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诗歌鉴赏题及答案100道以上(诗歌鉴赏题及答案100道高中)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知识库 /  2023-05-12 14:1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诗歌鉴赏题及答案100道以上(诗歌鉴赏题及答案100道高中),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4836个字,大小约为66KB,预计浏览完需要38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9大阅读理解问题,搞定了想不提分都难!阅读理解100篇配套习题!

我是少明老师!专注语阅读理解9年!倡导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训练,让阅读理解丢分多的学生,逆袭拿高分!



9大阅读理解问题


搞定了想不提分都难




这是很多孩子做阅读题时的常见问题,看看你家孩子有没有中招呢?







那怎么解决以上问题呢?我今天挑几个典型的问题来分析分析。




1.做题速度慢


方法:做题速度慢是很多孩子都会出现的问题。


3个主要原因


1.没有把握好做题的时间。


2.注意力不集中,态度散漫。


3.有的题目孩子不会做。




我给孩子4个建议





2.答题字数少


答题字数少的3个原因


1.文章阅读不仔细。


2.答题技巧没有掌握。


3.答题习惯不好,懒。





如果家长不知道答案,就要求孩子将空写满。这样孩子才能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3.答题不深刻,答题点不全


现在阅读题答案都是按点得分的。孩子答题点不全、不深刻。


3大原因


1. 没有分析分数分配,答得少。


2.文章阅读不仔细


3.答题技巧没有掌握。




我给孩子的3个建议


1.做阅读题时,分数会给孩子一些提示。比如,4分的题,可能需要答2点或者4点。所以孩子就需要先对分数进行揣测,在答题的时候尽量多答一个答题点(如果确实没有其他点了,就实事求是)。




2. 阅读题的答案在文章里都有迹可循,答阅读题其实就是对文章进行分析,所以仔细读文章很重要。孩子需要将文章至少读三遍,并划分层次,答题时在文章中找出所有相关的地方。并对题目仔细分析,找准确。这样才能找到答题点,答得多且全面。




3.孩子可以对相同主题的阅读题进行练习,在阅读的时候画出关键词:人物神态、心理、情感、景物等,注意中心句。


最后,总结一下:




小升初、中考、高考阅读题的区别 小学、初中、高中阅读题有很大的不同。




1.难度不同,难度是逐渐上升的。




2.题量不同,也是逐渐加大。选材也有很大的不同。相同之处在于可能会考的题目都包括: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这几部分。


3.具体来说,小学文章都简短,题目要求简单。


比如,陕西中考语文阅读有说明文、现代文、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阅读字数在1000字左右,考题在5道左右,考查范围加大。




家长可以看一些小升初、中考、高考真卷,就能看出阅读方面的区别。阅读在语文中的分值一直很大,需要不断学习。




每天分享阅读理解干货技巧和方法!欢迎找少明老师交流!




如果您想让孩子从根本上解决阅读理解丢分问题
如果您想让孩子系统的把语文阅读理解提高
来阅读理解训练营一次解决小学和初中丢分问题










1.现代文阅读理解4大丢分原因,6步拿高分!


2.阅读理解回答不到点上?1个问题 3个点 3个面,立体化解决!


3.全网最干!4个步骤,10倍效率刷题!


4.家长一定要看,看完就明白,阅读理解丢分在哪里了?


5.【绝对干货】5套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6.4个思考 5道真题,告诉你阅读理解,你的答案看着很好,为啥没有分?


7.现代文阅读理解4大丢分原因,6步拿高分!


8.全网最干!4个步骤,10倍效率刷题!


9.阅读理解回答不到点上?1个问题 3个点 3个面,立体化解决!


10.【技巧】阅读理解关于审题的6字阀门!


11.干的很!阅读理解爆破式4步刷题方法!


12.从数学里,发现语文阅读理解的解题秘诀!


13.【绝技】阅读理解3套黄金高分经验 口诀


14.阅读理解如何得心应手解题!4招告诉你!


15.语文阅读理解,7招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6.语文阅读理解,3策提高整体能力!


17.语文阅读理解,解题存在的3大问题!


18.语文阅读理解5个纬度提高方法!


19.阅读理解如何高效答题?3个锦囊妙计!


20.阅读理解如何让答案更得分?4个密法!


21.阅读理解读懂文章3点 3招!


22.阅读理解只考2点!读懂没有?好在哪里?


23.阅读理解修辞手法:4句口诀 4步解题


24.花3分钟,避开89%学生踩过的阅读理解坑!


25.吃透一个考点,阅读理解提分很快!


26.阅读理解从专业角度讲,光表达效果就有11个切入点!


27.这个题型用:3个步骤破解文章的3大板块!


28.从阅读理解的底层出发!3招提高成绩。


29.一张图区分,阅读理解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30.全国语文阅读理解!为什么只考这8大题型?


31.终于找到了!全国现代文丢分的2大原因!


32.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的区别


33.只需3招训练阅读理解,解读文章的能力!


34.如何攻克现代文阅读理解得分难?


35.阅读理解赏析句子,这样做拿满分!


36.中考阅读理解:字、句、段落的赏析3种类型解题方法!


37.记叙文阅读理解3把抓住核心点!提分嗖嗖滴


38.阅读理解八大题型之一:人物形象题3步分析法!


39.少明:用题海战术提高阅读理解,是错误的


40.阅读理解记叙文的叙述和描写!2步分析 系统拆解!


41.少明:阅读理解句段作用《三角梅》分析


42.强化阅读理解核心知识体系,赶走学渣,成为学霸!


43.少明:保姆式拆解阅读理解解题框架思维


44.阅读理解一分不丢,只需要3步!


45.小升初和中考,阅读理解如何提分?


46.阅读理解读懂文章的6个标准!


47.阅读理解用好“黄金3问”提分稳稳!


48.阅读理解学霸能拿分!因为会3个秘籍!


49.影响阅读理解成绩的【5个步骤】


50.语文阅读理解,啥是中心思想?来看一看


51.阅读理解差的4大原因 2个学习对策


52.语文提分只需3步!全国通用!


53.阅读理解丢分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他?


54.阅读理解咬死概括3条线,攻克阅读理解第一关!


55.如何提高!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的准确率?


56.语文阅读理解丢分多,2条急救方案!


57.阅读理解丢分顽疾!吃透1个知识点搞定它!


58.阅读理解用这三招,狂甩90%的同学!


59.阅读理解考察6点能力!就靠这三步破解!


60.阅读理解用这三招,狂甩90%的同学!


61.阅读理解这个方法,“秒杀”99%的同学!


62.阅读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我用3000字讲透





1.【词语删除】3分钟掌握


2.【词语替换】800字学习


3.【词语意思】4分钟吃透


4.【语句意思】尖子生必会


5.【句段作用】2步搞定


6.【划分层次】5大逻辑吃透


7.【中心思想】2个流程 4大线索


8.【概括内容】6点拿高分


9.【语句作用】3个关键 3个步骤 2个问法


10.【标题作用】2步分析 3步解题!


11.【记叙方法】3种底层方法


12.【描写方法】10分钟学会


13.【图文转换】高分解题


14.【概括内容】4条路径解决


15.【人物描写】这样做拿高分


16.【开放题型】5步 2个重点


17.【词语赏析】4步解题 2个关键


18.【列数字】的关键作用分析


19.【人物形象】2步流程 4个问法


20.【人物心理】一篇文章讲透


21.【语言描写】2问 2步拿高分


22.【神态描写】1篇文章 2个问法 3步解题


23.【心理描写】高分解题流程


24.【环境描写】实战分析,流程 例题




2919字拆解·修辞手法【比喻】


1678字拆解·修辞手法【比拟】


1519字拆解·修辞手法【夸张】


1019字拆解·修辞手法【排比】


1369字拆解·修辞手法【反复】


1200字拆解·修辞手法【对偶】


1000字拆解·修辞手法【反语】


1221字拆解·修辞手法【反复】


1500字拆解·修辞手法【设问】


1070字拆解·修辞手法【引用】


1538字拆解·修辞手法【借代】


1386字拆解·修辞手法【通感】


3000字拆解·修辞手法【番外篇】




我是少明老师!专注语阅读理解9年!倡导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训练,让阅读理解丢分多的学生,逆袭拿高分!


直击诗歌鉴赏难点题型!古诗鉴赏语言风格题型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


2.




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古通“倚”,斜,倾。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迫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本词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感情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籍,雅俗兼备。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②亭堠:边境守望的城堡。③摧兀:险峻貌。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浑将军出塞(节选)


高适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旗夕刁斗。


远别无轻绕朝策①,平戎早寄仲宣诗②。


【注】①据《左传·文公十三年》,晋大夫士会奔秦,晋恐士会为秦所用,就派人招他回国。士会离秦时,绕朝赠之以策。②“仲宣诗”即王粲所作之《从军诗》,本颂扬曹操西征张鲁的胜利,此喻报捷之诗。


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语言风格有什么异同?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示秬秸①


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木兰花慢·中秋饮酒


辛弃疾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请从“豪放”的角度赏析这首词。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


(元)鲜于必仁


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


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山色迷茫,景色秀丽,心情愉悦轻松。


B.上片后三句勾勒卢沟桥的特点,言其险、喻其阔、显其高,句式整齐,层次分明,极为准确生动。


C.作品绘难写之景于笔端,多次点出“月”,传神地勾画出“卢沟晓月”的特点,意象已足,意境撩人。


D.


9.后人评价此曲,称其“飘逸”,请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释: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候。


10.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


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


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


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


11.下阕写到“且教儿诵《花间集》”。以下各组句子,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12.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①


苏轼


江汉西来,高楼下、蒲萄②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③,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④,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①此词作于元丰四年,


13.对这首词的风格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清新自然B.豪迈雄放C.含蓄深沉D.古朴雅致


14.下面对作品解读错误的一项是()


A.开篇紧扣鄂州的地理特点,描绘黄鹤楼下的江汉和岷江、锦江、峨眉山的景色。


B.“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承上启下,由风景人物引发下片的议论抒情。


C.“狂处士”四句,追怀古人,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有悼惜之情。


D.结句借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崔颗《黄鹤楼》那样的大作,名垂后世。


15.结合全篇分析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B.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的“青衫”含意相近。


C.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D.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17.这首诗蕴含了




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秋风辞


刘彻


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1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点出季节特点,状物描景,色彩鲜明,富有动感,自然平易,清旷幽远。


B.五、六、七、八句借助动词正面铺写宴游场景,刻画了“中流饮燕”的欢快场面。


C.最后一句以哀怨心绪抒发时光难再之情,表达了一代帝王也有着生命易逝的悲慨。


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系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而深沉。


19.有人认为此诗有“《离骚》遗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①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②,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①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②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中“暮”“归”两字,表明天色已晚,诗人踏上归途。三、四句是说,诗人回顾来路看到山林苍茫,一片青翠之景。


B.“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中,“荆扉”指简易的柴门。这两句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诚挚的友谊。


C.“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对意象的选择,对意境的处理,都注意到了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


D.这首诗写的是探访友人的所见所感及琐事人情,读来自然亲切,晓畅清新,也表现出诗人惯有的朗俊豪爽的风格。


21.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落①


鲍照〔南北朝〕


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注:①《梅花落》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鲍照沿用乐府旧题,创作了这首前所未见的杂言诗。鲍照,字明远,南朝宋文学家,家世贫贱,在宦途上饱受压抑。此诗创作于其仕宦期间。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两句,直抒己见,表达了对梅的赞美。“杂树”和“梅”含有象征意义。


B.第三句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问的主语是诗人,所问之“独”甚为精妙,紧扣上文“偏”字,将问题直逼到世人面前。


C.四五句中,诗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赞美梅的理由,是因为它能在寒霜中开花,在寒露中结果实。


D.尾句霜质一词,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艰难恶劣环境的本质。


23.明代文学家陆时雍曾评价鲍照“明远才力标举,凌厉当年”,请结合本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2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合题目,概述还家五年来的景况。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适成对照,所以说“春容恼病翁”。“恼”是本诗的诗眼。


B.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紧扣题目“早春”。颈联写衰翁在早春时节静居亭馆与漫步溪山的感受,将早春的暖日和风与衰翁居室及出游的活动结合起来写,传出了融洽的春意。


C.尾联表达


D.人到晚年,体衰多病,精神上也会消沉、颓唐。特别是见到春花秋月、花开花落,更容易感伤。本诗


25.杨万里的诗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请选出最能表现这一特点的一联诗句试作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叶送陈羽


韩愈


落叶不更息,断蓬无复归。


飘飘终自异,邂逅暂相依。


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


谁云少年别,流泪各沾衣。


2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暂”字表明了两人偶然相遇但马上又要分别的境况。


B.“悄悄深夜语”写出了两人友情的深厚,交谈的热烈。


C.“悠悠寒月辉”寓情于景,以月之寒冷村托出情之深切。


D.尾联描写了两人泪眼相对、依依惜别的场景,给人以画面感。


27.诗中“落叶”和“断蓬”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此词的上阕用旷达之语写暮春景色和伤春情绪。①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反映了自然界的新陈代谢,给人几分悲凉之感;②二三两句把视线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自然舒畅;③四五句先一跌,后一扬,絮飞花落令人伤感,但结句又是何等的旷达。(意思相近即可)


2.词的下阕运用“顶真格”使词意一气呵成。一二句的“墙外”与三四句的“笑”首尾相连。


解析


1.“花褪残红青杏小”,这是说,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花儿凋零而青杏又小,令人伤感。看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苏轼《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的意思是指文章、歌唱、诗文、书法等自然流畅,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此指苏轼的词。“下阕的内容分析


3.D


解析


D.“语言典雅,感情奔放”错,由“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梦又不成灯又烬”等句可知,语言浅白,感情质朴。故选D。


4.①本诗语言质朴劲健、沉郁悲壮。


②诗人用“苍苍”“荒途”等词语,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用“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描写战场情境,语言质朴有力。


③用“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描写阴沉凄凉的景象,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发人深省,语言沉郁,蕴含悲壮之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陈子昂参与边境平叛,而有此诗。他目睹了西北边塞政治与军事的危急形势,激发了忧时报国之心。诗句多采用赋的手法,如“暴骨无全躯”“谁怜塞上孤”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慷慨沉郁之情,语言质朴强劲有力,并且沉郁悲壮。


一、二句写到边塞的情景,其中“苍苍”“荒途”则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都是描写战争的情景,没有过多修饰性语言,却质朴有力。


五、六两句描绘了一幅阴沉凄凉的景象——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渲染了古战场的悲凉气氛,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用质朴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蕴含悲壮之气。


5.同:豪迈奔放(或雄壮豪放,或粗犷雄浑)。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色彩瑰丽,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送浑将军出塞》语言浑朴自然,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首先分析两首诗歌语言的相同点。这两首诗歌都是边塞诗,写景阔大,情感豪迈,比如本诗,以高远雄浑的起调,整散相间的句式,不停转换的韵律,多角度、多侧面塑造了浑将军这样一个忠勇爱国的名将形象,使其诗歌具有雄壮豪放的鲜明艺术风格;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所以相同点是豪迈雄壮。


然后分析不同点。如本诗,诗中写敌人气势汹汹地向边境发动了侵略战争,“羽书”飞至,形势危急时,浑将军毅然奔赴疆场,奋战不息,语言自然,呈现出的是现实主义色彩。再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使用比喻、夸张等技巧,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呈现出的是浪漫主义色彩。


6.①“平实”指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词,均无任何修饰语。②“有韵味”指写景、叙事,意蕴丰富。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绘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


解析


首先要审清题干,题干中的“写景叙事”明确了答题的范围,“平实而富有韵味”,指诗歌的语言风格,限定了答题的角度。


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一句写景,“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一句叙事。其中“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均没有修饰之语,明白如话,体现了平实的语言风格。


开篇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描画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


7.①想象神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借用《天问》体式,构思奇妙,探究月亮由圆到缺的原因。


③巧妙选择宏大意象并从时空上加以组合,境界宏阔。


④综合运用神话典故、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用词、意象的选取、意境的营造、手法、情感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借助本词中的小序和一连串的问号,可知


内容上,“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意思是说“月亮没有根,是谁把它系在天空?嫦娥不出嫁,是谁把她留在月宫?”“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意思是“担心那巨大的万里长鲸在海底横冲直撞,撞坏了那玉殿琼楼”,想象奇特、浪漫。


意象和意境上,“长风”“海底”“万里长鲸”“玉殿琼楼”等宏大意象,营造出壮阔宏伟的意境。“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意思是“可爱的月亮,要去向何方?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看到的月亮才刚刚从东边升起?”诗人想象月亮西落时,另外一个空间正看到月亮东升,不同空间、不同时间,看到的月亮却相同,巧妙地将时间与空间进行组合。


手法上,“姮娥”“玉兔”“虾蟆”等是引用神话典故,“万里长鲸”是夸张,“渐渐如钩”是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想象瑰丽,笔触清新空灵,表现了词人探究天宇奥妙的乐趣。


8.C


9.内容方面:(1)意象“飘逸”:空濛的山色、玲珑美好的林中景色,仿佛世外仙境。(2)意境“飘逸”:都门外景色空濛、幽静、秀丽;卢沟桥横跨两岸,水波汹涌,晓月迷蒙,雄浑壮阔。(3)情感“飘逸”:通过对卢沟晓月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美妙迷蒙、雄浑壮阔,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4)人物形象“飘逸”:诗人从都城出来,马鞭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刻画了策马扬鞭悠然行于秀丽美好的景色之中的轻松愉悦的人物形象;欣赏卢沟桥,诗人俯视、远观、仰视,立足点不断变化,思绪飘飞灵动,塑造的是欣喜雀跃的人物形象。


手法方面:艺术手法“飘逸”,是指运用多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1)排比,前三句运用排比句:“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极为准确、生动,语势贯通,表意丰富。(2)“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像是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又像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3)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运用比喻,展开丰富的想象,静中添动,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邃高远的境界。疏钟和行人把画面点染的鲜活生动,从桥下向上看,桥上的行人小得像蚂蚁一样,好像可以登上月宫。最后一句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解析


8.


C.“多次点出‘月’”错。只在结尾句点出“蟾宫”,即“月”。故选C。


9.


题干要求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分析诗歌的“飘逸”,学生可以从意象、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山色空濛,林景玲珑。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前两句通过“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两个意象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将林中美景描写的如同仙境,给人飘逸之感。“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横跨的长桥”“高高的栏杆”营造了都门外幽静、秀丽的意境,给人以“飘逸”之感。


这首曲的上片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表达了


此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运用排比手法,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将卢沟桥比作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极为形象、传神。“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运用比喻修辞,将“行人”比作“蚂蚁”,将“眼前之景”比作“蟾宫”,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10.C


11.D


12.(1)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并借借李广、烛之武等典故,表达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2)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10.


C.“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错。“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风格流派的能力。


《花间集》是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收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这批后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故选D。


12.


(1)“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意思是那些抗敌恢复方略,记录军中生活的诗篇,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对一个爱国诗人而又是战士的人来说,平戎策,从军什,是战斗生活的记灵,是珍贵的文献。一般都要编入专集传及后代的,有如勒石记功。可现在却都已零落殆尽而懒于收拾。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


(2)“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有谁怜”三句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说明自己虽曾踌躇满志,而终于无功而归,怨愤之情,溢于言表。这里


(3)“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意思是自己现在只能靠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了。现在就怕人谈边塞的事,暂且教儿女们诵读《花间集》吧。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显然,词人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13.B


14.A


15.(1)词人即景怀古。(2)上片“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情绪。(3)下片由豪放转入旷达,在超脱及旷达中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劝勉,愿他能够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也体现了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词内容,判断诗词风格的能力。


全词形散而神不散,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


故选B。


14.


A.“描绘黄鹤楼下的江汉和岷江、锦江、峨眉山的景色”理解错误,岷江、锦江、峨眉山不是黄鹤楼下的景色,是诗人的想象,词人将黄鹤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本题要求“结合全篇分析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要从词文中找出表达词人思想情感的内容。


词文开篇由写景引入。描绘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江汉西来”二句,描绘了江水奔腾的胜景。长江、汉水滚滚西来,汇合于武汉,那波涛的颜色,如同葡萄美酒一般,一片浓绿。接下来这一句由景到人,一句写对方,一句写自己。朱寿昌在陕西任通守期间留有爱民之美誉,政绩突出。而苏轼蜀人自称“剑外思归客”,映带有情。如今思乡而归不得,两厢对比,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情绪。


上片“殷勤说”三字带出整个下片,开始向友人开怀倾诉,慷慨评论。“《江表传》”二句,引出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词人用感触颇深的三国人物——祢衡的事迹引以为戒,接着笔锋一转,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如今贤士不在,只能空对那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苇花萧瑟,一片凋零凄凉。称霸一时的风云人物,如残害人才的曹操、黄祖之流,最终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过眼烟云。此句流露出苏轼豁达、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词人引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这既是对友人的劝勉,愿他能够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也体现了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16.C


17.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意思对即可。)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说法错误。“羽翼高”比喻王录事的志向高远,“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借指王录事官职低微,“发硎刀”比喻高超的才干。可见,诗歌中多用比喻,含义委婉,并非“全诗”的语言都直白浅显。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


首联“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是诗人坦率地称赞王录事的文才出众,志向高远;表达了对王录事的赞美之情。


颔联“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中,“俄”是指时间短促,诗人说王录事虽有才华,可惜时光匆匆飞逝,王录事年华老去,不知不觉间就满头白发;“尚”字写出了王录事几经宦海沉浮,还是官职低微,没能实现当年的志向。表达了对王录事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和安慰。


颈联“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中,“须”和“莫”都是诗人用劝诫的口吻在对王录事赠言。“器”指才能,诗人劝告王录事在机会还没有到来之前要储藏才能,不露锋芒;“卑”是指低微的官位,这是诗人劝告王录事要安于低微,不要抱怨自己的劳苦。表达了对王录事的劝诫之意。


尾联“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中,“盘根”是指盘曲的木根,比喻难办之事;“硎”指磨刀石,“发硎刀”指刚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锋利的刀,这里比喻杰出的才干。诗人希望王录事如果遇到难办的值得做的大事,就发挥自己的才干,好好地干一番事业。表达了诗人对王录事的鼓励之情。


18.B


19.①从艺术手法上看,诗歌沿袭了《离骚》常用的比兴手法,由兰秀、菊香起兴,引发对佳人的思慕。(或者诗歌沿袭了《离骚》由物到人的移情手法,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对佳人的怀念)②从情感抒发上看,诗歌沿袭了《离骚》以“香草美人”喻理想和美政的表述方式,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与思慕。③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沿用了《离骚》的常有调式,以“兮”为间顿,节奏感强。(意思对即可。)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以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刻画了‘中流饮燕’的欢快场面”错误,原诗第八句是“欢乐极兮哀情多”,意思是:欢喜到极点的时候忧愁就无比繁多。是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题目中说“有人认为此诗有‘《离骚》遗响’”,作答时可借助“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结合《离骚》的特点,从内容和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两句,意思是“秀美的是兰花呀,芳香的是菊花,思念美人难忘怀”。


20.C


21.①山中美景令人神怡:诗人白天游,山中有茂盛的清苍、翠绿之色;②朋友家的恬静环境令人称羡:日暮投宿,幽深的小径两旁,绿竹浓密,青萝依依;③与朋友欢欣畅谈令人沉醉:主客畅饮,饮酒高歌,忘掉世俗机心的欢快令人沉醉。


20.


C.“充分体现了本诗律诗的特点”分析错误,这首诗为五言古体诗,而不是律诗。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本诗是一首写景诗,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该句是说游玩时看到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这里的主客欢愉,忘记一切世俗烦恼,也是


22.B


23.①本诗采用杂言,音节顿挫激扬,富于变化,诗的构思新颖、巧妙,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树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对话、对比等手法,使诗中的深刻含义得到形象的体现,象征色彩浓郁。可见诗人“才力标举”。②本诗多用托讽之辞。一褒一贬,表现了诗人鲜明的态度。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之士的赞扬,还包含着寒士被压抑的义愤和对高门世族垄断政权的控诉。诗歌以充沛的气势,强烈的个性,明快的语言,给读者以震撼。可见诗人“凌厉当年”。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问的主语是诗人”分析理解错误,依据“中庭多杂树,偏为梅咨嗟”,意思是“庭院中有许许多多交杂的树木,却偏偏对梅花赞许感叹”,“问君何独然?”意思是“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由此可知,问的主语应是“杂树”而非诗人。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明远才力标举,凌厉当年”的含义,说“才力标举”是因为鲍照的诗歌在语言及表达技巧上在当时标举独出,无人能及;说“凌厉当年”是因为鲍照的诗在内容上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其次,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才力标举:以“花”字联上“嗟”字成韵,以“实”字联下“日”字成韵,格法奇特。本诗构思新颖、巧妙,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树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对话、对比等手法,使诗中的深刻含义得到形象的体现,象征色彩浓郁。假象见义,借此言彼,以生动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诗歌耐人咀嚼的韵味。


凌厉当年:本诗主要是托讽之辞。


24.A


25.颔联观察细致,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早春柳枝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桃红初绽时,也总是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描写细致入微,“下来”“上去”将“高柳”“小桃”人性化,分别写了柳条桃枝的动态美,语言形象活泼。表现了诗人对早春到来的欣喜欢愉之情。


24.


A.“‘恼’是本诗的诗眼”错。“春容恼病翁”是在叹老中隐藏着不服老的情绪。这正是诗人此时虽年已衰暮,却仍然热爱早春景色的原因。以下两联,即写衰翁眼中的春容。“春容恼病翁”为下文抒发热爱早春景色、憧憬丰收年景埋下伏笔。由此可见“恼”不是本诗的诗眼。故选A。


25.


本题首先在整首诗歌中找出“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特点的诗句,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该诗句“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体现在何处即可。


通读诗歌,可发现本诗的颔联“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最能体现“描写细腻,语言新颖活泼”的特点。


颔联“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早春柳枝返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小桃花初绽时,也总是首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这“垂处绿”“末梢红”充分体现了诗人观察细致的特点。“下来”“上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高柳和小桃以人的情态。“下来”写出柳条低垂的特点,而“上去”写出桃树枝条向上长的特点。“垂处绿”,“末梢红”,则正是他们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这两句观察细致,造语新颖,紧扣题目“早春”写出“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愉悦之情。


26.C


27.①诗中用落叶不停的飘飞,断蓬不再回归故土,表示二人再见遥遥无期。继而感叹陈羽远行,难于回归故地;②“落叶”和“断蓬”的形象比喻,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离别的惋惜与无奈和不舍分离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26.


C.“以月之寒衬托出情之深切”理解有误。“悄悄深夜语,悠悠寒月辉”的大意是说“在寒冷的深夜里,我们低声叙话;天上的明月洒下悠悠的光辉”,其中“悠悠寒月辉”大意是说,“月亮的清辉照射进来,好像告诉我们,岁月悠悠,时不我待,彼此都要珍惜自己的年华”,无“以月之寒衬托出情之深切”之意。故选C。


27.


(1)在古诗词中,“落叶”离枝的飘飞,恰似游子离家的外出漂荡,故诗人常把游子比作落叶,写出游子无所依赖的无奈与悲伤;“断蓬”犹飞蓬。在古诗中常比喻漂泊无定。二者都是悲伤的意象。


(2)此题中,诗歌的标题为“落叶送陈羽”,可谓一语双关,字面意思指诗人在树叶飘落之时送自己的好友陈羽,同时也将远行的陈羽比作落叶。诗中用落叶不停的飘飞、断蓬不再回归故土,感叹陈羽远行,难于回归故地。两人一夜话别,临别泪流沾衣,表明两人的情意深厚。落叶的形象比喻,表现了诗人对好友离别的惋惜与无奈。


诗歌鉴赏别放弃,这道题很容易拿满分!我不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吧?

诗歌鉴赏千万别放弃,这道题很容易拿满分!


诗歌鉴赏题一直都是高中语文考试的重点,一定要对这部分题重视起来,通过做题来找感觉。


今天分享给大家100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不仅有详细的知识讲解还有分析点评,赶快刷起来吧!


篇幅有限,建议领取完整版打印学习!


领取方式:点击头像私信【资料】。或直接评论【想要】即可领取!


篇幅有限,建议领取完整版打印学习!


领取方式:点击头像私信【资料】。或直接评论【想要】即可领取!


一轮复习 · 诗歌鉴赏选择题专项训练(上)

诗歌鉴赏选择题




1.选出对李白《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奔放雄奇的感情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千里翱翔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猕猴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的夸张、衬托之笔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人蜀要道,诗人以写实的手法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目前。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D.“诗人以写实的手法着重写其山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错误,攀援青泥岭的细节并非写实而是想象。


故选D。


2.选出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有关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反问”应为“设问”。


故选D。


3.下列对《虞美人》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A.全词从对春花秋月等美好事物“何时了”的天问转向自问,通篇围绕“愁”字,笔法起伏失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上阕状眼前之景,下阕写回忆之景,将故国衰亡与天地变化,将人事无常与天地运行联系在一起,读来让人扼腕而叹息。


C.全词以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既传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惘,也可见词人之悔恨。


D.结句以汪洋恣肆的一江春水作喻,将个人悲情酝酿成人类的悲情,奔腾而下,一泻千里,写出了愁之深广与无穷无尽。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上阕状眼前之景,下阕写回忆之景”是错误的。“春花秋月”“东风”“明月”这些并不是眼前之景,而只是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


故选B。


4.下列对《短歌行》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两句慨叹人生短暂,但联系全诗看,并未流露出消极情绪。


B.作着当时虽然在畅饮豪歌,却并没能排解心中求才立业的忧思。


C.“乌鹊”是


D.周公以至诚之心招纳贤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


故选C。


5.下列对《望海潮》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十分巧妙。


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D.“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错。诗句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是正确的,但没有批判市民的穷奢极侈。


故选D。


6.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而用比较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入云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


B.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诗中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因其在政治失意后游山玩水,曾在剡溪住过,李白仿效之。


D.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所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是虚托的。虽然诗末有不卑不亢的气概,但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D.“消极颓废,不免给人一定的消沉之感”错误,诗中确实流露了“逃避现实”的想法,略显“消极”,但是没有“颓废”和“消沉”的情绪。


故选D。


7.下列选项中,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D.“表达对国家暂时安定的欣慰”错误,这处对比,是将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和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的现实进行对比,表达诗人的悲痛和愤懑。


故选D。


8.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净闲适。


C.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错误。“户庭无尘杂”指的是门庭没有世俗琐事,而非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故选B。


9.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甫《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B.首联开门见山,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情感悲凉。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


C.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D.颈联从纵、横两面着笔表现感情,从时间(万里)到空间(百年),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D项,“从时间(万里)到空间(百年)”错,“万里”是“空间”,“百年”是“时间”。


故选D。


10.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慨叹江山依旧,像孙仲谋那样英明果断的人物却已无处寻觅了,流露出对孙权的欣赏之情。)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赞赏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不思北伐的痛心与愤懑之情。)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借宋文帝刘义隆不做充分准备,仓促北伐招致失败的史实,委婉劝诫韩侂胄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人已老的苍凉抑郁之情)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能力。


B项,“赞赏当年孙仲谋北伐的英雄气概”错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是写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的典故,赞赏的是当年刘裕北伐的英雄气概,而非“孙仲谋”。


故选B。


11.下列对《琵琶行(并序)》节选部分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主人下马客在船”精准地描绘了主人在岸边送别客人的场面。


B.“枫叶”“荻花”“江”“月”等意象渲染了诗人送客时的伤感气氛。


C.通过“主人忘归客不发”的侧面描写,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D.选文的语言通俗却有强烈的感染力,虽是叙事却有高度的概括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描绘了主人在岸边送别客人的场面”错。此句运用了互文手法,应该是主人和客人下马之后一起上了船。


故选A。


12.下列对《登高》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A.首联用“风急”二字领起,又用一个“哀”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为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无尽的悲怆意味。


B.颔联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让人在秋日的落木与江水中品味出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感伤。


C.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也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能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紧密联系在一起。


D.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境遇和抱负无成的怅恨,哀婉缠绵,动人心弦。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哀婉缠绵”错。杜甫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并非哀婉缠绵。


故选D。


13.下列对《蜀相》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A.首联一问一答,点出祠堂所在,“森森”形容柏树茂盛繁密,展现柏树伟岸、质朴的特征,表达仰慕、凭吊之情。


B.颔联“自”和“空”两字,用得极为传神,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刻画了一位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君报国之心,概括力非凡。


D.全诗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诗篇中,堪称绝唱。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通过景物传达诗人内心的淡然宁静”有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因为他所景仰的人物已不可得见,诗人不免又产生了一种哀愁惆怅的感觉,因此说是“自春色”、“空好音”。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


故选B。


14.下列对杜甫《登岳阳楼》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极喜之情。


B.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日夜浮”三字,写得深沉, 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


C.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现了诗人此刻的落寞情景,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诗人心中的“孤危感”。


D.诗人在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答案】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A.“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极喜之情”错误,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故选A。


15.对《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章的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战士们同心协力、团结互助的情景。


B.“戈矛”“矛戟”都是古代的长柄武器,“甲兵”指铠甲和兵器,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突出了将士的勇猛。


C.这首诗是秦国的军中歌谣,节奏整齐,便于歌唱,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斗志和爱国精神。


D.这首诗各章形式相同,只变换了几个字,这是重章叠唱的手法,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B.“这三个词运用了比兴手法”错误,“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而“戈矛”“矛戟”“甲兵”是写将士们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情形,不存在比喻,也并没有言他物。


故选B。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古诗鉴赏题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古诗鉴赏


(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8分)


钟山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1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4分)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在下面


12.分析:本题考察诗中景物的特点,诗中提到的景物有“涧水”“竹”“花草”“茅檐”“鸟”这些景物,“幽”是静的意思,景物中能发出声音的“涧水”和“鸟”却是:涧水无声(2分) 一鸟不鸣(2分),由此可以看出钟山春景的“幽”。


13.问题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由此可见需要从全诗出发,体会


[灵光一闪]今日一问:


你知道王安石的哪一句诗?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古诗鉴赏


(三)。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题。(8分)


钟山即事


(宋)王安石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1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4分)


1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在下面


12.分析:本题考察诗中景物的特点,诗中提到的景物有“涧水”“竹”“花草”“茅檐”“鸟”这些景物,“幽”是静的意思,景物中能发出声音的“涧水”和“鸟”却是:涧水无声(2分) 一鸟不鸣(2分),由此可以看出钟山春景的“幽”。


13.问题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由此可见需要从全诗出发,体会


[灵光一闪]今日一问:


你知道王安石的哪一句诗?


:

【本文标题和网址】诗歌鉴赏题及答案100道以上(诗歌鉴赏题及答案100道高中) www.chun1983.cn/cjxs/121659.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