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275个字,大小约为33KB,预计浏览完需要19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光明书话】
《朱永新谈读书》新书封面很是别致,满满一墙的书籍,散发着书香气息,好似在展示永新兄读过、写过的书。
永新兄在少年时代就是个勤奋的读书人,后来当老师,教人们如何读书;再后来担任了各种领导职务,他不仅自己“狂热”地读书写作,而且积极推广全民阅读活动。我和他最初相识,是在十几年前的两会期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建议,该提案得到了许多委员的呼应。2000年,朱永新出版了《我的教育理想》一书,该书可视为新教育理念的宣言、新教育理念的行动纲领。
在新教育理念的实施过程中,他逐年推出了多种丰富的阅读创意:倡导校园阅读、家庭教育、社会层面、新媒体的全方位阅读;建立“书香校园”。打破传统实体教育壁垒,先后创办了新教育研究院、新教育基金会、新阅读研究所、新教育网站,成为中国最大的在线教师培训基地,创建了实体学校与互联网学校的混合办学模式,为中国的未来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朱永新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和中国教育改革的引领者,一位勇敢的拓荒者。三十年苦读研习积累的宝贵经验,被他用笔点点滴滴积攒下来,著书立说已达百十种,完成了从个人精神构筑到民族精神的升华。
《朱永新谈读书》朱永新著商务印书馆
阅读《朱永新谈读书》,那些精辟、精彩的句子频频跳出来,如同一道道光束划过夜空:
“所有学科教师都要成为读书的种子”“校长的书柜里装着学校的未来”“珍惜你所获得的阅读能力”“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谈读书》更是一本可操作、耐读实用的读书指南,由几十篇短文组成,每篇以一个中心点展开,讲授阅读活动的具体方法。例如在《未来我们到底应该学什么》一文中,他概括了新教育实验课程体系的思路:设立新生命课程、新智识课程、新德育课程、新艺术课程、特色课程。关心受教育者精神的宽度与高度,使其成为一个有信仰的人;培养受教育者的思维洞见能力;强调教育对时间和空间的跨越性,增强包容性和可持续性;注重受教育者天性的自由发挥,求真求善求美……
例如,在《谈谈完整阅读》《人工智能会改变人类阅读吗》《如何让校园阅读活动有趣有效》《怎样读得更明白》《为什么需要跨学科阅读》等篇——每一篇的设问都有针对性,一层层解答普通读者的疑虑。他提供了自己多年的阅读经验以及阅读智慧,高度概括了古今中外值得借鉴的各种读书方法,总结出学生阅读的“六字诀”:信、望、爱、学、思、恒。山东莒南一所小学以“思维导图”记录阅读,以“经典剧场”演绎阅读,使阅读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2007年他的教育团队开始在学校普遍推广“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活动让读者心灵与诗歌发生共振,并可对书本内容进行“编织”与“叩问”,生动多样的形式激发了孩子们积极参与的热情。
那些博览群书的古今学者,在有关读书的方法上,也给予了他重要的启示。叔本华、赫尔曼·黑塞、卡尔维诺、马斯克,都留下了有关阅读经典的精言妙语。卡尔维诺说:“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我们初读也好像重温的书”。而朱永新说,真正的经典会有“一种特殊的效力”:“会变成我们个人或者集体的无意识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中呈现出来”,“经典经常能够帮助我们解释世界,能够成为我们的思想武器,成为我们的‘护身符’”。
一个人,经年累月读了多少书,才能把自己吸取的养料精华,毫无保留地反哺给读者。有媒体称朱永新是阅读的“传教士”——当阅读成为一种虔诚的信仰,他进入了超越自己的精神境界。
我在该书《怎样读得更明白》一文中,读到了朱永新对钱伯斯有关“阅读讨论”的进一步阐释。他非常赞赏并推崇钱伯斯先生所言:“阅读是一项重要的心智活动”,“加入读书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参与的动机,因为‘大家一起来发言’,不仅能汇集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成就一个更完整的认知,讨论本身通常能激荡出新的火花……”
这使我想起了最近刚读完的残雪新长篇《迷人的异类生活》,书中讲述了一群性情各异而都热爱读书的年轻人,在一家“鸽子书店”渐渐聚合起来,定期交流自己最近读过的好书心得。他们通过阅读讨论抒发个人见解、提升心智,激荡出内心的火花,选择了清醒独立的人生道路。残雪书写的“迷人”的故事,与钱伯斯、朱永新的阅读理念不谋而合,成为一种生动形象的旁证。深圳每年秋天的“读书月”,专设了“领读者奖”,奖励各种形式的读书小组和出色的阅读推广人。可知在当下的中国,民间自发的“读书会”正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2022年9月,中国香港,全球最大的教育奖项“一丹奖”揭晓,国际儿童读物联盟(LBBY)全球发布LBBY—iRead爱阅人物奖,朱永新教授与琳达·达琳哈蒙德博士分获一丹教育研究奖及教育发展奖,朱永新成为第一位荣获“一丹奖”殊荣的华人。他把高额奖金如数捐赠给母校苏州大学,作为“种子基金”——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用于改善目前“较少阅读”“缺少写作”“欠缺实践”的状况。
现实生活中的永新兄,温文尔雅,谦逊低调。任何时候见到他,他总是沉稳从容气定神闲,手里拎着一只布袋,笑眯眯地掏出他最近的新书,送给朋友们。那些书或是他阐述新教育的某项新成果,或是装帧精美的童书译作或画册。
平日里,他朝九晚五上班,参加各种会议,讨论课题,分分钟钟在处理工作事务。那么忙的一个人,用了什么魔法,他才能读写那么多书、做成那么多“分外”的事情?
有人请教他高效做事的秘诀,他笑笑说:几十年来,他坚持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读书写作两三个小时,再去上班,读书时间都是从时间的缝隙里挤出来,几乎没有休息日或节假日,这已经成为他的生命常态。
朱永新——我们拥有这位以毕生之力推动阅读的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幸。
当阅读成为真正的精神自觉,成为我们内心无法替代的渴求,一切终将被“永新”的认知,祛旧更新。
《光明日报》( 2023年03月23日11版)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的故事四则: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昭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昭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昭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昭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昭,昭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昭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昭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昭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读史记的时候学会搜集资料和判断真伪,学习解读历史事件的方法。从而能分析人的意志与历史,进场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史记是一件严肃的事儿,但当你打捞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星星点点的存留,掌握史实,构建史观,就能体验到阅读的终极乐趣。
《霸主们的擂台赛》囊括了郑庄公、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等9位《史记》中春秋时期的诸侯霸主
《群雄混战的九州》囊括了吴王夫差、越王勾践、齐威王、赵武灵王等9位《史记》中战国时期的诸侯霸主。
每一段落的历史故事上都会讲述着主人公的生平以及他身边围绕的著名人物。 之后又会在触摸历史上讲述一些成语的由来。以及在当时的文物和遗址,最后也会写出原典。是出自史记的那本书里,并配有注释和文言文的大意。
有的时候会想到,如果这里的霸主们能够在关键时刻换出另一种选择,会不会结果不同 。如果吴王夫差不那么高傲,多多听信臣子的进言。 会不会不会那么快灭国。吴国的阖闾本是一生征战的军事天才,吴国因为在他的手下变得强大起来。他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他之后的吴王夫差并没有继承他的艰苦朴素,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品德。 反而享受珍宝美女,无休止的滥用民力,虽然有过短暂的胜利,但是为他最后失败结局埋下了伏笔。
这里的历史人物中有一些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但是从他们的历史脚步下也学会了有用的道理,看起来是非常微不足道的效果,但是 他们也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有智慧的君主才会让他的国家变得强盛。一个贤明的君主也需要良臣来辅佐,才会成就他的霸业。
如同齐恒公,虽然是一代霸主,自身缺点也不少,多亏有管仲,鲍叔牙等一干形成成副所,才能成就一番。但没有了这些贤臣在身边,自己就迅速被奸臣腐蚀,齐国陷入了诸子争位的内乱,霸业也就告了一段路。
晋文公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前半生非常不顺,也历经坎坷,最后成就了一番霸业。 虽然与师大夫的辅佐是分不开的 但是同时晋国建立的三军六卿,三军统帅同时又是执政轻视,这样一来,晋国的行政权和军事实际上就被卿大夫瓜分了,也造成了后来的三家分晋。
他们的历史步伐随着时代而深深烙下脚印,虽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是通过历史看现实,更加了解过去与现在交织着的真实。从古人中学习智慧,以史为镜,透过历史来做人与做事。
“他们说人生有六个字,前面三个是“不害怕”,后面还有三个是“不后悔”,努力去做吧。”
这一句话来自于董卿,来自于一个说到读书,不得不提到一个央视的节目,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节目,当时的收视率,我估计也不会很低,并且以一己之力带动了全国的一次读书热潮,一直延续到如今。
这个节目就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的《朗读者》,哪怕现在重翻出来看,依然会为此感动。
最初被吸引源于董卿的那些串词:
比如“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有了生命。”
比如“尘间有两苦,一是得不到之苦,二是钟情之苦。 在你付诸努力的前提下,所有的、想得到的都当作一场赌。胜之坦然,败之淡然。 好在这个年龄还具有一定的资本,我们可以卷土重来。”
比如“人生的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
我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像这样的信口拈来的优美语言,不得不感叹,读书多就是好。
很多人也说,上学时候看看书还有时间,现在忙着赚钱养家,照顾孩子,哪有时间读书,等以后退休以后再说吧。
不可否认这些人的追求,毕竟马斯洛原理的最低一层就是满足个人的物质基础。但赚钱与看书一点都不冲突,别说时间没有的话,那都是自欺欺人,要不然天天刷视频、玩游戏的时候,说的是放松自己,一看书怎么就变成了没有空呢?
其实,如果真的放眼全世界,那些天天上什么财富榜的大人物个个都是书籍爱好者,甚至还有一些自己写书传播自己的经验等等,你敢说你比他们还忙?
成年人,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也不晚,哪怕进入了职场,每一天也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看书,积少成多,哪怕一天看一页,一年总是能看完一本书。
在《角谷的藏书架》一书中,这样写道,阅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文学能给予我们惊奇和感动,挑战我们原本确定无疑的想法,驱使我们重申自己的固定思维。
当然,很多人也会说,市面上书籍那么多,到底该看什么样的书呢?
这本《角谷的藏书架》值得借鉴,它是由英文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普利策评论奖得主,《纽约时报》前首席书评人角谷美智子所著。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100本值得一读再读的经典,书中包含了一些经典名著和必读经典书目,有小说、故事、回忆录,也有一些非虚构作品。这些作品值得我们每个人一读再读,特别适合爱书或不知道该如何选书的读者借鉴。
这里特别说的就是,这100本经典书籍的推荐,
书单中包含了像拳王阿里的《拳王阿里自传》《了不起的盖茨比》《百年孤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等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除此以外,这本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书中配备了《纽约时报》御用插画师达纳·塔拿马奇绘制的30幅藏书票样式插图,特别珍贵。
书单是以
书籍的品类很多,包含了很多甚至我们可能如果不是角谷介绍都不一定知道的书籍。但就像书中提到的“我鼓励你们阅读或重读这些书,是因为它们值得拥有尽可能多的读者……它们令我们想起当初为什么会爱上阅读。”
不管是什么时候,爱上读书绝对不会错,书籍会在我们的任何时刻带来不一样的体会。#头条创作挑战赛#
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原文: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原文: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原文: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劳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原文:
高凤,字文通,家以农亩为业。妻常之田,暴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乃省。
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遗憾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原文:
余幼嗜学,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常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
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原文: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便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只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他)广泛地弄通了众多流派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原文:
(王)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惟演(钱思公)虽然生长在富贵之家,却没有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的时候,曾经对僚属说:平生唯独爱好读书,坐着读经书、史书,睡者则读先秦百家著作和各种杂记,入厕的时候则读小令。所以从未把书放下片刻。谢绛(谢希深)曾经说:“和宋公垂一起在史院的时候,他每次入厕一定带上书,古书之声,清脆响亮,远近都能听见,好学竟到了如此地步。”我因此对谢绛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半在'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好好构思啊。”
原文: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