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183个字,大小约为37KB,预计浏览完需要21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在每个民俗或节日的背后,都会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或传说。例如七夕节的牛郎织女爱情故事传说,或者是即将到来的中秋节的嫦娥奔月故事,现在正逢的中元节也有属于中元节的传说故事。
中元节的节日形成有三方面的内涵,所以也就对应着相应民俗
一、民间学说与故事
先民认为,七是阳数,一年阴阳轮回,阳气绝灭后,经过七天又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阴阳消长循环的道理,所以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是复生数是有关的。
还有就是古人在四时均要奉祭先祖,七月时,瓜果粮食开始成熟,于是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农作物,谓之“秋尝”,又称“荐新”“尝新”,也就是秋天让祖先尝新之意,感恩祖先、天地的赐福。七月半在民间最古老的节日内涵就是秋常祭祖,祈求大秋丰收。
民间七月半祭祖,往往会烧黄纸,这在传说中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这应该是在纸张大量普及后才有的。
传说在东汉年间,蔡伦改善造纸术后,从此名声大噪,惹得亲朋好友羡慕不已,他的哥哥蔡莫见此,于是向他学习造纸术。
谁知蔡莫急于求成,虽然学会了造纸,但他造出来的纸又黑又糙,根本就无法用于书写,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倒赔了不少的材料钱,整日只能看着满屋子的废纸。她的妻子见此,一时之间无法接受,一气之下竟撒手人寰。
蔡莫于是将这些废纸拿到妻子的灵前焚烧,谁知没过多久,蔡莫的妻子竟活了过来,嘴中还念念有词,说因为蔡莫烧纸,那些来拿她的阴兵鬼差将焚后的纸当钱哄抢,于是就将她放了回来。
左邻右舍听到这里,纷纷向蔡莫买他制作出来的废纸,回家钱给逝去的亲人。如此一来二去,就流传了下来。
二、道教“三元学说”
所谓三元学说就是“上元天官大帝赐福”“中元地官大帝赦罪”“下元水官大帝解厄”,中元节取自“中元地官赦罪”。传说在中元节这天,地狱大门大开,中元地官大帝对众鬼进行考校,允许有主的众鬼回家接受供奉,无主孤魂则在人间飘荡,道教僧侣会在这一天建坛、诵经,为亡魂超度。
传说阎王的母亲因为在世间时作恶,死后在地狱承受业报,阎罗王见到母亲在地狱受难,于是徇私枉法,在七月十五这天,将地狱的大门打开,想要偷偷地放出其母。然而,在地狱门被打开后,众鬼蜂拥而出,落入人间,有主的回到后辈家中,无主的在人间游荡。
道门三元大帝之一的中元地官大帝见众生受苦,于是在七月十五这天对众鬼进行考校,允许有主的回家享受祭祀和供奉,让道教僧侣准备祭坛为无主孤魂诵经普渡。久而久之,每到七月十五这天,众鬼就会从地狱回到人间享受供奉,同时接受中元地官大帝的考校。
三、佛教盂兰盆节的传说——目连救母
在佛教的《大藏经》中记着一个如来十大弟子之一的目莲救母的故事。
目连从小就诚心向佛,后来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潜心修炼,逐渐习得了神通,随着修炼的高深,他愈加的想要知道母亲死后过得如何,于是他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在地狱饿鬼道中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母亲。
目连见到了,母亲在地狱中承受着饿鬼倒悬的苦刑,以还在人间世的贪念业报,喂她事物也无法食用,因为她不改贪念,害怕其他饿鬼抢食,贪念一起,事物就被火焰烧毁。
目连虽有神通,却无法救其母脱离苦海,身为人子的他感到十分难受。
于是目连向佛祖请教救母的方法,佛祖告诉他,因为其母生前自私贪婪,不做善事,所以靠目连一人之力是无法救她的,需要目连在七月十五这天,用百味五果供养各地的僧侣及众神,然后集众人之力才能做到,这样不仅可以救他的母亲,还能够解救别人的父母。
目连按照佛祖的指示,举行道场法事,诵经布施,终于解救了其母的灵魂。终生有感于目连的孝心,于是每到七月十五这天,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事,诵经超度亡者,用器物盛装百味五果以供奉。这就成了后来的盂兰盆节。
四、结语
从以上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故事的内核都在于宣扬孝文化、勤劳才能致富的道理,其主要目的还是在于教人向善,向好地发展。
你还知道哪些中元节的传说与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评论交流。
文/朱子瑞;图/网络(致谢、侵删)
往期内容:
中元节等于“鬼节”?关于中元节的文化内涵你知道多少?
中元节的习俗与忌讳,你知道多少?
明天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也就是老人家口中的七月半,俗称鬼节,也叫中元节。中国的中元节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民间更是有七月不嫁娶的习俗,很多人则谈鬼节色变,像我们老家的风俗是鬼节那天晚上最好不要出门,避免遇到脏东西。那么大家对鬼节的传说又知道多少呢?你们那里又有多少关于鬼节的禁忌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关于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普度”、“盂兰盆会”。中元节其实是道教的一种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诗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关于鬼节的传说,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说法:
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第二种说法:
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定为[鬼节]。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第三种说法: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目莲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是个既孝顺又很有慈悲心的人,虔心习佛,修行日渐高深,甚至具有神通眼的能力。因为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饿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正在地狱里遭受饿鬼倒悬的苦刑。目莲于是千辛万苦赶往地狱,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以钵盛饭给母亲充饥,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与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莲向佛主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受盂兰盆经。目莲按照指示,于七月十五日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
中元节,根据传说,你的身边说不定就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大头鬼,小头鬼哟!在这么有气氛的日子里,我们怎么能不提前听听鬼故事呢?网上找了几个极度高能的鬼故事讲给大家听。
话说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计程车司机开过那条路灯昏暗,大家纷纷绕道而行的路……半路上,有个妇人在路旁招手上车了。一路上,两人都没有开口说话,寂静的夜里,空气中只回响着汽车发动机的呜咽声。直到那妇人说话了。
她说:“师傅,苹果给你吃,很好吃的哦。”司机为避免尴尬,就拿了,接着吃了一口。
那妇人问:“好吃吗?”
司机说:“好吃呀!”
妇人又回了一句:“我生前也很喜欢吃苹果啊……。”下意识里,司机透过镜子看到妇人嘴角浅浅的笑意。
吓得紧急刹车,司机面色泛白,呼吸急促。只见那妇人慢慢把头倾到前面,对司机说……
“但我在生完小孩后就不喜欢吃了!”
夜已经很深了,一位出租车司机决定再拉一位乘客就回家,可是路上已经没多少人了。
司机没有目的的开着,发现前面一个白影晃动,在向他招手,本来宁静的夜一下子有了人反倒不自然了,而且,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让人想起了一种不想想起的东西,那就是鬼!!!
可最后司机还是决定要拉她了,那人上了车,用凄惨而沙哑的声音说:“请到火葬厂。”司机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难道她真是……他不能再往下想,也不敢再往下想了。他很后悔,但现在能做的只有尽快地把她送到目的地。
那女人面目清秀,一脸惨白,一路无话,让人毛骨悚然。司机真的无法继续再开下去了,距离火葬场很近的时候,他找了个借口,结结巴巴地说:“小姐,真不好意思,前面不好调头,你自己走过去吧,已经很近了。”那女人点点头,问:“那多少钱?”司机赶紧说:“算了,算了,你一个女人,这么晚来这里也不容易,算了!”“那怎么好意思?”“就这样吧!”司机坚持着。那女人拗不过,“那,谢谢了!”说完,打开了车门……
司机转过身要发动车,可是没听到车门关上的声音,于是回过了头……那女人怎么那么快就没了?他看了看后座,没有!车的前边、左边、右边、后面都没有!难道她就这样消失了?她果真是……?
司机倒吸一口凉气,刚准备发车离开这里,一只带血的手扒开了他的窗户,司机极度惊恐地盯着那只手,眼睁睁地看着那女人满是血的脸也出现在车窗上:
“师傅!请你下次停车的时候不要停在沟的旁边好吗?!”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同时也是追思先人,扫墓祭奠的日子。东汉王充《论衡》中认为“古礼庙祭,今俗墓祀”,上古时代,君主祭祀祖先,有专为祭祀而建的宗庙,到了后世,百姓则到墓前去祭祀,可看作是古代习俗的延续。因是祭祀之日,清明节又被看作是鬼节,与中元节、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
在清明时节带来三个鬼故事,皆出自清末的《点石斋画报》,各有奇趣,鬼故事正是世俗的镜像,和人一样,鬼也各有执着,各有迷惘。
清光绪石印版《点石斋画报》
1.生魂忘死
在京城开酒馆的多是山东荣城县的人,有某君与相邻的商肆因债务纠纷,埋伏在路上将邻人杀死,按律当斩,某君与刽子手熟识,给了钱,叮嘱说:“但愿你能让我少些痛楚。”刽子手答应了。行刑之前,刽子手用力扣了他的头,说:“刀刃要来砍了,快走。”某君奋力挣脱,魂魄离开了身体,直奔雄县饭馆中,还是做伙计。因善于做菜,深得主人欢心,主人将女儿嫁给他,一年多以后,主人去世,某君成了掌柜的。有一天刽子手去雄县,正好来到某君的店里,某君见了,前来感谢活命之恩。刽子手吃惊地问:“你是谁?”某君说:“我就是你放走的那个囚犯。”刽子手答道:“你错了,若是你,当初早已经死了。”某君听后,瞠目结舌,当即倒地,衣服像蝉蜕一样脱落在地上,人已不见。魂魄在死刑之前离开身体,或是求生欲太强,竟然忘了自己已死,还在饭馆做了掌柜,娶了妻子,直到遇见刽子手,才说破真相,这一年多,真如黄粱一梦。
假鬼勾魂 清光绪石印版《点石斋画报》
2.假鬼勾魂
某县衙后有一条窄巷,宽度仅容一个人通过,其中多有怪异。有个人叫任住,对县里某差役说:“你要是敢到这条巷子里,我愿请客。”差役答应了,任住叫了几个人等在巷外。差役想吓一吓众人,便披散头发,脸上涂黑,身穿白袍,到了巷子里,见对面来了一个人,和自己一样的装扮,也是披头散发,脸上涂黑,差役以为是任住等人假扮的,对面来人递给差役一件东西,差役接过来揣在怀里,擦肩而过,一句话也没有说。到了巷口,众人见了差役,大惊,后来才知道是差役。这时酒宴已经设下,差役便问:“刚才扮成鬼和我走了个照面的是谁?”众人都说没有,差役拿出怀中那件东西,原来是城隍的勾牒,勾的是任住的命,任住倒地而死。本来是扮鬼吓人,却遇到真鬼,真鬼把假鬼当成了自己人,送来的勾牒正是勾的始作俑者,一连串的巧合。
扇化骷髅 清光绪石印版《点石斋画报》
3.扇化骷髅
太平天国尚未占据南京时,一书生在茶馆里喝茶,看到一个道士拿着扇子,四处化缘,书生多有施舍。有一天道士又来了,对书生说:“这里将有变乱,为何不离开?”书生不太相信。转过天来又遇见道士,道士说:“不信我的话,就要危险了。”说完,道士用袖子拂过书生的脸,书生看街上的人多是断头缺脚的鬼,大惊失色,当即决定离开这里。道士送到了城外,送给书生一把扇子,说:“看到扇子会笑的人,便都是鬼,不要停留。哪里有见了扇子不笑的人,便是安全的地方。”书生走了三四天,才看见有不笑的人,又按照道士所说,把扇子扔在田间。走了没几步,扇子已经变成骷髅。这个故事以谈鬼怪为外壳,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带来的灾难。
再过一天,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只是一个节气,纪念祖先的传统是根据寒食节而来的。
我国有三个节日是与祭祀有关的 ,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被称为三大鬼节。中元节在民间人们都习惯叫“七月十五”,寒衣节叫“十月一”,这三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几个故事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地宫大赦,每逢农历七月初一,掌管地狱的阎罗王便打开鬼门,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让他们来到阳间享用人们的供奉,直到七月的最后一天关鬼门为止。
这一年的七月,阎王照例打开鬼门,那些孤魂野鬼,争先恐后涌出鬼门关,到人间争抢那后人们为先人供奉的祭品。孤魂野鬼大多昼伏夜出,在阳间横冲直撞,一到夜晚,弄得人间是人心惶惶,鸡犬不宁。胆小的鬼,抢不到供品也就罢了;识趣的鬼,得到一点便知足了;唯有少数胆大妄为的鬼,贪念不休,强取豪夺。这样一来,那些有供奉的鬼不堪忍受,但又毫无办法,只得一次又一次向活着的亲人索取更多的供品,如果不这样的话,活着的亲人便小灾大难不断。遇此情况,人们叫苦不迭,无法安生。
正当阳间的人们一筹莫展之时,农历七月十三这一天,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位高僧。高僧以化缘为由遍游人间,其实是佛祖派下来巡访并做法的。
这位高僧不是别人,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
说起这位高僧,还有一段小插曲。目连之母在世时贪念不止,死后被打入饿鬼道中,目连念母养育之恩,凭自己的神力化为食物,其母见到,唯恐被别的鬼抢去,一下子吞入口中,哪知这食物又变成了熊熊的烈火,其母痛苦不堪。目连虽有神力也救不了做鬼的母亲,只得求救于佛,佛为目连之母念《盂兰盆经》,并嘱咐目连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为其母做盂兰盆会。所以七月十五这一天,在我国许多地方又有做盂兰盆会的习俗,用以寄托对考妣的思念。
目连念佛祖救母之恩,决定每年七月十三至十五这三天遍游人间,为黎民百姓解难。求得佛祖的恩准后,目连来到人间。
目连高僧刚到凡间,便听人们诉说原委,目连早已深知其缘故,于七月十五这一天做了一场盂兰盆会。
做过法事之后,目连高僧又告诉人们,给阴界之鬼的供品都是一些吃的东西,只能解一时之饥,而且极易被他鬼掠走。高僧告诉大家,在摆设供品的同时,还应该给鬼们送去一些冥币,以解鬼们后顾之忧,据说阴间也有所谓的贸易。高僧还嘱咐人们,给自己死去的亲友送冥币时,别忘了给那些孤魂野鬼也送上一份。
接着,目连高僧又告诉人们印制冥币和送冥币的方法(现在流传于民间的烧纸钱,就是送冥币)。送冥币的人,将叠好的一沓纸钱用白纸包成钱包(也叫钱袱),钱包上面要写上死者的姓名和送钱人的姓名,还要在钱包的封口处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据说,这样既可以让收钱之鬼收到自己应得的一份,又可以防止钱被别的鬼抢去。包好钱包后,在野外选一地址,摆上供品,开始焚香化钱(即烧纸钱)。送钱的人嘴里念念有词,或心里默默祈祷,说些叫死者快收钱并祈求保佑后人之类的话。
自从目连高僧做法以后,每年七月十五,凡间都有做盆会和烧纸钱的活动,开始几年还真管用,阴阳两界相安无事。然而几年之后,情况越变越坏,不仅那些孤魂野鬼,就连少数阳间有后的小鬼也出来祸害人间。他们不仅抢夺供品和纸钱,而且还有屡屡敲诈凡人的恶行,搞得人间灾难并发,瘟疫横行,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人们盼望目连高僧再次现身于世。当时有人听说,在阴间,有一位专门打恶鬼的神叫钟馗,若能把钟馗请来,这些恶鬼也就有治了。可是,钟馗是仙界之神,我们是凡间肉体,怎能请得动他?又有人说了,只要请来钟馗神像,他就会随之而来的。
于是,又到了七月十五,人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还真请来了钟馗的神像,只见画面上的钟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相貌奇异,杀气腾腾。
钟馗原本凡人,不仅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而且正气浩然,刚直不阿;死后更是疾恶如仇,好打不平。传说他因托梦驱鬼为唐明皇治病有功,被封为“赐福镇宅圣君”,自此人间遍挂钟馗神像,以祈求平安。
人们在钟馗神像前焚香烧纸,磕头请神,钟馗真身还真的从画中下来了,不过,这情景只有受过戒的高僧和老道才看得见。钟馗返回人间之后,捉到许多为非作歹的鬼,将它们的头拧了下来吃了,自此,那些为非作歹的鬼们都伏法了。钟馗离开凡间时留下了六个字:“要镇鬼,吃鬼头。”
凡间的人怎能吃鬼头?后来有高人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想到一种办法,就是将各种面粉制成所谓鬼头的形状,然后蒸着吃或煮着吃,而且还要边吃边说:“吃鬼头,吃鬼头……”这样,还真的将那些恶鬼给镇住了。
千百年来,有关七月半的传说和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做盂兰盆会、摆供品、烧纸钱的习俗仍然保留至今。吃“鬼头”也照样进行着,不过只是流于形式,很少有人知晓其中的来由,“鬼头”的样子也简化成了拳头般大小的包馅团子。这便是关于七月十五的故事。
孟姜女千里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来,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
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
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商人促销伎俩
据说,这个精明的商人生逢东汉,乃是造纸术的发明人——蔡伦的大嫂。
这位大嫂芳名慧娘,她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就鼓动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造纸。蔡莫是个急性子,工夫还没学到家,就张罗着开了家造纸店,结果造出来的纸质量低劣,乏人问津,夫妻俩只好对着一屋子的废纸发愁。
眼见就得关门大吉了,慧娘灵机一动,想出了个鬼主意。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
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
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双簧,可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这两个传说一悲一喜,道具虽有不同(一个是烧棉衣,一个是烧纸钱),却都是拿死人做文章,拨的都是人们心中那根亲情弦。
故事完。
关注弥陀山下,了解更多传说故事。
中元节将至,刚刚看到一则关于中元节文明祭奠的公告。想起往年这个时候,早早可以看到售卖冥币的小贩。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民间所谓的“鬼节”。
中元节这天,以往会上坟烧纸祭祖,以此表达了对先祖的尊重。
钟馗
但是,今年疫情去了来,来了去,传统的祭祀方法已经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何况现在还是最好减少出门集会。
再说又是一个工作日,等忙碌了一天,再来准备祭奠物品,对上班族来说真的不方便。
估计,老人看到上面这句话一定会对我碎碎念。真的很想说,现在年轻人的压力,老年人是无法想象的。
有时候真的很想偷懒,以外卖来解决祭奠食材,也不知道祖先会不会认为我敷衍。
话说回来,以自己的口味来点的餐,估计老人们猛戳拐杖都是小情绪。
网友网购祭祖食物
说实话,中元节已经渐渐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里了。(@且读百草言虽然是70后,往往认为只有国家有法定放假的节日,才认为是节日!)
总说文化自信,总认为过中元节是迷信。其实咱们更应该去理解这个节日背后的意义。
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元节祭祀是爱心、孝道的体现,是寄托哀思、追悼亲人的主要方式。
再看看近年来,也许是影视剧,商家的行为,部分国人热衷于过外国人的“万圣节”。
直白地说,都是“鬼节”,为什么“万圣节”竟然盛行,“中元节”却被说迷信。
古时,七月十五被称为“秋尝”,意思是七月初秋,谷物成熟了,用新收获的粮食来祭祀先祖,给先祖“尝新”,同时也祭祀土地和庄稼。
古时当佛教传入中土,关于《佛说盂兰盆经》的故事也就传了进来:
目犍连(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修行得了六通,就忽然想起了自己已经故去的母亲,想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但是他的母亲,成为饿鬼道中受苦。
佛告诉目犍连: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众自恣的时候,凡间的子女们当为自己七世的父母及现在父母于危难之中的人,设百味珍肴饭食及新鲜果品等世界的甘美之物,放在盆中,供养十方的大德僧众。
……
目犍连按佛的方法,在七月十五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其母亲当日就脱离了恶鬼道,得转他生。
后来佛教徒们也将七月十五称作了盂兰盆节,并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
道教有三元的划分:上元、中元、下元(或后元),分别对应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三元中,上元和中元,对应一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开头。
“元”是开头的意思。这下好理解了吧?
上元,是上半年的开头。中元,是下半年的开头。
再加上十五这天,有最明显的天象标志。那就是月正圆。
所以上元日和中元日,定在当月十五这天,而不是正月初一和七月初一。
所以中国人过中元节,既是感恩先祖,向先祖汇报丰收,同时也传达了对粮食、土地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西方的“万圣节”期间,人们打扮成鬼的样子是为了吓跑鬼魂。
而且西方人的“万圣节”可以说是一个狂欢节,人们盛装打扮,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通宵开Party……
我们只有更好地走进,了解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才能对得起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才会对自己的文化自信。
杨绛在百岁访谈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在杨绛看来,生死等同于回家,百年归土,归的是家。我们从家出生,在家长大,终于回家。
当生命的离别,成为世间无法避免的劫难,只有学会珍惜,才是应对生命无常最好的解药。
正因为老人没有很好地把节日背后的故事传承给年轻人,所以年轻人才会被影视剧、商家给带偏了。
所以老人们觉得当下年轻人对这重要节日敷衍了事,不知所谓。
再想想,无论是自己亲力亲为准备的食物还是网购的食物,在祭奠中就供奉在路边,同时伴着烟雾缭绕中燃烧的冥币。
这种传统祭祀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与国家提倡的文明祭祀的观念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其实中元节祭祖,咱们可以用更加文明的方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用现代文明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尝试网上祭祀,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等文明祭扫的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哀悼祭奠的目的,且文明、低碳、清洁、环保、安全。
#头条##故事##中元寄哀思#
中元节将至,刚刚看到一则关于中元节文明祭奠的公告。想起往年这个时候,早早可以看到售卖冥币的小贩。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也是民间所谓的“鬼节”。
中元节这天,以往会上坟烧纸祭祖,以此表达了对先祖的尊重。
钟馗
但是,今年疫情去了来,来了去,传统的祭祀方法已经成了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何况现在还是最好减少出门集会。
再说又是一个工作日,等忙碌了一天,再来准备祭奠物品,对上班族来说真的不方便。
估计,老人看到上面这句话一定会对我碎碎念。真的很想说,现在年轻人的压力,老年人是无法想象的。
有时候真的很想偷懒,以外卖来解决祭奠食材,也不知道祖先会不会认为我敷衍。
话说回来,以自己的口味来点的餐,估计老人们猛戳拐杖都是小情绪。
网友网购祭祖食物
说实话,中元节已经渐渐消失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里了。(@且读百草言虽然是70后,往往认为只有国家有法定放假的节日,才认为是节日!)
总说文化自信,总认为过中元节是迷信。其实咱们更应该去理解这个节日背后的意义。
以孝事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元节祭祀是爱心、孝道的体现,是寄托哀思、追悼亲人的主要方式。
再看看近年来,也许是影视剧,商家的行为,部分国人热衷于过外国人的“万圣节”。
直白地说,都是“鬼节”,为什么“万圣节”竟然盛行,“中元节”却被说迷信。
古时,七月十五被称为“秋尝”,意思是七月初秋,谷物成熟了,用新收获的粮食来祭祀先祖,给先祖“尝新”,同时也祭祀土地和庄稼。
古时当佛教传入中土,关于《佛说盂兰盆经》的故事也就传了进来:
目犍连(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修行得了六通,就忽然想起了自己已经故去的母亲,想报答她的养育之恩。
但是他的母亲,成为饿鬼道中受苦。
佛告诉目犍连: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众自恣的时候,凡间的子女们当为自己七世的父母及现在父母于危难之中的人,设百味珍肴饭食及新鲜果品等世界的甘美之物,放在盆中,供养十方的大德僧众。
……
目犍连按佛的方法,在七月十五日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其母亲当日就脱离了恶鬼道,得转他生。
后来佛教徒们也将七月十五称作了盂兰盆节,并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佛教仪式,称为盂兰盆法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等。
道教有三元的划分:上元、中元、下元(或后元),分别对应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
三元中,上元和中元,对应一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开头。
“元”是开头的意思。这下好理解了吧?
上元,是上半年的开头。中元,是下半年的开头。
再加上十五这天,有最明显的天象标志。那就是月正圆。
所以上元日和中元日,定在当月十五这天,而不是正月初一和七月初一。
所以中国人过中元节,既是感恩先祖,向先祖汇报丰收,同时也传达了对粮食、土地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西方的“万圣节”期间,人们打扮成鬼的样子是为了吓跑鬼魂。
而且西方人的“万圣节”可以说是一个狂欢节,人们盛装打扮,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通宵开Party……
我们只有更好地走进,了解了我们的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才能对得起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才会对自己的文化自信。
杨绛在百岁访谈中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
在杨绛看来,生死等同于回家,百年归土,归的是家。我们从家出生,在家长大,终于回家。
当生命的离别,成为世间无法避免的劫难,只有学会珍惜,才是应对生命无常最好的解药。
正因为老人没有很好地把节日背后的故事传承给年轻人,所以年轻人才会被影视剧、商家给带偏了。
所以老人们觉得当下年轻人对这重要节日敷衍了事,不知所谓。
再想想,无论是自己亲力亲为准备的食物还是网购的食物,在祭奠中就供奉在路边,同时伴着烟雾缭绕中燃烧的冥币。
这种传统祭祀方式,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与国家提倡的文明祭祀的观念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其实中元节祭祖,咱们可以用更加文明的方式寄托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用现代文明的方式来表达。
比如:尝试网上祭祀,敬献鲜花、植树绿化等文明祭扫的方式。
这样不仅可以达到哀悼祭奠的目的,且文明、低碳、清洁、环保、安全。
#头条##故事##中元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