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四川大地震感动故事(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感人故事)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科普 /  2023-05-08 08:2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四川大地震感动故事(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感人故事),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435个字,大小约为46KB,预计浏览完需要27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好人遇见了好人!村民倪太高讲述救下甘宇全过程

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


湾东水电站职工甘宇和同事罗永


没有选择第一时间逃生


而是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


拉闸泄洪


避免了河水漫过大坝冲毁下游村庄


然而,他们却因此被困


地震前的湾东水电站,左边为泄洪闸。


8日下午,罗永被救出


甘宇仍失联


直到21日上午


当地村民倪太高


在两次主动上山搜寻后


终于在海拔2000多米处


找到了失联17天的甘宇


“我们两个一见面的时候


他就大哭了一场


说遇到好人了”




58岁的倪太高说,地震发生后


他和村民们都被安置到山下居住


几天前得知山上有个人失踪


因为自己对大山很熟悉


便主动提出要帮忙


“只要还活着,我就有信心找到”


20日,倪太高上山搜寻


但找了一圈并没有什么发现


第二天(21日)早上6点多


他带上干粮再次出发


7点多,他听到了疑似呼救的声音


本来以为听错了


吼了几声,结果有回应


他循着声音找去,用了两个多小时


终于发现了甘宇


“我非常高兴,只要人在就好”


甘宇的衣服都被划破了


全身都是伤疤


一看到有人便激动地哭了出来


这些天,甘宇


靠喝泉水、吃野果生存


被找到时已十分虚弱


倪太高赶紧拿出了干粮


“我告诉他要慢慢吃


不敢让他一下子吃太多”


甘宇(图右)和村民倪太高


倪太高想背着扶着甘宇下山


但一个人根本不行


随后,他给家里打电话


托家人带来衣物


并联系政府寻求帮助


很快,村民及救援人员赶到


他们自制简易担架


抬着甘宇到达平缓处


当天下午,甘宇被直升机送医治疗


被抬下山的甘宇


目前,甘宇已被转至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接受治疗


经初步诊断


甘宇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


肋骨骨折,左下肢腓骨骨折


伴有严重感染


好在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


甘宇的父母在探望儿子时


泪流满面


他的父亲心疼又骄傲地说


“儿子,你比我有出息


这次你闯得过去”




甘宇的家人向倪太高道谢


倪太高则说


救人时他没想太多


也不图什么回报


“我只知道


要当一个好人,多做好事”


“希望甘宇早点好起来”


甘宇救了他想保护的村民


而救了他的


又正是被他所保护的倪太高


这就是现实中


“好人有好报”的双向奔赴!



争分夺秒 全力以赴——四川泸定地震抗震救灾记


这是一场既有“速度”“力度”,又有“难度”“温度”的生命营救。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截至11日12时,地震已造成93人遇难、25人失联,目前有260余人在医院治疗。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要求“妥善做好受灾群众避险安置等工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地方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派出工作组和应急救援力量赶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特警、消防救援和医护人员等各类救援力量紧急驰援,各界人士、组织纷纷伸出援手,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率工作组抵达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对抢险救援等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奔赴灾区,成立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开展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省级地震二级应急响应(后根据灾害情况提升为一级),救援力量火速赶赴震区开展救援抢险。


“迷彩绿”来了!地震后10分钟,武警四川总队甘孜支队完成集结,30余名官兵携带铁锹、药品直奔震中。


“消防橙”来了!地震后10分钟,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调集成都、德阳两地消防队伍,携带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组等专业设备登车出发,赶赴震区;甘孜、雅安等地消防救援力量也紧急向震区驰援。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第一时间派出特勤大队等力量奔赴震区。


“天使白”也来了!一辆辆救护车呼啸而过,国家和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争分夺秒,以最快速度到达震中,开展转运救治,确保伤员第一时间得到科学救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在这儿!在这儿!”9月5日下午,翻山越岭徒步救援的一队甘孜特警在海螺沟一坍塌处,徒手刨土,从断壁残垣间救出一名被困群众,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别怕!‘汶川哥哥’来了!”9月6日下午,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救援人员在湾东村转移一位受困老人。汶川大队消防员张自立接过老人怀里的婴儿,紧紧抱在怀中,直至到达安全地带。


“亮了!亮了!”9月5日18时20分,在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临时安置点,国网四川电力点亮了震后的第一盏灯。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前线指挥部、王岗坪等安置点应急电源也相继被接通,抗震救灾应急用电得到保障。


在泸定县城通往磨西镇的塌方公路上,90后挖掘机手王令、装载机手唐鑫冒着危险施工,左边是100多米高的悬崖,右边是10多米高的垮方,两名年轻人稳定操作,脸上满是坚毅。


前往震中救援的一队甘孜特警,在磨西镇附近被湍急的河流挡住去路。“不能等!冲!”他们用绳索连通两岸,一个个手脚并用攀索过河,组织受困群众转移脱险。


据统计,截至9月10日,各类救援力量累计出动1万余人,累计搜救被困群众650余人,转移避险群众6万余人。调度11架直升机飞行160架次,组织7艘船艇开行141航次,从空中、水路转运伤员群众、救援队伍2800余人次。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组部从代中央管理的党费中向四川省下拨2000万元,用于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明办紧急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抗震救灾资金2亿元。中央财政、四川省财政累计下拨救灾资金3亿元。共青团中央紧急筹措价值4164万元物资支援灾区。四川省财政紧急向甘孜州、雅安市各专调资金5000万元。


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四川省市(州)慈善(总)会、基金会等捐赠善款、奉献爱心。截至9月11日17时,四川省本级已接收救灾捐赠资金11.9亿元,甘孜州和雅安市也分别接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资金。


在泸定县的16所学校,10118名学生线上上课;“青青儿童乐园”开到了安置点,安置点的少年儿童得到了关心和陪伴。四川省公安干警对灾区社会面和集中安置点、物资发放点等重点部位加强巡逻,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地震部门组织专家在灾区开展科普宣讲,普及地震常识和防震避险知识。心理疏导工作队伍来到安置点一线,安抚受灾群众情绪,保障受灾群众心理健康。


据了解,目前,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区救灾物资充足,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争分夺秒 全力以赴——四川泸定地震抗震救灾记

这是一场既有“速度”“力度”,又有“难度”“温度”的生命营救。


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截至11日12时,地震已造成93人遇难、25人失联,目前有260余人在医院治疗。


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全力救援受灾群众,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要求“妥善做好受灾群众避险安置等工作”。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有关部门、地方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派出工作组和应急救援力量赶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公安特警、消防救援和医护人员等各类救援力量紧急驰援,各界人士、组织纷纷伸出援手,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率工作组抵达现场指导救灾工作。四川省委书记王晓晖对抢险救援等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四川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奔赴灾区,成立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开展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省级地震二级应急响应(后根据灾害情况提升为一级),救援力量火速赶赴震区开展救援抢险。


“迷彩绿”来了!地震后10分钟,武警四川总队甘孜支队完成集结,30余名官兵携带铁锹、药品直奔震中。


“消防橙”来了!地震后10分钟,四川省消防救援总队调集成都、德阳两地消防队伍,携带生命探测仪、破拆工具组等专业设备登车出发,赶赴震区;甘孜、雅安等地消防救援力量也紧急向震区驰援。四川省森林消防总队第一时间派出特勤大队等力量奔赴震区。


“天使白”也来了!一辆辆救护车呼啸而过,国家和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争分夺秒,以最快速度到达震中,开展转运救治,确保伤员第一时间得到科学救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在这儿!在这儿!”9月5日下午,翻山越岭徒步救援的一队甘孜特警在海螺沟一坍塌处,徒手刨土,从断壁残垣间救出一名被困群众,紧急送往医院抢救。


“别怕!‘汶川哥哥’来了!”9月6日下午,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森林消防支队救援人员在湾东村转移一位受困老人。汶川大队消防员张自立接过老人怀里的婴儿,紧紧抱在怀中,直至到达安全地带。


“亮了!亮了!”9月5日18时20分,在甘孜州泸定县磨西镇临时安置点,国网四川电力点亮了震后的第一盏灯。雅安市石棉县新民乡前线指挥部、王岗坪等安置点应急电源也相继被接通,抗震救灾应急用电得到保障。


在泸定县城通往磨西镇的塌方公路上,90后挖掘机手王令、装载机手唐鑫冒着危险施工,左边是100多米高的悬崖,右边是10多米高的垮方,两名年轻人稳定操作,脸上满是坚毅。


前往震中救援的一队甘孜特警,在磨西镇附近被湍急的河流挡住去路。“不能等!冲!”他们用绳索连通两岸,一个个手脚并用攀索过河,组织受困群众转移脱险。


据统计,截至9月10日,各类救援力量累计出动1万余人,累计搜救被困群众650余人,转移避险群众6万余人。调度11架直升机飞行160架次,组织7艘船艇开行141航次,从空中、水路转运伤员群众、救援队伍2800余人次。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组部从代中央管理的党费中向四川省下拨2000万元,用于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和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明办紧急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工作。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抗震救灾资金2亿元。中央财政、四川省财政累计下拨救灾资金3亿元。共青团中央紧急筹措价值4164万元物资支援灾区。四川省财政紧急向甘孜州、雅安市各专调资金5000万元。


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四川省市(州)慈善(总)会、基金会等捐赠善款、奉献爱心。截至9月11日17时,四川省本级已接收救灾捐赠资金11.9亿元,甘孜州和雅安市也分别接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资金。


在泸定县的16所学校,10118名学生线上上课;“青青儿童乐园”开到了安置点,安置点的少年儿童得到了关心和陪伴。四川省公安干警对灾区社会面和集中安置点、物资发放点等重点部位加强巡逻,确保受灾群众安全。地震部门组织专家在灾区开展科普宣讲,普及地震常识和防震避险知识。心理疏导工作队伍来到安置点一线,安抚受灾群众情绪,保障受灾群众心理健康。


据了解,目前,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灾区救灾物资充足,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地震失联17天的甘宇平安,村民讲述救援全过程:一见到我,他就哭了


今天傍晚,词条“好人遇见了好人”,


冲上了热搜


9月21日,


四川泸定地震中失联17天的甘宇


被当地老乡倪太高救至家中。


据倪太高讲述,找到甘宇时,


甘宇在他面前大哭,


说“遇见好人了”


3亿多网友看后,


都感动不已


好人遇见了好人!


今天小时新闻记者对话


救人村民倪太高


“我是第一到达现场的亲人,看到弟弟的模样无比痛心,现在人已平安归来精神状态良好,身体状况医院进一步检查中。”9月22日,甘宇的大堂哥甘立权发微博讲述甘宇的现状,并对救人者和网友表达了感谢。


前一天,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王岗坪乡跃进村猛虎岗的一处山坡上,在地震中坚守水电站而失联的甘宇成功获救。


获救时,28岁的甘宇精神恍惚,裤子和鞋子都烂了,全身布满伤痕。9月5日泸定发生6.8级地震,在关闭泄洪闸后,泸定湾东水电站员工罗永和甘宇一起逃生,但两人在途中失散,罗永在9月8日获救,甘宇却一直失联。直到地震后第17天,他被当地村民倪太高发现。


在微博中,甘立权感叹,“平凡人只做平凡事,相信好人会有好报。”


9月22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采访了救人者倪太高。


58岁村民上山两次,


在两片塌方地带找到甘宇


58岁的倪太高在石棉县王岗坪乡跃进村生活了大半辈子,靠几亩田和十多只山羊维持生计,养活了五个孩子。


房子依山而建,背后是他打小就熟悉的猛虎岗。9月5日地震来袭,倪太高一家和全村村民都被转移到山下。房子塌了,住不了人,但他仍惦记家里的那十几只羊。


9月19日,倪太高独自回家照看羊,临近中午,恰巧看见两位身穿迷彩服的年轻人在门前走过,“一男一女,男的三四十岁,女的看起来只有20多岁,急匆匆的,拖着步子走,感觉很累的样子。”


倪太高搬出两个板凳,让两位年轻人坐下休息,一番攀谈得知他们在忙着找人。


“他们说是救援队的,一共10人,有8个还在山上找。有个人从湾东电站出来,有十多天都没找到了。”


倪太高曾当过多年村干部,熟悉山里的情况,他猜测:“如果这人还活着,想出来,必定要翻过猛虎岗。”


听说山里有人,倪太高放心不下,第二天早上6点多,他独自上山找人,边喊边找,走了一上午,但一无所获,“日头升高,又没带吃的,到了中午就下山了。”


9月21日早上6点多,倪太高又一次上山。这一次,他随身带了点食物和水,在山上换了条路线寻找。


资料显示,猛虎岗是一座险恶的高山,荆棘丛生。“它可能有两千米高,地形复杂,山上都是树林、竹子,还有塌方。”在山间,倪太高也有点害怕,8点多,当他隐约听到山顶有怪异的声音传来,他一度以为“有野物”出现。“哦哦哦……叫了几次。”倪太高感觉像山羊的叫声。他朝着声音的方向靠近,爬到山中间,听到一声“救命”,倪太高才兴奋地确信,“那里有个人!”


“左边还是右边?”起初,倪太高分不清声音从哪来,他在山上绕了一圈,才判定对方的位置。


倪太高回忆说,发现甘宇时,他夹在两片塌方之间的空地上,“左右都是滑坡的痕迹,只有中间有一块相对安全的地方。”


“一见到我,他就哭了,一直哭,哭了很久。”倪太高说,甘宇看起来很虚弱,精神状况不太好,全身是伤,“他穿着一件雨衣,裤子和鞋子都烂了,还湿哒哒的。”


“他走路有点困难,我一个人抬不动。”倪太高给在村里当民兵连长的弟弟倪太平打了电话,喊人来支援,接着他又给妻子打电话,让她送一套衣服上来。


等待支援期间,倪太高搀扶着甘宇离开危险区,“我一步,他一步,走得很慢,11点左右才到安全的地方,他躺下来休息。”


交流中,倪太高感觉甘宇的精神状况很差,“一开始他说自己在这座山上待了30多天,后面说20多天,再后来又说好几天,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倪太高听甘宇说。


在山里,他每天就喝山沟里的水,摘野果吃,在树丛中过夜。


下午3点左右,两三波救援力量相继抵达,“前后有几十人”。甘宇的堂哥和十余位村民来到山上,他们砍下一些树枝做成简易担架,将甘宇往山下抬,“走了一公里的路,直升机就来了。”


据央视新闻,目前甘宇已转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经初步诊断,其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肋骨骨折,左下肢腓骨骨折,伴有严重感染。


但好在生命体征平稳,倪太高一直关注着甘宇的情况,“希望他早点好起来”


“他救了更多的人”


9月21日下午3点多,当甘宇在救援力量的护送下,登上直升机向医院转运,倪太高才知道,自己救的人是一位逆行的泄洪英雄。


“高兴,又特别感动。”倪太高操着一口浓重的口音说,“他救了更多的人。”


9月5日,泸定发生6.8级地震。地震发生时,泸定湾东水电站有十多人,其中有2人被埋不幸身亡,剩下的人四散逃生。


封面新闻报道称,慌乱中,罗永看到坝前水位明显上涨,他判断是厂房机组因地震停机,必须立即提起泄洪闸门,否则洪水漫过大坝,将威胁下面村庄几百人的安全。他顶着滚石冲上大坝坝肩,打开了泄洪闸。


之后,整个电站,只剩罗永和甘宇两人。在往外跑的过程中,甘宇弄掉了眼镜。这时,他们想到水电站里的发电机还没有停,存在风险,又逆行回到厂房拉下电闸。


第二天,两人决定自救,但走了很久也没走出去。9月7日,两人又往外走了二三十公里,甘宇体力不支,选择原地等待救援。罗永则继续往外走,想办法求助。


9月8日上午,罗永通过放烟雾获救,被救援直升机带了出来,甘宇失联,在野外度过了17天。


新闻+


救援甘宇时间线


9月5日


四川泸定发生6.8级地震,泸定昌源电力开发有限公司职工罗永和甘宇坚守电站,救了下游上百人,他们被困在湾东村。


△地震前的湾东水电站,左边为泄洪闸。


9月8日


罗永在被困75小时后,靠点燃柴火引来救援人员后脱险。甘宇因体力不支仍被困在湾东村其他地方等待救援。


9月9日


由于当地起雾和下雨,救援无法开展。


9月10日至11日


由成都消防及德阳消防组成的联合救援队乘坐直升机继续进山搜救,没有找到失联人员。


9月21日


甘宇被当地村民找到,成功获救。



在救援现场,太想让他们都活着……泸定地震救援实录

“阿坝,汶川。”


四个字的标牌,异常醒目,被缝在橘黄色衣服的袖子上。


穿着这身消防员衣服的救灾男孩张自立,正双手托抱着一个小婴儿。不熟练的姿势以及眼神里投射出的紧张,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他太想保护好这个孩子了。


汶川消防员张自立怀抱2个月大婴儿,他曾在汶川地震时受到帮助,网友亲切地称呼他为“汶川哥哥”。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9月7日晚,在四川泸定地震发生48小时后,汶川和泸定被一张照片串联了起来,引无数人感慨。


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战士盛于峰微笑地抱着一名刚刚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婴儿;14年后的2022年,泸定地震,在汶川地震后长大的消防员张自立抱着一名婴儿从灾区疏散。变的是时光流转,不变的是对生命的珍视。


截至9月8日12时,地震已造成86人死亡(泸定县50人、石棉县36人)、35人失联、400余人受伤(其中危重伤13人、重伤39人),目前在院治疗250余人。


这场自然灾难的救援,是前线救援队的争分夺秒和全力以赴,是无数个让人泪目又心疼的奋不顾身,也是牵动着14亿人的齐心祈愿。


距离震中9公里的泸定县得妥镇山路不通,水路是转运伤员的唯一通道。受访者供图


“退休的医生都回来了”


“今天刚接诊了一位救援队送来的妇女,查房时她告诉我,昨天上山和同村同伴摘核桃,刚到山上就地震了,亲眼看到身边的同伴儿被落石砸中,当场遇难。说到这就哭起来,她说现在依然很害怕,谢谢大家救了她。”


9月6日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副教授胡钦胜告诉记者,到雅安支援的灾后第一天,这一幕最让他心痛。后来这位大姐告诉他,以后她更要好好地活。


胡钦胜和另外三位同事是华西医院赴灾区的第二批队员,定点支援雅安市人民医院。而他的同事、华西医院应急创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朝华,则在得知地震消息不到半小时,就从医院起身,带着8位同事一起,开着两辆装满物资的救护车,去到了距离震中只有9公里的泸定县得妥镇。


“目前住院的患者里,还有十多位需要手术,还有一位比较重的伤员,坠石砸到头部,颅内出血,全身多处骨折,呼吸和神经系统创伤也很大,整个人是休克状态,比较危险。”9月6日,胡钦胜告诉记者,目前还有4位患者在雅安市人民医院ICU抢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副教授胡钦胜(左)在雅安市人民医院紧急救治伤员。受访者供图


同样支援雅安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吴孝文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当地村民全都自发加入救援,那位妇女就是被村民发现,然后和救援队一起送到了医院。在这种灾难环境里,没有人多想,看到有伤员就去救。


“一位村民一直是跑着的,送来一个伤员就马上冲出去。后来我拽住他问着急去哪儿?自己有没有受伤?他只说了一句‘救援人员,不熟悉路。’”吴孝文说,从凌晨到晚上,最让他感动的除了这些幸存村民,雅安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共15人,当天全部集结完毕,连退休医生都赶回来了。


伤员在和吴孝文交流的过程中,提到最多的感受就是:这次地震来得太急。“往常都是左右晃,还有点时间去反应,但这次是垂直着直接就往下掉,没有任何的预兆。”


胡钦胜预测,后续可能会有一个救治小高峰,因为在救援队的抢修中,灾区的山路陆续开通,很多伤员开始输送,医护人员也已经做好了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全力抢救。


“雅安市人民医院那些头发都白了的老人也回来了,和年轻人一样在奔走。他们都说,救人是第一。”胡钦胜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在泸定县距离震中30公里的某小学担任副校长的辛刚(化名),在地震的一瞬间,立即通知门卫拉响警报,组织学生有序避险逃生。


9月5日12时52分,“砰”的一声巨响。“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要马上通知门卫拉警报。但是震感太强烈了,我一站起来,差点就被晃倒。”辛刚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拉响警报以后,老师带着学生,总共上百余人,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撤离工作,大家聚集在操场上,无一人受伤。


“我们对地震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且学校经常会组织演练工作。”辛刚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感知到地震以后,老师和学生们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躲避,听到警报就马上有序地跑下了楼,来到安全地带,老师孩子们目前都安全。


雅安市石棉县幼儿园小朋友们有序疏散到操场,头顶着枕头防止受伤。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救援现场,


太想让他们都活着”


“接到指令就集合,没有时间回家收拾行李。9个人,两辆车,直接就从医院出发了。”泸定县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华西医院应急创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朝华就接到了指令,前往泸定县得妥镇。


9月7日晚,地震已经发生超过48小时,杨朝华和支援的同事一起随救援队来到了救灾现场。“那边新开通一条路,有生命迹象。”


“从下午4点到晚上9点,我们在旁边整整等了5个小时,所有人都在盼着,盼着救援队喊我们过去,说还有救。”但杨朝华没能盼到这一幕,看到那些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的村民,瞬间鼻子就酸了。


晚上11点,杨朝华给记者发来一条微信:“确认搜索完毕,我们才撤离。”


作为一个参与过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救灾“老兵”,杨朝华感受不一样的是,这次地震比想象中严重,因为山多,人多。


“泸定县也都是山区,我们下午一点出发,从成都到震中心,200公里走了5个多小时。”杨朝华告诉记者,到了已经断水断电断网的得妥镇卫生院,发现整片山体坍塌,交通不能通。从前的紧急救援,至少给医护人员两小时时间回家准备,这次情况异常紧急,接到指令立即出发。杨朝华回忆,9月5日晚上6点多才到卫生院,马上和当地医护汇总了解情况。


“到这之前以为救援队连夜可以打通道路,虽然救援队一直没停歇,一宿还是没有打通,我们晚上就在救护车上休息。”因为一直断网断电,杨朝华震后第二天中午12点才陆续与前方救援队取得联系。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原副总队长刘向阳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此次的泸定地震,与2013年的雅安地震和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因为同属山区地震,救援难度不相上下。


消防员手脚并用攀爬斜坡,只为快点赶到灾区。四川消防供图


山区地震后,一般都会伴随着山体滑坡和崩石,给救援人员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带来困难。而且山区受地理环境影响,一般逃生范围也较小,无法提供更大的空旷场地。如果发生降雨,昼夜温差加大,高强度、长时间的作业易造成失温,对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救援进度。不仅如此,原来崩塌或裂开的山体受到大雨的冲击还会造成泥石流,对道路进行再度破坏,阻碍救援进度。


“没有路了,唯一的交通就剩下了冲锋舟,走水路。消防官兵用橡皮艇从水路送出病人,到接驳点,在得妥镇联合村隧道口救护车中进行医疗救援。”杨朝华告诉记者,为了第一时间抢救伤员,他和同事们就在救援现场等,站着累了就蹲着,等着救援伤者。“我们太想让他们都活着!”


消防官兵用橡皮艇将受伤人员从水路送到接驳点。受访者供图


在地震后一天里,杨朝华和同事在无水无电无住宿的条件下,救治了14名伤员,其中重伤员4名,6名伤员已被送至泸定县医院。


“14年过去了,和汶川地震那时不一样的是,从前空降兵冒死降落传回灾区情况,但现在很快会有无人机飞过来,航拍侦察。祖国强大了。”杨朝华告诉记者,地震第二天的下午,得妥镇到县里的直升机航线就已开通,伤者可直接送到县医院。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6日中午开始,华西医院多次紧急连线雅安市人民医院、甘孜州人民医院,进行9·5泸定地震重症伤员5G远程会诊。


“救死扶伤是天职,我们没有理由不拼命。”杨朝华说,有一线希望,就付出十分努力,让自己接诊的同胞“0”死亡,这是此行救援前医院的嘱托。


在没有路的地方


蹚出一条“生路”


“母子平安。”


两位医护人员,用四只手托举着啼哭的婴儿,喊出了这句话。


9月5日20时51分,地震发生8个小时后,首个“地震宝宝”在甘孜州人民医院出生,这也是泸定地震灾区出生的首个新生儿。


泸定震后首个“地震宝宝”出生了,母子平安。甘孜州人民医院供图


小男婴的妈妈孙晶(化名)是震中泸定县燕子沟镇大坪村的村民,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厨房做饭,被震塌的墙体恰好砸在了她的身上。余震中,孙晶被救援队送往医院,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句“母子平安”并不容易。


“产妇送到我们这里的时候,羊水已破,身上多处砸伤,一直让我们救救孩子。”


9月6日,参与救治孙晶的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医生蒋马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当时现场的医护人员看到孕妇可能存在胎膜早破,先兆临产,景区人民医院马上派出救护车向甘孜州人民医院转移。


当时泸定到海螺沟的道路塌方,没有路了。


“我们一边找信号联系救援队和医院,一边了解有没有其他路,妈妈太怕伤到孩子了,我们就抱着她,说要相信会好的。”蒋马回忆,后来州医院的妇产医生在半路对接,最后一起把孙晶平安送到医院,才顺利接生了这个娃娃。


“到了以后发现塌方严重,路全毁了,原来的路都找不到了。我们就在丛林里现场开路。”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飞豹救援分队队长李雷廷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山路崎岖,道路有坍塌,还要考虑到伤者的身体情况和余震,最后飞豹救援队一边开路,一边决定第二天一早将伤者转运至停机坪,再由飞鹰部队的直升机接应,将伤者转移到指定医院救治。


从前的青山绿水,如今满目疮痍。泸定县的青岗坪村和龙坝尾村面前有一条湍急的河流,那曾是村民洗衣取水的地方。地震之后山体坍塌了,把唯一一条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掩埋了。雅江消防救援大队到达现场后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决定在河流较窄地段用木桩架桥。


9月6日早上6点,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接替雅江大队建起了独木桥。


当天下午,参与救援的康定市森林消防中队中队长刘磊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前一天晚上只有3根比较细的树桩,后来继续加固了独木桥,所有的老人和孩子都可以从对岸过桥,被困的100多名村民获救了。


地震发生48小时后,还有很多这样的“路”,让人湿了眼框。


在磨西镇海螺沟,甘孜特警突击救援小组发现一名男子被压在垮塌的房子下面,挖掘机等救援设备无法到达,救援人员徒手刨,最后人被解救了。


在震区持续开展救援时,甘孜特警队员被湍急的流水拦住去路,他们用身体和绳索搭建桥梁,徒手爬绳索前往对岸,上演“飞夺泸定桥”。


泸定磨西镇青岗坪村,因连续下雨,河流上涨桥梁垮塌,森林消防员自制担架,脚踩木桥抬伤员过河。


由磨西镇通往海螺沟景区的道路,被山体滑坡阻断,蜀道集团的工作人员,通过挖掘机在绝壁之上抢通道路,他们打通的,是一条灾区人民的生命通道。


在没有路的地方,蹚出一条“生路”,这是全部参与救灾人的信念。


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抗震救灾安置点,被救群众说,看到党旗国旗,就安心了。四川日报记者赵荣昌摄


在未来,首个“地震宝宝”的人生里,会一直有一个标签,提示自己是如何在爱里出生和长大的;已经51岁、有了白头发的杨朝华是人生中第四次参加地震救援,他说,正是因为见多了生死,才更知生的可贵。更何况,那是同胞。在救援人员的脚下,湍急河水上的绳索是路、坍塌的高山是路、绝壁上也必须挖出路……他们说,只有蹚出一条路,伤员才能有生路。


“现在又是余震,又是风雨交加。”9月8日凌晨,在震中得妥镇的杨朝华向健康时报记者发来了这样一条消息,然后补了一句:我也是个老人了,但还有力气。


一代人守护一代人,这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国人。


(健康时报记者 张赫 徐婷婷 赵苑旨 王振雅 石梦竹 实习记者 杨晓露 侯佳欣 张爽)



“阿坝,汶川。”


四个字的标牌,异常醒目,被缝在橘黄色衣服的袖子上。


穿着这身消防员衣服的救灾男孩张自立,正双手托抱着一个小婴儿。不熟练的姿势以及眼神里投射出的紧张,所有人都能看得出,他太想保护好这个孩子了。


汶川消防员张自立怀抱2个月大婴儿,他曾在汶川地震时受到帮助,网友亲切地称呼他为“汶川哥哥”。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9月7日晚,在四川泸定地震发生48小时后,汶川和泸定被一张照片串联了起来,引无数人感慨。


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战士盛于峰微笑地抱着一名刚刚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婴儿;14年后的2022年,泸定地震,在汶川地震后长大的消防员张自立抱着一名婴儿从灾区疏散。变的是时光流转,不变的是对生命的珍视。


截至9月8日12时,地震已造成86人死亡(泸定县50人、石棉县36人)、35人失联、400余人受伤(其中危重伤13人、重伤39人),目前在院治疗250余人。


这场自然灾难的救援,是前线救援队的争分夺秒和全力以赴,是无数个让人泪目又心疼的奋不顾身,也是牵动着14亿人的齐心祈愿。


距离震中9公里的泸定县得妥镇山路不通,水路是转运伤员的唯一通道。受访者供图


“退休的医生都回来了”


“今天刚接诊了一位救援队送来的妇女,查房时她告诉我,昨天上山和同村同伴摘核桃,刚到山上就地震了,亲眼看到身边的同伴儿被落石砸中,当场遇难。说到这就哭起来,她说现在依然很害怕,谢谢大家救了她。”


9月6日下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副教授胡钦胜告诉记者,到雅安支援的灾后第一天,这一幕最让他心痛。后来这位大姐告诉他,以后她更要好好地活。


胡钦胜和另外三位同事是华西医院赴灾区的第二批队员,定点支援雅安市人民医院。而他的同事、华西医院应急创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朝华,则在得知地震消息不到半小时,就从医院起身,带着8位同事一起,开着两辆装满物资的救护车,去到了距离震中只有9公里的泸定县得妥镇。


“目前住院的患者里,还有十多位需要手术,还有一位比较重的伤员,坠石砸到头部,颅内出血,全身多处骨折,呼吸和神经系统创伤也很大,整个人是休克状态,比较危险。”9月6日,胡钦胜告诉记者,目前还有4位患者在雅安市人民医院ICU抢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副教授胡钦胜(左)在雅安市人民医院紧急救治伤员。受访者供图


同样支援雅安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吴孝文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当地村民全都自发加入救援,那位妇女就是被村民发现,然后和救援队一起送到了医院。在这种灾难环境里,没有人多想,看到有伤员就去救。


“一位村民一直是跑着的,送来一个伤员就马上冲出去。后来我拽住他问着急去哪儿?自己有没有受伤?他只说了一句‘救援人员,不熟悉路。’”吴孝文说,从凌晨到晚上,最让他感动的除了这些幸存村民,雅安市人民医院骨科一共15人,当天全部集结完毕,连退休医生都赶回来了。


伤员在和吴孝文交流的过程中,提到最多的感受就是:这次地震来得太急。“往常都是左右晃,还有点时间去反应,但这次是垂直着直接就往下掉,没有任何的预兆。”


胡钦胜预测,后续可能会有一个救治小高峰,因为在救援队的抢修中,灾区的山路陆续开通,很多伤员开始输送,医护人员也已经做好了物资和人员的准备,全力抢救。


“雅安市人民医院那些头发都白了的老人也回来了,和年轻人一样在奔走。他们都说,救人是第一。”胡钦胜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在泸定县距离震中30公里的某小学担任副校长的辛刚(化名),在地震的一瞬间,立即通知门卫拉响警报,组织学生有序避险逃生。


9月5日12时52分,“砰”的一声巨响。“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要马上通知门卫拉警报。但是震感太强烈了,我一站起来,差点就被晃倒。”辛刚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拉响警报以后,老师带着学生,总共上百余人,不到1分钟就完成了撤离工作,大家聚集在操场上,无一人受伤。


“我们对地震已经习以为常了,而且学校经常会组织演练工作。”辛刚告诉健康时报记者,感知到地震以后,老师和学生们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躲避,听到警报就马上有序地跑下了楼,来到安全地带,老师孩子们目前都安全。


雅安市石棉县幼儿园小朋友们有序疏散到操场,头顶着枕头防止受伤。受访者供图


“我们在救援现场,


太想让他们都活着”


“接到指令就集合,没有时间回家收拾行李。9个人,两辆车,直接就从医院出发了。”泸定县地震发生不到半小时,华西医院应急创伤中心副主任医师杨朝华就接到了指令,前往泸定县得妥镇。


9月7日晚,地震已经发生超过48小时,杨朝华和支援的同事一起随救援队来到了救灾现场。“那边新开通一条路,有生命迹象。”


“从下午4点到晚上9点,我们在旁边整整等了5个小时,所有人都在盼着,盼着救援队喊我们过去,说还有救。”但杨朝华没能盼到这一幕,看到那些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的村民,瞬间鼻子就酸了。


晚上11点,杨朝华给记者发来一条微信:“确认搜索完毕,我们才撤离。”


作为一个参与过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的救灾“老兵”,杨朝华感受不一样的是,这次地震比想象中严重,因为山多,人多。


“泸定县也都是山区,我们下午一点出发,从成都到震中心,200公里走了5个多小时。”杨朝华告诉记者,到了已经断水断电断网的得妥镇卫生院,发现整片山体坍塌,交通不能通。从前的紧急救援,至少给医护人员两小时时间回家准备,这次情况异常紧急,接到指令立即出发。杨朝华回忆,9月5日晚上6点多才到卫生院,马上和当地医护汇总了解情况。


“到这之前以为救援队连夜可以打通道路,虽然救援队一直没停歇,一宿还是没有打通,我们晚上就在救护车上休息。”因为一直断网断电,杨朝华震后第二天中午12点才陆续与前方救援队取得联系。


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原副总队长刘向阳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此次的泸定地震,与2013年的雅安地震和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因为同属山区地震,救援难度不相上下。


消防员手脚并用攀爬斜坡,只为快点赶到灾区。四川消防供图


山区地震后,一般都会伴随着山体滑坡和崩石,给救援人员最快速度到达现场带来困难。而且山区受地理环境影响,一般逃生范围也较小,无法提供更大的空旷场地。如果发生降雨,昼夜温差加大,高强度、长时间的作业易造成失温,对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影响救援进度。不仅如此,原来崩塌或裂开的山体受到大雨的冲击还会造成泥石流,对道路进行再度破坏,阻碍救援进度。


“没有路了,唯一的交通就剩下了冲锋舟,走水路。消防官兵用橡皮艇从水路送出病人,到接驳点,在得妥镇联合村隧道口救护车中进行医疗救援。”杨朝华告诉记者,为了第一时间抢救伤员,他和同事们就在救援现场等,站着累了就蹲着,等着救援伤者。“我们太想让他们都活着!”


消防官兵用橡皮艇将受伤人员从水路送到接驳点。受访者供图


在地震后一天里,杨朝华和同事在无水无电无住宿的条件下,救治了14名伤员,其中重伤员4名,6名伤员已被送至泸定县医院。


“14年过去了,和汶川地震那时不一样的是,从前空降兵冒死降落传回灾区情况,但现在很快会有无人机飞过来,航拍侦察。祖国强大了。”杨朝华告诉记者,地震第二天的下午,得妥镇到县里的直升机航线就已开通,伤者可直接送到县医院。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6日中午开始,华西医院多次紧急连线雅安市人民医院、甘孜州人民医院,进行9·5泸定地震重症伤员5G远程会诊。


“救死扶伤是天职,我们没有理由不拼命。”杨朝华说,有一线希望,就付出十分努力,让自己接诊的同胞“0”死亡,这是此行救援前医院的嘱托。


在没有路的地方


蹚出一条“生路”


“母子平安。”


两位医护人员,用四只手托举着啼哭的婴儿,喊出了这句话。


9月5日20时51分,地震发生8个小时后,首个“地震宝宝”在甘孜州人民医院出生,这也是泸定地震灾区出生的首个新生儿。


泸定震后首个“地震宝宝”出生了,母子平安。甘孜州人民医院供图


小男婴的妈妈孙晶(化名)是震中泸定县燕子沟镇大坪村的村民,地震发生时她正在厨房做饭,被震塌的墙体恰好砸在了她的身上。余震中,孙晶被救援队送往医院,但更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句“母子平安”并不容易。


“产妇送到我们这里的时候,羊水已破,身上多处砸伤,一直让我们救救孩子。”


9月6日,参与救治孙晶的海螺沟景区人民医院医生蒋马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当时现场的医护人员看到孕妇可能存在胎膜早破,先兆临产,景区人民医院马上派出救护车向甘孜州人民医院转移。


当时泸定到海螺沟的道路塌方,没有路了。


“我们一边找信号联系救援队和医院,一边了解有没有其他路,妈妈太怕伤到孩子了,我们就抱着她,说要相信会好的。”蒋马回忆,后来州医院的妇产医生在半路对接,最后一起把孙晶平安送到医院,才顺利接生了这个娃娃。


“到了以后发现塌方严重,路全毁了,原来的路都找不到了。我们就在丛林里现场开路。”成都市消防救援支队飞豹救援分队队长李雷廷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山路崎岖,道路有坍塌,还要考虑到伤者的身体情况和余震,最后飞豹救援队一边开路,一边决定第二天一早将伤者转运至停机坪,再由飞鹰部队的直升机接应,将伤者转移到指定医院救治。


从前的青山绿水,如今满目疮痍。泸定县的青岗坪村和龙坝尾村面前有一条湍急的河流,那曾是村民洗衣取水的地方。地震之后山体坍塌了,把唯一一条与外界联系的桥梁掩埋了。雅江消防救援大队到达现场后想了很多办法,最终决定在河流较窄地段用木桩架桥。


9月6日早上6点,甘孜州森林消防支队接替雅江大队建起了独木桥。


当天下午,参与救援的康定市森林消防中队中队长刘磊告诉健康时报记者,前一天晚上只有3根比较细的树桩,后来继续加固了独木桥,所有的老人和孩子都可以从对岸过桥,被困的100多名村民获救了。


地震发生48小时后,还有很多这样的“路”,让人湿了眼框。


在磨西镇海螺沟,甘孜特警突击救援小组发现一名男子被压在垮塌的房子下面,挖掘机等救援设备无法到达,救援人员徒手刨,最后人被解救了。


在震区持续开展救援时,甘孜特警队员被湍急的流水拦住去路,他们用身体和绳索搭建桥梁,徒手爬绳索前往对岸,上演“飞夺泸定桥”。


泸定磨西镇青岗坪村,因连续下雨,河流上涨桥梁垮塌,森林消防员自制担架,脚踩木桥抬伤员过河。


由磨西镇通往海螺沟景区的道路,被山体滑坡阻断,蜀道集团的工作人员,通过挖掘机在绝壁之上抢通道路,他们打通的,是一条灾区人民的生命通道。


在没有路的地方,蹚出一条“生路”,这是全部参与救灾人的信念。


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抗震救灾安置点,被救群众说,看到党旗国旗,就安心了。四川日报记者赵荣昌摄


在未来,首个“地震宝宝”的人生里,会一直有一个标签,提示自己是如何在爱里出生和长大的;已经51岁、有了白头发的杨朝华是人生中第四次参加地震救援,他说,正是因为见多了生死,才更知生的可贵。更何况,那是同胞。在救援人员的脚下,湍急河水上的绳索是路、坍塌的高山是路、绝壁上也必须挖出路……他们说,只有蹚出一条路,伤员才能有生路。


“现在又是余震,又是风雨交加。”9月8日凌晨,在震中得妥镇的杨朝华向健康时报记者发来了这样一条消息,然后补了一句:我也是个老人了,但还有力气。


一代人守护一代人,这就是生生不息的中国人。


(健康时报记者 张赫 徐婷婷 赵苑旨 王振雅 石梦竹 实习记者 杨晓露 侯佳欣 张爽)



:

【本文标题和网址】四川大地震感动故事(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感人故事) www.chun1983.cn/cjxs/121290.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