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鲁迅字什么我国伟大的什么家(鲁迅字什么是我国的什么家)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06 07:5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鲁迅字什么我国伟大的什么家(鲁迅字什么是我国的什么家),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5432个字,大小约为69KB,预计浏览完需要39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作为“美术家”的鲁迅,你了解吗?





今天的很多人,都有一个这样的理想:




找一份稳定的主业工作,然后在业余做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副业。这种背景下,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斜杠青年”(有多种身份和多元标签的人群,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


按照这种说法,鲁迅先生就是一位典型的“斜杠青年”


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肖像集锦


(摄影©羽羽)



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我们就跟“鲁迅”结下不解之缘。以至于很多人离开校园之后,提到鲁迅,马上就会浮现那句顺口溜:


“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


几乎从那时开始,鲁迅就被贴上了鲜明的标签: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这些年来,人们不断从他身上发掘各种宝藏,原来,在文学家的身份之外,现实中的鲁迅就像一个有趣的盲盒:


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名言海报


(摄影©羽羽)



有人说,他是被文学耽误的医生,因为他留学仙台期间,学习过解剖医学,后来才“弃医从文”。


有人说,他是被文学耽误的地质学家,因为他在南京新式学堂里,学过地质专业,很早就写了地质学领域的专业文章。


有人说,他是被文学耽误的脱口秀段子手,从他口中说出的各种格言,甚至生活中的吐槽,时不时就上一回热搜。


但是,在文学之外,鲁迅身上最大的宝藏,很可能是他在艺术领域的成就。因为,相比医学、地质、生物等,鲁迅在艺术上投入的精力要多得多。


鲁迅人生中主要活动地分布图


(制图©羽羽)





从长度上看,跟艺术有关的启蒙、学习、从业经历,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从深度上看,他对于艺术,不是玩票的性质,既有艺术品收藏,又有艺术创作,还有对艺术普及的不懈探索。这在那个年代,几乎涵盖了艺术领域的各个环节。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一起来从艺术的维度来重新发现鲁迅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生平展”入口


(摄影©羽羽)





| 01 “艺术品收藏家”鲁迅 |




对于今天的很多人来说,收点古董,逛逛古玩城,已经是家常便饭。而早在100多年前,鲁迅的身影,也常常出没于古玩摊前。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生前累积的收藏品,至少有石刻4217种传统版画5900余件现代版画6000多件。从鲁迅日记中可以看到,藏品种类繁多,涉及书法、绘画、碑帖、金石、工艺品、明器、兵器、佛经、瓷器、钱币等等


鲁迅收藏的部分文物


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摄影©羽羽)



1912年5月,31岁的江南绍兴人鲁迅,成为一名北漂。


这一年的1月,他还在在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任职。4个月后,北洋国民政府在北京成立,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经好友许寿裳推荐,鲁迅成为当时的教育部佥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或司长助理。


在北京(期间曾改名北平)工作期间,到古玩市场淘宝,就成了鲁迅最重要的爱好。


琉璃厂、报国寺这两处古玩市场,距离鲁迅的住所和供职的教育部都很近。后人根据鲁迅日记统计,鲁迅在北京生活的14年里,逛古玩市场570多次,其中到琉璃厂去过480多次,光1916年就去了80次。


旧时琉璃厂的古玩市场


(图©20世纪上半叶老照片)





哪怕是过年过节,鲁迅都要外出逛古玩摊,这些内容几乎都写进了日记。比如,1913年2月6日大年初一:“午后散部往琉璃厂,诸店悉闭,仅有玩具摊不少,买数事而归。”那一年,从大年初一到初四,鲁迅天天泡在古玩市场。


长期的实战,加上深厚的文化素养,鲁迅对古代艺术品有了相当高的鉴赏能力。比如,有一件来自晋代古砖上的“龙凤”拓片,鲁迅通过研究考证出,这两个字是手工雕刻,而不是模印制作。


鲁迅收藏的部分碑刻、石雕拓片


(摄影©羽羽)



除了古代文物,鲁迅也热衷收集同时期艺术家的作品。这些收藏大多是来自艺术家的赠品,以及他们为鲁迅创作的肖像。


藏品也不限于国内。北京鲁迅博物馆内展出的众多现代版画作品,多数来自海外艺术家。这说明,鲁迅的收藏已经具有国际视野。


还有,鲁迅十分重视各地的民间美术,像剪纸、木板年画、风俗画,也是他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收藏的传统木板年画


(摄影©羽羽)





回顾鲁迅的收藏史,我们发现:鲁迅逛古玩摊的时间,集中他在北京任职期间,也就是电视剧《觉醒年代》所处的那个时代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鲁迅担任教育部佥事期间,主管社会教育和文化艺术,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动植物园、美术馆及美术展览会、文艺、音乐、演剧、文物普查等工作。


鲁迅收藏的汉代古砖拓片


(摄影©羽羽)





这么一来你会发现:鲁迅的收藏,并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为了把玩。在那个动荡的乱世,他不遗余力地收藏,既是日常工作的延伸和组成部分,也是为了抢救传承文化遗产,并为后世所用。


后来,鲁迅的大部分收藏,捐给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


担任教育部佥事时期的鲁迅


(图©电视剧《觉醒年代》)







| 02 “艺术创作家” 鲁迅|




在艺术领域的探索上,鲁迅没有停留在收藏阶段。在最核心的艺术创作方面,他也积极地置身其中。




每个人的童年里,或许都有一颗艺术的种子,鲁迅也不例外。比如,回忆散文《阿长与<山海经>》就提到,鲁迅一直对《山海经》里的绘图念念不忘。




周作人回忆,鲁迅小的时候常在院子的矮墙上画尖嘴鸡爪的雷公。这情形,估计跟今天在墙上涂鸦的熊孩子差不多。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的上司蔡元培也说过:“鲁迅先生对于图画是很有兴会的。”




《山海经》插图和鲁迅雕刻“早”拓片


(摄影©羽羽)





鲁迅对于美术的涉猎,不只是狭义的“画画”




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的鲁迅生前创作,既包括传统中国美术的所有门类,如国画、书法、篆刻,也包括当时在中国刚刚起步的平面设计、版画、创意线描。




少年时代的熏陶和传统教育,让鲁迅早早地学了一手好字,无论是蝇头小楷,还是毛笔行楷,都写得游刃有余。鲁迅那些留存至今的书法,有鲜明的辨识度,甚至有人称之为“鲁体”




鲁迅书法


内容是《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


(摄影©羽羽)





相比写字,鲁迅在篆刻方面花费的心思更重。在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王锡荣看来,鲁迅最早的篆刻创作,可以追溯到“三味书屋”书桌上的“早”。




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期间,鲁迅曾刻“戎马书生”“文章误我”“戛剑生”三枚印章。后来鲁迅还刻过一枚白文草书的“迅”字印。




鲁迅篆刻作品


“戎马书生”“迅”


(摄影©羽羽)





今天,鲁迅经常“出圈”的,是他在设计和版画领域的作品。




在设计方面,为外界所熟知的是这两件代表作:独立设计的北大校徽和参与设计的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时期的国徽。




鲁迅设计代表作


北大校徽和十二章国徽


(摄影©羽羽)







除此之外,他的大部分设计作品是书籍装帧和书中插图。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鲁迅给半个多世纪到一百年前的书籍所做的设计,也非常前卫。他一生设计了60多个书籍封面,个个典雅蕴藉。




其中,《呐喊》和《引玉集》堪称经典之作。因为设计领域的成就,鲁迅被出版界视为中国第一代书刊设计人、中国现代书刊装帧设计的先驱。




鲁迅设计代表作


《呐喊》和《引玉集》封面


(摄影©羽羽)





到这里,鲁迅取得的成就,足以在美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重头戏还在后边,那就是他在版画领域的成就。




中国传统版画的雏形,可追溯到汉代。仅从形式来说,《阿长与<山海经>》里提到的绣像绘画就是木刻版画。鲁迅收藏的《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点石斋画报》,以及很多木板年画等,其实都属于“版画”范畴。




但说到现代意义上的版画,在我国的兴起大约只有90多年历史,鲁迅就是它的主要推动者。离开北京后,鲁迅曾短暂地在厦门、广州生活,1927年10月开始定居上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鲁迅肖像版画


(图©曹白 作)





上海的近10年里,鲁迅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为中国现代版画事业倾注心血。




他给翻译图书设计封面,用木刻版画;编辑图书、报刊做插图,用木刻版画;他到上海后,大量收集版画原作,组织版画研习社、开展各种版画展览、开办科普讲座。




熟悉版画的人一定知道,20世纪30年代,有一场新兴木刻版画运动,它在中国版画发展史上是一次里程碑,而这场运动的主要发起人就是鲁迅先生。直到去世前11天,鲁迅还来到了“全国木刻版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的现场,跟年轻的艺术家座谈。




鲁迅在木刻展览会现场与青年座谈


(摄影©羽羽,摄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厅)





到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前夕,现代版画运动形成了全国性的规模,接下来更是形成了抗战版画的大潮。因为这种贡献,鲁迅被版画界视为“新兴版画之父”。






| 03 “艺术评论家” 鲁迅|




单看鲁迅的艺术收藏和艺术创作,足以让人赞叹不已。但是,这还不算完。




他不仅翻译整理外国的艺术理论,供国内从业者参考学习,而且还积极撰写美术论文,对各时期的美术作品都有独到的解读。




鲁迅绘《曹娥投江》图


(摄影©羽羽,摄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厅)





首先,他对于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比如他将中国古代美术做了这样的分类——上古绘画、汉石画像、唐代绘画 、元代山水画、明代小说绣像、六朝及唐代的陶俑、敦煌木刻佛像、民间年画等;




其次,鲁迅专门论述过美术中的线条。比如,他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中提出,“在唐,可取佛画的灿烂, 线画的空实和明快......”




鲁迅藏《十竹斋画谱》之一


(图© 鲁迅收藏,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





最后,鲁迅对很多作品、艺术家等进行过许多个案研究。对于《女史箴图》 《列女仁智图》 《十六罗汉图》 《耕织图》 《梅花万里图》 《芥子园画谱》 《吴有如墨宝》 《北平笺谱》等历代艺术品,他都有过研究,尤其是对《北平笺谱》中的木刻极为推崇。




难怪有人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通人。”他离世之后,祖国的大江南北,留下了一张厚重的,以“鲁迅”为名的文化景观地图。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鲁迅留给我们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制图©花花)







| 04 “美术教育家”鲁迅 |




除了从事艺术收藏、创作、评论,鲁迅也是我国美育的最早倡导人之一。




前文提到的,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版画运动,鲁迅支持和指导社团,本身就带有向社会公众普及美术的性质。




还有,我们别忘了:在去上海之前,鲁迅也是一名教育工《美术略论》




鲁迅翻译作品《艺术论》


(摄影©羽羽)





开这门课时候,鲁迅就发表了许多关于“美育”的认知,比如“美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家之出世也”;“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进步的美术家——这是我对于中国美术界的要求”等等。




以上,地道君跟你分享了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艺术领域的种种造诣:不同于一般人将艺术当成兴趣或玩票。终其一生,先生都在从事艺术收藏、创作、研究、普及。




鲁迅收藏瓦当拓片


(图©鲁迅藏,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





到这里,你可能会感到奇怪:




从求学到工作,鲁迅先后到过南京、北京、厦门、广州、上海。每一段经历中,都从事艺术工作。在鲁迅的生涯中,艺术的戏份特别重,但为什么在大多人的认知里,他并不是一位艺术家或美术家呢?




在这里,地道君要给你澄清一个误会。很多人知道,“弃医从文”是鲁迅人生中的重大转折。而这里的“文”,一直被理解为“文学创作”。




鲁迅线描古代人物图


(图©鲁迅作,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



但是,我们仔细看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的讲述,就会发现这个解释,其实是片面的。


“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




看完这段文字,我们至少获得两点跟过去不一样的认知。




第一,他弃医之后所从的“文”是“文学和美术”。也就是说,鲁迅立志要做的“文”,本来就包括艺术或美术。理解了这一点,你才会明白:艺术,从来就不是鲁迅的“副业”。那他后来的实践中,不遗余力地推动美术事业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鲁迅引进的海外美术著作


(图©北京鲁迅博物馆)





第二,为了改变国人的精神,“美术”甚至是要先于“文学”的。注意,让鲁迅做出重大决定的直接原因,是他在“在画片上”看到了“麻木的神情”。看到这里,我们也就更加理解,为什么鲁迅要把“木刻版画”作为启迪大众的重要手段。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文艺”中的“文”和“艺”,并不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它们更像是一个领域的两张面孔、两个维度,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两面”。


鲁迅设计作品


《歌谣纪念增刊》


(图©鲁迅 设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董炳月研究员,对鲁迅笔下的“美术”进行过深入研究后发现,那时候的“美术”“美育”是一种大美术,不仅包括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而且纳入了文学创作。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文章为美术之一”。如果用今天熟悉的词语来解释,鲁迅笔下的“美术”,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文艺”




之所以说这些,地道君并不是为了讨论这几个概念,而是想通过这件事,强调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优秀传统——文和艺,不分家。




鲁迅绘画作品


《如松之盛》


(图©鲁迅 作)





我们回头再看鲁迅在美术领域的经典代表作:他为北大设计校徽,为自己的作品《呐喊》设计封面,把木刻版画用于著作插图,都是在践行这一理念。设计与文学、美育,是融为一体的。




过去很长时间里,已经有很多人关注鲁迅与艺术的关系,比如,你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标题《鲁迅,一个被文学耽误的艺术家》《鲁迅,一个被文学耽误的设计师》《作为艺术家的鲁迅,你还认识吗》




从中不难看出,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做设计、做版画,是鲁迅从事文学之外的“副产品”。


鲁迅收藏油画作品


《馒头店门前》


(图©司徒乔 作)





但是,看完地道君的分享,你的认知可能已经改变:艺术或者美术,从来就不是鲁迅的副业,而是自始至终跟他的文学创作相辅相成。文学和美术,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主次的关系。




所谓的鲁迅“从文”,从的是“文学 艺术”。




手绘人体解剖图


绘于仙台留学期间


(图©鲁迅 作)



在当时的背景下,鲁迅所说的美术,是包括文学和狭义美术在内的文艺创作。这种打破壁垒的大美术或大文艺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发人深思。




最后,让我们用一张长图,向“艺术家”鲁迅致敬!




鲁迅先生的艺术人生


仿佛一条跨越55年的路


(制图©孙毅博)



鲁迅100多个笔名,你能说出来几个

如果让你用鲁迅口吻表达“我没钱了”,你会怎么说?


近日,在社交平台上,网友“各显神通”,给出了各种各样带着“鲁迅味儿”的回答。


图源网络,下同


网友这么积极参与,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要归功于鲁迅广泛的知名度。但是,如果让你以“巴人”“迅行”或者“许霞”的口吻说“我没钱了”,你还能说出来吗?


其实,这些名字都是同一个人——鲁迅。像巴人、迅行、许霞这样大众不太熟悉的笔名,鲁迅有100多个。


笔名多达100多个


当时的文人起笔名跟现在“开小号”似的,一个比一个多,努力让读者认不出自己。如胡适笔名有天风、藏晖等;老舍笔名有鸿来、非我、絜青等;沈从文笔名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而其中要说笔名最多的,莫过于鲁迅了。


目前鲁迅的笔名数量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确定,现在流行的有141个、181个、183个等不同的说法。


1976年,李云经整理、荣宝斋编辑出版了《鲁迅笔名印谱》一书,其中记载了鲁迅的笔名156个。后来又陆续发现了一些鲁迅的笔名。


2006年李允经整理、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鲁迅笔名索解》一书,里面介绍了鲁迅曾用过的140多个笔名及含义。就目前来看,已经知道的鲁迅的笔名至少有160个。


这些笔名字数不一,含义不同。


目前比较流行的183个笔名的说法,以字数分为以下六种:


一字笔名有卂、飞、树、俟、独、洛、干、豫、L、干、敖、隼、旁、迅、直、庚16个。


二字笔名有翁隼、唐俟、旅隼、朔尔、家干、苇索、杜斐、何干、干凡、一尊、余铭、译者、张沛、阿二、阿法、苗挺、直入、明瑟、罗怃、佩韦、周树、周悼、庚辰、庚言、孟弧、封余、荀继、茹莼、树人、候堂、飞斐、冬华、乐文、洛文、乐贲、乐雯、品音、记者、家斡、宴教、冥昭、焉于、梦文、雪之、常庚、越丁、越山、越侨、越容、楮冠、鲁迅、尊古、游光、遐观、编者、虞明、豫才、燕客、霍冲、孺牛、L.S.等117个。


三字笔名有华约瑟、齐物论、唐丰瑜、唐元期、黄凯音、戛剑生、康伯(白)度、隋洛文、葛何德、董季荷、敬一尊、朝花社、编辑者、编纂者、纂述者、杜德机、何家干、何家斡、即鲁迅、张承禄、张禄如、周玉才、周动轩、小孩子、丰之余(瑜)、韦士繇、邓当世、白在宣、周树人、周樟寿、周豫才、宓子章、赵令仪、某生者、倪朔尔、栾廷石、孺子牛37个。


四字笔名有宴之教者、宴之敖者、ELEF、旅沪记者、楮冠病叟5个。


五字笔名有朝花社同人、中国教育社、奔流社同人、诸夏怀霜社、译文社同人、铁木艺术社、旅沪一记者7个。


还有一个六字笔名,叫做上海三闲书屋,是以鲁迅自用的书店即三闲书屋的名字来取的名。


知名度最高的名字——鲁迅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关于鲁迅的含义,1926年12月,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进行了解释:“我所用的笔名也不只一个:L.S,神飞,唐俟,某生者,雪之,风声;更以前还有:自树,索土,令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


具体含义还可以参考鲁迅的好友许寿裳的文章。在鲁迅去世后,许寿裳写过一篇文章《亡友鲁迅印象记》。文章里提到,1920年年底,鲁迅对许寿裳说过:“因为《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我从前用过‘迅行’的别号是你所知道的,所以临时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迅行”这个名字是1907年《河南》杂志请他写文章时他用到的笔名,而“五四”后,鲁迅为《新青年》杂志写文章,当时的主编陈独秀有一个规定,就是不赞成用化名来署名,必须要用真名。鲁迅虽然不愿意,但也不好违反规定。就用母亲鲁瑞的姓加上“迅行”的化名组成了“鲁迅”这个看似真名的名字。


鲁迅第一次用这个名字是1918年发布的《狂人日记》,此后,“鲁迅”这个名字也和《狂人日记》一样被大众知晓记住。


(资料|作家出版社、中国经济网、澎湃新闻等)


现代中国的民族魂——鲁迅

《彷徨》拆书稿


如果说英国文学不能没有莎士比亚,那么我们的民族则不能没有鲁迅——他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鲁迅先生 一生写作千万字,主要成就包括杂文,小说,散文诗等, 其中《彷徨》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小说集。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共收1924—1925年所做的小说十一篇。《彷徨》的写作时期,正值五四落潮,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出现分化。


鲁迅先生(1881.9.25—1936.10.19)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12岁就读于私塾“三味书屋”。1904年赴日本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815年5月, 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鲁迅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工作,并先后创作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著作。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锦山:旧势力强大,不能停止战斗,而“新文苑”寂寞,“就战场”平安,一卒荷乾,布不成阵。这怎能不使鲁迅产生一种沉重的孤独感呢?一头是战斗需要重任在肩,时不我待,一头是孤寂的心情,难以排解。《彷徨》十一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这种现实,也准确地折射了鲁迅当时的这种心态。沿着这一线索去理解《彷徨》,也许是比较符合鲁迅原意的吧!


《彷徨》中共收入《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是十一篇小说。作品表达了


上篇是按照《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族》、《肥皂》 的顺序,收录的是1924年间所创造的作品。


下篇是按照《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的顺序,收录的是1925年间所创作的作品。


下面我们马上进入上篇的拆解,请你一起跟我进入《 祝福》这篇故事当中,感受在“吃人”的旧社会,祥林嫂悲凉凄惨的一生。


《祝福》


是以倒叙的方式自己在旧历的年底回到了家乡鲁镇。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故事就在准备“ 福礼”的“祝福”中拉开序幕。


那什么是“祝福”和“福礼”呢?


“祝福”旧时江南一带每年年终的一种习俗。


“福礼”是杀鸡、宰鹅、买猪肉,女人们用心细细的洗。煮熟之后,横七竖八地擦上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点向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是放爆竹。




这就是让


四叔的一句“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种时候——这就可见是个谬种。”那种不祥的预感愈发的强烈,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祥林嫂在别人家的“祝福”中悄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祥林嫂无依无靠,独自活在这世界,还要被人轻视,没人关心或许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然而,在现在的这种人世间,无所依靠的活下去,不如干脆死去,使讨厌见到她的人 不再见到她, 这对别人是一件好事。



祥林嫂不是鲁镇人,有一年的冬初出现在四叔的家里。这时的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


这时的祥林嫂应该是最快乐和满足的,虽然自己是个寡妇,但是东家却没有嫌她, 她干起活来比男人都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可惜好景不长,祥林嫂的恶婆婆找了上来,不但拿走了她所有的工钱(祥林嫂在东家一分钱都没有花),还把她卖给了深山野墺的贺家墺的贺老六。从此她就离开了乌镇。


虽然她 拼命的反抗,竭尽全力的想逃出这个婚姻,甚至在拜堂的时候,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两把香灰,包上两块红布还止不住血呢!


可是在现实面前,她只得屈服了。 她生了一个男孩,过了两年舒坦的日子。本以为就这样认命,可是厄运又降临到她头上。男人虽然能干,但是得了伤寒死掉了。本来孩子很乖巧,和自己相依为命,自己也有个寄托,可是好端端的又让狼给吃掉了,这对她来说是雪上加霜。


又在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祥林嫂又端站在四叔家的堂前。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脸颊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角上还带着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四婶可怜她的悲惨遭遇,又收留的她。从此她又在鲁镇做女工了,人们还是叫她祥林嫂。


刚开始的人们还是很同情她的遭遇的。“我真傻,真的”刚开始说这句开头的话,讲述她家阿毛被狼吃了的经过,大家都非常的同情她, 可怜她。 但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直值得烦厌和唾弃; 但从人们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她单是一瞥他们,并没有回答一句话。


又到了家家都准备“祝福”的时候,也是祥林嫂自我毁灭的开始。因为她身份的不吉利,夹住就不让他碰任何“福礼”, 她的眼里就开始暗淡无光了。人们说她改嫁“有罪”,让她捐门槛儿“赎罪”,不然到了“ 阴间”还要受苦。于是他把所有的工钱换了十二鹰洋,请假到镇西头去。回来的时候神气很舒畅,眼角也分外有神,高兴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祥林嫂觉得捐了门槛后自己洗刷了身上的罪恶,觉得自己和常人无异了,和他们平等了。 但这不经意间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也彻底的击碎了祥林嫂的最后一个希望。


谁知道四婶还是不让她碰任何的“祝福”东西?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 站着。不到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记忆尤其甚,记忆尤其的坏,而至于常常望去淘米。


她本以为自己千辛万苦捐了门槛,可是仍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祈福”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个谬种。


最后在四叔家“祝福”的鞭炮声中拉回现实。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物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气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幸福。


故事在“祝福”中开始,也在“祝福”中结束。


《在酒楼上》



一石居是在的,狭小阴湿的店面和破旧的招牌都已久。但从掌柜以及堂倌都已没有一个熟人,


仔细看他相貌,也还是乱蓬蓬的须发:苍白的长方脸,然而衰瘦,精神很沉静,或者确实颓唐,又浓又黑的眉毛底下的眼睛也失了精采。


往日的意气风发已经不在,在攀谈中诉说着过往。他对


这是


两个人能在这里一起喝酒谈心,也是因为好友要满足母亲的两个愿望,一个是母亲期望的,另一个也是好友愿意去做。在不断喝酒的过程中,


母亲的第一个期望是很好完成的。就是替我三岁就没了的小弟弟迁坟。可怜的坟,两年没有培土,也平了下去。把坟墓扒开以后,已经是尸骨无存,连一根头发丝都没有剩下。他本来就可以敷敷衍衍的,但是却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取了点儿坟里的土,用新买的被褥包上,放在那新的棺材里,埋到了父亲的坟的旁边。他觉得这样做心里安心的,对母亲也有个交代了。


也做了一件无聊的事,然而也是我自己愿意做的事。就是帮我东街的邻居叶长富,给他的女儿叶阿顺送两朵剪绒花。


这个阿顺长大了也长的并不好看,不过是平常的瘦瘦的瓜子脸,黄脸皮,独有眼睛非常大,睫毛也很长,眼白又青的如夜的晴空,而且是北方的无风的晴空,这里的就没有那么明净了。


母亲想起阿顺,就想起了剪绒花,因为当时s城没有,阿顺挨他爹的一顿打。 好友还记起,当年去接母亲时,还去长富家吃了荞麦粉。所以难以下咽,却因着阿顺的善良全部吃完了,也还是视赞她一生幸福, 愿世界为她变好。


但有时却是事与愿违的,长富的家虽还在, 却也有些破败。阿昭是阿顺的命运,阿枣长的全部像她的姊姊,简直像一个鬼,看见我走向她家, 便飞奔的逃进屋子里去。


后来从杂货铺老板母亲那里知道,阿顺病死了,是得了和她母亲一样的病。原因却是相信偷鸡贼大伯所说的,相信自己未来的男人还不如一个偷鸡贼。羞于出口,因郁成疾,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离开了世界。


既然阿顺离开了,没有别人可送,只能送给阿昭了。回去就骗母亲说, 阿顺见了很欢喜。我现在就是模模糊糊的,只要母亲高兴就行。


这就是我现在的好友,现在只想这样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等到过完新年,人就去教他的“子曰诗云”去。


俩人一同走出店门,他所住的旅馆和


故事在飘雪中开始,也在飘雪中解束。


《幸福的家庭》


“……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实火,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艺术,那



古人造词很有意思,笔所以不润反干涩开叉写不出好字词,稿费谓之润笔实在是顾了读书人的莫大颜面。


虽然知道自己的能力,也知道艺术




美妙的幻想在一句“不行不行,那不行,二十五斤”的争吵声中打断。


“不相干”,他又回过头来想,什么“二十五斤”?他们是优美高尚,很爱文艺的。他们看什么书呢?——哦,有了它们都爱看《理想之良人》你也看,我也看,——他们一人一本,这家庭是一共有两本,……


幻想着自己喜欢,却没有看过的书,想想等有钱了也去买一本。他觉得胃里有点空虚了,放下笔,用两只手支着头,教自己的头像地球仪似的在两个柱子之间挂着。


他又在幻想“……他们两个人正在用午餐”,但这第一碗是什么?总之,这第一碗一定是“龙虎斗”,无可磋商。


“劈柴,……”他自己家里的主妇,两只阴凄凄的眼睛恰恰钉住他的脸。这就是现实,五五二十五,三五一十五。他离不开床底放劈柴,书架旁边堆白菜,女儿被打他也不能坐视不理。女儿哭笑的神情,也让他突然想起了五年前离世的妈妈,仿佛有一些陶醉。


不过是诗和远方败给了“一地鸡毛”,时局如此,生活又能怎样选择呢?


他想要定一定,店又回转头,闭上眼睛,息了杂念,平心静气的坐着。他看见眼前浮出一朵扁圆的乌花,橙黄心,从左眼的左边漂到右,消失了;接着一朵绿花,墨绿色的心;借着一座六株的白菜堆,屹然的向它叠成一个很大的A字。


《幸福的家庭》从幻想中开始,在现实中结束。


《肥皂》是由一块肥皂引出的一个耐人寻味的讽刺故事。


故事的开始是四铭的太太正在叶日光中背着背疮和八岁的女儿香儿糊纸锭, 忽然得又重又缓的布鞋底声响,知道四铭进来了,并没有看他。今天的四铭给了她一个惊喜,一块葵绿色的香皂。


于是这葵绿色的纸包被打开了,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纸,也是葵绿色的。揭开薄纸才露出那东西本身来,光滑坚致,也是葵绿色的,上面还有细簇簇的花纹,而薄纸原来却是米色,似橄榄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也来得更浓了。


于是,围绕这块香皂,晚饭前、 晚饭中、 和晚饭后的顺序展开了。


我们的主人公叫四铭,他在买肥皂的时候,受到了年轻学生的讽刺,于是心里非常的愤愤不平,回来就想询问他的儿子,那个学生骂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怎耐他的儿子是个老实孩子, 他询问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于是就开始讽刺道:亏煞你的学堂还夸什么,’口耳并重’,道教你什么也没有。


为什么四铭觉得自己的儿子 没有呢?最大的缘由是他在街上看到了一位“孝女” 。是个要饭的十七八岁的姑娘和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是她的祖母,她只要讨到一点什么,便都奉献给祖母吃,自己情愿饿肚皮,可是这样的孝女,有人肯布施吗?


不但没有人布施,更多的人是讽刺,特别是两个光棍说的话: 你不要看这个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 身洗一洗,好的很哩!这也是四铭买肥皂的缘由,四铭太太有些生气的去做饭了。


吃饭的时候,由于女儿打发了汤,四铭想吃的那块菜花却被儿子吃掉了,于是又问儿子查到了没有?儿子还是没有确定答案,于是四铭就把孝女的故事拿出来让儿子好好学学。儿子想到了正确答案,却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样四铭又恼火的大发脾气。


’天不打吃饭人’四铭刚要发火, 但一回头,看见她陷下的脸颊已经鼓起,而且很变了颜色,三角形的眼里也发着可怕的光,便赶紧改口说:“我也没有闹什么脾气,我不过教学程应懂事些。”


“他哪里懂得你的心事呢?”四铭太太一语道出了他的 小心思。他有点恼羞成怒,却还在极力的辩解,知吾者脸上也像学程练了八卦拳之后似的流出油汉来。


朋友的到来化解了尴尬。工作时为诗词能否为“孝女”也发生了一些争执,最后在心领神会的咯吱咯吱的笑声中确定下来。


回来的四铭在老婆的无视和孩子们在嘲讽中又走到外面,看着一地的月光,他很有些悲伤,似乎也像孝女一样,成了“无告之民”孤苦零丁了。他这一夜睡得非常晚。


但到第二天的早晨,肥皂就被录用了。从此以后,四太太的身上总带着些四橄榄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几乎小半年,这才忽而换了样,凡有闻道的都说那可似乎是檀香。


《肥皂》在橄榄味中开始,又在檀香味中结束。


上篇的内容结束了,马上进入下篇的拆解当中来,因为下篇的内容更精彩。


《长明灯》讲的是一个可怜的人,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疯子”, 他的一个行为,不但让他行为受限,最后更变得无家可归。


故事发生在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里。几个村里的闲人正在议论“疯子”又犯病了,想要吹熄“长明灯”。


于是有人愤愤的说:“吹熄了灯,我们的吉光屯还怎么成为吉光屯,不就完了吗?老人不都说: 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连长毛造反的时候都没有熄过……”


其实“疯子”以前也犯过这个病,那时他爹还活着,非常的疼惜他,别人给他爹想了一个办法:将长宁灯用厚棉被一围,漆黑漆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他那时还小,就信以为真了。不知道怎么这回看了赛会之后不多几天,又疯了起来。


庙门外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有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功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凝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沾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们暗暗的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因为他们向他头上一看之后,就都缩了颈子, 笑着将舌头很快一伸。


村民本来还想再骗他一次,但是他已经清楚了,就不会再上当,扬言要自己去熄灭它。一句我放火,引起了众怒。他忘记了自己是没有爹的孩子了,有谁还会真心的疼爱他?


年高德劭的郭老娃和他本家的四叔,在权和利之中,把他剥削的一分不剩。把他关到了寺庙里,所有的财产都都归了四叔的儿子。


寺庙里玩耍的孩子还是很多。突然一句“我放火”,孩子的们都吃惊,立刻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搬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发亮。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儿歌瓦解了疯子的觉醒、反抗和呐喊,消除了其严肃性。宣言和行动都倍儿戏化,结尾省略号讽刺中有着无穷的悲凉。


《长明灯》在想要它熄灭时开始, 却在依然长明下结束。


《示众》展示一群看客,从观看别人到别人观看的经过。


故事发生在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夏日里烈日当空,许多狗拖出舌头,就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


“热乎的包子嘞! 刚出屉的……。”


固执的主人公就是这个十一二岁的胖孩子,细着眼睛,歪了嘴在路边的店门前叫喊,声音已经嘶嗄了,还带着些睡意,如给夏天的长白催眠。他旁边的破桌子上,就有二三十个馒头包子,毫无热气,冷冷地坐着。


别看小胖孩儿卖包子快要睡着了,但是一有热闹,又像用力志掷在墙上而反驳过来的皮球一般, 它忽然飞在马路的那边。


其实也不算什么大热闹,就是一个淡黄制服的挂刀的面黄肌瘦的巡警,手里拿着绳头,绳子拴着一个穿蓝布大褂上罩白背心的男人的臂膊上。 这男人带一顶新草帽,帽檐四面下垂,遮住了眼睛的一带,只见白背心上一行一行写着大大小小的什么字?


这些围观的看客,真是面容各异,丑态百出。“秃子”觉得自己高深莫测,想要一探,白背心的面容,几次都是胆怯,而且话到嘴边也是预言又止, 最后却也是逃也似的跑出圈外。还有一个撑伞的长子, 两次伸手都不敢掀开白背心的新草帽,还拼命的搔头皮来缓解自己的尴尬。戴白帽子的小学生也想钻进去看热闹, 却被一个蓝裤胖大汉挡住,怎么也进不去。还有更可笑的一个抱孩子的老妈子,孩子哭喊着要走,可她却说这多热闹啊!


忽然就有爆雷似的一击,紧接着就听到一声叫骂:“好快活! 他妈的……”一个弥勒佛似的更圆的大圆胖脸这么说。胖孩子挨了打踉跄了四,五步, 但是没有倒,一手按着脸颊,旋转身,就想从膀大汉的腿边的空隙间钻出去,可是胖大汉挡住了空隙,胖孩子只好推开小学生跑回来包子铺。


“刚出屉的热包子咧!荷阿,热的……”


在胖孩子的吆喝声中,人们又发现了新的看点,马上又去围拢。看到没有热闹可观,又悄然消散。


马路上很清闲,有几只狗伸出舌头喘气;胖大汉就在槐阴下看那很快的一起一伏的狗肚皮。


老妈子,抱了孩子从屋檐阴下蹩过去了。胖孩子歪着头,挤细了眼睛,拖长了声音,瞌睡的叫喊……


“热的包子咧!荷阿……刚出屉的……。”


故事从胖孩子看热闹开始,也在别人的观看下悄然结束。


《高老夫子》故事中的“高老夫子”,原名高平亭,被牌友戏称“老杆”,因发表了一篇关于整理国史所谓“脍炙人口”的名文,便自以为学贯中西了。


故事发生在这一天,从早晨到中午,“高老夫子”功夫全费在照镜子,看《中国历史教科书》,查《袁了凡纲鉴》;真所谓“人生识字忧患始”,顿觉得对于世事很有些不平之意。


这个故事


首先就想到往常的父母实在不将儿女放在心里。就联想到了自己,小时候爱爬树,最喜欢爬上桑树去偷桑椹吃。而且自己掉下来,父母也没有好好的看管,至今左边的眉棱上有一个尖劈形的瘢痕。他自己对这一点特别在意,虽然特意把头发留长了,但还是怕别人发现。


其次就是怪《中国历史教科书》的编著者不为教员考设想。因为他看不懂,不知道该怎样接在一处。更是抱怨辞退的教员为何“从第八章《东晋之兴之》”,因为他最擅长的是三国。


虽然准备的不充分,但是对于这份职业的向往,就连好友黄三劝阻,也没有让他放弃心中的向往。这不,他一出门,就放开了脚步,向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肩膀一闪一闪的走,不多久,黄三变连他的影也望不见。


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满怀信心地踏上讲台, 因为学的本不渊博,总疑心自己有没有讲错?会不会被学生窃笑,没有一点底气,他的关注点总是舍本逐末,想着额角上的瘢痕会不会被发现?他既紧张又无助, 害怕遇见可怕的眼睛和鼻孔联合的海,还有半屋子蓬蓬松松的头发。他实在坚持不了,就逃也似的离开了。


“高老夫子”终于觉得学堂也要坏风气,不如停闭的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伪罢!女学堂真不知要闹到什么样子,自己又为何去和他们为伍呢?犯不上的。


最后“高老夫子”终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于是就把那些所谓的碍眼的东西全都移开,又想起了自己欠缺的半个魂灵,当即就醒悟,戴上红结子的秋帽,经向黄三的家里走去。


高老夫子的排风并不坏,但他总还抱着个什么不平。他本来是什么都容易忘记的,唯独这回,却总是以为世风有些可虑; 虽然面前的筹码渐渐增加了,还不狠能将使它舒适,使他乐观。但时移俗易,世风也终究觉得好了起来;不过其实很晚,已经在打完第二圈,他快要凑成“清一色”的时候了。


故事在渴望中开始,却在失望中告终。


《孤独者》


以下从五个方面,和大家一一道来。


一、相识


开头就交代了



都说他是一个怪人,还去他奶奶唯一的“承重孙”,还怕他不按就里,想了一大堆的说辞,可是他回来以后都爽快的答应。


原来他是一个短小瘦削的人,长方脸,蓬松的头发和浓黑的须眉占了一脸的小半,只见两眼在黑气里发光。那衣服穿的真好,井井有条,仿佛是一个大殓的专家。


一切都井然有序的安排完,大家都要怏怏地,似乎想要走散, 但连殳却还坐在草荐上沉思,忽然他流下泪来,接着就失声,立刻又变成长嚎,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参商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二、相知



连殳虽然对访客很冷淡,但是他对房东的几个孩子却特别的好。别看他们手脸和衣服都很脏,而且丑的可以,但是连城的眼里 看到他们,立刻就发出欢喜的光,连忙站起来,向客厅间壁的房里走,一面说道——“大良、 二良,都来!他们昨天要的口琴,我已经买来了。”



这仇忆是历了三月之久才消释。原则大概是一半因为忘却,一半则它自己竟也被“天真”的孩子所仇视了,于是觉得我对孩子的冒渎的话也情有可原。



三、相吸





他就讲述和祖母相处的一生,祖母总是默默的关心他,无论是我父亲生前还是死后,虽然知道他不是我的亲祖母,我对祖母开始生疏,但她却一直这样对我,直到我进入学堂读书。可我那时不知怎的,将她的一生缩在眼前,亲手造成的孤独,又放在嘴里去咀嚼的人的一生,但大半还是因为我那时太过于感情用事。



四、相离


山阳这边的教育事业不太好,二个月也没有开一文钱。本来还想帮连殳问一问,只是人多事少,总是耽搁,


由于局势的变化,自己变得格外小心,也经常会想起他,因为自己帮不上忙,感到很愧疚,终于在一个雪后,


信中道出了连殳的悲哀和无奈。人生的变化真的太大阿!这半年来,我几乎求乞了。实际也可以算的,已经求乞。然而我还有所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好在愿意我好好活下去的已经没有了,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拜的所主张的一切,我已经失败了,……然而我胜利。


小心是一种忙的痛苦,因此会百事俱废,


五、相别


从山阳到历城又到太谷,一总转了大半年,终于寻不出什么事情做,


在这个春初快下雨的下午,坐着提着两包闻喜名产的煎饼,走了许多潮湿的路,让道给许多拦路高卧的狗。


这回



我的心也就轻松起来,坦然地在潮湿的时候上走,月亮底下。


故事从送殓始,以送殓终。


《伤逝》人们往往用直白的话去伤害最亲近的人,最后却只能独自舔着自己的伤口,怀念让自己伤害最深的人。


故事的开头写的是男主人对女主人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男女主人公相恋了,他们打破了世俗的观念,经常会在男主的会馆里相见,引来“老东西”和“小东西”两位邻居窥探。他们谈男女平等,打破旧习俗,谈泰戈尔,谈雪莱。而那时的子君,却是无所谓的,对于这些全不关心,只是震惊你缓缓前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


于是他们便在吉兆胡同安了家。子君也卖了她仅有的金项链和金耳环,我知道不给她加入一点股份去,她是住不舒服的。子君也逐渐地活泼起来,他们买了一只小狗叫随缘,还有几只小油鸡。


日子就像这样简单和无聊中过着,从开始的风花雪月,到了现实中的柴米油盐。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不被看好的婚姻也是不堪一击的。一封辞退信,断了两人的经济


可是生活不易,不得已杀了小油鸡,也把小狗随缘送走了。而现在的子君,她的勇气都失掉了,只为着阿随悲愤,为着做饭出神。男主也终于在通俗图书馆觅得了自己的天堂。 可他必须还得回到吉兆胡同去领略冰冷的颜色。


子君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不自觉。他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 要不然就只能一同灭亡。


男主觉得他们的希望就是他们的分离,坦然告诉女主已经不爱他了,希望女主有好的生活。男主也看到了希望,就是他在《自由之友》发表的小品文登出了。 她们就在这样的相处中,度过了极难忍受的冬天。


子君在冬春之交的一天选择默默的离开,这样房东太太告诉他一声,没带走也没留下任何东西。男主现在是非常的后悔,他应该再忍忍的,不能把这样残忍的现实告诉她, 他让子君所选的这条路 的尽头,又不过时——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男主离开了吉兆胡同,在这里是异样的空虚和寂寞。经过多方的打听,得到一个噩耗,却是子君死了。男主除了悔恨和自责,却不能为她做任何事情。他还期待着新的东西的到来,无名的,意外的,但一天天,无非是死的寂静。但是他还活着,就得向前走。


男主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他要将真实深深的藏在心的创伤口,默默的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他的前导。


故事在悔恨中开始,又在悲哀中结束。


《兄弟》在一切以金钱为转移的社会里,维护正当的兄弟感情很难,有多少人经得起考验?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公益局一向无公事可办,几个办事员在办公室里照例谈家务。 谈论的无非是秦益堂的几个儿子昨天为了钱又打起来了,怎么也要吼不住。汪月生便称赞


张沛君(也就是主人公):“他们兄弟两人就像一个人,要是所有的兄弟都这样,家里哪里还会闹乱子,我就学不来”。


沛君是十分喜欢听这些话的,因为在这些人心中兄弟情深的一家人。一则报道让他想起了自家生病的弟弟,他非常害怕,因为弟弟发烧的症状和这个病非常像,他心里非常着急,连一向节省他,为弟弟去请有名而且价贵的外国医生。


沛君有好的愿望,却又经常往坏的想。外国的普大夫还没有来,没办法,他只好去找中医白问山。中医诊断是“红癍痧”,也就是西医所说的“猩红热”。他已经糊涂的连自己也不知道怎样,敬请白问山开了药方,从他的房里走出。


还有点彻底蒙了,但当他经过电话机旁的时候,却又记起了朴大夫来,虽说现在不在医院,然而他叮嘱大夫今天一定到,于是就开启了他焦急而漫长的等待。


他做着,却似乎所做的事针毡。


凌乱的思绪,却又趁机而起。仿佛觉得弟弟靖甫 真的得了“猩红热”死掉了。他哪有那么多钱供孩子读书,觉得自己的孩子康儿最聪明,又怕别人说 薄待了弟弟的孩子。又觉得没有钱买棺木,就只能放在驿站里。在这样的胡思乱想中,终于把普大夫等来了。


普大夫的诊断让她喜出望外,因为只是简单的出“疹子”,所以他所担心的一切事情都不会发生,因为弟弟不会死,只要吃点药就好了,一切都是自己的多虑了。


佩君在床上醒来时,朝阳已经从纸窗上射入


,次着他朦胧的眼睛。但他却不能既刻的动弹,只觉得四肢无力,而且背上冷冰冰的,还有许多汗,而且看见床前还站着一个满脸充血的孩子,自己正要去打她。


这的确是他做的梦,他独自扛着弟弟的棺材去驿站,大家都称赞他,他让自己的孩子都去念书,还把弟弟的孩子打得满脸是血,当众人来讨要说法时,他却又说不要相信孩子的话,嘴里说我不至于昧了良心,你们不要受孩子的诳话的骗……结果又要去伸手打孩子。


这就是个梦境,如果弟弟要是没了的话,有可能这就是现实。弟弟还非常的感激这个哥哥,低声高兴地说:“等我好起来,一点寄到文化书馆去卖几个钱,不知道他们可要……”。


这一天上班的沛君去的有点迟了, 突然觉得办公室的同事和昨天有两样,感觉好像生疏,虽然一切也还是他曾经看惯的东西。


为了维护“兄友弟荣”的样子,时刻保持一副“恰恰”的状态,竟是出现一丝为自己谋划的心思都不能,否则就噩梦缠身,心神不宁


,一生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头, 不敢直面自己。


故事在假象中开始,又在现实中结束。


《离婚》主人公爱姑,和那些一般的农村妇女最大的不同,就是敢于向侵害自己的势力进行勇敢的反抗。


爱姑为了不让夫家随便的把自己休掉,已经闹了三年了。今天又是和父亲一起坐船去为自己讨个公道,在船上男人,大家都说一些恭维的好听话,爱姑自然也是信心满满。都说知书达理的人专替人家讲公道话的,一个人受众人欺辱,他们就出来讲公道,倒不在乎有没有酒喝。


前舱中的两个老女人低声哼起佛号来,他们撷着念珠有又都看爱姑,而且互视,努嘴,点头。


一路上二姑就想着怎么让她夫家败人亡,全都走投无路,为姥爷他是不害怕的,根本没放在心上,觉得和本村的人差不多。但是他爹庄木三感觉这次有点不妥,一个胖胖的七大人,将他脑里的局面挤得摆不整齐了。


爱姑一下子就看到了七大人,虽然也是团头团脑,却比为慰老爷们魁梧的多;大的圆脸上长着两条细眼和漆黑的细胡须,头顶是秃的,可是那脑壳和脸都很红润,油光光的发亮。爱姑很觉得稀奇,但也立刻自己解释明白了:那一定是擦着猪油的。


官司开始了自然是向着她夫家了,只给了她很少的赔偿,爱姑不不服气,为自己据理力争,却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爱家气不过就到“那我就拼出一条命,大家家败人亡”,谁知道官家立刻翻脸,一副要动大刑型的节奏


,吓得爱姑和他父亲都不敢多言,只能乖乖任其安排。


庄木三正在数洋钱,慰老爷从那没有数一叠里取出一点来,交还了“老畜牲”,嗯又将两份红利贴子互换了地方,推给两面。最后说“好事情是圆功了”。这件事就彻底解决了。


形象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腐朽空虚的本质,同时又相当尖锐地反映了,农民对统治者抱有幻想,缺乏明晰的认识,因此,失的这场来势很凶猛,可以取得胜利的斗争,落得一个屈服,受辱的结果。


故事从自信开始,却以失败告终。


这本书所有的故事都为大家拆解完了,在故事的结尾也发表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理解《彷徨》的钥匙,就是在于这题记。


《离骚》中有两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这里,把它称为“题眼”。


路是远的,而前面又看不见路; 依稀有路,却看不见光。想挣扎着走出一条路来,却是遍体鳞伤,毫无结果。


所以,以《彷徨》命其名,也是至名。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xx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但是我不认识。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其时我才能将姓名和实体联合起来,心中却暗自诧异。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 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见。总之,在我的记忆上,那一次就是永别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竞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民国第一设计师,中国书籍装帧第一人

鲁迅是一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人,你知道的是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你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设计师。


鲁迅热情地把闰土请进屋里,激动地叫了一声闰土哥。面对鲁迅的热情,闰土既喜且悲,最后只恭敬地对着鲁迅叫了一声——设计师大人。


开个玩笑,鲁迅明明是个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怎么画风突变成设计师了呢。


鲁迅在设计方面的造诣并不低,咱们中国最著名的学府——北京大学,这款沿用了100多年的校徽,就是由鲁迅先生设计的。


许多人知道鲁迅先生设计北大校徽一事应该也是根据,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才了解的吧。


1917年,北大的校长蔡元培说,周兄啊,给我们设计个校徽呗,鲁迅当时哪有这个心情!


从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到推翻清政府统治,再到1915年,袁世凯称帝,发动护国战争。


刚刚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的中国,就这样又陷入连年的动乱之中。


时刻关注着这一切的周树人,心中充满了愤怒与忧虑。


结果把自己的这份忧虑设计到了北大校徽中,我们来看一下北大校徽,第一眼看上去像不像一个充满悲伤悲愤的人脸,当然至于当时鲁迅先生是不是有这方面的考量另说。


另外校徽上“北”“大”两个字用篆书,巧妙的字体变形,看上去下面是一个人,在背着两个人,也像一副脊梁,设计的初衷是也时刻提醒着,北大学子你们是国家未来的脊梁,肩头要时刻背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


不得不说,现在这个校徽的设计感在我心目中依然排名第一。


鲁迅也是玩转字体设计的大师,这部“艺术论”的双线字体,让你能很明确地看出其本意,从艺术中找规律还是在规律中找艺术。


再看这部萌芽月刊,那个时代就有萌派的字体了。年轻化的字体设计更像是思想上的萌芽。


如果只是标志和字体设计,那鲁迅先生也不配成为「中国书籍装帧第一人」,再看看鲁迅先生的插画设计充满寓意的,现代的,诗意的,素描的,抽象的。


下面这只猫头鹰是鲁迅的经典之作,细看会发现,双眼被画成了一对男女的头。


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厦大的这几个字其实是从鲁迅的书信中“扣”出来的,这算不算是鲁迅先生偶然的设计的


并且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厦门大学这四个字写错了三个呢?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名字体也是用《鲁迅日记》的手稿集字“搞”出来的


还有《浙江日报》《广西日报》《安徽日报》《湖北日报》《澳门日报》以及《杂文报》《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纸报头,都是鲁迅先生的字体。


当代的设计师小伙伴们,是不是要考虑往文学方面发展呢!


鲁迅是一个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的人,你知道的是鲁迅在文学上的成就,你不知道的是他还是一个相当优秀的设计师。


鲁迅热情地把闰土请进屋里,激动地叫了一声闰土哥。面对鲁迅的热情,闰土既喜且悲,最后只恭敬地对着鲁迅叫了一声——设计师大人。


开个玩笑,鲁迅明明是个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怎么画风突变成设计师了呢。


鲁迅在设计方面的造诣并不低,咱们中国最著名的学府——北京大学,这款沿用了100多年的校徽,就是由鲁迅先生设计的。


许多人知道鲁迅先生设计北大校徽一事应该也是根据,最近很火的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才了解的吧。


1917年,北大的校长蔡元培说,周兄啊,给我们设计个校徽呗,鲁迅当时哪有这个心情!


从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到推翻清政府统治,再到1915年,袁世凯称帝,发动护国战争。


刚刚推翻封建君主制度的中国,就这样又陷入连年的动乱之中。


时刻关注着这一切的周树人,心中充满了愤怒与忧虑。


结果把自己的这份忧虑设计到了北大校徽中,我们来看一下北大校徽,第一眼看上去像不像一个充满悲伤悲愤的人脸,当然至于当时鲁迅先生是不是有这方面的考量另说。


另外校徽上“北”“大”两个字用篆书,巧妙的字体变形,看上去下面是一个人,在背着两个人,也像一副脊梁,设计的初衷是也时刻提醒着,北大学子你们是国家未来的脊梁,肩头要时刻背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


不得不说,现在这个校徽的设计感在我心目中依然排名第一。


鲁迅也是玩转字体设计的大师,这部“艺术论”的双线字体,让你能很明确地看出其本意,从艺术中找规律还是在规律中找艺术。


再看这部萌芽月刊,那个时代就有萌派的字体了。年轻化的字体设计更像是思想上的萌芽。


如果只是标志和字体设计,那鲁迅先生也不配成为「中国书籍装帧第一人」,再看看鲁迅先生的插画设计充满寓意的,现代的,诗意的,素描的,抽象的。


下面这只猫头鹰是鲁迅的经典之作,细看会发现,双眼被画成了一对男女的头。


还有更多你不知道的事情……

厦大的这几个字其实是从鲁迅的书信中“扣”出来的,这算不算是鲁迅先生偶然的设计的


并且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厦门大学这四个字写错了三个呢?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名字体也是用《鲁迅日记》的手稿集字“搞”出来的


还有《浙江日报》《广西日报》《安徽日报》《湖北日报》《澳门日报》以及《杂文报》《文艺报》《文汇读书周报》等报纸报头,都是鲁迅先生的字体。


当代的设计师小伙伴们,是不是要考虑往文学方面发展呢!


:

【本文标题和网址】鲁迅字什么我国伟大的什么家(鲁迅字什么是我国的什么家) www.chun1983.cn/cjxs/121108.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