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992个字,大小约为27KB,预计浏览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生活中,有些人虽然看的见却选择闭上眼睛;虽然听的见却将耳朵堵上;虽然能说话,却时常用沉默代替。他们兀自怅惘,因为未曾失去而不懂珍惜,也不会尽全力热爱生活。与之相比,患有聋、哑、盲症的残障人士,他们的世界,是真的被关上一扇甚至几扇大门。
聋哑盲人士的世界,或失去最有活力的刺激
他们,应该得到更多尊重与理解;社会,应当赋予他们更多关怀。而被用以改变生活的科技(包括VR、AR等),也应该在这方面,体现出社会的包容性。正如,木桶原理我们都能理解。同理,一个城市、国家、社会的发展水平与文明程度,往往能在残障人士的生存状况上,得到最直观的体现。
今日,小编主要带大家了解的就是,人们赋予VR、AR等新技术的一种“关怀、包容”的生命力。
此前,小编曾简单向大家提及过一些,用VR、AR技术为残障人士带来便利的例子。比如,SteamVR Input输入系统,允许使用者调整游戏的控制方案,以适配左撇子用户、残疾用户;电商巨头eBay,用头部运动控制iPhone X屏幕进行购物,适用范围覆盖到残障人士;VR触觉手套为盲人和视障人士,提供精确的3D对象感知等。
而今日,小编将从多个方面细说,VR、AR 人文关怀这一方面的“可作为”。
听喜爱的音乐是一种简单的幸福,还能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如果,能亲临爱豆的现场演唱会,那就更美轮美奂了。而这一切,谁说注定与聋哑盲人士无缘呢?
尽管,《Beat Saber》风靡全球,但对于聋哑VR粉丝来说,自己似乎与这一国民性VR音游始终隔着一条鸿沟。不过,游戏开发商Beat Games正在解决这一问题。
上月,在伦敦举行的一次活动中,Beat Games宣布已与音频技术厂商Subpac达成合作,将《Beat Saber》带入听力障碍用户群中。作为 Beat Games的开发人员之一兼音乐作曲家,Jaroslav Jerry Beck对失聪问题比较关注,并曾指出“失去听力,并不是音乐爱好者的终结”。
在双方的本次合作中,Subpac提供类似背包的低音炮。可以让玩家听到的声音转换为高保真的震动——感觉到增强的声音波动,穿行于身体。也即确保玩家即使不通过屏幕,也能用身体感受到音乐节拍。想象一下:用“皮肤”收听演唱会,让身体成为“乐器”——音乐通过其播放,好像活在琴弦之中。
在伦敦的这次活动中,聋人舞蹈家Chris Fonseca和Troi Lee、“Deaf Rave”创始人以及成员Matthew Taylor等人,对Beat Games带来的现场体验反馈很积极。Troi Lee表示:“这一想法,带来包容性方面的新可能性。比如让失去声音的聋哑人,听喜爱的音乐享受简单的幸福,从中得到鼓舞和力量,甚至不再与演唱会无缘。”
不过,不得不说,约350美元的价格,或许会令不少人望而却步。
Performance Without Bars是一个专门为残疾音乐家,提供数字音乐界面的开发团队。目前,其已经开始采用VR技术作为开发项目的一部分,以帮助那些因受身体残疾影响,而无法操作传统乐器的音乐家。
基于《EXA:The Infinite Instrument》(EXA:无限乐器)的VR应用程序,由电子工程师、声音艺术研究人员、计算机科学家、沉浸式内容设计师,以及独奏家乐团组成的这一团队,正构建旨在适应特定残疾的独特音频接口。并且,与慈善组织Drake Music NI进行合作,开始为残疾人表演团队,创建一系列基于VR的音乐界面。
借助这一应用,有脑瘫音乐家成功演奏VR乐器;有盲人音乐家的单簧管技艺,得到练习、提升。据了解,《EXA:The Infinite Instrument》支持录制、演奏原创音乐、分享音乐制作会话、共享乐器等。不过,这一应用需在Steam VR上花费约15美元购买。
VR不仅能帮助残障人士感知世界、学习技能,还能用于记录他们的努力、传递他们的力量。
360度歌舞片《Together as One》已于2018年10月,免费登陆Oculus Video,支持Oculus Rift、Oculus Go和Gear VR。影片中的舞者,包括双腿残疾者、聋人、盲人和智障人士,以及患有隐性残疾的人士。
舞蹈,让他们将想象化作现实,让他们身体上的差异消失于无形,让他们打破障碍找到灵魂的共鸣。而他们相遇、挣扎、挑战极限、找到共鸣的过程中,所迸发出的力量,通过VR记录下来,让更多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得到鼓舞。也让“舞蹈就是舞蹈,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位舞者”的这种精神意念,更好地被传达。
除音乐、舞蹈等文艺方面,VR、AR技术在帮助残障人士日常学习与交流方面,也大有可为。
VR还可帮助视力障碍人士,改善视力。
据了解,黄斑变性,可分成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少年黄斑变性两种。前者又称老年黄斑变性,因为其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并且大多发生于45岁以上,是当前中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疾病。患者通常容易产生视觉模糊,或视场中心看不到任何影像;从而导致难以进行阅读、行走、驾车等活动。
而医疗保健公司IrisVision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包含VR头显和智能手机。其中,手机能够录制各用户周围的环境,并在其仍然可见的外围视觉进行实时显示。用户可按需放大图像,让大脑不会在视觉中心感知到盲点。此外,IrisVision开发的软件能够自动聚焦,可自由切换近景或远景,无需手动调整放大倍率。
据称,在对30名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研究后,该方案被证明能将患者的视力提高至0.6-0.7。也即可帮助视力障碍人士,完成正常阅读等一系列任务。据悉,目前,美国各地已有80家眼科中心,使用IrisVision技术。而该公司将继续优化软件,以支持其他视力障碍患者使用。
实际上,全球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况是,手语的推广与普及远远不够。聋哑人与健听人之间的交流障碍一直比较大。而为解决这一问题,纽约大学计算机系的三名学生,联合开发了《ARSL》应用。利用计算机视觉和AR技术,《ARSL》能够帮助用户,通过智能手机摄像头捕捉手语,并将其实时翻译成相应的语音。反之,同样可以将口语翻译成手语。
手语翻译方面,除纽约大学外,根据2018年3月的一份专利显示,Magic Leap也计划在其AR头显中增加文本翻译系统,可对手语进行翻译,为听力、语言障碍者提供有效交流。
另外,意大利初创公司Limix开发的Talking Hands手套,也支持记录手部动作、将其转换为文字,并转发至手机,再通过语音合成器进行播放。从而帮助大多数聋障人士,解决其所面临的通信障碍问题。据了解,该设备目前支持ASL(美国手语)、BSL(英国手语)、CSL(中国手语)等。值得一提的是,Talking Hands同时能与AR系统进行交互,可用于员工培训。
Pick一下:VR、AR
还能为残障人士带来什么?
除上述具体案例外,VR、AR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还能为残障人士带来诸多其他便利。以下为小编整理的部分用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或许这就是科技的魅力所在吧。不过,尽管VR在帮助残障人士方面有诸多的可能性,但目前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建更多残障人士能无障碍参与进VR的工具或应用,以及不局限医疗方面的各类VR解决方案,让VR、AR技术,绽放出一种更具关怀、包容的“生命力”。
本文属VRPinea原创稿件,转载请洽:brand@vrpinea.com
20年前,26岁的何蓉想不到她浑身是病的儿子竟能长成大小伙儿。她更不敢想,自己有一天会因儿子拉的一手好二胡接受一拨拨媒体采访。她只说自己像个陀螺,被生活这根鞭子,抽着转了20年。
“人家都说我生了个病娃娃、金娃娃”
1月18日下午2时许,在张凯奕就读的西安文理学院,因陪读而应聘成为该校一女生宿舍宿管员的何蓉和记者一同听儿子演奏。
一曲悠扬的《流浪者之歌》和半曲欢快的《赛马》后,众人一片喝彩,何蓉却毫不客气地说:“两个音准有问题”。见儿子有些不好意思,她才回话说:“我陪练练出来了,啥问题都听得出来。”
何蓉,46岁,个儿不高、偏胖,说起话来思路清晰,十分理性。她感慨说,这20年,生活可一点儿没有善待她,她能做的只是面对和坚持。
1999年1月,何蓉早产生下儿子张凯奕,孩子刚生下就被放进保温箱,还被诊断患有“脑瘫”。4个月后,雪上加霜,儿子又被诊断为先天性视力障碍,双眼视力都仅有0.05左右。
“身边的亲戚包括婆婆都劝我把孩子放到福利院门口自求福祸,可我总舍不得这条我生下来的命,总想着连我这至亲都不要他了,谁还在乎。可正是这坚持,让我生了个‘病娃娃’、‘金娃娃’(就是娃花钱多的意思)的传言满天飞,让我这20年走得太辛苦。但再难,听听儿子的呼吸就好了,看着儿子可爱的脸庞,我就觉得有希望。”
经医生提醒发现儿子有音乐天赋
病孩的出生让何蓉和丈夫产生嫌隙。2000年,何蓉抱着儿子离开婆家,独自抚养,2003年她与丈夫离婚。
当时何蓉是加油站的加油员,工作忙,她不得不给儿子找了家全托照料中心,她还专门叮嘱园长,只用管吃和注意安全,学不会不要紧。
当时何蓉最关心的就是治好儿子的眼睛。“从儿子5岁植入人工晶体到8岁前,我通过各种方法想改善他的视力。抱在怀里时,还用自学的按摩手法按摩穴位,尤其以刺激神经发育为主。”何蓉说,“当时我一个月也就600多元工资,每月花4000元钱给孩子治疗,所幸医院了解情况后给我们减免了医药费。最穷时,我身上只剩下1.2元,经常向单位要求预支工资。没有钱,就只能常常到书店蹭书学习一些治疗的知识。”
7岁时,儿子的视力治疗停滞不前,眼科医生建议放弃,又随口说“这孩子乐感不错,看病时嘴里都哼着小曲,不如学个一技之长去。”
何蓉说:“至今,我都感谢医生这句点醒。”
何蓉听从医生的建议,安排儿子从电子琴练起。“娃因视力不好,看谱子吃亏。一开始比别人慢很多拍,到后来将谱子烂熟于心,弹成全培训班第一。但我考虑电子琴、钢琴总要看谱太费眼,就让他改学了二胡。”
学乐器后儿子“灵醒”了
据何蓉说,她渐渐发现儿子灵醒了,当时儿子已经上小学了,但交的都是白卷。8岁时,儿子开始能分清以前总分不清的左右,还能记住路。她带着儿子到医院测了智力,得分是92分。“我当时哭了。”何蓉抿着嘴,像是硬要把已夺眶而出的眼泪憋回去一样。
孩子的脑瘫逐渐恢复后,何蓉一直坚持让他学习乐器。“不管他哪个班,我都是雷打不动地陪练,甚至还用相机录下老师上课的视频,自己观摩学习,记下老师拉琴的手势,好帮着孩子练习。”除了这些看似专业的陪练外,何蓉觉得她最重要的是帮孩子养成坚持的习惯。“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情况,儿子每天都保证中午练琴一小时,下午练琴一小时。报的课外班,不管刮风下雨,即使推着自行车也要把他送去上课。”
从初中开始,除了视力较差,张凯奕开始和正常的孩子没什么差别。高中时他选择理科,文科更费眼是一个重要原因。2018年,他以理科艺术生的身份被西安文理学院民族乐器演奏专业录取。
张凯奕的小学班主任肖老师说:“这孩子从二年级开始,就已经比班里一些孩子考得要好了。而且很乖,很认真,还有音乐天赋,没有他的残疾证,我都不相信他竟然患过病。但他也从未因此自卑,一直很乐观,也很务实。他能有今天的成绩都是他和他的妈妈一起努力得来的。”
儿子成了老师口中的“琴魔”
华商报记者采访时,张凯奕一直安静地坐在一旁,听妈妈讲过去的事。
被问到对未来的打算,张凯奕说,他打算最低先当个老师然后教教学生,如果能进乐队的话也是可以的,然后就是写写曲子。
问他想给妈妈做些什么,他稍显害羞地说:“我知道我妈有多不容易。我至今都记得,我妈因为我私自拿了她放在桌上的50元钱买了玩具,气愤地将我的小手在打了50下,打到手背肿起,她自责流泪的样子。”
但停顿了一下,他说还是讲一件让妈妈开心的事儿吧。“琴房是我现在最爱的地方,我陶醉在音乐中,就忘记了时间,甚至出现过在琴房练得太晚而被锁在教室的情况,还被老师戏称为‘琴魔’。”张凯奕笑着说,“我知道我妈爱听这种事儿。特意再讲一遍。”
果然,一旁的何蓉笑得很开心。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实习生 毕少凤
编辑:王翠萍
中山残障儿童“六一”节目哪个最让你感动 ?(可多选) 开场舞《上学啦!》 星星班表演《彩色的纱巾》 芒果班表演舞蹈《鲨鱼宝宝》 星星班小朋友和父母一起表演《亲子时装秀》 考拉班表演舞蹈《欢乐水果》 花朵班表演《幸福拍手歌》 有只蚊舞蹈工作室表演健身舞串烧 青草班带来乐器表演《大鼓小鼓》 柠檬班表演舞蹈《咖喱咖喱》 提交
亮闪闪的夏威夷草裙,穿着梦想职业服装的亲自服装秀,还有节奏不太整齐的大鼓小鼓乐器表演……总共十余个节目表演,5月30日,中山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举办“缤纷童年,快乐成长”庆六一文艺汇演,当天,学校正式获批挂牌“中山市特殊幼儿园”。
表演现场节日气氛浓厚,听障组、脑瘫组、自闭症组等全部残障小朋友都积极参与了文艺活动,这是孩子们为儿童节精心编排的节目,虽然不能做到动作整齐划一,还有一些精力不集中,然而,当天站在台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是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听障组柠檬班的孩子为了他们的舞蹈《咖喱咖喱》整整准备了一个多月,孩子们牺牲了不少康复训练之余的玩耍时间,为了舞蹈顺利演出尽心尽力。此外,脑瘫组也费了很大力气准备节目,在班主任王德娜看来,残障儿童的演出更大程度是一种自我实现,“动作和发音的标准性都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台上勇敢地表达自己。”
教养学校老师们的开场舞蹈《上学啦!》带动了全场的气氛,孩子们也被节日欢快的氛围感染。一起来看看可爱的“小鲨鱼”、“小水果”们吧,为你支持的孩子们加加油~
1.开场舞:《上学啦!》
舞蹈表演者是一群青春活泼的中山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教师,老师们为残障儿童的康复和融合教育付出了宝贵的青春时光,然而,他们和孩子们在一起时,永远都充满朝气。
2.自闭症组星星班小朋友表演《彩色的纱巾》
该节目使用奥尔夫乐器演奏并有女生伴舞。奥尔夫音乐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不仅能让孩子们学习音乐,而且对他们的语言、模仿、创造等能力有启智性效果。
3.听障组芒果班小朋友表演舞蹈《鲨鱼宝宝》
一群鲨鱼宝宝游过来啦~~《鲨鱼宝宝》来自一段“网红”儿童舞蹈视频,节奏欢快动作简单易学,听障组芒果班的孩子大多2~4岁儿童,非常适合这样的舞蹈,是不是萌萌哒
4.自闭症组星星班小朋友和父母一起表演《亲子时装秀》
“小小的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当老师、当医生、当警察、当消防员,甚至还幻想着有一天可以穿越时光回到古都生活,我想,只要我们有梦想,敢追求,一定会离它越来越近。”
5.智障组考拉班小朋友为大家带来舞蹈《欢乐水果》
童年的生活就像酸酸甜甜的水果,尤其对于残障儿童来说,生活中虽然会遇到一些不顺心与坎坷,但他们拥有着爸爸妈妈和老师的爱与陪伴,同样有着幸福甜蜜的童年时光。
6.由脑瘫组花朵班的小朋友带来《幸福拍手歌》
“六一”属于花儿与少年们,花朵班的孩子们将自己打扮成小汽车,在老师们的帮助下顺利完成表演。
7.有只蚊舞蹈工作室的小哥哥小姐姐也来到了学校,为孩子们表演健身舞串烧
8.脑瘫组青草班的孩子带来乐器表演《大鼓小鼓》
欢快的鼓点,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节奏的魅力,舞台的气氛也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9.听障组柠檬班儿童带来舞蹈《咖喱咖喱》
跟随柠檬班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异国风情,在可爱的草裙舞表演中,幻想一下此刻正走在沙滩上,听一听海浪的声音……
“缤纷童年,快乐成长”庆六一文艺汇演也受到了残联的高度重视,对于肢体残障儿童来说一台好的轮椅就像是一双带领他们飞向光明的翅膀,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了“阳光伴我行”集善明门儿童轮椅项目。演出现场,中山市残联领导代表爱心人士向有需要的特殊儿童移交轮椅。
残障孩子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在这个“六一”儿童节,他们是舞台C位的小明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100%的希望。演出最后,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老师代表共同登台,以放飞气球的形式圆满结束汇演,气球缓缓上升,孩子们也放飞了无忧无虑的童心。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郎慧
【图片】中山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供图
【
【
当一个人的情感在心里被触动时,就会用言语进行表达,当言语无法表达内心感受时,就会通过歌唱跳舞来表达,如高兴时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时会随意哼几句小调,兴奋时会忍不住跳跃转圈。反之亦然,音乐舞蹈也能影响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变化。如经典的法国音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电影一开始就展示了一群不被看好的“差生”,但通过音乐老师的教学,他们爱上音乐、心灵得到慰藉,也变得更加热爱生活。
音乐给人的愉悦感不是简单、直接的生理快感,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技能的同时获得“美”的体验和“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当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得到纾解时,内心会更加平和,情绪更加稳定。音乐是一种能直击心灵的语言,如今也被应用于医疗领域,音乐治疗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认证为一种有临床证据支持的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康复领域也广为应用。
认识音乐治疗师:
音乐治疗是以临床和证据为基础 (clinical & evidence based)的通过音乐干预的使用,在治疗关系中,由音乐治疗师来实现来访者个性化的治疗目标。音乐治疗在发达国家已经被作为一种促进人身心健康的治疗技术使用。
音乐治疗的适应症
行为障碍(自我中心、攻击他人)、情绪困扰(易躁易怒、焦虑、抑郁、强迫思维等)、性格问题(偏执强迫、胆小孤僻)、肢体障碍、学习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语迟、表达不流畅)、发展障碍,孤独谱系障碍(自闭症、阿斯伯格等)、注意力与多动障碍、脑瘫。
通过“身体互动,感知音乐”的方式,让儿童随心所欲地触摸乐器发声,体验音乐节奏带来的愉悦,更能准确的表达儿童自身的情绪变化,突破特殊儿童接触性防御,锻炼儿童社交与身体协调性。多种类型的演奏互动,让孩子体验在沉浸式的环境中演奏,互动。系统可即兴进行音乐演奏,以演奏虚拟乐器的形式达到康复教育的目标。同时还能让孩子在旋律的配合下,运用音乐游戏的方式,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增加肢体互动,建立孩子与他人的情感联系。
音乐在特殊儿童教育的运用,使得原来单调、枯燥的训练课变得生动有趣,教学效果倍增,提高了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互动型的音乐游戏还能陶冶性情,促使特殊儿童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早日回归主流社会。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7-15 20:02
近日,网上有个乐队唱的《少年》很火。他们表演的版本,您只要听过,肯定印象深刻。这个乐队组合叫做clothes,中文意思“衣服”,谐音“一福”,指的是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组合中的7个人,穿淡蓝色衣服的是两位康复老师,其他五位是市一福院的孤残青年。像吉他手赵建新,智力三级;键盘手王玲高位截瘫。
负责和声的叶季青,智力四级,小时候患过脑瘫,认字不多;因为平时就爱唱歌,所以成了乐队的“灵魂歌手”。领唱的王文婧是康复组老师,也是这个乐队的发起人。一年前,王文婧从会计岗位转岗到康复组,发现这些孤残青年有的会乐器、有的嗓音好,与其大伙单打独斗,不如组一个乐队。
不过,乐队大多数的成员智力仅仅相当于小孩水平,教学成了一件难事。大伙的学习就像蜗牛爬行,普通人越学越好,而他们反复训练后,还有可能倒退。
虽然一年才学会一首歌,但大家都有个梦想,就是希望走上更大的舞台。而现在大伙也在准备排练下一首新歌《我不想改变世界,我只想不被世界改变》。
杭州市一福院目前有400多名康复对象,都是孤残青年,没有家人、没有收入,也没有劳动能力。为了让他们今后更好回归社会,市一福院的社工们,也为他们安排了不同的康复活动项目 。据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副院长汪守胜介绍,“现在分为几大类,乐器类、体育运动类还有书画创作类,我们保障他们不能和社会脱节太厉害。”
(素材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7-15 20:02
近日,网上有个乐队唱的《少年》很火。他们表演的版本,您只要听过,肯定印象深刻。这个乐队组合叫做clothes,中文意思“衣服”,谐音“一福”,指的是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组合中的7个人,穿淡蓝色衣服的是两位康复老师,其他五位是市一福院的孤残青年。像吉他手赵建新,智力三级;键盘手王玲高位截瘫。
负责和声的叶季青,智力四级,小时候患过脑瘫,认字不多;因为平时就爱唱歌,所以成了乐队的“灵魂歌手”。领唱的王文婧是康复组老师,也是这个乐队的发起人。一年前,王文婧从会计岗位转岗到康复组,发现这些孤残青年有的会乐器、有的嗓音好,与其大伙单打独斗,不如组一个乐队。
不过,乐队大多数的成员智力仅仅相当于小孩水平,教学成了一件难事。大伙的学习就像蜗牛爬行,普通人越学越好,而他们反复训练后,还有可能倒退。
虽然一年才学会一首歌,但大家都有个梦想,就是希望走上更大的舞台。而现在大伙也在准备排练下一首新歌《我不想改变世界,我只想不被世界改变》。
杭州市一福院目前有400多名康复对象,都是孤残青年,没有家人、没有收入,也没有劳动能力。为了让他们今后更好回归社会,市一福院的社工们,也为他们安排了不同的康复活动项目 。据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副院长汪守胜介绍,“现在分为几大类,乐器类、体育运动类还有书画创作类,我们保障他们不能和社会脱节太厉害。”
(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