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061个字,大小约为10KB,预计浏览完需要6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真实的潘美究竟怎样,他为什么被人当做奸臣骂了千年呢?
一,潘美其人。
潘美出生于925年,父亲潘璘,是一位五代时期的高级军官。潘美受到过很好的教育,文武兼备,且生得“美少倜傥”。年轻时,他曾对好友王密说:“汉代终亡,凶臣肆虐,大丈夫不以此立功名、取富贵,可羞也!(《宋史-潘美列传》)”
后来到了后周,与赵匡胤相识后,两人一见如故,赵视潘美为心腹。陈桥兵变时,“命美先往见执政,谕旨中外。”(《宋史》)潘美是代替赵匡胤返回京城,宣布受禅一事的核心人物,足可以见潘美在赵匡胤心目中的地位。
970年九月,潘美率大军先克贺州,再攻韶关,半年之后便打到了广州城下。潘美派人于夜间火烧南汉军营,趁乱发起总攻,获大胜,灭掉南汉并俘获后主刘继兴,得胜还朝。
接着,潘美受赵光义之命,灭掉了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由于讨伐时受到顽强抵抗,加上赵光义偏听偏信,灭汉后对晋阳的军民进行了疯狂的报复,致使晋阳成为一片废墟。
991年,潘美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赐“武惠”。
二,从履历来看,潘美一生污点不多,为什么会被严重丑化呢?
(1)首先还是因为晋阳(今太原附近,原城已被这次战争毁掉)之战。
潘美率师进攻北汉时,受到了北汉顽强的抵抗,损兵折将,历经苦战才拿下晋阳。灭掉北汉后,赵光义却没有丝毫的兴奋,相反,他倒是忧心忡忡——晋阳原本千年古城,从这座城里走出来的帝王不计其数,有大唐李渊父子、东魏高欢、隋代杨广、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还有刚刚被灭掉的北汉刘知远。
赵光义深信谶讳,认为晋阳龙头龙尾,有“龙城之兆”,必须铲除掉这条龙脉,才保江山万万年。于是他下诏焚城,让潘美命城中豪民迁往洛阳,平民迁至并州。
谁知,平民尚未迁完,宋军便纵火焚城,大火数日不绝,方圆数百里的空中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焦尸味道。接着又决汾水、晋水灌城,毁尸灭迹——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已历经一千五百年的古城,就此在历史上被彻底抹掉。
金代著名的诗人元好问在《过晋阳故城书事》中这样写道: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百余所。
鬼伇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
元好问过晋阳故址时,晋阳焚城已经过去了二百多年,北宋也已灭亡。可他所见所闻,当地百姓对赵光义和潘美惨无人道地毁灭晋阳古城,仍心有余悸,骂声不绝。
诚然,潘美在这场历史悲剧中只是一个配角,他所饰演的不过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但千千万万流离失所的灾民,目睹他们的家园被毁,亲戚故交被活活烧死在晋阳古城,然后灌水灭迹,怎能不对这场灾祸的执行者充满仇恨!时间久了,由于晋阳移民大都迁居到河南、河北及山西并州一带,所以这些遗民的后代通过口口相传,或者以街头杂说、戏曲的形式,尽可能地对潘美进行抹黑、谩骂,就形成了在广大北方地区,人人都道潘美是“奸臣”的扭曲现象。
(2)再就是,因为被大家熟知的杨家将了。
宋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决定以三路大军伐辽,冀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王冼、刘文裕为护军,统率西路军,沿云州、应州一路北上。
而悲剧,就发生在回撤的途中。
大军回撤到陈家谷口附近时,潘美和监军王冼命杨业率精兵北上,以支援左右翼的兵力,并保护百姓南撤。
当时,辽兵对杨业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打探到杨业出兵谷口,辽军便提前设下埋伏,等杨业军队一到,便佯装败退,一步步把杨业引至埋伏之处。
最后结果,就是各种戏本和评书中所介绍的那样,杨业寡不敌众而被俘,后绝食而死。
首先,做为刚刚归顺大宋不久的杨业,在军中根基尚浅,与主将潘美、监军王冼之间既无深厚的私人交情,当然也无什么仇怨。所以,让既熟知战场地形、又了解辽军习性的杨业出师与辽兵作战,这里面不存在任何个人恩怨。
其次,也是主要的原因——被后世诸多的文学作品给误导所至。
尤其是元代徐大焯所著的《烬余录》中,把杨家将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也丑化了潘美。
到了明代,又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接又有《杨家将通俗演义》等,编的更是离谱:把杨家将说成是大宋第一功臣,自太祖时即保家卫国——殊不知,杨业归顺大宋时,太祖早已归天了。
做为杨业的顶头上司潘美,虽然并非是杨业出兵的指使者(指使者是护军王冼),也不是这次北伐失败的主要责任人(曹皇后的祖父曹彬),但由于杨业在北汉时已深得民心,潘美灭了北汉才造成杨业降宋,自然也让杨业那些民间的支持者们对潘美产生敌意。更加上晋城惨案的负面影响,潘美便一步步成了千夫所指的“奸臣”了。
也正因如此,让传说中的潘美掩盖了事实中的潘美,也让潘美在百姓中的知名度高过了级别更高的石守信、赵普、曹彬等,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人们对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认识,往往就是从一本书、一出戏中接触到,而这些演义或者戏曲为了博人眼球,无不给每个正面人物设置一个对立面,以增加故事的吸引力。所以,要想了解历史上的人物,如果靠影视剧和各种演义,往往会误入歧途,造成不辩是非的结果。
非非空原创首发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宋史》,《续资治通鉴》,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