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汉字故事大全简短的文字版(汉字故事大全简短的500字)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09 13:5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汉字故事大全简短的文字版(汉字故事大全简短的500字),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041个字,大小约为45KB,预计浏览完需要26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关于隶书创字的神异故事,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有趣历史奇闻

文字对于中华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对于文字的发展历程,往往也都能说出个一二三,由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西周大篆,秦代小篆,秦代篆书,三国楷书,东汉草书,东汉行书,再后面就是到新中国的简体字!


敲黑板,请注意,刚才说的,是不是好像少了一种我们常用的汉字体,隶书,是的!这里隐藏着一个关于隶书创字的神异故事。


我们知道,汉字早期是象形图案到象形符号,经过几千年再到有系统规律的汉字笔画。


依据对碑刻文字的研究,大概可以推测汉字笔画萌芽于战国晚期,在东汉、魏晋时期,基本形成了横、竖、点、撇、捺、折六种笔画,又在南北朝时,发展出了提和钩的笔画。


从上面的推测时代中,我们可能就会联想到为什么到东汉时会基本形成笔画,再往前倒推一下,我们可能就会想到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


是的,在整个汉字逐步演变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次变革,就是秦代的隶变,即汉字从小篆体到隶书体的发展演变。


篆体文字象形度高,笔画繁复,加上当时都用木简竹简,刻起来很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秦简,文字都特别简单的原因吧,云梦秦墓出土的竹简中不是有一封要钱的家书么,简单说写得就是:妈,快寄钱来,再不寄,要饿死啦!


隶变以后的汉字通过改造篆体,改曲线为直线、合并、省略等方式,使汉字终于演变为由点、横、竖、撇、捺、提和钩等基本笔画构成的符号体系。


关于隶书创字的神异故事


据说当年秦始皇四处征战,统一六国时,发现各国的文字都不一致,就有了“一个剑字,竟有十九种写法”这句名句。


秦始皇本人可能对由于天天打仗、战后管理等,诸多需要通过文字来处理的事宜,带来的繁重工作量深有体会,就想改造当时的篆体文字。


但是很明显,始皇帝那么忙,怎么可能对改字这样的文化工作感兴趣,神异故事就来了,他的苦恼据说是被当时居住在大夏山中的一个神人王次仲解决的。


传说秦统一六国时,王老仙已经在大夏山小夏山居住了几百年,历经过周代的繁华与衰亡,见多识广,智慧明通,曾经与老子一道纵论天地,谈道说德。


另外王老仙还写得一手好字,当时的策士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都慕名而来,以能受过老仙家的教导为荣耀。当然,学生们求个签名,批改个作业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王次仲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始皇帝遇到的难题,当时的篆体文字太难写了,很费事,很多字看起来都长得一样,它认得你,你不认得它。


而学生们也都是从各国来,各地的文字又不统一,学起来也很费劲。王次仲就对篆体文字进行了简化,变成了隶书体,既简单,又易记,很容易传播。


当时学生们就把这种新型的文字很快传到了秦国,正苦恼于文字批改工作量大的始皇帝一见倾心,就起了爱“才”之心,不能让人才流落他国啊,这对我大秦不利啊。


于是就派人请王次仲到秦国做官,没想到,王老仙不愿意出山。始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于是再派使者来,并对使者说,我征服六国,是天下之主,王次仲一个草民,竟敢违抗我的命令,太嚣张了。你再去召他,还敢不来,就把他的头带来!”


使者带着卫队再次来到山里,对王次仲宣示了秦始皇的诏命,没想到王次仲再次拒绝了,就在侍卫一拥而上,将要捉住老仙人时,没想到,一只大鹏鸟突然飞至,驮起老仙翁振翅飞去。


使者又惊又怕,跪在地上不住地磕头哀求,“您老人家有神通,想走就走,我咋回去交差啊,皇帝非杀了我不可。老仙人您可怜可怜我吧!”


大鹏鸟在空中盘旋了一会儿,抖落下三根羽毛,就向天宇飞去,使者只好拿着这三支羽毛回去向秦始皇复命。


都知道秦始皇向来爱好修道求仙,死都是因为吃多了仙丹,听到使者说王次仲已经变成仙,肠子都悔青了。就把王次仲骑鸟飞走的地方叫“落翮山”,据传就在现在的河北(古幽州)境内。




关于文字的传奇故事,友友们都还记得哪些呢?


《经典常谈》睡前故事版—仓颉造字

上文说到《经典常谈》虽然是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必读书目,但调研下来,真正读完的寥寥。究其原因,主要是知识点密集,没有主线。既没有故事性,也没有逻辑性,不是中小学生喜欢的形式。为此,我对此加以改编,作为给孩子的睡前故事,目前来看效果不错。今天先讲第一部分:


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想想看,假如没有文字世界将会怎样?我们想听故事、学知识,只能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周围能够接触到的,非常有限的一些人来口口相传,那简直不可想象。且不说数量会少很多,而且中间如果有一个人小时候听错了,记错了,张冠李戴,接下来就可能以讹传讹,传到我们的时候,可能原本孙悟空大战红孩儿的故事已经变成了孙悟空大战猪猪侠,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那么文字到底是谁发明的哪?


相传文字是黄帝的史官一个叫仓颉的人发明的,当时黄帝分派仓颉管理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很聪明,记忆力也好,开始的时候,完全凭脑子就记住了。但是牲口不断地繁殖、食物不断的增加,光凭脑袋就记不住了,这时候仓颉就想到了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也就是“结绳记事”,他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是这种方法有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所以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挺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可是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越来越复杂,仓颉慢慢有些吃不消了。


有一天郁闷的仓颉在一个山上遇到三个老猎人争执:一个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要往北,说前面有鹿群;一个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于是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由于这些符号


当然仓颉工作繁忙,在创造字的过程中也无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失误,传说中有个智者就曾当面质疑仓颉说,千里明明是远啊,怎么就成了“重”?山上加山,明明是重,怎么就成为了“出”啊?仓颉听后非常惭愧,但由于这些字已经广泛传播,无法更改,只能沿用至今了。


事实上,仓颉造字只是一种传说,现有史料中,最早的记录是战国时期的荀子说的。后来很多专家根据史料推断,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是仓颉一个创造的,很可能是仓颉收集、整理、创造,在其中的贡献比较突出而已。你认为这个推断合理吗?


讲给小朋友的人类起源故事(南方古猿、直立人、能人、智人)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散布开来。


小朋友们,还记得生命起源的故事结尾发生了什么么?


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流星飞速撞击地球,地球上开始地震不断,一片火海,随着撞击和火山爆发造成大量灰尘进入大气层中,遮蔽了阳光,地球随后进入了黑暗和严寒,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但实际上,在今天,你也并非完全看不到恐龙的痕迹。你还记得有一种动物是恐龙进化而来的么?鸟!鸟类在那场恐怖的灾难中存活了下来,还有小型哺乳动物,依靠吃蟑螂和冰冷的恐龙肉勉强存活了下来。它们四处奔走,不断进化。


渐渐的陆地、海洋和空气开始塑造哺乳动物的各种特点:树木塑造出了用于攀爬的四肢,陆地塑造出了爪子和蹄子。水塑造出了鳍,空气塑造出了翅膀。


热带雨林遍布,动植物爆发


6,500万年前,地球的平均温度高达28摄氏度,比今天的14摄氏度高的多,那时候地球上没有冰盖。热带雨林无处不在,包括南极和北极。


源源不断的能量来自太阳,光合作用植物“吃”来自于太阳的能量,把它变成叶、根和种子,这些都是食草动物的食物。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当动物和植物死亡,细菌分解他们的尸体。分解后的分子回到土壤中被植物吸收,并再一次转化成生命。在这样的循环当中,开花植物爆发,和鸟类,昆虫和哺乳动物一起到处传播。


一种你很熟悉的哺乳动物--马,已经开始小步慢跑,咀嚼着雨林里的水果。但你一定不认识它,因为它只有现在的猫那么大,巨大的鸟能吃掉它。然而,成千上万的军蚁又能打败巨大的鸟,将它分解成小碎肉。军蚁也有它的天敌-长鼻子的小型哺乳动物。能量就这样不断从太阳流向地球,并转变成了遍布地球的生灵。


4000万年前,海洋哺乳动物出现。


在一个炎热的日子,一些河马的祖先想凉快一会儿,于是他们开始在海洋里游泳。


海里有很多鱼可以吃,而且海水能让他们笨重的身体轻易的浮起。生活在水里是如此惬意,为什么还要回到陆地上呢?于是他们游向了更深的海洋。


经过世世代代的进化,它们的鼻孔长到了脑袋顶上,进化成了在游泳时更利于呼吸的气孔。渐渐的,它们的前腿儿进化成了鳍。它们的尾巴变成了强有力的尾鳍。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们的小腿儿都可有可无的挂在背上,最终还是消失了。它们学会了跳跃出水面,用低沉的歌声呼唤同伴。


它们有点比恐龙还大,但仍然是哺乳动物,在深水中哺育着他们的孩子,而没有进入海洋的河马的祖先则进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河马。


海洋哺乳动物: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都是从曾在陆地上行走的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它们是海洋中胎生哺乳、肺呼吸、恒体温、流线型且前肢特化为鳍状的脊椎动物。常见的哺乳动物有鲸鱼、海豚、海狮、海豹、北极熊等。


雨林收缩,野草遍布


随着地壳板块的运动,开始出现山脉,刮山区风,冷洋流开始流动。地球温度开始下降,热带雨林缩减了,平原出现了,冰川开始在两极扩散。


低温带来了草和吃草的食草动物,马迁到了广阔开阔的平原在那里,它们吃草并给草施肥。和别的植物不同,草从底部生长,所以当地面以上的部分被吃掉时,它并不会受到破坏。事实


{!-- PGC_COLUMN --}

上,它反而变


得更加强壮和密集。


所以,你会发现,草地在经过修整以后长得更好了。这种共生关系促进了马的进化:马曾经是微小的,脚上长着肉垫,生活在丛林里以吃水果为生的。


现在,它们长大了,长出了正好适合咀嚼草的牙齿,并且长出了适合在平原奔驰的硬蹄。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你们还知道哪些共生关系的生物?


灵长类动物进化,猿出现


故事已经讲了一半,还没有人类出现的迹象。但是,在树上,已经出现了灵长类的动物-猴子,它们有抓取食物的手和直视前方的眼睛。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进化,猴子变成了另一种灵长类动物-猿。


猿和猴的主要区别在于猴有尾巴,而猿没有。长臂猿、大猩猩、黑猩猩都属于猿。


它们喜欢群居生活,并且开始学习使用工具。在一个猿的群体里面,年幼的孩子在跟它们的母亲学习如何用一块石头砸坚果,而另一个群体在学习如何用树枝掏出洞里的白蚁。


灵长类动物是目前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主要分布于世界上的温暖地区。它们大脑发达,眼眶朝向前方,手和脚的趾(指)分开,大拇指灵活,多数能与其他趾(指)对握。


南方古痕,最早的人类出现。


在非洲的原始森林里生活的古猿是我们人类最早的祖先。随着雨林面积的减少,一部分古猿只好从树上下到地面,搬到远处的非洲大草原上生活。来到地面的古猿需要站起来摘树上的果子,也需要站起来查看远处是否有野兽来袭。慢慢地,古猿学会了直立行走,我们称他们为南方古猿,而那些依然生活在森林中不会直立行走的古猿,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大猩猩、黑猩猩和长臂猿等。古人类学把直立行走作为人与猿的分界线,于是,我们人类出现了。


南方古辕属于人,为什么名字里带个“猿”字呢?因为其化石发现的年代早,那时候古人类学还没有把立行走作为人猜分界线。而生物学命名的规则是:一旦命名,永久不变,所以“南方古猿”的名称一直留了下来。


能人:能制造工具的南方古猿


南方古猿们最开始吃树叶和树上的果子。后来果子不够吃了,它们就学习制造简单的工具,去河里捕鱼,去森林里捕食动物,工具的使用,让人们能吃的东西越来越多。


然而,这些原始人生存的环境其实很凶险,它们往往是被捕食者,而不是捕食者。人类经常被那些凶猛的食肉动物,特别是土狼和巨大的剑齿虎当作午餐。后来,群居的人类开始相互通知危险,用石头和棍棒武装自己。在嚼下生肉以后,这些饥饿的人类用石头工具切开动物的骨头,并刮去脂肪来吃。


我们把能制造工具的南方古猿称为:能人。他们身材矮小,身上的毛发也比较浓密。他们不建造住所,不储存食物,无法治疗疾病。为了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他们须跟着动物的群落不断迁徙。


随着能人的双手运用得越来越多,他们的大脑也越来越发达,能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他总是群体活动,这样能够在遇到危险时更加强大,也使相互帮助、合作成为可能。


直立人:会使用火,能制造更先进的工具,能搭建居所。


后来,一种又高又瘦的人类——直立人在非洲草原出现了。他们生活在能人附近。直立人走遍了整个大陆。有些走出了非洲,到了更远的地方。而能人却销声匿迹了。


随着双手的使用,直立人变得越来越灵巧,他们的工具和武器都更好用,他们把锋利的石块或动物的骨头固定在一根长长的树枝末端,做成历史上最早的长矛。


偶然一次,在一场暴风雨中,雷电击中了一棵树,引发了山火。直立人吃到了被山火烤熟的动物肉,觉得比生吃美味太多了。于是,他么开始研究如何得到火。于是他们开始研究如何得到火。经过很多次的尝试,最终,他们发现:用两块燧【suì】石相互敲击或者摩擦两块木头能够得到一些火星,而这火星如果落在准备好的干草堆或干树叶上,就会产生小火苗,变成真正的火


直立人的创造能力变得越来越强,并且能够为自己建造越来越舒服的住所。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用野兽皮搭建帐篷,另一些人则用粘土和泥浆制造出砖,并将它们按一定方式堆叠起来,建造出真正的墙。


智人:真正的现代人类,训养动物,制作美食和手工艺品。


智人的最早痕迹出现在距今约20万年前。智人是真正的现代人类。现在的我们都是“智人”。起初,智人与另一相邻物种并存——尼安德特人,然而,后者没能经受住若干次气候变化的考验,最终没有幸存下来。


由于长期与动物为伍,智人逐渐明白某些种类的动物可以成为他们的同伴,智人逐渐驯化了它们,比如把一些狼训服成了狗,狗在看护守卫和协助狗猎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没有被驯服的狼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野狼。另外一些动物,例如绵羊或山羊,智人逐渐将它们成群地圈养起来,用以提供奶和食物。最后智人学会了骑上马背,他们从此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去很远的地方,并且不用过分消耗自己的体力。


智人还学会了用干草茎来编织篮子,并用它们来贮存坚果、水果及谷物,这比他们之前任何东西都用手盛取方便多了。


通过对火和新工具的使用,人类又开发出了新的食物,在许和日的帮助下,人类将一些坚硬的谷物研磨成很细的粉末,这些粉末在与水混合之后再烤熟,会非常美味,这就是面包的祖先。


人类文明出现:绘画、音乐、手工艺品、青铜器等。


智人逐渐有了越来越多的闲暇时间,他们开始在岩洞的岩壁上绘制那些与他们生存息息相关的动物——猛玛象、野牛、马、鹿、山羊······他们也画自己,画男人们和女人们,并且饶有兴味地留下他们的手印。最开始他们用石头在岩洞的岩壁上刻画图案,之后用黏土,再后来用浆果的汁水作为颜料。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逐渐成了真正的手工艺者。他们开始用黏土制造瓶和罐,用以运送和贮藏水。他们在动物骨头上钻孔,发明了骨笛,人类慢慢地也就有了音乐。


人类将粗树干内部烧空后,利用剩下的部分做成了相对轻便的独木舟,这让人类能够很方便地在河上航行。


人们还发现,某些金属——银、金、铜——在被加热到很高度的时候会熔化。他们将熔化成液态的金属倒入事先准备好模具中,就可以将金属制作成他们所希望的形状;而在冷却后,金属又会恢复原有的硬度。人类由此开始制造金属饰品武器以及工具,它们相比之前的石器和陶器更为坚固和耐用人们同时产生了将几种金属熔化、混合的想法,并由此制造了铜与锡的混合金属——青铜。青铜比铜本身更加坚实。这就是“青铜时代”的开始。


分工协作、物物贸易,文字和数字出现。


这时候的人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在小块农田旁边群居生活,其中一部分人负责打猎,一部分人负责种植作物,一部分人负责饲养家禽家畜,另一部分人负责制造饰品和衣物。他们的合作由于分工合理而变得更有效率。


他们以物物贸易的形式交换彼此的劳动成果:养鸡的人用鸡来交换制造长矛的人的长矛,而后者则用长矛交换制衣者的衣服……这时候,货币还没有出现。


生活在同一个群体中的人类拥有同样的生活习惯,崇拜同样的神祇(qi),穿戴方式也相似。但部落与部落之间的生活方式大相径庭,这与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气候冷暖有关。衣着、食物、作物,这些都会因为环境不同而逗异!这就是人类世界存在不同文明的原因。


地球上的人类越来越多,他们聚居在村庄里,相互交换牛奶、面包、蔬菜等各种食物。为了记录亏多少,他们在黏土上做标记,进行数学计算,记录生活中的每个故事。


关于“文字”和“数字”的故事我们改天再述。


你知晓“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文字下的故事吗?

公元1205年,16岁的元好问去并州参加科举考试,在赴试途中遇到了一个打雁的人。交谈时,那人说:“我今早捕到一只雁,已把它打死。另一只本已逃出罗网,却悲鸣不肯离去,在久久盘旋之后撞地而死。”16岁的元好问也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但他的心却不似平静,他不知怎的买下了那对大雁,并将他们合葬于千百年来流淌不已的汾河之上,并给这小小的坟地起名为“雁丘”。在完事之后,他久久屹立于坟前,看着眼前的坟,似在思索着什么。良久,似乎是明白了什么?又似乎什么都没明白?他写下了《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去,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来访雁丘处。


词的开篇“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问住了诗人,也问住了我们所有人。若说世间无情,为什么会有大雁寻死,有情人共赴黄泉。但若说这世间有情,为何韩凭何氏身化相思树才能团聚,孟姜女哭倒了长城,看见的只是累累白骨,有情人难成眷属。


情之一字,自古无解,只希望我们能够被善待。


中华五千年系列历史故事之第十三集 仓颉初创文字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让人生充满智慧,使内心丰富多彩!请跟我一起走进历史,看朝代变迁、与先贤对话!领略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从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大汉王朝的远征铁骑;从百年屈辱的大地悲歌,到取消帝制走向共和!一天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中华五千年!


第十三集 仓颉初创文字


除嫘祖(léizǔ)养蚕缫丝(sāosī)、又首制衣冠外,在黄帝时期,还有一项重大的发明也值得一提,那就是文字的出现。而说到文字,就必然要提到“初创文字”的仓颉(cāngjié)。


传说中,仓颉是黄帝手下负责管理牲畜和粮食的职官,他生就“双瞳四目”,是天生的异象。而在中国历史上,像仓颉这样目有重瞳而又被载入历史史册的,据说还不止他一人。史料中记载,五帝之一的虞舜和楚霸王项羽,也都是这种异于常人的面相。而且其共同点是,他们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许,这也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人有异象,必有异能”吧。


不过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得而知,但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我们却不难发现,但凡有“大能”之人,也确实有好多长相异于常人者。诸如,有的具有“龙凤之姿”,有的具有“天狗之容”,而有的更是“男生女相”。这是后天的一种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使然?至今无人能解。也许,按照民间的说法较更为合理:“他们都不是凡人”。果真如此,我们也愿意相信,仓颉就是上天派来“造福人间”的使者,他让人类进步,使文明传播,不是天使,又是什么?那么,仓颉又是怎样初创文字的呢?由于史料中并无太多记载,因此我们只能到传说中的故事里,去寻找答案了。


相传,在文字还没有出现以前,人们通常都是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录事情。大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大结,小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小结,如果遇到相关的事情,就打一个连环结。而一旦碰到特别的事情呢?那就再打一个特别的结。以此类推,记录和查看都简单明了。当然,这在牲畜和粮食都很有限,而且其它事情也比较少的情况下,还是能够记录清楚的,即使偶尔出现一点儿小小的差错,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随着黄帝统一了中原,部落联盟又不断地壮大和发展起来后,需要记录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再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来做记录,就无法满足日常的需要了。记录上,接二连三地出现差错,甚至是一片混乱,常常搞得人们焦头烂额、无所适从。这时黄帝听说,负责管理牲畜和粮食的职官仓颉做事比较精细,而且人也很聪明,于是就派他去负责、总管这些让人一筹莫展的事物,希望他能改变目前这种乱糟糟的局面。


仓颉接手后,一开始也有点儿蒙圈。但黄帝交代下来的任务,再怎么难也要完成啊!可具体该怎么办呢?仓颉犯了难。不过,经过一段儿时间的苦思冥想,仓颉还真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将绳子染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再用与打结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以一种颜色的绳子代表一种事物,再以打多少个绳结代表这种事物的数量,以此来分门别类地记录事情。这个办法别说还挺管用,短时间内就解决了那些困扰人们好长时间的难题。


可一段儿时间过后,随着事情的越来越繁杂,渐渐地这个方法也不太好用了。因此,仓颉不得不再次做出重大的改进。即:改用贝壳来记录事物。其具体做法是,先在一条长绳子上打上好多个绳结,然后在绳结上分别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以每个绳结上不同品种的贝壳来代表不同种类的事物,再根据贝壳的数量多少,来记录事物的具体情况。一旦事物发生了变化,他还会及时地对贝壳的品种和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新办法因组合的多样化,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每一种不同的事物,效果很好,查看起来也较为清晰、直观,操作还比较简单,因此一连用了好几年,很少出现差错。


对仓颉出色的表现,黄帝是大加赞赏。既然这么能干,那就能者多劳吧。这正如庄子在《列御寇》中所发出的那句感慨,“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当然,也是出于对仓颉能力的信任与肯定,黄帝于是又将部落里更多的事务交给仓颉去处理。诸如,节日里祭祀的牲口,每次狩猎的分配,粮食收成的多寡,以及部落人丁的增减等等,凡是与数量有关的事物,全部都交给仓颉去管理。


工作量的骤然增加,让仓颉感到有点儿力不从心了。事情太多、又太杂,还常常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把仓颉忙活得心力憔悴、疲惫不堪的。因此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贝壳组合,到底都代表了些什么,有的时候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为此,仓颉很是着急上火。不过,这也让他开始渐渐地意识到,问题的症结还是在记录的方法上。也唯有改变原始的记事方法,才能彻底地解决这些令人挠头的问题。可是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自己很轻松地记下那么多繁杂的事情呢?仓颉绞尽脑汁、整日整夜地想着。可好长一段儿时间过去了,他依然理不出半点儿的头绪。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仓颉(cāngjié)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天,焦头烂额的仓颉为了让自己放松一下,于是就跟随部落的一些人员去参加集体狩猎。当队伍走到一个岔路口时,为具体要走哪条路,众人间出现了分歧。


有的人说要往东,有的人说要往西,还有的人说要往北,七嘴八舌的,意见很不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这样,人们长时间地僵在路口,争执不下,还互相指责对方的错误。仓颉不明就里,于是就好奇地走上前打听原因。结果一问才弄明白,原来他们是根据地上野兽留下的脚印,来决定自己要走哪个方向的。因为不同的野兽,在地上留有不同的脚印,而脚印又是去往不同的方向,所以大家才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其实他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而已,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而仓颉呢,由于一直以来满脑子想的都是“记录”的事情,因此他才没心思管谁对谁错呢。还具体要往哪里走,他连想都没想,愿往哪儿走往哪儿走。因为此时的他,正由野兽的脚印忽然受到启发,而联想到“记录”上去了。他在想,既然不同的脚印可以代表不同的野兽,那么同理,不同的事物是不是也都应该有它们不同的特征呢?我如果能抓住这些特征,再选用相应的符号来代表这些事物,不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吗?


想到这里,仓颉豁然开朗,这个长时间困扰着自己的难题,竟然在这一瞬间,让他有了全新的思路。仓颉为此高兴地跳了起来。他再也顾不得去参加什么狩猎了,而是立刻转身,急急忙忙地往回赶。他恨不得马上就行动起来,好尽快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都多长时间了?一直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他简直都快急疯了!现在事情终于有了一点儿眉目,他可没闲功夫再跟他们去“游山玩水”,耽误时间了。


回到家后,仓颉立刻开始了潜心研究。白天,他走出家门,到野外去观察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并做下相应记录;夜晚,他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反复复地琢磨并勾画着,代表不同事物的特殊符号。他没日没夜地、忘我地忙碌着。终于有一天,他画出了一系列的特殊符号来表达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并以此来记录生活中纷繁的事物。为了叫起来方便,他还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称其为“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仿照世间万物的各种形态创造出来的。因此后来,人们也就把这种符号称之为“象形文字”(有时也称“图画文字”)。比如其中的“日”字吧,最初的象形文字就是一个圆圈内加一个黑点的样子,它其实代表的就是太阳圆圆的外形;而“月”字呢,为了区别于“日”的圆形,所以就不能再用圆圈加点的方式来替代,而只能选用月亮的另外一个特征,即以月牙儿的形状来表达了;“人”字看起来则更像一个“入”字,它是按照人前伸手臂时的侧影,勾画出来的,其中的一撇代表的是人的手臂,一捺则代表人的头颅和身躯,因此后来人们常说,“一撇一捺组成个人”。


当一系列的“文字”创造完成后,仓颉还把这些符号雕刻在平滑的石头或墙壁上,以便于自己随时随地熟记和查看。此后,仓颉运用这些简单易记的符号来做记录,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再也不用为记录烦恼了。黄帝获知此事后,对仓颉是赞赏有加,随后就将其任命为史官,专门从事造字工作。仓颉也不负厚望,他用同样的办法,又造出了很多很多这样的象形文字。同时,他还遵照黄帝的旨意,开始把这些文字向部落中加以推广。渐渐地,人们认识并开始使用这些文字,用其记录事情,进而又表达思想。


也是自此,中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后来,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进后,仓颉所创造的这些象形文字,一直流传了下来,并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使用汉子的最早雏形。而仓颉由鸟兽的足迹受到启发,依照世间万物的各种形态所首创的文字符号,被人们应用于记录日常,从而也结束了人类早期结绳记事的历史。因其开创了文明之基,仓颉由此被后世尊称为“造字圣人”,被誉为“仓帝”和“文祖”。


传说,仓颉创造的文字,还因其影响巨大而惊动了天地和鬼神,因此在当时,竟出现了“天雨粟,鬼夜哭”的怪异现象。据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天神为表达祝贺,竟像降雨一样下起了粟米。而那些平日里虚伪狡诈、凶狠残暴、祸国殃民之徒,却因害怕文字会将他们所做的坏事记录下来,所以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不过这些坏人,虽然在做坏事时不得不有所顾忌和收敛,但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正地甘心。为此,每当夜晚来临之时,他们就因为欲望不能得到满足,而经常抽风般地嚎啕大哭。人们不明就里,还以为是“孤魂野鬼”在漆黑的夜晚里哀鸣、哭泣呢,其实那只是某些“人”在作祟(zuòsuì)。如此看来,文字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还确实对坏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吧!这真是一份“意外的收获”。(未完待续)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关注我,下集更精彩!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让人生充满智慧,使内心丰富多彩!请跟我一起走进历史,看朝代变迁、与先贤对话!领略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从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大汉王朝的远征铁骑;从百年屈辱的大地悲歌,到取消帝制走向共和!一天一个故事,让我们一起穿越—中华五千年!


第十三集 仓颉初创文字


除嫘祖(léizǔ)养蚕缫丝(sāosī)、又首制衣冠外,在黄帝时期,还有一项重大的发明也值得一提,那就是文字的出现。而说到文字,就必然要提到“初创文字”的仓颉(cāngjié)。


传说中,仓颉是黄帝手下负责管理牲畜和粮食的职官,他生就“双瞳四目”,是天生的异象。而在中国历史上,像仓颉这样目有重瞳而又被载入历史史册的,据说还不止他一人。史料中记载,五帝之一的虞舜和楚霸王项羽,也都是这种异于常人的面相。而且其共同点是,他们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做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许,这也正应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人有异象,必有异能”吧。


不过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得而知,但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我们却不难发现,但凡有“大能”之人,也确实有好多长相异于常人者。诸如,有的具有“龙凤之姿”,有的具有“天狗之容”,而有的更是“男生女相”。这是后天的一种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天意使然?至今无人能解。也许,按照民间的说法较更为合理:“他们都不是凡人”。果真如此,我们也愿意相信,仓颉就是上天派来“造福人间”的使者,他让人类进步,使文明传播,不是天使,又是什么?那么,仓颉又是怎样初创文字的呢?由于史料中并无太多记载,因此我们只能到传说中的故事里,去寻找答案了。


相传,在文字还没有出现以前,人们通常都是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录事情。大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大结,小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小结,如果遇到相关的事情,就打一个连环结。而一旦碰到特别的事情呢?那就再打一个特别的结。以此类推,记录和查看都简单明了。当然,这在牲畜和粮食都很有限,而且其它事情也比较少的情况下,还是能够记录清楚的,即使偶尔出现一点儿小小的差错,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但随着黄帝统一了中原,部落联盟又不断地壮大和发展起来后,需要记录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再用这种简单的方法来做记录,就无法满足日常的需要了。记录上,接二连三地出现差错,甚至是一片混乱,常常搞得人们焦头烂额、无所适从。这时黄帝听说,负责管理牲畜和粮食的职官仓颉做事比较精细,而且人也很聪明,于是就派他去负责、总管这些让人一筹莫展的事物,希望他能改变目前这种乱糟糟的局面。


仓颉接手后,一开始也有点儿蒙圈。但黄帝交代下来的任务,再怎么难也要完成啊!可具体该怎么办呢?仓颉犯了难。不过,经过一段儿时间的苦思冥想,仓颉还真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将绳子染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再用与打结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以一种颜色的绳子代表一种事物,再以打多少个绳结代表这种事物的数量,以此来分门别类地记录事情。这个办法别说还挺管用,短时间内就解决了那些困扰人们好长时间的难题。


可一段儿时间过后,随着事情的越来越繁杂,渐渐地这个方法也不太好用了。因此,仓颉不得不再次做出重大的改进。即:改用贝壳来记录事物。其具体做法是,先在一条长绳子上打上好多个绳结,然后在绳结上分别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以每个绳结上不同品种的贝壳来代表不同种类的事物,再根据贝壳的数量多少,来记录事物的具体情况。一旦事物发生了变化,他还会及时地对贝壳的品种和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新办法因组合的多样化,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每一种不同的事物,效果很好,查看起来也较为清晰、直观,操作还比较简单,因此一连用了好几年,很少出现差错。


对仓颉出色的表现,黄帝是大加赞赏。既然这么能干,那就能者多劳吧。这正如庄子在《列御寇》中所发出的那句感慨,“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当然,也是出于对仓颉能力的信任与肯定,黄帝于是又将部落里更多的事务交给仓颉去处理。诸如,节日里祭祀的牲口,每次狩猎的分配,粮食收成的多寡,以及部落人丁的增减等等,凡是与数量有关的事物,全部都交给仓颉去管理。


工作量的骤然增加,让仓颉感到有点儿力不从心了。事情太多、又太杂,还常常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把仓颉忙活得心力憔悴、疲惫不堪的。因此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贝壳组合,到底都代表了些什么,有的时候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了。为此,仓颉很是着急上火。不过,这也让他开始渐渐地意识到,问题的症结还是在记录的方法上。也唯有改变原始的记事方法,才能彻底地解决这些令人挠头的问题。可是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自己很轻松地记下那么多繁杂的事情呢?仓颉绞尽脑汁、整日整夜地想着。可好长一段儿时间过去了,他依然理不出半点儿的头绪。


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仓颉(cāngjié)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天,焦头烂额的仓颉为了让自己放松一下,于是就跟随部落的一些人员去参加集体狩猎。当队伍走到一个岔路口时,为具体要走哪条路,众人间出现了分歧。


有的人说要往东,有的人说要往西,还有的人说要往北,七嘴八舌的,意见很不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谁。就这样,人们长时间地僵在路口,争执不下,还互相指责对方的错误。仓颉不明就里,于是就好奇地走上前打听原因。结果一问才弄明白,原来他们是根据地上野兽留下的脚印,来决定自己要走哪个方向的。因为不同的野兽,在地上留有不同的脚印,而脚印又是去往不同的方向,所以大家才出现了不一致的意见。其实他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太一样而已,没有谁对谁错之分。


而仓颉呢,由于一直以来满脑子想的都是“记录”的事情,因此他才没心思管谁对谁错呢。还具体要往哪里走,他连想都没想,愿往哪儿走往哪儿走。因为此时的他,正由野兽的脚印忽然受到启发,而联想到“记录”上去了。他在想,既然不同的脚印可以代表不同的野兽,那么同理,不同的事物是不是也都应该有它们不同的特征呢?我如果能抓住这些特征,再选用相应的符号来代表这些事物,不就可以把问题解决了吗?


想到这里,仓颉豁然开朗,这个长时间困扰着自己的难题,竟然在这一瞬间,让他有了全新的思路。仓颉为此高兴地跳了起来。他再也顾不得去参加什么狩猎了,而是立刻转身,急急忙忙地往回赶。他恨不得马上就行动起来,好尽快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都多长时间了?一直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他简直都快急疯了!现在事情终于有了一点儿眉目,他可没闲功夫再跟他们去“游山玩水”,耽误时间了。


回到家后,仓颉立刻开始了潜心研究。白天,他走出家门,到野外去观察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并做下相应记录;夜晚,他则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反反复复地琢磨并勾画着,代表不同事物的特殊符号。他没日没夜地、忘我地忙碌着。终于有一天,他画出了一系列的特殊符号来表达各种事物的不同特征,并以此来记录生活中纷繁的事物。为了叫起来方便,他还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称其为“文字”。


这些“文字”,都是仿照世间万物的各种形态创造出来的。因此后来,人们也就把这种符号称之为“象形文字”(有时也称“图画文字”)。比如其中的“日”字吧,最初的象形文字就是一个圆圈内加一个黑点的样子,它其实代表的就是太阳圆圆的外形;而“月”字呢,为了区别于“日”的圆形,所以就不能再用圆圈加点的方式来替代,而只能选用月亮的另外一个特征,即以月牙儿的形状来表达了;“人”字看起来则更像一个“入”字,它是按照人前伸手臂时的侧影,勾画出来的,其中的一撇代表的是人的手臂,一捺则代表人的头颅和身躯,因此后来人们常说,“一撇一捺组成个人”。


当一系列的“文字”创造完成后,仓颉还把这些符号雕刻在平滑的石头或墙壁上,以便于自己随时随地熟记和查看。此后,仓颉运用这些简单易记的符号来做记录,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再也不用为记录烦恼了。黄帝获知此事后,对仓颉是赞赏有加,随后就将其任命为史官,专门从事造字工作。仓颉也不负厚望,他用同样的办法,又造出了很多很多这样的象形文字。同时,他还遵照黄帝的旨意,开始把这些文字向部落中加以推广。渐渐地,人们认识并开始使用这些文字,用其记录事情,进而又表达思想。


也是自此,中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后来,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进后,仓颉所创造的这些象形文字,一直流传了下来,并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使用汉子的最早雏形。而仓颉由鸟兽的足迹受到启发,依照世间万物的各种形态所首创的文字符号,被人们应用于记录日常,从而也结束了人类早期结绳记事的历史。因其开创了文明之基,仓颉由此被后世尊称为“造字圣人”,被誉为“仓帝”和“文祖”。


传说,仓颉创造的文字,还因其影响巨大而惊动了天地和鬼神,因此在当时,竟出现了“天雨粟,鬼夜哭”的怪异现象。据说仓颉创造出文字后,天神为表达祝贺,竟像降雨一样下起了粟米。而那些平日里虚伪狡诈、凶狠残暴、祸国殃民之徒,却因害怕文字会将他们所做的坏事记录下来,所以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不过这些坏人,虽然在做坏事时不得不有所顾忌和收敛,但他们其实并不是真正地甘心。为此,每当夜晚来临之时,他们就因为欲望不能得到满足,而经常抽风般地嚎啕大哭。人们不明就里,还以为是“孤魂野鬼”在漆黑的夜晚里哀鸣、哭泣呢,其实那只是某些“人”在作祟(zuòsuì)。如此看来,文字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还确实对坏人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也许这就是文字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吧!这真是一份“意外的收获”。(未完待续)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关注我,下集更精彩!


:

【本文标题和网址】汉字故事大全简短的文字版(汉字故事大全简短的500字) www.chun1983.cn/cjxs/121397.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