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823个字,大小约为26KB,预计浏览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1935年,方志敏同志英勇就义时,只有36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却是巨大的。他领导创建了赣东北根据地和红十军,把马克思主义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他在狱中用敌人提供劝降的纸笔,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概述》等动人篇章,饱含着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爱,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方志敏以共产党人高尚廉洁的品格,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处理家庭、亲友关系,亲人们都坚定地支持他的革命事业,子女晚辈也继承先辈遗志,弘扬清贫的家风。
共产党的“官” 绝不能徇私搞特殊
方志敏曾担任中华苏维埃中央主席团委员、党中央委员、闵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红十军政委等职,可谓身居高位、手握大权,又掌握着巨额公款。然而在他心目中,共产党的高官应有的不是什么享有特权的荣耀,而是为党的事业奋斗的使命。在工作和生活中,他始终严于律己,对家属亲友同样公心可鉴。
方志敏在家乡江西领导革命时,国民党当局视之为心腹大患,他的亲属成为受迫害的主要对象。大伯惨遭国民党杀害,家族的房屋先后被烧毁10余次,日常生活非常艰难。有一次,方志敏的婶婶带着他的母亲金香莲,走了几十里山路找到方志敏,想让当官的儿子拿点饷银给母亲做条裤子,再给婶婶买点食盐。看到自己的母亲,方志敏感到非常难过。一来自己常年在外行军打仗,没有片刻空闲侍奉双亲,二来他兄弟二人都在部队,家里田地缺耕少种,自己却没有一分钱补贴家用。他只好含泪告诉母亲:“我是省苏维埃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饷银嘛,将来会发,现在没有。家庭生活困难我也知道,但都是暂时的艰苦,将来会过上好日子的。”
1931年的一天,方志敏的朋友景德镇商会会长陈仲熙到横峰县葛源镇商谈贸易,事情办完后便来到方志敏家。他随身带了一块墨绿色平绒布,说是给方志敏的夫人缪敏的见面礼。缪敏拿着布想让丈夫买下来,谁知方志敏一听面色骤变,他取布上马,冲妻子大声说:“花钱买也是变相受贿!”说完策马飞奔,赶上了陈仲熙,原物奉还。缪敏觉得很委屈,大哭了一场,方志敏回来后,劝慰她说:“谁让你是我方志敏的妻子呢?”
有一次缪敏被捕,方志敏的妻兄向他要400大洋保释。方志敏却说,我们的钱来得不容易,可以做许多事,还是另想办法。最后还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救出了坐了40多天牢的缪敏。
方志敏对亲人不徇私、不搞特殊,得到了亲人的理解,他坚持革命斗争的精神更是得到了亲人的支持。这些亲人中,有为革命献出两个儿子生命的坚强母亲金香莲;有在敌人狱中割爱卖儿救侄儿的胞姐方荣;有血洒战场的模范红军团长胞弟方志慧;有为家乡农运献身的农民领袖堂兄方远杰;有清贫一生干革命的堂弟方志纯;有在危急关头“扮演”方志敏,使他得以脱险的堂弟方远雷;有在险恶环境中以生命救助红军军团长脱险的堂弟方远贵,等等。他们,正如方志敏写的那样:“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
清贫精神生生不息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这是方志敏的名作《清贫》中的警句,也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方志敏虽为党的重要领导干部,但他一直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他描述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当他被捕遭到敌人搜查时,敌人十分惊讶,像他这样重要的领导人,身上除了一支钢笔和一块旧表外,竟然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方志敏曾在被捕后讲述自己的清贫故事,他说:“你们是不是想问我家里有没有一些财产?财产不能说没有,但是不多。去年暑天我穿的几件旧的汗褂裤,与几双上了底的丝袜,已交给我的妻放在深山坞里保藏。那些就算是我唯一的财产了。”方志敏在狱中写道:“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希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
在方志敏的物质观中,“清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贫寒,不是“一贫如洗”“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状态,而是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甘于清苦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清贫”的家风也一直被他的亲人传承。
方志敏的夫人缪敏参加革命后,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缪敏回到江西工作,先后担任了上饶地委组织部长兼妇委书记、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等职。晚年缪敏主要从事对丈夫方志敏事迹的收集整理工作。1973年,她将自己积攒的两万元稿费捐献给家乡用于修建圩堤和校舍。
方志敏共有5个子女,分别起名为松、柏、竹、梅、兰。这来自于他自拟的一副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大儿子方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因病早逝,二儿子方柏(后改名方英)、三儿子方竹(后改名方明)曾留学苏联,学成回国后在各自的岗位默默奉献,近年先后去世。他唯一的女儿叫方梅,出生后就被寄养在农户家里,后来在江西省航运管理局退休,至今仍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
用行动告慰英灵
《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的遗著,至今读来仍催人泪下,使人奋进。在《可爱的中国》中,方志敏将祖国称作“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在文末,他写出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健康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
方志敏的女儿方梅第一次读到父亲的《可爱的中国》时,已经为人妻母了。方梅出生于1932年,甫一出生,她就与父母分离。方志敏英勇就义时,方梅才两岁多,只与父亲见过两面。方梅从小生活在农村,直到1949年8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才和母亲团聚。此时的方梅已经17岁,凡穷人家孩子受过的苦难,方梅都经受过。当得知方梅没有上过一天学,缪敏就把她送到烈士子弟学校读书。可方梅不愿意读书,三天两头开“小差”往乡下跑,缪敏痛哭着对她说:“如果没有把你培养成有文化的革命接班人,就是没有完成你父亲的遗愿,我对不起你父亲。”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方梅,从此以后开始认真读书。
1953年,缪敏把方志敏的遗著《可爱的中国》送给上了4年学的方梅,书页内题写:“梅儿,这本书是你爸爸在狱中用血泪写出来的遗言,你要反复精读,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来纪念你爸未竟的事业!”读了这本书,方梅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她发自内心地说:“父亲没有给我们子女留下任何物质财富,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遗产。”方梅克服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和经济条件差的困难,完成了《方志敏全传》和《方志敏和他的亲人们》两部著作,使方志敏烈士的精神得到进一步宣传与弘扬。写书耗费了方梅微薄的积蓄,但她从没有向组织伸过一次手。
“血染东南半壁红,忍将奇绩作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这是叶剑英同志1940年在重庆读方志敏狱中手书后写下的一首七言绝句,高度赞扬了方志敏坚贞不屈的崇高品德。如今,在方志敏牺牲的地方,人们已经过上了他曾经为之努力奋斗的幸福安宁的生活,“可爱的中国”正展现着“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万泰(1598-1657),字履安,晚号悔庵,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县城人,是清代浙东学派甬上支派的创始人。
宁波白云庄的万家祖籍在安徽凤阳。第一个来此定居的万姓人叫万斌,他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老乡,因屡立战功,被朱元璋封为了武略将军。
明朝建国后,在阿鲁浑河与元军作战时,万斌不幸牺牲,终年51岁。为表彰万斌的功勋,明太祖赐封万家为宁波定海指挥佥事,万氏长子世袭此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家人从武将开始向文人墨客转型。万氏第十代万泰长于文学、兼精史善诗,成为一代文学大家。1644年,清军破关南下,黄宗羲和弟弟黄宗炎拉起一支部队,拥护明朝的鲁王,对抗清军的铁骑。清军很快占领了中国全境。万泰一看明朝大势已去,从此闭门写作,不与满洲贵族为伍。著有《续骚堂集》、《万履安行卷》、《寒松斋集》、《明州唱和集》、《怀剡诗》等。
后来,黄宗羲在白云庄讲学,万泰的儿子全都拜入黄宗羲门下。万斯年、万斯程、万斯祯、万斯昌、万斯选、万斯大、万斯备、万斯同各有成就,人称“万氏八龙”,以万斯同最为著名。
晚年,万泰陪同一位好友前往广东赴任。返回途中,万泰乘坐的船上,一书生染上瘟疫。整船的人都感到异常害怕,想将病人丢弃。但万泰不忍心,他冒险近前,照顾病人。结果,这位垂死的病人竟然活了下来。万泰却不幸感染,不治身亡。
万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忠义家风。他的儿子—著名明史史学家万斯同同样也践行了万氏家族的忠义门风。万斯同是万泰八个儿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精通史学。康熙十七年,浙江巡抚举荐万斯同为官,但被他拒绝。第二年,清政府准备修明史。万斯同担心清朝政府在史书上给明朝抹黑,歪曲事实,所以毅然接受大学士徐文元的邀请,前往北京修著明史。送别时,黄宗羲以“四方身价归明水,一代奸贤托布衣”的名言相赠鼓励他。
当时,凡入史馆者至少可授七品俸禄,但万斯同赴京后,只寓居于徐元文家,不受官职,不受俸禄,以布衣身份入馆修《明史》。他日以继夜地修史,亲手写定《明史稿》五百卷。他坚持史实至上,有个运粮饷的官员,半路上遇到强盗,吓得逃到山里而死。死者的孙子怀藏白银,送给万斯同,请求他把死者附在《忠义传》里。万斯同说道,史家之笔是中流砥柱,歪曲不得。
与万斯同一脉相承,他的侄子万言后来也参加了《明史》的编撰工作。一些重臣后人纷纷入京贿赂他,请求他美化其先祖。万言当即严词拒绝说:“史家之笔金不换,你们不知道我的为人,难道不知道我叔叔的为人吗?”来贿赂的人顿时羞愧而退。
编者按:今年6月起,为迎接党的二十大,按照全国妇联“巾帼心向党 喜迎二十大”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安排,各级妇联大力开展“我奋斗·家国美”故事汇活动,并同步推出系列短视频,讲述国家功勋荣誉中的女性、时代楷模中的女性、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优秀女性的奋斗故事;讲述各行各业普通妇女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故事;讲述广大家庭美好生活的故事;讲述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安全生产中的女性故事......“我奋斗·家国美”,这是无数牢记使命、不懈奋斗、勇创佳绩的优秀女性的誓言,也是千千万万在平凡工作中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普通妇女的心声。
他坚持言传身教,把爱国爱党融于家风传承之中。长子牺牲在缉毒一线,次子扎根于乡村小学,成为乡邻的榜样之家。
一起来看全国五好家庭杨建国家庭的故事。
(
家教家风
——罗斯福与母亲的故事
文.徐高升
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出身于富豪家庭,但父母并不娇惯,而是慈悲加严管,特别是其母,经常为他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并严格执行。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赢,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小罗斯福生气了,又吵又闹,母亲故意不去理他,并坚持让儿子道歉,最终小罗斯福认输了。
感悟: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方能成才,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因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的人,心理永远脆弱。尊重孩子人格,满足合理要求并予严管,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大有好处的。
有诗云:
家家养子望成龙,
严管娇宠各不同。
德性乃须从幼起,
畅通正道育雄鹰。
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先进工
医生父亲的言传身教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曾获得中国泌尿外科最高荣誉“吴阶平泌尿外科奖”。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行走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
对于爷爷钟世藩为什么选择从医,钟惟德问过姑姑钟黔君。姑姑说爷爷从小生活困苦,自身经历了不少磨难,更看到当年时局艰难的环境下,人们颠沛流离,活着是何其不易,所以他选择了从医。秉持一颗虔诚的心,从事了儿科,爱与责任就成了钟世藩一辈子的坚守。钟黔君曾问父亲,做儿科医生有什么要求,他说主要是“爱”孩子,从心底去爱,不管孩子怎样哭闹,都不要烦,因为小孩子有的还不会说话,诊断起来有困难,作为医生要发现孩子的“痛”。钟黔君在家看到父亲给孩子看病,检查的程序一定是全面的喉咙、甲状腺、听心肺、摸肚子、手脚活动……而且他对病人和家属始终都保持尊重的态度。钟世藩不仅有着医学上精益求精的执着,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有着清晰的判断。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卫生署署长前往广州,命令时任中央医院院长的钟世藩,携带医院的13万美元,全家连夜撤往台湾。但钟世藩深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他没有服从卫生署长的命令,而是选择留在了广州。等到解放军入城后,他把医院的款项一分不少地移交给了当时的军管会。后来钟世藩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既搞科研又看病,有时下了班还给孩子看病,有的孩子太小,要上门应诊,不时还有人带着孩子到家里求医。钟世藩看病是有求必应、实事求是,绝不会多开一分钱的药,因为他认为小孩子有个恢复的过程,有时多喝水多睡觉、靠自身的免疫力就能好,所以他的原则是能不吃药就不吃,更不要轻易打吊瓶。
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钟南山。因为钟南山名气大,通过各种途径来看病的人不少,他说“我只看病,不看背景”。不论病人的身份、职业,他亲自检查、问诊,往往至少要30分钟才看完一个病人。他至今每周坚持出门诊,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都“雷打不动”,因为在他眼里病人最重要。
2003年,钟南山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了非典型肺炎救治的技术核心与攻坚重地;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钟南山又一次挺身而出,直冲抗疫最前线。图为2020年1月18日,钟南山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
父亲对我的批评,其实是“爱之切”,故“苛之深”
钟南山曾在日记里写道:一般人都是赞扬我的多,可父亲总是批评我。父亲对我的批评,其实是“爱之切”,故“苛之深”。
1979年,由钟南山担任组长的16名中国留学生被派往英国深造。怀揣着热切的求学热情到了英国,但是迎接钟南山的却是一盆冷水:英国的专家认为这些留学生什么都不懂,不过就是来参观参观而已。钟南山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改变了他们的偏见。1981年,在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议上,钟南山的实验报告被放到了大会发言的第一位,他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学习结束,爱丁堡方面希望他留下。然而,钟南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钟惟德说,让父亲毅然回国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对家人的牵念,更重要的应该是他多年未变的赤子之心。钟南山出生之时,父母为他取名“南山”,一方面是因为出生地就在南京钟山的南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儿子能像山一样顶天立地、厚重广博、不惧风雨、志向远大。钟南山做到了,回国后45岁的钟南山第一次得到父亲表扬:“你终于用行动让外国人明白了,中国人不是一无是处。”
三代人的医德:一切为了病人
现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钟惟德,也继承了这样的医德家风。以钟惟德的医术和地位,完全可以将挂号费提得很高,但是为了多看几个病人,他一直坚持80元的挂号费。来自潮汕地区的病人陈师傅是从事理发工作的,患有膀胱癌,有的医生建议做手术切除膀胱。陈师傅找到钟惟德,说自己还有三个小孩要抚养,如果做了手术挂着尿袋就没办法给客人理发挣钱了,希望能保守治疗。在钟惟德的治疗下,病人已经维持了六年没有恶化,而且每次来看病,科里都给陈师傅捐赠医药费。在钟惟德的心里,这是爷爷、父亲经过多少年树立起来的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他要传承下去。
一次,有人问钟南山:“同样是医生,您觉得儿子做得怎么样?”钟南山回答:“他跟病人交流沟通比我做得更好。”
从钟世藩到钟南山,再到钟惟德,三代人践行着从医的初心。“医生里,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这是钟南山、钟惟德父子的共同心声。
钟南山,男,汉族,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他长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传染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预防与治疗,成果丰硕,实绩突出。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先进工
医生父亲的言传身教
钟南山的父亲钟世藩是知名儿科专家,钟南山是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的儿子钟惟德是泌尿外科专家、曾获得中国泌尿外科最高荣誉“吴阶平泌尿外科奖”。一家三代人,秉承着仁心仁术的医家风范,传承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仁者家风,行走在治病救人的道路上。
对于爷爷钟世藩为什么选择从医,钟惟德问过姑姑钟黔君。姑姑说爷爷从小生活困苦,自身经历了不少磨难,更看到当年时局艰难的环境下,人们颠沛流离,活着是何其不易,所以他选择了从医。秉持一颗虔诚的心,从事了儿科,爱与责任就成了钟世藩一辈子的坚守。钟黔君曾问父亲,做儿科医生有什么要求,他说主要是“爱”孩子,从心底去爱,不管孩子怎样哭闹,都不要烦,因为小孩子有的还不会说话,诊断起来有困难,作为医生要发现孩子的“痛”。钟黔君在家看到父亲给孩子看病,检查的程序一定是全面的喉咙、甲状腺、听心肺、摸肚子、手脚活动……而且他对病人和家属始终都保持尊重的态度。钟世藩不仅有着医学上精益求精的执着,在大是大非面前也有着清晰的判断。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卫生署署长前往广州,命令时任中央医院院长的钟世藩,携带医院的13万美元,全家连夜撤往台湾。但钟世藩深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他没有服从卫生署长的命令,而是选择留在了广州。等到解放军入城后,他把医院的款项一分不少地移交给了当时的军管会。后来钟世藩在全国率先创办中山医学院儿科病毒实验室,既搞科研又看病,有时下了班还给孩子看病,有的孩子太小,要上门应诊,不时还有人带着孩子到家里求医。钟世藩看病是有求必应、实事求是,绝不会多开一分钱的药,因为他认为小孩子有个恢复的过程,有时多喝水多睡觉、靠自身的免疫力就能好,所以他的原则是能不吃药就不吃,更不要轻易打吊瓶。
父亲的言传身教,影响了钟南山。因为钟南山名气大,通过各种途径来看病的人不少,他说“我只看病,不看背景”。不论病人的身份、职业,他亲自检查、问诊,往往至少要30分钟才看完一个病人。他至今每周坚持出门诊,没有非常特殊的情况都“雷打不动”,因为在他眼里病人最重要。
2003年,钟南山领导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了非典型肺炎救治的技术核心与攻坚重地;2020年,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钟南山又一次挺身而出,直冲抗疫最前线。图为2020年1月18日,钟南山在赶往武汉的高铁餐车上。
父亲对我的批评,其实是“爱之切”,故“苛之深”
钟南山曾在日记里写道:一般人都是赞扬我的多,可父亲总是批评我。父亲对我的批评,其实是“爱之切”,故“苛之深”。
1979年,由钟南山担任组长的16名中国留学生被派往英国深造。怀揣着热切的求学热情到了英国,但是迎接钟南山的却是一盆冷水:英国的专家认为这些留学生什么都不懂,不过就是来参观参观而已。钟南山用自己的努力和成绩改变了他们的偏见。1981年,在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议上,钟南山的实验报告被放到了大会发言的第一位,他纠正了英国权威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可。学习结束,爱丁堡方面希望他留下。然而,钟南山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祖国。钟惟德说,让父亲毅然回国的因素有很多,一方面是对家人的牵念,更重要的应该是他多年未变的赤子之心。钟南山出生之时,父母为他取名“南山”,一方面是因为出生地就在南京钟山的南面,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儿子能像山一样顶天立地、厚重广博、不惧风雨、志向远大。钟南山做到了,回国后45岁的钟南山第一次得到父亲表扬:“你终于用行动让外国人明白了,中国人不是一无是处。”
三代人的医德:一切为了病人
现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的钟惟德,也继承了这样的医德家风。以钟惟德的医术和地位,完全可以将挂号费提得很高,但是为了多看几个病人,他一直坚持80元的挂号费。来自潮汕地区的病人陈师傅是从事理发工作的,患有膀胱癌,有的医生建议做手术切除膀胱。陈师傅找到钟惟德,说自己还有三个小孩要抚养,如果做了手术挂着尿袋就没办法给客人理发挣钱了,希望能保守治疗。在钟惟德的治疗下,病人已经维持了六年没有恶化,而且每次来看病,科里都给陈师傅捐赠医药费。在钟惟德的心里,这是爷爷、父亲经过多少年树立起来的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理念,他要传承下去。
一次,有人问钟南山:“同样是医生,您觉得儿子做得怎么样?”钟南山回答:“他跟病人交流沟通比我做得更好。”
从钟世藩到钟南山,再到钟惟德,三代人践行着从医的初心。“医生里,父亲是对我影响最大的。”这是钟南山、钟惟德父子的共同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