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的作文(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知识库 /  2023-05-11 09:2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的作文(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981个字,大小约为14KB,预计浏览完需要8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观点|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

齐心抗疫


人生是要“如锥在囊”,但不可久处于暗处。


战国时的毛遂就是这样一位范例。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拟挑选20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尽管平原君尚不认识毛遂,但毛遂相信自己“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凭着这股自信和勇气,毛遂一举促成了楚、赵合纵,同时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个震古烁今的壮举,反倒引来了杀身之祸。


据说,公元前256年,燕军忽然派大将军栗腹领兵大举进攻赵国。此时平原君心中只有毛遂,他力荐毛遂任前敌总指挥。然而毛遂却并非是能统帅三军御敌的将才。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便抽出了佩剑,寒光一闪抹了脖子。


从“毛遂自荐”的辉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惨,仅仅一年时间,令人不禁感慨万端。


很多人会有一种惯性思维,认为某人一方面很出色,他就是一个通才一个完人。这种不切实际地一味拔高,表面是要将其视为宝物,其实是把其当作草菅。


而对当事人来说,自荐立功当然是好事,若对自我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取得一定成绩后,便硬去做一些“服从领导”却力不从心的事,“自荐”与“草菅”自己,也只不过是一纸之隔。


(摘自《领导文萃》2020年2月上)


稿件


责任编辑:子星


新媒体编辑:笺迟


短短1年时间,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短短1年时间,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毛遂自荐这个成语近似于自告奋勇,是一个褒义词。公元前259年,秦国大军兵临城下,围困赵国的邯郸城。十万火急之时,赵国的平原君准备挑选20位文武兼备的能人前往楚国游说求援,但是左挑右选只有19个人。



这时毛遂站了出来,主动推荐自己。平原君认为毛遂在自己门下3年,却默默无闻,如果是人才就应该像放进口袋的锥子,锋芒毕露,婉拒了毛遂。毛遂镇定的说,如果您早一天把我放进您的口袋,那么锥子直接就刺破口袋,不仅仅是露锋芒这么简单。毛遂的好口才,让平原君带上了他。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另外19个人从上午游说楚王到中午,都没有进展。毛遂上前准备游说,不料楚王得知毛遂是平原君的随从,高傲的呵斥毛遂没有资格在他面前说话。


毛遂当即按剑向前说道;”大王如此高傲,仗着的是楚国人多,但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之命就在我的手里。再说,楚国雄兵百万,无人可挡。平庸的白起率领几万秦兵,一战攻下鄢郢,再战火烧夷陵,三战凌辱了大王的先人。大王的威风和脾气去哪儿了?合纵只是为了赵国吗。“楚王被说服,很快派兵,联合魏国,解了邯郸之围。


一战成名,毛遂成为了赵国的大英雄,被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接下来毛遂也不评估自己是否有领兵的才能,毛遂成为大将军,登坛拜将。


1年后的公元前258年,燕国攻打赵国。毛遂作为赵国的最高统帅迎战,但是没有军事领导才能的毛遂节节败退。最终,毛遂羞愧之下自刎谢罪。


毛遂本可以毛遂自退,不担任军事将领,功成身退。这样没有自知之明,短短1年的时间被成就冲昏了头脑,只能落下个自刎的下场。


“毛遂自荐”我懂,何来“毛遂自刎”?

作为著名的成语典故,毛遂自荐的故事很多人都耳熟,但近年来竟然有人以讹传讹,杜撰出毛遂自刎的人生悲剧。我们有必要澄清是非,用历史的真相得出正确的启示。


“纸上谈兵”后的赵国危局


毛遂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时期,正是祖国赵国的国运命悬一线的危机时刻。东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九月左右,因赵孝成王用人失误临阵换将,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于战阵的廉颇,赵国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惨败,45万赵军被坑杀,元气大伤,由此转强为弱,再也无法与秦国抗衡。


更迫在眉睫的危机是长平之战后,周赧王五十七年(前258)正月,秦国乘胜包围赵国首都邯郸。由于大部分青壮年男子都在长平之战中阵亡,赵国对秦军的进攻基本上已无招架之力,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五国的援助上。


赵国平原君赵胜肩负起赴楚求援的使命,决定从门下选取20名食客跟随自己。但他选来选去,只选出19人,再也找不到符合标准的人才。食客毛遂决定向赵胜自我推荐。


毛遂是谁?赵胜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毛遂平时立下过什么功劳,不想带他去,又不好直接拒绝,就给毛遂举了个例子:人才在这世道上混,好比一把铁锥放进口袋,如果铁锥足够锋利,立马就会将口袋戳出一个洞,露出锋刃;如果一个人有真才实学,早就在急难险重的任务中显现出来。毛遂先生您到我家也有三年了,三年的时间足够您发光发热,可我从来没听身边的人提起过,您还是留下吧。


听完赵胜的讽刺,毛遂丝毫不以为意:平原君您那个铁锥和口袋的故事讲得很好,那么请您今天就把我这把铁锥放进口袋;如果您早这样做,我早就一鸣惊人,怎么会白吃您三年饭!


赵胜见毛遂如此坚持,只得把他带去。


毛遂雕像。视觉中国供图


威逼利诱,毛遂让楚王作出唯一正确决定


赵胜虽带毛遂去楚国,但没让他参加任何外事活动,而是和另外19人一起到楚国王宫,轮番上阵给楚考烈王讲唇亡齿寒大道理,请求楚国抗秦援赵。可考烈王畏秦如虎,不敢出兵,谈判陷入僵局。


毛遂听说后,立马赶到王宫,腰系宝剑,没给楚国王宫卫士任何反应时间,直接冲到赵胜和楚王的谈判桌前。毛遂先大声斥责赵胜:一个联盟抗秦的事,两句话就能讲清利害关系,你和他谈了一上午,怎么什么结果也没谈出来?考烈王见状大发雷霆:没见我正和你家主人说话,有你插嘴的份?


毛遂右手握紧剑柄,做出拔剑出鞘、准备刺王杀驾的架势,对考烈王威逼利诱:大王你之所以敢骂我,是仗着你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们两个只有十步之遥,我这长剑一出,你手下人来得及救你吗?


威胁完考烈王的生命安全,毛遂又用利益诱惑:当年商汤用七十里的地盘取代夏朝,周文王用百里地的实力灭掉商朝,是因为他们能审时度势,抓住机会以小博大。今天你楚国地盘有五千里,带甲之士百万,却被秦国白起带着几万人连揍三次,直接攻破国都,烧毁先王灵牌。如此奇耻大辱,连作为你盟友的我们赵国都打抱不平,而大王您竟然能忍到现在,还是一国之君吗!


被毛遂气势吓倒、又被威胁生命安全的考烈王立马作出唯一正确的决定:一切都听毛遂先生您的,楚赵结盟抗秦!毛遂担心考烈王事后反悔,当场就用歃血为盟的形式签署盟约。


歃血就是将血涂抹到嘴唇上,表示把血喝进了肚子里,神明共鉴,永不反悔。在歃血仪式上,毛遂特意花了点小心思。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等级的人歃血结盟用的血不一样。国君用牛血或马血,贵族用狗血或猪血,普通官员用鸡血。毛遂让楚王手下将马血、狗血、鸡血各取了一份混合起来用作歃血,以显示自己在促成赵楚结盟上的功劳,表示结盟不仅是赵楚两家的事,还有他毛遂一个士人的份。


盟约订立后,考烈王派春申君黄歇带领大军北上援赵,加上魏国信陵君无忌带领八万精兵赶到,三国军队里应外合夹击秦军,造成秦军伤亡近30万人。这是秦国自商鞅变法后90年来受到的第一次重创,极大地推迟了秦国吞并六国的步伐。赵国最终取得邯郸保卫战胜利,赵胜“遂以毛遂为上客”。


漏洞百出的“毛遂自刎”


在对毛遂的使用上,平原君赵胜在刚开始犯下了识人不明的错误,没能及时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毛遂的特殊才干。所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赵胜最终给毛遂创造了脱颖而出的机会,这才有了毛遂自荐的佳话。


但平原君无论如何,在毛遂的问题上也没犯下用人不当的错误。近年来,有些文章凭空杜撰出“毛遂自刎”的故事,说是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57年,平原君赶鸭子上架,用只有外交才能而无军事能力的毛遂出任前线将军,率军抵御燕国大将栗腹入侵,结果毛遂兵败自杀,据此得出用人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的“历史启示”。


用人所长、弃其所短的道理是正确的,但得出这个结论的史实是不存在的。笔者所见所有关于“毛遂自刎”的文章,均没有给出具体的史料


更重要的是,燕国派大将栗腹入侵赵国,是在毛遂自荐的第八年,也就是平原君去世那年,即公元前251年,而非公元前257年。此战赵国派出老将廉颇迎敌,而非毛遂挂帅。且廉颇不但打得栗腹抱头鼠窜,更是深入燕国追亡逐北五百里,包围其首都蓟城,乃至逼得燕国签署城下之盟,是赵胜燕败,而非燕胜赵败。


如此何来毛遂自刎!




听说“毛遂自荐”后又“毛遂自刎”了,是真是假?

“毛遂自荐”意思是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因此,毛遂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一点也不陌生。​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毛遂作为一位普通的门客,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自告奋勇自荐出使楚国,促成了楚、赵联合,同时也得到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他的自信和勇气让后世都敬佩不已,“毛遂自荐”也因此流传下来。



也有不少人好奇毛遂自荐后他的结局如何?毛遂究竟有没有获得成功?不仅是大家想问,我其实也很好奇。





因此,在网上查资料的时候我又看到了另外一个词“毛遂自刎”。





这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燕国趁赵国大战方停喘气不赢之机,派遣大将栗腹攻打赵国,派谁挂帅出征以敌强敌?赵王便想起了敢于自荐的毛遂,欲提拔毛遂为帅,统兵御燕。”



“尽管毛遂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但也无法抗敌,落得个一败涂地。”



也就是说,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燕军派大将军粟腹领兵大举进犯赵国,由于平原君没有意识到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而非统率千军的将才,便力举毛遂统帅大军前去御敌。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





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自刎身亡。这就是历史上鲜为人知的毛遂自刎。从“毛遂自荐”的辉煌到“毛遂自刎”的凄惨,短短一年,毛遂从人生的顶峰坠落低谷,乃至殒命,这不能不让人嗟叹。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种说法不管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不符合实际的。虽然燕国在邯郸之战后真的进军过赵国,但一次是前251年,一次是前245年,都和前256年没有一点关系。



而且赵国可以与燕抗衡的将领并不少,廉颇、乐乘、庞煖、李牧都是鼎鼎有名的,完全不需要顶着巨大压力用一个文人去打这么大的一个仗。





再说到燕赵一战,《廉颇蔺相如列传》言:“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



燕军都城被围攻后,燕王不得不向赵国求和,最后燕国割让自己的土地才换来的安全。​




可见毛遂所经历的燕国抗击战似乎是不存在的,而且和赵国实力相比较,燕国的确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在战国当时同时代有个和毛遂重名的也叫毛遂,在毛遂自荐的事之后不久掉井里淹死了,为此平原君赵胜还难过了一下,不过后来证实是重名,就不难过了,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后来平原君也不知道毛遂去哪了。



所以,“毛遂自刎”完全是他人杜撰的,根本没有事实依据。所谓“造谣容易,辟谣难”,各位造谣的同志们还请你们嘴下留情!


历史漫画故事-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

:

【本文标题和网址】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的作文(从毛遂自荐到毛遂自刎) www.chun1983.cn/cjxs/121553.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