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扬州十日记是真的么(鉴定为赝品的骗局被揭穿)


来源: 知识分享  /  作者: 专家说 /  2023-04-03 07:4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扬州十日记是真的么(鉴定为赝品的骗局被揭穿),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400个字,大小约为15KB,预计浏览完需要9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导言

如今网络上大肆流传关于“扬州十日”这些野史,比如《扬州十日记》就把无数历史小白洗脑的“义愤填膺、振振有词”。细读具有代表性的野史《扬州十日记》全文内容更是思维混乱,自相矛盾,造假水平劣质不堪。下面我本着历史是科学,科学是严谨的态度,拿出本人的研究成果,从明末清初扬州府城池面积,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水平,科举和目前考古报告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来打假这些毒害国人的百年野史,尽量做到让普通读者能轻松看懂。


从这篇文章开始,请新进来的网友,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把我之前关于打假“扬州十日”的系列文章看一遍再说。


《扬州十日记》

作者龙泽宗伯,日本人。


《扬州十日记》


特别强调:《扬州十日记》的作者是一个叫龙泽宗伯的日本人(看下图),由于对明朝扬州的具体历史不太了解。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故意伪造出一个所谓扬州本地幸存者王秀楚,以其所谓亲身经历者的身份来以假乱真,欲盖弥彰。因此全文内容荒唐至极,劣质不堪。我前面文章提到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看到当时反清的一些人在日本东京进行伪造,印了,输入中国,把这个事写进了《鲁迅日记》。


《扬州十日记》


文中提到“主者喜,诫卒稍远去。主者喜音律、善琵琶,思得名妓以娱军暇。是夕,邀予饮,满拟纵欢”。


4月24日,清军已经围困扬州城多天了,大战在即,姓杨的守将居然邀请主人公王秀楚一起去饮酒作乐。这不荒唐吗?


《扬州十日记》


1. 文中提到“午后,有姻氏自瓜洲来,避兴平伯逃兵(兴平伯,高杰也;督镇檄之,出城远避)”。意思说:“午后有妇人姻氏为躲避兴平伯高杰的逃兵从瓜洲来扬州城,(兴平伯高杰降清,史可法以檄文讨之,所以远远逃离扬州)”。


(1)1645年4月18日,清军抵达扬州城;4月25日攻打扬州城,清军已经围困扬州进行战斗了,人躲还来不及,此刻妇人姻氏从安全区要进城,还绕道位于扬州最南端长江边周围的瓜洲,兜个大圈到达府城战斗前线?这剧情虚构简直让人无法理解。暴露出对扬州交通不了解。


(2)《明史-高杰传》记载:顺治2年(1645)正月,高杰抵达归德(今河南商丘),在睢州总兵许定国诱杀。高杰到死都没投降清朝,并且当史可法知道高杰死讯后,感叹高杰出身未捷身先死,南明少了一个战将,明明是队友,何来史可法以檄文讨之?暴露出人物敌我关系常识性错误。


2. 文中提到“盖奔东城,外兵逼近,不能出”。城市名错误,扬州城过去以小秦淮河划分,其西称旧城,其东称新城,没有称西城、东城的。


3. 文中提到“欲奔南关”。今天扬州南通路上曾是扬州南城墙,在今南通西路和汶河路南端偏东旧有安江门,俗称南门,习惯上没有人称它为南关。


《扬州十日记》


文中提到“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


扬州城内的一沟、一池、一塘、一巷、一街,或城脚,或通衢,都是有名字的。不写出名字读者怎么理解?城中的街道,巷子,沟池太多了,可见作者就没来过扬州城,压根就不知道地名。回过头来,王秀楚不是扬州本地人吗?他居然连本地地名都不知道?


《扬州十日记》


1. 文中提到城中人“城中残喘,冒死缒城逃去者大半”,说的是扬州城中的人已经逃走大半,剩下没逃走的,10天下来还被杀80万,以此推理,原本扬州城中岂不是要住上200万人?简直荒唐至极。


2. 有的版本后面加了一句“旧有官沟,壅塞不能通流”。明显是虚构历史,扬州城自明朝开国到1951年,扬州城外“四水关六吊桥”,没有一处“壅塞不能通流”的河段;没有官沟说法,而叫官河。


《扬州十日记》


《扬州十日记》


1. 文中提到“红衣人熟视予曰:视尔非若俦辈中,实言何等人?予念时有以措大获免者、有以措大而立毙者,不敢吐实,饰词以告。复指诸妇子问是谁?具告以实。红衣人曰:明日王爷下令封刀,汝等得生矣。命随人付衣几件,又金一锭。问汝等几日不食?予答以五日矣。命跟我来”。从这段流畅的对话中,从未到过江南地区的满族从将领到士兵居然对各类内容的扬州话都听得懂,此处须说明一点所能讲汉语的“满兵将”系指满洲旗之兵将而非汉军旗之兵将。


这里扩展一个知识:顺治二年(1645年)3月12日,大学士冯铨洪承畴因皇上“一日之间,万机待理,必习汉文晓汉语,始上意得达而下情易通”,遂奏请选派满汉词臣向皇帝进讲六经。昭连在《啸亭杂录》卷二《启心郎》条记载说:“国初满臣不解汉语,每部置启心郎一员,以通晓国语(按即满语)之汉员为之,职正三品,每议事坐其中。”这都反映了清政权在北京建立之后,实行全国范围的统治,在语言文字上遇到的困难。这野史造假满语直接和扬州话互通的细节,简直荒唐至极。


2. 文中有3处提到清军将领的表现,剧情反转堪称奇葩。


(1)4月28日,记其兄之遭遇时云:“伯兄亦来,云是日被劫去负担,赏以千钱,仍付给令旗放还”。这里作者描写的清军很有军纪,后面突然成了屠杀80多万野蛮之师。


(2)4月28日,在同一天里还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又闻有王姓将爷,居本坊昭阳李宅,以钱数万日给难民”。还些清军既是强盗,任意抢杀,又是菩萨,救贫娠灾,先当强盗,后做菩萨。以抢来的钱再施舍给原主。这样的剧情描写更荒唐。


(3)4月29日,与他谈话的红衣青年将领,曾劝慰他“幸勿自毙”,还给他”几件衣服”和“金一锭”,当知道他全家人己五天未吃饭后,就亲自将他带到一宅院,命人给他家烧鱼做饭,他吃饭后,还允许他把鱼和饭带走去喂受伤的哥哥。让人直接没法理解。


《扬州十日记》


文中提到“遥见何家坟中树木阴森,哭音成籁;或父呼子、或夫觅妻,呱呱之声,草畔溪间,比比皆是,惨不忍闻”。


这一段描述简直一派胡言,作者以为何家坟带个“坟”字就立马把这里虚构成荒郊野外,幸存者在这里避难,最后得以活下来。他把这地方描写成有坟地、有农田、有草房、有农户、有溪水、有树林的广阔而且荒僻的处所。何家坟位于徐凝门街,解释一下,从明朝到清朝的几百年里,大盐商和一些富人就住在徐凝门内的南河下(街)、北河下(街)、康山街。这篇区域等于是富豪的聚集地,是扬州府城的黄金地段。


《扬州画舫录》


这里扩展一下知识:为什么徐凝门街这一片是黄金地段呢?因为附近有一条买卖“盐引”的集市,叫引市街。“盐引”相当于一种有价证券,也是盐商贩运食盐的许可证,扬州盐商凭借买卖官家发放的“盐引”获取巨额利润。引市街“盐引”的交易行情,不仅影响着长江上游6省食盐价格的起伏涨落,甚至垄断了全国的盐业市场。所以,流金淌银的引市街相当于清代的“华尔街”。有句民间俗语“家住南河下,专吃白而大”,正说明了过去这里富商云集,不劳而获者居多。丁家湾与引市街之间有一条新仓巷,因旧时设有盐储仓得名。这条巷子地形特别,西部窄的地方几乎只容一人行,东部宽处达七八米,比较有名的古建筑:絜园、嘉兴会馆、岭南会馆。其中,岭南会馆建筑精美,是现今扬州众会馆遗存最为完整的会馆,本是清代粤人众盐商在扬州议事聚集、联络乡谊的场所。


可见作者笔下所谓幸存者王秀楚不但不是扬州本地人,就连扬州城内基本情况都不了解,连最基本的地名都写不出来,把府城之内的黄金地段写成荒郊野外的坟地,树林,完全就是胡编乱造,荒唐至极。在这里做个鲜明的对比,来看一篇没有留下姓名的无名氏《咸同广陵史稿》记太平天国军队进入扬州后第18、19天的行动说:“(咸丰三年三月)初八、九日,贼探得大兵将至,因将城内外周围二十余里民房、铺户烧毁成空地,并将东路五台、北来、禅智、山光等寺,南路文峰、福缘、静慧、宝轮等寺,西路观音山、平山堂,北路碧天观、天宁、重宁、龙光、建隆等寺,以及行宫、东园焚毁,无一瓦全”。这样的文字才是地地道道扬州人的手笔,把地名、方位、路线交代得清清楚楚。


《扬州十日记》


文中提到“卒尝谓人曰:我辈征高丽,掳妇女数万人,无一失节者”。


1. 1392年,前高丽将领李成桂推翻高丽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就是著名的李氏王朝。为了争取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使臣向明朝称臣,他向朱元璋递交了国书,新人新气象,李成桂废除了高丽请求赐名,朱元璋经过慎重考虑赐名朝鲜(看下图),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并延用至今。截止1645年,朝鲜已经使用了253年了。


2. 明朝晚期对于东北地区的控制已经越来越弱了,盘踞在东北的前明朝下的少数民族女真逐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他们地理上本就介于明朝和朝鲜之间,在政治和经济上也是左右逢源,所以后金比明朝更了解朝鲜的实际情况。因此这些野史连基本常识都不知道,可见荒唐至极。


3. 后金(清)与朝鲜共发生战争二次。第一次是在天聪三年(1627年)正月,由贝勒阿敏率兵远征,距1645年已有18年,第二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12月,这次是由清太宗亲征,两次征战,均无“掳妇女数万人”之事,即《李朝实录》也无此记载。且当时称“朝鲜”,不称高丽。


《二十四史-明史》


《扬州十日记》


1. 文中提到“初三日,出示放赈。偕洪妪至缺口关领米...”。


今泰州路曾是扬州东城墙,在泰州路与广陵路交会处曾有通济门,俗称缺口,习惯上没有人称缺口关。


2. 文中提到“又谕各寺院僧人,焚化积尸;而寺院中藏匿妇女亦复不少,亦有惊饿死者。查焚尸簿载数共八十余万,其落井投河、闭门焚缢者不与焉,被掳者不与焉”。


这段剧情更加荒唐,清军既然屠城和荡平城池了,还能保留寺院?还能让大量妇女躲在寺庙里?还能让和尚活着?还有屠城之后的善后事宜就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其一, 焚化积尸80万具, 必须搬移集中焚化, 这样大的运输量从何处来呢? 王秀楚所谓各寺院僧人焚化积尸,那么各寺院有多少僧人呢? 一小撮和尚处理80万具尸体?这多大工程量啊?需要多长时间啊?即便清军自己来处理80万具尸体,这也是耗时很长的大工程,下面清军如果快速南下攻打南京呢?这些野史剧情直接是反人类操作。


集中解答几点疑问

1. 很多人迷信80万人有可能,自我想象在大战之前,周围百姓全部躲进城内,有的开挂到扬州府全境人口躲进府城之内。你要知道清军目的是直接攻占扬州府城,不像高杰在周围骚扰,所以百姓只有远离城池,从而远离战场。好比卷入俄乌战争前线的乌克兰城市,人口是整体外逃还是全部聚集在城区里?5.09平方公里的面积塞不下80万人,截至2023年中国城市的城建都没达到这水平。


2. 一些人喜欢自欺欺人,内心知道80万人口不可能,还是会自我开挂想象出北方大量难民南下全部集中在扬州城内。明末清初时期,从官档到民间,没有任何大规模集中向扬州移民的记载。从扬州府官档人口可以看出清初扬州人口是稳定的,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果真有大规模移民,工程量是很大的,会涉及很多问题。比如人口安置,土地划拨,物资补给,劳动就业等,不仅仅牵涉到扬州府各级地方衙门,还要向朝廷奏报情况,不可能没有任何记载。


3. 有人会问:“清代不是有许多民间描写清军屠城的诗句吗”?解释这个问题很简单,清军屠城在清朝民间野史中流传了200多年了,以讹传讹就传开了,民间一些文人借此来进行文学创作。类似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在民间各种文学创作中广为流传了上千年。而历史上,隋朝扬州就没有琼花的记载,到了几百年后北宋才有琼花的记载。文学以形象性和艺术性为特征,文学是允许虚构和夸张的,比如清代诗人吴嘉纪在他的李家娘里对清军屠城写成了“杀人一百四十万,新城旧城内有几人活”?我们若因此得出清军杀人140万人的结论,那就贻笑大方了。


总结:

1. “扬州十日”是一个递进式伪造形成的民间野史,清朝初期根本就没有所谓扬州十日和屠杀80万的记载,就连蔑视清朝谈迁的著作《国榷》中都没提到。我前几天文章做了详细阐述。


2. “史可法抗清守城”那是围绕战争地点扬州府城展开的,一切文献至少以扬州府城的基本常识为前提条件,如果连常识都写错或写不出来,这所谓的历史还能相信吗?


3. 《扬州十日记》全文不过约8000字,逻辑混乱,错误百出,劣质不堪。写不出其他关键人物,数据开挂造假到离谱的地步,说明作者对史可法抗清守城战压根不了解,不要说扬州人,就是明朝人也写不出来这荒唐数据。


4. 历史的真相:清军南下,史可法和其部下大部分人确实誓死不降,和清军爆发一场局部攻防战斗,直至城破为国捐躯。双方不仅仅兵力悬殊,而且时间很短,连长时间拉锯攻防都没形成,根本就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场速战速决的攻城战。随后清军派驻大量官员正式接管扬州了,特别是经济的恢复。古代不是占领一座城市就理解为屠城,屠杀,中国历史几千年,每一个新王朝重新占领一遍城市,岂不是总计有上万次屠城屠杀?我们纪念史可法那是纪念他的民族气节。


5. 至此,毒害中国上百年的野史“扬州十日”,算是彻底揭开伪造的假相,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参考资料:

《扬州府志》


《二十四史-明史》


《明史-高杰传》


《扬州十日记》


《扬州画舫录》


《扬州十日记》是真是伪?(朱志泊)


《扬州十日记》证讹(金宝森)




【本文标题和网址】扬州十日记是真的么(鉴定为赝品的骗局被揭穿) www.chun1983.cn/cjxs/109782.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