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关于志向的名言警句或古诗(关于志向的名言警句大全)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18 09:2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关于志向的名言警句或古诗(关于志向的名言警句大全),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3291个字,大小约为59KB,预计浏览完需要34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当你不想努力了,看看这些名人名言

杨绛


1.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


2.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3.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奋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4. 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余华


5. 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却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


6.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代替的。


7. 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


8.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


三毛


9. 我们一生复杂,一生追求,总觉得幸福遥不可企及。不知那朵花啊,那粒小小的沙子,便在你的窗台上。


10. 路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脚走出来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路。


11. 做一个真诚的人,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着,在有限的时空里,过无限广大的日子。


老舍


12. 生命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13.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14. 患难是最实际的,无可幸免的;但是,一个人想活下去,就不能不去设法在患难中找缝子,逃出去——尽人事,听天命。


15.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林语堂


16. 人之所以伤心,是因为看得不够远。未来没有来临之前,怎么知道现在所谓的困境,不是一件好事呢。


17. 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18. 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


19. 大家都想做另一个人,只要这另一个人不是他现在的现在。


茅盾


20. 过去的,让它过去,永远不要回顾;未来的,等来了时再说,不要空想;我们只抓住了现在,用我们现在的理想,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21. 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


22. 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


23. 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


24. 人生的路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利的刺,但是自爱的人儿会忘记了有刺只想着有花。


鲁迅


25. 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26. 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27.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28.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总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冰心


29. 倘若世间没有风和雨,这枝上繁花,又归何处?只惹得人心生烦厌。


30.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31.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而成的。


32.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也不觉是悲哀。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


「修德篇」10句修德经典格言出处、释义及延伸阅读,人生智慧

【修德篇】修养德行、行善积德!10句修德经典格言出处、释义、延伸阅读,#人生智慧##写作素材##这才是家庭教育##格言##修德#

修德,汉语词语,拼音是xiūdé,意思是修养德行、行善积德。出自《左传·庄公八年》


格言,是前人流传下来的,具有哲理性,可以作为人们行为准则、规范,又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语句。格言是世人智慧融汇而成的,是众人智慧的精华。


学好格言,用好格言,在人生过程中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浙江大学校训:求是创新


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处】此语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释义】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有所作为,发奋图强,积极进取;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宽宏大量,踏实做事,容载万物。


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强不息,即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止,永不懈怠。


君子,古代时原本是国君之子的意思。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到对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延伸阅读】


关于自强不息的故事,我们熟悉的实在太多——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不仅自学完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还自学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并攻读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古人同样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自强不息的实例。“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报任安书》)人的一生谁没有遇到过挫折,即使挫折给你打击再大,也必须选择勇于面对、敢于抗争,只有这样才能走出阴霾,迎接生命的阳光。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处】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原句为:“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释义】


意思是:要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要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人民的幸福作奉献。


【延伸阅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现的是一种关心人民疾苦,“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对青少年来说,这句话有很强的教育和启示意义。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是以天下为己任,从小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他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受到人民的无比爱戴。马克思、周总理都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榜样。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党和人民更加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


3、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出处】


这是陶行知在晓庄学校说的一句名言,揭示了教育“教书育人”的本质。


【释义】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意思是老师要教育学生去找寻真知、追求真理、学习真本领;“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意思是学生应该掌握真才实学,脚踏实地认真做事,做一个真诚的人。一个“真”字,揭示了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理念,文字浅显,道理深刻。


【延伸阅读】


“人”字一撇一捺,看似简单,如果从书法的角度来看,写好这么简单的字却见功夫,这一撇一捺要如何摆放才协调、才有结构美、才能显示笔画的力度等,都不容易。做人,说起来似乎很简单,做起来不简单。在现实生活中,要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就更不容易。人的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从自己做起,要不断追求真,成为一个真实、真诚的,真正意义的人。就教师而言,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为学生“解惑”,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学会生活,懂得做人。


就学生而言,不仅要掌握常识,学习知识,增加智慧,更要学会做人,要使自己在生活中、在社会中成长成才,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为社会做贡献。人的一生,不管是漫长的,还是短暂的,都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这一切,都与一个“真”字密切相关。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处】


出自清代林则徐诗《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释义】


表达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昂扬。这两句诗明确表示:纵是被贬遣戍,只要对国家有利,不论生死,也要去干;岂能因为个人祸福而避前趋后。此时此境诗人深怀忧民之心,忠君之意,难忘报国。


【延伸阅读】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精彩人生,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依旧许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誓言,保持着报国忧民的高贵情怀。习近平主席引用


这句名言,就是在提醒大家,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和报国的情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


【修德篇】10句修德经典格言图片


5、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出处】


出自明代王守仁所著的《传习录》。原文如下:“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欲树之长,必于始生时删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学时去夫外好。”


【释义】


种树木必须将树木的根系培养好,修养品德的人必须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这是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传习录》中的话。


王阳明所说的养心,意思是要守住心性,立志专一,不分神过杂,如同种树,要砍去杂乱的枝杈一样。


这句话引申出来的含义,就是道德修养要从内心开始,只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才有效果。因此,要加强道德的自我修养,从根本上培育人的道德情操。


【延伸阅读】


一棵树,无论多么高大挺拔、生机勃勃,它的郁郁葱葱都是依靠扎根大地、深入土壤的庞大树根,广泛吸取水分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青少年是人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把青少年比作一棵棵小树,那树根就是思想道德修养,水分则是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教育,只有培养好小树的根系,打牢根基,才能更好地吸收养分,茁壮成长。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这句格言,形象地阐明了这个人生道理。对于青少年来说,有许多的道德品质可以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透过一个细微的习惯,往往能分析一个人的思想、作风、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因此,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


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衡量道德品行的真正标准,不是看其偶然出现的行为,更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演讲,而是看其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青少年道德修养,简单地说就是要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


6、己不正,焉能正人


【出处】


出自《论语·子路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何?’”


【释义】


意思是:如果自己都品行不端,怎么能要求别人行为端正呢?


【延伸阅读】


“己不正,焉能正人”,这同样是一句关于道德品行的格言。


在广州市繁华的北京路步行街南侧,有一条远近闻名的仰忠街。“仰忠街”是纪念明代一位出生在这里、为官在浙江的清官,他品行高尚、清正廉洁。这个人的名字叫周新。


周新是一个廉洁奉公的清官,在他任浙江按察使期间,曾经有人为了拉关系,送了他一只烧鹅作为“见面礼”。周新却命令手下把烧鹅悬挂在公堂前。以后,但凡有人送礼讲情,周新便指着这只烧鹅以示告诫。从此,再没人敢贿赂他,这就是“周镜悬鹅”的典故。


周新用“周镜悬鹅”的生动例子,不仅自己以此明志,更成为了他身边亲属和随从的品行榜样。在当代中国,还有更多清正廉洁、为民务实的好干部,从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杨善洲到李保国、黄大年、廖俊波、邹碧华……他们牢记党的嘱托时刻不忘初心勤政为民,用忘我的工作态度甘当群众的“孺子牛”。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出处】


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如下:“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释义】


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保持善性得到益处。


孟子认为,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困苦时,要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延伸阅读】


责任和担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要找准自身的定位,遵循相应的规范,承担应有的责任。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体现的是一个儿女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精忠报国体现的是南宋名将岳飞对国家的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是范仲淹对人民的责任。


关于责任的名言警句,我们熟悉的还有很多,“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都是关于“责任”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正是这种责任担当,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前赴后继地加入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当中。


对当代青少年而言,同样要善于用责任伦理观念激励自己,把外在的责任感、使命感,内化为自觉地行动,树立起坚定的责任担当意识。只要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够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把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勇敢的扛在肩上,一步一步的努力,一点一滴的积累,从小梦想到大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出处】


是《国语》中收录的一句谚语:“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释义】


意思是,学习好的,难如登山,要一步一步扎实攀登前行;学习坏的,易似山崩,一旦染上坏习,就如沙石崩溃不可收拾。此语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


【延伸阅读】


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吧。孟子儿时先是住在墓地附近,常与小朋友在坟墓间做些祭祀死人的哭嚎之事。


接着孟母迁居集市旁边,孟子又学着商人做买卖、宰杀牲畜的游戏。第三次搬迁,孟子住到学堂附近,就在那里,孟子跟着小朋友一道,开始了学习礼仪读书之事,从此改变人生。


虽然孟子前两次居住的环境谈不上“恶”,但这样的环境与后来的学校氛围相比,对于获取知识和人生成长的帮助显然要差得很多。


同样,我们选择和谁同行,与谁为伍,可能改变我们的成长轨迹,决定人生道路的成与败。和勤学上进的同学在一起,你就不会懒惰;和积极乐观的同学在一起,你就不会消沉;与阳光向上的同学在一起,你也会不同凡响;与志存高远的同学在一起,你也能登上巅峰。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家发现,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积极的暗示,会对人们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产生良好影响,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发挥人的超常水平,使人进取,催人奋进。反之,消极、落后与表现不好的暗示,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你的梦想,使你渐渐颓废,变得平庸,丧失前途。


9、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出处】


出自北朝刘昼的《刘子·崇学》:“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释义】


意思是凿井的人从挖很浅的土坑开始,而成极深的井。这句话是说明,人只要从极细微的积累开始,只要坚持不懈,必然成就事业。


如果轻视初始的细微积累,不屑于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企图一步登天突然成就大事业,那是不可能的。


三寸之坎:比喻很浅的小坑。就:成。


万仞:比喻极深。古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延伸阅读】


在新疆吐鲁番等地,有一种叫做“坎儿井”的特殊水源,古称“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区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当地人通过坎儿井,把地层中的潜流沿着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农田或涝坝,一条坎儿井一般长3~10千米。四季水流不断,水量稳定。


坎儿井的建造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引水巷道角度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地表形态,还要考虑地下含水层等情况,工程十分艰巨。因地势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越靠近源头的坎儿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达90米以上。而这样巨大的工程,都是要从一钎一铲开始,并准确把握方位、方向才能凿到水源。


难怪有人认为,坎儿井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一道坎儿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它们不仅为吐鲁番这个降雨稀少的地方提供了水源的积聚,更是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对于青少年来说,“凿井”道理如同学习的道理。知识和人的价值观并不是通过一两天的学习就能得到的,我们必须从小做起,从细微的积累开始,坚持不懈地开凿我们的“知识之井”和“价值之井”,通过长期的辛勤学习积累学识,最终成就一番事业。


10、“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处】


语出东汉张衡的《应间》:“是何观同而见异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是故艺可学而行可力也。”


【释义】寓意是,不要在官位俸禄上患得患失,而要去追求个人道德和学识的进步。


【延伸阅读】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自古以来就是对清官的品德赞誉。


古人说“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说明为官者的“官品”很重要。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为官做人的标准,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更是重要的“人生第一课”。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决定人生道德情操高低、品性优劣的特殊阶段。


这十句格言,让我们每个人,深深地感受到:“修养德行、行善积德”十分重要,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德行,突破道德底线,如同行尸走兽。共勉!


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宁洁身以守志,耻胁肩以苟合。


--葛洪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王阳明


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


--勃朗宁


抱负永远是一种欢乐,是一种如地产一般可靠的财产。


--斯蒂文森


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


--张孝祥


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门入室的旅程。


--巴斯德


无论哪个时代,青年的特点总是怀抱着各种理想和幻想。这并不是什么毛病,而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加里宁




有志者事竟成也。


目标愈高,志向就愈可贵。


-塞万提斯


真正之才智,是刚毅的志向。


--拿破仑


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有伟大的目标与达到伟大目标的决心。


-歌德


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他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己。


--丁玲


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即使再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是伟人。


--拉罗什福科


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它不但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


--吴玉章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


--荀子


书富如人海,百货绵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


一个人做事不专,这样弄一点,那样弄一点,既要做翻译,又要做小说,还要做批评,并且要做诗,这怎么弄得好呢?


-鲁迅


人生理想格言警句

导读: 人生理想格言警句


1、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郭小川


2、有理想便会自我约束。你要达到这个目标很难,所有人都跟你竞争,你就得放弃很多东西才能够往前走。


3、没有比人生更难的艺术,因为其他的艺术和学问,到处都可以找到很理想的老师。


4、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


5、一切理想的东西都需要一个载体,才能模糊的看到触摸的可能。


6、千万不要把理想与前途混为一谈,所谓“前途”是指你想做什么样的工作,所谓“理想”是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现在的人关注前途远远超过理想。


7、爱情是理想的一致,是意志的融合;而不是物质的代名词、金钱的奴仆。


8、生活总是千变万化,总有那么多不如意,总有那么多不顺心,只要自己坚守自己的理想,就不会被打倒,再大的风浪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坚持就是胜利,无论则样,都不认输。


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10、若干年前,我实现了人生理想,似乎得到了我想要的一切。我所从事的建筑事业正如日方升,生活舒适,有精致的住宅和两辆新车子,还有一艘帆船,婚姻幸福,家庭美满。可是突然有一天,我遭遇了人生中难以想象的打击,股票市场瞬间崩溃,我所建造的楼房一夜之间便无人问津。为了偿付巨额利息,我很快花光了所有储蓄。在我以为情况不可能再坏的时候,妻子却说要和我离婚。我感到万念俱灰,不知如何是好,绝望之下,我乘着我的帆船南下前往佛罗里达州。当我到达新泽西州海岸时,我突然转向正东航行,直接朝大海奔去。


11、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12、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13、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黑格尔


14、从小娶罗小贝就是我的理想,但我追求你不是为了攀高附贵。


15、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郭小川


16、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能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17、他一向具有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眼里,他遇到过的理想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生活的懦怯的退缩。理想主义者自动地逃避生活,因为他受不了那种人群的竞争挤撞;他没有力量去奋斗,所以就把这种奋斗说成是庸俗的;他虚荣,由于的同伴没有用他对自己的估价来看待他,他就以蔑视他的同伴来自我安慰。


18、理想与现实的冲撞,让我们遍体鳞伤。否决不了心里的自负,还在艰难承受。生活没能有快进与暂停的按键。退…只是幻想在吟埋。


1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20、“我跟你谈理想的时候你跟我谈钱。”“是我跟你谈钱的时候你就跟我谈理想”


21、从来没有想过,原来还可以与他聊人生、理想,那样一个不谙世事的人,如今也会被现实摧残得廋骨嶙峋。


22、人生的很多时候,就如一场场战争,我们总是渴望胜利,但不要拒绝失败。输掉了感情,心情还在;破灭了理想,思想犹存;丧失了机遇,还有机缘。哪怕再痛苦的过去,也是我们活过的印记,我们无须忘记。伤口是不用给别人看的,刺的是别人的眼,痛的却是自己的心。要相信,只要坚持,我们就不可能完败。


2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24、总有那么多的人,是很贪心的,学不会珍惜,学不会豁达。总是在想象着很多美好的事,其实现实很残酷,生生杀死了你的理想,生生杀死了你的梦。总是在期待着更多美好的事,其实带来的,大多不是好事。总是希望着生活能够更朝着自己的方向走,却越走越偏。总是很努力的扮演着各种角色,还是被很多人议论,批评。总是有很多问题,你想去逃避,却发现最后逃避不了,还要继续强颜欢笑。总是发现自己想得到的依然没有得到,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最想要的。


25、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26、纯贞的爱情之花,是在革命理想中孕育的,是在和睦互励中生长的,是在共同战斗中开放的。这种扎根于志同道合的爱情之花,狂风吹不谢,利剑砍不倒,牢笼关不住,烈焰烧不毁,它经得起任何考验。


27、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


28、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曹植


29、真正的理想决不是某种居于个人之上的神秘力量,它是无条件肯定自我的一种有力表现。凡是违反了肯定自我这一原则的任何理想,都被证明并不是一种理想,而只是一种病态的目标。


30、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莫尔兹


31、买彩票跟找男朋友的心理暗示是如出一辙,代表着你已经肯接受这种世俗的游戏规则,你已经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了;你不能仅凭着一腔热情去爱一个人,你要理性而功利地对待爱情,找一个跟自己般配的人。


32、在我的字典里,理想通常被解释为信念,信念通常被解释为责任,责任通常被解释为职业道德,所以把追求责任心和职业道德作为目标的人,一定会走向成功的。


33、山溪的理想是大海,臭水沟的理想是池塘;海鸥爱的是大海,蜻蜓爱的是池塘。


34、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35、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


36、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37、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38、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3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40、我唯一的理想就是为人类服务。


4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4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


43、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海涅


4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丘


45、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亨利·门肯


46、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今何在《悟空传》青春的叛逆与冲动,对理想的迷茫与憧憬尽在其中,直到现在,我已过了青春的时代,猛然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依然为落泪,为了我们的青春,为了我们曾经在心底死去的那些人与理想。


47、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48、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


49、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萧楚女


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51、我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梦想,也许其他人看来,我的成绩并不起眼,但它对于我来说,就是最珍贵的东西。所以面对自己的希望,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绝对不会放弃。


52、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


53、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左拉


54、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55、理想是人生的坚实支柱,如果失去了生活的理想,精神也就会随之而瘫痪。


56、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57、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陆陇其


58、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59、只有同这个世界结合起来,我们的理想才能结出果实;脱离这个世界,理想就不结果实。


60、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


61、记住,宁可装傻,也不要自作聪明。宁可辛苦,也不要贪图享乐。宁可装穷,也不要炫耀财富。宁可光输,也不要只赢不输。宁可吃亏,也不要占小便宜。宁可平庸,也不要沽名钓誉。宁可自信,也不要盲目悲观。宁要健康,也不要功名利禄。宁可勤奋,也不能无所事事。宁可偏执,也不能放弃理想。


62、让理想继续活下去。


63、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6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65、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羲


66、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67、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68、对于我们这些生命有限的人来说,过去作为历史不可磨灭,未来因为太遥远而无法看清,唯有活在当下。在深不可测的未来面前,我们只能做今天的征服者,遵从心的方向、实现自己的理想。


69、我们喜欢的,要么错过了,要么已经有主了;喜欢我们的,总觉得缺少一种感觉。于是我们抱着追求真感情的态度,寻找爱情,可是总觉得交际面太窄,没有办法认识理想的类型;于是我们抱着宁缺毋滥的态度,自由着,孤单着……


70、好好活着,咬着自己的理想就别撒嘴,理想便是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阿谁人。


71、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杏林子


72、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汪国真


73、生活若剥往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74、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75、与其让你了解我我宁愿我是一个谜一个解不开的难题真和假的秘密扣你心弦的游戏模仿你或和你变成对比参加你理想的爱情游戏你也许避我唯恐不及你也许把我当作异形可是你如何真的确定灵魂找到自己的样貌和身体发现自己越来的雌雄同体。


76、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吕坤


77、有理想的生活,即充满了公共利益,因而抱有高尚目的的生活,便是世界上最优美,最有趣的生活。


7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9、明明是漆黑如墨的眸子,却在同样漆黑的夜里,流淌着光芒,仿如清河镇流淌了无数年的河水澜光,不显眼,却代表着长久的时间。或许,只要天光在,水光就在。或许,只要理想在,那眼中的光华也就不会消逝。


80、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


81、生活的真谛在于创新,生活的理想在于远大,生活的艺术在于选择,生活的乐趣在于追求。


82、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屠格涅夫


83、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林宽


84、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85、我们缺少的不是机遇,而是对机遇的把握;我们缺欠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本领;我们缺乏的不是知识,而是学而不厌的态度;我们缺少的不是理想,而是身体力行的实践。


8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87、我的理想对象不是像你这样的。我的理想对象和你差360度哦。


88、我觉得生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我心里,没有事情是解决不了的。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幸运的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有楼有车当然好了,没有难道哭吗?所以呢,我们一定要享受我们所过的生活。


89、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90、委座他不怕别人搞女人,他就怕别人有理想。


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今年年初以来,一部名叫《觉醒年代》的电视剧热播并引来很多话题。这部电视剧反映中国社会由几千年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文化思想如何萌动,进而逐步聚拢力量,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和决定了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革命。这部作品还聚焦中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行文化上、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因为剧中塑造了包括鲁迅在内的多位现代作家形象,总有朋友愿意与我探讨剧中人物塑造,以及故事叙述究竟如何等话题。在我看来,以最简约的方法评价,剧名中的“觉醒”二字,抓住了五四前夜和五四高潮中先进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是一个非常恰切的概括。  


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觉醒”也多次出现在他的文章和演讲中。1919年11月,五四运动当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其中写道:“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如何理解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革命家,我以为,他对“觉醒”概念的矛盾的、纠结的、复杂多重的理论阐释和文学表达,即是例证。


1928年3月16日,鲁迅在上海景云里寓所。图片选自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


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从1906年决定“弃医从文”开始,积累、涌动长达12年,文学家鲁迅终于真正爆发,站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初起点,并“一发而不可收”地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是什么让鲁迅经历了一个仿佛无所事事的漫长等待期,终于迎来一次彻底的呐喊?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觉醒的迟疑,他深知觉醒者必然历经痛苦,一旦觉醒并发出呐喊,则必须要有义无反顾的坚定意志。在《〈呐喊〉自序》一文中,鲁迅讲述了他在绍兴会馆抄古碑时,与《新青年》编者钱玄同的对话。他深知对方促使自己创作的用意,是要为文学革命添一把火。然而,他是迟疑的,他正在思考着一旦因为自己的笔让更多的人觉醒,那会怎样。于是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给了他坚定的答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种观念上的对接,让鲁迅说出了他自己业已思考成熟的思想:“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鲁迅深知,一旦觉醒之后,必须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始终不渝的坚持,也深知这一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痛苦。为了也许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将来,“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的人生曲折复杂,鲁迅的创作广阔深厚,他的人生和创作可以从无数个方向进行无尽的探索。但站在今天的历史方位,回望鲁迅140年前开启的生命历程,也许我们可以说,他的一生,也是始终在处理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却要放别人“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的求索历程。其中的纠缠、矛盾、痛苦,信念、执着、坚守,让他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锋,也成为苦苦求索的穿越古今的哲人,同时,其复杂丰富的思想艺术,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1.以隐忍的态度面对、思索、探求一切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这个当时人口已近10万、城内大小桥梁已达200多座的城市,多次出现在鲁迅后来的作品中,并被称之为故乡。故乡,这是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它蕴含着思念的感情,意味着回归的冲动。鲁迅也的确多次表达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然而,另一方面,故乡在鲁迅那里,又是个沉重的词语。这里没有他想要的梦想,鲜有志同道合的同志,于是在父亲去世两年后,他18岁出门远行,“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南京求学时,仍然写下“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的念旧诗句。但故乡注定无法再真正回去了。


鲁迅儿时常来玩耍的百草园 图片选自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


就像对故乡的感情一方面时在心间,另一方面又急欲离开,充满了矛盾,鲁迅的人生总是在自我矛盾与纠葛中,始终在自我情感冲突与痛苦中思索并且写作。处在那样一个风雨如磐的旧时代,最先从思想和观念上觉醒的人们,既有看到希望曙光的兴奋,也有前路茫茫的困惑。鲁迅留学日本并选择学医,为的是用现代医学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国人。他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意识到精神“立人”才是根本。在之后的漫长求索中,他一直在寻找前行的道路,为自己,更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但他也深知,苦难深重、积重难返的人心无法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所以小说开头前还有个“附记”,精神上清醒的狂人仿佛像个战士,但生理一旦“清醒”,却又去做候补官员了。鲁迅所生活的年代,他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和情感上的折磨。他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也是在叛逆中含着隐忍。即使他已经决定要通过文艺为中国人的精神提供光与火,同时又接受母亲的要求,回国与一字不识、缠了小脚的朱安结婚。为了兄弟的生活有经济上的保障,他不得已回国谋生,包括回到绍兴教书。他对周作人、周建人可谓有着长兄如父般的感情,但又因琐事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他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但又反对只挂着招牌当“革命文学家”。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做成事,但同时反对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因为这种种矛盾、纠葛,因为每每需要辩驳、反击,鲁迅在世时经受了太多怀疑、误解甚至攻击,他甚至被人说成是一个“世故老人”。时至今日,那些关于鲁迅的八卦,那些所谓的“好玩”式解读,其实正是因为鲁迅总以隐忍的态度面对、思索、探求着一切。“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在他那里是个巨大的隐喻。这个隐喻,在1919年写下的寓言故事《古城》里,在散文诗集《野草》的《死火》《颓败线的颤动》里,在致友人的书信里,都有过隐晦的描述和真切的表达。鲁迅说,觉醒者对于后人的态度,“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其次才是“指导”和“解放”。正是出于尽可能的理解,现实中的鲁迅,可以说是以隐忍、牺牲的态度,面对他在笔下所批判的许多人和事。而世人只关注他的一个都不宽恕,而忽略了他的另一面。


2.对希望永存信念,对理想保持从未停歇的追求  


鲁迅写道:“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稿费帮助了太多的青年,又与一手培养起来的北新书局主办者李小峰打了一场官司。然而即使在官司之后,他仍然把自己的作品交由李小峰出版,因为他相信李小峰仍然是一个愿意做事的青年。他主张当时的青年参与社会革命,又不愿他们付出无谓牺牲,同时又反对那些指责学生参与爱国行动的言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热情也许不是仪式感的、程式化的、规范式的,但他自有他的温情,世人多知他的冷峻,也应或更应感知他的热诚。


1925年,鲁迅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由上下册合为一册,结束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历史。图片选自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


体现在创作上,匕首投枪是鲁迅杂文的突出特征,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是鲁迅小说最集中的主题,表达内心世界的矛盾甚至悲凉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给人的直接印象。然而,我们更应当体会他文字背后的热情,对希望永存信念,对理想保持从未停歇的追求。《狂人日记》的结尾,发出的是“救救孩子”的呼声。《药》的结尾,在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添的花环”,意味着理想的火种并未熄灭。对阿Q和孔乙己,他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中怀着促其觉醒的愿望。《故乡》的结尾,即使在心境已经满是悲凉的情形下,他仍然不忘表达,希望就如地上的路,坚持走下去,就可以由无变有。他知道闯出一条这样的路何其艰难,但他依然不畏惧来自敌手的锋刃,自己承受冷箭、暗流,而要放别人尤其是青年“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  


散文诗集《野草》,看上去都是虚无、黑暗、悲哀、绝望的字眼,真正深读下去,方可知它其实代表了鲁迅性格最突出的特征:火的冰。冷峻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热烈的心。《死火》里的那块潜存于冰谷里的石头,愿意以最后的燃烧带给别人希望。《希望》里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这缠绕的句式背后,真正表达的是希望的不可能灭绝。  


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评人论事,绝不是从个人恩怨和利益出发,他对青年,总是怀着亲切的关爱和深沉的呵护。他记念学生刘和珍,不但写出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也写出她始终微笑、和蔼的表情。她自费订阅《莽原》杂志的行为也让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他在《一觉》里描述当时的青年诗人冯至,“默默地给我一包书,便出去了”,而就在这“默默”中,鲁迅说他“懂得了许多话”。这许多,其实就是他因此看到了希望的火种正在青年的手中传递。他希望所有觉醒了的革命者都能坚持到底,并十分强调从小事做起,一分一分地努力,而不要做口头上的革命者。他对柔石、殷夫等青年作家的欣赏,重在他们的一腔热血和踏实做事的作风。对自己的恩师章太炎,鲁迅强调他对革命的贡献比对学术的贡献更大,且认为他晚年与时代隔绝而专心于学问,是逐渐被人淡忘的原因。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鲁迅不同时期的论述和表达中,兼有这样一种对称的、对等的、不变的坚持,那就是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这是他心中不变的意象,更是他愿意为之付出乃至不惜牺牲的目标。鲁迅精神,尤其是富有韧性的战斗精神、富有无私品格的牺牲精神,都通过他所塑造的大禹、宴之敖者等形象彰显出来了。谈鲁迅的人生与创作对今天有何启示,这种在隐忍中付出的自我要求,对别人尤其是青年可以获得光明、宽阔人生境界的期许,为此愿意在与误解、攻击的斗争中努力坚持的人格力量,或许最值得通过阅读、理解,而尊崇、敬仰,进而传承和弘扬。  





今年年初以来,一部名叫《觉醒年代》的电视剧热播并引来很多话题。这部电视剧反映中国社会由几千年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文化思想如何萌动,进而逐步聚拢力量,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和决定了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革命。这部作品还聚焦中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进行文化上、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因为剧中塑造了包括鲁迅在内的多位现代作家形象,总有朋友愿意与我探讨剧中人物塑造,以及故事叙述究竟如何等话题。在我看来,以最简约的方法评价,剧名中的“觉醒”二字,抓住了五四前夜和五四高潮中先进知识分子的本质特征,是一个非常恰切的概括。  


鲁迅无疑是一位觉醒者,“觉醒”也多次出现在他的文章和演讲中。1919年11月,五四运动当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其中写道:“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新人。”如何理解鲁迅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革命家,我以为,他对“觉醒”概念的矛盾的、纠结的、复杂多重的理论阐释和文学表达,即是例证。


1928年3月16日,鲁迅在上海景云里寓所。图片选自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


1918年鲁迅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从1906年决定“弃医从文”开始,积累、涌动长达12年,文学家鲁迅终于真正爆发,站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初起点,并“一发而不可收”地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高峰。是什么让鲁迅经历了一个仿佛无所事事的漫长等待期,终于迎来一次彻底的呐喊?原因之一,就是他对觉醒的迟疑,他深知觉醒者必然历经痛苦,一旦觉醒并发出呐喊,则必须要有义无反顾的坚定意志。在《〈呐喊〉自序》一文中,鲁迅讲述了他在绍兴会馆抄古碑时,与《新青年》编者钱玄同的对话。他深知对方促使自己创作的用意,是要为文学革命添一把火。然而,他是迟疑的,他正在思考着一旦因为自己的笔让更多的人觉醒,那会怎样。于是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给了他坚定的答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这种观念上的对接,让鲁迅说出了他自己业已思考成熟的思想:“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鲁迅深知,一旦觉醒之后,必须有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始终不渝的坚持,也深知这一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痛苦。为了也许自己并不能看到的将来,“便只能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的人生曲折复杂,鲁迅的创作广阔深厚,他的人生和创作可以从无数个方向进行无尽的探索。但站在今天的历史方位,回望鲁迅140年前开启的生命历程,也许我们可以说,他的一生,也是始终在处理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却要放别人“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的求索历程。其中的纠缠、矛盾、痛苦,信念、执着、坚守,让他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先锋,也成为苦苦求索的穿越古今的哲人,同时,其复杂丰富的思想艺术,使得他的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1.以隐忍的态度面对、思索、探求一切  


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这个当时人口已近10万、城内大小桥梁已达200多座的城市,多次出现在鲁迅后来的作品中,并被称之为故乡。故乡,这是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它蕴含着思念的感情,意味着回归的冲动。鲁迅也的确多次表达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然而,另一方面,故乡在鲁迅那里,又是个沉重的词语。这里没有他想要的梦想,鲜有志同道合的同志,于是在父亲去世两年后,他18岁出门远行,“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在南京求学时,仍然写下“梦魂常向故乡驰,始信人间苦别离”的念旧诗句。但故乡注定无法再真正回去了。


鲁迅儿时常来玩耍的百草园 图片选自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


就像对故乡的感情一方面时在心间,另一方面又急欲离开,充满了矛盾,鲁迅的人生总是在自我矛盾与纠葛中,始终在自我情感冲突与痛苦中思索并且写作。处在那样一个风雨如磐的旧时代,最先从思想和观念上觉醒的人们,既有看到希望曙光的兴奋,也有前路茫茫的困惑。鲁迅留学日本并选择学医,为的是用现代医学救治像他父亲一样的国人。他做出“弃医从文”的选择,是因为他意识到精神“立人”才是根本。在之后的漫长求索中,他一直在寻找前行的道路,为自己,更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但他也深知,苦难深重、积重难返的人心无法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所以小说开头前还有个“附记”,精神上清醒的狂人仿佛像个战士,但生理一旦“清醒”,却又去做候补官员了。鲁迅所生活的年代,他那一代知识分子身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精神上的痛苦和情感上的折磨。他对故乡既怀念又远离,对家族也是在叛逆中含着隐忍。即使他已经决定要通过文艺为中国人的精神提供光与火,同时又接受母亲的要求,回国与一字不识、缠了小脚的朱安结婚。为了兄弟的生活有经济上的保障,他不得已回国谋生,包括回到绍兴教书。他对周作人、周建人可谓有着长兄如父般的感情,但又因琐事与周作人“兄弟失和”。他主张为人生的文学,但又反对只挂着招牌当“革命文学家”。他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做成事,但同时反对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因为这种种矛盾、纠葛,因为每每需要辩驳、反击,鲁迅在世时经受了太多怀疑、误解甚至攻击,他甚至被人说成是一个“世故老人”。时至今日,那些关于鲁迅的八卦,那些所谓的“好玩”式解读,其实正是因为鲁迅总以隐忍的态度面对、思索、探求着一切。“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在他那里是个巨大的隐喻。这个隐喻,在1919年写下的寓言故事《古城》里,在散文诗集《野草》的《死火》《颓败线的颤动》里,在致友人的书信里,都有过隐晦的描述和真切的表达。鲁迅说,觉醒者对于后人的态度,“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其次才是“指导”和“解放”。正是出于尽可能的理解,现实中的鲁迅,可以说是以隐忍、牺牲的态度,面对他在笔下所批判的许多人和事。而世人只关注他的一个都不宽恕,而忽略了他的另一面。


2.对希望永存信念,对理想保持从未停歇的追求  


鲁迅写道:“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的稿费帮助了太多的青年,又与一手培养起来的北新书局主办者李小峰打了一场官司。然而即使在官司之后,他仍然把自己的作品交由李小峰出版,因为他相信李小峰仍然是一个愿意做事的青年。他主张当时的青年参与社会革命,又不愿他们付出无谓牺牲,同时又反对那些指责学生参与爱国行动的言论。“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热情也许不是仪式感的、程式化的、规范式的,但他自有他的温情,世人多知他的冷峻,也应或更应感知他的热诚。


1925年,鲁迅所著的《中国小说史》由上下册合为一册,结束了“中国小说自来无史”的历史。图片选自北京鲁迅博物馆编的《鲁迅》


体现在创作上,匕首投枪是鲁迅杂文的突出特征,深刻揭示国民性的弱点是鲁迅小说最集中的主题,表达内心世界的矛盾甚至悲凉是他的散文诗集《野草》给人的直接印象。然而,我们更应当体会他文字背后的热情,对希望永存信念,对理想保持从未停歇的追求。《狂人日记》的结尾,发出的是“救救孩子”的呼声。《药》的结尾,在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添的花环”,意味着理想的火种并未熄灭。对阿Q和孔乙己,他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中怀着促其觉醒的愿望。《故乡》的结尾,即使在心境已经满是悲凉的情形下,他仍然不忘表达,希望就如地上的路,坚持走下去,就可以由无变有。他知道闯出一条这样的路何其艰难,但他依然不畏惧来自敌手的锋刃,自己承受冷箭、暗流,而要放别人尤其是青年“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  


散文诗集《野草》,看上去都是虚无、黑暗、悲哀、绝望的字眼,真正深读下去,方可知它其实代表了鲁迅性格最突出的特征:火的冰。冷峻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热烈的心。《死火》里的那块潜存于冰谷里的石头,愿意以最后的燃烧带给别人希望。《希望》里的“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这缠绕的句式背后,真正表达的是希望的不可能灭绝。  


鲁迅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评人论事,绝不是从个人恩怨和利益出发,他对青年,总是怀着亲切的关爱和深沉的呵护。他记念学生刘和珍,不但写出她是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也写出她始终微笑、和蔼的表情。她自费订阅《莽原》杂志的行为也让鲁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他在《一觉》里描述当时的青年诗人冯至,“默默地给我一包书,便出去了”,而就在这“默默”中,鲁迅说他“懂得了许多话”。这许多,其实就是他因此看到了希望的火种正在青年的手中传递。他希望所有觉醒了的革命者都能坚持到底,并十分强调从小事做起,一分一分地努力,而不要做口头上的革命者。他对柔石、殷夫等青年作家的欣赏,重在他们的一腔热血和踏实做事的作风。对自己的恩师章太炎,鲁迅强调他对革命的贡献比对学术的贡献更大,且认为他晚年与时代隔绝而专心于学问,是逐渐被人淡忘的原因。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鲁迅不同时期的论述和表达中,兼有这样一种对称的、对等的、不变的坚持,那就是自己“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宽阔的地方去”。这是他心中不变的意象,更是他愿意为之付出乃至不惜牺牲的目标。鲁迅精神,尤其是富有韧性的战斗精神、富有无私品格的牺牲精神,都通过他所塑造的大禹、宴之敖者等形象彰显出来了。谈鲁迅的人生与创作对今天有何启示,这种在隐忍中付出的自我要求,对别人尤其是青年可以获得光明、宽阔人生境界的期许,为此愿意在与误解、攻击的斗争中努力坚持的人格力量,或许最值得通过阅读、理解,而尊崇、敬仰,进而传承和弘扬。  





:

【本文标题和网址】关于志向的名言警句或古诗(关于志向的名言警句大全) www.chun1983.cn/cjxs/122179.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