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丰子恺的笔墨里有故事吗为什么(丰子恺的笔墨里有故事吗)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17 07:20:02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丰子恺的笔墨里有故事吗为什么(丰子恺的笔墨里有故事吗),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3231个字,大小约为59KB,预计浏览完需要34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丰子恺冒险帮助周作人,为何周作人不感激反而恶语相向

“丰君(丰子恺)的画,我向来不甚赞成,形似学竹久梦二,但是浮滑肤浅,不懂‘滑稽’。”1963年,在给某香港作家的信中,周作人对丰子恺极尽挖苦之能事。


其实,周作人早年曾撰文称赞丰子恺的漫画。丰子恺成名,源于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报》的最早推重,而周作人正是该会的精神领袖。周作人不满,皆因丰子恺曾为《儿童杂事诗》配图。


1945年12月,周作人以汉奸罪被逮捕,初被判死刑,后改为15年,羁于南京老虎桥监狱,万分痛苦中,以写《儿童杂事诗》自遣。国民党败退大陆后,周作人重获自由,为解决生活困难,将这批诗卖与《亦报》,《亦报》请丰子恺配漫画后刊载,轰动一时。为周作人的诗配图,丰子恺冒了不小的政治风险,本有帮衬之意,为何周作人不感恩,反而恶语相向?丰子恺究竟怎么惹着周作人了?


​丰子恺自幼好美术,1914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时,李叔同在此任美术教师。李叔同重视西洋素描绘画的严格训练,令丰子恺大开眼界,此后两年,丰子恺几乎放弃了其他所有学科,专攻绘画。1919年夏毕业时,丰子恺因成绩不佳,工作无着落,又不愿回故乡小学任教,便跟着两位学长到上海开美术学校,教西洋画。对这段从教经历,丰子恺自嘲为“卖野人头”(指用假货欺骗别人)。随着大批留日美术生回国,靠劣质翻印品来了解西洋画的丰子恺自觉难再维持。


一次,丰子恺布置学生画静物,以青皮橘子为标本,却触发了他的伤感:“我自己犹似一只半生半熟的橘子,现在带着青皮卖掉,给人家当作习画标本了”。他下决心要当“留洋美术家”。最终,母亲变卖了部分家产,加上岳父资助,1921年春,丰子恺来到日本。


到了日本,丰子恺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西洋画,才发现自己竟差得这么多,而好不容易搞来的那点钱,只够在日本待十个月。丰子恺异常灰心,常常逃课。于迷茫与焦虑中,丰子恺在一家旧书店意外发现了竹久梦二的画集。竹久梦二是一位业余画家,擅长用漫画表达朦胧的伤感,技法洗练,浅白易懂,却别有一番滋味。虽不被主流接纳,却深受普通民众喜爱。丰子恺看后,感到这是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一方面,竹久梦二式的画重在创意,对技法要求不高;另一方面,放弃油彩与画布,转向纸墨,易被东方人接受。


丰子恺原本不太熟悉国画,但清末画家曾衍东给他以启迪。曾衍东一生蹉跎于官场,漂泊困顿,晚年竟以卖画为生。他喜画人物,用笔自由,作品饱含幽默。在中国,曾衍东寂寂无闻,在日本却很有名气。从曾衍东的画中,丰子恺发现,笔墨不必恪守前人定则。


回国后,丰子恺一边教书,一边尝试竹久梦二式的画风。1925年,经朱自清推荐,丰子恺得到《文学周报》主编郑振铎的重视,《文学周报》辟出专栏,定期发表丰子恺的作品。1926年,由丰子恺画插图的俞平伯的诗集《忆》出版,在文化界引起轰动。周作人撰文说:“这种插画在中国也是不常见的……中国有没有这种漫画,我们外行人不能乱说,在我却未曾见到过,因此对于丰君的画不能不感到多大的兴趣了。”文中“多大的兴趣”,即“很大的兴趣”。


​“抗战”爆发后,周作人附逆,舆论哗然,携家南逃的丰子恺还为周作人辩护,认为:“周先生附逆不见得确实,不过因为他是个文人,易受攻击罢了。”


1939年年底,看到丰子恺出版的《漫画阿Q正传》,周作人感到很不满意,认为远不如另一人画的阿Q好,便在媒体上发文批评,说:“丰君的画从前似出于竹久梦二,后来渐益浮滑。”周作人说丰子恺“浮滑”,意指丰子恺知名度提高后,开始卖画,为满足用户需求,不得不在画面上添加他并不擅长的山水,且多设色,与早期相比,此时作品创造力下降,偏向甜俗。周作人的批评有些道理,但文章发在敌占区的媒体上,丰子恺可能没看到。


到了1950年2月,《亦报》发表了周作人的《儿童杂事诗》,署名为“东郭生”,丰子恺此时已甚少作画,碍于旧情,勉力为之配图,但他的配图常背离原诗。比如“荸荠甘蔗一筐盛,梅子樱桃赤间青。更有杨梅夸紫艳,输它娇美水红菱”,丰子恺画的却是豌豆与樱桃,并自配白朴诗句“樱桃豌豆分儿女,草草春风又一年”。再比如“瓜皮满地绿沉沉,桂树中庭有午荫。蹑足低头忙奔走,捉来几许活苍蝇”,诗中明明说的是桂树,他却画成芭蕉。


如事先沟通,这本是小问题,但这个“合作”事先未征求周作人意见,周成名早,长年以文坛领袖自居,此时山穷水尽,对人情冷暖极敏感。《亦报》发表《儿童杂事诗》时,丰子恺配图所占面积大,周作人的诗占面积很小,俨然成了周作人在给丰子恺的画配诗。周作人一直瞧不起丰子恺这类“海派”文人,对此难免耿耿于怀。


1950年后,周作人埋头翻译,全靠每月从人民文学出版社预支的200元稿费生活,因家中开销大,四处哭穷,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预支稿费提到400元,他仍不够用。1962年,他甚至将个人日记作价1800元卖给鲁迅博物馆。而1952年后,丰子恺先后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要职,风光一时。在落差面前,周作人心态有些失衡。


​1961年12月,丰子恺开始翻译《源氏物语》,这是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重点工程。出版社先是交给钱稻孙译,但钱稻孙译得太慢,出版社只好换成丰子恺,却让周作人校记。对于这一安排,周作人当然不服气,在《源氏物语》上,周作人曾下过苦功夫,学了古日语,在他看来,只在日本“游学”十个月的丰子恺没有译此书的资格。拿到丰子恺的译稿后,周作人发现用的是明清小说式的语言,而非文言,立即表示应彻底扔掉,在给某作家的信中,周作人甚至说:“近见丰氏源氏译稿,乃是茶店说书,似尚不明白源氏是什么书也。”


为翻译《源氏物语》,丰子恺曾登门拜访周作人,双方一生中的直接接触似乎只有这一次,但这次拜访也未能消除周作人的偏见。


有趣,有料,有深度




漫画大师丰子恺的“斜杠人生”

120年前的今天,丰子恺出生于浙江石门湾。


提起丰子恺,最先想到的便是一幅幅质朴亲切、生动幽默的“子恺漫画”:一壶热茶,一弯新月,一片山色……丰子恺似乎总能发现生活中最灵动也是最深远的一幕,让观者觉得,能把这场景画出来的人,一定极可爱。


事实上,他确实很可爱,还是一个性情中人,常常读着读着诗,便起意要带家人去诗里说的这个地方看看,于是孩子跟老师请假,长辈放下手中的活,一家人开开心心去旅行了。


丰子恺作品《游春人在车中行》


丰子恺的“任性”可谓贯穿终生,当年“游学”日本十个月,想到时间太短也学不到什么,他索性“逃课”跑去逛展览、听音乐会、泡书店了。而就在这十个月里,丰子恺的内心经历了过山车,先是决定放弃画画,又因为一次偶遇,重拾画笔。也正是这次偶遇,让如今家喻户晓的“子恺漫画”埋下了种子。这便是与竹久梦二的“邂逅”,二人如何“相识”?又有着怎样穿越时空的“重逢”?(想了解更多可点击订阅中读小课《“丰味”人间》


暂不提这些故事,丰子恺的漫画受到竹久梦二作品的启发,这是丰先生自己也表白过的,1934年,他在开明书店写下一篇发表于《绘画与文学》的文章以表这段经历对自己的触动:


“记得二十余岁的时候,我在东京的旧书摊上碰到一册《梦二画集·春之卷》。随手拿起来,从尾至首倒翻过去,看见里面都是寥寥数笔的毛笔sketch(速写)……翻到题目《Classmate》的一页上自然地停止了……这寥寥数笔的一幅小画,不仅以造形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后来我模仿他,曾作一幅同题异材的画。……因为爱读这种画,便留意调查


左:丰子恺作品《小学时代的同学》 右:竹久梦二《classmate》


今年,正值丰子恺诞辰120周年,独立策展人王一竹老师受到委托,策划了丰子恺系列画展,其中在香港这一站,便将竹久梦二的作品从日本竹久梦二纪念馆借展到中国,这期间历经坎坷,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对于王一竹来说,我们比当年的丰子恺幸运,能一次性看到竹久梦二的诸多真迹。


“留日归来,丰子恺托人找到竹久梦二的作品《春之卷》、《夏之卷》等等仔细研读,为何丰子恺会选择取法竹久梦二呢?其实在当时的日本,竹久梦二并不是主流艺术家。当时的主流艺术家分两派,一派是画油画的,一派是对日本画进行改良的。而梦二在当时是属于‘庶人’出身,是一个没有学院背景的‘平民艺术家’。”


左:丰子恺作品《用功》 右:竹久梦二作品《考试》


在王一竹看来,首先可能是在创作材料的选择上,梦二是用毛笔进行创作的,而毛笔则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用毛笔创作出有意境的作品,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向。


丰子恺作品《遥见月华生》《月上柳梢头》


竹久梦二作品《春之卷》


另外,丰子恺曾说 “ 东洋的画趣、西洋的构图还有抒情性 ” 是他喜欢梦二的原因,王一竹分析:


“所谓东洋的‘画趣’,日本著名艺术史学家西槙伟教授指出,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笔致’,也就是‘笔意的别致’。因为日本绘画跟我们中国传统绘画不一样的是,他们的画面追求‘趣味’,和我们绘画中谈的笔墨,在作品的追求上是有所区别的。正是这样的‘有趣’,让丰子恺得到了巨大的启发。从此他的画作就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最大的特色”。


丰子恺作品


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他绘画中的社会问题意识。绘画中笔墨的趣味和抒情性的诗意,再加上社会问题意识,就构成了后来丰子恺绘画作品最大的特色。


丰子恺作品


而这最后一点,尤其体现在对绘画的题材选择上,在丰子恺的作品中,


“取材极为广泛,文人情怀融入到了世俗题材的创作中,‘物’‘景’‘人’不分彼此,乐器、动植物、器皿、风景等皆被视为‘有情生命’而成为画面主体,具有‘灵性’与‘生命力’。竹久梦二的作品则多以人物为主题,这也是二者的区别之一”。


不过,作为策展人的王一竹,在本次系列展览中,更想要展现的是一个立体全面的丰子恺形象:


“丰子恺先生不只是一位漫画大师,他在诸多领域颇有建树,现有研究却不够深入,这也是本次策划本次丰子恺120周年诞辰系列展的一个初衷:唤起大家对丰子恺全新的认识。”


11月9日,适逢丰子恺120年诞辰纪念日。11.8-10日三天,本小课限时免费三天,可免费领取收听


点击试听小课《“丰味”人间》


(本课程片头由“天使童声合唱团”演唱


歌曲选自丰子恺先生执教音乐课程时收集整理的曲目


特此鸣谢)



专栏主讲人


王一竹,“漫画人间——丰子恺的艺术世界”策展人,致力于20世纪中日美术交流史研究。祖籍浙江宁波、出生于广西南宁,书香门第、家学渊源。200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014-2015年于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研修。曾为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研究中心提供展览策划。2018年,在丰子恺诞辰120周年之季,以独立策展人身份策划推出香港、杭州、北京、桐乡的四地五场不同主题和学术侧重的系列纪念展。


订阅课程你将了解到


◎ 丰子恺作品背后的故事,一个少年如何结缘绘画,并将其作为终生事业?


◎ 与竹久梦二前世今生的故事怎样发展?


◎ 国家危亡之际,艺术逃难路上,画家如何用画作表达悲痛?


◎ 作为文学家的、作为翻译家的、作为装帧设计家、作为音乐教育家、作为艺术理论家还有作为“宠娃狂魔”的,不一样的丰子恺。


课程目录


001 漫画大师的“丰味”人间


002 “子恺漫画”的萌芽


003 “斜杠青年”初涉画坛


004 宁当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005《护生画集》:与恩师的生死之约


006 彩蛋


如果你也曾被“子恺漫画”打动,也像画家本人一样着迷于生活中的细节,喜欢给或平淡或烦闷的日子找点乐子,想要认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丰子恺,来中读,跟随策展人王一竹一起品味丰先生的“丰味”人间吧。


点击上图订阅


“丰味”人间


(中读VIP用户可免费领取)


丰子恺先生的长外孙宋菲君也做客三联中读,


和你聊聊丰家的家教与传承。


点击可收听宋菲君“大咖说”


宋菲君: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高级专家会员。丰子恺长外孙。


作为长外孙,宋菲君没有跟随外公的脚步专研文学、艺术,而是做了一辈子物理研究。丰子恺先生十分重视对子女、孙辈的教育,把这种家教的传统叫做“课儿”。直到现在,宋菲君仍旧可以信手拈来地背诵起外公当年教过的诗词……


内容及商务合作请联系:


zhongdu@lifeweek.com.cn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丰味”人间》小课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如何剪破这俗世的网,从苦难中解救快乐

在艺术界有这样一个人既洒脱又有悲悯的人生情味儿,被人称为当代的陶渊明,他用手中的画笔从最平凡朴实的人,事,物中下手画出的那一幅幅漫画幽默风趣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他就是丰子恺。


在《慈悲的滋味》中收录了丰子恺散文58篇,画作59篇。书中从“人间世 ”“山水间”“众生相”三个方向来写丰子恺先生自己心目中的慈悲。朱自清先生曾这么评价丰子恺先生,说他的画中有诗,有幽默,有慈悲的意味;我们仿佛可以深陷其中,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一、人世间:从苦难中解救快乐

1、拿起一把剪刀,剪破这俗世的网


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每当我们想看清某一个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时,总能牵出其他的事物与之相互缠绕,常常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这也就使得我们不能将某一事物从世界中剥离出来,仔细看清。


众生相聚于人世间,人世间的网错综复杂,人们实在难探其究,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这一张杂乱的网中,对于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物,自然是捋不清的。


羡慕那样子的生活,喜欢那一股子的闲适,观察蚂蚁搬家,看那些羸弱生命里迸发出的巨大能量,春日乘船游湖只为感受春风的缓缓温柔,看枝头小心翼翼冒出来的嫩绿,又或者看看书中那些虚幻荒唐的故事让人暂时脱离尘世,欣赏小孩子的不谨惕和猫带来的生趣。这些众生百态是属于我们凡人的人世间


2、在网中获得快乐


丰子恺先生说,他要找一把剪刀,用来剪破世俗这张杂乱无章的网,然后来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道将世间万物牢牢粘结的网真的能剪破吗?这世界的真相又该是如何?就像文中所说丰子恺先生果断选择了艺术和宗教当作这把剪破这俗网的剪刀,追求“真我”找寻自己的柏拉图世界。


艺术和宗教也是丰子恺先生的人生中的两大标签,丰子恺先生自小在音乐、绘画、写作上有不俗的天赋,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后又在父亲以及李叔同的影响下对佛家有了不少造诣。他感悟到佛家的慈悲,将艺术与宗教结合,他的作品总是能引人深思,使他的艺术与其他不同,他的作品富有哲理,用哲学的高度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在文中丰子恺先生这么描述,对于我们无处可躲,无地可藏的事情,我们不要沮丧,不如就勇敢得面对它,为自己穿上坚硬的铠甲。如果我们找不到一块可以栖息的净土,不如就随遇而安。如果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也就只好坦然接受。


我们即处于人世间,就无处可逃,不如就在这张巨大的网中活出我们自己,即便有时那张网会吞噬我们些许快乐,但是我们也不必去急于撇清自己与俗世的关系,多去从事物的本质看事物,或许就会免去不少烦恼,从美好的角度去看世界,世界也会可爱许多,要知道,在可爱美好的人眼里,这个笼罩阴霾的世界,也有彩虹般绚烂的色彩。


二、山水间:人生百味,乐在其中

1、有冬夏的人生,方有滋有味


“夏天不由你不爱云,冬天不由你爱日。在夏天定要你赞颂冬天所诅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诅咒夏天所赞颂的!”若外出归来坐在窗前,翻开一本书,静静的感受阳光的丝丝暖意,才忽然发觉连别说是夏天,就连秋天都已经过去,不觉间初冬已经到来,太阳也不再热辣刺眼,大自然的舒适感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依赖起来,柜子上的电风扇也闲置了一段时间,拿出那个厚厚重重的大棉被,盖在身上也不觉笨重。


丰子恺先生说过人生也有冬夏。我们时常经历着人生的冬夏,高潮低谷迭起,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百味,酸甜苦辣缺一不可,正式我们人中的冬夏拼凑出我们完整的人生。我们在人生的冬夏季里成长起来,即有身处繁华都市,在灯红酒绿中穿梭的雄心,也要有身处农家小院,房前养花,屋后种菜,与爱人共享平凡人生的“闲心“。


你我皆是凡人,丰子恺先生将童年和少年时期比作是人生的夏季,把人生的暮年比作是人生的冬季。丰子恺先生是个非常重视“童心”的人,他用细腻的笔墨认真地去描绘儿童的日常琐事,干净又纯粹,先生称儿童为“全部身心公开的人”。


丰子恺先生自幼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这也使得他十分重视家庭和子女。人生无常,他珍惜每一个和家人相处的日子。丰子恺先生曾说他在这世间,一直没有遇到能肺肝相示的人。他觉得这世间的人们,很难做到彻底真实而纯洁。


2、忽遇大雨,他与旁人不同


在山水间中还有这样的描写,丰子恺先生与友人在山中游玩时忽遇大雨,便一同在山中避雨,友人甚感烦躁,纷纷埋怨这雨下得不是时候,扰乱了游玩的兴致。


而丰子恺却不同,他觉得雨中的风景别有另一番景色,茶越冲越淡,雨越下越大,丰子恺的心情也越来越好。便向对面的人借来一把胡琴弹奏歌曲,旁边的人也纷纷附和着歌唱,这么看来一群人在茫茫的大雨中别有一番情趣。丰子恺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面对人生的一切变化时的选择时展开双翼,而不是为自己附上枷锁。


三、众生相:一花世界,一叶菩提

1、持我信念,左右我心


在人间发生的事,只要哪怕一丝丝希望在,即便我们遭受了天灾人祸的打击,那都只是暂时的困境,总有一天我们能重新站起来。这个道理不管在人身上,国家身上还是在民族身上。


我们要知道,生活和人生都是自己的,唯有自己能左右自己的人生。并且没有人的人生是一蹴而就的,上帝对我们每个人人生的设定都是一条崎岖的路,只要我们不被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打倒,心中怀有希望,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人间之事,众生皆苦,纷纷扰扰错综复杂的大事小事,鸡毛蒜皮的琐事有时也足够让人头疼,此时的我们若心中有信念,便能够勇敢且坚定得向前走下去,要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比赛,无论晋级还是落败,都应该有一份坚定的心和一份不甘落后,敢于拼搏的精神。


2、那些清纯明净的生命


众生相中的第一篇《阿难》,写的是丰子恺先生的一个早产的儿子,还没有睁开眼看看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就走了。先生给他取名为阿难,悲痛得感叹阿难的一生竟如此短暂。


丰子恺先生在文中是说,如果人世间的人们,都能像阿难一样拥有天真明净的生命就好了,只不过能诞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像进入了一个大染缸,颠沛流离,直到生命走到尽头,才始仓皇地逃向生命的故乡。


先生认为,人一旦入了世,身上的天真明净便会笼罩上一层世俗淡淡的阴霾,那种纯真浪漫终究会沾上世间的浑浊。就像最开始的我们身上都有棱有角,但随着年纪的增大,我们的棱角渐渐被抹平,身上的锋芒渐渐得被打磨成圆滑。如果阿难活了下来,是不是也就成了我们如今的模样?就像丰子恺先生所说,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最终都会被时间化解。


四、如何面对人生无常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不取不舍,随之。有句话说人生无常便是无常,我们生活依旧,即便是无常风烈,万法不坚犹如水泡,我们又秀什么灭什么。


有佛说,无常即苦,娑婆世界是被无常支配的苦海,只有追求佛的究竟涅槃,无衰无变的境界,才能究竟离苦得乐!我们的人生也不过是一场不知何时就会谢幕的舞台剧,丰子恺先生在《阿难》那里最真切地领悟:“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


《慈悲的滋味》改变了许许多多的人对丰子恺先生的印象,“人家只晓得丰先生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远出他的漫画之上”。读先生的散文,看他画的漫画,时常让人深陷其中,看人间的欢愉,看人间的悲悯。仿佛世间万物都能从中找到的答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先生悟出来的大道,这样的境界实属难得。


都说世事变迁,我们生活在这个巨大的人世间,意外和明天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其实人生无常才是常态,就像是日出日落,四季变迁,我们不必太过纠结无常带给我们的苦,顺境逆境,即使我们在深渊的泥潭里,混沌的生活中,但是要知道生活不过是一匹素锦,我们的心才是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样子。


丰子恺的故事,折射了那个时代的文人风范

1925年,鲁迅和丰子恺差不多同时翻译完并准备出版日本学者厨川白村(1880—1923)《苦闷的象征》的译作。当时丰子恺在文坛还名不见经传,而鲁迅已经名扬天下,鲁迅担心自己的译本一旦上市会影响丰子恺译本的销售,便向出版社提出缓期发行。


丰子恺看到鲁迅的译本上市后,颇有些难为情,于1927年11月27日经学生介绍前往鲁迅住所拜访。丰子恺不无歉意地说:“早知道您在译,我就不会译了。”而鲁迅的回答是:“哪里,早知道你在译,我也不会译了,其实,这没什么关系的,在日本,一册书有五六种译本也不算多呢。”此事传开后,便成一段文坛佳话。后来,丰子恺曾三次为《阿Q正传》配插图,还陆续出版了《绘画鲁迅小说》等作品,颇有投桃报李之意。


《丰子恺的故事》-p33


这样的文坛佳话在丰子恺广阔而丰沛的一生中还有不少:1914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音乐、绘画,从夏丏尊学国文;1922年自日本考察回来到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1925年成立立达学会,共同参加的人有茅盾、陈望道、叶圣陶、郑振铎、胡愈之等;1927年11月,从弘一法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1943年,丰子恺在五通桥卖画,结识指点李道熙。


《丰子恺的故事》-p43


从丰子恺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不仅可以一窥先生的学识风度,更可以看到他与和他交集的人身上共同折射出来的那个时代的文人风范,让人心驰神往。


“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丰子恺艺术资深研究者吴浩然,因痴迷丰子恺的艺术人生,以丰子恺生平及其思想为主题写下了一部传记文学作品《丰子恺的故事》,书中还配以雅致的插图。对这部作品,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说:“这是我们家真实的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烙印。”


今晚分享给你此书的精彩段落,带你从先生的生平体味那个让人向往的时代。


负笈从师


科举制度废除后,各地纷纷办起了小学堂。于云芝的私塾也得以逐渐改良,后来学堂改组,丰子恺被分到了崇德县立第三高等小学。1914年,“小画家”丰子恺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母亲钟云芳请来沈蕙荪做参谋,开始为他谋划前程。


《丰子恺的故事》-p9


沈蕙荪时任第三高等小学校长,曾参与主考官调阅试卷之事。1913年,崇德县举行学校作文会考,丰子恺的文章曾得到县主考官徐芮荪的赏识,徐芮荪不仅亲自调阅了他的文章,还专程到第三高等小学查看了他平时的作业,此事在当地传为佳话。沈蕙荪也认为丰子恺天资聪慧,是可造之才,便建议他到省城杭州投考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一是师范毕业后可以做教师,且家乡多为新办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师资紧缺。


二是丰子恺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师范学校学费相对低廉,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恰巧,沈校长的儿子沈元也要去杭州考试,钟云芳便拜托沈校长带着丰子恺一同前往。


去杭州投考那天,钟云芳一早起来就为丰子恺打点行装,准备了点心、米糕和粽子,希望儿子马到成功,高中凯旋。丰子恺吃过早饭便和沈家父子一道启程了。


到了杭州后,丰子恺第一次走进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被学校的良好氛围所吸引。这里环境优雅,教学楼巍峨矗立,宽敞明亮;图书馆藏书众多,品种丰富。丰子恺唯恐考试落榜,担心母亲失望,便同时报考了三个学校。不久,学校发榜,丰子恺名列商业学校第一名、师范学校第三名、中等学校第八名。


最后,丰子恺选择了师范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不仅规模宏大,师资力量也相当雄厚。校长经亨颐倡导“人格教育”,传播新文化,吸引了夏丏尊、马叙伦、姜丹书、张宗祥等一大批名师学者来此任教。为充实师资力量,经亨颐还特意让姜丹书从上海请来李叔同。李叔同与其他老师有所不同,极力推行美育教育,认为音乐和绘画课程可以涵养人心,同时特别注重德育。李叔同的想法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推崇,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迎来了艺术教育的春天。


李叔同是天津人,出身富贵,性喜金石,诗书画印皆精。早年在上海发展,后留学日本。在日本编辑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又与好友曾孝谷组织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他是把西洋绘画、音乐、话剧等引进中国的先驱。回国后,应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之聘,在该校任教。


李叔同


李叔同对待学生和蔼可亲,从不打骂。学生犯错,他当时不说,课后单独把学生叫到房间,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地进行开导,学生常被感动得不行。李叔同的个人品格和魅力也使学生钦佩不已。丰子恺曾撰文《我与弘一法师》,专门描述他心目中的李先生:“就人格讲,他当教师不为名利,为当教师而当教师,用全副精力去当教师;就学问讲,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书法金石的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仅能教图画、音乐,还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来教他的图画、音乐。夏丏尊先生曾经说:‘李先生的教师,是有后光的。’像佛菩萨那样有后光,怎不教人崇敬呢?而我崇敬他,更甚于他人。”


在绘画上,李先生教学讲究直接写生,每次画石膏像,他总要自己先画一张,再让大家按照他的方法练习。自从跟随李叔同学习绘画,受到李叔同教学方式“温而厉”的熏陶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丰子恺对图画课表现出极大热忱,他体会到了艺术与数、理、化课程的不同滋味。“在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兴味忽然集中在图画上了。甚至抛弃其他一切课业而专心图画,或托事请假而到西湖上去作风景写生。”


有一次在西湖上写生,他看到同行的老人眼睛生得特别高,脸型很适合作为绘画对象,便竖起铅笔测量老人的五官比例。老人看到丰子恺拿着铅笔对着自己,以为是要把铅笔给他,笑着对他说:“这不是我的东西。”这让丰子恺很是尴尬。


对于丰子恺在绘画上的进步,李叔同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说:“有一晚,我为级长的公事,到李先生房间里去报告。报告毕,我将退出,李先生喊我转来,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对我说:‘你的图画进步快。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人。你以后可以……’”老师的这番话如绵绵春雨般滋润着丰子恺的心,此后他决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


《丰子恺的故事》-p14


东渡日本


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学习奠定了丰子恺一生的艺术道路。1919年夏,五年求学生涯结束后,丰子恺应吴梦非、刘质平之邀一起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并教授西洋画、日语课程。同年冬,与姜丹书、刘质平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美育会,出版会刊《美育》,丰子恺为编辑之一。在这一时期,丰子恺兼任多所学校的美术老师,不过在任教过程中他逐渐感觉到自己的教学方法有些老旧落后甚至破绽百出。


《美育》


随着上海美术事业的发展,留学归国的西洋画家越来越多,宣扬西洋画的机构也逐渐增加。丰子恺从上海的日本书店内购得几册美术杂志,从中窥见了一些最近西洋画界的消息及日本美术界的盛况,发现目前学校使用的教材太过陈腐和狭隘,他时常反思:“……我对自己的信用已渐渐丧失,不敢再在教室中扬眉瞬目而卖野人头了。我懊悔自己冒昧地当了这教师。我在布置静物写生标本的时候,曾为了一只青皮的橘子而起自伤之念,以为我自己犹似一只半生半熟的橘子,现在带着青皮卖掉,给人家当作习画标本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丰子恺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决定去日本留学,了解西洋艺术,成为美术家再归国。


可去日本需要一大笔资金,怎么办呢?所幸丰子恺的想法得到了亲友们的支持。二姐夫周印池开着洋行,生意还不错,他为丰子恺筹集了400元。母亲钟云芳知道儿子有抱负,是做大事、成大才之人,便忍痛卖掉了一宅祖屋。丰家卖祖屋的消息在小镇一经传开,石门湾顿时如炸锅一般。大家认为丰子恺是不肖子孙,把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都败光了。丰子恺听到议论后暗下决心:“将来我一定要在石门湾造一座新屋。”


去日本的资金有了保障,丰子恺便告别母亲和亲友,于1921年早春搭乘“山城丸”号轮船只身去了日本东京。


到达东京后,他开始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一方面在洋画研究会学习绘画,到东亚预备学校进修日文;另一方面大量阅读日本和欧洲的古典文学名著。不过,后来他感觉到自己所带的费用难以维持这样广泛的学习,也觉悟到各种学问的深广,倒不如在东京到处走走看看,呼吸一下这里的艺术空气。于是便打定主意,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展览会、游览名胜古迹及跑图书馆等。


有一次,他在旧书摊上看到一本《梦二画集·春之卷》,被画风深深吸引。他后来回忆说:“寥寥数笔的小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我的眼,又以诗的意味感动我的心……我不再翻看别的画,就出数角钱买了这册旧书,带回寓中仔细阅读。”


《丰子恺的故事》-p58


《梦二画集·春之卷》的


竹久梦二《春之卷》


竹久梦二画人物采用西洋速写技法,画趣极具乡土气息,笔墨简单却饶有诗趣,简直就是无声的诗。丰子恺喜欢竹久梦二画作的意趣:“他的画风,熔东西洋画法于一炉。其构图是西洋的,画趣是东洋的。其形体是西洋的,其笔法是东洋的。他还有一点更大的特色,是画中诗趣的丰富。以前的漫画家,差不多全以诙谐滑稽、讽刺、游戏为主趣。梦二则屏除此种趣味而专写深沉严肃的人生滋味。使人看了感悟人生,引发遐想。”


在日本待了十个月后,丰子恺所带费用基本消耗殆尽,不得不回到国内。丰子恺在日本时,竹久梦二在画坛已渐沉寂,作品集早已绝版,不易购得。归国后他便托好友黄涵秋购得《夏之卷》《秋之卷》《冬之卷》及其他画册。


丰子恺对竹久梦二的画作情有独钟,“因为这种画兼有形象与意义的美的原故,换言之,便是兼有绘画的效果与文学的效果的原故”。他崇尚这种画风的“言简而意繁”,其早期部分画作形式甚至直接取法竹久梦二,临摹痕迹明显。但丰子恺并未完全生活在竹久梦二的影子里,他结合中国的生活现状,描绘自己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取材越发宽广,意境也越发深邃。


丰子恺作品欣赏


十个月的日本生活,称为“留学”太短,称为“旅游”又太长。丰子恺戏称其为“游学”。虽然时间不长,此行的所见所感却使他受益终生,更为他的绘画事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子恺漫画


从日本回国后,丰子恺应老师夏丏尊之邀来到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任教。春晖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白马湖畔,这里依山傍水、钟灵毓秀。特别是春天到来的时候,拂堤杨柳醉春烟,如诗如画,令人陶醉。丰子恺也在自己的住所旁栽了一株杨柳,给住所取名“小杨柳屋”。授课之余,他努力研究艺术理论,并尝试用毛笔作简笔画。


在校务会议上,他无心参与烦琐的议案,对诸位同事慵懒的姿态和会场上的各种人物表情却尤为感兴趣。回到家后,他便根据回忆,用竹久梦二式的笔法把他们一一描绘出来。


丰子恺不仅喜欢竹久梦二的画风,同时也特别钟爱陈师曾的作品。陈师曾家学深厚,才气过人,善诗文、书法、篆刻,尤长于山水画。他的画笔墨精炼,人物形神兼备,富有情趣,是中国新文人画早期的代表人物。丰子恺曾在《我的漫画》一文中说:“我小时候,《太平洋报》上发表陈师曾的小幅简笔画《落日放船好》《独树老夫家》等,寥寥数笔,余趣无穷,给我很深的印象。”


在小杨柳屋,丰子恺起初主要是为春晖中学的校刊《春晖》及其他报纸杂志画插图、题花。后来,他借鉴竹久梦二和陈师曾的画风直译古代诗句,画好后贴在自家门后和墙上。一日,邻居夏丏尊喝了老酒到丰子恺家里,看到了这些小画,很是欣赏,嚷着:“好,再画,再画!”得到了夏老师的赞许,丰子恺信心大增。1924年7月,他创作的古诗新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刊登在《我们的七月》杂志上,立即引起《文学周报》编辑郑振铎的注意。“虽然是疏朗的几笔墨痕,画着一道卷上的芦帘,一个放在廊边的小桌,桌上是一把壶,几个杯,天上是一钩新月。我的情思却被他带到一个诗的仙境,我的心上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美感。”郑振铎被这幅简笔画的意境深深吸引,便托胡愈之向丰子恺约稿,请他为《文学周报》画插图,并在目录中冠上“漫画”的栏名。


丰子恺作品欣赏


不久,郑振铎积极倡议为丰子恺出版画集。他在写给丰子恺的信中说:“你的漫画,我们都极喜欢,可以出一个集子吗?”丰子恺听到此消息,很是兴奋,他急忙回信答复:“我这里还有许多,请你来选择一下。”没过多久,郑振铎便约请叶圣陶、胡愈之一同前往。就这样,丰子恺的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于1925年12月出版了。


《子恺漫画》


画集一经出版即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再版多次。丰子恺也因漫画一举成名天下知,世人称他的画为“子恺漫画”。此后他边编译教科书、写散文随笔,边画漫画。后来又陆续出版了《子恺画集》《儿童生活漫画》《学生漫画》等。


丰子恺在创作上一直在探求自己的艺术语言。画集《子恺漫画》封面所刊《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幅漫画尽管模仿了陈师曾及竹久梦二的画作,但模仿不等于没有创新,他在模仿中加入了新的理念。三位画家的三张画作虽然物象基本一样,意境却不尽相同。“子恺漫画”中不乏此类作品,但丰子恺巧妙勾画人物的动态形象,在人物表情的处理上更注重心理的刻画,某些画的艺术成就甚至超过了竹久梦二和陈师曾。


丰子恺作品欣赏


20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美术界相对低迷,市场上充斥的都是形形色色的美人画和低级庸俗的娱乐图片。中国画仅限于梅兰竹菊、古代山水和人物;西洋画则限于景物、风景和模特,几乎没有描写现实生活、亲近大众的绘画艺术。而“子恺漫画”由于取材新颖别致,画法生动率真,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文艺界的一致好评。俞平伯、朱自清、郑振铎等学者和文学家都推崇不已,均为丰子恺的画集作序题跋。朱自清在序中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俞平伯在跋中这样写道:“所谓‘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


丰子恺绘画时,一只小猫攀上他的肩膀


子恺漫画别具一格,开一代新风。不管是笔墨造诣、构图技巧,还是画中蕴含着的人间情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画坛。


《丰子恺的故事》


著者:吴浩然


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部写给少年儿童的关于丰子恺生平及其思想的传记文学作品。丰子恺是中国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书法家和翻译家。他的作品雍容恬静,广为流传。本书


往期精彩内容


-END-


编辑丨麻酱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788次推送


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购买本书


《慈悲的滋味》:丰子恺如何剪破这俗世的网,从苦难中解救快乐

在艺术界有这样一个人既洒脱又有悲悯的人生情味儿,被人称为当代的陶渊明,他用手中的画笔从最平凡朴实的人,事,物中下手画出的那一幅幅漫画幽默风趣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他就是丰子恺。


在《慈悲的滋味》中收录了丰子恺散文58篇,画作59篇。书中从“人间世 ”“山水间”“众生相”三个方向来写丰子恺先生自己心目中的慈悲。朱自清先生曾这么评价丰子恺先生,说他的画中有诗,有幽默,有慈悲的意味;我们仿佛可以深陷其中,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一、人世间:从苦难中解救快乐

1、拿起一把剪刀,剪破这俗世的网


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每当我们想看清某一个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时,总能牵出其他的事物与之相互缠绕,常常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这也就使得我们不能将某一事物从世界中剥离出来,仔细看清。


众生相聚于人世间,人世间的网错综复杂,人们实在难探其究,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这一张杂乱的网中,对于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物,自然是捋不清的。


羡慕那样子的生活,喜欢那一股子的闲适,观察蚂蚁搬家,看那些羸弱生命里迸发出的巨大能量,春日乘船游湖只为感受春风的缓缓温柔,看枝头小心翼翼冒出来的嫩绿,又或者看看书中那些虚幻荒唐的故事让人暂时脱离尘世,欣赏小孩子的不谨惕和猫带来的生趣。这些众生百态是属于我们凡人的人世间


2、在网中获得快乐


丰子恺先生说,他要找一把剪刀,用来剪破世俗这张杂乱无章的网,然后来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道将世间万物牢牢粘结的网真的能剪破吗?这世界的真相又该是如何?就像文中所说丰子恺先生果断选择了艺术和宗教当作这把剪破这俗网的剪刀,追求“真我”找寻自己的柏拉图世界。


艺术和宗教也是丰子恺先生的人生中的两大标签,丰子恺先生自小在音乐、绘画、写作上有不俗的天赋,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后又在父亲以及李叔同的影响下对佛家有了不少造诣。他感悟到佛家的慈悲,将艺术与宗教结合,他的作品总是能引人深思,使他的艺术与其他不同,他的作品富有哲理,用哲学的高度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在文中丰子恺先生这么描述,对于我们无处可躲,无地可藏的事情,我们不要沮丧,不如就勇敢得面对它,为自己穿上坚硬的铠甲。如果我们找不到一块可以栖息的净土,不如就随遇而安。如果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也就只好坦然接受。


我们即处于人世间,就无处可逃,不如就在这张巨大的网中活出我们自己,即便有时那张网会吞噬我们些许快乐,但是我们也不必去急于撇清自己与俗世的关系,多去从事物的本质看事物,或许就会免去不少烦恼,从美好的角度去看世界,世界也会可爱许多,要知道,在可爱美好的人眼里,这个笼罩阴霾的世界,也有彩虹般绚烂的色彩。


二、山水间:人生百味,乐在其中

1、有冬夏的人生,方有滋有味


“夏天不由你不爱云,冬天不由你爱日。在夏天定要你赞颂冬天所诅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诅咒夏天所赞颂的!”若外出归来坐在窗前,翻开一本书,静静的感受阳光的丝丝暖意,才忽然发觉连别说是夏天,就连秋天都已经过去,不觉间初冬已经到来,太阳也不再热辣刺眼,大自然的舒适感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依赖起来,柜子上的电风扇也闲置了一段时间,拿出那个厚厚重重的大棉被,盖在身上也不觉笨重。


丰子恺先生说过人生也有冬夏。我们时常经历着人生的冬夏,高潮低谷迭起,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百味,酸甜苦辣缺一不可,正式我们人中的冬夏拼凑出我们完整的人生。我们在人生的冬夏季里成长起来,即有身处繁华都市,在灯红酒绿中穿梭的雄心,也要有身处农家小院,房前养花,屋后种菜,与爱人共享平凡人生的“闲心“。


你我皆是凡人,丰子恺先生将童年和少年时期比作是人生的夏季,把人生的暮年比作是人生的冬季。丰子恺先生是个非常重视“童心”的人,他用细腻的笔墨认真地去描绘儿童的日常琐事,干净又纯粹,先生称儿童为“全部身心公开的人”。


丰子恺先生自幼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这也使得他十分重视家庭和子女。人生无常,他珍惜每一个和家人相处的日子。丰子恺先生曾说他在这世间,一直没有遇到能肺肝相示的人。他觉得这世间的人们,很难做到彻底真实而纯洁。


2、忽遇大雨,他与旁人不同


在山水间中还有这样的描写,丰子恺先生与友人在山中游玩时忽遇大雨,便一同在山中避雨,友人甚感烦躁,纷纷埋怨这雨下得不是时候,扰乱了游玩的兴致。


而丰子恺却不同,他觉得雨中的风景别有另一番景色,茶越冲越淡,雨越下越大,丰子恺的心情也越来越好。便向对面的人借来一把胡琴弹奏歌曲,旁边的人也纷纷附和着歌唱,这么看来一群人在茫茫的大雨中别有一番情趣。丰子恺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面对人生的一切变化时的选择时展开双翼,而不是为自己附上枷锁。


三、众生相:一花世界,一叶菩提

1、持我信念,左右我心


在人间发生的事,只要哪怕一丝丝希望在,即便我们遭受了天灾人祸的打击,那都只是暂时的困境,总有一天我们能重新站起来。这个道理不管在人身上,国家身上还是在民族身上。


我们要知道,生活和人生都是自己的,唯有自己能左右自己的人生。并且没有人的人生是一蹴而就的,上帝对我们每个人人生的设定都是一条崎岖的路,只要我们不被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打倒,心中怀有希望,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人间之事,众生皆苦,纷纷扰扰错综复杂的大事小事,鸡毛蒜皮的琐事有时也足够让人头疼,此时的我们若心中有信念,便能够勇敢且坚定得向前走下去,要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比赛,无论晋级还是落败,都应该有一份坚定的心和一份不甘落后,敢于拼搏的精神。


2、那些清纯明净的生命


众生相中的第一篇《阿难》,写的是丰子恺先生的一个早产的儿子,还没有睁开眼看看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就走了。先生给他取名为阿难,悲痛得感叹阿难的一生竟如此短暂。


丰子恺先生在文中是说,如果人世间的人们,都能像阿难一样拥有天真明净的生命就好了,只不过能诞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像进入了一个大染缸,颠沛流离,直到生命走到尽头,才始仓皇地逃向生命的故乡。


先生认为,人一旦入了世,身上的天真明净便会笼罩上一层世俗淡淡的阴霾,那种纯真浪漫终究会沾上世间的浑浊。就像最开始的我们身上都有棱有角,但随着年纪的增大,我们的棱角渐渐被抹平,身上的锋芒渐渐得被打磨成圆滑。如果阿难活了下来,是不是也就成了我们如今的模样?就像丰子恺先生所说,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最终都会被时间化解。


四、如何面对人生无常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不取不舍,随之。有句话说人生无常便是无常,我们生活依旧,即便是无常风烈,万法不坚犹如水泡,我们又秀什么灭什么。


有佛说,无常即苦,娑婆世界是被无常支配的苦海,只有追求佛的究竟涅槃,无衰无变的境界,才能究竟离苦得乐!我们的人生也不过是一场不知何时就会谢幕的舞台剧,丰子恺先生在《阿难》那里最真切地领悟:“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


《慈悲的滋味》改变了许许多多的人对丰子恺先生的印象,“人家只晓得丰先生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远出他的漫画之上”。读先生的散文,看他画的漫画,时常让人深陷其中,看人间的欢愉,看人间的悲悯。仿佛世间万物都能从中找到的答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先生悟出来的大道,这样的境界实属难得。


都说世事变迁,我们生活在这个巨大的人世间,意外和明天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其实人生无常才是常态,就像是日出日落,四季变迁,我们不必太过纠结无常带给我们的苦,顺境逆境,即使我们在深渊的泥潭里,混沌的生活中,但是要知道生活不过是一匹素锦,我们的心才是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样子。


在艺术界有这样一个人既洒脱又有悲悯的人生情味儿,被人称为当代的陶渊明,他用手中的画笔从最平凡朴实的人,事,物中下手画出的那一幅幅漫画幽默风趣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人生哲理,他就是丰子恺。


在《慈悲的滋味》中收录了丰子恺散文58篇,画作59篇。书中从“人间世 ”“山水间”“众生相”三个方向来写丰子恺先生自己心目中的慈悲。朱自清先生曾这么评价丰子恺先生,说他的画中有诗,有幽默,有慈悲的意味;我们仿佛可以深陷其中,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


一、人世间:从苦难中解救快乐

1、拿起一把剪刀,剪破这俗世的网


我仿佛看见这世间有一个极大而极复杂的网,大大小小的一切事物,都被牢结在这网中。“每当我们想看清某一个事物的真相和本质时,总能牵出其他的事物与之相互缠绕,常常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感觉,这也就使得我们不能将某一事物从世界中剥离出来,仔细看清。


众生相聚于人世间,人世间的网错综复杂,人们实在难探其究,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在这一张杂乱的网中,对于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物,自然是捋不清的。


羡慕那样子的生活,喜欢那一股子的闲适,观察蚂蚁搬家,看那些羸弱生命里迸发出的巨大能量,春日乘船游湖只为感受春风的缓缓温柔,看枝头小心翼翼冒出来的嫩绿,又或者看看书中那些虚幻荒唐的故事让人暂时脱离尘世,欣赏小孩子的不谨惕和猫带来的生趣。这些众生百态是属于我们凡人的人世间


2、在网中获得快乐


丰子恺先生说,他要找一把剪刀,用来剪破世俗这张杂乱无章的网,然后来认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道将世间万物牢牢粘结的网真的能剪破吗?这世界的真相又该是如何?就像文中所说丰子恺先生果断选择了艺术和宗教当作这把剪破这俗网的剪刀,追求“真我”找寻自己的柏拉图世界。


艺术和宗教也是丰子恺先生的人生中的两大标签,丰子恺先生自小在音乐、绘画、写作上有不俗的天赋,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后又在父亲以及李叔同的影响下对佛家有了不少造诣。他感悟到佛家的慈悲,将艺术与宗教结合,他的作品总是能引人深思,使他的艺术与其他不同,他的作品富有哲理,用哲学的高度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在文中丰子恺先生这么描述,对于我们无处可躲,无地可藏的事情,我们不要沮丧,不如就勇敢得面对它,为自己穿上坚硬的铠甲。如果我们找不到一块可以栖息的净土,不如就随遇而安。如果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也就只好坦然接受。


我们即处于人世间,就无处可逃,不如就在这张巨大的网中活出我们自己,即便有时那张网会吞噬我们些许快乐,但是我们也不必去急于撇清自己与俗世的关系,多去从事物的本质看事物,或许就会免去不少烦恼,从美好的角度去看世界,世界也会可爱许多,要知道,在可爱美好的人眼里,这个笼罩阴霾的世界,也有彩虹般绚烂的色彩。


二、山水间:人生百味,乐在其中

1、有冬夏的人生,方有滋有味


“夏天不由你不爱云,冬天不由你爱日。在夏天定要你赞颂冬天所诅咒的,在冬天定要你诅咒夏天所赞颂的!”若外出归来坐在窗前,翻开一本书,静静的感受阳光的丝丝暖意,才忽然发觉连别说是夏天,就连秋天都已经过去,不觉间初冬已经到来,太阳也不再热辣刺眼,大自然的舒适感扑面而来,让人不自觉依赖起来,柜子上的电风扇也闲置了一段时间,拿出那个厚厚重重的大棉被,盖在身上也不觉笨重。


丰子恺先生说过人生也有冬夏。我们时常经历着人生的冬夏,高潮低谷迭起,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人生百味,酸甜苦辣缺一不可,正式我们人中的冬夏拼凑出我们完整的人生。我们在人生的冬夏季里成长起来,即有身处繁华都市,在灯红酒绿中穿梭的雄心,也要有身处农家小院,房前养花,屋后种菜,与爱人共享平凡人生的“闲心“。


你我皆是凡人,丰子恺先生将童年和少年时期比作是人生的夏季,把人生的暮年比作是人生的冬季。丰子恺先生是个非常重视“童心”的人,他用细腻的笔墨认真地去描绘儿童的日常琐事,干净又纯粹,先生称儿童为“全部身心公开的人”。


丰子恺先生自幼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这也使得他十分重视家庭和子女。人生无常,他珍惜每一个和家人相处的日子。丰子恺先生曾说他在这世间,一直没有遇到能肺肝相示的人。他觉得这世间的人们,很难做到彻底真实而纯洁。


2、忽遇大雨,他与旁人不同


在山水间中还有这样的描写,丰子恺先生与友人在山中游玩时忽遇大雨,便一同在山中避雨,友人甚感烦躁,纷纷埋怨这雨下得不是时候,扰乱了游玩的兴致。


而丰子恺却不同,他觉得雨中的风景别有另一番景色,茶越冲越淡,雨越下越大,丰子恺的心情也越来越好。便向对面的人借来一把胡琴弹奏歌曲,旁边的人也纷纷附和着歌唱,这么看来一群人在茫茫的大雨中别有一番情趣。丰子恺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面对人生的一切变化时的选择时展开双翼,而不是为自己附上枷锁。


三、众生相:一花世界,一叶菩提

1、持我信念,左右我心


在人间发生的事,只要哪怕一丝丝希望在,即便我们遭受了天灾人祸的打击,那都只是暂时的困境,总有一天我们能重新站起来。这个道理不管在人身上,国家身上还是在民族身上。


我们要知道,生活和人生都是自己的,唯有自己能左右自己的人生。并且没有人的人生是一蹴而就的,上帝对我们每个人人生的设定都是一条崎岖的路,只要我们不被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打倒,心中怀有希望,总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


人间之事,众生皆苦,纷纷扰扰错综复杂的大事小事,鸡毛蒜皮的琐事有时也足够让人头疼,此时的我们若心中有信念,便能够勇敢且坚定得向前走下去,要知道人生不过是一场比赛,无论晋级还是落败,都应该有一份坚定的心和一份不甘落后,敢于拼搏的精神。


2、那些清纯明净的生命


众生相中的第一篇《阿难》,写的是丰子恺先生的一个早产的儿子,还没有睁开眼看看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就走了。先生给他取名为阿难,悲痛得感叹阿难的一生竟如此短暂。


丰子恺先生在文中是说,如果人世间的人们,都能像阿难一样拥有天真明净的生命就好了,只不过能诞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像进入了一个大染缸,颠沛流离,直到生命走到尽头,才始仓皇地逃向生命的故乡。


先生认为,人一旦入了世,身上的天真明净便会笼罩上一层世俗淡淡的阴霾,那种纯真浪漫终究会沾上世间的浑浊。就像最开始的我们身上都有棱有角,但随着年纪的增大,我们的棱角渐渐被抹平,身上的锋芒渐渐得被打磨成圆滑。如果阿难活了下来,是不是也就成了我们如今的模样?就像丰子恺先生所说,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最终都会被时间化解。


四、如何面对人生无常

人生最好的状态是不取不舍,随之。有句话说人生无常便是无常,我们生活依旧,即便是无常风烈,万法不坚犹如水泡,我们又秀什么灭什么。


有佛说,无常即苦,娑婆世界是被无常支配的苦海,只有追求佛的究竟涅槃,无衰无变的境界,才能究竟离苦得乐!我们的人生也不过是一场不知何时就会谢幕的舞台剧,丰子恺先生在《阿难》那里最真切地领悟:“我在你的一跳中,瞥见一切的人生了”。


《慈悲的滋味》改变了许许多多的人对丰子恺先生的印象,“人家只晓得丰先生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远出他的漫画之上”。读先生的散文,看他画的漫画,时常让人深陷其中,看人间的欢愉,看人间的悲悯。仿佛世间万物都能从中找到的答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先生悟出来的大道,这样的境界实属难得。


都说世事变迁,我们生活在这个巨大的人世间,意外和明天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其实人生无常才是常态,就像是日出日落,四季变迁,我们不必太过纠结无常带给我们的苦,顺境逆境,即使我们在深渊的泥潭里,混沌的生活中,但是要知道生活不过是一匹素锦,我们的心才是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样子。


:

【本文标题和网址】丰子恺的笔墨里有故事吗为什么(丰子恺的笔墨里有故事吗) www.chun1983.cn/cjxs/122080.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