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刺球的故事有什么寓意和象征(刺球的故事有什么寓意)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专家说 /  2023-05-18 03:5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刺球的故事有什么寓意和象征(刺球的故事有什么寓意),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2154个字,大小约为55KB,预计浏览完需要31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角美纪行:避邪皆赖仙人掌,户户种有刺球花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今天,连去了角美的三座村庄:西边村、鸿渐村、埔尾村


这三座村庄,厌胜物的普遍存在,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刺球(学名为仙人球),像西边村,可以说是户户皆有刺球花


这些刺球,多用陶盆种植,要么置于屋顶,要么置于阳台、要么置于院墙之上,要么置于院门之上,更多的是置于院门柱上。有的屋顶上、院墙上一放就是两三盆刺球,蔚为壮观。


这里讲的刺球,和仙人掌一样,都属于植物学上的仙人掌科。从三村采风中的观察可知,这种用来辟邪的刺球有大球的,一盆只放一粒,也有小球的,球粒挤得满盆皆是。


估计角美与其它地方的人用此类植物来做辟邪物,并非有对其植物学差异有太细致的区分,而只是以其多刺引申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寓意


角美的刺球文化,或者说仙人掌文化如此发达,或可于西边村建设仙人掌植物园,并在村中进行仙人掌文化的文创设计,就如同台湾的剑狮一样。


闽南人的智慧:风雨都在茶杯里(终稿)


LOOKERS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每日绘本」《爱笑的鲨鱼》,帮助别人收获友情!


绘本导读

《爱笑的鲨鱼》爱笑的鲨鱼是大海里个头最大的鱼,同时也是最友好、最有趣和最爱笑的鱼。但是其他的鱼还是不让鲨鱼加入他们的游戏,这是为什么呢?不久以后,爱笑的鲨鱼变得不再爱笑了,直到……让我们看看这个大海里的小故事!


你好!我是鲨鱼笑笑,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


人物介绍绘本欣赏

在遥远的,深深的,波涛汹涌的大海里,住着一条叫笑笑的鲨鱼,因为他是大海里最爱笑、最阳光、最有趣、最喜欢交朋友的鱼,也是个儿头最大、牙齿最多的鱼。


每天,鲨鱼笑笑都能看见很多漂亮的鱼儿们,他们伴着朵朵浪花在大海里下潜、摇摆、猛冲。


鲨鱼笑笑也想跟他们一起游泳、潜水。


可是,每当笑笑友好的向鱼儿们微笑时,他们都会飞速的躲开。


这使得笑笑很沮丧,很伤心。


这天,鲨鱼笑笑遇到了一条天使鱼,他急忙游了过去,天使鱼看见鲨鱼笑笑吓的全身发抖,停在原地,忘了逃跑,笑笑张开嘴露出了一排洁白的牙齿,说道:“你好呀!漂亮的天使鱼!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儿吗?”“啊!不!”“嗖!”天使鱼闪电般的速度逃走了。


鲨鱼笑笑一愣,他看着远离的天使鱼,“奇怪!她怎么了?”


笑笑摇着头,一个人继续往前游,在前面不远处,他看见一条刺豚在吹泡泡。


笑笑咧着嘴笑着说:“你好呀!真好玩儿!”


刺豚猛然把自己吹成了一个大刺球,狠狠地扎了鲨鱼笑笑的大鼻子。


“哎呦!你干嘛?”笑笑的鼻子立刻肿起了一个大红包。


笑笑捂着鼻子游走了。


游着游着,笑笑又遇到了海星,海星正在扭动、旋转、跳舞、上下跳跃。


笑笑咧着嘴又咯咯的笑着迎上去:“你好呀!太好玩儿!跳的太完美了!”


可是海星看见他后,在海底翻着跟斗,像个五彩的轮子似的“轱辘轱辘”拼命地向远处滚去。


笑笑被海星的行为吓了一跳,“他又怎么了?”


笑笑继续垂头丧气的往前游着,一路上,他遇到了水母小姐,笑笑对她微笑,遇到了章鱼先生,笑笑对他微笑,遇到了鲶鱼妹妹,他还是对她微笑,可是他们都逃走了,逃得远远的.....


鲨鱼笑笑真是伤心极了......


笑笑呜呜的大哭起来,“每个人都害怕我这又大又白的牙齿,我真应该把它们全拔掉!我以后再也不笑了......”


他远远地看着鱼儿们,哗啦!哗啦!摇头摆尾,打着水花,跳着轻快地舞蹈,不过,笑笑觉得有点儿不对劲儿,这会儿他们的动作要比平常快很多,“呀!不好!有一张大渔网在水下张开,快速的收紧......”鱼儿们被网住了,“救命啊!”鱼儿们大叫起来,“笑笑,快来帮帮我们吧!”


鲨鱼笑笑绕着渔网转了一圈儿又一圈儿。


他边游边想:“我能做什么呢?怎样才能帮上忙呢?”


笑笑想到这儿,急忙的离开了,笑笑知道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


“笑!笑!还是笑!”他跳出海面,对渔夫露出了他那一排又大又白的大牙齿,给了渔夫一个邪恶的微笑。


“啊-啊!”渔夫吓得大声尖叫,双手一松,重重的渔网落进了海里。


渔夫哆哆嗦嗦的喊道:“饶了我吧!别吃我!我再也不伤害海里的鱼了。”


笑笑快速的回到海里,鱼儿们得救了,“噢耶!得救了!没事了!”鱼儿们欢呼起来。


“谢谢你!笑笑,我们得救了!”


笑笑高兴地和鱼儿们跳起舞来。


从那以后,在遥远的,深深的,波涛汹涌的大海里,我们都会看到,长着一排又大又白牙齿的鲨鱼和他的朋友们一起,下潜、猛冲、拍水花、游戏,当然还有笑!


鲨鱼“笑笑”可怕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善良、真诚的心,所以,他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赢得了朋友的友谊。小朋友们,在和其他小伙伴交往的时候,也要记住不要以貌取人哦。无论外表怎样,只要真心微笑、真诚帮助他人,就会被他人接受。


亲身体验,用一个童话故事教会孩子什么是尊重

“妈妈,你过来!”儿子近乎命令式地跟我说。


平时家里的小宝都是我父母帮带,孩子跟他们要求他们,他们几乎是无条件满足。我很感激他们能在我和老公奋斗的时候帮忙分担带娃,我也知道,他们能帮带就已经很好了,不可能再去跟老人提什么要求,只能是说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纠正孩子的一些行为。


以前忙的时候,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内心空间不够,所以没有办法去好好地教育他。


想着那天没有什么安排,再拖可能以后更难纠正。于是我开始对小宝进行纠正教育。


我很平静地跟小宝说:“妈妈很愿意跟你呆在一起,我也很想知道你需要妈妈怎么帮你,但是你这样说话的语气妈妈感受不到尊重,妈妈也是需要尊重的。你可以跟妈妈说:妈妈,我需要你的帮忙,你可以过来一下吗?你这样说妈妈就能感受到你对妈妈的尊重,妈妈就会更乐意过来帮忙。”


他似乎听不到我说的,还是一个劲地重复他的呐喊:“妈妈,你过来!”看我在边上,没有过来的意思,他还一边哭闹起来。


持续了十来分钟,我还是很平静地告诉他:“你可以哭,如果你觉得难过,哭出来舒服一些,可以过来妈妈很愿意陪着你,等你哭好了,我们再来商量一下这件事情怎么解决。”


我忽然发现这两年的心理学和家庭教育不是白学的,不仅疗愈了我自己,还更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内心更柔软,更有弹性,能够接纳孩子跑过来的坏情绪。


如果换做两年前,可能我就会直接“打、骂、吼”就直接上了,但是学了两年的家庭教育,让我清晰地知道“打、骂、吼”这样的方式只能是短时间有效果。而且这样的方式也是父母不学习不上进的表现。


因为如果是成长型的妈妈,当用一种方式,一段时间没有效果之后,会反思,会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会去学习新的方式方法。


这时候,我父母有点看不过去,狠狠瞪了我几眼,并嘱咐我可以吃饭了。我彷佛在耳边已经听到他们的埋怨:“我都不明白,孩子好 好的,干嘛非得逗哭他才行!”


以前有时候孩子哭了,他们也会这样苛责我。于是我关起房门,想着趁晚上有时间就好好地教教孩子。


小宝大概哭了有半个小时,哭声渐渐停下来,这期间,很多次我都重复着那句话:“妈妈爱你,妈妈很愿意跟你呆在一起,但是妈妈也是需要尊重的,等你可以好好跟妈妈说话的时候,妈妈自然就会过去了。”


看他停下来,我想起前几天我看到的一个绘本故事,很契合。就跟他说:“宝贝,妈妈很爱你,也很愿意帮助你,过来,妈妈想抱抱你。”


他听到我说要抱抱他,他很快就过来了。


我接着跟他说:“妈妈跟你讲个故事,山里面有只小老虎,早上他自己出去玩,可是逛了一圈之后,发现自己迷路了,因为以前它都是跟着妈妈外出的。


于是它看到小白兔,就想,跟小白兔问路就可以回家了,它来到小白兔跟前说:“喂,短腿小家伙,我迷路了,你告诉怎么回家。”小白兔自顾自地吃着萝卜,始终没有理会小老虎。


无奈,小老虎只能另外找人问路。这次,小老虎找到了小刺猬,说“刺球,我迷路了,你告诉我,怎么回家,我让我妈妈给你好吃的。”小刺猬瞄了一眼小老虎,也没搭理它。小老虎这时候已经又累又饿,几乎走不动了。


它看到了一只乌龟爷爷在散步,就迎上去说:“老家伙,我迷路了,你快告诉我,怎么回家,我饿到不行了。”乌龟爷爷慢悠悠地散步,听小老虎这么说并不打算理会它。小老虎瘫坐在地上埋怨道,怎么所有人都不理我。这时候乌龟爷爷慢悠悠地说::“森林里,所有的人都很熟悉,但是你说话一点都没有礼貌,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帮助你。”


你看小老虎如果一早就很有礼貌地问小白兔,是不是早就回家了,每个人都需要被尊重,妈妈爱你,同样妈妈也需要被尊重。”


小宝似懂非懂地看着我,跟我说:“妈妈,那你现在可以和我一起去吃饭吗?”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跟孩子讲长篇大论,觉得我们经历了那么多事情,我告诉你很多道理你就能少走弯路,但是很多时候,孩子是听不懂大道理的,只会觉得我们的更烦,一天天,叨叨叨,罗里吧嗦的。


沟通是用对方能听懂的语言去说,因为沟通的意义决定于对方的回应,而不是我们自己讲得有多嗨,多天花乱坠。


我是@沛扬,一个终身成长的践行者,愿意陪孩子一起成长的成长型妈妈。喜欢留言点赞,关注我,未来沛扬陪你轻松育儿。


向日葵花语 向日葵花语为“沉默的爱,没有说出口的爱

向日葵的花语是信念、光辉、高傲、忠诚、爱慕,向日葵的寓意是沉默的爱,向日葵代表着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向日葵的花姿虽然没有玫瑰那么浪漫,没有百合那么纯净,但它阳光、明亮,爱得坦坦荡荡,爱得不离不弃,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而且,它绽放的不仅是爱情,还有对梦想、对生活的热爱。向日葵代表追逐阳光。


传说克丽泰是一位水泽仙女。一天,她在树林里遇见了正在狩猎的太阳神阿波罗,她深深为这位俊美的神所着迷,疯狂地爱上了他。可是,阿波罗连正眼也不瞧她一下就走了。克丽泰热切地盼望有一天阿波罗能对她说说话,但她却再也没有遇见过他。于是她只能每天注视着天空,看着阿波罗驾着金碧辉煌的日车划过天空。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阿波罗的行程,直到他下山。每天每天,她就这样呆坐着,头发散乱,面容憔悴。一到日出,她便望向太阳。后来,众神怜悯她,把她变成一大朵金黄色的向日葵。她的脸儿变成了花盘,永远向着太阳,每日追随他——阿波罗,向他诉说她永远不变的恋情和爱慕。因此,向日葵的花语就是——沉默的爱。


关于向日葵,曾有一个凄美的希腊神话传说。克吕提厄(Clytie)是一位海洋女神。她曾是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us)的情人,但后来赫利俄斯又爱上波斯(Persia)公主琉科托厄(Leucothoe)。妒火中烧的克吕提厄向波斯王俄耳卡摩斯(Orchamus)告发了琉科托厄与赫利俄斯的关系。俄耳卡摩斯下令将不贞的女儿活埋。赫利俄斯得知此事后,彻底断绝了与克吕提厄的来往。痴情的克吕提厄一连数天不吃不喝,凝望着赫利俄斯驾驶太阳车东升西落,日渐憔悴,最终化为一株向阳花(向日葵)。


向日葵--俄罗斯国花。前苏联人民热爱向日葵,并将它定为国花。直到现在俄罗斯把国花仍定为向日葵“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合人带来美好希望之花,它全身是宝,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人类。关于向日葵,历史上有一美妙传说。古代有一位农夫女儿名叫明姑,她憨厚老实,长得俊俏,却被后娘“女霸王”视为眼中钉,受到百般凌辱虐待。一次,因一件小事,顶撞了后娘一句,惹怒了后娘,使用皮鞭抽打她,可一下失手打到了前来劝解的亲生女儿身上,这时后娘又气又恨,夜里趁明姑娘熟睡之际挖掉了她的眼睛。明姑疼痛难忍,破门出逃,不久死去,死后在她坟上开着一盘鲜丽的黄花,终日面向阳光,它就是向日葵。表示明姑向往光明,厌恶黑暗之意,这传说激励人们痛恨暴力、黑暗,追求光明。这向日葵便繁衍至今


花语


并不总看得清,你蹙眉或苦笑背后的心情 并不常对你说,我内心所有的欢喜与伤痛 却在彼此生命中互为激赏 不断地相逢再离别 相拥然后目送 把你赐予我的种籽,种在天边 你温暖的注视,像太阳明亮灿烂 伴我一路泥泞,挣扎跌倒反复爬起 生根发芽 依然不屈不挠顺从天意 当我经历过喜怒哀乐 想和你分享 请让我牵你手 陪你晒晒太阳 在不同时空对视 冷静而缄默如常 我明白你深沉目光背后所有守望 什么都不必说 我们已读懂对方。


向日葵,因花序随太阳转动而得名。父亲就像阳光一直照耀着我这株小小向日葵。我带着爱慕、信念的花语,向暖绽放。蓝刺球是我的小调皮、小淘气,爱丽丝是我的温柔、浪漫。从童年蔓延到成年的点点滴滴记忆……向日葵寓意沉默的爱,但这一次我想好好表达——你永远是我的阳光


都看到这里了给点个赞在走吧!


初三宜“赖床”,一起看年俗

春节已至,大家的假期都过得如何?有没有吃水饺、收红包?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年俗,南方北方的年俗更是有很多不同。


本文


福建的年俗,其实也是各地年俗的缩影。透过福建的年俗,我们也能看到传统春节里的人情世故,美食风味以及美好愿景。


01


尾牙:一年最后一次的阴神祭


闽西祠堂里的元宵花灯,摄:陈汝辉。


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线性的,只是人为添加了一些节点,才有了岁序的更迭。闽俗以每月初二、十六为“牙”,比初一十五的祀神正日子迟一天,是祭祀阴神的日子。所谓的阴神,就是一些有灵性的鬼,比如本地最早的居民“地基主”、无后代祭拜的孤魂,还有阴兵阴将,按照福州的说法叫“下界爷”,又有所谓“下界爷不上横头桌(长条供桌)”的俗语,意思是这些阴神都是不得在供桌上正式供奉的,只能在地上设香烛、陈祭品。当然,一般民家至多给“本宅前后地主”烧一些银纸,商家则更重视一些;闽南的宫庙在初二十六备酒肉犒赏“官将”,连战马都有草料,这算是顶配的“牙祭”了。


一年的最后一个牙,称为“尾牙”。人辛劳了一年,阴神也在暗暝中忙碌了一年。尾牙的夜里,酒肉会比平日丰盛许多;等“好兄弟”享用完了,祭品也不浪费,添上一些好菜,给店里伙计们也打打“牙祭”。虽说这个“年会”没有表演环节,甚至某个伙计可能会收到“明年不用来了”的暗示,但是这一顿好酒好菜总是会有的。吃完了这餐,年假就算是开始了。


02


筅堂/扫巡:年底的大扫除


过完了尾牙,就可以择日进行家庭大扫除了。这点上福建和全国其他地方是一样的,只不过活动的名称各地不同,比如福州叫“筅堂”,莆田叫“扫巡”。


“筅”是以前把竹筒劈成一丝丝做成的刷子,很多地方刷锅会用到它。福建的许多地方,房屋木料并不油漆,保留着杉木的原色,在年底要用“筅”蘸水把梁柱门窗刷得干干净净,最好是把木纹给刷得分明。莆田的“扫巡”要求农历十一月就要备齐贴红纸的扫帚等用具,若迟了,这扫帚就会变成铁帚,把家里的财丁贵气扫地出门。到了吉日,按照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次序清扫彻底,不留死角,扫帚只能向外,不能对里,这一年的“晦气”就被赶到了门外,留下的是清清吉吉的家。


大扫除是累人的,但这事情真讲究起来,必须亲力亲为。记得有一年,同学在群里吐槽,说家里的水晶吊灯擦起来真累,我不由得想,这住的估计是“凡尔赛宫”了哈。


福州“三山启醒堂”封印仪式,摄:倪廷桢。


03


封印/开印:神明的年假


旧时的官府有年假的制度,从腊月二十一直放到正月二十,其间不听讼理政,还要把官印包好贴封条,称为“封印”。等到来年行“开印”之仪,就正式开始办公了。


省城福州旧时衙门林立,老百姓有样学样,也给庙里的神明放年假。毕竟,神明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旧时的官老爷。不过就有人问,神都放假了,那大年初一大家烧头香他也不在庙里吗?有人说“神目如电”都看得见,有人说交通方便来去自如,有人说其实是手下的“秘书”在代收香火,徒增不少笑谈。但在腊月二十这一天,福州庙里的理事们还是会聚在一起,郑重其事地在庙里贴上写着“封印大吉”的红纸,把庙里的大印用黄布包好,贴上封条, 然后在庙里聚餐。


中国人的节日仪式感,很大程度是靠吃维系的,闽地的庙里一年到头都在“吃桌”,各种法事活动,神明生日,都非吃不可。若有相熟的朋友,也可以购买餐券一起吃,一定能吃到最地道的本地风味。


我见过有的庙,明明庙里没有某个神,却还要在他的生日办桌,依我看,这不是虔诚,是“馋虫”在动。


漳州的送神金纸和“云马”,摄:杨鸿。


04


祭灶:在有的地方,是众神朝天


灶神在福建的人家中是地位仅高于地基主的小神——一家信奉的主神往往都供奉在厅堂太师壁前神龛里,只有地基主和灶神不在正位,也没听说过把灶神算入“堂上列位大人”的。但是如果把灶神的名号换一换,“东厨司命主”,那就显得相当“高大上”了,俨然一家老幼性命所系。


过去福州的老宅里常有一块牌位,上书“司命灶君、定福夫人”的名号。现在的人家厨房没有那么大空间,往往是在煤气灶侧后方贴上神像。福州的灶神是一对老年夫妇的形象,据我所知全国多数地方的灶神也是这样的。但有趣的是闽南的灶神是白面无须的年轻人,没有配偶。


祭灶的时间,福建和全国其他许多地方差不多,都分为腊月二十三“祭官灶”和二十四“祭民灶”。过往有人说,“祭官灶”的人家是诸如刘、李、赵、朱等出过皇帝的姓氏的。这点至少在福州不太成立,有朋友说他们那个单姓村,南边一半的富户是二十三祭灶的,他们北边的穷些,二十四才祭灶。同村的本家还能搞出“鄙视链”,只能说旧时没来由的规矩确实多得很。


福州祭灶的时候在灶台上摆上几样甜食:朱红的福橘、留头尾的甘蔗、时令的荸荠(福州话叫尾梨,俗语说“尾梨尖尖、灶公升天”),还有“年糖年饼”,荟萃了各种本地的糕饼,如万字糕、老鼠仔、寸枣、骑马酥、炒米等,而一大包里头只有一两块的是印着灶神形象的“红纸包”,是最好吃的花生酥,孩子们往往因大人的宠溺独占了它们,小心翼翼打开红纸,再小心翼翼地吃下去,怕是比今天的灶神还要饱醉。


闽南的祭灶日不仅仅让灶神“上天言好事”,而是“众神朝天”进行年度工作汇报的日子。在这一天(一般是腊月二十四)的祭祀里要烧一种特殊的“送神马”,也叫“云马”,作为神的交通工具,上面印着骏马、轿子图案。等到初五那天,再将神明迎接回来,再烧配套的“接神马”。虽然没有开印、封印的礼节,这也相当于给神放年假了。


福州传统厅堂的陈设,摄:张继州。


05


分年:天地诸神祖先的总答谢


因为没有“众神朝天”一说,除灶神之外的神明还留在人家里,所以福州人在腊月二十五到大年夜之间的一天会进行“分年”的仪式,摆上荤素供品、点燃香烛,答谢众神和祖先对阖家的照顾。分年之后,过去的一年就没有重要的事了,真像极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


在这里要概述一下福建民居里的“礼制”部分,才能更好地用文字还原分年的场景。前面说了,一家的主神都在厅堂太师壁前面的神龛里,可能是观音,也可能是齐天大圣或者土地公等俗神,也有的人家没有神像,贴画像或者写着“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神龛前方或者下面是长供桌,长供桌前还有八仙桌,用来陈设香炉、烛台和供品。在漳州,过年时节,供桌上少不了的是本地的特产——水仙花。神龛的一侧,一般是靠右手边,是祖宗牌位或者先人遗像的位置。


但我们还没说到地位最尊贵的“天公”。闽人认为“天公”至高无上,不应图绘其形象,也不应在民家室内供奉(即使一般的庙里也没有),只设一个香炉(称为“天炉”)在厅前见天的位置,朝外望天祭拜,供桌也得向外摆设。闽南还悬挂特殊的“天公灯”以示尊崇。


在重视礼俗的传统社会,人居的礼制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06


过新年:有个地方竟然不在初一?


从尾牙开始,福建人已经为大小神明忙了半个月,到大年夜终于是一家人自己过了。在过去这一天是全年吃得最好的日子,如今物质丰富,倒也不需要一心盼着过年。不过大年夜吃的很多菜,是有吉祥寓意的,所以多年来一直保留着。比如说闽南象征平安长寿的整根的青菜(芥菜、韭菜居多),福州象征新年太平的太平燕(一定要放两个谐音“压乱”的鸭蛋),还有各地皆有的血蚶,因为蚶壳摩擦的声音特别像一串铜钱在响,也象征着特别好的彩头。


吃完团圆饭,守夜到交子时分,许多人顶着浓浓倦意去庙里烧头香。睡到天亮,第一餐往往又是有“好意头”的线面。随后是一天的走亲访友道贺新年,与其他地方无异,就不赘述了。


不过,在莆田,正式的大年夜却是初四这一天,俗称“做大岁”。这是因为明嘉靖四十一年冬,倭寇攻陷莆田,烧杀抢掠,死者无算,直至次年正月初一才被戚继光率军收复,在初二这一天,众人敛葬死者(故莆俗初二不得拜年贺岁),到了初四才安顿下来补过新年,并将此俗传承至今,作为对地方“痛史”的长远回忆。


福州拜斗仪式上的斗,摄:张继州。


07


拜斗:新春祈福仪式


北京人正月初八去白云观“顺星”,福州人则在各宫庙做拜斗仪式,这是古老的星辰崇拜在各地的不同传承形式。


拜斗就是礼拜北斗。道教崇拜北斗七星(七位元君)和北斗之母斗母元君,认为礼敬他们可以消灾解厄、护佑合家平安。拜斗法事在全国各地道教中流行,不过在福州的受欢迎程度特别高,参与度最高的道教法事就是“穹窿玉斗”,不论神明生日还是普度法会往往都设置这一环节。如果在新年进行集体拜斗,多数会安排在初七这一天。


拜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信众的参与感很强。每个人要捧一个四方的“斗”(偶尔有圆的),它最早是各家量米的容器,现在香烛店里也有成品,用来象征宇宙;斗里盛米,象征万星,还要撒上红枣、瓜子、花生、桂圆、栗子,寓意“五子登科”;斗的四边插上尺子、杆秤、镜子、剪刀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斗里点燃香烛,四周再插上红筷子,缠上红绳,这一套“小宇宙”就完成了。道士负责搭建坛场,扎制“斗门”——一般是用青翠的竹叶加上红布做成的一道拱门。当拜斗进入“绕斗”的环节,道士带着捧着斗的信众依次穿过“斗门”,象征着进入“与道合真”的世界。有些庙占地狭小,容不下那么多信众,人们就捧着朱红的斗,嘴里呵着热气,在道士 “转斗转东方,东斗星君把斗转啊~”的吟唱中,绕了一圈又一圈,仿佛这新一年的好运全都靠着这一刻的凝神聚气。


08


拜天公:猪和羊最不愿意遇到的一天


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闽南称之为“天公生”,是日凌晨,家家户户摆设香案朝外对空祭拜。少数奉祀玉皇的宫庙,如莆田的凌云殿、泉州玄妙观和漳州玉尊宫,此时香火极盛。漳州玉尊宫近年拜天公的盛典因为场面极为盛大而常常登上媒体,共有400多桌供品,100多头全猪全羊齐齐摆在庙前,献祭上苍。


牲礼是几千年来中国农耕社会最隆重的祭礼。猪和羊被合称为“少牢”,加上牛为“太牢”。祭天的牲礼按理本应达到最高一级的“太牢”,但在旧时民间,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严禁私宰,所以全猪全羊就是最大的礼了。


闽南、潮汕的一些地方还演化出另一种新年祭祀文化习俗“赛大猪”。各家精心饲喂“神猪”,着力让它增肥,在祭祀前过磅,谁养出的“神猪”最重就可以披红挂彩,放在最前面一排,主人也因此倍感光荣。借助这种民俗活动,还能督促村民提升饲喂牲畜的技能,可谓是“功不唐捐”。


09


攻炮城:古老的“军事体育”


闽南在正月有一种特别的活动“攻炮城”,是在高杆上挂上竹木纸张扎成的“炮城”,内置烟花爆竹,众人用点燃的爆竹投掷,引燃“炮城”即为优胜,可得到丰厚的奖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男女老幼齐齐上阵,硝烟弥漫,堪比真正的战场。但攻下“炮城”其实不容易,首先克服抓着点燃的爆竹这一心理障碍,就已经不容易了;其次投掷的准头、力道都必须很讲究。所以,如果“炮城”迟迟不破,主办方就要把炮城降下来了,但是相应地,奖金也就没有那么多了。


明末清初福建先后经历多次战争,民间尚武风气由之大兴,留存在各地许多民俗里。比如福清、漳州等地的“掷石为戏”,漳州、永春、平潭等地的“藤牌舞”,闽南的“宋江阵”和许多地方民俗活动中燃放的三眼铳,都


清流温郊的“滚灯”,摄:陈汝辉。


10


上元灯彩:一夜鱼龙舞


自古以来元宵节都是赏灯的佳节,福建也不例外。本地的元宵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龙灯,二是花灯。


龙灯各地皆有,以板凳龙为主,在长凳上安上小灯笼,头尾相接成长龙状,绕行村中甚至翻山越岭,仿若星汉,颇为壮观。有些地方还有“香火龙”,用稻草扎成龙身,上面插满点燃的线香,亮光星星点点,也是很有趣的。


状元骑马灯、兔子灯、荔枝灯等花灯是福建各地常见的儿童玩具,而大型的花灯,做得最好的是闽西客家地区,先扎制篾骨架,再糊上各色剪纸,或做成花瓶形状,或做成各种动物,甚至做成带一串串“子灯”的大鳌山灯,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闽西的花灯,往往是要扛出来游村而不是静观的,在古村小巷里,各色灯彩鱼贯而过,真令人有“人间天上”之遐想。


清流县的温郊更有一种独特的“滚灯”,是用毛竹扎成的直径三四米的大轮子,上燃灯火,在古村奏乐滚行,堪称奇景。


福州的元宵游神,摄:张继州。


11


元宵游神:一年里最大的狂欢节


福建仿佛一年到头都在游神,但元宵前后是最多的,各村社时间错开,能够占据一整个月之久。有许多长居海外的游子,不回家过春节但回家参加游神,毕竟,春节是自家过,不够热闹,但游神是集体活动,真是再热闹不过的。在有些方言里,游神活动就叫作“闹热”。


闽地神庙林立,许多庙都管辖一定的领域,福州、宁德称“境”,泉州在“境”上还有“铺”,莆田、漳州惯用“社”,总之辖区大致与村或者街区大小相当。把神像从庙里抬出来,巡游一周,称为“绕境”或者“巡社”。也有抬着神像去祖庙“进香”或者“请火”的,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将在祖庙请来的香火装在“香担”里一路燃烧着回到各自的庙里。


游神的队伍,大致和旧时官场出巡的仪仗一样,以大灯笼为先导,后面跟着执事牌、仪仗,接下来是神轿,还有十番、十音八乐、南音等诸般民间鼓吹相随。这只是基本配置,各地还按照各自习惯往上加出许多花样。比如福州会有许多戴大帽穿皂衣的“皂班”,还有竹骨架木脑壳的大型神偶“塔骨”摇曳而行,作为先导;莆田一些地方有披挂绣彩的骏马“兴化白玉狮”成队出游;漳州有“宋江阵”武术队和舞狮一路相随,还会抬着神轿赤足踩过火红的木炭,场面异常刺激。至于一些地方为还愿扮演的“囚车”和“犯人”,那更是仿佛鲁迅先生的《五猖会》活了一般。游神的种种光景,若是详细写出来,恐怕一本书都写不完呢。


不过写到这儿我想结合现状,说说在当前现代化社会游神的现状。前面提到的许多传统年俗,很多是只要家里有心,或者庙里能组织,就能延续下来的。但游神需要组织周全、资金充裕、人员齐心,非一己之力能够支持。在过去的农耕社会,人的娱乐不多,信仰也虔诚,这都不太成问题。但现在城市在不断扩张,这就挑战了游神民俗依附的土壤。“境”“社”所属的居民迁出工作,甚至原有的社区被拆迁无存,游神活动就很难聚集人手和资金,于是逐年衰弱甚至消亡,就在所难免了。


老派的福州游神(莆田和泉州等地也有类似的做法),是要将神像抬进各家厅堂,坐在正位享用宴席的,称为“吃宴”。因为乐队献艺、信徒叩拜都要花很多时间,一“宴”往往长达一小时,若是村落较大,一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故而近年往往简化到难得一见。之前,福州近郊也仅仅有个别地方还保留着在古民居里“吃宴”的古俗。比如北郊的厦坊村,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临水夫人和护国留侯依次出巡,一路鼓吹齐鸣,每到一户就有人燃香焚纸祭拜,再从香炉里请一支香回家(称为“换香”)。就这样走走停停,到了摆宴的老房子,皂班、乐队先入,分列两侧,身着黄衣的轿班抬着神轿跨过特意打开的屏门进入天井,将神像捧进张灯结彩的厅堂停銮。厅堂里几张八仙桌拼成一长条,左右两排放置着烛台,中间排着的是茶、酒和荤素祭礼。乐队轮番献艺中,这座老房子的子孙依次来厅前叩拜如仪,这是他们一年里唯一齐聚的时刻。神明“酒酣饭饱”之后,又重新启程,将新年的福分赐给每一户人家。


2015年,我记录了厦坊村游神的场景。庙里的人说,他们上一次游神留影已过去了很多年,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份留作纪念,我便洗了一套照片送去,他们非要付钱,我只请了庙里的一道新年平安符,权当礼尚往来。过了短短几年,厦坊村被拆迁殆尽,不但游神“吃宴”成了绝唱,记忆里的温情时刻,也很难再找回了。


虽然,在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游神也进行着,有一些原有居民占多数的小区还会举行“吃宴”,但绝对是少了老街古巷里的那种味道,只能想着“礼失求诸野”“人间尚有真情在”,来自我安慰了。


厦坊村昔日的游神“吃宴”,摄:张继州。


元宵游神之后,仿佛烟花散尽,为期一个月的年节就这样告一段落了。


如果你曾在福建生活过,或许会明白,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的正月一旦过去,生活如常,剩下的是山海寥寞,天地空寂。福建群山环绕,耕地稀少,自然灾害频发,在过去人们不得不越洋出海,打拼生活,对家乡的渴望,对神明的信仰却因此更为浓烈。


很久以前,给周杰伦的《火车叨位去》写过一段评论:“喜欢热闹,喜欢鞭炮,喜欢吹打,乩童的刺球,摇晃的轿子,通红的火炭,旋转的凉伞,其实是因为福建的本底太空寂了,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山和海的颜色在蝉声中越发鲜明,你知道台风又快到来了。南音或者歌仔戏,都有一种带着哀诉的音色,那是内心的声音,当‘闹热’散场,看着一地鞭炮纸,耳边空空的,会比没有‘闹热’还寂寞。”


但福建人依然愿意:在梯田上辛苦劳作,在商海拼搏浮沉,在海外背井离乡务工,甚至与海上的惊涛骇浪以命相搏一整年,只是为了能有钱回家过一个感恩天地的年,一个比往年更精彩光鲜的传统福建年。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编辑:李夏恩 走走


校对:陈荻雁


春节已至,大家的假期都过得如何?有没有吃水饺、收红包?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年俗,南方北方的年俗更是有很多不同。


本文


福建的年俗,其实也是各地年俗的缩影。透过福建的年俗,我们也能看到传统春节里的人情世故,美食风味以及美好愿景。


01


尾牙:一年最后一次的阴神祭


闽西祠堂里的元宵花灯,摄:陈汝辉。


我们都知道时间是线性的,只是人为添加了一些节点,才有了岁序的更迭。闽俗以每月初二、十六为“牙”,比初一十五的祀神正日子迟一天,是祭祀阴神的日子。所谓的阴神,就是一些有灵性的鬼,比如本地最早的居民“地基主”、无后代祭拜的孤魂,还有阴兵阴将,按照福州的说法叫“下界爷”,又有所谓“下界爷不上横头桌(长条供桌)”的俗语,意思是这些阴神都是不得在供桌上正式供奉的,只能在地上设香烛、陈祭品。当然,一般民家至多给“本宅前后地主”烧一些银纸,商家则更重视一些;闽南的宫庙在初二十六备酒肉犒赏“官将”,连战马都有草料,这算是顶配的“牙祭”了。


一年的最后一个牙,称为“尾牙”。人辛劳了一年,阴神也在暗暝中忙碌了一年。尾牙的夜里,酒肉会比平日丰盛许多;等“好兄弟”享用完了,祭品也不浪费,添上一些好菜,给店里伙计们也打打“牙祭”。虽说这个“年会”没有表演环节,甚至某个伙计可能会收到“明年不用来了”的暗示,但是这一顿好酒好菜总是会有的。吃完了这餐,年假就算是开始了。


02


筅堂/扫巡:年底的大扫除


过完了尾牙,就可以择日进行家庭大扫除了。这点上福建和全国其他地方是一样的,只不过活动的名称各地不同,比如福州叫“筅堂”,莆田叫“扫巡”。


“筅”是以前把竹筒劈成一丝丝做成的刷子,很多地方刷锅会用到它。福建的许多地方,房屋木料并不油漆,保留着杉木的原色,在年底要用“筅”蘸水把梁柱门窗刷得干干净净,最好是把木纹给刷得分明。莆田的“扫巡”要求农历十一月就要备齐贴红纸的扫帚等用具,若迟了,这扫帚就会变成铁帚,把家里的财丁贵气扫地出门。到了吉日,按照自上而下、自内而外的次序清扫彻底,不留死角,扫帚只能向外,不能对里,这一年的“晦气”就被赶到了门外,留下的是清清吉吉的家。


大扫除是累人的,但这事情真讲究起来,必须亲力亲为。记得有一年,同学在群里吐槽,说家里的水晶吊灯擦起来真累,我不由得想,这住的估计是“凡尔赛宫”了哈。


福州“三山启醒堂”封印仪式,摄:倪廷桢。


03


封印/开印:神明的年假


旧时的官府有年假的制度,从腊月二十一直放到正月二十,其间不听讼理政,还要把官印包好贴封条,称为“封印”。等到来年行“开印”之仪,就正式开始办公了。


省城福州旧时衙门林立,老百姓有样学样,也给庙里的神明放年假。毕竟,神明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旧时的官老爷。不过就有人问,神都放假了,那大年初一大家烧头香他也不在庙里吗?有人说“神目如电”都看得见,有人说交通方便来去自如,有人说其实是手下的“秘书”在代收香火,徒增不少笑谈。但在腊月二十这一天,福州庙里的理事们还是会聚在一起,郑重其事地在庙里贴上写着“封印大吉”的红纸,把庙里的大印用黄布包好,贴上封条, 然后在庙里聚餐。


中国人的节日仪式感,很大程度是靠吃维系的,闽地的庙里一年到头都在“吃桌”,各种法事活动,神明生日,都非吃不可。若有相熟的朋友,也可以购买餐券一起吃,一定能吃到最地道的本地风味。


我见过有的庙,明明庙里没有某个神,却还要在他的生日办桌,依我看,这不是虔诚,是“馋虫”在动。


漳州的送神金纸和“云马”,摄:杨鸿。


04


祭灶:在有的地方,是众神朝天


灶神在福建的人家中是地位仅高于地基主的小神——一家信奉的主神往往都供奉在厅堂太师壁前神龛里,只有地基主和灶神不在正位,也没听说过把灶神算入“堂上列位大人”的。但是如果把灶神的名号换一换,“东厨司命主”,那就显得相当“高大上”了,俨然一家老幼性命所系。


过去福州的老宅里常有一块牌位,上书“司命灶君、定福夫人”的名号。现在的人家厨房没有那么大空间,往往是在煤气灶侧后方贴上神像。福州的灶神是一对老年夫妇的形象,据我所知全国多数地方的灶神也是这样的。但有趣的是闽南的灶神是白面无须的年轻人,没有配偶。


祭灶的时间,福建和全国其他许多地方差不多,都分为腊月二十三“祭官灶”和二十四“祭民灶”。过往有人说,“祭官灶”的人家是诸如刘、李、赵、朱等出过皇帝的姓氏的。这点至少在福州不太成立,有朋友说他们那个单姓村,南边一半的富户是二十三祭灶的,他们北边的穷些,二十四才祭灶。同村的本家还能搞出“鄙视链”,只能说旧时没来由的规矩确实多得很。


福州祭灶的时候在灶台上摆上几样甜食:朱红的福橘、留头尾的甘蔗、时令的荸荠(福州话叫尾梨,俗语说“尾梨尖尖、灶公升天”),还有“年糖年饼”,荟萃了各种本地的糕饼,如万字糕、老鼠仔、寸枣、骑马酥、炒米等,而一大包里头只有一两块的是印着灶神形象的“红纸包”,是最好吃的花生酥,孩子们往往因大人的宠溺独占了它们,小心翼翼打开红纸,再小心翼翼地吃下去,怕是比今天的灶神还要饱醉。


闽南的祭灶日不仅仅让灶神“上天言好事”,而是“众神朝天”进行年度工作汇报的日子。在这一天(一般是腊月二十四)的祭祀里要烧一种特殊的“送神马”,也叫“云马”,作为神的交通工具,上面印着骏马、轿子图案。等到初五那天,再将神明迎接回来,再烧配套的“接神马”。虽然没有开印、封印的礼节,这也相当于给神放年假了。


福州传统厅堂的陈设,摄:张继州。


05


分年:天地诸神祖先的总答谢


因为没有“众神朝天”一说,除灶神之外的神明还留在人家里,所以福州人在腊月二十五到大年夜之间的一天会进行“分年”的仪式,摆上荤素供品、点燃香烛,答谢众神和祖先对阖家的照顾。分年之后,过去的一年就没有重要的事了,真像极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


在这里要概述一下福建民居里的“礼制”部分,才能更好地用文字还原分年的场景。前面说了,一家的主神都在厅堂太师壁前面的神龛里,可能是观音,也可能是齐天大圣或者土地公等俗神,也有的人家没有神像,贴画像或者写着“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神龛前方或者下面是长供桌,长供桌前还有八仙桌,用来陈设香炉、烛台和供品。在漳州,过年时节,供桌上少不了的是本地的特产——水仙花。神龛的一侧,一般是靠右手边,是祖宗牌位或者先人遗像的位置。


但我们还没说到地位最尊贵的“天公”。闽人认为“天公”至高无上,不应图绘其形象,也不应在民家室内供奉(即使一般的庙里也没有),只设一个香炉(称为“天炉”)在厅前见天的位置,朝外望天祭拜,供桌也得向外摆设。闽南还悬挂特殊的“天公灯”以示尊崇。


在重视礼俗的传统社会,人居的礼制功能也是不容忽视的。


06


过新年:有个地方竟然不在初一?


从尾牙开始,福建人已经为大小神明忙了半个月,到大年夜终于是一家人自己过了。在过去这一天是全年吃得最好的日子,如今物质丰富,倒也不需要一心盼着过年。不过大年夜吃的很多菜,是有吉祥寓意的,所以多年来一直保留着。比如说闽南象征平安长寿的整根的青菜(芥菜、韭菜居多),福州象征新年太平的太平燕(一定要放两个谐音“压乱”的鸭蛋),还有各地皆有的血蚶,因为蚶壳摩擦的声音特别像一串铜钱在响,也象征着特别好的彩头。


吃完团圆饭,守夜到交子时分,许多人顶着浓浓倦意去庙里烧头香。睡到天亮,第一餐往往又是有“好意头”的线面。随后是一天的走亲访友道贺新年,与其他地方无异,就不赘述了。


不过,在莆田,正式的大年夜却是初四这一天,俗称“做大岁”。这是因为明嘉靖四十一年冬,倭寇攻陷莆田,烧杀抢掠,死者无算,直至次年正月初一才被戚继光率军收复,在初二这一天,众人敛葬死者(故莆俗初二不得拜年贺岁),到了初四才安顿下来补过新年,并将此俗传承至今,作为对地方“痛史”的长远回忆。


福州拜斗仪式上的斗,摄:张继州。


07


拜斗:新春祈福仪式


北京人正月初八去白云观“顺星”,福州人则在各宫庙做拜斗仪式,这是古老的星辰崇拜在各地的不同传承形式。


拜斗就是礼拜北斗。道教崇拜北斗七星(七位元君)和北斗之母斗母元君,认为礼敬他们可以消灾解厄、护佑合家平安。拜斗法事在全国各地道教中流行,不过在福州的受欢迎程度特别高,参与度最高的道教法事就是“穹窿玉斗”,不论神明生日还是普度法会往往都设置这一环节。如果在新年进行集体拜斗,多数会安排在初七这一天。


拜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信众的参与感很强。每个人要捧一个四方的“斗”(偶尔有圆的),它最早是各家量米的容器,现在香烛店里也有成品,用来象征宇宙;斗里盛米,象征万星,还要撒上红枣、瓜子、花生、桂圆、栗子,寓意“五子登科”;斗的四边插上尺子、杆秤、镜子、剪刀象征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斗里点燃香烛,四周再插上红筷子,缠上红绳,这一套“小宇宙”就完成了。道士负责搭建坛场,扎制“斗门”——一般是用青翠的竹叶加上红布做成的一道拱门。当拜斗进入“绕斗”的环节,道士带着捧着斗的信众依次穿过“斗门”,象征着进入“与道合真”的世界。有些庙占地狭小,容不下那么多信众,人们就捧着朱红的斗,嘴里呵着热气,在道士 “转斗转东方,东斗星君把斗转啊~”的吟唱中,绕了一圈又一圈,仿佛这新一年的好运全都靠着这一刻的凝神聚气。


08


拜天公:猪和羊最不愿意遇到的一天


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闽南称之为“天公生”,是日凌晨,家家户户摆设香案朝外对空祭拜。少数奉祀玉皇的宫庙,如莆田的凌云殿、泉州玄妙观和漳州玉尊宫,此时香火极盛。漳州玉尊宫近年拜天公的盛典因为场面极为盛大而常常登上媒体,共有400多桌供品,100多头全猪全羊齐齐摆在庙前,献祭上苍。


牲礼是几千年来中国农耕社会最隆重的祭礼。猪和羊被合称为“少牢”,加上牛为“太牢”。祭天的牲礼按理本应达到最高一级的“太牢”,但在旧时民间,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严禁私宰,所以全猪全羊就是最大的礼了。


闽南、潮汕的一些地方还演化出另一种新年祭祀文化习俗“赛大猪”。各家精心饲喂“神猪”,着力让它增肥,在祭祀前过磅,谁养出的“神猪”最重就可以披红挂彩,放在最前面一排,主人也因此倍感光荣。借助这种民俗活动,还能督促村民提升饲喂牲畜的技能,可谓是“功不唐捐”。


09


攻炮城:古老的“军事体育”


闽南在正月有一种特别的活动“攻炮城”,是在高杆上挂上竹木纸张扎成的“炮城”,内置烟花爆竹,众人用点燃的爆竹投掷,引燃“炮城”即为优胜,可得到丰厚的奖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男女老幼齐齐上阵,硝烟弥漫,堪比真正的战场。但攻下“炮城”其实不容易,首先克服抓着点燃的爆竹这一心理障碍,就已经不容易了;其次投掷的准头、力道都必须很讲究。所以,如果“炮城”迟迟不破,主办方就要把炮城降下来了,但是相应地,奖金也就没有那么多了。


明末清初福建先后经历多次战争,民间尚武风气由之大兴,留存在各地许多民俗里。比如福清、漳州等地的“掷石为戏”,漳州、永春、平潭等地的“藤牌舞”,闽南的“宋江阵”和许多地方民俗活动中燃放的三眼铳,都


清流温郊的“滚灯”,摄:陈汝辉。


10


上元灯彩:一夜鱼龙舞


自古以来元宵节都是赏灯的佳节,福建也不例外。本地的元宵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龙灯,二是花灯。


龙灯各地皆有,以板凳龙为主,在长凳上安上小灯笼,头尾相接成长龙状,绕行村中甚至翻山越岭,仿若星汉,颇为壮观。有些地方还有“香火龙”,用稻草扎成龙身,上面插满点燃的线香,亮光星星点点,也是很有趣的。


状元骑马灯、兔子灯、荔枝灯等花灯是福建各地常见的儿童玩具,而大型的花灯,做得最好的是闽西客家地区,先扎制篾骨架,再糊上各色剪纸,或做成花瓶形状,或做成各种动物,甚至做成带一串串“子灯”的大鳌山灯,流光溢彩,令人叹为观止。闽西的花灯,往往是要扛出来游村而不是静观的,在古村小巷里,各色灯彩鱼贯而过,真令人有“人间天上”之遐想。


清流县的温郊更有一种独特的“滚灯”,是用毛竹扎成的直径三四米的大轮子,上燃灯火,在古村奏乐滚行,堪称奇景。


福州的元宵游神,摄:张继州。


11


元宵游神:一年里最大的狂欢节


福建仿佛一年到头都在游神,但元宵前后是最多的,各村社时间错开,能够占据一整个月之久。有许多长居海外的游子,不回家过春节但回家参加游神,毕竟,春节是自家过,不够热闹,但游神是集体活动,真是再热闹不过的。在有些方言里,游神活动就叫作“闹热”。


闽地神庙林立,许多庙都管辖一定的领域,福州、宁德称“境”,泉州在“境”上还有“铺”,莆田、漳州惯用“社”,总之辖区大致与村或者街区大小相当。把神像从庙里抬出来,巡游一周,称为“绕境”或者“巡社”。也有抬着神像去祖庙“进香”或者“请火”的,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将在祖庙请来的香火装在“香担”里一路燃烧着回到各自的庙里。


游神的队伍,大致和旧时官场出巡的仪仗一样,以大灯笼为先导,后面跟着执事牌、仪仗,接下来是神轿,还有十番、十音八乐、南音等诸般民间鼓吹相随。这只是基本配置,各地还按照各自习惯往上加出许多花样。比如福州会有许多戴大帽穿皂衣的“皂班”,还有竹骨架木脑壳的大型神偶“塔骨”摇曳而行,作为先导;莆田一些地方有披挂绣彩的骏马“兴化白玉狮”成队出游;漳州有“宋江阵”武术队和舞狮一路相随,还会抬着神轿赤足踩过火红的木炭,场面异常刺激。至于一些地方为还愿扮演的“囚车”和“犯人”,那更是仿佛鲁迅先生的《五猖会》活了一般。游神的种种光景,若是详细写出来,恐怕一本书都写不完呢。


不过写到这儿我想结合现状,说说在当前现代化社会游神的现状。前面提到的许多传统年俗,很多是只要家里有心,或者庙里能组织,就能延续下来的。但游神需要组织周全、资金充裕、人员齐心,非一己之力能够支持。在过去的农耕社会,人的娱乐不多,信仰也虔诚,这都不太成问题。但现在城市在不断扩张,这就挑战了游神民俗依附的土壤。“境”“社”所属的居民迁出工作,甚至原有的社区被拆迁无存,游神活动就很难聚集人手和资金,于是逐年衰弱甚至消亡,就在所难免了。


老派的福州游神(莆田和泉州等地也有类似的做法),是要将神像抬进各家厅堂,坐在正位享用宴席的,称为“吃宴”。因为乐队献艺、信徒叩拜都要花很多时间,一“宴”往往长达一小时,若是村落较大,一天的时间都不够用,故而近年往往简化到难得一见。之前,福州近郊也仅仅有个别地方还保留着在古民居里“吃宴”的古俗。比如北郊的厦坊村,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临水夫人和护国留侯依次出巡,一路鼓吹齐鸣,每到一户就有人燃香焚纸祭拜,再从香炉里请一支香回家(称为“换香”)。就这样走走停停,到了摆宴的老房子,皂班、乐队先入,分列两侧,身着黄衣的轿班抬着神轿跨过特意打开的屏门进入天井,将神像捧进张灯结彩的厅堂停銮。厅堂里几张八仙桌拼成一长条,左右两排放置着烛台,中间排着的是茶、酒和荤素祭礼。乐队轮番献艺中,这座老房子的子孙依次来厅前叩拜如仪,这是他们一年里唯一齐聚的时刻。神明“酒酣饭饱”之后,又重新启程,将新年的福分赐给每一户人家。


2015年,我记录了厦坊村游神的场景。庙里的人说,他们上一次游神留影已过去了很多年,希望我能给他们一份留作纪念,我便洗了一套照片送去,他们非要付钱,我只请了庙里的一道新年平安符,权当礼尚往来。过了短短几年,厦坊村被拆迁殆尽,不但游神“吃宴”成了绝唱,记忆里的温情时刻,也很难再找回了。


虽然,在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里,游神也进行着,有一些原有居民占多数的小区还会举行“吃宴”,但绝对是少了老街古巷里的那种味道,只能想着“礼失求诸野”“人间尚有真情在”,来自我安慰了。


厦坊村昔日的游神“吃宴”,摄:张继州。


元宵游神之后,仿佛烟花散尽,为期一个月的年节就这样告一段落了。


如果你曾在福建生活过,或许会明白,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般的正月一旦过去,生活如常,剩下的是山海寥寞,天地空寂。福建群山环绕,耕地稀少,自然灾害频发,在过去人们不得不越洋出海,打拼生活,对家乡的渴望,对神明的信仰却因此更为浓烈。


很久以前,给周杰伦的《火车叨位去》写过一段评论:“喜欢热闹,喜欢鞭炮,喜欢吹打,乩童的刺球,摇晃的轿子,通红的火炭,旋转的凉伞,其实是因为福建的本底太空寂了,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山和海的颜色在蝉声中越发鲜明,你知道台风又快到来了。南音或者歌仔戏,都有一种带着哀诉的音色,那是内心的声音,当‘闹热’散场,看着一地鞭炮纸,耳边空空的,会比没有‘闹热’还寂寞。”


但福建人依然愿意:在梯田上辛苦劳作,在商海拼搏浮沉,在海外背井离乡务工,甚至与海上的惊涛骇浪以命相搏一整年,只是为了能有钱回家过一个感恩天地的年,一个比往年更精彩光鲜的传统福建年。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编辑:李夏恩 走走


校对:陈荻雁


:

【本文标题和网址】刺球的故事有什么寓意和象征(刺球的故事有什么寓意) www.chun1983.cn/cjxs/122158.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