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公仪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公仪休的故事说明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样的人)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专家说 /  2023-05-02 03:4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公仪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公仪休的故事说明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样的人),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928个字,大小约为27KB,预计浏览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传统德目的现代阐释(下)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历史和现实也都反复证明,从政者有德行,社会才会风清气正,人民才会幸福安康,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作为传统道德规范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中传承发展而来,每一种德目都有着不同的层次境界,蕴含着深远的智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这些德目既传承中华文明血脉,又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高标准和内涵,广大党员干部应当深入体会、继承其中的精神内涵,不断提升道德认知,强化道德自律,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向来知书达礼,以诗礼传家。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礼在中国古代是如此地受重视。有些人觉得,古代的礼可能只是一些无用的繁文缛节。实际上,持这种观点的人并没有领会到“礼”的真正精神。那么礼的真正精神是什么?


我们认为,礼其实是指有礼有节,遵纪守法。它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建立界限。简单地说,就是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养成为人处事不过分、不越界的习惯。


现在很多人谈到“礼”,总想到送礼、讲人情、拉关系。这都是因为对“礼”的认识不正确导致的。一些领导干部们手握权力,容易在觥筹交错、利益交换中对“礼”形成错误的认知,把“礼”等同于礼金、礼品,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作风问题。比如有的干部红白喜事虽不请客却收礼,认为这是正常的人情往来,有的送礼和收礼穿上“隐身衣”,礼品册、电子礼品卡等花样繁多。巨大的人情关系网,把一些人网在里面。你来我往,彼此间有着还不清的人情债;你有圈子,我有圈子,大家竞相找圈子、入圈子,人际关系因此变得复杂庸俗。传统的礼德精神逐渐被污染,变成了收受贿赂、贪得无厌的遮羞布。


因此,我们必须要回到经典中,去还原“礼”的真实面目,遏制住打着“礼”的幌子搞不正当交易的歪风邪气。《群书治要·礼记》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可见,在中华文化中,礼是秩序的代表,其核心是“敬”,是对人、事、物怀有诚敬之心的外在体现。


对于个人,礼意味着礼仪教养。它不仅是与人交往的尺度,也是自身道德涵养的体现。对于社会,礼意味着法纪法规、条例规范,是对秩序的维护,也是对人们的保护。对于天地万物,礼意味着诚敬有度,表达的是对万物生灵的敬畏。因此,礼的实质,是知敬畏,守规矩,遵法纪,有教养。今天的各种纪念庆典活动、国礼互赠等等,都是传统礼德的体现,发挥着社会教化的作用。虽然时代在不断前进,但是中国人对和谐有序的向往永远不变。



义,并不是简单的兄弟仗义或是江湖义气,而是崇尚正义,合于时宜。


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义,就是人最正确的道路。人生道路有千万种选择,有的走向光明,有的却以深渊为终点。身为领导干部,身居显位,手握权力,面对的诱惑和考验远比一般人要多。在各种诱惑考验的环境下,领导干部要走得远,心里必须要有一杆秤,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合于道义,要走人生的正道,不坠入贪求财富、攀附权势的深渊。


《群书治要·礼记》曰:“义者,宜也。”义还蕴含着合乎时宜、进退得当的深意。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考,处事的智慧。那么如何才能合乎时宜呢?就是要如同古人一般,发扬“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做到与时俱进。党员干部要跟上时代步伐,不能身子进了新时代,思想还停留在过去,看问题、作决策、干工作还是老观念、老套路、老办法。这样的话,不仅会跟不上时代、做不好工作,而且会贻误时机、耽误工作。与时俱进不当口号喊,而是真正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这便是循义而行,是中国人合乎时宜的传统智慧。


循义而行,领导干部还应勇于担当,积极做事,推动改革创新。而对于改革,一定要把握好一点:成功的变革,都不是单纯的改变,而是承续与建设并重,既扎根于历史传统,又能够与时俱进。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发生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变法变革,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承续了原来合理、积极的因素。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正是传统义德的真谛。



廉,是一种廉洁无私,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有的人认为,廉就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和约束,是一种限制。但事实上,它更是对领导干部的一种保护,让大家能够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群书治要》记载了公仪休的故事,他就很明白这个道理,非常主动地去保持自己的清廉德行。公仪休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鲁国当宰相,有很多人来讨好他。但是他为官清廉,对属下要求也很严格,从来不收礼,也不与民争利。公仪休很喜欢吃鱼。有一次,有人就投其所好,送他鱼吃。但是公仪休却拒不接受,派人把鱼送了回去。送鱼的人就问:“我知道您爱吃鱼,所以特意选了一些上好的鱼送给您,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答说,正是因为自己爱吃鱼,所以今天不能接受对方的鱼。身为宰相,自己爱吃鱼,自己去买不就好了吗?但是如果今天接受了别人的鱼,就会因为受贿被关进监狱,那还能再吃到鱼吗?这就是公仪休的明智之处。他深切地明白,廉德并不是别人对他的约束和要求,而是保证自己走得长远幸福的根本所在。因此,公仪休不需要别人监督,自己主动远离腐蚀诱惑,做到“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


眼下的一些落马官员失节失守,这些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欲望无穷,欲壑难填。欲望的膨胀必然导致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淡化,道德修养滑坡,言行举止失范,最终栽进罪恶的泥潭。领导干部若想保持自己思想的纯洁性,必须要建立起不想腐的道德自觉,把“廉”字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做到讲规矩,守纪律,涵养自身的廉洁之气。


春秋时代的思想家晏婴曾说:“廉者,政之本也。”古人早已认识到,官员的廉洁是政体延续的命脉所在。廉不仅是保护领导干部们的一个重要护栏,也是保证国家兴盛繁荣之所在。每个领导干部的作为都会影响到身边的人。因此,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自觉主动地去提升自己这方面的德行。



耻,是一种道德自觉。什么叫知耻?在知道自己的过失时会产生羞耻感,从而改正过失。因此,羞耻不仅是一种情感,背后也暗藏着理性思考与道德判断。


《论语》里记载,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意思就是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要有羞耻之心。可见,在孔子的心目中,知耻是非常重要的。《孟子》也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连羞耻心都丧失了的人,都不配被称作人了。人只有知耻,生出惭愧之心,勇于改过,才不会做出不孝、不悌、不忠、不信、不礼、不义、不廉的事情。对于领导干部来说,知耻更是做官做人的底线。只有不断反省,解剖自己的思想,才能知有所不足,唤起改过自新的勇气,激发出自我改造的巨大力量,提升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管子》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如果大家都做到了礼义廉耻,那么社会上下就会秩序井然,每个人都会加强自我约束,尔虞我诈、歪风邪气自然也就没有了。管仲的这段著名言论流传千古,即使是到了今天,这段话依然道出了对个人修身、社会发展十分有益的见解,让人深受启发。(刘余莉 郭家瑞)


《公仪休相鲁》读后

公仪休,鲁人,战国初期鲁穆公之宰相。史载:公氏奉公守法,清正廉洁。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这样写的:“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谏曰:“嗜鱼不受,何也?”曰:“夫欲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受而不免于相,常自给于鱼。”


意思是说,鲁国宰相公仪休,嗜好吃鱼。有人给他送鱼,拒收。其弟劝他:“你特别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呢?”公休仪说:“正因为我有此爱好,我才不能接受。受贿则会被免去宰相职务,我也就不能吃鱼了;拒收而保留宰相职务,我才可以经常吃鱼。”


一个非常简单的情节,一篇百余字的文章,道出一个十分浅显的道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匪之所得,终成祸害。正如老子所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乎,故能成其私。”翻译成白话,是说,把自身放在最后,自己反而能占先;把生命置之度外,生命反而得到保全。正因为他不自私,他才得到了自己的利益。


公仪休嗜鱼不收的品德值得称赞,虽然其不受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官位,但其行为不失为明智之举。


古人尚能如此,今人岂不汗颜。现实社会,有多少因贪小利而身陷囹圄,又有多少欲壑难填而玩火自焚?归根结底,皆欲之惑,贪之累也。所以,为官者必须清正廉洁,斩除贪欲。须知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一念之差成千古之恨,囹圄之时则悔之晚矣。


学学公仪休拒鱼

《淮南子·道应训》载,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国人献鱼而不受。其弟不明其由。答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受鱼而免于相,则不能自给鱼,无鱼而不免于相,长自给于鱼。


公仪休拒鱼的思维,一定意义上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底线思维相似。这则故事至少给今人留下三点启示:其一,知道风险点在哪儿。“受鱼”就有风险,风险点在于送鱼者动机的不确定性,究竟是出于关心,还是包藏着钓饵?不得而知。而底线思维要求,凡事必须向最坏处准备。于是,就有了“受鱼”与“拒鱼”的自警与自觉。其二,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儿,即谨防“受鱼而免于相”。于是,“受鱼”便成了风险防控的必控底线。其三,知道自己坚守底线的关节点是什么?面对献鱼而“不受”,确保“无鱼而不免于相”,进而获得既“嗜鱼”又能“长自给于鱼”的自由。“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故而,公仪休的拒鱼,既是从政官德的胜利,也是底线思维的胜利。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习主席告诫我们,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是在错综复杂形势面前保持战略定力、实现科学应对的工作指南,要求我们部署和推动任何工作,都要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进行。联系到我们身边的现实,部队工作无小事,我们谋划推动各项工作,都要想清楚底线在哪里、风险有多大,坚持防患于未然,预先估计事情可能的发展前景,预先看到事情发展可能遇到的困难,预先防止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预先为攻坚克难、化险为夷、争取最好结果做好充分准备。这既是推进工作落实的内在要求,也是检验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尺,实现“有守”与“有为”的有机结合,从而在抓工作落实中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48、几个小故事,反映出战国时期的人性



从三家分晋开始,到秦灭六国结束,这两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战国。《史记》记载了这一时期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也记载了一些小事情。事情虽小,同样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


第一个小故事 豫让为知己者死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魏、韩三家联手,灭掉智伯,瓜分了他的领地。智伯狂妄自大,被灭是咎由自取。但没有想到,智伯的门客豫让,却对他忠心耿耿,发誓要为智伯报仇。


豫让要刺杀的对象,是赵襄子。豫让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身藏匕首,进入到赵襄子宫中,想趁机行刺。不料被赵襄子认出来了,侍卫要杀豫让,赵襄子却说:“这是个义士,让他走吧。”


赵襄子行仁义放了豫让,但豫让报仇之心仍然不改。他为了不让别人认出自己,就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又吞炭把喉咙烧坏,使声音变得嘶哑。这样,连妻子都不认识他了。于是,豫让又去刺杀赵襄子,结果仍然没有成功。


赵襄子责问豫让说:“你过去侍奉过范氏、中行氏,智伯把他们杀了,你怎么不为他们报仇啊?为什么非要死心塌地地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振振有词地说:“范氏和中行氏拿我当一般人看待,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而智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我当然要像国士那样,全心全意地报答他了。”


豫让自知杀不了赵襄子,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来,让他刺上几剑,以了却报仇的心愿。赵襄子感叹他的忠义,就把衣服脱下来给他。豫让把衣服摊在地上,狠狠地刺击它,一连刺了好几下,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 豫让说完,挥剑自杀了。


老百姓听说此事以后,都说:“豫让是一位真正的义士。”因为士为知己者死,是当时大家公认的行为准则。


第二个小故事 周天子不识抬举


在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很少有人再去理他了。齐威王即位以后,为了称雄,想学齐桓公,打一打周天子的旗号,就去朝拜周烈王。没有想到,周烈王还挺神气的,依然摆出一副天子的架子。齐威王心里十分好笑。


第二年,周烈王死了,儿子周显王继位。周显王更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齐威王奔丧去迟了,周显王很生气,大声斥责,说:“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就是继位的天子,都要离开宫殿,服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居然敢迟到,按律当斩。”


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张口骂道:“呸!你这个婢女生的,是个什么东西呀,真不知道天高地厚。” 齐威王从此不再理周天子了。


周天子见没人理他,也没有办法,便去搞内讧。后来,又分出一个东周和西周。结果,很快都被灭掉了。


堂堂周王朝被灭,居然没有引起一点反应,老百姓反而说,周王朝早就不该存在了,它到现在才灭亡,也算是奇迹了。


第三个小故事 公仪休不敢收鱼


公仪休是鲁国的国相,位高权重。但他严守法度,廉洁奉公,不沾一点便宜。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几乎每顿饭都离不了。这样,自然有很多人给他送鱼,但公仪休坚决不收。


送鱼的人不理解,说:“您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收呢?”公仪休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敢接受。现在我做国相,俸禄不少,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收鱼而被免官,没有了俸禄,那可就真吃不起鱼了。所以,我才不敢接受啊。”


老百姓都称赞公仪休,说他这个账,算得很对。


第四个小故事 老丈人不认国王女婿


能够当国王的老丈人,那是何等荣耀啊。可是,齐国有个倔老头,女儿都嫁给了国王,而且当了王后,可他却死活不认国王女婿。


原来,在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齐湣王被杀,他的儿子法章躲到民间,改名换姓,到太史敫的家里当了仆人。太史敫的女儿心地善良,见他可怜,常常偷着送他一些衣服和食物,两人慢慢有了感情,就好上了。


后来,田单打跑了燕军,扶立法章即位,就是齐襄王。齐襄王倒是很重感情,立太史敫女儿为王后。这本来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但太史敫死活不同意。理由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婚姻不算数。


太史敫反对自然不管用,女儿照样住进了王宫,还生下一个儿子。太史敫更是觉得女儿玷污了家风,干脆断绝了父女关系,终身不再与女儿见面。当然,也就更不认国王这个女婿了。


老百姓都觉得这老头有意思,有人说他有骨气,有人说他死脑筋。


第五个小故事 廉颇的结局也不妙


历史上功名显赫的将军,往往结局都不好,廉颇也不例外。廉颇是赵国有名的大将,秦国人最怕他,所以在长平之战的时候,使用了反间计,让赵王免掉了廉颇职务,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造成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


长平惨败之后,赵孝成王后悔莫及,又重新启用了廉颇。廉颇也真厉害,在赵国元气大伤的情况下,领兵抗击燕国的趁虚进攻,不仅大败燕军,而且挥师直捣燕国都城,逼着燕王割让五座城池才罢休。赵孝成王为了表彰廉颇的功绩,把尉地封给廉颇,还让他代理了国相。


赵孝成王去世以后,儿子悼襄王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悼襄王刚即位,就派亲信乐乘接替廉颇的职务。廉颇大怒,与乐乘打了起来,乐乘被打败了。


廉颇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便逃到了魏国。魏国接受了廉颇,但并不信任他。楚国知道以后,暗中把廉颇接到了楚国。廉颇虽然做了楚国将军,但心情郁闷,不想打仗,没有战功。最终,廉颇死在了异国他乡。


临死之前,廉颇含着眼泪说:“我一生最想做的事情,是指挥赵国的士兵作战。”


第六个小故事 王翦自保有妙招


王翦是秦国名将,曾率军灭了赵国、燕国,其子王贲又灭了魏国,逼降了齐国,王家可算得上是功勋卓著。然而,王翦深知“功高震主”的厉害,便想方设法进行自保。


秦国灭掉韩、赵、魏、燕以后,秦王又派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大军出征那天,秦王亲自来送行,问王翦还有什么要求。王翦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帛,递给秦王。秦王以为是作战计划之类,没想到,布帛上写着请求秦王赐给他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物。


王翦憨笑着说:“趁着大王器重我的时候,我想为自己和子孙置份家产。打仗回来,我就好好地享受生活。”秦王听了,哈哈大笑,马上照单全准。


王翦领兵打仗期间,不断派人回去,请求秦王恩赐这个、恩赐那个。手下人看不下去了,王翦却悄悄地说:“我并不是贪图财物,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秦王表示,我只想过富裕的生活,而没有别的野心。这次秦王把全国的兵力都交给了我,我不能让秦王有疑心。”


王翦攻打楚国,用了一年多时间。在这个期间,秦王对王翦始终都很放心。楚国平定以后,王翦立即交还兵权,自己去过舒服日子了,最后得以善终。


秦军将士和百姓们都说,王翦将军真是聪明人啊!


第七个小故事 郑国渠原来是“阴谋渠”


郑国渠,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仍然发挥作用。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当时修建郑国渠,其实是韩国实施的一个阴谋。


战国末年,秦国强大,屡次对东方诸侯用兵。秦国的东邻是韩国,韩国十分弱小,无法与秦国抗衡。于是,就想出一条“疲秦”之计,诱引秦国大兴土木,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


韩国派出了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去游说。郑国对秦王说:“秦国土地贫瘠,缺雨少水。如果凿穿泾水,修一条水渠,长三百余里,可以灌溉广大的农田。”秦王同意了,命郑国主持修渠。


修渠工程浩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秦国人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个阴谋,要杀郑国。郑国说:“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但渠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郑国列举了详细数据,说明渠成以后的好处。


秦王觉得郑国说得有道理,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让他继续把渠修好。结果,渠修好以后,引泾河水灌溉土地四万多顷,亩产都达到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再也没有饥荒年份了,秦国富强起来。此渠是郑国主持修建的,就被命名为郑国渠。


韩国策划了这么一条笨拙的阴谋,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在看来,郑国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是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被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在战国末期,被誉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横空出世,灭掉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靠得是吕不韦。至于吕不韦是不是秦始皇的亲爹,人们众说纷纭。下一篇,写吕不韦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亲爹?


官员个人爱好不是“私事”|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中纪委公布了7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通报,为坚守节点纠治“四风”再敲警钟。


节日的节点,是日常生活人情往来的节点,也是官员个人爱好可能被“围观”、“围追”甚至“围猎”的节点。


照理说,官员也有个人生活、私人爱好。围猎者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官员的个人爱好可不是私事,而是可以投其所好的突破口,可能进行利益交换的溃决点。厦门远华走私案主角赖昌星就曾扬言: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


官员的个人爱好固有雅俗之分,对社会风气也有示范效应。但是,一旦与权力挂钩,成为利益交换的工具,雅和俗就没有本质区别。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酷爱摄影,可以为了拍照在水里一站数天,于是有人送高档器材,有人张罗摄影展,还有人量身定制个人纪录片——摄影高手最终沦为落马官员。


古话说,饵鼠以虫,非爱之也。陕西省委原书记赵正永酷爱打网球,身边就围绕了一大批官员和商人“网球高手”;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酷爱玉石,请他去做专家的鉴赏活动就源源不绝……醉翁之意在哪里,不言自明,管理掌控好个人的兴趣爱好,的确是官员的一门必修课。


古代有著名的“嗜鱼不受鱼”故事,说的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很多人送鱼,他从来不收。有学生说,一条鱼,尽师生之谊,并无其他。公仪休说,我若受鱼,送者就纷至沓来,因之“失禄”,将永远吃不上鱼。


对手握公权力的官员来说,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应贯穿工作生活全过程。个人爱好无可厚非,但要爱之得当、好之有度,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免费午餐不可取,高名厚利不可谋,个人膨胀不可有,归根结底,要时刻敬畏权力,常怀戒惧警惕之心。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中纪委公布了7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的通报,为坚守节点纠治“四风”再敲警钟。


节日的节点,是日常生活人情往来的节点,也是官员个人爱好可能被“围观”、“围追”甚至“围猎”的节点。


照理说,官员也有个人生活、私人爱好。围猎者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官员的个人爱好可不是私事,而是可以投其所好的突破口,可能进行利益交换的溃决点。厦门远华走私案主角赖昌星就曾扬言: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


官员的个人爱好固有雅俗之分,对社会风气也有示范效应。但是,一旦与权力挂钩,成为利益交换的工具,雅和俗就没有本质区别。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副主任秦玉海酷爱摄影,可以为了拍照在水里一站数天,于是有人送高档器材,有人张罗摄影展,还有人量身定制个人纪录片——摄影高手最终沦为落马官员。


古话说,饵鼠以虫,非爱之也。陕西省委原书记赵正永酷爱打网球,身边就围绕了一大批官员和商人“网球高手”;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酷爱玉石,请他去做专家的鉴赏活动就源源不绝……醉翁之意在哪里,不言自明,管理掌控好个人的兴趣爱好,的确是官员的一门必修课。


古代有著名的“嗜鱼不受鱼”故事,说的春秋时期,鲁国宰相公仪休喜欢吃鱼,很多人送鱼,他从来不收。有学生说,一条鱼,尽师生之谊,并无其他。公仪休说,我若受鱼,送者就纷至沓来,因之“失禄”,将永远吃不上鱼。


对手握公权力的官员来说,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应贯穿工作生活全过程。个人爱好无可厚非,但要爱之得当、好之有度,守住底线、不越红线。免费午餐不可取,高名厚利不可谋,个人膨胀不可有,归根结底,要时刻敬畏权力,常怀戒惧警惕之心。


【编辑:张靖】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

【本文标题和网址】公仪休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公仪休的故事说明想到了生活中的什么样的人) www.chun1983.cn/cjxs/120745.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