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867个字,大小约为26KB,预计浏览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今天读《古文观止》,读到王安石这篇《读孟尝君传》,发现王安石对孟尝君很看不上眼啊!
《读孟尝君传》是王安石写的一篇读后感,内容很短一共才90个字,但思想很鲜明。王安石在这篇小短文里深深表达了对孟尝君的意见,说他不过是鸡鸣狗盗之辈的头目罢了,他哪里够资格称得上是真正的“士”呢?又哪里有经纬天下的智谋与才能呢?
王安石的原文是这样的: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大体上还是能够读懂什么意思的,只是鉴于古今语言的差异,个别的文言词汇意思和句式有些费劲儿,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把翻译之后的白话文放在下面了:
世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得到人才,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门下,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称得上善于得到人才呢?不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就可以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能力吗?鸡鸣狗盗之辈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
王安石对孟尝君的评价够尖刻犀利的,说孟尝君没有真正的才干也就罢了,还说他善于招揽些鸡鸣狗盗之辈入其门下,自己简直就是这些人的头目。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欧阳修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官至宰相,政治才干超强,一度推行“王安石变法”等北宋革新运动。他不会无缘无故批评一个人,更何况是几千年前早已作古的孟尝君呢!
“孟尝君”是一个死后得到的谥号,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孟尝君原名叫做田文,战国时期齐国人。他是其父田婴与小妾生下的小儿子,按说田文是田婴老年得子,应该得到父亲的更加宠爱才是。但是,很不幸!田文与田婴没有那么深厚的父子缘分。
在田文之前,田婴已经有了四十个儿子了,即便再多一个儿子他也不稀罕了;更可气的是,田文是五月五日出生的,那时候的人认为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之后身高会高于门户,会克自己的父母。因为出生月份不好,田婴就不愿意养田文,还让小妾把儿子扔掉。田文母亲不忍心,偷偷养下来才使田文活下来,不然,历史上就少了位孟尝君啊!田文成长中典型的父爱缺失,直到20岁才有机会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从此,他的人生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孟尝君由一个父亲不要的“弃子”转变成父亲喜欢的“爱子”,并且最后彻底得到父亲田婴认可,继承了田婴的爵位、君位。做到这些,他一定不是一个才能平庸之辈,必定有优于常人的见识和才能方能得到田婴的彻底认可。但是,王安石之所以不喜欢孟尝君,必定是因为孟尝君身上的某些“劣迹”让王安石质疑了他的品性。
据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有一次路过赵国的时候,因为赵国的人嘲笑他身材矮小,他竟然屠杀了几百人,毁掉了一个县之后才离去赵国。那一次路过,赵国平原君还以贵宾之礼接待他呢,他竟然这样不给平原君面子?而且为了自己的自尊,夺去那么多人的性命,自私、狭隘的本性暴露无疑。
司马迁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日:“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司马迁没有直接批评过孟尝君,但史家笔法将就“微言大义”、“一字含褒贬”,司马迁把孟尝君残暴的做法记载在册,这一做法就表明司马迁对孟尝君的印象应该不是太好。想必王安石也是看到这段之后,产生了质疑孟尝君“能得士”的想法。
此外,孟尝君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身为齐国贵族不帮助齐国也就罢了,却多次勾结其它国家攻打齐国,损害齐国本国的利益。秦王稍加招揽诱惑,孟尝君就想投奔秦国。担任齐国宰相时,又专权谋私,导致齐国大乱。
孟尝君门下食客众多,无论什么样的人他都招揽进来,冯谖等人又经常帮他收买人心,结果在齐国,孟尝君的威望比齐王还高。齐王对此很不满,想找机会除掉他。孟尝君心生恐惧,于是逃亡魏国,担任魏国的国相。然而,在担任魏国国相期间,孟尝君却联合秦、赵两国,与燕国的乐毅以及楚国联手进攻齐国,夺下齐国七十多个城池,逼得齐王逃亡莒(jǔ)邑,死在了那里。
孟尝君的品性却是存在不少问题,他门下的食客形形色色、良莠不齐。这样的孟尝君终究也自食其果,最终落得各国都没有他的容身之地,孟尝君只能回到薛地,不久就死了。死之后,魏国和齐国联手,攻下了薛地。
后人不乏对孟尝君的赞美之词,无非是渴望自己能够被人信任,渴望自己得到重用,碰到一个像孟尝君一样好招揽人才的主人。
但对于政治家、文学家的王安石来说,身居宰相高位的他已不必需要这些,只有别人投入他门下的道理,没有他再去寻找门第的道理。王安石只需要皇帝一人的支持就足够了,他要忠于的就是皇帝国君和自己的大宋王朝。
所以,对于王安石来说,孟尝君那样品行的人是终究难以入其法眼的。
-END-
参考文献:《古文观止》、《史记·孟尝君列传》 、《春秋左传》
这只小狐狸的故事,是第一次在童书类作品中看到以并不是十分正派的形象作为主人公的作品。故事中,小狐狸并不是可爱的,反而是狡猾多端、油腔滑调的。
一、糖衣炮弹很可怕
列那狐的绝杀技能,绝对在于嘴巴。不管是面对什么动物,它总是能巧舌如簧。比如它的亲戚狼先生,就经常被狐狸的糖衣炮弹击中,而且次次都能被击中,典型的从不反省不记教训。
糖衣炮弹不止针对凶恶的动物,对于比较善良的小动物比如山羊兔子之类的,更是致命的。它们并不像凶猛的动物有足够的能力自保,一旦听信列那狐的甜言蜜语,下一秒就可能丧命,不是被狐狸吃掉了就是被其他更凶猛的动物吃掉甚至可能是被人类抓住。
现实生活中,糖衣炮弹可太多了,有的是别人给的,有的是自己亲手裹上的。的确偶尔生活出点难题让人觉得痛苦,但总不能为了掩饰痛苦而自行吃糖,倒是可以喝点鸡汤。因此糖果上前来一定要注意,毕竟很容易注意到,糖果总是带来各种苍蝇,总觉得太容易得来的安抚就多想想背后是不是还留着炮弹。
最管用的,就是正确看待自己,外界的批评赞扬全都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可以自省但绝对不当场表态,时间是糖衣炮弹最大的敌人,毕竟时间久了糖衣裹不住会流走的。
二、狐狸也不容易
毕竟有主人公光环,虽然挺讨厌列那狐各种狡猾多端欺骗别的小动物,但它是为了生活也明明白白感受到了。毕竟列那狐家中还有深爱它的妻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
生了小孩之后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年人的世界说多了都是泪,上有老下有小是真的不再允许自己当成孩子一般面对工作生活,必须有个成年人的样子,这也是列那狐面对的生活。
即便说狐狸是杂食动物(素食肉食都可以的意思),但也不能否认冬天对于列那狐一家的打击。白雪皑皑封了哪里来的蔬菜(萝卜不算菜?狐狸吃萝卜?),同时小体型的狐狸在大冬天能抓到的小动物着实有限,这么一来,不管是那种食物
从这个角度,这也是成年人生活的写照,而这份艰难也让主人公光环拉满。列那狐也不容易,它这么巧舌如簧还不是为了家中的娃,它这么坑蒙拐骗还不是为了亲爱的她,如果能有更合理更让所有动物接受的办法,列那狐本身也不愿意做这些鸡鸣狗盗的事情吧。然而这个推想,可能只是读者之一的个人联想而已。
故事的最后,列那狐离开了熟悉的家,所有动物都唾弃它远离它,它只能艰难的讨生活。看到这个结尾,想起大话西游中的那条狗,你想看到什么就能看到什么呀。
1
我们看武侠小说之类的,里面那种义薄云天的大侠,经常会有配上一句xxx江湖人称“小孟尝”,还比如《水浒传》里面的宋江,除了及时雨,还有个外号就叫“赛孟尝”。
这个孟尝在古人心中,就是义气的代名词,为人讲义气,待兄弟们好,那你就是孟尝。而这个外号的初始
孟尝君的名字叫田文,齐国的宗室,地位照理来说是比较显赫的,可他刚出生的时候父亲竟下令处死他。
什么原因呢,有两个,第一因为他的父亲,齐国相国田婴实在是太能生了,儿子有四十多个,而田文又只是一个地位低下妾室生的,所以田婴并不重视。第二点更关键,田文出生那天,她母亲没有看黄历,正好赶上五月初五,这古时候封建迷信,说农历五月是个阴阳相争,生死齐分的黑色月份,而五月初五就更不得了,重五日,生下来的孩子号曰“男害父,女害母”。
所以田文刚一出生,田婴就说不准养活这个孩子。但哪个母亲会忍心抛弃自己的孩子呢?田文的母亲瞒着田婴,一个人含辛茹苦,偷偷地把田文养大了。
长大以后的田文是个小神童,思维敏捷,能言善辩,他母亲带着田文回到田婴面前。田婴当时很愤怒,就要迁怒于田文的母亲,田文一番关于人与天的关系论把田婴说得哑口无言,心中暗自称奇。
过了一段时日,田文又以“孙子的孙子叫什么为命题”教育了田婴一番,从此田婴对田文刮目相看,将重任交到了他身上,最终田文成功成为了世子,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与封地薛地,号曰孟尝君,又叫薛公。
孟尝君为人热情好客,乐善好施,礼贤下士,而且算是开了战国时期一代养士风尚的先河。孟尝君用人有个特点,大家知道这些门客士人,首先要德才兼备嘛,而孟尝君则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唯才是举,到最后更是发展为不拘一格降人才。
也就是不管你这人名声如何,地位如何,只要是人才,你就可以做我孟尝君的兄弟,这倒是有一点黑道教父的意思。到后来全国的犯罪分子听说了孟尝君的名声,也都来投靠他,孟尝君是照单全收。而且不分贵贱人人平等,与大家吃一样的穿一样的,所以这些牛鬼蛇神到了孟尝君手下都安分了下来,对他心服口服。
不过这么做也有副作用,这里可以说个笑话,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到的:
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就是说司马迁去孟尝君当年的封地薛地旅游,到当地一看,哇,街上全是黑社会,什么洪兴啊东升啊各种帮派在街头火拼。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古惑仔都是当年听着孟尝君的名声来的,这个地方成了犯罪分子的天堂。
2
言归正传,也恰恰是这些三教九流之徒,屡次帮助孟尝君化险为夷。
有一个成语叫“鸡鸣狗盗”,意思是“指微不足道的本领。也指偷偷摸摸的行为。”其实当时是指孟尝君麾下两员大将。
孟尝君曾经被困秦国,他情急之下只能向秦王的宠妃求救。这个妃子倒是爽快,提了个条件,她想要那件最新限量款的狐白裘大衣。这件衣服全天下只有一件,是当初孟尝君献给秦王的,秦王一直舍不得穿,藏在宝库里面。
怎么办呢?还好孟尝君手下是八仙过海,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有,狗盗兄自告奋勇,说公子放心,那件大衣包我身上。这哥们的绝技是钻狗洞,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只见狗盗矫健的身子在秦王宫的狗洞里来回穿梭,轻而易举地偷到了那件狐白裘大衣。
妃子拿到大衣喜上眉梢,立刻去劝秦王把孟尝君放了,(岛主倒是有个疑问,这衣服偷来了妃子敢穿么?万一被秦王看见了怎么办,女人为了美真是命都不要了...)
孟尝君一获自由,怕秦王反悔,不等告辞,立即带着众门客趁夜快马加鞭往齐国跑。行至函谷关,秦国的东大门,孟尝君一众人又犯了难。因为当时是半夜,按秦国的法规,雄鸡报晓才开关,这半夜怎么会有鸡叫呢?不用慌,该孟尝君手下另一奇人异士:鸡鸣兄开始他的表演了。
鸡鸣兄的绝招,是模仿鸡叫,鸡鸣兄当即引导函谷关的公鸡们来一波大合唱,守关的士兵们迷迷糊糊地听着鸡叫开了关门,孟尝君等人一骑绝尘,溜了。鸡鸣狗盗组合立下大功。
还有一个人,提到孟尝君的门客不能不提他,冯谖,孟尝君的左膀右臂。此人当初来拜见孟尝君的时候说自己什么本是也没有,但孟尝君还是把他收下了。后来发现在这冯谖竟然是个原创歌手。
他创作了一首《吃鱼歌》,并且经常拿出自己的剑以手弹剑,自弹自唱,歌词大意是这样的:长剑长剑回去吧!吃饭没有鱼。长剑长剑回去吧!出门没有车。长剑长剑回去吧!没有钱养我家。
当时其他门客都很恼怒,这小子本事没有要求还挺多,而讲义气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他的要求。事后证明这个冯谖心中是有雄才大略的,他帮孟尝君做了几件事非常值得称道。
其一是冯谖曾为孟尝君买“义”,这个意思就是孟尝君安排他去薛地收债,然后买点家里缺点什么买回来。冯谖倒好,把欠债的人聚齐,歌颂一番孟尝君的恩德,把欠条一把火全烧了。当时孟尝君还听生气的,可等日后他落魄回到薛地之时,百姓们夹道欢迎,孟尝君才明白了冯谖的用心良苦。
其二呢,这个狡兔三窟,也是冯谖发明的,薛地就是冯谖设计的其中一窟,还有魏王一窟,齐王一窟,我们这就不展开叙述了,总而言之冯谖是个高瞻远瞩之人,为孟尝君解决了后顾之忧。
3
从岛主说了这么多来看,孟尝君这人是个礼贤下士,讲义气的好人,为什么开头要说他有争议呢?人无完人,孟尝君有两个黑点,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首先有次孟尝君领门客途经赵国的时候,被路上行人笑话了,原因跟这个孟尝君的形象有点关系,估计他是属于浓缩才是精华的那种,个头比较小。结果想不到孟尝君一怒之下,黑帮老大附体,领门客把那个县城里的人杀光了,扬长而去。这事可以看出孟尝君心胸还是有点狭隘,加上手下这一群人虽都有点本事,但品德还是都有点问题,孟尝君包庇他们,难免有藏污纳垢之嫌。
还有令一件事就更过分了,孟尝君在齐国做相国的时候领军东征西战,还是颇有成就,时人称为“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其王”,就造成了一个功高盖主的局面引得齐王猜忌。后来孟尝君逃到了魏国任魏国相,为了报复齐王,孟尝君竟然在燕国乐毅伐齐时领魏国全力支持,差点一举把自己的故乡齐国给灭了。
说好听点,这人性情中人,难听点,完全是义气用事,家国观念淡泊,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北宋王安石曾经写过一篇《孟尝君传》,就是读了《史记·孟尝君传》的读后感,这里面就表达了一种观点,后世人之所以崇拜孟尝君,就因为他讲义气,礼贤下士,大家都愿意追随他。
但他这样不拘小节,不重视品德真的好么,得到人才完全不符合士的标准,只是一群鸡鸣狗盗之徒。总的来看,选拔和重用人才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沽名钓誉,更不能以个人私利践踏国家利益。这就使孟尝君最终成为了结党营私之辈,他手下门客也都只顾这个团体得到利益就行了,而不管他人死活。
岛主也觉得,跟兄弟讲义气,这个“义”只是小义,我顶多称你一声好汉。而心怀天下苍生,才算是大义,才能称之为义薄云天的英雄。
最终的结局也证明了这个观点,孟尝君活着的时候名声在外,没人敢惹他,可他死后,他曾经任相的齐魏两国却对他没有丝毫怜悯,立刻攻入他的封地薛地,灭其全族。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写《游褒禅山记》,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惯常游记大相径庭。风格独特与众不同的文章其实不止这一篇,《古文观止》中收录的他的另一篇文章《读孟尝君传》,同样如此。
王安石改革名言
孟尝君传者,孟尝君列传也,即《史记》中的《史记•孟尝君列传》。因对太史公《史记》中所描写历史人物有感而发而成佳作并留传后世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苏洵的《管仲论》,苏轼的《范增论》《留侯论》《贾谊论》《晁错论》,方孝孺的《豫让论》,唐顺之的《信陵君救赵论》等。这些文章也全部收录于《古文观止》中。
孟尝君者,齐国人,闻名于世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也。另外三位是: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冯谖客孟尝君,信陵君窃符救赵,脱颖而出,鸡鸣狗盗等典故,多见于古人文章中,几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耳熟能详。
孟尝君
《读孟尝君传》是一篇读后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驳论文(议论文的一种)。批驳广为人们所接受的一种大众观点:“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
全文不足百字,却以独特的视角,高远的立意,恢宏的气势,严谨的结构,跌宕的变化,雄健的论辩,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短篇精品。
《读孟尝君传》前人评价很高。篇幅短小却涵意深远,可谓尺幅干里也。短短四句话,区区八十八个字,却观点独特,议论脱俗,用语精炼,文极短而气极长,言有尽而意无穷。笔力雄厚,竟成千秋绝调。
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亦可谓宾客盈门谋士如云了,其中之佼佼者也确实为孟尝君解决了不少难题。尽管世人皆称孟尝君能得士,但王安石却认为这些人不过是难成大事的鸡鸣狗盗之徒罢了。
真正的“士”,是管仲张良诸葛亮这样能够治国兴邦济世安民的贤才,岂是那些难登大雅之堂徒具雕虫小技的不入流之辈可以相提并论的。
这其实涉及到了如何定义如何看待人才的问题,也就是人才标准的问题。人的立场角度不同,看法观点自然也就不同。
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言: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其实还不止于此,还跟人的境界格局眼光密切相关,试看王安石本人的一首诗《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一首小诗,胸襟气度蕴于其内,志得意满踌躇满志挥斥方遒纵横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亦在其中。
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位大文豪,这一点与晏珠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并无二致,但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曾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在皇帝的支持下,一度强力推进改革,也一度掌控着诸多朝庭高官左右了一众庙堂大佬们的前途命运。
其时,他是伯乐,而不是等待伯乐赏识的千里马。他也是千里马,只不过人家的伯乐是皇帝而已。
这样的人,看不起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也就自在情理之中了。又兼大政治家的情怀和大文豪的文采于一身,于是一篇不满百字的千古雄文就这样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尤以散文的成就著称于世,他有一篇读后感可谓经典,为《古文观止》收录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仅九十字,笔力简洁精炼,词锋凌厉,抑扬顿挫,功力深厚,非常值得品读,可领略大师之风范。
《读〈孟尝君传〉》(北宋王安石)全文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这篇短文为王安石读了司马迁的《史记·孟尝君传》的感想,孟尝君是战国时代齐国公子,与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以招贤纳士著称,《史记·孟尝君传》记载了其事迹。
文章开头首句点出了驳论的要点与缘由:世人都称道孟尝君善于得到士人,士人因此也都投奔于他,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能够脱险于如虎似豹的秦国。
紧接着
众所周知,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而“鸡鸣狗盗“典故正是来自孟尝君与其”士人“:孟尝君囚于秦国时,其一门客扮狗夜入秦宫,偷盗出已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昭王幸姬,孟尝君才获得释放,另一门客装鸡叫骗开函谷关的城门,孟尝君方得以逃回齐国。
王安石对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的“人才”提出了质疑,认为孟尝君充其量不过为鸡鸣狗盗的首领。此驳论观点挑战“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传统观点,令人对王安石的进一步论证迫不及待。
王安石迅速采用一个反证法:不然,掌握着齐国的强大国力,即使得到一个士人,也应可以用帝王的姿态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的力量吗?
最后
王安石这篇短文一气呵成,无一字闲笔、无一句碎言,真是精彩之至。通过此文,亦反映了王安石的豪迈气魄和政治抱负,这与“王安石变法”勇于挑战传统保守势力的气概是一脉相通的,可惜王安石两次变法并没有象其文坛的成就那样取得成功。
图片来自网络
(
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尤以散文的成就著称于世,他有一篇读后感可谓经典,为《古文观止》收录的《读〈孟尝君传〉》,全文仅九十字,笔力简洁精炼,词锋凌厉,抑扬顿挫,功力深厚,非常值得品读,可领略大师之风范。
《读〈孟尝君传〉》(北宋王安石)全文如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这篇短文为王安石读了司马迁的《史记·孟尝君传》的感想,孟尝君是战国时代齐国公子,与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以招贤纳士著称,《史记·孟尝君传》记载了其事迹。
文章开头首句点出了驳论的要点与缘由:世人都称道孟尝君善于得到士人,士人因此也都投奔于他,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能够脱险于如虎似豹的秦国。
紧接着
众所周知,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而“鸡鸣狗盗“典故正是来自孟尝君与其”士人“:孟尝君囚于秦国时,其一门客扮狗夜入秦宫,偷盗出已献给秦王的狐裘送给秦昭王幸姬,孟尝君才获得释放,另一门客装鸡叫骗开函谷关的城门,孟尝君方得以逃回齐国。
王安石对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的“人才”提出了质疑,认为孟尝君充其量不过为鸡鸣狗盗的首领。此驳论观点挑战“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传统观点,令人对王安石的进一步论证迫不及待。
王安石迅速采用一个反证法:不然,掌握着齐国的强大国力,即使得到一个士人,也应可以用帝王的姿态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的力量吗?
最后
王安石这篇短文一气呵成,无一字闲笔、无一句碎言,真是精彩之至。通过此文,亦反映了王安石的豪迈气魄和政治抱负,这与“王安石变法”勇于挑战传统保守势力的气概是一脉相通的,可惜王安石两次变法并没有象其文坛的成就那样取得成功。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