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490个字,大小约为20KB,预计浏览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宋宁宗家庆五年即公元1199年,年底冬夜,七十四岁的陆游(1125-1210年)和小儿子陆子聿,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苦读诗书。
陆游一生有七子,幼儿子聿,名遹,尤其勤学好问,深得陆游喜爱和用心栽培。
期间,子聿和父亲探讨学问向陆游请教陆游读书作诗之道。
陆游一时间思绪万千,写下《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诗送给小儿子子聿。
父爱情深似海,爱子心切溢于言表。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诗全解,欢迎指正。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其一
宦途至老无馀俸,贫悴还如筮仕初。
赖有一筹胜富贵,小儿读遍旧藏书。
译文:
一辈子仕途到老,没有余下的俸禄,清贫见肘还像刚刚入仕的时候一样。
幸好有一件超越富贵钱财的事,最小儿子喜欢读书,把家里所有的藏书都读遍了。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其二
易经独不遭秦火,字字皆如见圣人。
汝始弱龄吾已耄,要当致力各终身。
译文:
唯独《易经》没有遭到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焚烧,字字句句读起来都好像见到了圣人。
你现在年龄小,我已经年老了,应当终身致力于各自学问研究。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其三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践,方能学有所成。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其四
残雪初消荠满园,糁羹珍美胜羔豚。
吾曹舌本能知此,古学工夫始可言。
译文:
残雪刚刚开始消融,荠菜已经满园,糁羹的珍奇美味超过羔羊和河豚。
我们的舌头就本能地知道这些,因此学问上只有在时间和精力上下功夫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有话可说。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其五
圣师虽远有遗经,万世犹传旧典刑。
白首自怜心未死,夜窗风雪一灯青。
译文:
古代圣人贤者离我们虽然很远,但他们留有圣贤书经,世世代代把旧时的典籍刑律传播下来。
我头发已白有些爱怜自己,可是心里虽然还有报国激情,也只能常常读书到深夜,面对窗外风雪交加和眼前一盏灯光低暗的孤灯。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其六
简断编残字欲无,吾儿不负乃翁书。
绝胜锁向朱门里,整整牙签饱蠹鱼。
译文:
这些竹简书被读的有的简断了有的编绳坏了有字都快看不见了,我的孩子读书如此用功没有辜负你父亲的这些书啊。
如果把美好的未来,目标锁定在将来成为富贵人家,那就严谨认真地整理好书简中的牙骨签牌,饱食学习这些书籍吧。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其七
读书万卷不谋食,脱粟在傍书在前。
要识从来会心处,曲肱饮水亦欣然。
译文:
读万卷书并不只是为了谋生,认真把眼前的书读好脱了壳糙米自然还来到身边。
知识真谛都是从专心读书用心领会中来,如果能做到这样,就是弯着胳膊当枕头睡觉天天只喝水也感到非常开心。
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 其八
世间万事有乘除,自笑羸然七十馀。
布被藜羹缘未尽,闭门更读数年书。
译文:
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得有失,自笑自己居然活到了七十多岁了。
和这些布被子及粗茶淡饭缘分还没有到头啊,还想闭门再读几年书。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立即删除。
鲁迅先生在《答客诮》诗中写道: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诗意为:冷酷无情未必就是真正的豪杰,疼爱自己孩子的人为什么不是大丈夫?你可知道山中的猛虎兴风狂啸,尚且频频回顾它心爱的小老虎呢。
是啊,古往今来,不论文人雅士,还是英雄豪杰,对自己的孩子无不充满着绵绵爱意。作为父亲,他们写下了许多“示儿诗”“与子诗”,表达舐犊之情、拳拳爱怜和殷殷寄托。在一年一度的父亲节来临之际,品读这些饱含深情、寄予厚望的诗句,让我们不由唏嘘不已,为之动容。
东晋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膝下有五子,却不似老陶那般聪慧通灵,个个愚笨且刁顽,他写了一首《责子》诗来教训儿子们,诗曰: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写得平白如话,作为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能看得明白。老陶以风趣幽默的口吻,把五个儿子数落个遍,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骂归骂,终究是恨铁不成钢,流露出诗人对儿子们爱之切、情之深。其实,陶渊明不但“责子”,也“责己”。晚年时,老陶恐时日不多,曾给儿子们写过一封家书《与子俨等疏》,说自己不擅官场,又种不好田地,没有养家糊口的本事,让孩子们在饥寒交迫中长大,很是愧疚,此乃一片拳拳的爱子之心哪!
诗圣杜甫最喜欢次子宗武,当看到二儿子习诗作文,颇有进步时,兴奋之际写下了这首《又示宗武》:
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街,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诗中的“紫罗囊”,是指东晋谢玄少年时喜欢佩戴紫罗囊,他的叔叔谢安看见了,认为是崇尚奢华的坏习气,谢玄就将紫罗囊摘下烧掉了。诗中叮嘱孩子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要玩物丧志,生活要有节律,还要勤学经典,以先贤为楷模,持之以恒。作为已经名动四方的诗人,看到儿子有望继承自己的衣钵,杜甫内心的欣慰和喜悦可想而知。
晚唐诗人李商隐的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他不希望儿子像父辈的样子,写诗寄托自己的希冀:
爷昔好读书,恳若自著述。
憔悴欲四十,无肉喂蚤虱。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
穰苴司马法,张良黄石街。
便为帝王师,不假更纤悉。
在这首《骄儿诗》中,诗人用自己悲剧的人生告诫儿子,一定要学习兵法,弃文从武,最好做个“帝王师”,才能有所建树。
唐末词人韦庄给小女的诗写得精短而有情趣,诗曰: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
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与小女》
该诗抓住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女孩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
北宋大文人苏轼给儿子的诗则写得意味深长,他在《洗儿戏作》中说: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此子为苏东坡与所宠爱的侍妾王朝云所生,取名“遁”,并作此诗。虽是“戏作”,却也道出真情实意:儿子无病无灾,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好,管他什么“公卿”不“公卿”!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是多产诗人,一生潜心读书写作,著述颇丰。他的“示子诗”有很多首,仅就诗题来看,《剑南诗稿》保留了70首,而从内容着眼,这类“示子诗”则更多,达200首之余。我们耳熟能详的即是《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教导孩子们:做学问没有机巧可取,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更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加深认识,运用自如。这种教子方法、为学之道,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陆游最为悲壮的“示子诗”,是为千古绝唱《示儿》:
死后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
这种坚定信念、乐观精神和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永远激励和感召着后人。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大才子郑板桥为官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清贫至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却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题《为二女适袁氏者作》一诗共赠: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贫困如斯,却气节如此,后人吟咏已然心折不已!女儿女婿更当为之骄傲!如此家风传世,真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纵观我国古代诗歌史,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因为深刻地表现出了自然,社会,人生中蕴含的哲理,而深受世人的喜爱。无论是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还是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或是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读后让人受益匪浅。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便是宋代诗人陆游笔下很经典的一首哲理诗。顾名思义,此诗是陆游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啃读诗书时有感而发,且事后被陆游送给了小儿子陆聿(yù),以示告诫和鼓励。虽然《冬夜读书示子聿》的篇幅不长,只有短短4句,但是诗中阐述的获取知识的思想和哲理,却抵得上万言。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首先,诗的第一句“古人学问无遗力”,意思是说,古人读书学习都是用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的。可见陆游在诗的一开篇,是赞扬了古人刻苦读书学习的精神。而根据此诗的目的是“示子聿”来看,这里亦有对陆聿的告诫意味。也就是说,告诫他读书学习,就是要竭尽全力、全力以赴,而不是三心二意。
然后,诗的第二句“少壮工夫老始成”,意思是说,年轻时读书学习花费的所有努力,往往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结合第一句来看,陆游其实就是在说,读书学习不仅要竭尽全力,更是要在年轻时就奋力拼搏,且能持之以恒,知道成就一番事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虽然有些时候过来人的经验不一定对,但从陆游的自身经历来看,它无疑是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的。
最后,我们再来看诗的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说读书学习光竭尽全力、持之以恒还不够,必须还要经过亲身的实践。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即在陆游看来,书本知识只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总结,适合不适合当下的你所用,只有你自己去实践过才知道。就如同我们现在读这首诗,它所蕴含的哲理,也只有亲自感受过才会相信。
结合整首诗来看,陆游其实就是在告诫和鼓励儿子,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能够做学问的人。其实它就像我们只有走出校门后,亲身参与到社会建设中时,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才会逐渐化为己用一样。总的来说,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短短4句,让人受益匪浅。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宋人刘克庄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宋诗以苏、陆为两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名,往往谓苏胜于陆,而不知陆实胜苏也。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中的绝唱。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频来夜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宁宗五年,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陆游的绝笔之作。当生命走到尽头,陆游在精神残存之际,还不忘嘱咐儿子:如果北方收复,一定要到我的坟前告诉我。陆游的忠贞的爱国之心,至死不疑,令人感动 。
《钗头凤·红酥手》
【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与唐婉因母亲的反对分离,当两人故地重游,再次相遇时,百感交集。是怨恨命运,让他们无法相守,抑或是怨恨自己,当初没有勇敢一点。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英雄迟暮是这个世间的悲哀之一,当陆游看着垂垂老矣的自己,再看看尚未收复的山河,这种无能为力的悲伤,相信理解诸葛亮的人一定能理解这种心情。
《金错刀行》
【宋】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作。全诗咏物言志,借赞美金错刀寓抗金报国之志。诗在用韵上是四句一转,与诗人情感表达的流泻起伏变化相适应,读起来抑扬顿挫。
《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是陆游由陕西南郑前线被贬四川成都途径剑门关时所作。首句刻画了人物形象,第二句概括自己数十年间、千万里路的遭遇与心情,再接以“此身合是诗人未”自问,最后结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细雨骑驴入剑门”,形象逼真,耐人寻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全诗别出心裁,构思新颖,含蓄地表达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名句,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
编辑:浅浅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
本首绝句纯用议论,明白如话。第一句从古人说起,诗里的古人,当然不是指虚生浪死的一般人,乃是古人之贤者,也就是前贤。前贤做学问都很刻苦,诗人用了无遗力,也就是不遗余力,极言其用功之力。
第二句就无遗力具体展开,少年时期孜孜不倦,一直到老才稍见成就。这里也是告诫儿子,要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决不可稍有懈怠。三四两句更上一层,光用功学习古代典籍还是不够,那是前人的实践经验,要真正理解这些道理,还必须自己亲身实践才能掌握。
短短一首诗,道尽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宋诗自苏黄以来,往往偏重理趣,用浅近的语句发出深刻的议论。陆游心系北伐战争,关注社会现实,虽然不能把他归于苏黄一派,但风气所移,也写了一些说理诗。这类诗往往诗味不足,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却足以发人深省。
本首绝句纯用议论,明白如话。第一句从古人说起,诗里的古人,当然不是指虚生浪死的一般人,乃是古人之贤者,也就是前贤。前贤做学问都很刻苦,诗人用了无遗力,也就是不遗余力,极言其用功之力。
第二句就无遗力具体展开,少年时期孜孜不倦,一直到老才稍见成就。这里也是告诫儿子,要趁着年轻努力学习,决不可稍有懈怠。三四两句更上一层,光用功学习古代典籍还是不够,那是前人的实践经验,要真正理解这些道理,还必须自己亲身实践才能掌握。
短短一首诗,道尽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宋诗自苏黄以来,往往偏重理趣,用浅近的语句发出深刻的议论。陆游心系北伐战争,关注社会现实,虽然不能把他归于苏黄一派,但风气所移,也写了一些说理诗。这类诗往往诗味不足,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却足以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