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中国历史上的八次“冲冠一怒为红颜 ”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科普 /  2023-05-11 04:3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中国历史上的八次“冲冠一怒为红颜 ”,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1518个字,大小约为51KB,预计浏览完需要29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中国历史上的八次“冲冠一怒为红颜”,除了陈圆圆,你还知道谁

一、齐文姜

齐文姜是春秋时代齐僖公的次女,与她的姐姐齐宣姜,同为闻名“国际”的绝色美人。



齐文姜


古典名著《诗经》用了六首诗来咏叹齐文姜,在这一本诗集中,有诗说她美德双全,让人难以忘怀,“彼美孟姜,德音不忘”(《诗经·有女同车》),而在另一首诗中,却漫骂她荡妇一个,“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诗经·南山》)。可见,这个春秋时的美女齐文姜,在当时就成了风云人物,站在了浪尖上被人评点,全国士民为之如痴如狂,各国的王孙贵族纷纷上门提亲,不料,齐文姜同父异母的哥哥姜诸儿“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看上了妹妹,发生了历史上最令人不齿的乱伦。随后,邻国鲁桓公闻齐文姜之美,派人求亲,一心要彻底斩断女儿与儿子的这段孽缘的齐僖公赶忙同意了。齐文姜嫁到了鲁国后,很快为鲁桓公生下了两个儿子,长子名姬同,次子名姬季友。但齐僖公寿终正寝,姜诸儿继位当上了国君(齐襄公)后,未忘旧情,一心要夺回齐文姜。恰逢齐文姜回娘家探亲,二人如烈火干柴,不顾一切地拥抱在一起,鲁桓公见妻经久不回,到齐国接妻时得知了不堪忍受的内幕,勃然大怒,当即动手打了“大舅子”齐襄公一顿,欲火、妒火和怒火烧在一起的齐襄公也“龙颜大怒”,对鲁桓公痛下了杀手。美女惹得两位国王当众动粗,并激发命案,这可能在历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罢。


二、息妫


春秋时陈国的小公主,长有绝世之貌,她眼如秋水,脸似桃花,丽若芙蓉,雅若蕙兰,站着像临风弱竹,走路像仙子凌云。各国王孙贵胄皆垂涎三尺,陈国的国君先是同意女儿嫁给息国的国君息侯,息妫出嫁时,路过蔡国,蔡哀侯说:“妫妹至此,岂可不见一面?”就在宫中设宴款待,亲自作陪,在席上对息妫进行调戏。息侯大怒,但又担心不是蔡哀侯的对手,为报复蔡侯,息侯设计求救于楚文王,楚文王与息侯合兵一处,活捉了蔡侯,蔡侯愤怒,对同样好色的楚文王大夸息妫之美,于是文王朝思暮想得到妫氏,借巡视各方为名,来到息国。对息侯说:“我有大功于君夫人,今三军在此,君夫从为何不来慰劳?”息侯说:“敝国褊小,不足用此礼仪,望宽容小君。”楚王拍案大叫:“匹夫背义,敢以巧言拒我,左右何不为我拿下!”用伏兵活捉息侯,灭其国,息侯不久忿郁而死。楚文王念蔡侯介绍息妫有功,就把他释放回国。封息妫为桃花夫人,但息妫在楚宫三年,从不与楚文王说话。楚文王很奇怪,问她为何不说话,她回答说:“我一个女人,侍候二夫,即使不能死,又有何面目同别人言语?此是献舞之过啊?”说完,痛哭流泪,泣不成声。楚文王发现她还怨恨蔡侯,为了博得她的欢心,便说:“夫人勿忧,寡人一定给你报仇!”于是就派兵打进蔡国,蔡侯打着赤膊请罪,并把库藏宝物献给楚军,楚军才退。息妫之美,惹得三国国王发怒动兵,真不让齐文姜也。


三、貂蝉


三国时人,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号称“闭月”,她在当时大司徒王允的设计下,深深地陷入与董卓和吕布的三角恋中,这三个男女皆可称天下第一,貂蝉是天下第一美女,董卓是当时政权的实际掌握者,天下最有权势的人,吕布公认天下武艺第一,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吕布本是董卓的义子,但为争夺天下第一美女的青睐,父子反目,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董卓死于吕布戟下。貂婵之美,终使江山变色。


四、二乔

三国时人,三国时乔公之二女,二人皆美艳,贤德有才。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策,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瑜,但同时也惹得当时天下最有势力的丞相曹操的争风吃醋,曹操既是志在天下的英雄,也迷恋房中术,曾收罗“倡优在侧,常日以达夕”,且修筑铜雀台以收蓄天下美女,招募方士研究房中术,并以大量宫女做试验。二乔就是这位曹大官人的心愿之一。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曹操欲吞并东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联合抗曹。周瑜是东吴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为说服周瑜,故意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铜雀台,广选天下美女置于其中。他曾经发誓:‘我第一个愿望是扫清四海,成就帝业;第二个愿望是得到大乔小乔,死无遗憾。’不如将军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送给曹操,那不是天下太平么?”周瑜听罢大怒,“老贼欺人太甚!大乔是孙策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我与老贼誓不两立!”于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战役“赤壁之战”拉开战幕。唐杜牧写曹操曾觊觎大小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


五、绿珠

西晋人,传说原姓梁,生在白州境内的双角山下,绝艳的姿容世所罕见,乃天下第一富豪石崇的爱妾。石崇的财产山海之大不可比拟,他曾与贵戚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斗富。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



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世所罕比。王恺用这株珊瑚树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心疼不已,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一笑置之:“别心疼了,我还给你。”说着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这些珊瑚树高度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抚然自失。金钱美女,石崇独得,自然引起多人愤慨,依附于赵王伦的孙秀就是暗慕绿珠而愤愤者之一,石崇失势后,孙秀明目张胆地便派人向石崇索取绿珠。石崇勃然大怒:“绿珠是我所爱,那是做不到的。”使者说:“君侯博古通今,还请三思。”其实是暗示石崇今非昔比,应审时度势。石崇坚持不给。使者回报后孙秀大怒,劝赵王伦诛石崇。赵王伦于是派兵杀石崇。石崇对绿珠叹息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绿珠流泪说:“愿效死于君前。”绿珠突然坠楼而死,石崇想拉却来不及拉住。石崇被乱兵杀于东市。绿珠之美,虽未引起国家战乱,但却致当时世界首富之死。


六、萧美娘

南朝梁明帝的女儿。她天生丽质,娇媚迷人,至于说她美到什么程度,那绝不是用语言可以描述的,隋灭梁后,萧美娘成为亡国之女,但她的美貌引得天下英雄追求,萧美娘初和大隋朝蒲山郡公李密私定终身,是李密的未婚妻,后来因为政治因素被选入隋宫为杨勇妃,杨广得知心仪的姑娘成为他的嫂子后,冲冲大怒,杀父屠兄,以强硬的手段纳萧氏为妃,李密因为未婚妻被迫成了杨广的妻子而冲冠一怒,起兵反隋。



杨广被杀以后,萧美娘本想一死,但被侍女劝说以光复隋朝天下为重,为了光复隋朝天下,萧美娘被迫忍辱负重,苟且偷生,做了奸相宇文化及的淑妃,义军首领窦建德久慕萧美娘美色,起兵诛杀了宇文化及,萧美娘被迫做了窦建德的二宫。军阀王世充也久慕萧美娘大名,打败窦建德后强纳萧美娘为妃,李密不要江山要未婚妻,把玉玺交给王世充换回未婚妻。唐国公李渊打败李密,抢走萧美娘,萧美娘本是李世民的表婶,被迫做了李世民的庶母,怀有亡国之恨的隋室义成公主闻悉,以萧美娘之美说服突厥可汗,带领突厥兵来犯,唐朝刚刚立国不久,四方盗贼四起,还没有统一全国,李渊畏惧突厥兵,不得已将萧美娘交给义成公主。


萧美娘在突厥和公主一起先后做了突厥二可汗的可敦,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破突厥,唐军大败突厥颉利可汗,迎萧美娘重归长安,李世民在萧美娘身上体会到成熟女人的一种风韵、一种魅力、一种激情、一种实实在在的浪漫,更感受到一种类似姐姐与小母亲般的温馨,这使他为繁重国事所累的心得到抚慰。他顾不得年龄的悬殊,更不在乎外人的说三道四,就这样,唐太宗封萧美娘为昭容,萧美娘又成了大唐天子李世民的爱姬。萧美娘之美,竟惹得天下为之战,伦理为之乱,真可谓空前绝后。


七、花蕊夫人

后蜀后主孟昶的贵妃,才色双绝,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久慕其名,起兵攻蜀,十四万守成都的蜀兵竟不战而溃。孟昶对花蕊夫人说:“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的赵匡胤终于得以亲近芳泽,只觉得千娇百媚,难以言喻,等到花蕊夫人口称臣妾费氏见驾,愿皇上圣寿无疆时,那一片娇音,如莺簧百啭,呖呖可听,不久封花蕊夫人为贵妃,为长期的霸占花蕊夫人,七日后赵匡胤设计毒死孟昶,但令赵匡胤没想到的是,他夺得美人之爱,不光孟昶愤恨,他的兄弟赵光义也早已怒火焚胸,原来赵光义也早已爱上了花蕊夫人。



有一夜,赵匡胤召见晋王(宋太宗),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这烛影斧声,便成为千古之迹。其实,正是赵光义为了江山美人,愤而屠兄。不幸的是,花蕊夫人最后没有成为赵光义的妃子,反被他一箭射死,大概是杀人灭口也未可知。因花蕊夫人之美,两位帝王间接死于她手。


八、陈圆圆

明末清初人。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为称“江南八艳”之一。崇祯时外戚周奎欲给皇帝寻求美女,以解上忧,遂派遗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选美。后来田畹将名妓陈圆圆、杨宛、顾秦等献给崇祯皇帝。其时战乱频仍,崇祯无心逸乐。陈圆圆又回到田府,田畹占为私有。一日吴三桂在田府遇见陈圆圆,一见倾心,后吴三桂纳圆圆为妾。



陈圆圆


李自成打进北京后,吴三桂的父亲投降了起义军,陈圆圆被李之部下刘宗敏所掠。当吴三桂答应投降李自成时,闻圆圆已被李之部将所占,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遂投降了清军与农民军开战。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曰:“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中国的历史由此改变。陈圆圆成为改朝换代的关键人物。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种故事南北朝时候就有了,更有趣

明朝末年的时候,吴三桂因为青楼女子陈圆圆“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因争风吃醋引发的一场战争,其实早在这之前就有类似的战争,就是南北朝时期的邙山之战。


说起邙山之战的起因,我们就得说到高仲密的老婆李昌仪。


(艳丽且聪慧的李昌仪)


李昌仪是名门大将李徽伯的千金,她“艳丽且聪慧,而且擅长书写,骑术高超“,按说这样一位各方面素质极高的千金大小姐,多少王侯将相抢着要呀,可李昌仪不知为何却做了东魏大将高仲密的小三,要知道高仲密比她可大上二十来岁,整个就是“大叔控”。


高仲密的原配崔氏,是朝中大臣崔暹的妹妹。高仲密迷上李昌仪后,就把原配妻子崔氏休了。


话说高仲密从地方调到朝中做御史中尉,有了提拔官员的权力后,便想起用一些好朋友。不过每次把名单报上去,却都没能通过。他思前想后,就想到了被自己抛弃的原配崔氏的哥哥崔暹。


高仲密想到自己抛弃了崔暹的妹妹,崔暹是吏部侍郎,又是朝中权臣高欢的心腹,肯定是他在背后给自己下猛药。否则,为何自己每次递上去的官员名单,高欢都不通过。


(崔暹)


高仲密没有想到的是,并非崔暹在高欢面前说了坏话,而是高欢的儿子高澄因为是崔暹的好朋友,当崔暹来向他诉苦时,便有意为他打抱不平。那时候高欢在极力培养高澄,所以很多事都要找高澄商量。高澄于是趁机对高欢说,这个高仲密想结党营私,坚决不能通过。


不但如此,高澄还为崔暹的妹妹找了一个门第高于高仲密的人家,待崔氏出嫁的时候,他还为崔氏做证婚人,在酒席上更是和崔暹称兄道弟,让崔氏兄妹都很风光。


(高澄调戏李昌仪)


再接下来,高澄就去调戏李昌仪,本来他只想调戏一番就走,但一看李昌仪还真是天生尤物,就起了色心想霸王硬上弓,反正看那个高仲密也不顺眼,欺负他老婆就当欺负他。


李昌仪受调戏后,跑回家,在高仲密面前哭得像个泪人。


(高仲密)


高澄调戏了李昌仪后,高仲密请求外调,高欢便调他为豫州刺史。谁知道,这竟是放虎归山,高仲密到任后,立刻占据虎牢关,并写了降书归顺西魏宇文泰,并引宇文泰军队入关,自此引发了两国大战——邙山之战。


看看,这场战争的起因竟是因为一个女人而起,最后的结果是两军都打得异常艰苦,死伤无数,虽然高欢险胜,但此战之后,东魏本来远强于西魏的军事实力,遭到了难以修复的破坏,自此东魏和西魏处于势均力敌的格局。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冲冠一怒为红颜;削三藩,起反心,终落幕!

吴三桂在史书上可谓是有着浓厚的一笔,他先是为明朝驻守边疆,官至宁远总兵;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借兵报仇;然后协助清朝剿灭农民军,除去南明,功勋卓越;可最后却在老年时起兵造反,兵败功垂;吴三桂可称一代枭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变数。


吴三桂,锦州人,祖籍南直高邮,出身于明朝抵御清朝入侵的辽东世将家门。他的父亲吴襄本是文人,由于妻子的缘故,弃笔投戎,为国效力,抵御外贼。母亲则是出身于宁远世将祖家,舅父祖大寿、祖大弼等都是在明朝时期的辽东名将。


吴三桂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人,祖籍南直隶高邮)。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


明末期,辽东战事频发,满洲的后金政权已经夺取了辽东大片土地,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针对辽东情况采用的是“以守为战”筑造注重城市重炮防御体系的宁锦防线,担任守卫的明军主力就是吴三桂的舅父祖大寿率领的祖家军,吴襄和吴三桂就是在其舅父的带领下守卫宁锦防线,吴三桂一共兄弟三人,当属吴三桂才华出类拔萃,其才能甚至远胜于其父亲吴襄,明末后期辽东战事不断,后金急于突破宁锦防线,冲破山海关,以破明军京师。吴三桂也就是在边疆战时的磨砺下逐渐的成为一名强大的将军。


英姿初展,万军之下救父出围

崇祯元年(1628年),祖大寿为征辽前锋将军兵驻锦州城内。


为了加强防御,每到秋天都会分兵巡哨,以防后金军队对锦州城进行掳掠。有一天祖大寿安排参军吴襄率领五百兵丁出城巡哨,进行查看。很不巧的是在锦州城外几百里处与后金的八旗兵不期而遇,因为八旗兵用四万,吴襄只有五百人,敌众我寡,八旗兵藐视这五百人,围而不杀,想着让着五百人困在阵中,因饥饿投降,这样就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


吴襄看到人少势力孤单,就带兵赶紧突围,吴襄急切突围撤退,但还是在距离锦州三四十里的时候被八旗军围困,不能突围。


“祖帅凭城楼而望不能救,吾王爷(吴三桂)为祖甥,侍侧,沙漠一望,四十里间,见父被困,跪请祖帅救之”。


这个时候,现在的锦州总兵、吴三桂舅父祖大寿和吴三桂正站在城楼上,看到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被四万多八旗子弟围困,吴三桂跪求舅父祖大寿出兵救自己的父亲,可是锦州守卫只有四千,如果真的派兵营救,担心锦州失守会酿成大错。祖大寿正在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时。


“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得安归?”


吴三桂哭泣着说:“总兵不发兵,儿请率家丁死战救父!”祖大寿似应非应地“嗯”了一声,以为吴襄肯定是救不出来了。不料,吴三桂得令,就率二十多个家丁冲出城门,奔父而去。


后金军正与引诱明军出战,见到城中闪出一支轻骑,人数不多,想着再次开阵围困,哪知吴三桂杀敌英勇,未等后金军作出反应,就已经杀入敌军,吴三桂首当其冲,杀入军中和吴襄回合,一块带领手下突出后金包围圈。


这一切发生在电光火石短暂的瞬间,后金军被突如其来的突围营救搞得不知所措,还以为是城中祖大寿设下的诱敌之策,就没有上前追赶吴三桂,吴三桂也就成功的营救出了父亲吴襄。


吴三桂的出城救父,先是让城中总兵祖大寿一惊,但是看到吴三桂突破重围救父而回,英勇无敌,如入无人之境,又十分的赞叹,亲率兵丁出城三里将吴三桂迎回城中。


吴三桂的这一壮举,被人们传颂为“忠孝”之将,他的善于骑射的高超技能、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和带兵的策略一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也是从此是开始吴三桂时来运转,在军中开始步步高升。


松锦大战失败告终,吴三桂未降反生,成为山海关最后一道防线

吴三桂崛起之时,也正是明朝在快速崩溃之中,明朝内部农民武装斗争频频发生,天下群雄并起,向明朝发动战争。


吴三桂也是在这纷乱之中,凭借着英勇的杀敌之势和优秀的作战能力,还有那得天独厚的背后关系,六年从游击升到参将,再升副将,由副将升到总兵,这个速度算是相当快了,吴三桂可谓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二十七岁登坛拜将,已经算是当时的第一人。


“忠可炙日每逢大敌,身先士卒,剿杀虏级独多”。


可是清朝的危险也正在靠近,此时是皇太极登上帝位,大胆变革,改国号“大清”,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初开始谋划着破宁锦防线,挺近山海关的战略方针。


当年三月就下令统帅五万马步兵将锦州城四面围困,挖深壕筑垛口,准备长期围困不战而胜,更是密谋着围城打援,消灭明朝边防之力。


崇祯皇帝得知锦州被围,果然焦急万分,势必要解除锦州之困,更想着派出九边之力,十三万大军,一举北上击退清军,还边关安宁。


蓟辽总督洪承畴带领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蓟镇总兵唐通、榆林总兵马科、蓟州总兵白广恩、宁远总兵吴三桂、东协总兵曹变蛟在宁远集合北上清除清朝大军。


要想解救锦州,北上必须先拿松山,在占乳峰山,就可以距离锦州五六里地,在和锦州之城兵力合力消灭清军就可以了。但是洪承畴在松山和乳峰山顺利拿下之时,没有一鼓作气解救出锦州之围,反而害怕是清军的埋伏,暂时驻军松山。


还在后宫养病的皇太极听到清军松山、乳峰山相继失守,拖着病体上马举全国之力,势必要一举解除山海关之守。仅仅五日,皇太极就领兵到达战略前线,查看前沿之后做出切断松山后路,横截大路,深挖壕沟,阻挡粮草援军到来,将洪承畴进行围困。


“洪承畴身为一军统帅,未战心已怯懦,如何取胜?”


洪承畴率军犹豫,接连取胜未能一鼓作气,给了皇太极准备的时间。在皇太极切断粮草,断去后路的情况下又未战先怯,不集合所有兵力与清军死战,而是和八大总兵商议突围请援,八大总兵分力突围被皇太极挨个击破。最后只有五个总兵突出重围,但也是损失惨重,无法在集结力量营救松山。


此时,只有吴三桂的兵力受损较少,回到宁远城中重新集结力量,要营救自己的恩师洪承畴,明明知道前路凶多吉少,却还是要前行。


吴三桂准备了一支四千人的队伍,前去松山准备突击清军,救出洪承畴,可是在取得战术胜利的皇太极,怎么可能给吴三桂机会,清军诱敌深入,吴三桂差点也折在松山,好在最后突围杀出,再返回松山。


松锦一战,八大总兵战死三个,剩余五个总兵,只有吴三桂还能不惧清兵英勇杀敌,最后的锦州城祖大寿和总督洪承畴由于兵尽粮绝先后投降清军,锦州、松山、塔山、杏山四城相继失陷。


只有吴三桂升任辽东总督,在宁远坚守,这也就为何吴三桂兵败为何还升的原因,一方面只有吴三桂在积极为解救松山、锦山做准备。二是吴三桂作战确实勇猛。三是明廷也已经再无力支持宁锦防线的作战。


“冲关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八,李自成统率百万大军自西安出发,东渡黄河,以破竹之势,兵分两路向北京进军。


此时的明朝精兵良将都已经快丧失殆尽,只能寄希望于吴三桂的关宁铁骑,紧急之下只能下旨让吴三桂入京勤王。三月十日左右,吴三桂率领五十万兵民组成的队伍,向京城出发。可是等到吴三桂率军还未抵达京师,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已经率领农民大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了煤山上,明朝灭亡了。


正在勤王路上的吴三桂得知京城沦陷,皇帝殉难,惊愕之余,一时对于进退犹豫不决,只好掉转军队暂返山海关,以观天下变事!


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合,吴三桂转军到达山海关和山海关守军合为一处,使吴三桂的军队如虎添翼,如果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则可以稳固山海关,外抵清军,尚在襁褓中的农民军可以得到稳固。


而吴三桂如果投降大清,引军山海关,则大清又可以借助迅猛之势,击破农民军,取得大清占据天下的态势。吴三桂最终站在了历史走向的天平上,无疑吴三桂的选择在这时候会决定朝代的选择。


历史就是这么巧合,四月份,吴三桂遇到逃出京师的吴府家人得知李自成入京扣押了自己的父亲,自己心爱的陈圆圆被刘宗敏所夺,勃然大怒,大丈夫竟不能保自己家人爱人“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借军报仇。


两面受敌的吴三桂,对内不敌李自成,对外难挡多尔衮。陈圆圆和吴家亲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质。为保全家人性命,吴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


四月二十日,李自成率军要攻破山海关,可不到七天的时间就被吴三桂和清军的联军打的大败下来,吴清联军山海关一战斩杀将帅十五人,杀农民兵数万之众,李自成害怕的要退回关中,只求固收。


李军士气也处于再而衰的境地,虽然拚命搏战,最终抵挡不住清、吴两军的凶猛攻击,遭到严重的损失,“积尸相枕,弥满大野’。农民军被击败,李自成被迫率余众西走。


历史的天平被吴三桂左右,吴三桂山海关一战,每战都为先锋,誓要报家国仇恨,在清军强大后盾下,吴三桂长驱数千里,不间断行军,将李自成打到了山西和河北之间,才做休息回京。


吴三桂本想借兵清人,最后无可奈何之下却变成了清人,吴三桂也因为功勋显著,被列为清朝的异性之王“平西王”。


成为云、贵镇守异性藩王,镇守云、贵

顺治五年因为清朝重满轻汉,造就各地出现混乱,抗清之声进入高潮,此时的大西农民军余部孙可望、李定国等人和南明永历政权结成统一抗清阵营,盘踞西南地区,阻挡了清军的南下。出于清朝以汉制汉的方法,顺治帝派吴三桂与三顺王奉命出征西南。肩负统一清王朝全国的使命。


吴三桂成为藩王,从锦州到汉中,充分地认识到清廷,对待汉人的态度,要想在清朝能够为自己的子孙后代造福,必须以忠勇之势拿下封地。所以在吴三桂现在陕西和山西平叛成功,又进入四川,继续南下瓦解永历政权。


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了缅甸,最后也是没逃过吴三桂的追杀。


吴三桂分封云贵藩王,多亏了自己的恩师洪承畴鼎力相助,洪承畴以


“云南尤为险远,土司种类最多,治之非易,故前元朝用亲王坐镇,明朝以国公沐英世代守护,乞设大臣为长久镇守,让边疆永远安宁。”


于是就有了吴三桂封云贵藩王,世袭守护的情况。


这其中还有小故事,也就暗埋了后期吴三桂起兵造反的结局。


吴三桂当时南下接连战胜,兵至贵阳,率军并继续南下就可以一举摧垮永历政权,可就在这个时候,清政府却让吴三桂停止进攻,撤回汉中。


这件事情的起因还是湖南长沙出现的《传单》布告,离间吴三桂与清军的关系,传到北京多尔衮和顺治帝起了疑心,对一直为清政府立下汗血功劳的吴三桂现在却不敢再用了,差一点就将吴三桂调回汉中。


也是这件事情让吴三桂明白自己在清廷眼中怎么都是异己,无论自己再怎么努力,清廷还是防着吴三桂,可能也正是因为吴三桂是走投无路了才依靠清朝的缘故。所以这时候的吴三桂就已经开始对清廷不满了,甚至向西占据西南五省,与清廷抗衡。


朝廷撤藩政策,吴三桂起兵反抗,最后功败垂成

撤藩的政策发生在康熙大帝的时候,康熙刚刚除去权臣鳌拜,大清政权得到稳固。可是康熙大帝的洪涛武略怎么会止步于此。


有一天夜里,康熙皇帝手不释卷,当他翻开史册,看到历史从商州时期就有了分封制;西汉时被分封的异姓王韩信、英布、彭越,最后成了危机王朝的祸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由于要削弱封国的土地,以至于引起吴楚七国之乱;西晋封王,引得烽火连绵,国势大衰,最终走向灭亡;唐代的以王封藩,安史之乱;明太祖分封二十四人,致使各王谋夺帝位,起兵为乱。此时的康熙看到前车之鉴,血的教训,康熙帝就暗暗决心要尽早撤三藩。


可是这是的吴三桂在干什么,吴三桂远离自己的家乡奔赴南方,没有思乡之情,却在云南苦心经营、积攒财富、广殖田产,大建宫室,大有占有云贵两省与朝廷分割天下的意思。


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底,吴三桂铤而走险,杀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起兵云南。


所以吴三桂怎么会让康熙动自己为子孙后代置办下的天下,只能和康熙一决雌雄,可是老年的吴三桂怎么可能对抗的过康熙,康熙通过分化吴三桂反叛力量,慢慢的将吴三桂瓦解了,最后吴三桂也只是积郁而死!


其实吴三桂不可能胜利,其原因有三:


1、吴三桂本身反叛目的就不对,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在云南置办的天下,天下已经是大清的了,吴三桂最后的挣扎完全是徒劳的。


2、吴三桂反叛时间也不对,大清王朝已经历经三代,天下时局已经稳定,再起反叛之心,实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3、起兵“反清复明”的口号,是吴三桂一手引清军入关,毁灭了明朝;而且是吴三桂将最后的永历政权瓦解,现在再站出来反清,一个如此反复之人谁会相信。


最后寄语

吴三桂的一生就是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了明朝的最后希望曾经守兵宁锦防线,由中军升至总兵,与清军交战留下“明朝只有吴三桂可以一战的”美誉。


“冲冠一怒为红颜”成为决定历史的关键人物,正是有了山海关的引军入关,才有了后来的大清王朝。


为了能够得到大清的认可,一举摧毁李自成的农民军,又剿灭南明永历政权,贵至藩王,金戈铁马、叱咤风云、铁血一生。


可惜最后还是成为康熙大帝成就大业的一枚棋子,最终史海飘摇,郁积而终。


曾经为了忠孝四处拼杀,也曾为了名利金戈铁马,最后却是为私欲,起兵造反。历史是公平的,有着你浓厚的一笔!


吴三桂真的不是\u0026#34;冲冠一怒为红颜\u0026#34;吗?


明末清初有位著名诗人叫吴伟业,字梅村,所以也叫吴梅村,他有一首诗叫《圆圆曲》,诗中有两句很有名,叫“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只要了解明末清初那段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两句是说吴三桂投降清朝,开山海关迎清军入关是为了红颜知己陈圆圆。这可真是红颜祸水啊,但天下大势岂是女人能左右的吗?所以现代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女人是无法左右历史的,因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不是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吴三桂投降清朝有更深刻的原因。


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吴三桂虽然是将门虎子,但是他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凡是都以个人利益为先,投降清朝实际上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的,因为明朝已经灭亡,本来是准备投降李自成,但是李自成没诚意,抓了自己的父亲,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又抢了自己的爱人。所以认为李自成不可靠,没大志,同时清朝正是如日中天,更有实力,所以投降了清朝,“冲冠一怒”只是一个诱因。


这种说法目前是学术界的主流说法,大多人也都认同,但是我个人不完全赞同,我的观点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是真的,就是说吴三桂发怒完全有可能是为了陈圆圆,甚至是吴三桂突然投降清军的主要原因。当然不仅是为了陈圆圆,还有自己的父亲,换句话来说,吴三桂突然投降清军完全有可能是为了家人。


其实,今天的我们能从历史中学到东西,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古今中外人性是相通的。换话说来说就是今天的我们穿越到古时候,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也会这么做。古人和今人,人性是相通的。


既然人性是相通的,那么我请问你,今天你的爱人和父母被绑架了,你救不救?肯定救嘛,就算是豁出性命,我们也要救。无论是官员,还是平民百姓,无论是我们中国人,还是洋鬼子,只要家人有麻烦,我们肯定是义不容辞来处理。甚至有些当官的,最怕别人用他的家人来威胁他,为了保家人平安,宁愿自己牺牲。


既然今天的我们会选择这么做,那么凭什么古人就不会呢?人性都是相通的,今天的我们穿越到古代会做相同的选择,那么古人穿越到今天也会做相同的选择。我们今天会义不容辞,毫无顾忌的去保护自己的家人,那么古人也会。所以,吴三桂完全有可能为了家人去选择,老爸被抓,爱人被抢,人世间还有比这更悲愤的事情吗?


其次,吴三桂是一个人,是人就有爱。爱是我们人类的终极追求,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无论是白种人、黑种人还是我们黄种人,都认同;无论是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佛教,还是中国的儒家、墨家,也都认同。基督教是博爱,伊斯兰教是慈爱,儒家是仁爱,墨家是兼爱。而中国的传统社会是重儒家思想的,儒家的仁爱思想中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亲亲之爱,就是说我们要最先爱父母,然后推己及人,爱其他人,父亲被人绑架,能不愤怒吗?


同时爱人被抢,奇耻大辱,一个男子汉连心爱之人不能保护,还算个男人吗?今天的我们都受不了,难道古人就不会吗?吴三桂难道就不能有爱情吗?虽然传统社会是男尊女卑,但没有说古代男人没有爱情,也没有说古代男人就不能为了爱情放弃一切,都没有。


我认为吴三桂是真爱陈圆圆,当年吴三桂在田弘遇家中遇到陈圆圆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当时就被陈圆圆征服了。田弘遇把陈圆圆献给吴三桂的时候,吴三桂表面假装不要,其实内心十分喜欢,喜欢的不得了。吴三桂真爱陈圆圆,当知道爱人被人蹂躏践踏的那一刻是冲冠一怒。所以,怒发冲冠为红颜也是很正常的选择,因为是个男人都受不了自己的爱人被人践踏。为了爱,奋不顾身,这难道不对吗?这难道还需要什么理由吗?男人为心爱的女人,这有错吗?


当然,后人如此分析。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总觉得吴三桂投降清朝不对,认为是不忠不义,所以,吴三桂为了陈圆圆投降清朝是不忠不义,甚至是一件丢人的事情。陈圆圆是红颜祸水,要是没有陈圆圆,吴三桂不可能投降清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清朝入主中原,中国还是我们汉族的。吴三桂为了一个女人弃民族大义于不顾,简直丢我们汉人的脸。所以要淡化女人的作用,突出男人的选择不是为了某个女人。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不免带有狭隘民族观,实属不该。


所以,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没什么错,为了爱,他义不容辞,毫无顾忌,不仅不丢人,反而我认为很正当,甚至是光荣的。就好比今天的我们为了妻子牺牲自己的生命是一个道理,今天的我们为了自己心爱之人而牺牲生命,我们会认为这是丢人的事情吗?肯定不会。


因此,我认为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是主要原因。


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历史大学堂」特邀丨 颜威


..............................................................


专注读史,述古道今! -- 订阅微信公众号「历史大学堂」( ID: oldmanno )


冲冠一怒为红颜:吴三桂被误读的真实人生

1644甲申年(崇祯帝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一年。


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建立大顺朝;


大明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大清皇帝皇太极去世,儿子福临被多尔衮等亲王拥立为帝,建元顺治。


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接连发生,


有一个人一直处于这个时代大漩涡的中心,


对整个历史的走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个人就是明三海关总兵吴三桂。


01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吴三桂提山海关精兵入关,捍卫大明。


走到一半,消息传来,北京已被攻下,崇祯皇帝自杀。


吴三桂面临十字路口,是归降闯王的大顺政权,


还是继续效忠亡国的大明朝?


或者还有那个争斗了几十年的关外强敌大清?


观望犹豫时,大同总兵唐通这个吴三桂昔日的战友,


代表李自成带着四万两白银前来犒军,劝吴三桂投降大顺朝。


还带有吴三桂父亲吴襄的亲笔劝降信。


吴三桂的家人都留在北京,包括他最心爱的小妾陈圆圆,都在李自成手上。


唐通盛赞李自成礼贤下士,必成大业。吴三桂动摇了。


就在此时,吴家的家人也从北京带出一封信,


信上告诉吴三桂,闯王大将刘宗敏已把陈圆圆抢去,


吴襄则在狱中遭受酷刑,逼其缴巨额赎金。


三桂大怒:“大丈夫连自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有何面目活在世上?”


于是发兵突袭唐通部,得胜,回到山海关。


派使者向关外清兵求救。


这是个重要的节点,吴三桂守宁远、山海关多年,


与清兵大小几十战,是多年的宿敌。


现在将与灭掉明朝的大顺兵决一死战,转头向强敌乞师,


历史就在这儿调了一个头。


清朝当权的睿亲王多尔衮敏锐地抓住这一重要时机,


率八万八旗精骑兵,强行军数日到达山海关。


吴三桂开关迎接,多尔衮大摆仪仗,和吴三桂一起祭拜上天。


双方约定,吴部全部用白布缠在肩膀上作为标志,区别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早已率二十万军直扑山海关。


双方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吴三桂部先与李自成军交手,


打到中午,双方都很吃力,吴军渐渐不支。


狡猾的多尔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乘着一阵大风,飞沙走石,天地昏暗。


两支精骑各二万,从吴三桂军右边杀出,万箭齐发,飞射闯军。


铁骑滚滚,如狂涛巨浪般势不可挡,直冲进闯王军中。


大顺军大乱。


李自成在高岗上观战,大惊道:“这是辫子兵啊!”


拍马下岗,逃跑。


全军在八旗军凶猛的攻击下全面溃败。


清、吴联军追击四十里,杀得大顺军血流成河。


这一战打得闯王一蹶不振,一路向西逃跑。


吴三桂紧紧追击,小妾陈圆圆是抢回来了,


父亲吴襄及大小三十多口被李自成全部杀掉。


吴三桂跟着清武英王阿济格直追到山西再到陕西再到湖广。


把李自成赶上了绝路,第二年在湖北九宫山被杀。


02


吴三桂祖籍江苏高邮,《鹿鼎记》中韦小宝骂他“高邮咸鸭蛋”源于此处。


不过他在辽东长大,自幼雄健过人,


武功超群,是崇祯朝武举人。


长得两道剑眉,一管高鼻,


气势逼人又能举止从容有度,风度十足。


吴襄曾率五百骑被困于满清大军之中,


明主将祖大寿虽是吴三桂的舅舅,


也知道再去救援,无异于肉包子打狗。


吴三桂苦求无果,大哭而出,飞身上马,


率家将二十骑,奋勇冲入敌阵。


诸人激于三桂的勇气,无不以一挡百,


居然砍出一条血路,将吴襄几百人救出如狼似虎的清兵包围圈。


据说皇太极远远看见,大为感慨道:“小吴将军真英雄!”


这一战让吴三桂名扬天下,时人称为“孝闻九边,勇冠三军”。


几年后吴襄在一次战役中擅自撤退,被撤职。


而吴三桂则被提拔为总兵,这一年才二十七岁。


崇祯皇帝在北京召见了他,年轻英俊潇洒勇武的边疆大将,


成为京城各大“怕体”的宠儿。


人人以识得小吴总兵为荣。


大臣田弘遇到苏州采得能歌善舞的美女陈圆圆,


献给每天眉头锁得紧紧的崇祯皇帝,想让他不要那么脸臭。


但皇帝这个位置是真的不好坐,陈圆圆这样的美人,


居然还是没让皇帝开心,居然退回田府。


于是小吴将军在田家的“怕体”上见着了美如天仙的圆圆,


明眸善睐,歌喉婉转,一见倾倒。


老田有心结交手上有兵的强权人物,


做个人情,把陈圆圆送给了小吴。


英雄配美人,一时大佳话。


边关战情急,吴三桂又奔赴前线。


松山一战,大明集最后的精锐在洪承畴手上,与清兵决战。


吴三桂即为洪大将军手下八总兵之一,那个劝降的唐通也是。


明军大败,唯吴三桂一军独存,退守山海关,继续抗击清军。


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以前的敌手,


联合起来打败了第三方力量大顺李闯王。


吴三桂已是骑虎难下,有前无退。


形势比人强,清兵入关打的是为明崇祯帝报仇的口号,


占领北京就不回去了。


这时候他们鼎定中原的大好形势已经明朗,


中原易主是铁定的事情了。


03


明末才子吴梅村写下《圆圆曲》,


以暗讽吴三桂降清引狼入室的举动。


但后来的情况,就不是这个书生能预料到的。


顺治二年(1645)后,吴三桂全心倒向大清,


为表忠心,不遗余力地剿杀抗清力量。


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


还是南明小朝廷的人马,


全用血腥的屠杀手段“排头砍将过去”。


顺治十六年,攻下云南,


下令用弓弦绞杀了明朝最后的皇帝永历朱由榔。


被封平西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成为权倾朝野的一方诸侯。


康熙十二年(1673),年轻英明的康熙帝下令撤藩。


吴三桂自恃力量强大,清帝年轻,


那些清初的猛将精兵早已是东流水。


遂联合靖南王平南王起兵反清。


史称三藩之乱。


仗打到康熙十七年,吴军由原来差点饮马长江的大好形势,渐渐越发局促。


一方面吴三桂当年残杀明军,尚历历在目,


现在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


这两面三刀的作风,甚是不得人心。


二者康熙皇帝出乎意料地了得,


在全国一盘棋的布阵,用人和收纳人心各方面,


都比吴三桂高出一筹。


吴三桂看情况不对,颇有称帝“自娱”的想法,


于是在衡阳称帝,建国号为周。


这年秋天病死,算是过了回皇帝瘾。


又打了几年仗,三藩被全部平定。


吴三桂被清庭清算,


称三桂“即是明季罪人,又是本朝反贼。”


罪大恶极。


后被清史编为最大的逆子贼臣,就是要让他遗臭万年。


这个人有那么多人誓死效忠于他,


头发白了还再起兵争雄天下,


不会只是见风使舵,唯利是图之辈吧?


有一本叫《庭闻录》的书,


是吴三桂的一个部下的儿子写的,


记载了吴三桂的很多事情。


明末大臣傅宗龙,是吴三桂的老上司,对他有恩。


傅宗龙的儿子傅汝在吴三桂手下当差 ,


随时出入王府,老吴当他是亲兄弟。


明将毛文龙原来也是老吴的上司,


入清后家里势衰,被一李姓将军硬夺宅子。


毛家一个老仆人,千里迢迢赶到云南,请出吴三桂作主。


帮助毛家拿回家产还让李氏赔偿其损失。


这个富贵不忘故旧,吴三桂还是很有风范的。


有个王公良,从辽东就和吴三桂在一起,


也知道吴亲王所为不善。


对别人说:“我当然知道早晚要死,但这个人对我这么好,


我不可对不起他。”


兵败后,自焚死。


吴三桂大处不佳,在明亡明,事清叛清。


却于小处能收拢人心,得人死力。


那些人效忠的是一个模式,不是某个人。


1644甲申年(崇祯帝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一年。


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建立大顺朝;


大明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大清皇帝皇太极去世,儿子福临被多尔衮等亲王拥立为帝,建元顺治。


令人眼花缭乱的事件接连发生,


有一个人一直处于这个时代大漩涡的中心,


对整个历史的走向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这个人就是明三海关总兵吴三桂。


01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吴三桂提山海关精兵入关,捍卫大明。


走到一半,消息传来,北京已被攻下,崇祯皇帝自杀。


吴三桂面临十字路口,是归降闯王的大顺政权,


还是继续效忠亡国的大明朝?


或者还有那个争斗了几十年的关外强敌大清?


观望犹豫时,大同总兵唐通这个吴三桂昔日的战友,


代表李自成带着四万两白银前来犒军,劝吴三桂投降大顺朝。


还带有吴三桂父亲吴襄的亲笔劝降信。


吴三桂的家人都留在北京,包括他最心爱的小妾陈圆圆,都在李自成手上。


唐通盛赞李自成礼贤下士,必成大业。吴三桂动摇了。


就在此时,吴家的家人也从北京带出一封信,


信上告诉吴三桂,闯王大将刘宗敏已把陈圆圆抢去,


吴襄则在狱中遭受酷刑,逼其缴巨额赎金。


三桂大怒:“大丈夫连自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有何面目活在世上?”


于是发兵突袭唐通部,得胜,回到山海关。


派使者向关外清兵求救。


这是个重要的节点,吴三桂守宁远、山海关多年,


与清兵大小几十战,是多年的宿敌。


现在将与灭掉明朝的大顺兵决一死战,转头向强敌乞师,


历史就在这儿调了一个头。


清朝当权的睿亲王多尔衮敏锐地抓住这一重要时机,


率八万八旗精骑兵,强行军数日到达山海关。


吴三桂开关迎接,多尔衮大摆仪仗,和吴三桂一起祭拜上天。


双方约定,吴部全部用白布缠在肩膀上作为标志,区别李自成的军队。


李自成早已率二十万军直扑山海关。


双方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吴三桂部先与李自成军交手,


打到中午,双方都很吃力,吴军渐渐不支。


狡猾的多尔衮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乘着一阵大风,飞沙走石,天地昏暗。


两支精骑各二万,从吴三桂军右边杀出,万箭齐发,飞射闯军。


铁骑滚滚,如狂涛巨浪般势不可挡,直冲进闯王军中。


大顺军大乱。


李自成在高岗上观战,大惊道:“这是辫子兵啊!”


拍马下岗,逃跑。


全军在八旗军凶猛的攻击下全面溃败。


清、吴联军追击四十里,杀得大顺军血流成河。


这一战打得闯王一蹶不振,一路向西逃跑。


吴三桂紧紧追击,小妾陈圆圆是抢回来了,


父亲吴襄及大小三十多口被李自成全部杀掉。


吴三桂跟着清武英王阿济格直追到山西再到陕西再到湖广。


把李自成赶上了绝路,第二年在湖北九宫山被杀。


02


吴三桂祖籍江苏高邮,《鹿鼎记》中韦小宝骂他“高邮咸鸭蛋”源于此处。


不过他在辽东长大,自幼雄健过人,


武功超群,是崇祯朝武举人。


长得两道剑眉,一管高鼻,


气势逼人又能举止从容有度,风度十足。


吴襄曾率五百骑被困于满清大军之中,


明主将祖大寿虽是吴三桂的舅舅,


也知道再去救援,无异于肉包子打狗。


吴三桂苦求无果,大哭而出,飞身上马,


率家将二十骑,奋勇冲入敌阵。


诸人激于三桂的勇气,无不以一挡百,


居然砍出一条血路,将吴襄几百人救出如狼似虎的清兵包围圈。


据说皇太极远远看见,大为感慨道:“小吴将军真英雄!”


这一战让吴三桂名扬天下,时人称为“孝闻九边,勇冠三军”。


几年后吴襄在一次战役中擅自撤退,被撤职。


而吴三桂则被提拔为总兵,这一年才二十七岁。


崇祯皇帝在北京召见了他,年轻英俊潇洒勇武的边疆大将,


成为京城各大“怕体”的宠儿。


人人以识得小吴总兵为荣。


大臣田弘遇到苏州采得能歌善舞的美女陈圆圆,


献给每天眉头锁得紧紧的崇祯皇帝,想让他不要那么脸臭。


但皇帝这个位置是真的不好坐,陈圆圆这样的美人,


居然还是没让皇帝开心,居然退回田府。


于是小吴将军在田家的“怕体”上见着了美如天仙的圆圆,


明眸善睐,歌喉婉转,一见倾倒。


老田有心结交手上有兵的强权人物,


做个人情,把陈圆圆送给了小吴。


英雄配美人,一时大佳话。


边关战情急,吴三桂又奔赴前线。


松山一战,大明集最后的精锐在洪承畴手上,与清兵决战。


吴三桂即为洪大将军手下八总兵之一,那个劝降的唐通也是。


明军大败,唯吴三桂一军独存,退守山海关,继续抗击清军。


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以前的敌手,


联合起来打败了第三方力量大顺李闯王。


吴三桂已是骑虎难下,有前无退。


形势比人强,清兵入关打的是为明崇祯帝报仇的口号,


占领北京就不回去了。


这时候他们鼎定中原的大好形势已经明朗,


中原易主是铁定的事情了。


03


明末才子吴梅村写下《圆圆曲》,


以暗讽吴三桂降清引狼入室的举动。


但后来的情况,就不是这个书生能预料到的。


顺治二年(1645)后,吴三桂全心倒向大清,


为表忠心,不遗余力地剿杀抗清力量。


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


还是南明小朝廷的人马,


全用血腥的屠杀手段“排头砍将过去”。


顺治十六年,攻下云南,


下令用弓弦绞杀了明朝最后的皇帝永历朱由榔。


被封平西王,与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并称三藩。


成为权倾朝野的一方诸侯。


康熙十二年(1673),年轻英明的康熙帝下令撤藩。


吴三桂自恃力量强大,清帝年轻,


那些清初的猛将精兵早已是东流水。


遂联合靖南王平南王起兵反清。


史称三藩之乱。


仗打到康熙十七年,吴军由原来差点饮马长江的大好形势,渐渐越发局促。


一方面吴三桂当年残杀明军,尚历历在目,


现在又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


这两面三刀的作风,甚是不得人心。


二者康熙皇帝出乎意料地了得,


在全国一盘棋的布阵,用人和收纳人心各方面,


都比吴三桂高出一筹。


吴三桂看情况不对,颇有称帝“自娱”的想法,


于是在衡阳称帝,建国号为周。


这年秋天病死,算是过了回皇帝瘾。


又打了几年仗,三藩被全部平定。


吴三桂被清庭清算,


称三桂“即是明季罪人,又是本朝反贼。”


罪大恶极。


后被清史编为最大的逆子贼臣,就是要让他遗臭万年。


这个人有那么多人誓死效忠于他,


头发白了还再起兵争雄天下,


不会只是见风使舵,唯利是图之辈吧?


有一本叫《庭闻录》的书,


是吴三桂的一个部下的儿子写的,


记载了吴三桂的很多事情。


明末大臣傅宗龙,是吴三桂的老上司,对他有恩。


傅宗龙的儿子傅汝在吴三桂手下当差 ,


随时出入王府,老吴当他是亲兄弟。


明将毛文龙原来也是老吴的上司,


入清后家里势衰,被一李姓将军硬夺宅子。


毛家一个老仆人,千里迢迢赶到云南,请出吴三桂作主。


帮助毛家拿回家产还让李氏赔偿其损失。


这个富贵不忘故旧,吴三桂还是很有风范的。


有个王公良,从辽东就和吴三桂在一起,


也知道吴亲王所为不善。


对别人说:“我当然知道早晚要死,但这个人对我这么好,


我不可对不起他。”


兵败后,自焚死。


吴三桂大处不佳,在明亡明,事清叛清。


却于小处能收拢人心,得人死力。


那些人效忠的是一个模式,不是某个人。


:
   著名成语典故解释(著名成语的典故)
   [db:摘要]……【详情
   中国古代的开国皇后(一口气看完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后)
   [db:摘要]……【详情
   中国10大恶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恶人,你觉得谁最可恶?)
   [db:摘要]……【详情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位著名的恶人,作恶多端,遗臭万年,他们都是谁
   [db:摘要]……【详情

【本文标题和网址】中国历史上的八次“冲冠一怒为红颜 ” www.chun1983.cn/cjxs/121535.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