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党员的故事都有哪些内容(党员故事)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08 12:0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党员的故事都有哪些内容(党员故事),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456个字,大小约为33KB,预计浏览完需要19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平凡的岗位书写精彩华章——五位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的奋斗故事

新华社北京4月29日电题: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在平凡的岗位书写精彩华章——五位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的奋斗故事


新华社记者刘夏村、樊曦


“我们始终坚信,心中有光,不怕路长。”聚光灯下,在飞机制造生产一线一干就是29年的薛莹语气坚定,为中外记者讲述了自己“一颗铆钉”的故事。


29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包括薛莹在内五位新时期工人党员代表,围绕“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诸多记者交流,展示中国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薛莹来自中国大型运输机的“家乡”——中航西飞,从1992年开始参与国际航空制造合作项目垂直尾翼的装配生产,为了让安装到飞机上的每一颗铆钉都质量最坚硬、外观最漂亮,她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改进操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先后交付7000余架份优质垂直尾翼,赢得国际航空制造合作公司的高度认可。


坚守平凡岗位,努力争创一流,用责任和敬业之心做好每一份工作,是他们的共同品质。


竺士杰是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北仑第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的一名桥吊司机,从业20多年来他立足岗位、勇于创新,以他名字命名的桥吊操作法已更新迭代至3.0版本。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宿州供电公司输电带电作业班班员许启金,39年来高质量完成1200多项高压带电作业任务,累计消除3500多处输电线路隐患。


“90后”快递员康智来自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海淀区分公司清华营业部,工作近10年来,每天像“小蜜蜂”一样忙碌奔行在大街小巷,累计投送邮件28万件,多次在全国邮政和北京市技能大赛中获奖。


“行行有能手、行行出状元”,谈及自己的经历,无锡微研股份有限公司加工中心班组副班长陈亮颇为感慨。他从一名学徒工干起,长期致力于各类工业模具研制与生产,经他之手研制出来的模具,精度可以控制在1微米之间,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60。


他们不负韶华,多年如一日练就“绝活”。他们也是“幸运儿”,因为时代给他们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我是在改革开放中成长的一代,参加工作后赶上了我们国家港口大发展的时期。”竺士杰说,对比百年前的港口工人肩拉背扛,我们现在用巨型吊机一次就能抓起60吨的集装箱。他们一年的工作量,对于我们现在的工人来说,几分钟就完成了。


“近年来,社会对快递员更加关心关爱。”康智说,“我还登上过央视春晚的舞台,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我们快递员的风采,我感到非常自豪。”


陈亮已获得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还享受到了国务院特殊津贴。陈亮说,这几年深深感受到,工人的春天来了。面对众多媒体的“长枪短炮”,他激动地说:“我向广大青年朋友们呼吁,做工人也能大有所为,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书写精彩华章。”(完)


中国故事100部|爱党,是他们的家风

时间没有改变王昌元。


3月24日,重庆市綦江区古南街道綦齿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耄耋之年的王昌元笔挺地坐着,左胸佩挂着党徽,准备接受媒体采访。


接受媒体采访、参加志愿服务、受邀讲授党课……王昌元都会佩戴党徽。他这样做,不是为了走过场,而是打心底里爱党。


王昌元是一名老党员,有66年党龄。从朝鲜战场到西藏山南边防,再到綦江齿轮厂,一路走来,他始终是那个一心一意跟党走的“少年”。


吃水不忘挖井人


1950年初,17岁的王昌元第一次穿上新衣服。


王昌元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家里世代为农。4岁时,王昌元的父亲离世,王昌元与母亲、哥哥、姐姐相依为命,一家人靠租种田地、打零工为生,生活十分贫苦。


在旧社会,王昌元家耕种的粮食多要充当田租,他们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更别提穿新衣服。“小时候,饿到眼冒金星时,我就跑到池塘边拼命地喝水,把肚子填饱。”他回忆道。


新中国成立后,贫苦的农家分到了田地,王昌元家的生活开始向好。那时,他便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是中国共产党让我们吃饱穿暖,我要跟党走,我要报党恩。


可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0月初,美国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给老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没有国,哪来家?


战火蔓延,全国上下开始广泛动员,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准备抗美援朝。


听到消息后,王昌元立即跑到乡政府那里,打听自己能不能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吃水不忘挖井人。”他对母亲说,“我个子不高,但有力气,在战场上能打倒好几个敌人,正是报效祖国的时候。”


1951年7月25日,王昌元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开家乡。


“跟党走就是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


入朝作战的第4天,连队只能夜间行军。白天,敌机沿着鸭绿江盘旋,要么投弹轰炸,要么低空扫射,给志愿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面对敌军的轰炸,看到战友的伤亡,王昌元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王昌元所在连队的连长和指导员都是党员,有作战经验。“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带领我们前行。”王昌元回忆,“看着他们的背影,我心里踏实许多,只想赶到前线,为战友报仇。”


经过七天七夜的行军,连队终于到达前沿阵地。不久,王昌元接到一项任务——给前线战场送弹药。


从前沿阵地到前线战场有10公里路,途中要经过敌军的两道封锁线。此前,不少战友就牺牲在那里。


王昌元的班长也是一名党员。每次送弹药时,班长总是走在最前面,保护他们的安全,叮嘱他们注意隐蔽。“班长非常勇敢,又有责任心。”王昌元说,“送弹药时,我们从不害怕有去无回。”


经过这样的历练,王昌元具备了上前线的能力。


1952年11月4日,天蒙蒙亮,敌机便开始一轮又一轮的轰炸,企图抢占上甘岭597.9高地。这一高地非常重要,如果失守,我方战势将陷入被动。


那时,王昌元和战友只有一个念头:人在,阵地在!中午12点多,敌军的一枚炮弹砸进战壕,副班长牺牲……数轮激战下来,130人的连队,最后只剩50余人。


“副班长刚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王昌元哽咽地回忆,“在战场上,他从未退缩半步。入朝作战,让我深深地明白,跟党走就是在危难时刻冲锋在前。”


党员要去最艰苦的地方


从朝鲜战场回来,王昌元选择扎根军营。


1959年6月,即将在南京步兵学校毕业的王昌元向学校党委递交了一份申请书——到西藏,戍守边疆。


当时,西藏的反动武装蠢蠢欲动,边境滋扰时有发生。“我是一名党员,党员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就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递交申请书时,王昌元想起了那些冲锋在前的身影,想起自己入党宣誓的情景,“跟党走,要经得起考验,对得起人民。”


20世纪60年代的西藏,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极为艰苦。


从南京步兵学校毕业后,王昌元被分配到距拉萨数百公里的山南边防站当指导员。到边防站报到时,他乘了汽车又骑马,骑完马又徒步,整整花了两周时间。


在山南戍边,王昌元和队员每周要巡防一次,每次巡防要走3天。在野外扎营,吃简易干粮、躲避有毒蛇虫……日子虽苦,但王昌元和队员们的信念十分坚定:“边防就是国门。国门安全了,家门才能平安。”


在西藏山南戍边,王昌元一守就是22年。如果时光倒回,他依旧会这样选择。他说:“为党、为人民作奉献,心里不苦,是甜的。”


到哪都要做“螺丝钉”


1982年,49岁的王昌元离开西藏,转业到綦江齿轮厂工作。


对王昌元而言,这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在此之前,他没有来过这里,更没有在地方工作的经验。


那时候,綦江齿轮厂是一家老牌的国营企业。学校、医院、住房……这个厂应有尽有,俨然是一个“单位社会”。而王昌元的工作,就是服务这个“单位社会”。


开展民主生活、组织工会活动、看望离退休职工、解决家属纠纷……和在部队时不同,这些服务工作十分繁琐,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心。但王昌元不厌其烦。


“厂里的老工人中有不少党员,他们退休后,依旧为大家服务,送报刊、修路灯。”王昌元把老工人视为学习的榜样,他说,“党员无论到哪里,都要做‘螺丝钉’,都要为人民服务。”


1993年,王昌元从綦江齿轮厂退休。后来,綦江齿轮厂改制,“单位社会”不复存在。但不管社会怎样变化,他和那些老工人一样,始终在为人民服务,到社区当志愿者。


宣传法治知识、排查安全隐患、调解邻里纠纷……即使右腿患了滑膜炎,王昌元照旧走街串巷,不肯闲下来。


楼栋的环境整治,是王昌元发起的;花丛的修剪治理,是王昌元组织的……2018年3月5日,社区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志愿服务队——王昌元志愿服务队。


“我要保持党员本色,在有生之年,多为群众跑跑腿、办实事。”王昌元认真地说。


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而王昌元的可爱,绝不仅仅在于他曾是一名志愿军战士。


3月24日,綦江区古南街道綦齿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专干任晓梅在翻看旧照片时,提到了这样一个细节:在家庭聚会上,王昌元爱讲“党课”。


任晓梅是王昌元女儿的同班同学,她的工作又直接面向王昌元,所以对王昌元的情况十分了解。


在家庭聚会上,王昌元讲金堂县的生活,讲入朝作战的场景,讲西藏戍边的艰苦,讲綦江齿轮厂的工作……他说的不是陈年往事,而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


“跟党走,就要对党忠诚,不仅我要忠诚,我的家人也要忠诚。”王昌元说。在他的影响下,长女王小平、外孙彭世翔相继入了党。


王小平说:“爸爸非常注重对儿女、孙辈的革命传统教育,他通过言传身教,教会了我们何为爱党。”


如今,王小平已经退休,她像她的父亲一样,在社区当起了志愿者;彭世翔已经工作,他像他的外公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祖孙三代对党的质朴之情,早已体现在这个家的家风之中。


“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生坚守。”王昌元说,他想做终生坚守的那个人,也想让子孙做终生坚守的那个人。


我被这些真实的奋斗故事感动着


图为电影《秀美人生》剧照。


图为电影《天上的菊美》剧照。


图为电影《十八洞村》剧照。


核心阅读


黄文秀、樊锦诗、菊美多吉,他们的勇气来自见证党和国家越来越好的情感,来自改变生活的期待,来自这个时代给予的奋斗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坚持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7月1日,在电视机前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不禁回想过去几年,镜头里的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奉献的故事、那些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崇高而美丽的心灵。我被这些真实的奋斗故事感动着,也通过讲述他们用初心使命写就的“秀美人生”,努力将这份感动传递给观众。


在脱贫攻坚现场感受奋斗追求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共产党员矢志践行初心使命,他们下沉到偏远乡村帮助依然贫困的人们,牵着他们的手,一起走向小康社会。作为一名文艺工


2016年,盛夏和晒秋的季节,我来到湘西花垣县深入生活。接触的第一户正在脱贫的人家,就是电影《十八洞村》中杨英俊的原型。生活中的杨大哥是一位普通农民,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每天种地放牛,勤勤恳恳在自家的三亩七分田土上做功夫,朴实、清贫、沉默。不仅是杨大哥,在跑遍花垣县各个乡镇之后,我发现,每一个贫困户的老屋都有一个沉重的故事。好几次,我一边听他们讲述,一边流泪,因为所见所闻超出了我对贫困的想象,那是任凭多高超的编剧坐在电脑前都无法构思出来的故事。


贫困的故事让人心酸,可在花垣县走村串寨时,我看到了“最美的风景”。盛夏时节在阳光下静静生长的稻谷,晒秋时节各家各户门前晒的红辣椒和黄色的苞谷,还有穿梭忙碌的扶贫工作队队员的身影,灿烂的色彩明亮了寂静的村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很多贫困户从未走出山寨,原来他们最无法割舍的是土地!他们没有让土地荒芜,年复一年耕耘播种、期待收获。这种人与土地的关系,这种自尊自足、自立自强,让我看到生命的自觉,看到改变的信心、信念和行动。电影《十八洞村》致敬的就是热爱土地并矢志改变命运的人们。


如果说《十八洞村》讲的是被帮扶者的故事,《秀美人生》则是讲帮扶者的故事。我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年轻的扶贫干部,我很关注他们的动态,黄文秀的事迹最早是从朋友圈里看到的。2019年盛夏,我第一次去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采访。在黄文秀牺牲的地方,我看到被洪水冲刷的河床乱石嶙峋。无法想象,那个雨夜,年轻的黄文秀是带着怎样坚定的信念出发的。


黄文秀短暂的人生中有很多次出发。从乡村出发去山西、北京读书,改变了她的人生。她的出发是往返的,因为她的情感一直贴着养育她的土地和人民,不离不弃。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主动回到百色革命老区工作,又主动请缨到百坭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山路弯弯,她的步履不停。为提高工作效率,黄文秀将在乡镇挂职时贷款买的私家车开到村里当工作车用。驻村满一年,汽车行驶里程约2.5万公里。她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


黄文秀以自己的作为,为青春写下与众不同的答案。因为她是共产党员,她的人生格局更大、维度更高,她要改变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整个百坭村。那一刻,我似乎理解了,扶贫之于黄文秀是一条可以实现人生理想的路径。所以,这个年轻柔弱的姑娘才义无反顾,即使是大雨滂沱的夜晚,还是驾车向着百坭村出发,因为她心系暴雨中的贫困户。


“你问我为什么回到乡村来?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有些青春总得在遥远的乡村秀一秀。年轻人的态度,就是乡村的未来。”这句对白,我写进电影《秀美人生》中。黄文秀用美好的青春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在宏阔时空中体悟坚守坚持


完成电影《秀美人生》之后,我来到敦煌,想用电影讲述另一位共产党员、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故事。2019年,我第一次在敦煌见到樊锦诗,她瘦弱的样子让我很是惊讶,我忍不住伸手去搀扶她,但她总是步伐很大、气场很强。跟随樊锦诗的足迹,我们能感悟一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奋斗。


在敦煌,传承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知识分子怀着对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敬意、对精神信念的坚守、对事业的执着来到敦煌,成为莫高窟的守护者。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文化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如何在大漠中筚路蓝缕、甘之如饴。


“生在北京,长在上海,北大求学,到敦煌工作。”这是樊锦诗人生最简单的概括,但这意味着无数个日夜的艰苦付出。大学毕业时,樊锦诗本可以在大城市享受安定的生活,但她选择到艰苦的地方报效祖国。从此,她再也没有离开。樊锦诗说,为敦煌尽力了就是她人生最大的幸福。


拍摄樊锦诗的故事,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优秀共产党员如何永葆本色,将初心使命写进为党为国为人民的事业,也希望通过这部电影,对知识分子群体做一次有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的讲述。


电影《家园》则是另一种坚守。影片女主角的原型是成都蒲江县两河村的村支书,她外出打工创业致了富,老支书找到她说:“你的致富能力比我强,又是党员,回到村里去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嘛!”因为这句话,更因为共产党员的初心,她回到村里,一干就是20多年,带领全村人种丑柑脱了贫、致了富。


采访时,女支书忍不住哭了,因为几十年积累在心里的辛苦被触动了,哭过之后,她深深吸了口气,又笑了。二十年辛苦不寻常,作为村支书、作为母亲、作为妻子的甘苦,作为共产党员的追求,都浓缩在这一哭一笑之间。党员身份让她的人生与整个村庄、所有村民有了关联,她的人生故事映衬出一幅徐徐展开的时代画卷,有立志、有奋斗、有变迁,如话本、如喜剧、如田园诗。


在艰辛道路上看到牺牲奉献


我为什么对讲述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情有独钟?最初的触动来自菊美多吉。


2013年,我编剧导演了电影《天上的菊美》。主人公菊美多吉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年轻的藏族乡干部、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去了甘孜,寻着菊美多吉的人生足迹,到他工作过的村寨采访。每天乘车在扎坝大峡谷中穿行,鲜水河河岸崎岖的碎石公路滑坡严重,险象环生,一天跑下来,整个人灰头土脸、疲惫不堪。而菊美多吉33年的人生,一直在这条艰辛的路上行走,从一个孩子到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满怀希望、步伐坚定,为村民奉献了自己全部的光和热,直至牺牲生命……


菊美多吉很平凡,因为他是一个普通人。他也很优秀,因为他在不为人知的岁月中诠释了党员的使命。他的故事深藏于大山、深藏于村民和他的亲人心中,我们不去寻找、不去讲述,恐怕很多人难以知晓。因为《天上的菊美》,我第一次深切感到电影创作的使命。


在这之后,我接连拍摄了《大火种》《家园》《十八洞村》《秀美人生》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无一例外,主人公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优秀共产党员。通过发现和再现他们从平凡到伟大的真实历程,我的创作维度发生变化,视野广阔了,内心也更有力量,我找到一种创作自觉。


讲好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是主旋律电影的光荣使命。拍好主旋律电影贵在一个“真”字,要让观众不仅从电影中看到真实的人物,还要看到创


“如果你提前了解,你做出的种种选择之后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有勇气前来?你的勇气来自哪里?”在《秀美人生》中,我问黄文秀问自己也问观众。


黄文秀、樊锦诗、菊美多吉,他们用自己的选择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们的勇气来自见证党和国家越来越好的情感,来自改变生活的期待,来自这个时代给予的奋斗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坚持。


(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26日 20 版)


同样的名字 同样的爱——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田陈煤矿两名“杨家强”的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湖北疫区形势始终牵动着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田陈煤矿干部职工的心。在开展“抗击疫情,爱心捐款”活动中,该矿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让我们走进两个“杨家强”,感受他们同样的情怀。


退休党员杨家强缴纳1000元特殊党费——“这是我应尽的义务”


有着35年党龄的杨家强是田陈煤矿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总支委员会滕州支部的一名普通党员。1981年10月入伍,1993年8月转业到枣庄矿业集团田陈煤矿工作,先后任恒邦公司书记、田陈煤矿安监处书记、矿工会副主席,2017年9月退休至今,


杨家强同志在从事党务工作20多年,虽然已是退休党员,但退休不褪志,退休不褪党员本色,他始终关心矿井建设和发展,退休后,依然参加退休支部活动,在维护退休职工稳定和退休职工困难方面积极工作,只要党支部有活动,都能积极主动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并积极按时交纳党费,以一名老党员的赤诚之心和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铮铮誓言,为其他党员作出了积极的表率。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杨家强总想着为疫区做些什么,“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一名转业军人,愿意到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协助疫情防控。”杨家强说。


他深知国家有难,人人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主动与支部联系,缴纳1000元特殊党费支援疫情防控。由于他所居住的小区已全部封闭,无法出行,不能到矿上亲自缴纳党费,就通过微信转账的形式交给总支,再转交给组织部门。在接受笔者电话采访时,他说,“愿以个人微薄之力,贡献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应尽义务。”


富源电厂职工杨家强捐款2000元——“这是我的一点心意”


“我的理想就是以自己力所能及能力服务社会。”2月14日,富源热电公司职工杨家强谦逊地说。


在这次“抗击疫情爱心捐款”活动中,这名叫“杨家强”的职工一次性捐款2000元,“杨家强在日常工作上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像一头老黄牛。思想上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捐款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我们为有这样的职工而自豪”。富源热电公司党总支书记刘冬感慨地说。


在采访中,笔者了解到,杨家强是电厂外汽办公室主任,父母亲都是田陈煤矿的退休工人,妻子董兰在单体车间工作,刚刚内退,儿子在滕州二中上高三。


杨家强介绍,他们办公室一共16人,负责电厂保洁、供暖、管道维修工作,作为负责人的他总是每天早早地来到岗位开始忙碌起来,由于人员少,很少休班,一般一个月休2个班,尽管在滕州买了房子,很少回去,只能让父母亲照顾孩子。


作为滕州义工协会的一名会员,他经常参与义工活动,为贫困儿童、孤寡老人捐钱捐物,每当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有需要“水滴筹”的朋友,他也慷慨解囊。他还是一个书法篆刻爱好者,他把亲戚闲置的房子改装成了书法学校,利用业余时间免费给想学书法的学生上课,受到当地居民的点赞。疫情来临,全矿职工纷纷慷慨解囊,当他把捐款的想法说给家人时,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同意。曾经参加过抗美援越的老父亲当场鼓励“国家有难,能帮就帮,多捐点”。最终捐款2000元,同时又想方设法购置了500个口罩捐了出去。“这只是我的一点心意,能力有限,用不着宣传”,杨家强说。


国家有困难,矿山有大爱。同样的名字,同样的爱,田陈煤矿“杨家强”的故事虽然很平凡,但是从中看到了煤矿工人的朴实与真诚,体会到矿山满满的正能量,他们的故事感染着全矿的干部职工……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温源 通讯员魏忠富)


百年大党的100个故事:乔冠华的笑

来自:前线客户端


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时许,在联合国礼宾司司长科尔莱的引导下,以乔冠华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昂首步入了联合国会议大厅,径直走到写着"CHINA"标牌的座位前。风度翩翩的团长乔冠华立刻成为会场焦点,整个大厅也随即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一名记者抢占了先机,即席采访刚刚落座的乔冠华,询问他此时的感受。乔冠华情不自禁地潇洒仰身大笑,其声豪放,其势恢弘,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片刻后,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这个经典的时刻被镜头捕捉下来,刊登在次日的美国报刊上,题目就叫做《乔的大笑》。有西方记者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重看这张照片,我们彷佛能够感受到照片主人公展现出来的那份真挚爽快的笑。而这份笑容,正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展现出来的扬眉吐气和轻松释然。


经典照片《乔的大笑》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当天,毛泽东就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然而,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操纵下,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却一直被台湾当局窃据。毛泽东主席曾多次表示,台湾当局的"代表"继续留在安理会是完全非法的,应将它驱逐出联合国,同时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在这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一天,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召开。在此次会议中,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案宣告破产。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毛泽东对此事非常重视。在该决议通过的当天下午,毛泽东即召集周恩来及外交部有关人员开会,并点名让外号"乔老爷"的乔冠华担任团长,组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离京前的十一月八日晚,毛泽东还亲自接见代表团的成员,并嘱咐提高规格为代表团送行。


在1971年11月15日的联合国大会中,各国用了大部分时间来欢迎新中国。直到最后一刻,乔冠华才得到了登台的机会。全世界都将目光投注于乔冠华的表态,要倾听中国的声音。乔冠华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乔冠华指出:"我们主张任何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国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乔冠华的全部讲话虽只有40多分钟,却旗帜鲜明,掷地有声。这次发言,是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联合国这个世界大舞台上第一次发出声音,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在全世界的崭新亮相。这个令世界震撼的正义声音,不仅代表中国,同时也代表了所有曾经遭遇压迫和欺凌的民族和人民的心声。乔冠华发言结束后,会场再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在走廊里排起长队,争相与乔冠华握手,表达祝贺。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新中国开启了外交的崭新时代。


50年前,乔冠华的笑作为中国外交自信的符号,不仅被定格在历史中,亦深深印刻在国人的记忆中。5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做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任用。今天的我们,有能力更加自信的平视这个世界,有底气更加自信地笑对世界风云变幻。



责任编辑:金蕾蕾


来自:前线客户端


1971年11月15日上午10时许,在联合国礼宾司司长科尔莱的引导下,以乔冠华为首的中国代表团昂首步入了联合国会议大厅,径直走到写着"CHINA"标牌的座位前。风度翩翩的团长乔冠华立刻成为会场焦点,整个大厅也随即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一名记者抢占了先机,即席采访刚刚落座的乔冠华,询问他此时的感受。乔冠华情不自禁地潇洒仰身大笑,其声豪放,其势恢弘,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片刻后,他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这个经典的时刻被镜头捕捉下来,刊登在次日的美国报刊上,题目就叫做《乔的大笑》。有西方记者形容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重看这张照片,我们彷佛能够感受到照片主人公展现出来的那份真挚爽快的笑。而这份笑容,正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展现出来的扬眉吐气和轻松释然。


经典照片《乔的大笑》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也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当天,毛泽东就向全世界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然而,在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操纵下,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却一直被台湾当局窃据。毛泽东主席曾多次表示,台湾当局的"代表"继续留在安理会是完全非法的,应将它驱逐出联合国,同时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25日,在这具有非凡历史意义的一天,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召开。在此次会议中,美国的"双重代表权"案宣告破产。会议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立即把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和安理会中被非法剥夺了20多年的席位得到恢复。


毛泽东对此事非常重视。在该决议通过的当天下午,毛泽东即召集周恩来及外交部有关人员开会,并点名让外号"乔老爷"的乔冠华担任团长,组团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离京前的十一月八日晚,毛泽东还亲自接见代表团的成员,并嘱咐提高规格为代表团送行。


在1971年11月15日的联合国大会中,各国用了大部分时间来欢迎新中国。直到最后一刻,乔冠华才得到了登台的机会。全世界都将目光投注于乔冠华的表态,要倾听中国的声音。乔冠华在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乔冠华指出:"我们主张任何国家的事,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自己来管;全世界的事要由世界各国来管;联合国的事,要由参加联合国的所有国家共同来管。"乔冠华的全部讲话虽只有40多分钟,却旗帜鲜明,掷地有声。这次发言,是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联合国这个世界大舞台上第一次发出声音,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在全世界的崭新亮相。这个令世界震撼的正义声音,不仅代表中国,同时也代表了所有曾经遭遇压迫和欺凌的民族和人民的心声。乔冠华发言结束后,会场再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几十个国家的代表在走廊里排起长队,争相与乔冠华握手,表达祝贺。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新中国开启了外交的崭新时代。


50年前,乔冠华的笑作为中国外交自信的符号,不仅被定格在历史中,亦深深印刻在国人的记忆中。5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做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任用。今天的我们,有能力更加自信的平视这个世界,有底气更加自信地笑对世界风云变幻。



责任编辑:金蕾蕾


:

【本文标题和网址】党员的故事都有哪些内容(党员故事) www.chun1983.cn/cjxs/121304.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