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061个字,大小约为28KB,预计浏览完需要16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文字。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时强调:“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
语言文字不仅是交流情感的工具,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是民族身份的象征和标志。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词语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每个字和词的构造与变化,都体现着古人认识世界的思维印记,承载着先民独特的认知模式。
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下渚湖街道,老师指导孩子学写字。谢尚国摄/光明图片
国家典籍博物馆“殷墟甲骨”专题展展出的“甲骨2174”。左上为甲骨文中的“兔”字。新华社发
蕴含先民思维方式
汉字是保留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汉字是一面镜子,其独特的造字方式,映射出古人认识世界、表达意愿的途径和方法。汉字的创造和使用,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而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基因密码。
我们可以从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角度揭示先民造字与用字的特点。一个汉字可以用一幅图画表示,或源于日常生活,或源于自然山水,也可以源于人体自身。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窥探其中的深意。这里以“夺”“得”“间”三个字为例,说说它们的造字理据,由此看古人是如何通过具体画面来表达抽象含义的。
从字形看“夺”(奪)的造字之义:“奞”表示鸟展翅欲飞,“寸”就是右手,整体表示手里抓着的一只大鸟一下子飞走了。其蕴含的特征义是“失落,离开”,“夺”的所有词义都由此展开。校勘学术语“夺文”指文字脱落;“泪水夺眶而出”,指泪水离开眼眶;“夺目”指目光离开原来所视之物,即目光转移。失去与夺走这两者本质上是一体两面。使一方失去的手段,便是另一方进行逼迫或夺取。李密《陈情表》“舅夺母志”是说,舅舅让母亲失掉了不再嫁人的志向(想法),换言之就是逼迫母亲改嫁。夺走对方的东西,也就意味着使对方丧失原有的东西。“失落——丧失(使失落)——夺取(使对方丧失而自己获得)”,这就是古人思考的线索。
“得”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只手拿着一个贝壳,后来作“”,表示在路上捡到一枚贝壳。“贝”在远古时代曾是通用货币,“拾贝”是一种获得,更是一种快乐与满足,是一种心理预期与实际获得的吻合。古人用所经历过的生活场景表达获取之义,也表达心理上“相亲和”“相契合”的意思。如此,我们就可以准确理解“得计”“得体”“得意洋洋”“得心应手”“相得甚欢”等众多复音词和成语的含义了。
甲骨文中的一个“间”字“”,画出了一幅生活场景:两扇门的门缝中有一个月亮。表达的景象是:夜晚,皎洁的月光从门缝中透入。这里传达的含义是什么?约2000年前的许慎有解释:“间(閒),隙也,从门,从月。”具象含义是门缝,而奥妙在于画面之间各种事物的关系,也就是抽象义,表达出的概括特征是缝隙(或形成缝隙)。活动的场所叫“空间”,活动的过程有“时间”,拥有充足的时间是“闲暇”,让人产生隔阂叫“离间”,窥探对象国家(地区)或敌对方内部事务的人叫“间谍”……这些词义都是由“缝隙”这个特征义产生的。从空隙到空间再到时间,以及抽象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凭借这个生活场景呈现出的画面,也许我们真不知该如何表达。
保存民族文化基因
大多数汉字呈现出来的图画是传达意义的载体,而不是意义本身。我们从造字中提取出抽象特征义,就会明白古人是如何用具体表达抽象、用客观表达主观、用物质表达心理的。掌握了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模式后,古人主要使用两种方式来运用它:在字词上,运用偏旁创造大量同源词等;在词义上,运用联想和类推使一个字发展出多种词义。
首先来看同源词。一幅画是一个字,创造出的意象就是单个字义。如果每个字都这样画,不仅费工夫,有些也无法画出。古人采用提取抽象特征的方法,把一系列相关事物共用同一个象形字做偏旁,加上类属偏旁,从而产生一组同源词,表达对一类事物的认识。
比如,“吕”就是一个取象人体的字,画的是一节节脊椎骨相连的样子,其特征就是“相连”。先民从人体脊椎骨的形象联想到其他具有同类特征的事物:把一节节铺排下来的屋檐叫作“梠”,把成片的野生谷子叫作“稆”,把一户户人家构成的里巷叫作“闾”,把人跟人结伴叫作“侣”,甚至把一块块布缝缀成衣服叫作“”。这些被称为“同源词”,也是“同源字”。这是一种根据事物抽象特征创造新字的造字法。屋檐、人家、伴侣、野生植物、缝纫衣服,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如何能够联系到一起?靠的是高超的联想,联想的纽带是这些事物或动作的抽象特征。运用偏旁部首合成形声字,尤其同源字,是造字中普遍运用的最为经济便捷的手段。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分析这些字时,就不能随意分解,把古人布局好的一系列有规则的、具有同类抽象特征的事物打乱,按照浅显的表面现象进行归类。比如,将“侣”字归入“亻”旁,“闾”归入“门”旁,如此分类就太低估古人的认知水平了。
其次,一个字为什么有许多含义?这些义项是怎么联系的?汉语词义的演化最能展示古人在用字上丰富奇妙的联想,而这个联想是有规律的,是用原始造字义抽象出的特征贯穿诸多义项。
例如,“”是“候”的甲骨文字形,表示瞄准箭头射向靶子。箭头射到靶子上,必须目光集中到靶心,就是瞄准。这是其造字义,其用字义就是目光对事物的瞄准,也就是“察看”。目光接触的对象不同,含义则发生变化,由此,古人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1)目光瞄准敌人及其军事设施,就是伺望、侦察。双音词有“侦候”“刺候”“斥候”等。(2)目光瞄准下属及其管理对象,就是监视、督察。双音词有“候望”“逻候”“虞候”,督查和实施督查的官吏也都称“候”。各个地方的管理者就是“诸侯”(“侯”与“候”本为一字)。(3)目光瞄准宾客,就是迎接、问候。组成双音词“等候”“守候”“问候”“恭候”等的“候”即是此含义。(4)目光瞄准其他特定对象,就是观察。对病人的观察,就是候诊、候脉。转为名词,有“征候”“症候”等。对火的观察,转为名词,就是“火候”。(5)目光瞄准天空,就是观天象,占验、测算。转为名词,“候”表示时令、时节、天气,有“气候”“节候”“时候”“岁候”等并列双音词。可以看出,“候”的核心义是“察看”,即目光对事物的关注。
古人以最适合他们的认知方式,画出一幅简单且可理解的外界图像,图像的运用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射箭需要目光对准,就是注视,而目光从箭靶子移到其他事物,就产生了一系列义位。先民用这种认知体系来指代周边相关事物,这是词义间产生联想的关键环节。为什么“候”的构词能力强?因为人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眼睛观察,都离不开注视。
再如“汉字”的“字”,造字义是一个小孩子在屋子里,是说孩子在屋里出生。从“生育”的角度延伸,“字”有四义:嫁、孕、生、养。“字”是“生育”义,之前的婚嫁、孕育,之后的抚养也都与之衔接。既然“字”是生育义,与文字有何关系?原来,古人先创造出象形字,称为“文”(独体字)。然后把“文”这样的独体字组合起来创造出合体字,生育后代是繁衍,产生新字也是“文”的繁衍滋生,于是“字”由生孩子义转到了“(产生)文字”的意义。
以上仅是举例性质,已经可以证明:汉语词义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一个个汉字,我们可以穿越到古人的生活情景中,看看他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
赓续中华传统文脉
2022年,《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明确把“加强汉字阐释,揭示汉字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列为“促进古籍资源普及推广”的重要工作内容。现代汉语词汇语义的溯源与演变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汉字怎样形成?字形往往记录本义,这是对词义
依据先人的造字模式,就可以推导古人认识事物的思维特点和规律。上文已经讨论过,创造汉字完美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构造汉字,是一种艺术创造,主要用形象思维描摹出一个个具象的场景或画面;创造同源字,是一种科学推理,运用抽象思维提取事物意义间的共性特征,加上类属,其意义范畴与隐含特征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使用汉字,同样是理性的、科学性的推演。一是用抽象思维提取其特征义,施用于其他对象。比如,“奋(奮)”的造字义是大鸟展翅飞过原野,其特征是用力向上,由此构成的“奋力”“奋勇”“振奋”“奋不顾身”等常用词却都用于“人”。
二是对造字义特征的联想。比如,“管理”的“管”,本指竹管,后来指称古时的钥匙,因为其形状像长而中空的竹管。掌握钥匙就是掌控事物,“管家”“管事”“管理”的“管”都由钥匙这个意思产生。
三是对相关事物的联系。比如,“字”由生育义联系到相关的“婚嫁、孕育、抚养”义,就是线性引申。凡此意义的演变与应用,靠的是符合逻辑的联想与推理。按照这样的思路,我们可以一步步走进美妙的汉字世界,走进古人观察事物的视野中。
汉语溯源研究的目的是挖掘出汉语造字、用字、构词与意义演变中呈现的独特思维模式和认知理念,揭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具体到研究方法层面,笔者认为主要有二:一是由今及古、古今融合,通过现代汉语追溯其词语源头。二是从造字义入手,结合训诂材料和文献例证,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探讨词语产生的构词理据和意义变化等。期望相关研究能够进一步激活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活性学术因子,汲取养分,赋予传统学术以更多现代意义,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交融,开展语言学史和社会文化史的多层级和多维度研究。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6日05版)
你有什么从未说出口的秘密可以分享?
高中除夕夜,老妈做了一桌热腾腾的饭菜,老爹兴致高做蛋糕部分,让我陪她的两杯。正好家中没酒我就去买酒了,可这一去足足失联三个小时。那时家里并没有给我配手机,买酒途中遇到一个残疾人至乳化,手脚萎缩仅剩一个脑袋可以动。躺在一张拖车上见我经过,突然问我可否帮个忙,我一看他如此惨状,便表示可以。于是他让我推车,经过一个小卖部,从他口袋取出钱包。
柠檬汁3次加入,并买一包烟点上。完零钱给他确认钱包金额不差后放回他身上。至湿性发泡,又推车往村里进发。
白放入面糊中,拐了无数道见了一妇女,她让我从她兜里取出一部小灵通,去与那妇女讨价还价。最终因为价格没法协商。倒入蛋清中,妇女走了,那人就骂了一句娘,让我继续推着她往村里拐。期间村道坑坑洼洼,裱花袋,高低不平,遇到台阶处得先将他人撞上街,再搬运拖车。一阵折腾,早已满身是汗。此时我内心逐渐焦灼,眼见越近越深,村道灰暗狭窄。隐隐觉得事有蹊跷,搅拌至融化。而且感觉他将我当成了免费劳力,于是动了将他遗弃一边自己逃走的念想。
但是转念一想,他毫无行动能力弃之不顾,又怕良心不安。于是问道:裱花袋备用。请问还需要多久?我父母在等我回去,他笑了笑说:不出炉后晾凉。巧克力奶油,没多远,又是一阵七曲八扭,来到一处空地,边上蹲着些少年,抽烟打闹。
糖粉做装饰,脏话连篇,脾性十足。那人一喊,下口感更好。这群人就过来将我围住,我心底一沉,觉得着了道。一人过来拉扯了我搜我身拿走了我的买酒,他妈的这么少钱,于是向我吐了一口沫,一圈人换起了袖子。
豆提前浸泡一夜,我内心慌乱却又强行镇定。放入电饭锅,转眼看向躺在车上的他,问道:这一路上带着你进来一句话也没多问吧,我就一学生一个半小时,确实确实没多少钱,对不住这这大过年的。边上那人不等我说完,一拳打在我肩上。正当我死心准备挨揍之际,车上那人说道:算了让他走吧。边上的一圈人疑惑的看向他,他继续说道:放入冰水,这人怪老实的,后转头问我这一路过来怎么什么都不问,我我只是觉得你可能真的需要帮忙。出一半豆子,斗理机打成豆沙,我叫triplex以后学校被人欺负可以来找,我压根没听清他叫啥。随后在边上人不甘的挑衅下,我出了村,回到楼下发现父母早就急坏了在那等我。原来他们也把附近找了个遍,愣是没找着我。我没跟他们说,因为事已过去,我没跟任何人说。持男朋友给你做吧,因为肯定会骂我傻。当什么好人,却又不那么惨,谁又闹得明白。
原文在知乎。
体悟汉字之美
汉字中藏着中国千百年来的智慧。有人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汉字之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形态,更是在于这一个个方块字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可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对于汉字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认识,会用,却并不清楚汉字真正的魅力在哪里。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几个例子,带领大家体悟一下汉字之美。
在甲骨文当中,“國”(国)字由“戈 口”组成,其中戈代指军队,口则代表人口,即老百姓们,因此可以看出在当时,国家的最大作用就是以军队来保卫人民百姓的安全。在后来的金文当中,“國”字又多了一个代表着四方边境的“口”字,在隶书、楷书中,“國”字又添加了一横,表示一个完整的国家还需要有土地。
在追溯“國”字的演变历史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古代人对于“國”字的理解,从一开始简单的为族群提供武力保障,到后来领土意识的觉醒,是在一步步加深的。而只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字,我们却能从它的演变中窥探到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实在是令观者深陷其中。
“家”字由“宀”和“豕”字组成。其中,“宀”是房屋的象形字;“豕”则是猪的象形字。那么我们不难想象出,“家”这个字一开始是用“家中养猪”这件事来隐喻“家”的含义的。那么为什么“家中养猪”会成为古代人对于家的理解呢?这是因为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农业社会里,是否蓄养家畜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而猪作为人类最早驯服的一种动物,浑身是宝的它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家畜的领头“猪”。
并且,为了防止猪被人或各种野兽偷走,很多人都会将猪养在家中,久而久之,猪也就成为了每个家庭中最重要也最显眼的成员。可以说“家”这个字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最朴实的愿景,只要有头猪,这个家就过得下去啦!
“穷”的繁体字是“窮”,拆解开来就是“穴 身 弓”。那么“窮”字又是如何演变的呢?根据我国的一些古代历史传说显示,我们祖先们的居住环境先后经历了在树上、在洞穴中、在房屋中的演变。而汉字成型时期恰巧是祖先们从洞穴转向房屋居住的时候。在这个时期,他们发现在洞穴中生活有着诸多不便之处,而一些较为富裕的人们就开始在平地上建造房屋,而那些还在洞穴中弓着身子蜗居,没有自己房子的人就被认为是贫穷的。
其实这个道理放到今天也是一样的,有多少人因为没有一套自己的房子而被人看不起,被打上“穷人”的标签呢?所以说我们祖先在创造文字的时候的一些想法和道理,哪怕放到今天的社会当中都还是非常深刻的。
前面已经介绍过了“穷”字的演变,那么与之相对的“富”字又暗藏着什么样的玄机呢?我们现在的“富”字由四个部分“宀” “一” “口” “田”组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甲骨文和金文当中,“富”字其实是由上面的房屋和底下的酒坛子两种静态的财富组成的。
而到后来的隶书、楷书中,“富”字的组成则更加丰富了。其中“宀” “一”代表着有房顶的房屋,属于静态财富,而下方的“口”和“田”分别代表着人口和土地,象征着在当时的农耕时代,一个家中人口越多,土地越多,那么他的财富就会越多。简单地说,“富”字由供人居住的大房子,庞大的家族和广袤的土地组成。
END
在这一个个儿看似简单普通的方块字当中,其实凝聚着我们无数老祖宗的智慧。作为后人,我们也理应将这种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文字是人类的足迹。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汉字发展史,而汉字的产生及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2月17日至22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书卷”在中原大地徐徐展开。期间,采访团赴河南安阳、鹤壁、濮阳、漯河、郑州等地集中采访,以新媒体视角探寻汉字起源、解析文字密码。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篆书、隶书、楷书等汉字的演变历史令人印象深刻;在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大数据检索甲骨文、三维建模甲骨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讲汉字故事、强文化自信。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让汉字在中原大地熠熠生辉。
策划:李政葳、丁艳采访/制作:刘昊 李飞
汉字趣事之七
李会民|文
既然我们这个栏目是专门聊汉字的,就有必要概括一下汉字发展的简要历程。当然了,数千甚至上万年的汉字史绝对不是短短一篇文章能叙述清楚的,我在这里只能给大家做个素描。这个素描只代表我个人对汉字史的认识和理解,不作为学术观点。
我个人认为,只需要认识四个人,了解四件事,就可以大体了解汉字的发展脉络。
第一个人,仓颉;第一件事,造字法。
仓颉发明了造字法,从仓颉开始,我们才有了成熟的文字。前面我们说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人,李斯;第二件事,书同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干了三件大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三件事对后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书同文是丞相李斯主持推行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六国文字,统一使用秦国在“大篆”基础上规范定型的文字,规范后颁行的文字叫“小篆”。
小篆是中国第一套全国统一的规范字。从小篆开始,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全国统一的文字。
第三个人,程邈;第三件事,隶书。
小篆保留了象形文字图画象形的原始特征,书写起来还是相当费时费力的。秦统一六国建立全国性中央集权后,政务繁忙,需要传达的文字性政令非常多,小篆的难写特性成了制约政令颁行时效性的瓶颈。这时,一个叫程邈的狱吏在小篆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套脱离了图画性的文字。由于这套文字确实便于书写,极大提高了文书颁行效率,于是大秦帝国就把小篆作为国家标准字体,把这套文字规定为辅助字体,“辅助字体”的意思就是隶属于小篆,因而这套文字就被叫做“隶书”。
欧阳洵书《房彦谦碑》碑文是露锋的隶书。
隶书,在字形上彻底脱离了象形绘画特征,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化出的字体。隶书,是中华繁体字的前身。
第四个人,许慎。第四件事,《说文解字》。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内许慎雕像
小篆和隶书,在汉字历史上的贡献是规范字形。但是文字还有更重要的属性,就是承载语义。由于时代变迁和地域不同,人们对文献字义的理解出现严重分歧。
对字义的不同理解貌似是文字问题,实际上直接影响了文字所承载文明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就是说,一旦对字义理解出现错误,文字承载文明的根本作用将不复存在,文字会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会发生错误导向。
到东汉时期,由于对文字字义理解偏差造成的人们对古代文献曲解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为了特别目的随意曲解甚至篡改文献语义的情况。因而对文字字义进行正本清源已经刻不容缓。
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学百科全书——《说文解字》应运而生。
古书典籍《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第一次汇集了汉代之前的所有文字,成为中华第一部字典;第一次把汉字系统描述为一个周而复始的有机生命体;第一次定义了文和字的概念,总结了文字规律,用540个部首统系所有文字;第一次完整全面地总结阐述了汉字六书造字法,完整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了汉字的形音义体系。
可以说,许慎著《说文解字》,彻底完成了汉语文字学的构建,中华文明的成果得以永续累积恒久光大。
我在这个专栏的创刊词中曾经说过,“只要掌握了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窍门,几千个常用汉字轻轻松松就能掌握,而且写不错、用不混,甚至还能从汉字学习中发现和获得快乐”,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基于许慎关于“文”和“字”的概念。下一期我们聊文和字。
汉字趣事之七
李会民|文
既然我们这个栏目是专门聊汉字的,就有必要概括一下汉字发展的简要历程。当然了,数千甚至上万年的汉字史绝对不是短短一篇文章能叙述清楚的,我在这里只能给大家做个素描。这个素描只代表我个人对汉字史的认识和理解,不作为学术观点。
我个人认为,只需要认识四个人,了解四件事,就可以大体了解汉字的发展脉络。
第一个人,仓颉;第一件事,造字法。
仓颉发明了造字法,从仓颉开始,我们才有了成熟的文字。前面我们说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人,李斯;第二件事,书同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政权干了三件大事: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这三件事对后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书同文是丞相李斯主持推行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六国文字,统一使用秦国在“大篆”基础上规范定型的文字,规范后颁行的文字叫“小篆”。
小篆是中国第一套全国统一的规范字。从小篆开始,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全国统一的文字。
第三个人,程邈;第三件事,隶书。
小篆保留了象形文字图画象形的原始特征,书写起来还是相当费时费力的。秦统一六国建立全国性中央集权后,政务繁忙,需要传达的文字性政令非常多,小篆的难写特性成了制约政令颁行时效性的瓶颈。这时,一个叫程邈的狱吏在小篆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套脱离了图画性的文字。由于这套文字确实便于书写,极大提高了文书颁行效率,于是大秦帝国就把小篆作为国家标准字体,把这套文字规定为辅助字体,“辅助字体”的意思就是隶属于小篆,因而这套文字就被叫做“隶书”。
欧阳洵书《房彦谦碑》碑文是露锋的隶书。
隶书,在字形上彻底脱离了象形绘画特征,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隶书基础上演化出的字体。隶书,是中华繁体字的前身。
第四个人,许慎。第四件事,《说文解字》。
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内许慎雕像
小篆和隶书,在汉字历史上的贡献是规范字形。但是文字还有更重要的属性,就是承载语义。由于时代变迁和地域不同,人们对文献字义的理解出现严重分歧。
对字义的不同理解貌似是文字问题,实际上直接影响了文字所承载文明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就是说,一旦对字义理解出现错误,文字承载文明的根本作用将不复存在,文字会变得毫无意义,甚至会发生错误导向。
到东汉时期,由于对文字字义理解偏差造成的人们对古代文献曲解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为了特别目的随意曲解甚至篡改文献语义的情况。因而对文字字义进行正本清源已经刻不容缓。
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字学百科全书——《说文解字》应运而生。
古书典籍《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第一次汇集了汉代之前的所有文字,成为中华第一部字典;第一次把汉字系统描述为一个周而复始的有机生命体;第一次定义了文和字的概念,总结了文字规律,用540个部首统系所有文字;第一次完整全面地总结阐述了汉字六书造字法,完整全面地梳理和分析了汉字的形音义体系。
可以说,许慎著《说文解字》,彻底完成了汉语文字学的构建,中华文明的成果得以永续累积恒久光大。
我在这个专栏的创刊词中曾经说过,“只要掌握了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窍门,几千个常用汉字轻轻松松就能掌握,而且写不错、用不混,甚至还能从汉字学习中发现和获得快乐”,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基于许慎关于“文”和“字”的概念。下一期我们聊文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