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借物抒情诗有哪些?(借物抒情的诗句有哪些)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干货 /  2023-05-02 17:5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借物抒情诗有哪些?(借物抒情的诗句有哪些),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1330个字,大小约为95KB,预计浏览完需要54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10首经典咏物诗词,一首一个千古名句,最爱苏轼和陆游的!

唐德宗贞元年间,年仅十六岁的白居易来到长安,谒见当时的文坛大佬顾况。


白居易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看了他的名字:白居易。


旋即说道:居长安,大不易。


他翻看白居易的诗作,当他读到开头的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叫绝。


他说:写出这样的诗作,居长安也容易呀。


众所周知,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萋萋芳草喻送别的不舍之情,千古为之传诵。


在诗词中,不管优秀的咏物诗,诗人们以物抒心,托物言志,用花木虫鸟诉说着内心的感受。


诗词君分享十首咏物诗,每一首都是经典名作,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01


最高洁傲世的咏蝉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是贞观年间的名臣,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他觉得自己像极了蝉。


蝉垂下触须吸吮着甘甜的露水,稀疏的梧桐之上,不时传来蝉清远的声音。正是因为站得高,声音才传得远,而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讲述了这样一个哲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能力到位了,自然就是声扬海外,不需要借势。


02


最惊心动魄的咏石灰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明代名臣,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于谦一生都如诗中所说,坚持原则和自我,谱写了一曲人生的赞歌。


03


最清空脱俗的咏雪词: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宋·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到南宋时,咏物词已进入成熟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美。


史达祖以细腻的笔触,绘形绘神,写出春雪的特点,以及雪中草木万物的千姿百态。


此词题为“咏春雪”,却无一字道“雪”字,但又无一字不在写雪。


全词始终紧扣春雪纤细的特点来写,“巧沁兰心,偷粘草甲”、“碧瓦难留”、“轻松纤软”均准确把握了春雪的特征。


冬雪带来的是寒冷,而春雪带来的则是希望。


04


最意味深长的咏竹诗: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764年,杜甫在成都依附严武,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这一天,在严武家宴饮,看着窗外的竹子,杜甫写下此诗,表达希望得到严武提携与栽培,最终“拨云见日”。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的呼吁和预见提醒人们:对于一个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应该予以保护扶持,而不要让它受到戕害摧残。


中国人总是很委婉的表达内心的意愿。


05


最傲然不屈的咏梅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咏梅的绝唱,也是陆游一生坚贞不屈的写照。


陆游一生都坚持抗金,至死未休,可南宋朝廷却是主和派占上风。


仕途不顺、人生坎坷都没有改变陆游的坚持,一如梅花。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孤独的生长在断桥边,寂寞地承受着风雨,忍受着哀愁。她听任百花的忌妒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零,落在尘土中,粉身碎骨碾作尘,清香依然留存。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在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06


最平淡而思致的咏蜂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咏蜂诗讽喻不劳而获者,对劳动者充满了同情。


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山野,到处都可以见到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身影。辛苦酿成的蜜主要是用来供养蜂王,或被人所用,自己享用的却很少,诗人替蜜蜂发出了“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不平之鸣。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咏叹蜜蜂终生徒劳,所获甚少,使人感慨无穷。


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而埋头苦干的劳动者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早起勤耕作,归来带月光,酝酿生活的蜜。积极向上,努力前行,你会成为照亮自己亦照亮别人的那束光。


07


最凄迷深远的咏蟋蟀词: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齐天乐·蟋蟀》


宋·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篇咏物词,借描写蟋蟀悲鸣,倾泻人间幽恨。


词中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诗人、思妇、客子、帝王、儿童等不同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篇中来。


其中,不仅有词人自伤身世的喟叹,而且还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灭亡与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心于暂时安乐的可悲现实。


陈廷焯说:“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


不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孤身在家的思妇,各有各的忧愁。


08


最幽怨缠绵的咏柳絮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在苏轼笔下,柳絮像花又不是花,而是离人泪。


这是一个思妇,面对漫天飞舞的柳絮,觉得这微小之物蕴含着无限的情思,像极了柔弱的自己。


她醉倒了,在梦里,她飞越千里,到了情郎的所在,却又被黄莺击碎了美梦。那空中的柳絮呀,像是我的泪水。


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


杨花与思妇,在词中互隐互现,细看对方,都是镜中的自己。


09


最气势凌厉的咏菊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黄巢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没有一个黑夜不会逾越,没有一个黎明不会到来。


10


最清新鲜丽的咏山泉诗: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咏山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也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


腊八粥风味清淡,与肉不一样,却甚得词人喜欢。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活气。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中,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我愿化为一股山泉,澹泊、清净,过完此生。


人有太多的情绪要发泄,有太多的感情要倾诉,投之于物上,方有咏物诗。


在诗中,有人生的坚持,有人生的理想,更有情感的写照。


如果你也有时间,就来读一读这些咏物诗吧,在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


苏轼的《阳关曲》,简单四句借物写人抒情,玩笑之语却成经典佳作

一提到《阳关曲》,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上过学的应该都知道这首名句。后来这首诗成为了一个词牌名——《阳关曲》,常以送别为主题,而今天我们说的苏轼这首也是其中一首。苏轼借物写人,借她人写自己,堪称绝妙。


《阳关曲·答李公择》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


使君莫忘霅溪女,还作阳关肠断声。


苏轼在杭州曾做了四年的通判,后来又到山东做了两年的太守,随后又去了徐州赴任,这首词也就是在赴任的途中所作,也就是现在的济南地界。


春光明媚的济南城,一场雪之后,天色也刚好放晴,我骑马刚踏入龙山镇,顿时感觉马蹄轻盈。李太守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曾在霅溪畔时遇到的那个歌女,她当时还不时地唱出令人肠断的阳关歌曲,让人魂牵梦绕。


“济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龙山马足轻”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以及对途中情况的叙述,传达出轻松,欢快的心情。


既是对初春景色的描写,阳光明媚,白雪融化,既写了物,又是借物写人,体现出人将见到久别的朋友时那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非常的巧妙。


之后又提到之前的往事,在湖州歌女送别的深情。李常来齐州前,曾任湖州知州,而苏轼由杭州赴密州上任时,曾到访李常于湖州,往事在这一刻都历历在目。


临别之时歌女弹唱,唱声句句伤心,煽情至极。歌女之间尚有如此之深的感情,又何况你我兄弟之情呢?到此,苏轼把对李常的思念之情已经铺满了纸端。


人常说这是戏虐之语,但我却从中感受到了浓浓的深情,让人读之动情,至于情有多深,恐怕只有苏李二人才知道了。


历史记载,李常字公择,和苏轼一样,也是一个饱读诗书,忧国忧民的人物,与苏轼之交很深。苏轼在徐州来往的朋友很多,但是接待规格最高的就是李常。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他们之间的兄弟之情有多深了。


苏轼有很多的作品都是他的真情表达,都是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感情,也是对自己生平一些故事的记录。苏轼的豁达值得我们去学习,苏轼的为人处世更是值得我们效仿。今天小编推荐的这套“最美诗词”中就有一本《苏轼词传》。


这本《苏轼词传》选取了苏轼一生所作的最为经典的作品,结合这些诗词,就能体会到当时苏轼的内心活动,以及当时的人文风情。在这本词传中苏轼的作品不再只是冰冷冷难懂的文言文,而是作品和生活背景,故事等相结合,让你读起来更易懂,更有感触。让苏轼这个人物更加的鲜活。


此外,这套书中还有《辛弃疾词传》,《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一共六本诗词,分别记录了六位文人作家的生平经历和有趣的故事。


除了苏轼,读《辛弃疾词传》会让我们看懂辛弃疾内心那一腔报国热情无处施展的无奈,他把自己对国家的爱全都写在了他的诗词中,当你读懂他的诗词的时候,也就懂得了他的人生。


大家可以利用自己的空隙时间品读一下,感受这六位文人诗词的美妙,感受古代的风俗习惯,当我们被诗词所熏陶的时候,自己的文化素养也自然就提升了。



10首经典咏物诗词,一首一个千古名句,苏轼和陆游的最经典

唐德宗贞元年间,年仅十六岁的白居易来到长安,谒见当时的文坛大佬顾况。




白居易呈上自己的诗作,顾况看了他的名字:白居易。




旋即说道:长安居,大不易。




他翻看白居易的诗作,当他读到开头的诗句“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拍案叫绝。




他说:写出这样的诗作,居长安也容易呀。




众所周知,这句诗出自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萋萋芳草喻送别的不舍之情,千古为之传诵。




在诗词中,不管优秀的咏物诗,诗人们以物抒心,托物言志,用花木虫鸟诉说着内心的感受。




分享十首咏物诗,每一首都是经典名作,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1、最高洁傲世的咏蝉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是贞观年间的名臣,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他觉得自己像极了蝉。




蝉垂下触须吸吮着甘甜的露水,稀疏的梧桐之上,不时传来蝉清远的声音。正是因为站在高远,声音才传得远,而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




“居高能致远”虞世南说得一个哲理: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能力到位了,自然就是声扬海外,不需要借势。






2、最惊心动魄的咏石灰诗: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是明代名臣,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




石灰石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才能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成为传世的名句,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于谦一生都如诗中所说,坚持原则和自我,谱写了一曲人生的赞歌。




于谦的“石灰精神”成为后世英勇卓绝的象征。






3、最清空脱俗的咏雪词: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


宋·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黏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寒炉重暖,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咏物词主要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到南宋时,咏物词已进入成熟期,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更重视写作技巧和形式美。




史达祖以细腻的笔触,绘形绘神,写出春雪的特点,以及雪中草木万物的千姿百态。




此词题为“咏春雪”,却无一字道着“雪”字,但又无一字不在写雪。




全词始终紧扣春雪纤细的特点来写,“巧沁兰心,偷粘草甲”、“碧瓦难留”、“轻松纤软”均准确把握了春雪的特征。




冬雪带来的是寒冷,而春雪带来的则是希望。






4、最意味深长的咏竹诗: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764年,杜甫在成都依附严武,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这一天,在严武家宴饮,看着窗外的竹子,杜甫写下此诗,表达希望得到严武提携与栽培,最终“拨云见日”。




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好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只要不被摧残,新竹一定可以长到高矗云霄。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的呼吁和预见提醒人们:对于一个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应该予以保护扶持,而不要让它受到戕害摧残。




中国人总是很委婉的表达内心的意愿。






5、最傲然不屈的咏梅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是一首咏梅的绝唱,也是陆游一生坚贞不屈写照。




陆游一生都坚持抗金,至死未休,可南宋朝廷却是主和派占上锋。



仕途不顺,人生坎坷都没有改变陆游的坚持,一如梅花。不媚俗,不屈服,清真绝俗,忠贞不渝的情怀与抱负。




孤独的生长在断桥边,寂寞地承受着风雨,忍受着哀愁。她听任百花的忌妒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零,落在尘土中,粉身碎骨碾作尘,清香依然留存。




这首咏梅词,通篇未见“梅”字,却处处传出“梅”的神韵,对梅的赞咏中,显示词人身处逆境而矢志不渝的崇高品格。






6、最平淡而思致的咏蜂诗: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首咏蜂诗讽喻不劳而获者,对劳动者充满了同情。




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在山野,到处都可以见到蜜蜂忙忙碌碌采蜜的身影。辛苦酿成的蜜主要是用来供养蜂王,或被人所用,自己享用的却很少,诗人替蜜蜂发出了“为谁辛苦为谁甜”的不平之鸣。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咏叹蜜蜂终生徒劳,所获甚少,使人感慨无穷。




随着时代的前进,劳动光荣成为普遍观念,“蜂”越来越成为一种美德的象征,而埋头苦干的劳动者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肯定。




早起勤耕作,归来带月光,酝酿生活的蜜。积极向上,努力前行,你会成为照亮自己亦照亮别人的那束光。






7、最凄迷深远的咏蟋蟀词: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齐天乐·蟋蟀


宋·姜夔




丙辰岁,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末利花间,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寻亦得此。蟋蟀,中都呼为促织,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




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这篇咏物词,借描写蟋蟀悲鸣,倾泻人间幽恨。




词中以蟋蟀的鸣声为线索,把诗人、思妇、客子、帝王、儿童等不同的人事巧妙地组织到一篇中来。




其中,不仅有词人自伤身世的喟叹,而且还曲折地揭示出北宋王朝的灭亡与南宋王朝苟且偷安,醉心于暂时安乐的可悲现实。




陈廷焯说:“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




不论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还是孤身在家的思妇,各有各的忧愁。






8、最幽怨缠绵的咏柳絮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在苏轼笔下,柳絮像花又不是花,而是离人泪。




这是一个思妇,面对漫天飞舞的柳絮,觉得这微小之物蕴含着无限的情思,像极了柔弱的自己。




她醉倒了,在梦里,她飞越千里,到了情郎的所在,却又被黄莺击碎了美梦。那空中的柳絮呀,像是我的泪水。




全词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神,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




杨花与思妇,在词中互隐互现,细看对方,都是镜中的自己。






9、最气势凌厉的咏菊诗: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


唐·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花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黄巢借咏菊以抒抱负,境界瑰丽,气魄恢宏,笔势刚劲,格调雄迈,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胄,手擎长剑,气冲霄汉的英雄形象。




“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句,语调斩截,气势凌厉,对后世许多有志之士的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没有一个黑夜不会逾越,没有一个黎明不会到来。






10、最清新鲜丽的咏山泉诗: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咏山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这是一首别致的山水诗,也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




腊八粥风味清淡,与肉不一样,却甚得词人喜欢。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中,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




我愿化为一股山泉,澹泊、清净,过完此生。








人有太多的情绪要发泄,有太多的感情要倾诉,投之于物上,方有咏物诗。




在诗中,有人生的坚持,有人生的理想,更有情感的写照。




如果你也有时间,就来读一读这些咏物诗吧,在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



陕西网渭南站编辑:郝豆


咏物诗词6首,杜甫的喜悦,苏轼的情意绵绵

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歌诗合为情而发”。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己的志向情操,这就是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常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咏物诗的目的不在“物”,而在“情”。“物”只是一个载体。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咏物诗词吧。


1.少年游·重阳过后

宋代:晏殊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朱阑向晓,芙蓉妖艳,特地斗芳新。


霜前月下,斜红淡蕊,明媚欲回春。莫将琼萼等闲分,留赠意中人。


在木芙蓉这一主角出场之前,词人先以萧瑟秋风、落叶庭树作铺垫,衬托出芙蓉花艳丽高洁的风姿,有不见其花先闻其香的效果。咏物诗词一般都会寄寓


2.鹧鸪天·桂花

宋代: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李清照的这首咏物词咏物而不滞于物。草间或以群花作比,或以梅菊陪衬,或评骘古人,从多层次的议论中,形象地展现了她那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尔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3.南轩松

唐代:李白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此诗借用“孤松”、“清风”、“游云”、“日夕”、“苔绿”、“秋烟”、“苔绿”、“云霄”、“染”、“凌”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侧面衬托出“孤松”潇洒高洁、顽强挺拔的品性,表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道明诗人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4.苏幕遮·草

宋代:梅尧臣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宋沈义父云:“咏物词,最忌说出题字。”(《乐府指迷》)这首咏草词虽不着一“草”字,却用环境、形象、神态的描绘,将春草写得形神俱备。词中,上片以绮丽之笔,突出雨后青草之美;下片以凄迷之调,突出青草有情,却反落入苍凉之境。


5.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6.减字木兰花·花

宋代:苏轼


玉房金蕊。宜在玉人纤手里。淡月朦胧。更有微微弄袖风。


温香熟美。醉慢云鬟垂两耳。多谢春工。不是花红是玉红。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运用了以物代人的手法,在花人之间反复掂掇,造成情意绵绵的意境,构思新颖纤巧,独具艺术风采,形象的写出了玉人之美。短短四十四个字,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婉约柔美,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容情于景,本是效仿李白《清平调词》所做,但是刻画之高法却不比李白差,首咏人,次咏花,借的美丽衬托出人的美丽。


“相与济苍生”,8首古诗词说尽古今英雄的深沉大爱

心心复心心[1]”,爱永远是每个人的必需品


郎骑竹马来[2]”,带来天真的爱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3]”,道出缠绵的爱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4]”,那是深切的爱


而有一种爱传递了千年


这种爱有“繁霜尽是心头血[5]”的真挚


这种爱有“粉骨碎身全不怕[6]”的勇敢


有“不要人夸颜色好[7]”的超然


这就是古今英雄“相与济苍生[8]”的深沉大爱



-拓展阅读-


1.心心复心心


出自唐代孟郊的《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心连着心心连着心,缔结爱情务必深刻。


《结爱》,一题作《古结爱》。就题目的字面意义,即是夫妻二人缔结爱情,表白爱情的意思。具体到这首诗,它就是借古人之题,来表达夫妻二人的离别之情。


复:重复,连结。


结爱:订约爱情。结,缔结。


务:务必,一定。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jīn)。


一度将要离别,千回百次扯拽衣襟。


一度:一次,一回。


结衣襟:古代男女青年约定恋情,须穿上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纹样式的结子——即表示同心结,用于象征爱情。结,结扎,这里有拉、拽的意思。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扯住我在家独自守着忠贞,扯住你早日回头的心意。


早归意:早日回家的意思。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开始知道扯住衣裳,还不如缔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坐着缔结爱走着也缔结爱,缔结爱到一百年。


百年月:即白头到老。


  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的主题。“心心复心心”,就是你的心连着我的心,我的心也连着你的心,夫妻二人的心永远相连,永远心心相印。


  这首《结爱》,全诗围绕一个结字,用字不避重复,句式近乎复沓,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张力地点明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的爱情密码。结订婚衣裳仅仅是一种约定仪式,而结心肠可以结百年之好。诗意饶有风味,隽永无穷。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两句一结,韵律铿锵,艺术上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点题,诗人首先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两人相爱,自然务求爱得深挚,爱在深处。要心心相连,心心相印,在各自的心灵深处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植根于感情的沃土,割去了物欲牵累,摆脱了世俗羁绊,才算是纯洁的爱,高尚的爱。这其实是诗人的爱情观,也是全诗的魂魄所在。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这两句对仗工整,“一度”“千回”恰相映衬,说明相爱的人在离别之际是何等依恋。


  如果说诗歌前两句是点明主题,那么诗歌的末两句则是闺妇的良好心愿。她与丈夫结爱不是结一日之欢,也不是结青春之欢,而是要结百年之好,白头到老。这种发自心底的呼唤,在旧社会妇女无权无地位的情况下,代表着广大妇女的共同心愿,前后照应,艺术效果较好。


2.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出自唐代李白的《长干行二首》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在门前折花做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你骑着竹马过来,围绕井栏旋转奔跑,我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未尝 一作:尚不)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抱柱信:典出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十六君远行,瞿(qú)塘滟(yàn)滪(yù)堆。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鸣)


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天上哀:哀一作“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


迟行迹:迟一作“旧”。生绿苔:绿一作“苍”。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胡蝶 一作:蝴蝶)


八月里,黄色的蝴蝶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忆妾(qiè)深闺(guī)里,烟尘不曾识。


想当初我在深闺的时候,不曾见识烟尘。


忆妾深闺里:妾一作“昔”。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整天在沙头等候风色。


沙头:沙岸上。风色:风向。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


下:一作“在”。


巴陵:今湖南岳阳。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八月西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


发:出发。


扬子:扬子渡。


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


来来去去,聚少离多,悲伤几何?


湘潭(tán)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什么时候到湘潭呢?我最近天天梦见那里大起风波。


湘潭:泛指湖南一带。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昨夜又见狂风吹度,吹折了江头的大树。


淼(miǎo)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江水淼淼,昏暗无边,夫君啊你在何处?


淼淼:形容水势浩大。


好乘浮云骢(cōng),佳期兰渚东。


我将乘坐浮云骢,与你相会在兰渚东。


浮云骢:骏马。西汉文帝有骏马名浮云。


兰渚:生有兰草的小洲。


鸳(yuān)鸯(yāng)绿蒲上,翡(fěi)翠锦屏中。


鸳鸯嬉戏在绿蒲池上,翡翠鸟儿绣在锦屏当中。


翡翠:水鸟名。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


自顾自怜才十五岁多,面容正如桃花一般嫣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哪里想到嫁为商人妇,既要愁水又要愁风。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两首》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旬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是两首爱情叙事诗。第一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第二首诗恰似第一首诗中的少妇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此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少妇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这首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少妇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第一首诗相比起来,第二首诗显得要稍逊一筹。第二首诗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少妇时期入手, 而第一首诗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 ,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第二首诗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透过第一首诗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第二首诗略显平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因此,第一首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长干行二首》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


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出自宋代晏殊的《玉楼春·春恨》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离愁 一作:离情)


在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年少的人总是能轻易的抛弃送别之人登程远去。楼头传来的五更钟声惊醒了离人残梦,花底飘洒的三月春雨增添了心中的愁思。


长亭路:送别的路。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残梦:未做完的梦。


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那相思是没有尽头,永不停止。


一寸:指愁肠。


还:已经。


缕:千丝万缕。比喻离恨无穷。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绿杨芳草长亭路”,上片起句写春景、别亭和去路,用以衬托人的感情。因为就是在这芳草连天、绿杨茂密的长亭外、古道边,那年少的游子与自己的心上人告别了。无边的“绿杨芳草”所描绘出的一派春光春景,给离别愁怨的抒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笔而悟。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二句,极写相思之苦,哀怨之切。残梦依稀,钟鼓伤情;细雨迷蒙,离情更苦,这正是那被抛弃的真情的悲哀。这两句不仅有着音节对仗工整之妙,更表现了幽咽婉转的意境之美。缠绵含蓄的轻歌低叹,真切浑成的着意抒发,把暮春三月的细雨,五更的残梦,楼头离人花下的寂寞,连同所有的相思都勾连成一片,缥渺轻飏,茫茫无际。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词为闺中人代言,述写相思之情,创作时间未详。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4.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创作背景


  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本首诗即是其中的第二首。


5.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出自明代戚继光的《望阙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銮(luán)。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十年:指


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宸銮:皇帝的住处。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繁霜”二句,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创作背景


  明嘉靖中,戚继光抗击倭寇,打击海盗,转战于闽、浙、粤之间,十年间屡立战功,基本扫清倭夷。先后调任浙江参军,福建总督,这首诗就是


6.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chuí)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yàn)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池头:池边。头: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qián)坤(kūn)。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年—1350年)期间。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有一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此诗就作于此。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


8.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出自唐代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qǐ)门。


何处是我们分手的地方?我们已经送到这京城的青绮门。


青绮门:长安东城最南边的一个城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青色,故又名青城门,或青绮门。


胡姬(jī)招素手,延客醉金樽(zūn)。


胡姬扬着其莲藕般的手臂,把我们招进酒楼醉饮。


胡姬:唐代胡人酒肆中的侍酒胡女。


延:招呼,邀请。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当您上马即将东行的时刻,请听一听我的肺腑之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xuān)。


您看那芳兰正被狂风摧折,日边的树枝上则聚集着喧四的雀群。


芳兰:芳香的兰草。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您一定记得晋代郭瑀手指飞鸿的故事,而我这笼中之鸟的心里却充满了矛盾。


飞鸿:以飞鸿比喻超脱世外的隐士。举手指飞鸿,据《晋书·郭瑀传》记载:晋人郭瑀隐居山谷中,前凉王张天锡派人去召他,瑀指着飞鸿对使者说:“这只鸟怎么可以装在笼子里呢?”这句表示自己要像鸿鸟一样展翅高飞,离开长安。


难具论:难以详说。


同归无早晚,颍(yǐng)水有清源。


祝您一路顺风,颖水源头将是我们共同的归隐之地,同归何必有早晚之分?


“同归”两句意为:我们早晚都要离开长安,一起隐居在清澈的颍水河畔。同归,指一同归隐。颍水,即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嵩山西南,流经登封四十公里,绕箕山而下,流入淮河。清源,源头水清。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sōng)岑(cén)。


您因怀念久别的颖水,又要回到颖水源头鲁山归隐去了。


忽:倏忽,很快的意思。


嵩岑:嵩山。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颖水边不要像许由那样用清水洗耳,您要洗一洗自己的心。


洗耳:典出许由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今箕山有许由冢、洗耳池。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洗耳只不过是徒买虚名,洗心才能心纯情真。


买名:骗取虚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高隐东山的谢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为他忘不了解救苍生的重任。


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自然会使诗人想起种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桥。这个地方原本就蕴蓄着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里胡姬殷勤招呼,举杯在手,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极。在朋友临当上马,相别即在顷刻之际,诗人含蓄地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这表面上是写诗人眼前容易看到的景物,但实际上是暗喻心中难以表达的感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鸟雀喧嚣,奸佞之臣得志猖狂;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诗人道出这么两句,彼此的心中都很了然,而却包含着很深广的忧愤。现实既是如此,诗人是这样来考虑他们彼此的出处行藏:“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的景象,也是暗喻心中所要表达的意思。“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像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是对政治污浊的深恶痛绝,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远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是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合归隐之情。历史上,著名隐士许由的事迹影响长远,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暗含着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这个诗题下的两首诗,虽可相对独立,但就思想内容而言,前一首要有后一首才更高,后一首则必须有前一首才完足。如果诗意仅止于同归颍水,追踪许由,那还只是一般诗人的手笔,而到了第二首把诗意翻进一层,才是李白所独到的境界。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体的、美好的、能够感触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十分洒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贵尽在不言之中了。“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只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论是进是退,是隐居还是出世,只有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首诗:“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就是说这首诗以立意取胜;“著笔平”,也就是用语朴实。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以藻饰,直抒胸臆,是汉魏风骨的继承。它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于全篇的浑成,即全篇作为一个整体,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诗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把丰富的思想感情紧缩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所以内容上十分有味。这首诗,决不是那些用词雕琢、一味铺陈语言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诗中提到送裴图南的地点为“长安青绮门”,可见此诗为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诗正作于此时。


心心复心心[1]”,爱永远是每个人的必需品


郎骑竹马来[2]”,带来天真的爱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3]”,道出缠绵的爱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4]”,那是深切的爱


而有一种爱传递了千年


这种爱有“繁霜尽是心头血[5]”的真挚


这种爱有“粉骨碎身全不怕[6]”的勇敢


有“不要人夸颜色好[7]”的超然


这就是古今英雄“相与济苍生[8]”的深沉大爱



-拓展阅读-


1.心心复心心


出自唐代孟郊的《结爱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心连着心心连着心,缔结爱情务必深刻。


《结爱》,一题作《古结爱》。就题目的字面意义,即是夫妻二人缔结爱情,表白爱情的意思。具体到这首诗,它就是借古人之题,来表达夫妻二人的离别之情。


复:重复,连结。


结爱:订约爱情。结,缔结。


务:务必,一定。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jīn)。


一度将要离别,千回百次扯拽衣襟。


一度:一次,一回。


结衣襟:古代男女青年约定恋情,须穿上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纹样式的结子——即表示同心结,用于象征爱情。结,结扎,这里有拉、拽的意思。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扯住我在家独自守着忠贞,扯住你早日回头的心意。


早归意:早日回家的意思。


始知结衣裳,不如结心肠。


开始知道扯住衣裳,还不如缔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坐着缔结爱走着也缔结爱,缔结爱到一百年。


百年月:即白头到老。


  开篇点题,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的主题。“心心复心心”,就是你的心连着我的心,我的心也连着你的心,夫妻二人的心永远相连,永远心心相印。


  这首《结爱》,全诗围绕一个结字,用字不避重复,句式近乎复沓,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张力地点明结衣裳不如结心肠的爱情密码。结订婚衣裳仅仅是一种约定仪式,而结心肠可以结百年之好。诗意饶有风味,隽永无穷。全诗直抒胸臆,一气呵成,两句一结,韵律铿锵,艺术上别具一格


  开篇两句点题,诗人首先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两人相爱,自然务求爱得深挚,爱在深处。要心心相连,心心相印,在各自的心灵深处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植根于感情的沃土,割去了物欲牵累,摆脱了世俗羁绊,才算是纯洁的爱,高尚的爱。这其实是诗人的爱情观,也是全诗的魂魄所在。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这两句对仗工整,“一度”“千回”恰相映衬,说明相爱的人在离别之际是何等依恋。


  如果说诗歌前两句是点明主题,那么诗歌的末两句则是闺妇的良好心愿。她与丈夫结爱不是结一日之欢,也不是结青春之欢,而是要结百年之好,白头到老。这种发自心底的呼唤,在旧社会妇女无权无地位的情况下,代表着广大妇女的共同心愿,前后照应,艺术效果较好。


2.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出自唐代李白的《长干行二首》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在门前折花做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你骑着竹马过来,围绕井栏旋转奔跑,我用手把玩着刚才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未尝 一作:尚不)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抱柱信:典出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十六君远行,瞿(qú)塘滟(yàn)滪(yù)堆。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鸣)


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天上哀:哀一作“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


迟行迹:迟一作“旧”。生绿苔:绿一作“苍”。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胡蝶 一作:蝴蝶)


八月里,黄色的蝴蝶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忆妾(qiè)深闺(guī)里,烟尘不曾识。


想当初我在深闺的时候,不曾见识烟尘。


忆妾深闺里:妾一作“昔”。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整天在沙头等候风色。


沙头:沙岸上。风色:风向。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


下:一作“在”。


巴陵:今湖南岳阳。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八月西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


发:出发。


扬子:扬子渡。


去来悲如何,见少别离多。


来来去去,聚少离多,悲伤几何?


湘潭(tán)几日到,妾梦越风波。


什么时候到湘潭呢?我最近天天梦见那里大起风波。


湘潭:泛指湖南一带。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昨夜又见狂风吹度,吹折了江头的大树。


淼(miǎo)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江水淼淼,昏暗无边,夫君啊你在何处?


淼淼:形容水势浩大。


好乘浮云骢(cōng),佳期兰渚东。


我将乘坐浮云骢,与你相会在兰渚东。


浮云骢:骏马。西汉文帝有骏马名浮云。


兰渚:生有兰草的小洲。


鸳(yuān)鸯(yāng)绿蒲上,翡(fěi)翠锦屏中。


鸳鸯嬉戏在绿蒲池上,翡翠鸟儿绣在锦屏当中。


翡翠:水鸟名。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李红。


自顾自怜才十五岁多,面容正如桃花一般嫣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哪里想到嫁为商人妇,既要愁水又要愁风。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两首》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旬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是两首爱情叙事诗。第一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第二首诗恰似第一首诗中的少妇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此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少妇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这首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少妇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第一首诗相比起来,第二首诗显得要稍逊一筹。第二首诗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少妇时期入手, 而第一首诗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 ,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第二首诗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透过第一首诗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第二首诗略显平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因此,第一首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长干行二首》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


3.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出自宋代晏殊的《玉楼春·春恨》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离愁 一作:离情)


在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的长亭古道上,年少的人总是能轻易的抛弃送别之人登程远去。楼头传来的五更钟声惊醒了离人残梦,花底飘洒的三月春雨增添了心中的愁思。


长亭路:送别的路。长亭:古代驿路上建有供行人休息的亭子。


年少抛人:人被年少所抛弃,言人由年少变为年老。


残梦:未做完的梦。


钟、三月雨:都是指思念人的时候。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天涯地角再远也有穷尽终了那一天,只有那相思是没有尽头,永不停止。


一寸:指愁肠。


还:已经。


缕:千丝万缕。比喻离恨无穷。


  此词抒写人生离别相思之苦,寄托了


  上片首句写景,时间是绿柳依依的春天,地点古道长亭,这是旅客小休之所,也是两人分别之处。


  “绿杨芳草长亭路”,上片起句写春景、别亭和去路,用以衬托人的感情。因为就是在这芳草连天、绿杨茂密的长亭外、古道边,那年少的游子与自己的心上人告别了。无边的“绿杨芳草”所描绘出的一派春光春景,给离别愁怨的抒发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年少”句叙述临行之际,闺女空自泪眼相看,无语凝咽,而“年少”的他却轻易地弃之而去。年少,是指思妇的“所欢”,也即“恋人”,据赵与时《宾退录》记载,“晏叔原见蒲传正曰:‘先君平日小词虽多,未尝作妇人语也。’传正曰:‘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岂非妇人语乎?’叔原曰:‘公谓年少为所欢乎,因公言,遂解得乐天诗两句:欲留所欢待富贵,富贵不来所欢去。’传正笔而悟。余按全篇云云,盖真谓所欢者,与乐天‘欲留年少待富贵,富贵不来年少去’之句不同,叔原之言失之。”这是晏几道为其父此词“年少”语所作的无谓辩解。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二句,极写相思之苦,哀怨之切。残梦依稀,钟鼓伤情;细雨迷蒙,离情更苦,这正是那被抛弃的真情的悲哀。这两句不仅有着音节对仗工整之妙,更表现了幽咽婉转的意境之美。缠绵含蓄的轻歌低叹,真切浑成的着意抒发,把暮春三月的细雨,五更的残梦,楼头离人花下的寂寞,连同所有的相思都勾连成一片,缥渺轻飏,茫茫无际。


  下片用反语,先以无情与多情作对比,继而以具体比喻从反面来说明。“无情”两句,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深衷:“一寸”指心,柳丝缕缕,拂水飘绵,最识离怀别苦。两句意思是说,无情怎似多情之苦,那一寸芳心,化成了千丝万缕,蕴含着千愁万恨。词意来自李煜“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蝶恋花》)。


  末两句含意深婉。天涯地角,是天地之尽头,故云“有穷时”。然而,别离之后的相思之情,却是无穷无尽的,正所谓“只有相思无尽处”。这里通过比较来体现出因“多情”而受到的精神折磨,感情真切而含蓄,对于那个薄幸年少,却毫无埋怨之语。此词写闺怨,颇具婉转流利之致,词中不事藻饰,没有典故,除首两句为叙述,其余几句不论是用比喻,还是用反语,用夸张,都是通过白描手段反映思妇的心理活动,亦即难以言宣的相思之情,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创作背景


  此词为闺中人代言,述写相思之情,创作时间未详。实际上,此词写思妇闺怨,用的的确是“妇人语”。


4.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出自唐代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zūn)前笑不成。


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像无情;只觉得酒宴上要笑笑不出声。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着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致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像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深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了出来。“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案头蜡烛有心还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客观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眼里烛芯却变成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创作背景


  这首组诗是诗人杜牧在公元835年(大和九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本首诗即是其中的第二首。


5.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出自明代戚继光的《望阙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chén)銮(luán)。


在大海的寒波中,我同倭寇周旋已有十年之久;我站在这里,遥望着京城宫阙。


十年:指


孤臣: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此处是自指。


宸銮:皇帝的住处。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我的心血如同千山万岭上的浓霜,洒向群峰,染红所有秋叶。


  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


  “繁霜”二句,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创作背景


  明嘉靖中,戚继光抗击倭寇,打击海盗,转战于闽、浙、粤之间,十年间屡立战功,基本扫清倭夷。先后调任浙江参军,福建总督,这首诗就是


6.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chuí)万凿(záo)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千、万:虚词,形容很多。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若:好像、好似;等闲:平常,轻松。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浑不怕 一作:全不怕)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


  相传有一天,于谦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于谦深有感触,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日后的人生追求。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yàn)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池头:池边。头: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qián)坤(kūn)。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史上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元顺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年—1350年)期间。王冕在长途漫游以后回到了绍兴,在会稽九里山有一梅花屋,自号梅花屋主。此诗就作于此。此时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


8.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出自唐代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qǐ)门。


何处是我们分手的地方?我们已经送到这京城的青绮门。


青绮门:长安东城最南边的一个城门,本名霸城门。因其门青色,故又名青城门,或青绮门。


胡姬(jī)招素手,延客醉金樽(zūn)。


胡姬扬着其莲藕般的手臂,把我们招进酒楼醉饮。


胡姬:唐代胡人酒肆中的侍酒胡女。


延:招呼,邀请。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


当您上马即将东行的时刻,请听一听我的肺腑之言。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xuān)。


您看那芳兰正被狂风摧折,日边的树枝上则聚集着喧四的雀群。


芳兰:芳香的兰草。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


您一定记得晋代郭瑀手指飞鸿的故事,而我这笼中之鸟的心里却充满了矛盾。


飞鸿:以飞鸿比喻超脱世外的隐士。举手指飞鸿,据《晋书·郭瑀传》记载:晋人郭瑀隐居山谷中,前凉王张天锡派人去召他,瑀指着飞鸿对使者说:“这只鸟怎么可以装在笼子里呢?”这句表示自己要像鸿鸟一样展翅高飞,离开长安。


难具论:难以详说。


同归无早晚,颍(yǐng)水有清源。


祝您一路顺风,颖水源头将是我们共同的归隐之地,同归何必有早晚之分?


“同归”两句意为:我们早晚都要离开长安,一起隐居在清澈的颍水河畔。同归,指一同归隐。颍水,即颍河,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嵩山西南,流经登封四十公里,绕箕山而下,流入淮河。清源,源头水清。


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sōng)岑(cén)。


您因怀念久别的颖水,又要回到颖水源头鲁山归隐去了。


忽:倏忽,很快的意思。


嵩岑:嵩山。


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


颖水边不要像许由那样用清水洗耳,您要洗一洗自己的心。


洗耳:典出许由故事。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今箕山有许由冢、洗耳池。


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


洗耳只不过是徒买虚名,洗心才能心纯情真。


买名:骗取虚名。


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


高隐东山的谢公究竟要被起用的,因为他忘不了解救苍生的重任。


谢公:指晋太傅太保谢安。安,少有重名,累辟皆不起,每游赏,必携妓以从。年四十,方有仕官意。桓温请为司马。简文帝死,桓温欲篡晋,以势劫安,安不为所动,温谋终不成。后为尚书仆射,领吏部,加后将军,一心辅晋。太元八年苻坚攻晋,加安征讨大都督,以总统淝水之战功,拜太保。卒赠太傅。


  公元743年(唐天宝二年),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诗正作于此时。 


  诗的开头,点明送别的地点。“长安青绮门”,是东去的行人辞别京城的起点,自然会使诗人想起种瓜的召平;再往前走,便是折柳分袂的灞桥。这个地方原本就蕴蓄着历史的感慨,加上酒店里胡姬殷勤招呼,举杯在手,更觉得思绪万千,别情无极。在朋友临当上马,相别即在顷刻之际,诗人含蓄地倾诉了他的肺腑之言:“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这表面上是写诗人眼前容易看到的景物,但实际上是暗喻心中难以表达的感情。芳兰摧折,贤能之士偏偏遭遇不幸;鸟雀喧嚣,奸佞之臣得志猖狂;风吹、日没,则是政治黑暗,国势渐衰的写照。在知友临别之际,诗人道出这么两句,彼此的心中都很了然,而却包含着很深广的忧愤。现实既是如此,诗人是这样来考虑他们彼此的出处行藏:“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手指飞鸿,并不一定是送别时实有的景象,也是暗喻心中所要表达的意思。“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扬雄《法言·问明篇》)。像鸿鸟一样高飞,离开长安,固然是对政治污浊的深恶痛绝,同时也还有出于实际的全身远祸的考虑。“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源”,表明两人对现实的认识很清醒,归趋也正相同。“颍水有清源”,既是地理的,是归隐之地;又是历史的,更符合归隐之情。历史上,著名隐士许由的事迹影响长远,也正似颍水的清源不竭。这也就暗含着对裴十八归隐的赞赏和慰藉。  


  这个诗题下的两首诗,虽可相对独立,但就思想内容而言,前一首要有后一首才更高,后一首则必须有前一首才完足。如果诗意仅止于同归颍水,追踪许由,那还只是一般诗人的手笔,而到了第二首把诗意翻进一层,才是李白所独到的境界。第二首起句便好:“君思颍水绿,忽复归嵩岑。”前一句的意思是:“您想念着碧绿清澄的颍水。”这一句把归隐的愿望写得十分形象,抽象的思想、意念化成了具体的、美好的、能够感触的形象。“忽复归嵩岑”,“忽复”两字表现出人的个性和情态,十分洒落、爽快,看淡功名富贵尽在不言之中了。“归时莫洗耳,为我洗其心。洗心得真情,洗耳徒买名。”许由洗耳的典故,用得灵活入妙。诗人在这里把许由这位上古的高士,临时拉来指桑骂槐,这是因为唐代以隐居为手段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之人,大有人在。李白很鄙视这种假隐士,所以他说不洗心而只洗耳,是矫情作伪,欺世盗名。诗人认为不论是进是退,是隐居还是出世,只有真正有经世济民的抱负和才干的人,才是超越流俗的大贤。李白平生最仰慕的古人之一谢安,正是这种典型。“谢公终一起,相与济苍生。”末句是诗人与友人临别赠言,相互劝勉、慰藉之词,洋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这首诗:“只写送别事,托体高,著笔平。”所谓“托体高”,就是说这首诗以立意取胜;“著笔平”,也就是用语朴实。这种写法,质朴自然,不加以藻饰,直抒胸臆,是汉魏风骨的继承。它不在于一字一句的奇警,而在于全篇的浑成,即全篇作为一个整体,铸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使读者想象和体会到诗人的胸襟气度、思想感情。由于诗的概括力很强,把丰富的思想感情紧缩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所以内容上十分有味。这首诗,决不是那些用词雕琢、一味铺陈语言的作品所能比拟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诗中提到送裴图南的地点为“长安青绮门”,可见此诗为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在翰林。唐玄宗无意重用他,更加上杨贵妃、高力士、张垍等屡进谗言。于是,他初到长安怀抱的希望终于破灭,打算离开长安。这首诗正作于此时。


:

【本文标题和网址】借物抒情诗有哪些?(借物抒情的诗句有哪些) www.chun1983.cn/cjxs/120799.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