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808个字,大小约为8KB,预计浏览完需要5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有书君说 对于结婚生子,我们经常会听到长辈们说:“早点结婚,早点生孩子”之类的话。 而且如果结婚晚了,女性就会被扣上“大龄剩女”、“嫁不出去”帽子。 古代大多数女性在十三四岁就会结婚生子,早婚早育仿佛成了女性的标尺。 但在宋代,社会不仅不倡导“早婚早育”反而流行“晚婚晚育”,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大龄剩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殊的情况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文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从《诗经》的这首送嫁诗中,就能看出中国古人对婚礼的重视。 它不仅是人世间美好的象征,也承担了人类文明延续的使命。 在我们传统印象中,古人们成婚特别早。 的确,在中国的很多封建王朝,对成婚的年龄都有严格规定: 女子14岁就要成婚,一旦过了16岁就属于晚婚。 之所以这样规定,一方面是由于古代人口稀少,为了让国家的经济和人口得以发展,很多国家往往强制婚配,否则父母就要缴纳额外的罚款; 就算没有国家强制规定,人们也会尽可能的早婚。 因为那时候婴儿存活率特别低,人们只有靠多生孩子,才能让自己的血脉延续下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外在的原因,逐渐形成了一种偏见,如果一位女性成家太晚,就会迎来亲戚街坊异样的眼光。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剩女”! 意外的两个王朝 相较之下,有两个王朝,女性的适婚年龄显得较为宽容。 一个是唐朝。 道教是大唐的国教,以至于后世很多王宫贵族的女子,常常选择出家修行。 上行下效,出家修道成为了唐朝时期官家及民间的传统。因此很多女子晚婚,甚至不婚。 而第二个王朝,则是才子佳人辈出的宋朝。 宋朝建国于公元960年,那时候,五代十国的战乱尚未结束,从唐朝晚期的军阀混战算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已近六十年时间。 那时仅中原地区,北宋王朝就东西南三面环敌。 多年的战乱导致百姓们流离失所、妻离子散。 人们连温饱都难以维持,死后甚至魂无所归,哪还有心思,去关心婚事。 因此在北宋开国时期,就有了大量的“剩男剩女”。 赵匡胤平灭南唐后,北宋国事基本稳定,宋朝的统治者,就开始关心起人口发展了。 于是制定了法定结婚年龄,即很多朝代的标准:男十六岁,女十四岁。 得益于这项政策,北宋初期的人口、商业、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 然而几十年后,到了宋仁宗时期,女子出嫁时的年龄却越来越大。 有资料记载,北宋仁宗一朝官宦、商贾之家的女性,平均出嫁年龄竟然到了19周岁,按照古代的标准这已经是典型的晚婚了。 榜下择婿 其实原因说下来也很容易理解。 第一个原因,较为物质,是因为宋朝的科举制度蓬勃发展。 宋代的汪洙在《神童诗》中有一句诗,被人们奉为人生的四大快意之事: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而对于宋朝来说,这后两件喜事对于士人才子来说往往一同发生。 宋朝商业的发达昌盛,造就了很多富豪。 宋真宗时期,京城家产在百万贯以上的不在少数,而十万贯的小康之家更是比比皆是。 虽然宋朝商人的地位提高了很多,但是他们的地位仍然不能和官员相比。 于是他们就想到了联姻,如果女儿能和一位官员结亲,不仅他们的财产能得到保护,将来做生意也会有更多方便之门。 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大臣,他们是高攀不起的;而那些新晋的权贵,也就是新科进士,却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这样的传统发展一段时间后,就形成了“榜下择婿”的风俗。 后来不仅仅是商贾之家参与,有头有脸的世家贵族也参与其中。 甚至发展到最后,就不仅仅是“择婿”,而成了“抢婿”了。 史书中曾记载过这样一则趣事。 有个考生刚刚被公布进士及第,就被人抢走了。 而抢到他的这家主人那是相当兴奋,把自己的女儿以及家庭条件一一显摆一番,试图说服这位年轻进士成为他的女婿。 而这位贫寒的进士表现得十分淡定,他鞠躬致谢说道: “对不住,这事儿我一人还做不了主,得回家跟老婆商量商量。” 在未清楚别人是否有家室,就将对方抢夺过来,可见当时的人们对新科进士趋之若鹜的程度。 更有甚者,一位历经科考七十三岁终成正果的名叫韩南老的进士,也有人上门提亲,于是他写了一首诗嘲讽道: 读尽文书一百担,老来方得一青衫。 媒人却问余年纪,四十年前三十三。 不仅仅是家长,很多女孩也从小立志,梦想嫁给这样的“乘龙快婿”,以至于很多女孩能为此等到二十、三十岁才出嫁,甚至终身不婚。 才女的觉醒 然而,除了这种“现实的利益”,还有一些是女性思想的觉醒。 由于宋朝的文化鼎盛,除了个别严苛的家庭,很多女子都或多或少受到些教育。 因此宋朝也是才女辈出的年代。比如坊间所传的宋朝四大才女: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张玉娘。 她们均出自官宦人家,从小就饱读诗书。 女性的地位在宋朝有所提高,因此很多才女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如未遇良人,就不愿意出嫁。 开明的家长们,也很尊重自己女儿的心思。他们在为这样的女子挑选女婿的时候会格外认真。 因为他们认为,嫁女儿和娶媳妇不一样,娶媳妇后,儿子依然在身边,纵然有所闪失,自己还能有所照应。 而嫁女儿则不同,且不说那些远嫁的女儿,就算近在咫尺,按照礼节也很难随便探视。 即便女儿在夫家受了什么委屈,自己也无能为力。 因此这样的人家挑选女婿的时候,往往更加谨慎,以德才为先,给女儿更多的保障。 比如程颢的女儿程氏,自幼聪慧,品格高洁,全族的人都很疼爱她。 对于她的婚姻大事,一门上下都在操心,然而七八年间找到的男子,程氏没有一个看上的。 族人们纷纷出来劝阻,说已经很大了,再嫁不出去,就会为我们家族蒙羞。 然而父亲程颢和叔父程颐,却对族人们的言论不以为然,对孩子的决定十分支持,一定要找个配得上自家姑娘的贤者才行。 然而不幸的是,在她25岁时就意外病逝。族人们纷纷凭吊,并且说: “哎,可惜了,到去世也没有嫁人。” 听到了这句话的叔父再也忍不住了,仰天长叹: “颐恨其死,不恨其未嫁也。” 我痛心的是侄女去世的太早,从来没有痛惜她没有嫁人啊! 后来,程颐亲自为自己的侄女撰写了墓志铭。并且在上面写了这样一句话: “是虽女子,亦天地中一异人也……苟未遇贤者而以配世俗常人,是使之抱羞辱以没世。” 我的侄女虽然是女子,但却是这天地难得一遇的才女奇人。 假如没有遇到一位贤德的男子就将她许配给平庸、世俗之人,那才是让她抱憾而终啊。 ▽ 身处现代的我们,对宋朝有太多的刻板印象。 其实如果拿着显微镜去观察宋朝的世界,会让我们看到很多缤纷多彩的一面。 就拿“晚婚”这件事来说,有些人为了家族和女儿现实中的利益,苦苦地等待能够遇见一位“乘龙快婿”; 而有些家族则为了尊重女儿的意愿,顶住世俗的眼光和礼教的压力,为女儿寻找到一位配得上她德才的贤者。 远古的宋朝已经过去了近千年,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已经烟消云散。 但是对于婚姻选择的两难——是倾向于物质还是选择一个与你灵魂契合的人。 换做是你,又会如何抉择? - END - 《声明:未经授权,本站所有文章禁止任何形式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1、和吃饭时扶碗是一个概念 2、站不稳,抓个东西踏实些 3、因为如果摸自己胸的话,,总感觉有点怪怪的 4、你去抹胸你们两就形成了三角形,这样亲吻彼此起到了一个支点,三角形具……【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