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是非对错的故事有哪些书名(是非对错的故事有哪些书)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15 23:4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是非对错的故事有哪些书名(是非对错的故事有哪些书),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3163个字,大小约为59KB,预计浏览完需要33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吕氏春秋·仲冬纪》之 当务:四个寓言故事,教我们明辨是非

《吕氏春秋》是在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分十二纪、八览、六论,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




01








“四曰:辨而不當論,信而不當理,勇而不當義,法而不當務,惑而乘驥也,狂而操「吳干將」也,大亂天下者,必此四者也。所貴辨者,為其由所論也;所貴信者,為其遵所理也;所貴勇者,為其行義也;所貴法者,為其當務也。




跖①之徒問於跖曰:「盜有道乎?」跖曰:「奚啻②其有道也?夫妄意③關內,中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時,智也;分均,仁也。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盜者,天下無有。」備說非六王、五伯,以為「堯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④之意,湯、武有放殺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世皆譽之,人皆諱⑤之,惑也」。故死而操金椎⑥以葬,曰「下見六王、五伯,將毃⑦其頭」矣。辨若此不如無辨。




楚有直躬者,其父竊羊而謁⑧之上,上執而將誅之。直躬者請代之。將誅矣,告吏曰:「父竊羊而謁之,不亦信乎?父誅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誅之,國將有不誅者乎?」荊王聞之,乃不誅也。孔子聞之曰:「異哉直躬之為信也,一父而載取名焉。」故直躬之信,不若無信。




齊之好勇者,其一人居東郭,其一人居西郭,卒然⑨相遇於塗曰:




「姑相飲乎?」觴數行⑩,曰:「姑求肉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⑪求肉而為?於是具染⑫而已」。因抽刀而相啖⑬,至死而止。勇若此,不若無勇。




紂之同母三人,其長曰微子啟,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紂也,甚少矣。紂母之生微子啟與中衍也尚為妾,已而為妻而生紂。紂之父、紂之母欲置微子啟以為太子,太史據法而爭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紂故為後。用法若此,不若無法。”




跖[zhí]:盗跖,春秋时期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


啻[chì]:仅仅,只有。


妄意:臆测。


淫湎[yín miǎn]:沉溺于酒色。


諱[huì]:隐瞒,有所保留。


:捶击的工具。后亦为兵器。


毃[qiāo]: 古同 “敲”。


謁[yè]告发,检举。


卒然:形容很短暂的时间。


行:巡行,轮流喝一次叫一行。


革:更也。


染:豉酱。


啖[dàn]:吃。




02








论,却不遵循正确的道理论据


信,却不符合义理


敢,却不是为了伸张正义


遵守却不合时务




这四种情形就如同让一个精神迷乱的人骑快马,必然会脱离正确的道路;抑或如让一个神志癫狂的人手握干將利剑,必然会伤害到别人。




而天下大乱往往都是因为辨、信、勇、法这四点有失偏颇。辩论的关键点就在于要立足于正确道理论据,诚信的核心原则是要符合义理,勇敢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伸张正义,而遵礼法的核心意义则是为了合时务。




我们先聊聊这干将是什么?




干将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以铸铁剑。三月不成。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男童女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




所以,文中说手握干将,是说手握的是一把宝剑。






下面这四个小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一个就是著名的“盗亦有道”的故事。




春秋末期的鲁国,有个人名叫柳下跖,他的哥哥则是鲁国有名的贤人柳下惠,这柳下惠还跟孔子是好朋友。可他这个弟弟,却是一个大盗,大到什么程度呢?《庄子·盗跖》记载“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也就是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率领着数千人的队伍,这也真对得起“盗跖”这个名字。




有一次,盗跖的手下问盗跖:“偷盗这种事,其中也蕴含有道吗?”




盗跖听后,便开始了一本正经地说道:“岂止是有道。给你举个例子,如果隔着门就能揣测出房间内藏着什么东西,那就是圣人了;如果偷东西的时候,敢第一个冲进去,那就是有勇;如果偷完东西后,自己殿后,直到最后一个才出来,那就是义;如果能知道什么时候偷容易得手,那就是智慧;如果分赃的时候,能做到公平分配,那就是仁。总之,如果要想成为大盗,却不通晓这五点,天下没有这样的人”。




紧接着就开始述说六王、五伯的过错。书中暗表,这“六王”指的是尧、舜、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而“五伯”便是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和秦穆公。




“尧杀长子,是何等的残暴不慈;舜娶妻不告父母,实属是忤逆不孝;禹饮酒觉得甘甜爽口,这不就是要沉迷酒色吗?成汤灭了夏朝还不拉倒,还把夏桀流放到南巢去了;周武王灭了殷商也就算了,还在宣室把殷纣王给杀了。而五伯争国,骨肉相残,以大欺小,不都属于暴乱吗。只是世人都对这些人赞誉有加,却避而不谈他们的这些恶行,实在搞不懂~”。




盗跖越说越来劲儿,擦了擦嘴边的唾沫星子,继续道:“将来我要是死了,下葬的时候要手持金椎。等到了阴曹地府,我就去找六王五伯理论理论,金椎敲他们的脑袋!”




像盗跖这样不分青空皂白,没有正确依据的争辩,还不如不辩。






直躬救父”的故事就更让人瞠目结舌了。




楚国有个耿直的年轻人,姑且称之为直躬吧。这直躬他爸偷了别人家的羊,直躬知道后就去官府揭发检举,于是官府就把他爸给抓了,按律令要杀了他爸。这时候直躬站出来,表示要替父受死。官府的官吏一看,好小子,行啊,那就成全你。




说话这直躬眼瞅就要被杀了,可他却摆出一副正气十足的样子,跟官吏理论道:“本来是我爸偷的羊,作为儿子不仅没有包庇他,反而主动来检举告发他,我这难道不算是诚信守法吗?再者,你们治的是我爸的罪,我能代父受罪,这不就是孝吗?像我这样诚信守法,又十分有孝心的好百姓都被处死了,那举国上下的人不都该死了吗?”




官吏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只好上报,楚王听说这件事后,觉得直躬倒是有几分道理,于是就下令不再追究罪责了。




孔子后来也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直躬的做法,看起来是诚信尽孝,其实却是不正派。他用这一个父亲,却两度为自己博取好名声”。




像直躬这样的信,还不如没有信更好。






接下来这个“割肉相啖”的故事,看着都疼




齐国有这么两个好勇斗狠的人,一个人住在城东,一个人住在城西。




有次在路上意外碰见了,就寒暄道:“许久不见,要不一块儿小酌几杯啊?”。




“好啊,喝几杯!”




于是二人推杯换盏,酒过三巡之后,一个人说道:“只是饮酒无甚乐趣,不如弄些肉来下酒?”




另一个人摇摇头:“你身上就有肉,我身上也有肉,何必再去弄肉呢?现在只需要准备一些豉酱就行了”。




说罢,二人便抽出刀来,你割一刀,我割一刀,蘸着豉酱吃起来。




结果不用想也知道,都死了。




类似这样的勇敢,与正义无关,白白搭上了性命,还不如没有得好。






下面这个故事讲的是,纣王继位的内幕




商纣王同母所生的,有兄弟三人:长子叫微子啟,次子叫中衍,三子叫受德。这老三受德就是商纣王,也就是年纪最小的那个。




当时,商纣王的母亲在生微子啟中衍的时候,还是妾的身份,后来封为正室妻子才生下了受德




商纣王父亲和母亲都打算立长子微子啟为太子。




但是太史却根据礼法争辩道:“有妻所生的嫡子,就不能立妾所生的庶子”,于是便立后来的商纣王为太子,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立朝五百多年的殷商就断送在纣王手里了。




如果像这样循规蹈矩,教条主义的尊礼法,还不如不尊礼法呢。






03








做人做事,要理解内在的智慧,不要学表相。




东晋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吞针的故事也是类似的




后秦时期,姚兴灭西凉将有道高僧鸠摩罗什引入长安。姚兴却一直希望鸠摩罗什能后有子嗣。




于是姚兴对鸠摩罗什说:“大师才学超众,天下没有第二个了,怎么能没有后代呢?”




说罢便赐予鸠摩罗什宫女十余人,强迫罗什接受,并将罗什接出僧群,单独安排了住处。




这事在当时的僧人中引起震动,有些僧人羡慕罗什的艳福,便想学罗什的样子,做个剃发在家的和尚,将出家生活与在家生活兼收并蓄。于是很多僧人也开始结婚生子,过起了俗世的生活。




鸠摩罗什不敢疏忽大意,便召集众僧,示以一满钵的针说:“你们若能与我同样,将一钵银针吞入腹中,我就同意你们娶妻蓄室。否则,绝不可学我的样子。”




说罢,竟真将一钵银针吃到了肚里,与平时饮食一样。诸僧见罗什有此异能,不敢效仿,遂罢却了娶妻之意。




先抛开是非对错不论,直躬救父的故事里边,经过这件事后,日后直躬在家里边,该如何面对自己的父亲呢......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别忘了关注哦~


《是无等等》:方方,纷纷扰扰,赞美讽刺,是非对错,不过如此

《是无等等》:方方,纷纷扰扰,赞美讽刺,是非对错,不过如此






名字很怪,读之前搜了下“是无等等”的意思,有人说出处是来自于《心经》,我还一直奇怪,《心经》我还算熟悉,没有,怎么会有这个词儿,我还以为信息不准确,一直等读完小说,突然间才意识到:“我的天,出处还真是《心经》。”


《心经》中的原文是“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也难怪我一直没意识到,因为按照《心经》里的上下文,断句应该是“是,无等等咒”。


无等等咒是个名词,一个咒的名字,这样才和前面几句能对的上,如果按照“是,无等等咒”这样断句的话,那么含义就是“这是无与伦比的至高无上的咒”的意思。


但按这个意思,却很难与小说对应,尤其是小说中的上部,标题是“是”,中部是“无”,下部是“等等”,既然小说的上中下三部的标题这么进行了拆分,那应该标题的含义不是《心经》原文中的断句。







弄不明白,接着搜,搜到的“是无等等”的另一个解释,我觉得和这部小说更为贴切些,这个解释是说,崇祯皇帝死后, 当时的泉州同安知府不肯归降清廷,一心想光复大明,先后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王予望,王子望,意思是先把光复大明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后来看清朝一时半会儿灭不了,就再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到最后看到清朝灭掉的可能性为零,就又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了望。


后来他隐居多年后,去麦积山礼佛,一路上看到大清的景象要比明朝末年好很多,到了麦积山,跟庙里的老方丈攀谈,大彻大悟,历史的转变,有其自身的规律,跟自己的执念是没有关系的,于是写下了“是无等等”四个字。


他写下的这四个字,一般解读为“ 对错得失,不过如此 ”,“ 我活明白了,全都由他去吧!”这类意思,倒也贴切,更能说的通,与小说的主题,小说里的人物命运,乃至小说上中下三部的标题,都能对的上,以此,我觉得


我是在读完小说后,才搞明白了标题的这层意思,回过头再去看小说,到底是不是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好像也没有那么强烈的愤慨了,好像愤慨里多了一层释然。





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这个说法我没有考据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但从熟知的历史掌故里,这类案例显然是自人类有文明以来,就普遍且大量存在的。


这个说法,一直困扰着我,因为它不合理,怎么能好人不长命,坏人反而活千年呢?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大量事情,往往又印证这句话,除了慨叹和困扰,也找不出什么其他的法子。


但若仔细分析,所谓“不合理”,不合的是什么理?是人类文明和人类文化所定义的“理”,这个“理”在中国文化里是仁义礼智信等等,在其他的文化里也多是类似的正向的价值,由此可知,这种“理”是人为定义的,却不是大自然本身的“理”。


就像王了望一样,他所执着的“理”,是程朱理学的“理”,是大明的“理”,但这个“理”,和历史演变规律的“理”,显然不是同一种理,前一种执念也显然并不能影响到后者。这个意义上说,两种“理”不是冲突了,而是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这部小说里的故事,也是一样,“公平、正义”这些“理”,是中国人的道德伦理所人为定义的,而四个搞了场惊天诈骗的黑衣人,他们的“理”,却是利用了社会运转的某些客观“规律”的“理”。


而那四个诈骗犯,就利用了这种客观存在的“理”。小说里的故事跟“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一样,也是两种你说冲突也好,你说不同维度也好的“理”,发生的互动。





王了望写下了“是无等等”之后,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完全放下了心中的执念,但即便读完了小说后,搞明白了“是无等等”的这层意思,我也仍然愤慨,虽然里面已经多了一层释然。


对错得失,不过如此



为什么说不脱掉书生气的人,根本不可能真正读懂《毛选》?

文 | 赵清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1


很长时间以来“栩然说”都试图将《毛选》里生涩难懂的内容掰碎了,以“去概念化”的方式讲解给大家听,让大家能消化里面的精髓,然后为己所用。


我还记得上半年看《觉醒年代》时,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的回眸一笑让我非常扎心,印象深刻。


国庆7天假期里,我也看了《长津湖》的电影,说实话再次让我感到挺扎心的。


中国的历史并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那么简单,那真的是用血和泪写成的,连教员自己都说:“《毛选》哪是我一个人的著作啊,里边这些东西是群众教给我们的,是付出了流血牺牲代价的。”




看到有些伙伴说阅读文章后“提升不明显”、“印象不深刻”,我猜应该是没有经过生活实际的锤炼,没有被社会毒打过,对历史的印象只是书本,所以特别写了此篇感悟。




书生气很浓的人,脑子里很容易会有一个思维惯式,那就是寻找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万能公式”,遇到任何一个问题,只要套上这个“标准答案”、“万能公式”,一切答案都会自然浮现,一切障碍都会烟消云散。




“标准答案”、“万能公式”在哪里?在书本上。只要一大段、一大段地摘抄下来,考试就能拿高分。




应试教育提倡“标准答案”、“万能公式”,只是......社会现实中真的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万能公式”吗?


曾经初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我,也是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人,天天琢磨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直到被社会磨练至脱掉几层皮时,才发现曾经的自己是如此的幼稚。




没有任何一个常胜将军,是仅仅依靠熟读《孙子兵法》,从不上战场就能百战百胜的;




没有任何一个游泳健将,是仅仅观看比赛录像,从不下水就能提升成绩的;




同样,没有任何一个社会精英,是仅仅读读《毛选》,背一背里面的内容,从来不进行社会实践就能够成功的。




用教员本人的话讲,这叫做“本本主义”,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曾几何时,从苏联照抄照搬过来的“本本主义”害惨了红军,甚至一度将红军推至了崩溃边缘。直至“遵义会议”时教员重新进入了领导层,才将红军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教员从来都是提倡“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的,只是,当历史的聚光灯长期聚焦在教员同志身上时,太多的人又将他的话当做了金科玉律,开口闭口都像在背诵“教员语录”,成了新一轮的“本本主义”。




就算把《毛泽东语录》背得滚瓜烂熟了,把《毛选》的每一卷都看了,但若只是死记硬背的教条,又有什么用呢?




显然,这已经偏离了毛主席的本意。




同样,本号上发表了很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本意也是想把生涩难懂的内容掰碎了,以“去概念化”的方式进行讲解《毛选》,方便更多人能消化理解、融会贯通。




但是,我确实不愿变成“背诵比赛”,产生新一轮的“本本主义”,然后“曰(yue)”过来“曰”过去......


要想比谁记得多,用个U盘不就完了吗?还写那么多干嘛?咱们要把自己大脑做处理器,而不是存储器。




不得不承认,我不敢说自己真的读懂了《毛选》。很多次以为自己读懂了,其实并没有读懂,往往是经历了很多社会磨练之后再回看,才能领悟里面的奥妙。




事实证明,我离真正读懂《毛选》还差得远呢!




但有一点,当我阅读到一些自己无法理解的生涩概念时,宁可合上书不再看下去,也不愿强行去理解和死记里面的内容,否则我自己也成了“本本主义”。




接下来,我想做一次大胆的挑战,尝试用一种从未使用过的写法来解读《毛选》。


2


在战争年代,很多军人说话都是简单粗暴的,偏偏这种人能干成事!


别说是战争年代,就是在和平年代,那些真正能雷厉风行干实事的人,说话时也不爱拐弯抹角,但偏偏能成事。




典型的代表,就是《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说话简单粗暴、行为霸气专横,甚至经常不给下属面子,却偏偏在电视剧播出时能红透半边天,为什么?




就因为达康书记是个能干实事的人,说话做事直击要害,内心正义且刚正不阿,深受广大观众喜欢!


所以,本篇文章我就模拟李云龙、李达康的口气,来解读一下《毛选》。




好,现在开始,言语中若让您有不适之处,先请谅解,只是剧情需要。




很多人之所以读不懂《毛选》,是因为他压根就没有足够的社会磨练,没有经历过残酷的环境,没有磨掉几层皮,也没有在逆境甚至绝境中歇斯底里的蜕变过。




如果你以为《毛选》是书斋里让秀才们读的圣贤书,仅仅通过里面的语句就能领悟到里面的精髓,那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毛选》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大流血、大冲突的时代,《毛选》里经常讲打这个、斗那个,如果你从中闻到了浓浓的火药味,听到了震耳的枪炮声,那才说明你读进去了。




虽说教员是个颇有诗词歌赋造诣的人,但我们却看不到《毛选》中有什么诗情画意的语句。教员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写道: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既然是暴动,那就玩不得虚的。“八七会议”上教员就提出过“枪杆子里出政权”,一些事情根本不可能靠温文尔雅的方式解决,只能用暴力的方式解决。




你以为一些事情靠讲道理就能说服所有人吗?少做梦了!你根本无法说服所有人。




怎么解决问题?拿枪杆子直接干他就行了。




军人们从来不爱说废话,下达命令时都是直截了当,为什么?因为在战场上根本玩不得那些虚头巴脑的,谁玩虚的谁就得死,必须以军功来论成绩,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你整那些诗情画意的有啥用?迂腐!还不如给老子的部队送几挺重机枪来得实在呢!谁再搞这些斯斯文文的东西,就直接拿把大刀往他脖子上一架,保准拉稀!


就像是电影《长津湖》里的场面,你给美国佬好好说话,人家就不打了?就撤兵了?




压根就不可能。让他愿意听话,唯一的方式就是拿起枪杆子干他!




哎呦,你还不服气是不?老子才懒得跟你搞那些弯弯绕!二营长,你的意大利炮呢?给我拉来!


讲到这里,你明白了吧?用文绉绉的方式根本无法理解《毛选》,因为它本来就是在战火和血泪的洗礼中诞生出来的智慧结晶!




读《毛选》时,千万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里面遣词造句等细枝末节上,它本来也不是一个文学艺术品,不讲究语句的优美、词藻的华丽、文采的造诣,谁要是针对里面的细节给老子咬文嚼字的话,我又要把意大利炮拉来了。




玩虚的没用,别整那一大堆花里胡哨的,能战胜敌人,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能争取民族的独立才是正事!




3


之前看过一个段子,说老公和老婆一起看世界杯足球赛,老婆问老公:“中国队咋不上?”




老公回答:“因为中国足球队实力不行。”




老婆又问老公:“不是有姚明吗?”




老公顿时无语。如果对足球的理解还停留在“姚明咋不上”的层面,那又如何沟通深层次的东西呢?顶多只是看个热闹罢了。




同样,我们读过了《毛选》,问有些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如果得到的回答是“教员和周总理年轻时好帅啊,都是大帅哥”,那么我就知道和他没法再沟通更深层次的东西了,只是看个热闹罢了。


不可否认,这两位的确都是高颜值的大帅哥,若放在今天,搞个抖音、快手直播什么的,也能迅速在网上走红,成为流量入口。




但如果让那些靠颜值走红的娇气小鲜肉穿越回战争年代的话,你看看他还能不能吸粉?




做梦去吧!那时的老百姓只关心能不能吃饱肚子,能不能抵御敌人的侵略,谁还管你帅不帅?




为什么此二人能影响一个时代,直到今天还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绝不是靠颜值!




他们是在战火中走出来,带领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革命领袖,这岂是那些“追星族”所能理解的?




看人不能只看颜值,看事情也不能只看表面。




如果让那些书生气很浓的人创业,他们会怎么做呢?他们往往会受“万能公式”的思维影响,然后停下脚步,根据事物的表面观察来制定一个“详尽计划”。




在执行过程中,万一事态的发展与“详尽计划”不符,书生就很容易想东想西,再次停下脚步修改计划,如此反复。整个过程走走停停,行动力极弱,书生们很容易困惑于找不到所谓的“标准答案”、“万能公式”。




创业初期,偏偏是那些匪气十足、江湖气很浓的人容易成功,为什么?因为创业初期最主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需要“野蛮生长”,做事也不需要太多章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了再说!


万通董事长冯仑就写过一本书《野蛮生长》,里面描写了很多大企业家在创业初期时的情景,他们一开始不都是一群野性十足、勇于开拓、不爱循规蹈矩的“野狼”吗?




恰恰这些人的文化普遍偏低,脑子里没有“框框”,他们专注于目标,使得全是“野路子”,反而容易成功。相比较而言,书生们满脑子的“之乎者也”反倒成了障碍。




革命初期,哪有什么成熟的打法?哪有什么现成的武器?敌人来了,拿起扁担也要上!贺龙元帅一开始不也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吗?




这就难怪,为什么一些没文化却能成事的人反而看不起那些书生了。




就像《亮剑》中,赵刚作为新上任的政委到独立团报到时,李云龙直接说了一句“又来了个白面秀才”,言语和行动中都充满了不屑......


从什么时候开始,李云龙对赵刚刮目相看的呢?




就是从发现这个赵政委居然是个“神枪手”开始的,这个秀才居然也能打枪?




4


说了这么多,再来看看我们伟大的教员同志吧。




他本是一个教书先生,若生在和平时期,估计就是个优秀青年教师,手上握着的是笔杆子。可生逢此乱世之中,他意识到必须利用农民的力量去推翻一切不公平的统治,他必须去组织农民运动。




农民群体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教员深深的明白:若用教书先生“之乎者也”的方式去与农民沟通,肯定是不行的!




1925年12月,年轻的教员在长沙橘子洲头写下了《沁园春·长沙》,里面有一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写此诗词之时,教员刚刚在老家韶山组织乡亲们开展了“平粜阻禁”运动并取得了胜利,他准备动身去广州开办农讲所,期间抽空来到了长沙橘子洲头。


写下此诗词时,我们只要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教员同志内心的独白:要与农民群体们打交道,靠过去那种“书生意气”是要不得的,必须摆脱书生气!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自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员同志主动磨掉了自己的一层皮,改变了自己很多的习惯。




之后教员写的很多文章都收录在了《毛选》里,若仔细品读就会感受到里面也有很多粗话、土话,难道是教员同志不懂诗词歌赋吗?显然不是,而是要让农民看得懂,接地气!




就比如,当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其复杂,用文绉绉的方式来讲农民根本听不懂,再加上那些朗朗上口、掷地有声的语言往往是短促有力的,所以教员结合中国实际,直接摒弃了那些复杂难懂的概念,转而用了所有人都能听懂的六字口号:




打土豪,分田地!




无数个李云龙般的人物,即使大字不识一个,却依然能被这六个字感召,也加入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




去他的书生意气,也别跟敌人讲道理,直接把意大利炮拉来就行了。




须知,政权是从枪杆子里获得的。




当然,待创业到了一定阶段,生存问题解决了,需要进一步发展的时候,那些匪气十足、野蛮生长的思维反而成为了阻碍。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思维往往很短视,拿下短期目标时执行力很强,却看不到长期的方向。无数个“李云龙”很容易拿到某场战役的胜利,却看不到整场战争的总体走势。




楚云飞不也说吗?“李云龙如果有机会能受到教育,将来必成大器!”。




李云龙虽说打仗挺厉害的,但凭的都是“鬼点子”、“野路子”,这个瓶颈在当时普遍“泥腿子”出身的军事将领中是非常普遍的,大家都看不清革命未来的大方向。


不知道打仗为了谁,不明白打完一场仗之后下一步往哪儿走,反正就是打,岂不是越打越糊涂?越打越迷茫?




在革命时期,如果啥都不管,只管打仗,这种做法就叫做“纯军事主义”,长期以往就滑落到“占山为王”的历史轮回里去了。




就像是如今,很多企业的老板都是干市场销售出身,一个个的能力超强,但企业做到一定地步时就陷入了瓶颈,怎么也长不大......




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依靠“术”的层面根本无法根除,必须站在更高层面,从纲领上进行思考:




革命为了谁?依靠谁?联合谁?斗争谁?




革命的总任务是什么?最终要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对于这些问题,教员本人其实是清晰的。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他一开始就站在纲领的高度上提出: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要打赢一场战争就必须靠战术,要打赢整场战役就必须靠战略。若只有战略而没有战术,就只有空想而没有行动,犹如“空中楼阁”;若只有战术而没有战略,那就必然遇到瓶颈,越打越糊涂!




战略和战术,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二者缺一不可。




宏观上来看,只要纲领是正确的,那么革命的成功将是必然的,所以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微观上来看,必须重视每一场战役,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将革命进行到底,所以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呢?教员由1938年发表的文章《战争和战略问题》也正是基于此而写出的,只要体验到这个历史背景,此文就非常容易读懂。


如今创业不也是这样吗?创业初期首先解决生存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了再说,可发展到一定地步时团队内就会出现“熵增”,要想进一步壮大,就必须树立企业愿景,梳理企业战略,建立企业文化,将原本混乱的业务进行整顿,一切都要流程化、标准化。




好了,教员掌握了纲领,站在战略高度上阐述了中国革命的走向,然后就可以解决中国革命一些瓶颈性的问题吗?




别傻了!如果你真这么想当然,那么现实又会用一盆冷水泼在你这个颇有书生气的脑袋上。




5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我凭什么听你的?




要知道,创业初期能成事的这群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一个个匪气十足、野蛮生长,本来就不爱循规蹈矩,现在你一个秀才在耳旁“叨咕叨咕”的大道理说个没完,他们就能听你的?




别成天“之乎者也”,老和尚念经似的,有本事你上战场练练?用军功说话!




为什么有句话叫“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




为什么又有句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就是答案。前文不是说了吗?李云龙最初认可赵刚,并不是因为他满腹经纶,而是因为这个政委有真功夫,还是个神枪手。


这种现象,在企业里不也比比皆是吗?为什么老板普遍重视做业务、做销售、做市场的人?因为他们能实实在在带来业绩啊!




对于一般企业来说,别整什么愿景、使命、价值观之类虚头巴脑的东西,就算有,那也是贴在墙上的东西,只能起个花里胡哨的装饰作用,只有业绩才是实实在在的。




偏偏,华为、小米等超级大型企业才非常重视企业文化,强调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创始人在思维层面就与一般老板有着极大的不同。




再来看教员的历程,他只是领会了纲领又有何用?只是预见了中国革命总体的方向又有何用?很多次他都遭遇了别人的问题:




我凭什么听你的?




大革命时期,教员站出来说要搞“农民运动”,可包括陈独秀在内的绝大多数共产党人却认为要“北伐”,还问教员“我凭什么听你的”?直到大革命失败,“八七会议”上教员才又提出“土地革命”;




红军壮大时期,针对党内思想混乱的局面,教员站出来说必须统一思想、党指挥枪,可很多军事将领却认为军队打仗就行了,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干嘛?还问教员“我凭什么听你的”?直到“九月来信”之后,回归军队的教员才在“古田会议”上清理错误思想,指出“党指挥枪”;


井冈山时期,博古、李德打着苏联“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旗号指挥红军,要求照抄照搬苏联经验,这时教员站出来说“要打游击战”,可绝大多数人又问教员“我凭什么听你的”?直到红军处于生死存亡的节骨眼时,教员才在“遵义会议”里重新回到领导层,拯救红军于危难之中;


......


从1921年建党开始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教员多次被排挤、被打压,甚至是被开除,他曾经被三次开除中委,八次受到严重警告。每一次,别人都会向他抛来一句话:我凭什么听你的?




别误会,并不是说一切挫折和刁难都是冲着教员来的,也不是说大家只针对教员一个人,而是说党内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面临着极其混乱和不明朗的局面,根本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




正因为混乱,所以各种各样的想法才层出不穷,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关于“怎么达成目标”就存在不同意见了,大家互相碰撞、互相辩论,每个人都会向不同看法的人说:我凭什么听你的?


创业不也是这样吗?




没有被社会毒打过的人,以为发展道路就写在书本里,只要读读书并按照里面方法做,就可以获得成功。可真正有过被社会毒打过的人一定深深的明白,哪有什么现成的道路可走?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创业的每一条路上都充满了荆棘,即使艰难的走下去,也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走得通?团队里争执、碰撞是常事!




看到了吗?别说面对敌人时,用书生的方式来讲道理讲不通,就连面对自己的同志时,用书生的方式讲道理也讲不通。




教员也是书生出身,在磨难和绝境中顽强的蜕变和成长,他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呢?不是像书生一样“叨咕叨咕”讲道理,而是从斗争中获得发言权!




对待敌人要斗争,对待内部的部分人也要斗争,在斗争中探索革命道路。也就是他说的一句名言:




“什么北大、人大,还是那个大学好!我就是绿林大学的,在那里学了点东西。”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就是面对敌人和自己人要有不同的“斗”法,必须事先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如何处理“对抗性矛盾”?详见教员写的《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文章。




如何处理“非对抗性矛盾”?详见教员写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文章。




带着这样的思维,重新阅读教员的《矛盾论》,会不会有新的体悟?




要想“斗”赢像李云龙这样一群匪气十足、野蛮生长的将领,用“书生意气”的方式讲道理压根没用!否则他又要问“我凭什么听你的”?




怎么办呢?必须要比他更有话语权,更懂得协调各方利害关系,让他的彻底服气才行!可这些手段,你以为仅靠看书就能获得吗?做你的美梦去吧!


那么,在我们日常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应对其他人“我凭什么听你的”的挑战,如何“斗”下去呢?




对不起,也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如果有人非要问我“标准答案”的话,那他依然是书生思维,又在搞“本本主义”了,我又要把意大利炮拉来了!


唯一的方法,就是躬身入局,深入社会实践,去经历、去感悟,只有那里才能找到答案!




教员不也在《实践论》中写了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6


为什么《毛选》里的内容能指引中国人民走向革命成功的彼案?若仅仅靠教员用书生的方式写一大堆文章,那绝对做不到!




为什么那些天不怕、地不怕,在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军事将领们,面对教员时却万分敬重?若仅仅靠教员用书生的方式讲一大堆“之乎者也”的大道理,那绝对做不到!




如果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看历史,那总有一种感觉: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只要教员出现了,事情就搞定了,他说的话就是裁量一切是非对错的“标准答案”。




可如果以教员本人的视角看待那段历史,就会发现整部《毛选》压根就不是什么“万能公式”一样的圣贤书,那里充斥着枪炮声和火药味,中国人民在血泪中求得了出路,就像国歌里唱道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如果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看历史,大可以将《毛选》当做“标准答案”,然后高喊几句口号,随着歌词唱一句“干革命靠的是教员思想”。




可如果以教员本人的视角看待那段历史,哪里有现成的道路?那是在一片挫折和迷茫的局面之中,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之中艰难探索出的一条道路。




仅仅看前文所述,有没有发现教员本人也是在一点一滴的经历中磨练出来的?有没有发现他也是被社会磨掉了几层皮,脱掉了书生气,才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的?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这些书生气的人,凭什么还未被社会磨练过,只是读了里面的只言片语,就自以为读懂了《毛选》?这不是很可笑吗?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多了就变成了路;世界上也没有解决问题的“万能公式”,经历的多了,就知道如何应对困境。




社会本身就是一本无字天书,教员正是读懂了它,沉淀了自己的智慧,才写下了《毛选》。




而我们后辈人呢?发现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太漫长了、太难了、太多挫折了,于是没有去经历,没有去感悟,就去直接吸收前人已经沉淀下来的智慧。




那不叫“智慧”,顶多叫做“知识”。若只是学习《毛选》中的“知识”,然后照搬照抄到生活中,那么谁学谁死,学了《毛选》还不如不学呢!




也许此文真的没有什么主题,那就当我在胡言乱语吧,我宁愿自己什么都不懂,也不愿死抱着《毛选》里的只言片语让大家死记硬背,说这就是“标准答案”,否则又是新一轮的“本本主义”。




如果你还读不懂《毛选》,那就合上书本,关闭此文,全身心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吧!




须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是栩然,感谢大家的阅读和评论。想第一时间看到更多有态度、有深度的文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栩然说】(ID:xuranshuo),和100万粉丝共同成长!


四大名著原本是六大名著?被删掉的是哪两本?到底为什么删掉了?



提起四大名著,大部分都能张口就来。


但是你知道吗?


在之前有一个说法,就是本来是六大名著可是新中国成立后,就被删减成了四大名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那被删除的两本名著,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名著的排行由来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的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光靠人口口相传是不够的,于是就出现了名著。这些优秀的知识储备食粮,能让我们身处千年之后依旧能体会到古人的爱恨情仇,以及独特的文化魅力。


现阶段我们公认的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那么这个排名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至今,有了很多的“四大”。比如四大发明,四大名著,四大明楼,等等,好似中国人一直都对“四大”情有独钟。


有人曾研究过说,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周易中,“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而佛教中也有将地、水、风、火作为四界的说法,这才形成了中国人的习惯。


说回到四大名著上,其实一开始提出来的四大的说法,是明朝的一个文学家,这个人叫王世贞,他曾经提出来《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可以列为四大奇书。


后来又出现了一位文学家,这人就是冯梦龙,他提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他觉得应该四大奇书应该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这四部小说。


但是后来清朝的时候,《红楼梦》横空出世,这本旷世奇作光是靠着自己半本残卷,名声就已经席卷全国,而当时的皇帝觉得《金瓶梅》很多的描述都十分露骨不合时宜,于是将《金瓶梅》列为了禁书,而横空出世的《红楼梦》直接一跃占据了四大奇书其中一个位置。


1949年之前并没有“四大名著”说法

但是根据学者的研究发现,在1949年之前一直没人将《红楼梦》和其他几本书放在一起过,甚至一直到1951年,这四本书都在人民出版社被提出了印刷出版的计划时,也没有提出“四大名著”的概念。


文革时期,周总理在说到出版书籍的时候,才第一次提到了“古典名著”这个说法,后来这一时期,书荒的中国人民几乎都买回去看,沈从文更是提出了“四大著作”的说法。


再后来到了80年代,“四大名著”的说法逐渐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这才确定下来的四大名著的说法。


??


但是其实一开始,文人们是总结出来了“六大名著”的,到底另外两本是什么?又是为什么落选呢?


想知道这个我们就要先看看,现在在榜上的“四大名著”有什么独到之处,凭什么能被称为名著。




四大名著为什么被选中

有一种对四大名著的评价,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广。


都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


这个说法的由来是这样的,有人认为四大名著虽好,但不是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去看。


比如老年时期的人就不应该再去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在历史上评价很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文人长篇小说,也是历史题材演义小说的鼻祖,在其中反映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社会斗争局面,以及在三国这一时期历史的变革。


在其中不仅突出了历史的沧桑感,更是塑造了很多的英雄枭雄。


《三国演义》中充斥着各种谋略,不是政治斗争就是军师斗争,每时每刻每个角色都活在一个活生生的世界里,就像书中所写的,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其中描绘都是谋术和权利颠倒。


有人觉得人到老年不必再工于心计,是以《三国演义》到了老年期不看也罢。


另一方面《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太多英雄迟暮的沧桑悲凉,老年人本就看尽人生悲苦酸甜,实在不必再去看这样一部伤感历史大作,给自己徒增伤感。




那为什么说少不看水浒呢?

《水浒传》是一部个性鲜明的人民起义题材的书籍。《水浒传》的整个主线就是在当时朝廷不仁不义的情况下,一百零八好汉反抗欺压,走上了水泊梁山从此落草为寇,从聚义到散义的全过程。


在整个主线的情节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就是“官逼民反”以及“替天行道”。如果说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是对历史的感叹,那看《水浒传》的时候就是对反抗的斗争的慷慨激昂。


《水浒传》中出现的权谋和政治对策很少,反而出现的最多的事江湖儿女恣意洒脱和反抗命运的不公。可既然是这样,为什么说少不看水浒呢?


这是因为少年时期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是非对错观念,甚至少年时期的孩子基本都还处在叛逆时期,看水浒就跟“古惑仔”一个道理。


从正面去说,水浒中是反抗斗争,但是其实反过来看,水浒中大部分都是违法乱纪行为,甚至一言不合就杀人,或者稍有不如意就杀人。


甚至有学者分析,在水浒传中的女人都被描绘的不是什么正面的形象,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对女性都是非打即杀。


如果一个还不健全的孩子看入迷了去学习就不好了。




可男不看西游又是怎么回事呢?

《敢问路在何方》这首歌在电视剧版西游记出现后,一直火到了现在。作为一部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有着它不可磨灭的魅力。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到了真经。在整个过程中,四个人有分有合,整个团队从最初的难以磨合到最后的齐心协力,让人们看到了团队协作是重要性。


而其中不管经历了什么,师徒四人都不会被阻拦,不管是妖魔鬼怪还是荣华富贵,都不能阻止他们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脚步,这其实更积极向上。


但是古代人有一种说法,一直提倡的是“父母在不远游”。所以上述的说法其实在古代还比较合理,现在重提就有些牵强。




最后一种说法,女不看红楼。

《红楼梦》相比较前三本书传看度并不高,但是相比之下,红楼从一开始就更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


红楼中主要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故事,展现了一场封建时代的爱恨悲欢,以及一个大家族兴盛衰落。


在红楼中的女性每个人都个性鲜明,而她们身上的悲剧也各有各的惨。只要你能看的进去红楼,那你打开后必定要泪水连连。


一场红楼真如梦一般,一切都好像很美好,一切又好像真的没办法改变的走向悲剧收尾。


之所以说女不看红楼,正是因为女性本身就更加多愁善感,看红楼过程中不免被其中的悲伤情绪感染。


其实以上的四种说法,都是指不要过度沉迷其中,如果你能分辨出现实和书籍,不要去共情到自己身上,而是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艺术作品那样,就不会沉溺其中无可自拔。




被删掉的是谁?为什么?

为什么要先说四大名著的特点,再去说明被删的两本书呢?这其中要提到一个观点,那就是如何评价一本书为名著。


名著指的是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的书籍,而且这书中还要包含有永恒的主题以及经典的人物形象。


在这个观点上,被从六大名著中请出去的,就是《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


说到这可能有的人不同意了,这被删掉的两本就不能被称为名著了吗?


其实这个答案,笔者也是肯定的,这两本书当然是名著,那么它们跟四大名著区别在哪里呢?


《儒林外史》是清代差长篇小说,全书中主要是描绘了社会各界的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全面的揭示了人性被腐蚀腐败的过程。


可以说通篇都是辛辣的讽刺和批判,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入选了课本的《范进中举》以及《严监生》。其中人为了功名喜极发疯的形象和为了两根灯芯不肯瞑目的小气鬼形象都历历在目。


而另一本《聊斋志异》中描写的都是神神鬼鬼的故事,最多的就是人鬼的爱情故事,用爱情主题去描绘出了当时的封建统治的黑暗,衱科举制度的腐朽。


最著名的《画皮》《倩女幽魂》的故事都出自这里。


纵观《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两本书也是主题鲜明,有明确经典的人物形象,被排外四大名著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四大名著刚刚发行的时候,这两本书的主旋律不太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之前我们上面分析了,新中国刚成立就开始印刷这四本书,虽然没有提出四大名著的概念,但是已经默认,这是四本书是同时宣传的。


新中国百废待兴,这个时候需要《西游记》这样的艰苦奋斗终成正果的主旋律,也需要《三国演义》这种能体现出大国历史厚重的题材,至于《水浒传》这种反抗题材的书籍更是人们抢手货。


就连《红楼梦》那种长篇爱恨情仇的故事题材也受到主流欢迎。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并不是没人喜欢,而是一方面两个是由一个一个小故事组成的,前后连贯性不大,另一方面他们一个在批判国家,一个在宣扬神鬼迷信,并不适合推荐给大众。且聊斋志异还是文言文版本,想要阅读势必要先翻译出来。


当然如今这些书籍都作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推荐和流传,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去阅读,从中感受到独特的文化内涵。


你对六大名著和四大名著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吗?可以在评论区谈论一下。


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我是陈四夕,目前在成都,喜欢写作、阅读、做手工,点击上方关注,分享个人成长、生活记录和感悟,结伴成长。


生活中,当你与别人起争执的时候:


你是据理力争分个对错呢,还是觉得无所谓,压根没有争论的必要呢?


以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面对争执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辩论一番,试图说服对方,结果常常是互相看不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不了了之。


最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这个观点出于刘润老师的《底层逻辑》,关于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书中的两个小例子,还挺有意思的。


一个悍匪经过周密计划绑架了首富的儿子。最后首富花费数亿元赎回了儿子,其中过程自是惊心动魄。


首富一直都很冷静,悍匪对其冷静颇感好奇。


首富说:因为这件事是他做错了,明知道自己知名度高,却一点防备都没有,让别人有了可乘之机。


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什么歪理?明明是绑匪触犯了法律,绑架了他的儿子。


从法律角度这么想是没有错的,绑匪就应该付出代价。


但是从首富角度来看,假如他加强安保措施,或许这起绑架压根就不会发生,他什么都没做导致儿子被绑架,万幸的是最后赎回了儿子。


万一儿子被撕票呢,损失就无法估量了。因此首富说他错了,那就是错了。


再说另一个例子: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没有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那这又是谁的错呢?


那肯定是A的错了,相信这是很多人脱口而出的答案。


书中表示,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法学家、经济学家、商人。


上述情况在法学家眼里,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当然是A的错;


经济学家眼里,是C的错,因为避免B被骗的成本要高于C 锁上工地门的成本高;


商人眼里,不管是A或者C的错,B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个体利益最大化来看,B的错,只能怪自己。


这个例子稍微有些极端,在生活中,我们不妨用这个观点来看待事物,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举两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我关注小郁儿很久了,跟朋友也聊过她的经历。


看她写自己的原生家庭、全职写作、靠写作买房买车、月入过万,看她进步的同时也看她遭受别人的质疑。


有的人说她只会发存款截图,而不是收支明细,月入过万是假的,这样写只是为了割韭菜。


也有人说她买房就是靠对象。


她压根不会理会这些人,就像她写的那样,或许刚开始面对这些的时候,心里会有些波动,久而久之这些话压根毫无意义。


假如她真的在意质疑者的话,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试图让他们相信,那才是大错特错。


用争论的时间去搞钱不香吗?她的单位时间可比那些质疑者的贵多了~


更何况除了那些质疑者以外,更多的读者对小郁儿是充满敬佩的。


还有一个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反面例子:


我已经29岁了,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年纪要是没生小孩就是个怪物。每次回家碰到那些人总会“关心”我,其实这样的关心让我无所适从。


那我是怎么做的呢?


为了避免下一次关心,我试图和他们讲道理,把问题掰扯清楚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


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次都是掰扯很久都掰扯不清楚。结局通常是我在他们「为了你好」的大旗下溃不成军。


其实我队友也会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他每次都会回答:好的,知道了。他们的对话不会超过一分钟。


这种情况差异是谁的错,是男女差异吗?当然不是,错就错在我不该跟他们争执,明明一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辩,辩来辩去浪费自己的时间还惹得自己不舒服,得不偿失。


虽然我的时间也不比他们的贵,但他们本就是靠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作为生活的调味剂,和我辩一辩也没啥损失。


对我来说,就算我说服了他们也没啥用处,下次该关心的时候还得关心~


很多事情,不能用得理就是对来看待,更何况生活中还有许多无理也要辩三分的人。


事情发生了,有不好的结果,责怪、悔恨都是无用的。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


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时刻用这句话来告诫自己~


以上,共勉。


你的每一次点赞


我都当成了鼓励与喜欢



学习成长|自我提升|写作阅读


别失去希望,谁知道明天会有怎样的惊喜


我是陈四夕,目前在成都,喜欢写作、阅读、做手工,点击上方关注,分享个人成长、生活记录和感悟,结伴成长。


生活中,当你与别人起争执的时候:


你是据理力争分个对错呢,还是觉得无所谓,压根没有争论的必要呢?


以前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面对争执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辩论一番,试图说服对方,结果常常是互相看不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后不了了之。


最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观点: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这个观点出于刘润老师的《底层逻辑》,关于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


书中的两个小例子,还挺有意思的。


一个悍匪经过周密计划绑架了首富的儿子。最后首富花费数亿元赎回了儿子,其中过程自是惊心动魄。


首富一直都很冷静,悍匪对其冷静颇感好奇。


首富说:因为这件事是他做错了,明知道自己知名度高,却一点防备都没有,让别人有了可乘之机。


或许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什么歪理?明明是绑匪触犯了法律,绑架了他的儿子。


从法律角度这么想是没有错的,绑匪就应该付出代价。


但是从首富角度来看,假如他加强安保措施,或许这起绑架压根就不会发生,他什么都没做导致儿子被绑架,万幸的是最后赎回了儿子。


万一儿子被撕票呢,损失就无法估量了。因此首富说他错了,那就是错了。


再说另一个例子:坏人A诱骗好人B进入C没有锁门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那这又是谁的错呢?


那肯定是A的错了,相信这是很多人脱口而出的答案。


书中表示,一个人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法学家、经济学家、商人。


上述情况在法学家眼里,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当然是A的错;


经济学家眼里,是C的错,因为避免B被骗的成本要高于C 锁上工地门的成本高;


商人眼里,不管是A或者C的错,B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从个体利益最大化来看,B的错,只能怪自己。


这个例子稍微有些极端,在生活中,我们不妨用这个观点来看待事物,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举两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我关注小郁儿很久了,跟朋友也聊过她的经历。


看她写自己的原生家庭、全职写作、靠写作买房买车、月入过万,看她进步的同时也看她遭受别人的质疑。


有的人说她只会发存款截图,而不是收支明细,月入过万是假的,这样写只是为了割韭菜。


也有人说她买房就是靠对象。


她压根不会理会这些人,就像她写的那样,或许刚开始面对这些的时候,心里会有些波动,久而久之这些话压根毫无意义。


假如她真的在意质疑者的话,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试图让他们相信,那才是大错特错。


用争论的时间去搞钱不香吗?她的单位时间可比那些质疑者的贵多了~


更何况除了那些质疑者以外,更多的读者对小郁儿是充满敬佩的。


还有一个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反面例子:


我已经29岁了,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年纪要是没生小孩就是个怪物。每次回家碰到那些人总会“关心”我,其实这样的关心让我无所适从。


那我是怎么做的呢?


为了避免下一次关心,我试图和他们讲道理,把问题掰扯清楚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


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每次都是掰扯很久都掰扯不清楚。结局通常是我在他们「为了你好」的大旗下溃不成军。


其实我队友也会遇到这些问题,只是他每次都会回答:好的,知道了。他们的对话不会超过一分钟。


这种情况差异是谁的错,是男女差异吗?当然不是,错就错在我不该跟他们争执,明明一分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辩,辩来辩去浪费自己的时间还惹得自己不舒服,得不偿失。


虽然我的时间也不比他们的贵,但他们本就是靠这些茶余饭后的谈资作为生活的调味剂,和我辩一辩也没啥损失。


对我来说,就算我说服了他们也没啥用处,下次该关心的时候还得关心~


很多事情,不能用得理就是对来看待,更何况生活中还有许多无理也要辩三分的人。


事情发生了,有不好的结果,责怪、悔恨都是无用的。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


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时刻用这句话来告诫自己~


以上,共勉。


你的每一次点赞


我都当成了鼓励与喜欢



学习成长|自我提升|写作阅读


别失去希望,谁知道明天会有怎样的惊喜


:

【本文标题和网址】是非对错的故事有哪些书名(是非对错的故事有哪些书) www.chun1983.cn/cjxs/121960.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