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出塞(其二)的诗意(出塞其二的诗意是什么)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已采纳 /  2023-05-05 10:40:02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出塞(其二)的诗意(出塞其二的诗意是什么),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698个字,大小约为30KB,预计浏览完需要17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辛弃疾著名送别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典故简析

辛弃疾的著名送别词《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的历史典故可谓“车轮大战”,本文简析其中的几个典故。


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两件事:其一是昭君出塞;其二是“金屋藏娇”的陈阿娇被废后,独居长门。


“看燕燕,送归妾”,参见《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是庄姜送别戴妫而作。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李陵苏武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兵败投降。(李陵简单百科见此文)。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题外话:李陵和苏武的对比,知名“汉奸”和“忠诚”的代名词对比。造化弄人下的艺术效果,胜于任何修辞手法。估计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句。)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指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同类题材的名诗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悲剧故事“车轮大战”,表达了辛弃疾内心的无限悲伤。张惠言《词选》“茂嘉盖以得罪谪徙,是故有言。”顿时理解辛弃疾的心情了。参考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


七绝之最《凉州词》,到底好在哪里,为何能超越王昌龄《出塞》?

明代的文学家李攀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一》,是唐诗中的七绝第一。王世贞的弟弟王世懋在《艺圃撷余》却说:“以语人,多不服。”


王世懋的意思就是说,你李攀龙一家之言,说给别人听,人家都不服气。那么,谁才是真正的唐诗七绝第一呢?


王世懋认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可以并列第一。


到了清代,因为诗歌评价体系完善,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又甩掉了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独占唐诗七绝鳌头。因此之故,近代章太炎先生说,王之涣《凉州词》是七绝第一。


同样是写边塞军旅诗,王之涣并没有从军经历,为什么他的《凉州词》反而盖过了有从军经历的王昌龄的《出塞·其一》呢?


这是因为,王之涣《凉州词》在艺术表现手法和切入角度,以及意象的丰富性上,完全盖过了《出塞·其二》。喜欢王昌龄《出塞·其一》的朋友,先不要激动,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凉州词》的宏大视野与“空间想象力”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要说明《凉州词》的艺术魅力,就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诗中第一句到底写的是“黄河远上白云间”,还是写的“黄沙直上白云间”。一字之差,就会让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大打折扣。


现在有很多人认为,“黄河”应该是“黄沙”二字在传抄中产生的讹误。他们觉得这首诗,应该是写凉州的实景。当时在凉州,是不可能看到黄河的。


但是,这首诗传播到了后期,大多数的学者和唐诗选本,都选择了“黄河”二字,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因为,只有选择“黄河”二字,才能够体现出这首七言绝句视野的宏大。


诗人先从一个较远的地方去观察凉州上的一座孤城,再在孤城的基础上把视线横向展开,看到了周围的万仞高山。


最后,诗人通过空间想象力,打破了视野上的局限,看到了远方的黄河,从青海高原上奔腾而下。


由于此时这是


同样的手法,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已经用过了一次,就是那句“黄河入海流”。当时王之涣在楼上,面对的是中条山,同样不可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场景,可是他就这么写了。


明代的学者普遍认为,写诗就应该这样“虚中有实,虚实相生”。纯粹写实,反而会失去了诗的“神韵”。因为诗歌本来就是激发读者想象的东西,


另外,“黄河”在华夏文明中有特殊的含义。这里用“黄河”,就是对祖国壮丽山川的歌颂与赞美,这样才能与后文中“何须怨”的情感表达产生联系。


“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们就该怨,为什么王之焕要说“何须怨”呢?这是因为,为了保卫我们自己的国土,为了这一片壮丽的河山,这样做是值得的。这一点,后面我还会再详细说明。


王昌龄《出塞·其一》最为人称道的“秦时明月汉时关”,虽然也有出色的时空想象力,但是和张若虚“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要表达的意思差不太多。


因此,就原创性来讲,始终不如“黄河远上白云间”来得震撼。


二、《凉州词》与《出塞·其一》的切入点

《出塞·其一》——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们看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其一》,会发现他是从一个“集体”的角度,来看待一个历史大事件的。


这首诗讲的是,自从长城建成以后,从秦代到唐代,一代一代的将领和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那种场景。


“万里长征人未还”是说很多人都因此牺牲了,从情感上来说还是非常悲壮的。


可是从叙事的角度来讲,它的切入点,是从一个集体的角度,讲得比较笼统,比较模糊。


诗的最后两句,寄希望于出现李广、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人物来保护这个国家,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要守住我们的长城防线,必须要君臣一心,全家上下齐心合力,才可以达成。给你十个卫青、霍去病,没有足够多的精兵、没有充足的粮草和优良的装备,有什么用呢?


当然,怀念英雄本来没什么问题。主要的问题还是王昌龄这首诗,叙事上缺乏细节和张力。


王之涣《凉州词》则不一样,他有个异常宏大的开头,但是它同时也有近镜头的细节描写。


王之涣没去描写边塞军人,血流成河的拼杀场面。反而是让一名士兵吹起了《折杨柳》,借以表达全境边关将士因长年戍守在外,有家归不得的苦楚。


王之涣的《凉州词》带着对底层将士人性关怀。他笔下的士兵在吹《折杨柳》,他在思念家乡,他在怨恨,因为战争爆发,他不能自由地和家人通信。


这个时候,将士们在惦记家中的情况,但是王之涣却说:“何须怨”。前面我们曾提到过,诗中第一句,一定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因为


所以,诗人看到士兵在“怨”,他就说“何须怨”。“春风不度玉门关”,那皇帝的恩泽过不来。同时,将士的家人对他们的“关心”(家信)也没有了。


可是我们心中不要有怨恨。因为我们守边,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我的国,我的家,为了我们热爱的祖国的壮丽河山。


三、《凉州词》的意象更加丰富

古代人写诗,注重意象的表达,追求一种朦胧的美感。也就是说,诗歌要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让读者回味无穷。


诗是《凉州词》里面的“春风不度玉门关”,是指什么呢?


这个“春风”,有人说就指皇帝的恩泽。皇帝把战士们派到边关去,但是自己却留在京城里面享福,有好事从来都想不到前线的将士们,所以说“春风不度玉门关”。


但是同时,这个“春风”又可以是指战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因为战争的阻隔,象征亲情的“春风”,同样吹不到边关。


诗的倒数第二句说,“羌笛何须怨杨柳”。传统的《折杨柳》曲调,代表战士在思乡。他在思考,家里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家人没有给他通信。


王之涣说,春风吹不过来。没有春风,杨柳就不会抽条;杨柳不抽条,人们也就不能够用“折柳”的习俗为亲人送别。所以,这里是暗指不能互相传信。


《凉州词》表达的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去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看似在对对统治阶级进行控诉。因为戍守边关将领,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但是“何须怨”又表达出另一层意思。


这些将士在得到不公的待遇之后,他们仍然意识到保家卫国,责任重大。于是诗的后两诗中,悲凉而慷慨的情绪就表达出来了。只有这种自我牺牲的悲壮感觉,才能和开头两句的壮丽景色相映衬。


王昌龄《出塞·其一》表达感情是比较单一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战士为戍边而牺牲,但是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害怕过。


如今,我们只是因为没有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领。如果我们有足够好的将军的话,依然可以像从前一样,不让胡马渡过阴山。


王世懋会说《凉州词》:“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


从立意上来说,《凉州词》是通过正面唤醒,激发出读者悲壮的爱国主义情怀。从音韵上来说,它的音节也是清亮高亢的。从抒情性来说,他写的是铁血战士,表达的却是侠骨柔情。


因此说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写景、抒情和细节描写上,以及意象的丰富性上都是唐诗七绝第一。如此一来,王之涣和王昌龄边塞诗的水平,就高下立判了。


结语

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我们在评价王之涣《凉州词》时,必须得先行承认:它的最高审美,是出于历代唐诗选本对这一首诗的改动。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承认,这首诗的第一句,只能是“‘黄河’远上白云间”。只有在这个前提下,王之涣的这首七绝,才能够称得上是唐人七言诗中,最出类拔萃的一首。


有了第一句,它就拥有了超级宏大的视野和无与伦比的空间想象力。它的艺术创作手法,以及当中悲壮的爱国主义情怀,它的音韵美、画面美,全方位超越王昌龄的《出塞·其一》


《出塞·其一》“失败”的地方在于艺术表现手法相对单一,而且还缺乏感人的细节,思想性不及《凉州词》。


“万里长征人未还”固然悲壮,但是还是不及王之涣诗中的战士明明知道“春风不度玉门关”,仍然能“不怨杨柳”、坚守职责,来得动人。


尤其是王昌龄在诗中,将边境战争的胜利,寄希望于“超级英雄”的想法,更是过于天真了。


当然,这只是两二首顶级七绝进行角逐的结果,并不是说王昌龄的《出塞·其一》不是一首好诗。而且对于唐诗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


解析唐宋诗词名篇——王昌龄《出塞》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而立之年,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 释


但使:只要。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飞将军李广练兵之地。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不教:不让。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简 析


这首诗,被明代著名的三才子(杨慎,谢缙,徐谓)之首的杨慎誉为唐代七言绝句第一。被明朝著名的“后七子”领袖李攀龙誉为唐代七绝压轴之作。可见,这首诗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开篇用大手笔写景,一笔高度的描写了边塞的空阔和历史变换。并没有细致入微的来具体描写,却使人一下子感到边塞的荒凉,给人展现的是一幅战争的大背景。二分句承起抒情。“万里”写出战火连年不断的悲伤。转句突然笔峰直下,写出了所有战士们的心声,暗含对战争的憎恨与对和平的渴望。


此文,干净利落的融情入景,深刻而含蓄的表达了一种爱国之情。




《出塞二首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 释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沙场:指战场。


震:响。




简 析


此文,通过叙事描写,给读者展现的是一幅战争的画面。“骝马”是宝马,配上白玉鞍,用另一种方法,表现马上之人的英姿飒爽,威风凛凛。一幅出征的画面越入眼帘。二分句,没有写战争的细节,直接跨越到晚上,“月色寒”三个字,既有时间的描写,也有场面的描述。让人无形中感觉到战争带来的萧杀和凄凉。后两句,是战场结束,战士归营的描写。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学习强国——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022.10.7

第1题


在冬奥会冰球比赛项目中,每支队伍有22人,双方上场各( )人。




正确答案:6


冰球比赛每队有22人,其中2人为守门员。双方上场队员各6人,包括守门员、左后卫、右后卫、左前锋、右前锋和中锋。全场比赛一共分为3局,每局20分钟,总计60分钟。


第2题


1983年12月17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条( )生产线,在四川红光电子管厂正式投产。


正确答案:黑白显像管




第3题


“家将”的故事为后人广泛传颂,其保家卫国的精神也为后人敬仰。这一故事是由北宋著名将领( )抗击辽国入侵的故事演变而来。


正确答案:杨业


杨业,北宋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一名继业,为将勇而有谋,与士卒同甘苦,为政简易,郡民爱之。其事迹后世演变为“家将”的故事。


第4题


一部影片须在取得( )后,方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放映。


正确答案:


《《电影片公映许可证》


《电影管理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电影片依法取得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发给的《电影片公映许可证》后,方可发行、放映。


第5题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 )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正确答案:关中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第6题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 )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民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




正确答案:二十九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会上居于金牌榜首位,中国人民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郑重承诺,进一步增进了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第7题


补全唐代诗人杜甫《后出塞五首》诗


句:( )马鸣风萧萧。




正确答案:落日照大旗


《后出塞五首.其二》


唐.杜甫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 jia )数声动,壮士惨不骄。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举行,那时候的你多大年纪?我记得我刚高考完,可以轻松的看奥运会,看奥运健儿们一次次夺冠,激动不已。欢迎评论区留言交流!


质朴浑厚 真挚深刻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杜甫的七言长诗《洗兵马》,记述了由捷报传来引发的联想。这个“洗”字颇有深意,特别是结尾“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两句,点明题旨,蕴含深邃,反映了诗人对战争认识所达到的思想高度,表达了对以强兵止战的祈盼和广大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命运多舛,仕途蹭蹬,壮志难酬,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作为与李白齐名的唐诗代表人物,其诗融会众长、兼工诸体,有着善陈时事、质朴浑厚、意深隽永的风格,被誉为“诗圣”。他以边塞、战事为题材的诗作,直面当时战争频仍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颂扬了戍边将士以身许国的英雄壮举,怀抱中兴国家的期望,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他的诗内容丰富深刻,笔调沉郁顿挫,语言平实精炼,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杜甫五言组诗《前出塞》中的名句,说出似谣似谚、朗朗上口的作战要诀,点明强兵利器的克敌方略、有勇有谋的制胜之道,言简旨深,饶有理趣,广为传咏。在这九首连章组诗中,从“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到“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是一幅顶风冒雪的行军征战图;从“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到“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是一幅挥师荡寇的沙场鏖战图;从“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到“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主张用兵当以“制侵陵”为限,节制武功,力避杀伐,表明“拥强兵而反黩武”的鲜明意旨;从“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到“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展现将士舍生忘死、建功疆场的气节风骨;从“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到“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表达军中男儿当有受命忘家、赤诚报国的雄心壮志。作为边塞诗的力作,以境界高、意蕴深、富哲理、有气势而深得后世推崇。


杜甫擅于运用叙事和写实的手法,纪事言意,抒发情志,彰显军旅诗词金戈铁马、雄浑悲壮的独特神韵和魅力。《后出塞》(其二)以一个应募新兵的视角,叙写其从军出征的经历观感。“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的紧张开进节奏,“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庄严行军场景,“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的壮观大漠宿营,形象描述了气势恢宏的征途景象;“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是月夜营地因军令森严而万籁俱寂,“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是传令号声让士兵肃然生畏,“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是对良将执军的思慕和期盼,生动刻画了置身军中的所思所想。全诗层层递进,环环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在《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中,“胡虏潜京县,官军拥贼壕”的势在必克,“路失羊肠险,云横雉尾高”的艰险征途,“兵气回飞鸟,威声没巨鳌”的威猛阵势,“戈鋋开雪色,弓矢尚秋毫”的激战犹酣,“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的必胜信念,“锋先衣染血,骑突剑吹毛”的凯旋雄姿,让一场驱寇卫国的战事飞动纸上。可谓字字犀利,句句雄壮,既可作讨贼檄文,又堪为祝捷喜报。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杜甫常以诗相赠,表达对军中战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敬慕之情,更体现了他心系国家安危的思想境界。在《魏将军歌》中,“披坚执锐略西极”的镇守边陲,“君门羽林万猛士”的治军有方,“夜骑天驷超天河”的破敌胆略,“临江节士安足数”的忠勇节操,让效命沙场、骁勇善战的将军神采仿佛历历在目。《王兵马使二角鹰》一诗以鹰喻人,咏鹰颂人,从“角鹰翻倒壮士臂”到“将军玉帐轩翠气”,从“鞲上锋棱十二翮”到“将军勇锐与之敌”,从“荆南芮公得将军”到“亦如角鹰下翔云”,以“安得尔辈开其群,驱出六合枭鸾分”收尾,把将军喻为角鹰般叱咤风云的英雄,堪称借物比兴写法的扛鼎之作。在政论抒情长诗《北征》中,“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拳拳忧思,“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的切切期待,“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的深深崇敬,“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的殷殷希冀,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读来令人为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而感奋。


诗为心声,贵在情与思的深邃和创意表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面对连年征战、山河破碎,正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患,牵动着杜甫的情感和思绪,让他的诗有着辞浅意深、言近旨远的艺术表现力,有着直抵心灵、撼人心魄的思想感染力。“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杜甫笔下的“三别”及“三吏”、《车马行》等名篇,深刻反映了当时战乱不息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忧国悯民的情之切、思之深,通过开创性的诗性艺术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忽闻捷报的惊喜之泪;“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是追念殉国将军的悲痛之泪;“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是体恤民众苦难的感伤之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英雄惜英雄的哀惋之泪。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泪”,是至真至诚之情、至善至美之爱的抒发,是诗品和人品之境界情怀的写照。品读杜甫的军旅诗词,既能引发我们对战争与和平多向度的深入思考,又不能不为其发正义之声、人民心声所达到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而钦佩叹服。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杜甫的七言长诗《洗兵马》,记述了由捷报传来引发的联想。这个“洗”字颇有深意,特别是结尾“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两句,点明题旨,蕴含深邃,反映了诗人对战争认识所达到的思想高度,表达了对以强兵止战的祈盼和广大人民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强烈愿望。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命运多舛,仕途蹭蹬,壮志难酬,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后人称为“诗史”。他作为与李白齐名的唐诗代表人物,其诗融会众长、兼工诸体,有着善陈时事、质朴浑厚、意深隽永的风格,被誉为“诗圣”。他以边塞、战事为题材的诗作,直面当时战争频仍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颂扬了戍边将士以身许国的英雄壮举,怀抱中兴国家的期望,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他的诗内容丰富深刻,笔调沉郁顿挫,语言平实精炼,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杜甫五言组诗《前出塞》中的名句,说出似谣似谚、朗朗上口的作战要诀,点明强兵利器的克敌方略、有勇有谋的制胜之道,言简旨深,饶有理趣,广为传咏。在这九首连章组诗中,从“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到“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是一幅顶风冒雪的行军征战图;从“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到“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是一幅挥师荡寇的沙场鏖战图;从“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到“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主张用兵当以“制侵陵”为限,节制武功,力避杀伐,表明“拥强兵而反黩武”的鲜明意旨;从“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到“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展现将士舍生忘死、建功疆场的气节风骨;从“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到“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表达军中男儿当有受命忘家、赤诚报国的雄心壮志。作为边塞诗的力作,以境界高、意蕴深、富哲理、有气势而深得后世推崇。


杜甫擅于运用叙事和写实的手法,纪事言意,抒发情志,彰显军旅诗词金戈铁马、雄浑悲壮的独特神韵和魅力。《后出塞》(其二)以一个应募新兵的视角,叙写其从军出征的经历观感。“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的紧张开进节奏,“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庄严行军场景,“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的壮观大漠宿营,形象描述了气势恢宏的征途景象;“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是月夜营地因军令森严而万籁俱寂,“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是传令号声让士兵肃然生畏,“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是对良将执军的思慕和期盼,生动刻画了置身军中的所思所想。全诗层层递进,环环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在《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中,“胡虏潜京县,官军拥贼壕”的势在必克,“路失羊肠险,云横雉尾高”的艰险征途,“兵气回飞鸟,威声没巨鳌”的威猛阵势,“戈鋋开雪色,弓矢尚秋毫”的激战犹酣,“此辈感恩至,羸俘何足操”的必胜信念,“锋先衣染血,骑突剑吹毛”的凯旋雄姿,让一场驱寇卫国的战事飞动纸上。可谓字字犀利,句句雄壮,既可作讨贼檄文,又堪为祝捷喜报。


“将军胆气雄,臂悬两角弓。缠结青骢马,出入锦城中。”杜甫常以诗相赠,表达对军中战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敬慕之情,更体现了他心系国家安危的思想境界。在《魏将军歌》中,“披坚执锐略西极”的镇守边陲,“君门羽林万猛士”的治军有方,“夜骑天驷超天河”的破敌胆略,“临江节士安足数”的忠勇节操,让效命沙场、骁勇善战的将军神采仿佛历历在目。《王兵马使二角鹰》一诗以鹰喻人,咏鹰颂人,从“角鹰翻倒壮士臂”到“将军玉帐轩翠气”,从“鞲上锋棱十二翮”到“将军勇锐与之敌”,从“荆南芮公得将军”到“亦如角鹰下翔云”,以“安得尔辈开其群,驱出六合枭鸾分”收尾,把将军喻为角鹰般叱咤风云的英雄,堪称借物比兴写法的扛鼎之作。在政论抒情长诗《北征》中,“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拳拳忧思,“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的切切期待,“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的深深崇敬,“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的殷殷希冀,直抒胸臆,情真意切,读来令人为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而感奋。


诗为心声,贵在情与思的深邃和创意表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面对连年征战、山河破碎,正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患,牵动着杜甫的情感和思绪,让他的诗有着辞浅意深、言近旨远的艺术表现力,有着直抵心灵、撼人心魄的思想感染力。“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杜甫笔下的“三别”及“三吏”、《车马行》等名篇,深刻反映了当时战乱不息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忧国悯民的情之切、思之深,通过开创性的诗性艺术表达展现得淋漓尽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忽闻捷报的惊喜之泪;“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是追念殉国将军的悲痛之泪;“征戍诛求寡妻哭,远客中宵泪沾臆”,是体恤民众苦难的感伤之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是英雄惜英雄的哀惋之泪。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泪”,是至真至诚之情、至善至美之爱的抒发,是诗品和人品之境界情怀的写照。品读杜甫的军旅诗词,既能引发我们对战争与和平多向度的深入思考,又不能不为其发正义之声、人民心声所达到的思想和艺术高度而钦佩叹服。


:

【本文标题和网址】出塞(其二)的诗意(出塞其二的诗意是什么) www.chun1983.cn/cjxs/121029.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