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杨家将和潘家不通婚(“潘杨不联姻”的民俗,真的是因为杨家将和潘美之间的恩怨吗)


来源: 知识分享  /  作者: 待收藏 /  2023-04-18 18:20:02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杨家将和潘家不通婚(“潘杨不联姻”的民俗,真的是因为杨家将和潘美之间的恩怨吗),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153个字,大小约为10KB,预计浏览完需要6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在民间流传甚广的《杨家将》里,把杨家将尤其是杨继业(杨业)的死全部归咎于潘仁美潘美)。到了明朝,不少士子甚至联名上书要求把潘美从皇家祭祀的功臣阁里除名。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这不得不从杨业说起。


&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传奇

公元980年,辽国派10万大军攻打雁门关。扼守雁门关的是才归顺大宋北汉老将杨业,手底下只有不到一万人马。谁也料不到,杨业就凭借着这点人马居然杀得辽兵丢盔弃甲,仓惶而逃。


杨业一战成名,无敌的杨家军开始崭露头角。


杨业原来是北汉世祖刘崇手下的一员悍将,他生来“倜傥任侠,善于骑射,喜好打猎,忠烈武勇,甚有智谋”,完全算得上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帅才。




979年,北汉灭亡,杨业归顺了大宋。宋太宗久闻杨业的大名,任命他为郑州刺史,授右领军卫大将军,云州观察使、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这让跟随赵匡胤陈桥起兵的许多将领心里十分不满:一个败军之将还能受此重用!明面上不敢怎么样,私底下给他下了不少绊子,不过杨业碍于自己降将的身份,都忍了下来。




10万辽兵来犯,这是归顺大宋后杨业的第一场大仗,如果这一场仗输了,自己在宋朝更加立不住脚了。可是怎么打?实力悬殊太大了!




从接到消息,杨业便日夜谋划。硬碰硬肯定行不通,只能用巧计。杨业苦苦思索了两日,又招来心腹密谋筹划,终于定下了完美计划。




杨业带领亲兵及挑选出来的八百余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伺机而动,打辽兵一个措手不及。




副将率大部分人马留在雁门关固守,一旦发现辽兵后方阵脚大乱时便出兵。辽兵远道而来,又摸不清虚实,便会军心大乱。两面夹击,定会首战告捷。




辽兵向南进军,一路上都没遇到抵抗,以为建国不久的大宋根本没有实力和辽兵对抗,说不定宋军早就望风而逃了,官兵心里多少都很放松。




正得意时,忽然从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辽兵慌忙转过头去,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领头一员老将像猛虎一样冲进羊群,乱砍猛杀。




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雁门关守军趁机杀出来,里应外合。辽兵以为中计,慌忙望北逃窜。




两路人马合并一处,杨业带兵追赶上去,杀伤大批辽兵,还杀死辽国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




杨业在雁门关以少胜多,声名大噪。太宗很激动,觉得自己捡了个宝,马上提杨业为云州观察使,依然兼任郑州、代州的军务。




自此,杨业在辽军中声威大震,契丹人但凡见到杨业旗号,即刻逃遁。一个归降的将军立此大功,还官升数级,这让跟随赵氏兄弟多年的武将心里十分不忿,有人甚至暗中上书诽谤杨业。




不过,太宗是不会相信这些无稽之谈的。他甚至把这些奏章封好直接送到杨业手中,以此表示自己对他的信任。




&杨业之死



公元986年,辽景宗去世,11岁的辽圣宗继位,主少国疑,一时间政局动荡。宋太宗想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马上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杨业被派给潘美做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正准备趁胜追击时,却接到宋太宗的撤退命令。




原来,中路曹彬率领的主力因为孤军深入粮草不继,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军尸骸遍地,甚至把河流都堵塞了。北伐意图只能搁浅,太宗下令班师回朝。




西路军接到撤军令,太宗还要求西路军必须将“收复的四个州的百姓迁回雁门关”。这样一来,撤退的难度便大大增加了。




圣命不可违,西路军只好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此时辽军集合全部兵马,直击西路军。准备将北伐的宋军各个击破。辽兵前锋甚至已经占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锐不可当。




形势非常严峻,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


杨业向主帅潘美建议道:“辽兵兵力集中士气很旺盛,我们又要护送这几个州的百姓入关,只能避其锋芒不能与辽兵对抗。不如让百姓先行撤走,再撤出大军,然后再用劲弩守住险要山谷断后,这样一来便可保全军民。”




监军王侁却反对杨业的意见,西路军一路高歌猛进让他有些得意忘形。他不以为然地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们可以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后诈败,再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就可以给敌军一个痛击。”




接着王侁又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虽然说潘美是西路军主帅,但是宋军有一个很奇特的职务:监军,他们的权力甚至比主帅还大,并且,每一路军中都有四个监军。




本来就因为降将的身份受人猜忌,杨业一直都在夹着尾巴做人,见监军如此说,赶紧分辩说:“现在敌强我弱,还带着这么多的百姓,这么做于我军不利。”




他强忍着怒火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不想让兵士们白白丢了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沉思片刻,觉得就算是中路军败北,但是西路军一直很顺利,士兵们的斗志正旺,倒也不必害怕辽兵来犯。于是也支持王侁的主张。




杨业无奈,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的时候,杨业想起自己壮志未酬,不禁湿了眼眶。他对主帅潘美一揖到底,恳切地说:


“这次行动一定对我们不利。我本是太原的降将,按理应当处死。皇上没有杀我,还让我做了将帅,交给我兵权。君恩无以为报,只能拼死一战。只可惜,我一直心心念念收复燕云十六州,看来此生不能如愿了。”




说完杨业指着陈家谷口说:“我既然领了军令,就一定会拼死完成任务。这个地方适合伏击,望主帅能够在这里摆开步兵、弓箭,等我转战到这里,大计可成。”




潘美于是答应下来,和王侁率领部下的兵马在谷口布阵。谁知道从寅时到巳时,杨业的兵马仍然没有回来。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眺望,见辽兵居然撤走了。王侁欣喜若狂,以为杨业已经击退了辽兵,他害怕杨业独占头功,立即率兵离开谷口往北追击。




主帅潘美竟然不能制止,只能带领剩下的军队离开谷口,缓缓向雁门关前进。不久后探子才来回报:杨业已经战败,王侁溃逃。潘美只好加快速度南逃。




原来,辽国统帅一直都想生擒杨业,收为己用,两军一接触 辽兵便溃退,直到把杨业引到辽兵的围击圈里,却对他围而不打。




杨业情知上当,只能往回拼杀。他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上来。杨业杀得手脚发软,才带着不到一百人杀出重围逃到了陈家峪。




杨业拍马奔入谷中,却发现两边静悄悄,一个宋军的影都没有。自己已经身负重伤,身后还有数万追兵,手下的兵士都已经疲惫不堪。




他不禁仰天长叹,随即对身边的士兵们说:“没有伏兵也就没有了援军。各位已经完成了使命,各自逃命去吧。”士兵们到了这个地步,都不肯丢下老将军独自逃生。




杨业大受感动,决意以死报国。他咬牙带着士兵迎着辽兵冲去。杨业身上又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




正酣斗不止时,一员辽将猛射一箭,正中杨业的战马。马轰然倒地,杨业也被压倒在地,辽兵乘机围了上来,将他捆成了粽子。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在北汉灭亡之时就应该以死明志。苟活于世是想着能收复汉人的燕云十六州。没想到被小人误我,落得全军覆没。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




986年七月十二日,杨业在辽营里绝食三天而死。边关的百姓得知杨业的死讯后,群情激愤,要求惩治置杨业于死地的罪魁祸首。




宋太宗只好下令将主帅潘美连降三级,监军王倪充军流放以平息民愤。但是没过两年,潘美就官复原职了。




说实话,杨业之死,潘美责任并不大,太宗和王侁才更应该负主要责任。毕竟,宋朝军队的监军只受皇帝的制约,他们可以干预主帅的指挥,主帅却不能制约他们。




潘美只是屈服于皇权,没有坚持作为一军统帅的判断,在知道杨业兵败后也没有施以援手,导致杨家军全军覆没。




明朝时期的小说才开始盛行,为了突出杨家将的忠肝义胆,必须要有一个反面人物的衬托,才能达到艺术效果。




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监军王侁作为皇帝的指派人,当然不能被指责。这黑脸只能由潘美来扮演了。


只不过杨家将的影响太广,我们不一定熟悉潘美大将,但是潘仁美潘太师这个艺术形象,一定是深入人心的。以至于民间甚至延伸出了“潘杨不联姻”的习俗。


对此,元芳,你怎么看呢?




【本文标题和网址】杨家将和潘家不通婚(“潘杨不联姻”的民俗,真的是因为杨家将和潘美之间的恩怨吗) www.chun1983.cn/cjxs/111048.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