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509个字,大小约为12KB,预计浏览完需要7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朗朗上口的春节童谣儿歌❗️
马上就要到春节啦
教孩子几首春节的儿歌,增加点年味儿吧
整理了一些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
和宝宝说着儿歌过大年吧
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啦
距离2021年春节没几天了,大家还记得哪些小时候说过的俗语歌谣?
小孩小孩您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即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本为佛教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之节日,后逐渐也成为民间节日。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
二十三,糖瓜粘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很多地方有着吃糖瓜祭灶王爷的习俗。传说这一bai天灶王爷要返回天庭向玉帝禀报你家的情况,于是,家家户户都用糖瓜来祭灶王爷,让他嘴里甜甜蜜蜜上了天庭只说好话,以讨来年越过越甜。
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农村,每家每户都会定在这一天进行大扫除,给整个家里里外外都仔细清扫一遍,除了扫掉灰尘,还有扫掉过去一年的晦气和不好的东西,以干净整洁的形象迎接新年的到来。
二十五,磨豆腐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到了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大家会做好豆腐储备起来,以备正月食用。有趣的是,一些地方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原因,是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民间情况是否属实,于是各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
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
老理儿讲,鸡在天上是酉官,是唯一化身在人间报时的吉神,宰杀是为了鸡回天庭可以休息,给玉皇大帝汇报本家是否勤劳,是否在除夕夜报吉祥。古代又以雄为长,以公为大。公鸡为大鸡,与“大吉”谐音,取大吉大利之意。
二十八,把面发
根据汉族的民俗和传统,在农历腊月二十八,无论是做面条还是做馒头,家家户户都应该开始为中国新年的序幕做准备。
二十九,蒸馒头
蒸的馒头,多姿多彩形象丰富。因馒头的样式不同,含义自然也不同:鱼形为吉祥,桃形为长寿,苹果形为平安如意,鲶鱼馒头寓意“年年有余”,元宝馒头寓意招财进宝,馒头上点缀五个大红枣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而这些做成刺猬、龙等形状的馒头,传说是“圣虫”的一种,取“剩”、“升”之音,寓意来年粮食有剩余,日子步步高升。馒头上还有点红,意味着红红火火,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一种祝愿和愿望。
三十晚上熬一宿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还有的人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儿,整晚都不能入眠,至少也要等到明天一点才行,即使睡觉也不可脱去衣服。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就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这些儿时的春节歌谣你还会唱吗?现在就来跟着中外萌娃一起唱起来吧!
老济南的儿歌、童谣五花八门异彩纷呈,其中反映那个时代的儿童过年时欢乐愉快情景的歌谣更是生动有趣。一曲曲儿歌一首首童谣带着稚嫩的童声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荡漾在老济南的大街小巷。
摄影:邵凯
过了小年,大人们买好年货准备过年,街上就会听到孩子们的儿歌声:“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闺女要朵花,小子要个炮。老妈妈儿要新棉袄,老头儿要个新毡帽。”有的则唱:“新年到,新年到,踩高跷,放鞭炮,大街小巷真热闹。老妈妈儿笑得合不上嘴儿,老头儿笑得胡子往上翘。”“新年到,新年到,敲锣打鼓放鞭炮,小朋友们拍手笑。”
过年了,大人都出去拜年,孩子们也要凑热闹。小伙伴们见了面不是说一些“给您拜年”“过年好”“见面发财”之类的礼貌用语,而是嘻嘻哈哈地拖着长音说:“过年过的好——吧,没叫老鼠咬——吧!”然后打着闹着玩去了。还有一些调皮的孩子伸着手冲着另一个孩子说:“过年拜年,伸手要钱。”对方“啪”打他手一下,他接着说:“要钱没有,拔腿就走。”
除了这些反映孩子们过年时充满童稚童趣的歌谣之外,也有一些贴近当时社会环境带有时代特色的的儿歌童谣在孩子们中间传唱。解放初期,过年时大人们用扭秧歌打腰鼓这种方式表达内心的喜悦。孩子们也不甘寂寞,要么跟在队伍后面学着大人的样子边扭边唱,要么两个孩子手牵手像做游戏那样边扭边唱:“锵、锵、锵锵嘁,逮住老蒋玩把戏。宋本(美)龄跟着去(读气的音),一屁呲到南山去(同样读气的音)”。上学后才知道蒋介石的老婆叫宋美龄,不叫宋本龄。
摄影:邵凯
摄影:李锋
五十年代初期,正在搞“三反五反”运动,那次政治运动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也有所反映。过年时一首谱了曲的儿歌在孩子们中间流传开来:“今年过年不拜年,谁要拜年老封建。毛主席号召大生产,贪污分子玩了蛋。”
“今儿二十七,明天二十八,小尽一天就是年下。小子要个'啪’,闺女要朵花,红眼子老婆块手帕。不给她买,她就嫁人嫁,一嫁嫁到邻舍家。邻舍家有个卖枣的,卖枣的,稀甜的,一嫁嫁了个买盐的。买盐的齁咸的,一嫁嫁了个拜年的。拜年的稀松的,一嫁嫁了个卖葱的。卖葱的齁辣的,一嫁嫁了个算卦的。算卦的挺灵的,一嫁嫁了个拧绳的。拧绳的挺紧的,拧得紧跑不了,来年生了个胖小小。”
还有一首孩子们唱的顺口溜,只记得前面几句后面就记不清楚了:“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是初三,正月十五半拉月……过了腊月又一年”
还有一首孩子们唱的顺口溜:“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是初三,正月十五半拉月……过了腊月又一年”。
新年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拜年有哪些祝福语?日前,一场“了解春节习俗,感受传统魅力”科普讲座,在龙华街道汇龙居委会举办。活动现场,十几位老年居民和小朋友认真听讲,一起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新年是从腊八这天算起,一直到元宵结束。”来自龙华街道科技创新屋的讲师伍文涛,从春节的由来、传说、习俗、美食四个方面,为居民科普知识。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伍文涛分享了一首过年童谣,歌词完整地描绘了各地民间的春节传统习俗。坐在第三排的小朋友说自己在一年级就学过这首春节歌谣,现场跟着伍老师背了起来。
科普讲座中提到,春节期间,居民会贴门神,民间认为这样可以辟邪防害;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是民间为恭送灶神回天庭述职而进行的祭拜仪式,要用粘稠的糖瓜或者糕点粘在灶神像的嘴上,来年家里就会好运连连;拜年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此外,还有扫尘、守岁、贴春联等习俗。
活动最后是知识竞答环节,汇龙居委工作人员根据讲座内容提问,现场的小朋友、老年居民踊跃参与。
新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腊八!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里有什么?
红豆、糯米、红枣、桂圆、莲子、绿豆、黄豆、小米。(两位阿姨各说了四种)
拜年有哪些祝福语?
“恭喜发财”“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新年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拜年有哪些祝福语?日前,一场“了解春节习俗,感受传统魅力”科普讲座,在龙华街道汇龙居委会举办。活动现场,十几位老年居民和小朋友认真听讲,一起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文化。
“新年是从腊八这天算起,一直到元宵结束。”来自龙华街道科技创新屋的讲师伍文涛,从春节的由来、传说、习俗、美食四个方面,为居民科普知识。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伍文涛分享了一首过年童谣,歌词完整地描绘了各地民间的春节传统习俗。坐在第三排的小朋友说自己在一年级就学过这首春节歌谣,现场跟着伍老师背了起来。
科普讲座中提到,春节期间,居民会贴门神,民间认为这样可以辟邪防害;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是民间为恭送灶神回天庭述职而进行的祭拜仪式,要用粘稠的糖瓜或者糕点粘在灶神像的嘴上,来年家里就会好运连连;拜年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此外,还有扫尘、守岁、贴春联等习俗。
活动最后是知识竞答环节,汇龙居委工作人员根据讲座内容提问,现场的小朋友、老年居民踊跃参与。
新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腊八!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里有什么?
红豆、糯米、红枣、桂圆、莲子、绿豆、黄豆、小米。(两位阿姨各说了四种)
拜年有哪些祝福语?
“恭喜发财”“平平安安”“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