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民间故事标题大全(有哪些民间故事的形式)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知识库 /  2023-05-14 05:5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民间故事标题大全(有哪些民间故事的形式),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6064个字,大小约为72KB,预计浏览完需要41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民间故事:七个蘑菇七道题目,书生进了考场后,惊喜不已

明朝万历年间,书生祝野庵志在科举,却时运不济,连考两次都名落孙山。他又不愿以举子身份入仕,认为当一个九品官没有多大出息,便用功苦读,打算第三次参加大考。


这一年,又是大考之期,祝野庵准备早早地启程。他的妻子许氏准备了丰盛的酒菜,为他饯行。他举着酒杯说道:“贤妻,你跟着我苦了这些年,可恨我没有出息。这一次我要是榜上无名,就不打算回来了,找个荒山野寺,终吾一生。”


许氏大惊失色,眼泪瞬间流了下来,她哽咽着说:“你如果出家,置我于何地?”祝野庵长叹一口气说:“大丈夫不能科举入仕,报效朝廷,活着又有什么滋味?不如长伴青灯古佛,落得清静自在。你把孩儿拉扯成人,好好地过日子吧。”


沉默了半晌,许氏说:“假如会试无名,你好歹也是举人身份,不是照样可以做官?何必出家!”祝野庵说:“你好糊涂,我家清贫如洗,哪有钱打点吏部?猴年马月也等不到官做。”许氏低头不语,不断地抹着眼泪。


吃罢饭,祝野庵收拾行李走了,许氏关上门,躲在屋里黯然神伤。


在路非止一日,祝野庵一路上餐风露宿,终于到了都城。因为考期还有十几天,他为了节省钱财,便在都城郊外大约十几里远的一座寺庙里栖身。


这一天,祝野庵读书累了,便扔下书本,信步走出寺外,观赏山景。寺庙在小山之巅,山谷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景色秀丽,祝野庵流连忘返,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


祝野庵急匆匆地往寺庙里赶去,却迷了路,转悠了好大一会,发现又回到了山谷里。此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他焦急地在山林间穿行,忽然看见前面出现一座草庐,亮着灯光,便走上前敲门。


屋门打开,出现一名老者,祝野庵讲了遭遇,老者笑着说:“无妨,你暂且在我这里歇宿一晚,明日一早回去。”祝野庵道了谢,进到屋里,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屋里到处堆满了书籍,书柜上和案几上堆满了考卷。


老者大笑着说:“我闲来无事,将历朝历代的科举试卷都搜集来研读,故此堆得满屋皆是。你且站一会,我腾出地方,摆上酒菜,我俩喝上一杯。”说罢,老者便收拾起来。


不一会儿,腾出了一大块空地,老者摆上桌子,端出酒菜和一坛酒,两人落座,畅饮起来。祝野庵询问老者的尊姓大名,老者笑着说:“我姓许,名叫如白,和你同籍。说起来,你还是我的孙女婿,你的妻子是我的堂孙女。”


祝野庵非常惊讶,想不到在这山林间,还会遇上故乡人,而且还是堂爷爷,于是细细地询问起来。原来,许如白和许氏的爷爷是亲兄弟,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心灰意冷,不愿回家,便在此隐居起来,四十多年没有回家。


听许如白讲完,祝野庵笑着说:“难怪我没有见过你,原来你一直没有回家。”两人谈起许如白的儿子孙子,祝野庵都认识,并说他们一切都安好。


两人又谈起科举考试,都有满腹苦水,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祝野庵说:“堂爷爷,我这一次要是名落孙山,就不回去了,干脆来这里和你相伴,隐居在山林间,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许如白却说:“你胡说什么?你不回家,我的孙女怎么办?做男人要有责任和担当。”祝野庵低声说:“你不也是厌倦了科举考试,在此隐居吗?”许如白语塞,脸色难看起来,匆匆地吃了饭,安排祝野庵睡下。


天色麻麻亮的时候,许如白喊起祝野庵,拿出七张卷子交给他,说道:“昨晚我一夜未眠,按照我对科举考试的研究,拟出了七道题目,并且做出了文章,供你参考。你回家后,煮了吃掉,或许对你有用。”


祝野庵把卷子塞进衣袖里,心里却不以为然,暗自说道:“真是老糊涂了,卷子岂能煮着吃?”他也不说破,拱手告辞。


出了屋门,祝野庵发现自己置身在杂草丛中,心中诧异,回头一看,大吃一惊,哪里有房屋?分明是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坟!他赶紧掏出卷子,却发现七张卷子变成了七个蘑菇。他再看坟头上,长着十几个蘑菇,与他手中的一模一样,吓得赶紧扔掉了,急匆匆地往寺庙赶去。


走了几步,祝野庵又停住了脚步,暗想:堂爷爷叮嘱我煮了吃下,原来没有老糊涂,他既然如此说,必然暗藏玄机,姑且依了他。于是,他走回去,捡起了蘑菇。


回到寺庙里,祝野庵将七个蘑菇煮了吃下。到了下午,头脑昏昏沉沉的,他怀疑蘑菇有毒。好不容易捱到晚上,他连晚饭也没有吃,早早地睡下。


合上眼不久,他的脑海里出现了七张卷子,每一张卷子一道题目,下面写着文章。他读了一遍,醒了过来,记忆犹新,便赶紧展开纸张,记录下来。


写完后,他捧着卷子细细地研读,不由得拍案叫绝,这些文章写得非常好。他暗想,以他的水平,是写不出这种上等好文的。他把这几篇文章放置案头,闲暇时,便拿来把玩。


过了一段时间,考期临近,祝野庵住在都城客栈里。进了考场,他拿来题目,不由得大吃一惊,许如白拟定的七道题目,都在其中。他记忆犹新,提笔一挥而就,将文章默写了下来。


过了不久,皇榜公布出来,祝野庵榜上有名。他高兴万分,买来祭品,到许如白的坟上祭奠了一番。


后来,祝野庵参加殿试,被点为进士,分配到县里担任县令。他领了文书和路引,先回家省亲,再去上任。


到了家里,祝野庵和许氏说起许如白。许氏惊讶地说:“堂爷爷死了四十多年了,家里人找不到他的坟地在哪里。”


原来,当初许如白科举落第,想不开,投河自尽。他的哥哥,也就是许氏的亲爷爷,接到噩耗,到都城收尸,因为无钱雇请马车运送尸体,便将他葬在都城郊外的山上。后来,许如白的儿子长大后,许氏的爷爷带他去迁坟,却找不到路径了,只得作罢。


祝野庵叹息一声,对许氏说:“你的堂爷爷担心我名落孙山不回家,为了不让你守寡,因此帮我考上了进士,也算圆了他当初的科举之梦。”许氏说:“这只是其一,另一层意思是,他也通过你,达到了回归故里的意愿。”


是呀,人都有故乡的情结,就算死了,也要魂归故里,不做他乡客。两人相对嗟叹不已。后来,祝野庵带路,许如白的子孙将他的坟墓,迁回了老家。


本故事采用了荒诞的笔法,在于借事喻理,劝喻世人,与封建迷信无关。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评论,你的支持,就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源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民间故事:巧报恩

以下故事,出自清代梁恭辰笔记小说《北东园笔录》,翻译时稍有改动。


嘉庆初年,山阴有一位书生叫陈陆(原故事人物有姓无名,此为拟名),苦读多年后,到省城里去准备考试。为了快点到达,陈陆选择走水路,他雇了一只船,休息的时候船停在萧山的一处驿站。


忽然,陈陆看到岸边附近一处街市上,发生了火灾,很多人奔跑,还有人大哭的声音。陈陆为人善良,想着应该去帮忙,于是上了岸就往前跑。


跑到跟前后,只见很多人都在躲避火,四处乱跑,到处都是狼藉,很多人一边喊救命,一边乱跑。火光之中,陈陆看到一个女子,可能是熟睡中跑出来,身上没有衣服。因为没有衣服,所以她不敢乱跑,蹲在那里,双手抱着腿,护住自己身体。女子发现陈陆看到了自己,羞得满脸通红,无地自容,但又不好意思跑,只能继续蹲着。


陈陆不是趁机大饱眼福,他发现女子后,本想直接去救人,但碍于男女授受不亲,何况此时女子这样,所以犹豫了一下。但他等不及,看了看没人来救女子,于是把身上的袍子脱了下来,远远地丢给女子,随即转过身去。


陈陆个子高,女子穿了袍子后,正好从脖子裹到脚,把全身都包住了。这下,她终于能正常站起来了。


女子先是感谢了陈陆的袍子,又说自己家人都不知道去哪里了,家都被烧了,没有去处,希望陈陆帮自己。陈陆把他带到船上,让女子在船舱里休息,并把自己的一身衣服送给女子穿了。晚上,陈陆自己在船头处,让船夫给女子拿了食物和水。女人吃饱喝足后,躺下睡觉了。


这一夜,陈陆为了避嫌,始终没有靠近船舱,也没有跟女子说话。


天亮以后,陈陆到岸上打听,问了女子娘家,然后又把女子亲手送到她娘家,随后他便匆匆上了船 ,继续去省城考试了。由于太匆忙,他没有问女子姓名。而女子或许因为着急,又或许怕惹闲话,也没有问陈陆姓名,家住何处。


到了省城,几天之后,陈陆和学子们正式入场考试。


拿到题目后,陈陆顿时觉得没有灵感,平时文思不知道去了哪里,他甚至一个字都写不出来。正在着急,他听到隔壁考生在呻吟,似乎很痛苦,仔细一看,那位考生病得厉害,脸色蜡黄,额头都是汗珠。考生看到陈陆,于是说:我得病了,文章想好了但是还没写,可我不想再等下去了,我只想早点交白卷出去。你要是离场,麻烦你帮我把考试工具收拾一下,感激不尽。


陈陆整理好考生的工具,考生问他文章构思得怎么样,陈陆说想不出来。此时,考生忽然说:我反正要出去了,这一次考试无效了,就把我构思的文章说给你听吧。于是,陈陆扶着考生出去,一边走考生一边把自己文章构思说了出来。陈陆把考生交给考官后,回来把考生构思的文章全写了下来。


考试结果出来了,陈陆居然中了,他赶紧去找那位考生,但考生没来看榜,他没有找到。


后来,陈陆以大挑(清代乾隆以后规定,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分到安徽,做了一个县令。他在那里,遇到一位学子,在候补某地县令。陈陆看这个人觉得眼熟,看了又看,突然想起来,此人就是那位生病的考生!


陈陆大喜,说了当年的事,并感谢考生当年提供的文章构思。


考生听他说完后,也想起来了当年之事。原来,考生是萧山人,叫魏如征,那年他出场之后,病很快就好了。再去参加考试,也进入前几名,因此来这里候补县令。说完之后,魏如征感谢陈陆当时的帮忙,并邀请陈陆到自己家中。


于是,陈陆跟着魏如征去他家。来到魏如征家门口,陈陆看到门口正在晒衣服,几件衣服特别熟悉,尤其是那个袍子。猛然间,他想起来了,这件袍子是他当年救女孩时,脱下来给女孩穿的。后来女孩走得匆忙,到家了也没把袍子还给他。


陈陆看到这里,不由得想到:难道那个女孩也住在这里?


由于陈陆一直在盯着衣服看,魏如征察觉后觉得奇怪,他问陈陆为什么盯着袍子看。陈陆把当年救女孩、赠衣服等事说了出来。


魏如征听到之后,哈哈大笑,说:天下居然有这般巧合之事!实不相瞒,这里便是我住处,这件袍子是我妻子所晒。当年家中遇到火灾,妻子不及穿衣,幸亏贤弟脱袍子蔽体,又留妻子在船上过夜。我妻子一直想着报答贤弟,所以袍子收了起来,夏天拿出来晒晒收藏起来,为的就是能找到贤弟啊。


陈陆却说,举手之劳,谈不上是恩德,那一次也只是偶然。


魏如征正色说到:贤弟的举手之劳,救了我妻子,对我来说就是大恩德。我想,我那次考试能帮到贤弟,也是因为贤弟的阴德啊。贤弟对我妻子有恩,我又碰巧帮到了贤弟,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老天爷是让我替妻子报答贤弟啊,这可不是偶然!


陈陆听了很高兴,此时魏如征妻子也出来了,她认出了陈陆,连连施礼,诉说当年之事,并且一直盛赞陈陆是正人君子。


从那以后,魏如征和妻子经常邀请陈陆到自己家中做客,陈陆也不客气,把魏如征夫妇当成弟弟、弟妹。两家关系越来越好,后来魏如征更是把妻妹(妻子的妹妹)嫁给了陈陆,两人因此连襟,成了真正的一家人!


神奇古怪趣巧绝——民间故事七字诀

鲍传华


湖北当阳市。周新仕摄


  “民间故事七字诀:神奇古怪趣巧绝。”这是笔者在采访三国故事传说中,听麦城78岁的老人陈志梅讲的。当时,梅老正重病卧床,气吁喘喘,声语微弱,但这七字却像重石击水,在我的心海泛起不息的涟漪,民众不仅承传着绚丽多彩的民间故事,而且提练了一些精辟的文学理论。此七字就是对民间故事特色的极好概括。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国故事”传承人鲍传华整理自己的“作品库”。


【神】——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及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往往通过幻想编织成一些神奇的故事,这便是神话。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产生于远古时代的神话,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亡了,但民间故事的神话色彩却永远渗透在民间故事中。如关公的传说《关公李》,就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这个故事的大意是:


  很早以前,麦城有一种苦李子树,其果青糊糊的,又苦又酸又涩,谁也不敢吃,只得任其自生自落。三国时,关公失了荆州,被困麦城,人缺粮,马缺草,饿得无法。一天,关公得知麦城有口红水井,听说喝了红水井的水,通身上下连汗毛都要变红。关公想,既然红水井能使人的汗毛都变红,能不能用它改变苦李子的颜色和味道呢!他试着用红水井的水浸泡麦李子,果然青糊糊的麦李子一下变成紫红色,酸涩的味道一下变得甜香可口了。


  这下可解决大问题了,关公立即令将士们摘下苦李子用红水井的水浸泡之后带在身上,准备从北门突围。关公率残部二百余人,沿山间小路正行间,忽闻黄林岗金鼓齐鸣,喊声大作,吴将朱然率伏兵骤马挺枪来战关公。慌乱之中,关公及其将士们将红色李子撒了一地。说来也巧,这些李子落在敌阵,乱蹦乱跳,象一颗颗弹丸专打吴兵及其战马的眼睛,一个个吴兵、一匹匹战马的眼睛肿得象桃子,盲人骑瞎马,自个儿乱碰乱撞。关公和他的部下,乘势冲破敌阵,突围而去。关公仰天叹曰:“此乃神助我也!”


  究其这个故事的产生具有一定的虚假性,因为据史料记载,关公败走麦城为建安二十四年冬,而李子成熟时令在麦黄季节。人们幻想关羽具有神的力量,应该而且能够突破朱然所设的防线。民间爱讲、爱听、爱传这个故事,正是因为它富有浓郁的神话色彩。“神”居七字之首,可见它在民间故事中的地位。


  【奇 】——人们常说出奇制胜,这固然是军事上的战术,也是文学上的决窍。无奇则不能制胜。拿张飞的传说为例,人皆知晓,张飞是杀猪佬出身,脾气暴躁,常常是圆睁环眼,手绰蛇矛。如果讲"张飞杀猪"则不足为奇,奇怪的是“张飞绣花”。


  有一次,诸葛亮(镇守荆州的时候)把张飞叫到帐前,将预先准备好的针线递给张飞说:“我特意请将军来穿针。”“穿针!”张飞一听哈哈大笑起来:“杀猪佬也能穿针?”诸葛亮说:“杀猪佬也要学会穿针,能粗能细嘛!”张飞穿了三番五次,总是穿不进,诸葛亮看着他那“大眼对小眼”的神态,不禁大笑起来,说:“张将军啊张将军,有大眼,也有小眼,就是没有心眼。”你未听说会用兵的人常常是避实就虚,以水攻敌吗?张飞一听,心里亮了,赶忙用口水打湿线端,手指捻细线头,在诸葛亮的启发和引导下,张飞终于学会了穿针,也学会了绣花。


  张飞绣花,有其双关的含义,这是军师诸葛亮训导良将的上方。因为张飞在绣花过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用兵必须讲究策略。所以在进川的巴郡一战中,打了胜仗,义收严颜,立了大功。这个故事把“张飞绣花——粗中有细”形象化、具体化了。“张飞绣花”与“张飞杀猪”相比,当然前者奇、后者平。


宜昌三游洞擂鼓台张飞塑像


  搜集民间故事,须注意奇闻,当然我们不提倡猎奇。往往一个故事有几种讲法,比如“周仓给关公扛刀”,这是民间中广为传讲的,但也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讲法:“关公给周仓扛刀”。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出奇得很,非同一般,引人入胜。与前者比较,当然应取后者。这个故事的大意是:


  一次,关公要从荆州回老家解州省亲,周仓说:“关将军,你这次回家省亲,能不能打我的老家关西弯一趟?”并提出:“我给你扛了一辈子大刀,这次路过我的家乡,能不能给我点面子,跟我扛一回大刀?”关公想了想说:“可以,不过我俩得讲个条件,比个输赢,谁输了谁就扛刀。”就这样引出下面比赛的四个小故事,前三个回合(甩稻草,看谁甩得远;捻蚂蚁,看谁一次捻死得多;打漂漂,看谁打的个数多)周仓都输了,但周仓不服输,说:“比赛嘛要三盘为定,四盘为赢。”并打赌说:“第四盘比不赢,我不仅给你扛一辈子大刀,还给你倒一辈子尿罐。”果然,故事出现了奇峰,在“拚大刀”的回合中,周仓使计用绊马索把关公赤兔马缠倒,飞身把关公手里的大刀夺了过来。就这样,路过周仓的家乡时,周仓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关公扛着大刀紧随马后。周仓家乡的人见了都奇惊地夸奖说:“嗨!大老粗黑脸周仓当官了!看,五虎上将红脸关公都为他扛大刀啰!”周仓听了,乐滋滋的,心想:“当他妈屁的官,马倌!”


试想,如果按常规写“周仓给关公扛刀”,那就不足为奇了。“奇”是民间故事的吸铁石,具有吸引力。


湖北当阳周仓庙周仓塑像。王奥摄


  【古】——这里所说的“古”不是指它的时间概念,而是指故事情节。“讲古”就是“讲故事”,故事要有情节,情节要曲折动人。山势有起伏,壮观些;河川有弯曲,委婉些。自然的美是这样,艺术的美何不如此?艺术作品也应该象自然界的美山佳水一样有起伏,有跌宕。拿歌曲来说,好多名曲采用了三段式,即ABA的结构,富有变化,悦耳动听。艺术的规律常常是相通的,民间故事也和三段体的歌曲一样,往往也有三个回合,而且千百年来形成了三段体的模式。以《关公降凡》为例:


  关公原是天上的火龙星,玉帝下旨要他到人间烧毁万户村,他三次化作老翁来到凡间,受到凡间善人善事的感化,促使他烧毁了恶贯满盈的万一户,保护了万户村善良的老百姓,就这样犯下了“欺君”之罪,被玉帝推上了断头台,从天上掉下一滴血来,变成了红脸关公。


  传讲者以火龙星和玉皇大帝为矛盾主线,结构了“挂筛子”、烧毁万一户保护一万户和“腾云降雨”三个情节,还穿插描述了太白金星、冥王星、村妇、长工、老僧、小僧、关老汉、观音娘娘等仙间人间的各种形象,使之故事起伏迭宕、有血有肉、引人入胜。像这类三段式的结构还有复合式、连环式等。“古”是民间故事的“连环套”,一环一环,套住人心。


湖北当阳财神街关公塑像。王奥摄


  【怪】——“怪”和“奇”是一对孪生兄弟,称为“稀奇古怪”。“怪”和“奇”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奇”给人惊奇之感,“怪”除了惊奇之外,还令人摆头置疑不解。四川云阳张飞庙有一块“威佑江程”的榜额挂在助风阁上,传说张飞的头埋在这里,往来的官舫商舶,只要你去登谒朝拜,张飞则助你顺风三十里。


  清朝有个大学士叫张鹏翮的当了宰相之后,乘官船路过云阳,回到老家遂宁去省亲祭祖,船上的桡夫子对他说:“这里有张王庙,往来的人都要朝拜,方可助风三十里。”可张鹏翮说:“文臣不拜武将。”纤夫们只得继续行上水,走了三十里,在山坝溪过夜。可是第二天起来开船,发现官船又回到了云阳铜罗渡来了。原来张鹏翮狂言藐视张飞,张飞显灵,夜吹逆风三十里,把船拉到了原处。


  张鹏翮这才信以为真,不得不去朝拜张桓侯。结果呢,灵验得很,张飞果然赐他顺风三十里。因此,张鹏翮在返程中题了一首诗:“铜罗古渡蜀江东,多谢先生赐顺风,愧我轻舟无一物,扬帆载石镇空 。”


  听了这个故事,都觉得怪哉!其实呢,云阳这地方,因为山势地理的原因,一般每天夜晚打下风,每天早晨打上风三十里,只是封建统治阶级将这一自然规律涂上了一层迷信色彩。这说明: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正确的理解和感觉之后,就可以见怪不怪了。“怪”,是民间故事的独特个性。


云阳张飞庙


  【趣】——好的故事富有健康的情趣,一听哈哈大笑,笑中得益。恩格斯说:“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在一个农人晚间从辛苦的劳动疲乏地回来时,使他得到安慰,感到快乐,使他恢复精神,忘悼繁重的劳动,使他的石砾的田地变成香馥的花园。”这就阐明了故事的娱乐性。“趣”,除了“乐趣”之外,更主要的是“意趣”。关于这一点,恩格斯也做过阐明:“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已的权力、自已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这段论述更强调了民间故事的思想性。而这种思想性或教育性,不是通过教条式的说教,而是通过有趣的情节、有趣的人物、有趣的语言形象地表现出来的。所以,思想性要寓于趣味性之中。“趣”,是民间故事的味精,使读(听)者感觉有意思,而不乏味。


桓侯祠


【巧】 ——“无巧不成书”,民间故事尤其不能例外。《巧媳妇》、《巧对联》、《巧相逢》……“巧”字在故事中屡见不鲜,说书人常常在讲古中言及“说来也巧……”。“巧”字生文、生意、生趣、生辉。比如《张飞之死》:


  关羽败走麦城,为吕蒙所害,张飞急于为二哥报仇,令部将在三天之内备齐白旗白甲,挂孝伐吴,否则斩首示众。部将张达、范疆是裁缝出身,心想反正是死,不如先下手为强,杀了张飞,再寻生路。


  一天晚上用白布裹着大裁剪刀密入内室,见张飞酒后仰卧,圆睁环眼,直喘粗气,不敢近前。他们用蒲扇在张飞面前晃了两晃,确信张飞是睁着眼睛睡觉的,于是将剪刀刀尖对着张飞的喉头剌去。但张达胆怯,又将剪刀收了回来,停放在离张飞喉头不远的地方。说来也巧,张飞因为酒醉,喉头有些发痒,朦胧之中,以为是蚊虫在叮,便用手拍地一下打了下去,谁料这一打不打紧,正好助了张达一臂之力,张飞的手正好打在张达握刀的拳上,刀尖正好对准张飞的喉头猛地剌去。顿时,张飞的喉管发出怪鸣,血柱冲天而起。张、范二人慌忙将白布包头,连夜向东吴投奔而去……


  这段故事实际上是演义的演义。张飞本来是打蚊虫的,结果击中剪刀致死。这是细节描写的巧,还有人物关系设计的巧,篇章结构安排的巧,前因后果照应的巧……“巧”,是一种偶然的现象,但它蕴藏着必然的因素。“巧”,是故事的兴奋剂,能叫读(听)者提神。


张飞庙


  【绝】——如果说“怪”和“奇”是一对兄弟。那么,“妙”和“巧”则是一对姊妹,称谓“巧妙”。绝比巧、妙更高一筹,好到极点,叫做“绝妙”。绝,似乎是生活中绝不可能发生的事,竟成为可能,出乎常理,但又合乎情理,妙到绝处。以《油缸的秘密》为例:


  传说云阳张飞庙里的和尚在大殿张飞像下设了一口大油缸,油缸里泡有张飞的头,只要用油把油缸灌满,张飞的头就可以浮出油面,给朝拜者显灵赐福。人们争相注油,但始终注不满。一天,一个从四川讨乞下来的叫花子,路过云阳,夜宿张飞庙,半夜里到供台上偷贡品充饥,从门缝里发现两个和尚在缸里舀油,这才发现油缸装不满的原因。


  这个秘密被一个县官知道了,他也想趁机捞油水,以莫须有的罪名把两个住庙的和尚赶走了。县官声称要为全县民众求福,把农家所有的麻油、菜油、棉油、漆油、甚至连妇女们用的梳头油都收起来灌,果然张飞从油缸里冒出来了,而且大声喝道:“搜刮民膏,罪该万死!”当即吓死了县官。其实,张飞头是那个乞丐做的,他本来是吓和尚的,哪知吓死了县官。


  这个故事有三绝:一是和尚安油缸,想得绝;二是县官把妇女用的梳头油也搜刮来了,搞得绝;三是乞丐做张飞头,弄假成真,绝到好处。“绝”,在民间故事七字诀中居舵位,管总,是民间故事的最高标准。要读(听)者叫绝是不容易的。


云阳张飞庙清风广场


  “神奇古怪趣巧绝”,从各自不同的侧面体现民间故事的特点。,是指整个故事的色彩而言的,如神话色彩、浪漫色彩、迷信色彩(此糟粕应剔去),它是故事的灵魂,体现民间故事的基本格调。,是指题材而言的,新奇、新颖而不俗见。,是指情节而言的,曲折动人而不平庸。,是指个性而言的,即典型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表现其共性,这一点是和其它文学作品相通的。,包括乐趣、意趣和情趣,是指故事的社会意义而言的。,是指故事结构而言的,巧安巧排巧合,巧人巧事巧做。,是指整个故事中最突出、最闪光的地方而言的,一个成功的故事,必然有它的绝妙之处。“神奇古怪趣巧绝”互为一体,共同体现民间故事的思想和艺术性以及它存在、流传的价值。


鲍传华作品


  当然,一篇故事传说不一定同时具备“神奇古怪趣巧绝”的特色。比如《张飞打岳飞》说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自以为懂历史,又喜欢吹牛。他说:“古时候有很多英雄好汉,特别是张飞打岳飞。”旁边一人说:“张飞和岳飞隔几个朝,怎么能够打仗?”那人却说:“别人隔几个岗都能打仗,隔几个槽(朝)就不能打仗?”这个故事第一不神,第二不古(即故事情节单一,不曲折复杂),但它却具备趣、巧的特点。


  “神奇古怪趣巧绝,民间故事七字诀”。农民称这个理论为1079理论。“1”代表扁担,“O”代表箩筐,“7”代表挖锄,“9”代表粪瓢。“1079”的总概念是农民。“神奇古怪趣巧绝”这个朴实的充满泥土气息的民间文学理论是劳动群众用扁担挑来的,用箩筐装来的,用锄头挖来的,用粪瓢浇来的,因此这七字诀被称为“1079”理论。“1079”理论是从民间中来的,但愿它回到民间中去;因为民间是土壤,有土壤才能永生。



  鲍传华,生于1940年,中共党员,副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湖北省儿童音乐委员会副会长,湖北《三国演义》研究会理事,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国故事”传承人。出版有《长坂坡》《关林匾额楹联游注释》《当阳旅游百问百答》《三国当阳》《三国故事评析》《当阳漳河大鼓》《高峡飞歌》《情歌100首》《岁月留言》《当阳恋歌》等专著19部、300多万字。与人合作编剧28集电视连续剧《关公》,各类作品获国家、省、市奖励100多篇(首)。


民间神话故事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它 ...


盘古开天辟地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化。在古代传说中,上古有五个帝王。分别为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他们都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的领袖。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史前时期。下面小编就来介绍中国历史的早期事件—史前时期。


1.盘古开天辟地


传说,远古时没有天地万物,只有一团静寂、黑暗的混沌之气。混沌中,出现了一个盘古氏,他用大斧将这个混沌之气劈开。于是,轻气上浮,就成了天;重气下沉,就成了地。


天地出现后,盘古氏每天长高一丈,天和地之间的距离每天也增长一丈。这样过了18000年,天已升得很高,地也变得极厚,盘古氏当然也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


盘古氏死后,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解成太阳、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这便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这仅是神话传说,而世界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并以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进化而来的猿人。


从我国考古学工


古代猿人之所以区別其他动物而称为人类,是因为他们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例如,木棒、石头。


中国猿人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茎吃。他们还用木棒、石头同野兽作斗争,猎取食物,谋求生存。


2.山顶洞人


猿人与大自然经过几十万年的艰苦斗争,不断进化。考古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穴里活动的“山顶洞人”, 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区别。


他们的劳动工具与他们的前人使用的工具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打制成石斧、石锤,而且还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人们用那一枚枚小小的骨针,把兽皮缝成衣服,用它们宋保暖御寒。


山顶洞人过着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的群居生活,其中每个成员都是共同祖先。


3.尧舜禅让


皇帝之后,相继出现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就是尧,舜和禹。


部落酋长尧到了晚年,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量他的继承人的问题,大家一致推荐舜,并说明了理由。


舜的父亲叫瞽叟(就是瞎老头的意思)。舜早年丧母,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极其傲慢,父亲瞽叟却很偏爱他。


即使这样,舜对父母非常孝敬,对弟弟很友爱,所以,大家认为舜的德行很好。


尧听了大家的意见很满意,便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又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这使舜的后母和弟弟心生妒忌,便和瞽叟一起设计暗害舜。


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仓顶,当舜沿梯子爬上仓顶时,瞽叟却撤了梯子,并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舜见状,就举着两顶斗笠,像张着降落伞一样,安然无恙地落到地上。


瞽叟和象又叫舜到井下去淘井,然后,往里面扔石头,想把舜活埋在井里。舜却从井壁挖了一条通道,安全回家了。


此后,舜仍然一如既往地善待父母和弟弟。


尧听了大家的介绍,又亲自对他进行了考察,最终认为舜确实是个众望所归的可靠接班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传位方式,史称“禅让”。


4.大禹治水


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水灾,居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极大威胁,尧就命令崇地的部落首领鲧去治理洪水。


鲧受命后,就筑造堤坝想挡住洪水,结果洪水一来,堤坝就被冲垮了,就这样用了将近9年时间反复筑堤,不仅没有取得成效,反而洪水越來越大,水灾越闹越凶。


舜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以其工作失职杀了鲧,并命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吸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代替筑堤围堵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江河,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大禹受命治水尽职尽责,心怀百姓疾苦,在治水的13年里,三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禹终于治服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女娲造人故事

女娲造人的传说,起源相当早。屈原在《天问》中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说:都说人类是女娲所造,那么女娲又是谁造的呢?


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的神话中说:某年天降大雨,有位英雄趁机捉住了雷公,想要用香料腌制了作为食物。他把雷公关在铁笼子里,嘱咐一对小儿女说:“千万不要给他水喝。”说完就出门去了。


雷公在笼子里痛苦地呻吟,引发了那对小兄妹的恻隐之心,他们用灶上的刷子蘸了几滴水给他。雷公一得到水,立刻暴发出无穷的威力来,挣开铁笼,冲上天穹。临走前他从嘴里拔出一颗牙齿,交给两个孩子,说:“赶紧拿去种在土里,如果遇到灾难,就藏在它所结的果实中。”孩子们照做了,那颗牙齿也果真发芽生长,结了一个巨大的葫芦。


雷公为了复仇,降下暴雨来,地上洪水泛滥,所有人全都被怒涛卷走,小兄妹躲在葫芦里,才幸免于难。


无论是中国的女娲造人,还是西方流传的上帝造人等说法,归根结底都是出自先民们丰富的想象力。关于人类的起源,现代大家普遍认同的说法便是由古猿进化而来。这幅示意图便展现出了古猿到人逐步进化的过程。


现在大地上空空荡荡,只剩下了那对小兄妹,于是他们商议婚配以延续后代。两人绕着一棵大树奔跑,妹妹追逐哥哥,完成了结婚仪式。但是婚后头一胎,竟然生下了一个肉球,妹妹就把肉球剁碎,捧着想爬上天去奉献给天神。爬到一半,肉块脱手落下,撒得满地都是,迎风而长,变成许多小人——这就是那对兄妹的子女,也就是人类的祖先。


在某些说法中,这对兄妹就是伏羲和女娲。据闻一多先生考证,伏羲就是盘古,名字的本意是葫芦,而女娲就是女葫芦,这倒和上述神话关联紧密。


盘古开天辟地后,世界上还没有人类。有一个大神女娲在空旷的大地上四处游荡,一日她来到黄河岸边,看到河水映照出自己美丽的容貌,不禁心中一动,想到了个好办法。女娲利用河床上的泥土掺和黄河之水,按照自己的形貌来捏造泥人,这个泥人简直和她一模一样。她对着这个泥人吹了一口气,泥人就变成了能直立行走、可以说话的小东西,女娲称之为“人”。


女娲想让“人”这种生物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所以不停地捏呀捏,可是这样劳作,速度实在太慢了。她又想到了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找来一些草,编成一根绳子,沾满河底的泥浆。女娲把绳子四处甩动,溅落的泥点变成了一个个小人。就这样,人类被女娲独立创造出来了。


大地上有了人类的影子,女娲终日在他们的陪伴下,觉得既开心又舒适。但是很快,女娲又有了新的心事,因为万物有生有灭,人类不能永恒不死,如果她创造出来的这些人死了该怎么办呢?总不能再不停地造,造上一批又一批吧?


女娲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把人类分为男女两性,让他们配合起来,自己去创造后代,养育子女。人类从此开始在大地上繁衍生息。这等于说女娲创立了婚姻制度,所以后世把她奉为“高禖”,即神媒,也就是婚姻之神。


女娲作为最早的“媒婆”,尽职尽责,据说为了方便男女之间交流感情,她还发明了笙簧乐器,能把风嘶鸟语、虫鸣溪唱,丝丝入扣地吹奏出来,为人间增添了无限的祥和气氛。特别是男女之间,许许多多幸福快乐的恋情,都被优美的音乐旋律激荡起来。笙簧也从此成为中国最早的乐器之一。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娲补天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甚广的神话传说。当年共工打仗失败了,把不周山给撞倒了,因为不周山是支撑天空的,顺便就把天给弄塌了。共工的错误导致了生灵涂炭,女娲在此之前刚刚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命叫做人类。


  她教人类如何在大地上生活,如何婚配繁育子女,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看到天塌下来之后人们生活得非常不幸,女娲很痛心,下定决心弥补天空的缺口。


  可是弥补谈何容易,首先要找一种东西叫做五彩石。顾名思义,就是拥有五种颜色的石头,这是一种特别罕见的石头,万里挑一都不一定能够找到。即使是找到了,也只是小小的一块。女娲凭借自己的力量,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终于收集到了很多的五彩石头,然后她开始支起一口大锅,在下面添上许许多多的柴火,开始熬制五彩石,想要从里面提炼出五彩晶石出来。


  五彩晶石质地坚硬,是补天的好材料,然而炼制却十分的辛苦。女娲工作了很久很久,人们知道女娲是在帮助自己,因此纷纷过来帮女娲的忙。有帮女娲添柴的,有帮女娲往锅里加水的,也有帮女娲烧火的。女娲运用自己的神力,一点一点地把天上的缺口给补好。怕天空再次塌下来,她不惜以身犯险去东海杀掉了一只神龟,用神龟粗壮的四条腿当作支撑天空的支柱。


  也有人说,最后的五彩晶石不够用,是女娲用自己的身体补上的天空最后一块缺口。


  据说女娲娘娘补天后,四处游历,最后来到了思都岗村。女娲看着思都岗村的美景,顿时觉得心旷神怡,所以她决定定居于此。后来她选了一块较为开阔、平坦的地方,开始修筑她的城。据考古学家发现这里至今还有古城的遗迹,后来这座城又叫做女娲城。


  女娲在人间造福了许许多多的子孙后代,虽然她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但是她不得不离开,回到天朝。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变化里,女娲城仍然不受丝毫的影响。




火神祝融的传说

  祝融是在我国长期以来广泛祭祀的火神。据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荣天下,帝喾命曰‘祝融’。”传说祝融不但是观火的能手,而且发现了击石取火的方法,还发明了火攻战法。


  祝融原名叫黎,传说他诞生在氏族社会,是氏族首领的儿子。黎从小就特别喜欢火,那时,燧人氏刚发明了钻木取火,人们对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识很缺乏。有一次,他随父亲进行氏族长途迁徙,因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他只带了钻木取火的石头。


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明却取不出火来,顿时气得他将取火的石头向山上扔去,不料石头落下来溅起了几颗火星。聪明的黎明见了灵机一动,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办法。他采来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连敲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再轻轻一吹就冒起了火苗。这就是后来的击石取火方法。因此,当时黄帝封他为火正官,并赐名祝融。


  火攻战法传说也是祝融最早发明的。当时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叫蚩尤,经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讨伐。蚩尤人多势众,非常强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个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处放火,把蚩尤的队伍烧得焦头烂额,仓皇溃败,他们乘胜追击,终于打败了蚩尤,立了大功。为此,黄帝重赏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镇守南山。


  火神祝融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反映了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一种希冀,寄希望于火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驱除邪恶,消灾免祸。然而,要真正预防火灾,避免火灾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祭神求佛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智慧才能战胜火灾。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传说

上古时期在烈山里有一位与众不同的人,他在烈山里的一个石洞中出生,牛头人身。由于他的外貌不同于常人,再加上他非常勤劳,又比一般人勇敢,长大后大伙儿便推选他当了部队的首领。有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鸟儿衔种中得到了启发,便发明了农业。这个发明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大,于是大家给他起了神农这个名字。


后来人们生病,但是那时候的人们还不懂得如何医治,每当生病的时候就看“天命”,任自己自生自灭。作为部队的首领,神农对这件事情非常头疼。于是他便开始尝试吃各种各样的草来判断是否可以为人们治病,在这个尝草到过程当中他曾经多次中毒,多亏了有茶来解毒。


有一次,神农的女儿也病了,神农很发愁便抓了树皮、野果等十二味东西混合成药,谁知道他的女儿吃后肚子反而疼得更厉害。结果生出一只小鸟。这个小鸟通灵性,神农给她取名叫花蕊鸟(神农的女儿叫花蕊)。再后来,神农到哪儿尝植物和果实的时候都带着花蕊鸟,采摘的东西以及挖掘的矿石都让花蕊鸟来试尝以便来判断它们有何药用,可以治疗哪些疾病。时间久了,神农便确定了人的经脉,又写了《本草经》。有一次花蕊鸟吃了神农给的全冠虫,谁知全冠虫的毒性太大把花蕊鸟的肠子打断了。花蕊鸟死后,神农继续尝百草,终于有一回在小北顶误食了断肠草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把小北顶叫做神农坛,并在上面建了一座神农庙。


四面黄帝之谜

黄帝,在古神话里,是中央的天帝,相传他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事情,总逃不过他的眼睛在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上,有一个黄陵县,其县城北部一华里处有一座山名为桥山,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其为黄陵。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历史典籍还是神话传说,都有许多关于黄帝的记载。在三皇五帝中,他的名声最响,业绩累累,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然而,他为什么被称为“黄”帝?黄帝究竟是人还是神?这些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黄帝究竟是人还是神?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我国著名的神话研究专家袁珂先生认为,黄帝为一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他起于雷电,最初之神职为雷神,后以雷神崛起而为中央天帝。“相传他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总逃不过他的眼睛。”最后,黄帝战胜了其他四位天帝,而建立了自己的神国。


根据《国语·晋语》,少典氏娶有娇氏之女,生下黄帝和炎帝,而少典究竟为氏族名还是父名,则众说不一。习惯上称中华民族为炎、黄子孙,而炎、黄是列为五方天神的五帝中的二位。


炎帝和黄帝,过去被说成是像夏、商、周三代的天子或秦、汉以后的皇帝那样的远古时期的帝王。《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国语》的说法有所不同,说黄帝在姬水边长成,因而姓姬。《史记集解》说黄帝号有熊氏,可能是以熊为图腾而得名。《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在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绩的。功绩还不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


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粮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为什么称他为“黄”帝?据《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东方木也,其帝太皋,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即祝融),执衡而治夏;中央土地,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也就是说,黄帝为五天帝之中央天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首领,又因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


至于炎帝,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世纪》认为炎黄之间凡隔8帝500余年。汉高诱注《淮南子》,说赤帝就是炎帝,少典之子,号神农,南方火德之帝;或说炎帝是生活在姜水一带的部落首领。《世本·帝系篇》把炎帝和神农氏连到了一起,认为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班固说炎帝“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氏”,对古老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传说最初炎帝做了华夏族的帝王,黄帝只是炎帝属下的诸侯。关于炎帝的事迹,古书中有一些不同的记载,一般多把炎帝与神农氏说成是一个人,如《帝王世纪》即说“炎帝神农氏”,因此,像教民食五谷、创制耒耜等农业发明的功绩,也就自然归于炎帝身上了。据说炎帝一族传了八代,共530年,“无制令而民从”,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传到了第八代炎帝榆罔时期,“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可是榆罔却不能阻止,而且后来榆罔也开始不断“侵凌诸侯”,于是,诸侯纷纷脱离榆罔,归顺于黄帝。


黄帝修明政治,整顿兵力,鼓励生产,安抚百姓。经过一番准备,率领诸侯在阪泉(相传在今河北涿鹿东南,一说在山西运城)与炎帝榆罔交战,经过三次大战,终于打败了榆罔,黄帝遂取而代之,做了帝王。也有人说黄帝与炎帝本是兄弟,所以双方的部落联盟很快融合为一,后世称炎黄子孙,即


有关黄帝神话传说的主要部分,莫过于黄帝与炎帝、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了。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中,黄帝“以熊、摩、狼、豹、、虎为图腾的部落为前驱,以雕、、鹰、鸢为旗帜”,战争的规模显而易见。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则异常惨烈,“血流漂杵”。在这场战争中,双方都施出了神功魔法。起初,蚩尤施展法术,即刻大雾弥漫,人马相对而人影莫辨。黄帝便令风后制造出指南车,识别了方向,将蚩尤打败。随后,蚩尤又请来了风伯、雨师,一时间,风雨大作,急风暴雨把黄帝的人马搅得人仰马翻。黄帝又请来了天女“魃”,止住了暴雨,指挥大军以雷霆闪电之势,冲乱了蚩尤部下的阵形,乘胜捉住了蚩尤并把他杀掉,将其头颅埋在涿鹿。至今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的涿鹿县,还有一座蚩尤坟。


炎帝、黄帝作为功绩卓著的贤明帝王,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尊敬。炎帝、黄帝死后,黄帝的一些后代子孙如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又先后做了帝王,他们不忘炎帝、黄帝对于华夏文明的开创之功,把炎帝、黄帝奉为始祖,率领臣民依时节祭祀、供奉。这样,炎帝和黄帝就成了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了。后来,由华夏族发展而成的汉族、中华民族,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一直尊奉炎帝、黄帝为始祖,于是也就自称为“炎黄子孙”了。




关于黄河的民间传说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一表人才,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穿杨。


每天早晨,黄河就骑马出去打猎了。每次他都经过一家员外的花园。


这天打猎回来,他又经过那花园,看见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正笑眯眯地望着他。姑娘一甩手扔下了一只手镯就躲到墙后面去了。


黄河跳下马,拾起手镯,以为刚才碰到的是仙女。


从此,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张望。可是,墙头上除了花枝,再也见不到那个姑娘。


半个月后的一天,黄河打猎回来晚了。快到花园那里,忽然道边闪出一个人来。黄河一看正是那个姑娘,高兴得不得了。姑娘说自己是背着父亲跑来和他相见的。两人谈了好久才依依不舍地告别。


第二天到了约会的时间,那姑娘没来。一连十多天,黄河再也没见到那姑娘。一打听,原来是那员外知道了此事,把他女儿关了起来。黄河听说后发誓:“就是天翻地覆,也要把姑娘救出来。”那员外怕得罪黄河,便出了个难题,让人们在门前搭起架子,上面吊一个铜钱,并四处张贴告示:谁能在一百步之外把箭射进铜钱眼里,就把女儿嫁给他。消息传出,应示人纷纷而来。但谁也没能把箭射进钱眼里。


黄河走了出来,挽弓射箭,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员外又要求黄河的第二支箭必须将前一支箭顶出,黄河也办到了。员外再出难题,要黄河百步之外不但射下铜钱,还要将钱接住,不许铜钱落地。


这时,连看热闹的人都知道员外在存心耍赖。黄河怒火烧心,“飕”的一箭向员外飞去。


员外年轻时练过武,头一偏躲过那箭,并喊手下人去把黄河抓起来是怕员外来抓他,黄河逃脱。他决心在深山老林中苦练武艺,再去救姑娘。


过了一年,黄河练好剑法,动身去救那姑娘。


中午肚子饿了,一箭射下个大鸟。 大鸟告诉黄河,员外逼着他女儿跟财主成亲,那姑娘气得跳楼了。


临跳时,她大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黄河听了,心像大山崩裂,他“噗”地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大鸟吓得飞到天空,往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滚滚向东流去,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


人们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老想靠近那个村庄去救那个姑娘 。


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1、牛郎织女


夏夜纳凉,望着碧海青天、闪烁银河,遥指隔河相望的牵牛、织女星,听着老祖母永远也讲不厌的牛郎织女的美丽故事……中年以上的中国人,都会有着这样美好的记忆——如今,青年一代对这些越来越隔膜了,“孟姜女争风吃醋,丑小鸭吃肯特鸡”,物欲世界,光怪陆离,使一切都走样变味,人们又开始重提“自然”和“回归”。愿牛郎织女的故事不被“摇滚”,为人们多少留一点清纯。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为天空纺织美丽的云锦。牛郎是一个勤劳朴实的苦孩子,受兄嫂虐待的放牛郎。一天,老牛突然说话,告诉牛郎,某天仙女们要到湖里去洗澡,让他去抱织女的衣服,然后再还给她,向她求婚。就这样牛郎织女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后来王母娘娘知道了,拆散了这一段美好姻缘。牛郎听老牛的话,披上牛皮,担着两个孩子到天上追赶,王母娘娘拔上发簪一划,一条天河就活生生地把这一对夫妻分开。天河再宽,只能隔开他们的身,可分不开他们的心。他们隔河相泣,终于感动了王母娘娘,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这一天地上的喜鹊都到天上去,为这一对生死不渝的有情人搭桥铺路。——所以表演牛郎织女故事的戏剧,也叫天河配或鹊桥会。


这就是中国最古老、最普及的民间神话传说的基本内容——然而,这种形态的完成却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


诗经大东篇就记载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维天有汉,监尔有光。跂q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huǎn彼牵牛,不以服箱。


说的是那天上的天河,用做镜子也该有光。三角排列的织女星,一天到晚不停地摆动着梭子织布。然而织啊织啊,总不能织成纹章。而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箱。据任昉述异记:织女乃天帝之子,一年到头忙于织布,十分辛苦,天帝怜其独处,将她嫁给河西的牵牛。他们婚后贪欢废织,天帝发怒,仍将织女遣归河东,只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从这里,或可看出诗经牛女故事的影子。


汉魏之际,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爱情故事已经成形。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得最美: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泪水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曹子桓燕歌行、子建洛神赋、陆士衡拟迢迢牵牛星、谢惠连七月七日咏牛女等,都咏过牛女的故事。


汉末应劭风俗通已记载了七夕喜鹊搭桥的情节:“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因为梁以渡织女故也。”从南朝梁代宗文lǐn的荆楚岁时记可见,在民间风俗中,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与妇女的乞巧风习,已经结合起来。乞巧活动由来已久,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而且这种活动也不限于“七夕”,后来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融为一体。到了唐代,这一故事和风习已由民间传到宫庭。长恨传云:“天宝十载,杨贵妃侍辇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夕……时夜殆半……独侍上,凭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愿世世为夫妇,言毕,执手各呜咽。”白乐天长恨歌亦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到了清代戏剧家笔下,杨李题材则径以长生殿命名了。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的故事深受人们群众喜爱,它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人民丰富着、发展着,使它越来越接近劳动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于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经过世代积累的创造,才形成今天这样的面貌。


2、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


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郊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


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


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梁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


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 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做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


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3、白蛇传


白蛇传也是由人民群众经过几百年的世代积累创造出来的美丽传说,它至今仍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游湖”、“盗仙草”、“水漫金山”、“断桥”、“祭塔”等故事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连金山寺、雷峰塔、断桥等名胜之所以成为名胜,多半也得力于白蛇传。


冯梦龙警世通言所收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篇的白蛇传。在这之前的传说中,白蛇精都是凶狠的妖怪,它玩厌了男人还要食其心肝,故事的主题不过只告诉人们人妖不可以共居。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已经人格化,她执着地追求着爱情、自由和幸福,坚贞不二。比起来许仙则是个软耳朵,而且有点负心。他一听见别人闲话,就动摇变心,几次让人甚至请人用法术驱除、收服白娘子,最后是他听从法海教唆,亲手将妻子用钵盂罩住,永镇雷锋塔下。故事的主要矛盾乃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矛盾,是痴情女子和负心汉的矛盾。从警世通言中白娘子的故事,能看出这一传统题材演变的痕迹。


在白娘子故事流传的过程中,反封建的主题被逐渐突出。清代初年的戏曲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和法海的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法海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成为破坏白娘子婚姻的罪魁祸首。“盗草”、“水斗”的情节强化了白娘子的性格,为了爱情,赴汤蹈火,她在所不辞。许仙的形象,也有了很大的改变。“白氏虽系妖魔,待我恩情不薄,今日之事,目击伤情,太觉负心了些。唉,恩怨相寻,一场懡忄罗mǒluo,我今省悟了也。弟子尘心已断,愿随师父出家。”这是他最后的自白。


到了弹词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中,故事的反封建主题进一步明确起来。“许仙心内来思想,僧人做事太凶心。我妻如是妖和怪,与你无涉半毫分。你今休得来生事,拆我夫妻两下分。”鲁迅先生在他的名文论雷峰塔的倒掉里,就曾提到弹词义妖传,“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63;”几百年来,正是无数“田夫野老,蚕妇村氓”的不断创造,使得白蛇传在艺术上不断升华,完成其批判封建主义、歌颂自由与爱情的主题。


4、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传,50年代以来,由于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国,形成“天仙配乐”。时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会上,“夫妻双双来相会”和“我挑水来你浇园”,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的脍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无其人&63;他的故事产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处的,它见之于史乘、类书、笔记、子集之中较早的有三四处。普遍地认为他是汉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东北部,至于他卖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说法不一。


湖北孝感县志光绪8年记载: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丧母,汉末遭黄巾之乱,奉父流落该处,佣耕为生,后来乃有了卖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顺治、康熙间修的孝感县志同样说是“以汉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陆县东境置孝昌县”。到了五代后唐时,又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孝感者,因孝而感动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志中,突出的是一个“孝”字。


著名笔记小说晋干宝的搜神记也记有董永的故事。“汉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亡,无葬,乃卖身以供丧事……”


魏曹植长诗词i鼓歌五首.灵芝篇歌咏孝子的故事,也写到董永:“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家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可见在汉末董永的故事已广为流传,其产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编的太平御览也记有董永的故事:“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识千匹娟,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


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刘向,西汉宣、成间人,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他之所记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迟也应发生在西汉中期。、


民间故事:傻人有傻福,痴书生受人戏弄去求亲

俗话说:傻人有傻福。


有个姓孙的书生,书读得很好,就是性情有些憨傻,人家说戏言,他都当成真;看到年轻女子,就面红耳赤。


大伙笑话他,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孙痴”。


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长了六根手指。


当地有个富翁,家中有个极美的女儿叫芸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家人正在给她物色门当户对的女婿。


有人就戏弄孙痴,叫他去提亲,他竟然真的就找媒婆去求亲。


然而他家实在太穷,富翁没有答应,就开玩笑说:如果他把第六根手指砍掉,我就答应。


孙痴听了这话,竟然真的拿起刀,把第六根手指给砍掉了,痛得几乎昏厥。


富翁也被他的举动吓到了,然而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实在觉得不般配,又说:要娶我女儿,他得先把身上那股痴劲儿去掉。


孙痴分辩道:我不是痴呆。


然而引来的又是一片嘲笑。


孙痴心想,芸娘也未必如同传闻中的那么漂亮,何必再作贱自己,不娶也罢。


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三月初三,正是郊游的时节,年轻的少男少女都在外面赏春,忽然听到有人说,芸娘就在前面。


孙痴好奇,也跟着过去看一看她到底长什么模样。只见芸娘被一群男子围观着,果然是个绝色美人。


芸娘羞红了脸,要走,可是被围得严严实实。众人对她评头论足,戏笑指点,她急得要哭。


孙痴上前,从人群中扒开一条缝,芸娘才得以脱身。


他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别人跟他说话,他也不理,好一会儿,才转身呆呆地回家去。大伙以为他的痴傻症又犯了,也没在意。


谁知他回到家就病倒了,很快就奄奄一息,迷糊地说:我的魂儿随着芸娘去了。


眼见他就要没命了,家人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富商家,求芸娘能去看他一眼,或许能救他一命。


巧的是,孙痴昏迷的这几天,芸娘每晚都能梦见他与她相会。


芸娘早已听闻孙痴是个才子,又感激他解围,先前还得知他为了求亲而砍断手指,觉得他是个痴情之人,心有已有些属意于他。


父母不让她去,她就悄悄让丫环送了一对亲手绣的鞋垫给他。


孙痴收到鞋垫,病立马就好了。


过了几天,他得知芸娘要去城外上香,就不远不近地跟在她的轿子后面。


芸娘察觉了,让丫环把他叫上前,隔着轿帘跟他说了几句话,觉得他确实是个有才华、懂礼节的君子。


孙痴这回没看到她的容貌,却听到她的声音,又痴了,回到家又病倒昏迷了。


晚上,芸娘梦见孙痴过来对她说:我若不能娶你,就不能再活了。


芸娘醒来之后,就对爹娘说,她要嫁给孙痴。


父母虽不乐意,可是芸娘执意要嫁,只好同意了。孙痴娶了芸娘,得到老丈人的资助,日子也好过了。


次年,他去参加科考,同窗们想戏弄他,就写了几个题目,对他说:这就是今年科考的题目,是主考官喝醉了泄露出来的。


孙痴当了真,专心琢磨那几个题目,拟出几篇文章。到了考场一看,竟然真是那几题目,他理所当然地考中了头一名,接着又顺利考中了进士。


大伙都认为他是运气好得出奇,这大概就是,聪明的人,容易“反被聪明误”;痴傻的人,自有一份“傻福气”。


俗话说:傻人有傻福。


有个姓孙的书生,书读得很好,就是性情有些憨傻,人家说戏言,他都当成真;看到年轻女子,就面红耳赤。


大伙笑话他,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孙痴”。


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长了六根手指。


当地有个富翁,家中有个极美的女儿叫芸娘,到了出嫁的年龄,家人正在给她物色门当户对的女婿。


有人就戏弄孙痴,叫他去提亲,他竟然真的就找媒婆去求亲。


然而他家实在太穷,富翁没有答应,就开玩笑说:如果他把第六根手指砍掉,我就答应。


孙痴听了这话,竟然真的拿起刀,把第六根手指给砍掉了,痛得几乎昏厥。


富翁也被他的举动吓到了,然而要把女儿许配给他,实在觉得不般配,又说:要娶我女儿,他得先把身上那股痴劲儿去掉。


孙痴分辩道:我不是痴呆。


然而引来的又是一片嘲笑。


孙痴心想,芸娘也未必如同传闻中的那么漂亮,何必再作贱自己,不娶也罢。


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


三月初三,正是郊游的时节,年轻的少男少女都在外面赏春,忽然听到有人说,芸娘就在前面。


孙痴好奇,也跟着过去看一看她到底长什么模样。只见芸娘被一群男子围观着,果然是个绝色美人。


芸娘羞红了脸,要走,可是被围得严严实实。众人对她评头论足,戏笑指点,她急得要哭。


孙痴上前,从人群中扒开一条缝,芸娘才得以脱身。


他站在原地,一动不动。别人跟他说话,他也不理,好一会儿,才转身呆呆地回家去。大伙以为他的痴傻症又犯了,也没在意。


谁知他回到家就病倒了,很快就奄奄一息,迷糊地说:我的魂儿随着芸娘去了。


眼见他就要没命了,家人只好硬着头皮,来到富商家,求芸娘能去看他一眼,或许能救他一命。


巧的是,孙痴昏迷的这几天,芸娘每晚都能梦见他与她相会。


芸娘早已听闻孙痴是个才子,又感激他解围,先前还得知他为了求亲而砍断手指,觉得他是个痴情之人,心有已有些属意于他。


父母不让她去,她就悄悄让丫环送了一对亲手绣的鞋垫给他。


孙痴收到鞋垫,病立马就好了。


过了几天,他得知芸娘要去城外上香,就不远不近地跟在她的轿子后面。


芸娘察觉了,让丫环把他叫上前,隔着轿帘跟他说了几句话,觉得他确实是个有才华、懂礼节的君子。


孙痴这回没看到她的容貌,却听到她的声音,又痴了,回到家又病倒昏迷了。


晚上,芸娘梦见孙痴过来对她说:我若不能娶你,就不能再活了。


芸娘醒来之后,就对爹娘说,她要嫁给孙痴。


父母虽不乐意,可是芸娘执意要嫁,只好同意了。孙痴娶了芸娘,得到老丈人的资助,日子也好过了。


次年,他去参加科考,同窗们想戏弄他,就写了几个题目,对他说:这就是今年科考的题目,是主考官喝醉了泄露出来的。


孙痴当了真,专心琢磨那几个题目,拟出几篇文章。到了考场一看,竟然真是那几题目,他理所当然地考中了头一名,接着又顺利考中了进士。


大伙都认为他是运气好得出奇,这大概就是,聪明的人,容易“反被聪明误”;痴傻的人,自有一份“傻福气”。


:

【本文标题和网址】民间故事标题大全(有哪些民间故事的形式) www.chun1983.cn/cjxs/121803.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