4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4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接受了别人的礼品而不思回报,是失礼的行为。礼,原是礼节礼貌。现在人们通常指礼物。


5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这句话告诫人们指责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51.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5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之中,不思进取,就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5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 “规”是圆规,“矩”是直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5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王放在最后。


这其实是一种儒家对君主专政的“训政”,要求君主体恤民情,关心民瘼,为老百姓谋福利。


5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5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不停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5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更深。(比喻后生晚辈通过学习和积累,学习超过前辈。)


60.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劣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他的成功在于不断行走。(比喻先天条件差的,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6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水既能托载着船前进,也能使船倾覆。


这句话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两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适当引导就会造成坏的结果,坏的事情如经合理疏导则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6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道德经》


奈何:为什么;惧之:威吓老百姓


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威吓他们。(这句话是老子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所提出的。)


63.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道德经》


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


(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6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


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


真实可信的言词是不美的,美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即美者不真,真者不美。(这里老子把美与真看成是对立的、不相容的。这是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那种善用漂亮的言词掩盖虚假本质的欺诈、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抨击。有着重要的批判意义和价值。)


6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成。)


6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生:生命。涯:边际,极限,知:知识。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即感叹有限人生对无限知识的无奈


6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醴,此处意为甜酒。君子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交朋友以利为先,往往亲密狎昵,他们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样甘爽。


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仓廪:储存粮食的仓库。


只有国家储存粮食的仓库充足,人民才会懂得繁文礼节,只有丰衣足食,百姓才会懂得光荣和耻辱。(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精神文明是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


7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了解自己,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失败。即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比喻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7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为:实际去做。行:走。至:到达目的地。


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


72.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更法》


行动迟疑不决办不成事,做事犹豫不能成功。


7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天地那么广大,路途那么遥远,我将四处寻找与我志向相同的贤人。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7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7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7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7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图文均来自网络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洪奥)


指做玉石的方法,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


喻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鹤鸣)


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兢兢业业,如霆如雷 。(诗经大雅 云汉)


形容做事谨慎、勤恳


4.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大序)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


车轮外的直木与车相互依靠,唇没有了,牙齿就感到寒冷。“辅”指车轮外的直木。(比喻两者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皮没有了,毛长在哪里?“傅”通“附”附着,靠近。(比喻事物失去了基础,就不能存在。)


7.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9.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失误要后及时补救。


10.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战国策)


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1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天体运行,刚健有力,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13.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告诉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14.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


筑九仞高的土山,由于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有惋惜的意思。


1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不知他怎么可以做人。(做人要守信用。)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为政)罔,迷惘。殆,危殆。


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消化,则惘然一无所知;一个人如果思考而不知学习,则就更危殆不安了。


1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习之上;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符合于规矩的境界了。(论语)


19.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有决断。


2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在上位者本身言行正当,即使不发号令,百姓也会跟着行动。他本身言行不正,即使发号施令,百姓不会服从。


21.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名义不正当,那么道理也讲不通。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必有眼前的忧虑。


2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君子不单凭言语推荐人,也不单凭人来废除他的言论。君子不因某人话说得好而重用他,也不会因为不用某人而废弃他有益的话。


24.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对小事不忍耐,没耐性,就会影响大局,坏了大事.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做工的人要把工做好,必须先磨好工具。(本句原意是说明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要先侍奉贤者,结交仁者。现在的意思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利:使……锋利。


26.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2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


不到他想弄懂却怎么也弄不懂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的时候不去引导他。愤: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振奋状诽:指想用语言表达什么意思而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言词的状态。


2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坦荡荡:心胸宽广、开阔、容忍。长戚戚:经常忧愁、烦恼的样子。


2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3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3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3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三军:军队的通称。匹夫:夫妇相匹配,分开说则叫匹夫匹妇,所以匹夫指男子汉。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


到了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雕:同“凋”,凋落。


3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泰伯》)


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而后时常温习,是很高兴的事情。时:时常。习:复习。说:同“悦”,高兴。


3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有朋友从远方来没,不是很快乐的事吗?注:自,从


38.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颜渊》


译: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施加给别人。注:欲,想要 施,给予


3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颜渊》


有智慧的人喜欢水,有仁义的人喜欢山。知,同"智" 乐,喜欢


40.是可忍,孰不可忍。《论语》


如果这个都可以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是,这个 孰:哪个


4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政治不均势,不担心财富贫乏而担心社会动荡。寡,指人口少 均,并非指平均财富,亦非指平均领地与人口,而指各守本分,维持社会均势。


4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对老者让他安逸,对朋友予以信任,对年轻人予以关怀。


4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预,预先立,成就废,败


4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琢,雕琢


4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学记》


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的地方。注:困,困惑,理解不透


4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礼记.杂记》


治理国家宽严相济,这是文王和武王的治国之道。


张,弛:弓上弦叫张,卸下弦叫驰,比喻严和宽。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


4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广博的学习知识,仔细地询问知识,谨慎的思考知识,明确地分辨知识,全心全意地用知识。审,详尽


4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么到哪里都有公平。


49.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接受了别人的礼品而不思回报,是失礼的行为。礼,原是礼节礼貌。现在人们通常指礼物。


5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这句话告诫人们指责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51.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5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之中,不思进取,就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5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时也尊敬别人的父母和老人;爱护自己的幼小儿女,同时也爱护别人的幼小儿女。


5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 “规”是圆规,“矩”是直尺。(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5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5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王放在最后。


这其实是一种儒家对君主专政的“训政”,要求君主体恤民情,关心民瘼,为老百姓谋福利。


5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5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不停地刻,金块和石头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5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青,从蓝草中取得,颜色却比蓝更深。(比喻后生晚辈通过学习和积累,学习超过前辈。)


60.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劣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他的成功在于不断行走。(比喻先天条件差的,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61.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水既能托载着船前进,也能使船倾覆。


这句话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两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适当引导就会造成坏的结果,坏的事情如经合理疏导则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62.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道德经》


奈何:为什么;惧之:威吓老百姓


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还要用死来威吓他们。(这句话是老子反对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所提出的。)


63.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老子·道德经》


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


(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6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


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6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


真实可信的言词是不美的,美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即美者不真,真者不美。(这里老子把美与真看成是对立的、不相容的。这是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那种善用漂亮的言词掩盖虚假本质的欺诈、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抨击。有着重要的批判意义和价值。)


6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成。)


6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生:生命。涯:边际,极限,知:知识。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即感叹有限人生对无限知识的无奈


6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醴,此处意为甜酒。君子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们的交情看起来像水一样淡。小人交朋友以利为先,往往亲密狎昵,他们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样甘爽。


69.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


仓廪:储存粮食的仓库。


只有国家储存粮食的仓库充足,人民才会懂得繁文礼节,只有丰衣足食,百姓才会懂得光荣和耻辱。(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精神文明是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


7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了解自己,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失败。即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比喻做事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7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为:实际去做。行:走。至:到达目的地。


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


72.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商君书·更法》


行动迟疑不决办不成事,做事犹豫不能成功。


7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天地那么广大,路途那么遥远,我将四处寻找与我志向相同的贤人。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7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7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7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7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图文均来自网络


:

【本文标题和网址】《道德经》的名言名句(道德经经典名句大全及解释) www.chun1983.cn/cjxs/121886.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