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20个经典寓言故事带拼音(20个经典寓言故事及道理)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科普 /  2023-05-08 21:5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20个经典寓言故事带拼音(20个经典寓言故事及道理),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321个字,大小约为46KB,预计浏览完需要26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庄子经典寓言故事10则,用智慧滋养人生

一、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译文:


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在丛中自由自在的飞翔,感到十分快活和舒畅,已经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了。



但是,庄周突然醒来之后,惊惶不定之间方知原来蝴蝶变成了自己。到底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它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在其中,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美妙的文笔,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虽然故事极其短小,但由于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了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也由于它包含了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了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而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二、与惠施论鱼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译文:


庄子和惠子在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游得从容自在,这是鱼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快乐,而你也不是鱼,那你肯定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从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呢’,既然你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还问我?”



这个故事变成了后来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个故事是说,我们要学会变通,随机应变。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一切,不要过于计较。






三、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钓于濮水》是一篇战国古文,出自《庄子·秋水》。


原文:


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


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此文刻画了庄子向往自由,超然物外,不为世俗所羁,视名利为浮云的思想表现出其机敏善辩,超凡脱俗,珍爱生命,珍爱自由,不为名利所动,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形象。




四、鸱与鹓雏


原文: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选自《庄子.秋水》


译文:


惠施做了魏国的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魏国来,想要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想阻止庄子,在国都里搜捕三天三夜。



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他的名字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美如美酒的泉水不喝。(在这种情况下,)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抬起头来吓得叫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魏国来吓我吗?”



庄子以鹓雏自比,说自己有高远的心志,并非汲汲于官位利禄之辈,但谗佞之徒却以小人之心度之。



文中庄子不直言表露自己的想法,而借讲鹓雏鸟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的态度。




五、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



庄子问伐木者,这么高大的树木,怎么没人砍伐。



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六、鹏程万里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译文:



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哲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七、鲁王养鸟


原文: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



译文:



古时候,有一只海鸟落在鲁国郊外,鲁侯喜欢它,将它迎进庙堂,给它饮酒、给它听音乐、杀猪宰羊给它食用。


鸟儿看着眼前眼花缭乱的一切,内心悲惧忧愁,一块肉也不敢吃,一杯酒也不敢喝,三天就死了。


鲁侯哪里是在养鸟,他是在享乐,用自己个人主观觉得好的方式养鸟。



哲理: 不要求大家都和自己一样,各适其宜,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八、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译文:


秋季汛期来临,千百条河川汇入黄河,洪水之大,淹没沙洲,隔河相望,分辨不出对岸是牛是马。


河神沾沾自喜,得意地以为全世界的水都汇集到自己身上来了。


他顺流东行,直至北海,河神向东远眺,只见水天一色,根本望不到边。


河神这才改变它自大的面目说道:“俗话说——懂得了一点道理,就以为大家的学问都不如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了。”



哲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




九、随珠弹雀


原文: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


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哲理: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十、邯郸学步


原文: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



译文: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寓意: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


《韩非子》5则寓言,洞悉世事,看穿人性,影响了上亿人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被后人尊称为韩非子。


韩非子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整理编纂成《韩非子》,由五十五篇独立的论文集结而成,核心学说是法术势结合的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文字犀利,逻辑严密。


《韩非子》中的寓言故事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其中一部分已成为我们当前所用成语典故的出处,比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还有一些寓言故事虽然不被人熟悉,但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色衰爱弛


卫灵公有一位宠臣,叫弥子瑕,他很得卫王的喜爱。


按照卫国的法律,如果私自驾驭国君马车,论罪要被砍脚。


这一天,弥子瑕母亲生了重病,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


第二天,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卫灵公,卫灵公却说:“弥子瑕真孝顺啊!为了母亲,连砍脚之罪都顾不得了。”


又有一次,弥子瑕和卫灵公在果园游览,弥子瑕取了一枚桃子,咬了一口,觉得香甜可口,就连忙把这咬了一口的桃子献给卫灵公。


左右人一看,弥子瑕,你这什么意思啊,吃了一口的桃子给大王吃?


没想到,卫灵公十分高兴地说:“弥子瑕多么爱我啊!为了我,连自己喜欢吃的都顾不上。”


等到弥子瑕年老色衰时,不小心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在朝堂上痛骂:“弥子瑕啊弥子瑕,你这人曾经假托我的命令私自驾驭我的马车,还竟然把你吃剩过的桃子给我吃!”


韩非结语:“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


感悟:不用苛责卫灵公喜新厌旧,这是人性的本质,换了谁都会这样,只是处置的方式不同而已。


隋代王通早就说过:“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


爱憎发生了变化,所以从前都能原谅的,现在就都变成罪过了。


我们在和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注意对方喜好和关系远近的变化,如果有疏远了,从前能说能做的,可就不能说或者做了。


智子疑邻


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围墙冲毁了一段。他儿子说道:“爸爸!快修好这堵墙,不然小偷会从这缺口进来。”


邻家老头看到倒塌的围墙,也好心过来劝说:“你们的墙塌了,快修好它,不然会遭小偷的……”


当晚,果然遭小偷,偷走了不少财物。


儿子:“果然被偷了!是从那缺口进来的。”


富人:“儿子,你真聪明,判断非常正确。不过,我猜小偷一定是邻家的那个老头子!”


韩非结语:“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说的严重直白的被杀,说的间接委婉的被怀疑;不是了解情况有困难,而是处理所了解的情况困难。


感悟:苏轼曾在《上神宗皇帝书》说:交浅言深,君子所戒。这不是圆滑世故,是为人处世的睿智。不分敌友,不管远近,和盘托出,上来就说掏心窝子的话,交浅言深,是大忌。


反过来说,我们思考判断问题时,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要从事实出发想问题,不能简单以关系好或者坏作为自己想问题的出发点。


嗜鱼拒馈


春秋时公孙仪任鲁国宰相,非常喜爱吃鱼。全国人民争着买鱼送他,但公孙仪一概不受。


他的弟子很好奇,问道:“你明明爱吃鱼,为什么不接受呢?”


公孙仪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


公孙仪接着回答道:“只要我的相位一免,想吃鱼也无人赠,,连自己买来吃都难办到。若是不收别人的鱼,不但不会被免职,想吃鱼时,还随时可以买来吃。”


韩非结语:“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公孙仪知道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感悟: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而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做人不能只贪图小利、小恩小惠,只有真正胸怀宽广、心怀大志的人,才会离成功更进一步。如果只为了贪图眼前的小利而放松警惕性,那么就很难做成你所期待的大事业了。


心不在马


赵襄主跟王于期学驾车,学了不久便与王于期进行了一场比赛。


结果在比赛中,他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输给了王于期。


赵襄主埋怨说:“你教我赶车,还留了一手呀!”


王于期回答说:“技术我全都教了,只是你把方法用错了。”


“驾车最重要的是,要把马套在车上要套得舒适妥贴,要让马与车子合而为一,而驾驶者的心与马的行动也要合一,车速才会快。”


“你比赛时,一心想赶过我,只注意我的车子在前还是在后,注意力都集中我的身上,以致你和马车的步调不一致,所以才会失败。”


感悟:庄子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他也不会更加勤勉;全世界的人都指责他,他也不会更加沮丧。这就是专注于自己的最好表现。


老子叫这种人“宠辱不惊”,庄子称之为“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专注地做好自己的事情,比整天关注对手的动向更容易获得成功。


克服掉四处攀比的劲头,专注自身,才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膨胀的世界里,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光环和美好。


窃金不止


楚国南部,丽水中产砂金,很多人偷偷去采金砂……尽管在砂金河边明示公告牌:禁采砂金,违者处死!


官方的禁令,捉到偷采金砂即在街市上分尸,杀死的人很多。但是偷采金砂的人还是不停……


“把天下给你,可是要把你杀死,你肯吗?”


“天下最蠢的人也不会答应。”


“金砂比起天下差得远呢,为何冒着分尸酷刑来盗采呢?”


“因为不一定会被捉到啊!”


韩非结语:“夫有天下,大利也,犹不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如果不一定被抓到,那么虽然要被分尸示众,仍然会偷采金子不停止;如果知道一定会死,那么就是有了天下也不会干的。


感悟: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朱熹也说:“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


利益分配如此,惩戒措施亦如此。彻底执行法令,使法网周密不漏,人们无幸免心理,便不会轻易犯法,才会遵守规则。


庄子经典寓言故事18则,用智慧滋养人生


屠龙之技:做事脱离现实一场空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庄子·列御寇》)


解析: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随珠弹雀:考虑不周,得不偿失


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庄子·让王》)


解析: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考虑成本,一定要考虑代价。


鹏程万里:坚持梦想不怕冷嘲热讽


远古有一种鸟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解析: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战国时期的商鞅说,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就像鸟雀不能理解大鹏的志向一样。



望洋兴叹:人切忌自满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解析: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为因伟大事物抬头叹息,引申义为形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那种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的想法和做法实在要不得。须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鲁侯养鸟: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从前,有只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


解析: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老汉粘蝉:凡事必须专心致志


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轻而易举。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这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专,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解析: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古人说的精诚专一,确实是我们做事的基本态度。



匠石运斧:学会合作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鼻子尖上沾了一点白泥巴,这层白泥巴薄得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请一个名叫石的工匠用斧子把它削去。工匠石挥动斧子,只听见一阵风响,手起斧落,白泥巴削得干干净净,鼻子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损伤。那个被削的人神情自若,一点儿也不感到害怕。宋元君听说这件事后,就把工匠石叫了来,说:“你再削一次让我看看吧!”工匠石说:“我的确是会削的,但是,那个敢让我削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


解析: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好的搭档。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搭档,要把本领发挥出来便很难。


猴子逞能:无论多大本领,切不可骄傲


吴王坐船在大江里游玩,攀登上一座猴山。一群猴子看见了,都惊慌地四散逃跑,躲在荆棘丛中了;唯独有一只猴子,却洋洋得意地跳来跳去,故意在吴王面前卖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向它射去,那猴子敏捷地把飞箭接住了。吴王下令左右的侍从一齐放箭,那只猴子被射死了。


吴王回过头对他的朋友颜不疑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灵巧,仗恃自己的敏捷,在我面前表示骄傲,以至于这样死去了。警惕呀!不要拿你的地位去向别人耍骄傲呀!”颜不疑回去以后,就拜贤人董梧为老师,尽力克服自己的骄气,远离美色声乐,不再抛头露面。过了三年,全国人都称誉他。


解析:不管有多大的本领,也不可当作骄傲的本钱。谦虚谨慎,才能获得人们的敬重。


邯郸学步:人不能妄自菲薄


赵国都城邯郸的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去。


原文:“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庄子·秋水》)


解析:全盘否定自己的传统,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不仅学不到别人的优点,反而会丢掉自己的长处。现在我们的社会上,邯郸学步的事情随处可见。看到西方的东西好,马上去学,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藏却不去问津,甚至以之为过时的迂腐教条,岂不是邯郸学步吗!



防冻手的药:要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宋国有个人善于配制防治冻手的药,他家祖祖辈辈都用这种药涂抹在手上,靠漂洗棉絮过日子。有一个外乡人听说了,请求收买他的药方,情愿出一百两黄金。宋人便把全家人招集在一块商量说:“我们家祖祖辈辈干漂洗棉絮的活儿,能够得到的不过几两黄金;现在出售这个药方,一下子就可赚取一百两黄金,就卖给他吧!”


那个外乡人得到了药方后,便拿去献给吴王,并向吴王夸赞这种药的用处。这时,正赶上越国有内乱,吴王便派他领兵讨伐越国。冬天,他们和越国军队进行水战,把越国军队打得大败。吴王很高兴,就割出一块土地来封赏给了他。这药能够使手不皲裂,功用是一样的。但是,有的用它得到封赏,有的有了它仍免不了干漂洗棉絮之类的苦活,这都是由于用法不同的缘故啊。


解析: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东施效颦: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


西施长得很美丽,即使是心口痛的时候,紧锁着双眉,附近的一个丑女见了,仍感到她的样子很漂亮。丑女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捧着心口,皱着眉头,想让别人夸她漂亮。谁知道乡里的富人看她这个样子,赶紧关闭大门不出来;穷人见了,也拉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远远地躲开。这个丑女只知道皱着眉头的样子美,却不知道为什么皱眉的样子美。


解析:做事情,如果不考虑自己的条件,盲目地模仿别人,很容易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触蛮之战 :争来争去,蜗角之利


戴晋人对梁惠王说:“您知道有一种名叫蜗牛的小动物吗?”梁惠王回答:“知道。”晋人又说:“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上的叫触国,右角上的叫蛮国。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每次战争后,总是尸横遍野,死亡好几万人;取胜的国家追赶败军,常常要十多天才能回来。”


惠王说:“呀!这都是您瞎编的吧!”晋人说:“请允许我来为您证明。您的想象在无广阔的宇宙中有边界吗?”惠王说:“没有。”晋人说:“您的想象在宇宙中任意驰聘,而一回到现实中,您能够到达的地方却只限于四海九洲之内。拿现实的有限与想象的无穷相比,岂不是若有若无,微不足道吗?”惠王说:“你说的对。”晋人说:“在我们所能够到达的领域里有一个魏国,魏国迁都大梁后才有梁国,有梁国才有梁王。梁王与蛮氏,有什么不同吗?”惠王想了想说:“好像没有什么不同。”魏晋人走了以后,梁惠王情绪低落,好像丢失了什么。


解析:在大千世界中,我们都是很渺小的。我们在珍惜生命,珍惜我们这个世界。



朝三暮四:形式有多种,本质只有一种


有一年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他的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


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


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解析:朝三暮四阐述了这样一个哲学道理,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猴子们喜怒为用就显得很可笑。人们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们就有同一性。


最后不免像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告诫人们要放开计较得失的凡心,因为人的一生一死、一得一失都是一时的,到最后我们将会发现我们并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


庖丁解牛:实践出真知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解析:庖丁解牛能够做到一刀下去,刀刀到位,是因为掌握了它的肌理。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肌理都是一致的;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


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顺其自然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楚王聘庄子为相:宁可自由地活着


楚王听说庄子很有学问,特意派了两个大夫(官名)去聘请他为相。两大夫在谈水找到正在钓鱼的庄子,说明来意。


庄子听了,头也不回,答道:“我听说楚国有个神龟,死了三千年,枯骨龟甲还被楚王珍藏着,你们说这个畜性多幸运呵!”两大夫还不太懂这个意思,还以为人说的是楚王敬贤之意。


不料庄子冷笑道:“我呢,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水中爬行,因为至少还活着,活得自由自在,我可不愿意让楚王供奉珍藏。”两个大夫这才又羞又愧的退去了。


呆若木鸡:深藏不露,动静以时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训好鸡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


十天后周宣王又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还是那么顾看迅疾,意气强盛。”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纪渻子,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精神全部凝聚在内,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周宣王高兴极了,立即带着这只鸡去斗鸡了。


解析:庄子认为,真正有大智慧、有着高超技巧和真正勇敢的人应该是藏而不露的,他们的表现也许是愚钝,笨拙和胆怯的。但是,在真正需要他们的时候,这些人冷静、沉着,能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能力。庄子通过这则寓言,阐述了道家的辩证思维,即“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互接近转化”的道理。


与惠施论鱼:不要把自己的学说强加于人


庄子与惠施在濠上观鱼。庄子说:“鱼游来游去,多么快乐呵”


惠施是逻辑论辩的专家,马上抓住一点:“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一笑,以同样的逻辑回答:“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懂鱼的快乐呢?”


解析:在逻辑学上,这是著名的一例。有人说在逻辑上庄子有些诡辩。但实际上这说的是另一回事:庄子告诉惠施,不要把你的学说强加于人,因为你不能代替别人。惠施古称博学,出行时随带五车之书跟在后边,靠雄辩博学博取功名,所以庄子有此一说。


5个非常经典的职场寓言小故事,很有感悟

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来说,不懂职场规则很容易吃亏!“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能磨练。”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也一样,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的学历、经验和出身,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有没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有没有奋斗的决心,有没有为目标付出努力。



(一)


甲去买烟,烟29元,但他没火柴,跟店员说:“顺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员没给。


乙去买烟,烟29元,他也没火柴,跟店员说:“便宜一毛吧。”最后,他用这一毛买一盒火柴。


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边际效应。第一种:店主认为自己在一个商品上赚钱了,另外一个没赚钱。赚钱感觉指数为1。第二种:店主认为两个商品都赚钱了,赚钱指数为2。当然心理倾向第二种了。同样,这种心理还表现在买一送一的花招上,顾客认为有一样东西不用付钱,就赚了,其实都是心理边际效应在作怪。


启示:变换一种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常很多事情换一种做法结果就不同了。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


(二)


有个小男孩,有一天妈妈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爱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己拿一把糖果。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几次的邀请之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亲好奇地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己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因为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所以他拿的一定比我拿的多很多!”


启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自己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别人比自己强。凡事不只靠自己的力量,学会适时地依靠他人,是一种谦卑,更是一种聪明。


(三)


有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甲背了满满的一筐,乙的筐里只有一个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个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然多,但我只选一个最精美的就够了。”甲笑而不语,下山的路上,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最后不得已不断地从一筐的石头中挑一个最差的扔下,到下山的时候他的筐里结果只剩下一个石头!


启示:人生中会有许多的东西,值得留恋,有的时候你应该学会去放弃。


(四)


乌鸦站在树上,整天无所事事,兔子看见乌鸦,就问:我能像你一样,整天什么事都不用干吗?乌鸦说:当然,有什么不可以呢?于是,兔子在树下的空地上开始休息,忽然,一只狐狸出现了,它跳起来抓住兔子,把它吞了下去。


启示:如果你想站着什么事都不做,那你必须站的很高,非常高。


(五)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启示: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欢迎关注【壹亿人教育人才库】头条号!


《伊索寓言》最经典的故事,陪伴过你的童年,看完满满的回忆

接下来一起来盘点下《伊索寓言》最著名的二十个故事


1. 农夫与蛇



农夫与蛇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蛇冻僵了,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


那条蛇受到了暖气,渐渐复苏了,又恢复了生机。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立即恢复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创伤。


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如果有来世,我绝不怜惜像毒蛇一样的恶人。”


2. 龟兔赛跑

龟兔赛跑


很久以前,乌龟兔子之间发生了争论,它们都说自己跑得比对方快,于是它们决定通过比赛来一决雌雄。


确定了路线之后它们就开始跑了起来,兔子一个箭步冲到了前面,并且一路,看到乌龟被远远抛在了后面,兔子觉得,自己应该先在树下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比赛。


于是,它在树下坐了下来,并且很快睡着了。乌龟慢慢地超过了它,并且完成了整个赛程,无可争辩地当上了冠军。兔子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输了。


3. 乌鸦喝水

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边的水又少,它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了一想,有办法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4. 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
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可怜的小羊喊到:“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5. 牧童和狼

牧童和狼


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 闻声赶来,哪里有什么狼!牧童看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 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后来,狼真的来了。牧童 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请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然而, 他喊破喉咙, 也没有人前来帮忙。


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有相信。 读后感示例:通过牧童撒谎后失去信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一直讲真话。从中我明白了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们不要在别人面前说谎,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否则吃亏的是你自己。


还有很多关于《伊索寓言》的故事,未完待续。》》》


接下来一起来盘点下《伊索寓言》最著名的二十个故事


1. 农夫与蛇



农夫与蛇


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里看见一条蛇冻僵了,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


那条蛇受到了暖气,渐渐复苏了,又恢复了生机。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立即恢复了本性,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到了致命的创伤。


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报应。如果有来世,我绝不怜惜像毒蛇一样的恶人。”


2. 龟兔赛跑

龟兔赛跑


很久以前,乌龟兔子之间发生了争论,它们都说自己跑得比对方快,于是它们决定通过比赛来一决雌雄。


确定了路线之后它们就开始跑了起来,兔子一个箭步冲到了前面,并且一路,看到乌龟被远远抛在了后面,兔子觉得,自己应该先在树下休息一会儿,然后再继续比赛。


于是,它在树下坐了下来,并且很快睡着了。乌龟慢慢地超过了它,并且完成了整个赛程,无可争辩地当上了冠军。兔子醒了过来,发现自己输了。


3. 乌鸦喝水

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边的水又少,它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它想了一想,有办法了!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4. 狼和小羊

狼和小羊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
狼很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可怜的小羊喊到:“啊,这是不可能的,去年我还没出生呢!”
狼不想再争辩了,大声喊道:“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


5. 牧童和狼

牧童和狼


一个牧童在村边放羊。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村民们 闻声赶来,哪里有什么狼!牧童看到他们惊慌失措的样子, 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后来,狼真的来了。牧童 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请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然而, 他喊破喉咙, 也没有人前来帮忙。


寓意: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人有相信。 读后感示例:通过牧童撒谎后失去信任的故事告诫人们要一直讲真话。从中我明白了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们不要在别人面前说谎,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否则吃亏的是你自己。


还有很多关于《伊索寓言》的故事,未完待续。》》》


:

【本文标题和网址】20个经典寓言故事带拼音(20个经典寓言故事及道理) www.chun1983.cn/cjxs/121339.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