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南亚的故事有几个国家参与过(南亚的故事有几个国家参与)


来源: 句子说说  /  作者: 待收藏 /  2023-04-30 16:45: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南亚的故事有几个国家参与过(南亚的故事有几个国家参与),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3215个字,大小约为58KB,预计浏览完需要34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目录:

印度分裂头目扮苦行僧潜入尼泊尔?为何印度暴乱分裂不断

#头条创作挑战赛#


3月25日,印度驻尼泊尔大使馆向尼泊尔政府致函,要求尼方协助印方抓捕逃亡的“卡利斯坦运动”分裂分子头目阿姆里帕尔·辛格。


所谓“卡利斯坦运动”,指的其实是印度旁遮普地区,有一群锡克教分离主义的支持者主张在这里建立一个名为“卡利斯坦”的独立国家,而辛格从去年返回印度开始,很快就成为了他们之中一个团体的领导者,近几个月以来他声名大噪,莫迪当局因此对其展开大举搜捕。


辛格(中)在锡克教圣地金庙


阿姆里帕尔·辛格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在南亚。3月19日,印度驻旧金山总领事馆遭到袭击,有分裂分子在领事馆内竖起“卡利斯坦”旗帜,还用棍棒敲打门窗,印度政府对此强烈抗议,要求美方采取行动制止事态。在英国首都伦敦的街头,同样出现了支持辛格的各种锡克教独立活动。


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自古以来其分裂基因就很强烈。在历史上,邦国林立、各自为政,有过很短暂的统一。印度能够有今天这样一个大一统的版图,很大程度上得感谢英国200年的殖民史。如今的印度虽是一个主权实体,但在内政上,各邦的自主权都很大,甚至各行其是,有时甚至不把新德里的中央政府放在眼里。


在建国初期,尼赫鲁、甘地、帕特尔和安贝德卡尔这四位元勋心中饱含希望:将来的印度能够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实现宗教和谐、政治统一,并且成为一个平等的社会。


1947年8月15日,英国殖民者宣布正式退出次大陆,一个新的、独立的印度诞生了。然而在英国人眼里,这是一个最不可持续、最没前途的国家,它贫穷兼且落后、复杂而又混乱。


一位英国将军这样写道:“很快印度将会分崩离析……印度的多样性堪比欧洲,没有人能够将这个次大陆整合成一个国家”。


邱吉尔则预言:“(我们走后,)印度将会陷入中世纪的野蛮与困顿之中。”


那么印度能够成功吗?还是会内部纷争不断,陷入贫穷和混乱?


网友将四位印度的建国元勋PS到了一百卢比的纸币上,从右向左分别是甘地、尼赫鲁、帕特尔和安贝德卡尔




01.印度的宗教冲突

1937年在英国殖民当局主导下的省立法会议选举中,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都想获取更多的席位,最后前者遥遥领先的选举结果,使后者深感不安,加之胜选的国大党在组建各省政府时,没有给穆斯林联盟成员一定的职位,1940年3月的穆斯林联盟年会便正式通过了单独建国的决议。


1947年3月,英国的最后一任印度总督蒙巴顿与甘地进行了谈判。甘地说:“请您不要分裂印度。为了保持统一,我可以让真纳来组成政府。”蒙巴顿说:“印巴分治是我打算采取的最后一招。那您根据什么断定国大党会接受这项提议呢?”甘地说:“因为国大党希望避免分裂。”然而,不出蒙巴顿所料,甘地费尽了口舌,也没有说服他的战友们接受他的主张。


1947年秋,当印度民众欢呼雀跃、庆祝国家独立之时,约一年来,在穆斯林领袖真纳宣布要用“直接行动”争取独立建国之后,印度西北部和东部——印巴分治的边界线两侧——的宗教冲突与屠杀此起彼伏,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


直到1948年,独立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疯狂的宗教主义者被刺杀,这场失去理智的宗教冲突才平息。甘地之死给印度人上了惨痛的一课,绝大部分国民都意识到了宗教和谐的重要性。


甘地——这位终生倡导“非暴力”的老人最终死在了暴力之中。


独立后的印度再也没有发生前述那种规模的宗教冲突,大体来说,印度宗教矛盾是在可控范围之内。巴基斯坦国父真纳所害怕的,印度教徒通过民主制度对穆斯林的全面压迫并没有发生。


印度的政治统一也经常受到宗教分裂的严重威胁,至今,曾三次走向分裂的边缘。东北部的部落民、西北部的锡克教徒以及克什米尔的穆斯林都曾武装反抗中央政府,谋求独立建国。这些武装反抗运动大多被印度政府用军事和谈判成功化解。


2004年,一项调查发现,72%的印度穆斯林对印度民主的运转状况感到满意,比印度人总体的满意度(69%)更高。到了2007年,印度有了一个穆斯林总统、一个锡克教徒总理和一个天主教徒的执政党党魁,而他们领导着的是印度教徒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但是,近年来印度宗教冲突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印度教沙文主义和伊斯兰、锡克教等极端势力在一些地区仍然十分活跃。尤其是莫迪政府上台以来,印度教沙文主义明显上升。


处理宗教矛盾是印度的老大难问题,印度东北部地区长期存在大量的穆斯林移民,印度国内原有的穆斯林人口也上升很快,这一切在悄然改变印度的人口结构。不少印度媒体都认为,目前的莫迪政府更加依靠印度教徒的支持,所以印度人民党为后台的莫迪政府坚持立法排斥伊斯兰教。


“国家与印度教徒是一体的。只有印度教徒发展,国家才会发展。印度教的统一将使国家更加强大。”——莫迪


2019年印度议会通过《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允许2015年前因受宗教迫害从阿富汗、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逃入印度的都可申请印度国籍,但唯独伊斯兰教不行。


而这次《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其实并非重点,真正要命的是十年前就开始的“国民身份认证制度”(National Register of Citizens,NRC),说白了就是要重新甄别印度境内全民的公民身份,凡是1971年孟加拉独立战争中逃难来的穆斯林都将被视为“非法居留的外国人”。


目前,印度当前人口约有13亿,当中约15%为穆斯林。如果印人党在全印度推行NRC,这意味所有印度公民都会被被要求证明“自己或祖上是真正的印度人”。穆斯林如果不能证明,将可能从印度公民沦为难民。


《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引起的暴乱


《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加上“国民身份认证制度”将有可能成为印人党剥夺印度穆斯林公民身份的武器。此消彼长,目前印度教徒占比全国人口的约80%(中国汉族占总人口90%以上,印度没有单一主导民族),随着这两项政策的执行,印度教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这却有利于印度教沙文主义将印度打造为“印度教徒之国(Hindu State)”。这可能也是以印度人民党为后台的莫迪政府,通过“印度教民族主义”实现印度实质上的大一统!


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


2002年在古吉拉特邦煽动印度教与穆斯林的冲突与屠杀,数千人被活活打死烧死,其中大部分是穆斯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古吉拉特邦的首席部长正是如今印度总理莫迪。


2014年从周边国家接收了3万名印度教徒;


2017年环境部立法禁止屠宰销售奶牛水牛,重者无期徒刑;


2018年立法剥夺了7000万穆斯林、女性、低种姓人的投票选举权(今年胜选一大原因)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是拔高了莫迪政府,其实他们没那么高的觉悟,只是利用“印度教民族主义”以获取更多选票支持。但是从历史经验上来看,这种宗教极端倾向是一把双刃剑,获得选民支持的同时也增加的社会动荡。所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宗教矛盾,仍是埋在印度社会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引起的骚乱




02.印度的民族矛盾

印度独立之前的历史上,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后一直就是被来自西北角的各种外族入侵者统治。只有公元前321年阿育王建立的孔雀王朝是自己统治自己,可以说印度的殖民历史长达3千年。而中国历史上除了元朝、清朝等极少数外族统治者外,其他全都是自己内部建立的王朝统治。


印度历史上基本是处于分离状态,今天的印度是独立前的554个土邦国联合起来形成的。因为长期的分离状态,导致印度拥有语言数量达到惊人的1652种,其中有22种语言被列入了印度官方语言的名单(其中印地语是国家层面的官方语言,英语则是第二官方语言),印度卢比上有14种不同语言。而中国历史上主要是统一状态,分离都是暂时的。虽然存在少量的少数民族语言,但汉语一直是全国统一的官方语言。中国货币上的语言有5种:汉、蒙、藏、维吾尔、壮。


这片土地上的居民的复杂程度同样令人咋舌:共有数百个不同的民族。而且印度不像中国由单一民族主导,没有一个占绝对控制地位的民族,即使人口最多的印度斯坦族,占比也没过半,才占46.3%。其他的如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要令所有这些民族都产生对印度的国家归属感,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也是为什么西方观察家不看好印度建国的最重要原因。


印度复杂的民族


据印度本土学者的分析,在一个不算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之下,如此复杂多元的印度能保持统一,主要依靠的是文化的力量。


传承数千年的史诗、神话与英雄传说构成了绝大部分印度人民的共同文化背景,独立运动时期建立起来的国族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而宝莱坞的电影、音乐则更是加深了印度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但是,印度有着久远的地方分治传统:地方在很多内政问题上有着高于中央政府的决策权。即使贵为印度总统和总理,在教育、医疗、文体等方面对各邦也不能指手画脚。


所以,民族分离主义以及要求建立属于自己的邦的示威活动,仍是当前印度的极大不稳定因素。由于没有一个可以绝对权威的力量存在,近年来印度分裂活动此起彼伏。


1.2005年至2015年10年间,靠近中国藏南地区的阿萨姆邦、曼尼普尔邦独立运动很明显,有约5500人死于政治暴力。


2.印度南部以建立“泰米尔纳德共和国”为目标的泰米尔人组织一直存在,并且还与斯里兰卡的泰米尔分离主义存在联系。他们讲泰米尔语,独立后的印度继续在泰米尔人地区强制推行印地语,结果引发上世纪60年代泰米尔人的反抗。


3.2017年,西孟加拉邦大吉岭地区“廓尔喀人民族独立运动组织”闹独立发生骚乱,火烧警察局并抢走枪支。




03.举步维艰的经济改革

从英国独立后,印度奉行社会主义的经济路线,严格限制私营公司、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在尼赫鲁及其女英迪拉执政时期,印度经济发展长期“龟速”,年均增长率仅为3.5%,远远落后于同期的东亚诸国,被西方媒体揶揄为“印度式增长”。在建国后的前三十多年里,除了农业领域的“绿色革命”基本消除了饥荒以外,印度人民的生活水平进步并不算大。


不过,自1990年代起,印度逐步开放市场,实施经济改革,减少政府对贸易和投资的控制。纵然面对政治争议,印度政府逐步将公营机构私营化,以及开放部分行业予以私营和外资参与。鼓励“自由化,私有化,全球化”,全面开启了印度经济的新时代,创造了一个更加市场导向的、更具活力的经济环境。从那以后,印度这头步履蹒跚的大象才真正长出了翅膀,年均增长率跃升到了8%左右,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仅次于中国。


印度今年GDP增速


但这种增长与中国不同。中国靠的是制造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是一种硬梆梆的增长,是一种带来大量就业的增长,是一种将数亿人从贫困中解脱出来步入小康(即中国式中产阶级)的增长,是一种大众的增长。印度不然,它的增长主要是IT外包和生物制药,是一种对基础设施依赖程度很低的增长,是基本不创造什么就业的增长,是一种小众和精英的增长,对农村的农民和城市贫民窟的贫民来说,这种增长与他们无干。


由于近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由技术密集型产业驱动,制造业疲软和基础设施落后,造成了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富差距悬殊。


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大国,工业化是必经之路,而且没有任何捷径可言。制造业又是工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巴西的制造业占GDP约30%,中国约在40%左右,而同样作为新兴大国印度制造业比重从未超过20%,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是准备在2025年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目前的15%提升至25%。印度制造业不但落后于亚洲,甚至落后于世界平均值。


印度的制造业增速远不像中国处于平滑向上的趋势,而是跟心电图似的


按照莫迪的改革计划,印度接下来需要发展制造业,因为只有制造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税制、土地、劳工法是莫迪改革计划的三个重点。


2017年4月,印度国会通过了“商品和服务税”(GST)法案。印度是联邦制国家,一共有28个邦,每个邦都有自己单独的一套税制。新的税制实施后,印度终于形成了统一的全国市场。在新税法颁布之前,莫迪实施了废钞运动。废钞运动之后,印度的纳税人数量增加了50%,电子交易量增加了80%。算是为统一税制铺平了道路。


税制改革相对比较顺利,但是剩下的两个就是硬骨头了。目前印度实施土地私有制,前段时间,日本帮印度建造高铁的计划已经因为征地的问题搁浅。而印度的劳工法也限制了工厂的规模。土地和劳工数量都是制造业发展必备的条件。


其实,早在2014年12月,印度政府就制定了土地征收法案修正条例,并且在2015年2月提交到国会审议,但是很遗憾,没有在上院通过,结果被搁置。然后政府又根据下院的修改意见修正了这个法案,结果导致农民组织强烈反对,最后印度最高法院宣布条例违宪。


然而莫迪还是不死心,又搞了第三次,结果反对党依然抗议激烈,农民组织更是害怕土地被剥夺,导致莫迪政府宣布条例没有强制推行的必要,承认失败。


印度是一个严格保护劳工的国家,主要体现《劳资纠纷法案》上,雇佣人数超过100人,企业在未经政府同意的情况下不得解雇员工。所以,只要员工在印度的大企业中不犯重大错误,那政府批准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关于劳动法改革,2015年印度政府也推出来一系列的修正法案,就是要打破这种限制劳工流动的制度,废除不得解雇员工的条款。不过随之而来的是“9·2大罢工”,修订《工会法》引发全国2亿人民大罢工,号称印度历史上最大的罢工潮,修正案只能作罢。


也就是说最终土地改革和劳动法改革都失败了,而即使顺利完成的税改,也有评论说,莫迪只是完成了形式上的税改:比如莫迪规定除国家统一税率以外,各邦可根据情况再加收额外税,收多少自己看着办,这也是地方政府几乎没有阻力的根本原因。而且这次税改还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负担,税改前印度规定营收1.5亿卢比以下的企业免税,税改以后营收只要超过200万卢比的都要交税。可见莫迪改革计划的核心税制、土地、劳工法都失败了。


随后,莫迪政府又推动了2022年军队改革、2020年农业改革,军改因触及军人利益失败、农改因牵扯中间商和地主利益也失败了。


为了实现这些改革,印度人民党在很久之前就开始布局了。其母体组织国民志愿团用三十多年时间建立起了泛印度教统一战线,依托印度工人联合会、印度农民联合会、妇女志愿团、全印学生总会、全球印度教大会等社会组织实现了对全印度社会的覆盖与动员能力。


印度人民党还创立了沙卡组织,将不同种姓、民族、阶层的印度教青年纳入准军事化管理的组织中,不断通过体育军训和党课,给青年灌输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并派大批志愿者深入部落、贫民窟、“贱民”社区等边缘化地区,通过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强化其社会渗透力与影响力,最后从中择优吸取坚定的信徒作为党员和公职人员。


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支持者


印度人民党花了三十多年布局全国,培养出了一支以狂热宗教为信仰支撑、组织纪律严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骨干部队。然而在印度如此复杂的国内环境下,印度人民党的莫迪政府除了2019年限制伊斯兰教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成功,其他改革似乎都失败了。


总而言之,莫迪改革不断,印度内乱不断!内乱,分裂,在印度永无休止;经济改革更是举步维艰,印度这艘千疮百孔的大船,似乎正在进入了沉没的节奏里。


南亚暴大雷,三哥流出了贪婪的口水

01 国家破产




大雷,源于斯里兰卡。


什么是大雷呢?就是整个国家破产了。


所谓破产,就是资不抵债。


斯里兰卡欠了510亿美元外债,今年需支付70亿,但它的外汇储备只剩下不到20亿。于是乎,它便翘辫子了。接下来只剩下破产重组一条路了。


现在的斯里兰卡用“自我牺牲”的方式给吃瓜界上了一课:国家破产是怎样一番模样?


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遭难,受伤的都是老百姓。于是愤怒的人群冲进总统府,搞了一场酣畅淋漓的“0元总统府观光”。




总统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扛不住了,已于7月11日签署辞职文件;但落款处填写的日期为7月13日。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他需要两天的时间逃离斯里兰卡。


根据游戏规则,作为总统的拉贾帕克萨享有免于逮捕的豁免权。他想在自己下台文件生效时间到达之前,提前离境,前往阿联酋。


但有趣的是,机场移民局的工作人员拒绝去拉贾帕克萨所在的贵宾区给他的护照盖章。总统混到这个地步,也是够无语的。


当然拉贾帕克萨不去贵宾区盖章,也可以和普通乘客一起走公共通道。然而他比较心虚,担心遭到机场其他乘客的攻击,拒绝走公共通道。


目前拉贾帕克萨和他的妻子在机场旁的一个军事基地。因为他是斯里兰卡武装部队总司令,并受到武装部队保护。


根据军方消息,即便不坐飞机,拉贾帕克萨仍可以选择乘坐海军舰艇前往印度或马尔代夫,从那里转去阿联酋。不过那样的话,看起来更像逃难,以后再也没机会东山再起了。


大家可能纳闷,好好的一个斯里兰卡,怎么就这么破产了呢?


原因一,斯里兰卡严重依赖服务业中的旅游业。过去几年,因为疫情摧残,斯里兰卡损失惨重,财政急剧恶化。


原因二,精英阶层脑子不够用,为了推广有机农业而下令全国禁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地肥力不足、虫灾严重。于是农业大幅减产,造成大批的斯里兰卡人面临饥饿威胁。


原因三,美元加息,让原本就财政恶化的斯里兰卡雪上加霜。


原因四,印度虎视眈眈。


于是暴乱便出现了。




02 豪门大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斯里兰卡的暴乱至少从5月份就开始了。


5月9日,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等地发生流血冲突,导致包括一名国会议员在内的5人死亡,约200人受伤。


总理马欣达·拉贾帕克萨于5月9日当天宣布辞职。但是民众并不满意,要求总统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也辞职。


部分民众冲击了总理位于西北省库鲁内格勒县的住宅以及总理府,还有抗议民众放火烧毁了拉贾帕克萨位于汉班托特港的祖宅。


总统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怒了,让斯里兰卡国防部发布了一道堪称21世纪最强横的铁血镇压令:“就地枪决令”。




——对暴乱分子就地枪决,希望可以平息暴乱。


然而两个月过去了,那个所谓的“就地枪决令”不仅未能平息暴乱,反而激化了矛盾。更多的人加入乱局,只为让总统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下台滚蛋。


大家可能很纳闷,总统为什么要下达那道激化矛盾的命令?


因为总统戈塔巴雅·拉贾帕克萨和总理马欣达·拉贾帕克萨是兄弟俩;被抗议者火烧的总理祖宅,也是总统祖宅。


实际上拉贾帕克萨家族是斯里兰卡第一家族。之前辞职的财政部长叫巴西尔·拉贾帕克萨,议长叫恰马尔·拉贾帕克萨,他们和总统与总理也是亲兄弟。


戈塔巴雅和马欣达统治斯里兰卡期间,拉贾帕克萨家族总共出了11位部级领导。


在马欣达担任总统(总理和总统轮着干)的2010年至2015年期间,据称除了内阁之外,还有40多名拉贾帕克萨家族成员担任政府职务。马欣达的长子纳马尔曾担任斯里兰卡体育部长,次子约西塔担任马欣达的总理办公厅主任。


如此大规模地使用家族成员,家天下时代也不过如此。


拉贾帕克萨家族的枝繁叶茂,连见惯了贪腐大场面的印度媒体《印度快报》都看不下去了,刊文称在南亚几大政治家族中,没有哪个可以像拉贾帕克萨家族那样“自信满满地任人唯亲”。


这次暴乱之后,拉贾帕克萨家族基本被摧毁了。


斯里兰卡的乱局给了印度浑水摸鱼的机会。印度激进派开始在舆论界造势宣称,现在是印度合并斯里兰卡的最好时机。


这可不仅仅是部分印度网民口嗨,印度官方也一直想吞并斯里兰卡。


早在1945年,印度还没有独立的时候,尼赫鲁就公开将锡兰(斯里兰卡)视为印度一部分,因为印度有权继承英国在南亚的殖民地。


1974年印度海军参谋长露骨宣称,斯里兰卡对印度的重要性,犹如北爱尔兰对英国,台湾对中国,印度决不会容忍敌对大国支配斯里兰卡,进而威胁印度领土完整


这是印度高官说出的最不要脸的言辞之一。因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北爱尔兰是英国的一部分;而斯里兰卡是独立的主权国家。




03 种族矛盾




斯里兰卡位于南亚大陆的最南端,是印度洋中的一个岛屿,主要是僧伽罗人(占比约70%)和泰米尔人。他们都来自印度大陆。


上古时代,雅利安人从中亚南下,逐渐征服南亚大陆。


在雅利安人征服的过程中,印度西北部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被驱逐到印度南端。泰米尔人是达罗毗荼人中的一支。




关于斯里兰卡的古代历史,需要记住几个要点:


1、大约2500年前,征服南亚大陆的一部分雅利安人迁移至锡兰岛,并在那里建立了僧伽罗王朝,随后形成了僧伽罗人。


2、公元前247年,阿育王统一印度之后,派他儿子到锡兰岛传教,受到热烈欢迎。从那以后,僧伽罗人放弃所罗门教而信奉佛教,以乌鸦为神鸟,直到如今。


3、公元前2世纪前后,泰米尔人也开始迁徙到锡兰岛。因为泰米尔人信奉印度教,就和信奉佛教的僧伽罗人在锡兰岛上干仗,打了一千多年,直到殖民者到来。


首先是葡萄牙人,然后是荷兰人,最后是英国人获取了锡兰岛的统治权。




4、英国殖民者为了避免斯里兰卡各族团结起来反抗,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重用少数民族泰米尔人,以制约人口占多数的僧伽罗人,具体措施就是在殖民政府中大肆征召泰米尔人,这引发了僧伽罗人的不满


斯里兰卡独立后并没有采取措施缓和矛盾,而是搞了好几步激化矛盾的策略。


其一,1956年,政府通过了僧伽罗语为斯里兰卡官方语言的法案,引发了泰米尔人的骚乱。——文化矛盾被激化。


其二,1972年,斯里兰卡确认佛教为国教(泰米尔人信仰印度教)。——宗教矛盾被激化。


其三,斯里兰卡政府在高等教育和政府雇佣机会上限制泰米尔人。泰米尔人的大学入学率从独立初期的31%,到70年代下降到20%;在1977年到1981年,斯里兰卡五年的公务员录取中,泰米尔人仅占4.9%。——利益矛盾被激化。


斯里兰卡的这些做法让泰米尔人严重不满。激进分子开始谋求独立,他们成立了“泰米尔猛虎组织”,试图通过制造暗杀等恐怖活动,迫使政府答应自己独立的要求。这种做法直接引发了斯里兰卡长达20多年的内战。




04 印度太近




地球村有一条潜规则,大国周边的小国很容易倒霉。美国旁边的墨西哥、古巴,俄罗斯旁边的格鲁吉亚、乌克兰等等,都是显著案例。


斯里兰卡的倒霉之处就在于,天堂很远,印度很近。


之前的文章说过,印度很多时候虽然看起来很搞笑,但本质上有军国主义思维(比如肢解巴基斯坦,吞并锡金),和美国一样好战。印度独立之后,就想充当南亚老母鸡,把其他国家变成自己羽翼之下的小鸡仔。


上世纪80年代,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提出了一个所谓的“英迪拉主义”:印度不会干涉这一地区任何国家的内部事务,但也不容忍外来大国有这种干涉行为。


其实就是效仿美国当年的门罗主义,把南亚看成自己的后院。但斯里兰卡和西方打得火热,让印度很不爽,决心支持泰米尔人的猛虎组织。


又是给资金


又是提供训练场地


又是派人对猛虎组织的士兵进行训练


一顿操作猛如虎,印度虽然让猛虎组织的势力变大了,但却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987年,印度想让猛虎组织在斯里兰卡北部建国,结果猛虎组织不仅不领情,而且把手伸向印度,要和印度的泰米尔人一起搞事儿,严重威胁到印度南部的稳定。




发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之后,印度恼羞成怒,又开始支持斯里兰卡政府去打猛虎组织。


拉吉夫·甘地怒火中烧,以维和为由,派大军入侵斯里兰卡!这一手操作,硬生生把斯里兰卡内战变成了印军与一手扶持的“猛虎组织”之间的战争。


结果战争打了三年,印军陷入斯里兰卡泥潭,凭实力把自己打成了地球村笑柄。拉吉夫·甘地也因此输掉大选。


1991年5月21日,下台后的印度前总理拉吉夫·甘地为了支持统一党竞选,前往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马德拉斯,被一名献花女子用炸弹炸死。


尼赫鲁家族,在印度政坛由此而衰落(苏联解体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印度在斯里兰卡把自己搞成了一个笑话,但这次斯里兰卡乱局,印度再次眼冒绿光、口里流着哈喇子。




05 印度的贪婪




印度为什么对斯里兰卡贼心不死?因为印度本身就有军国主义思维,对领土贪婪无比。


大家看一下印度的纪录:


1、印度是二战之后极少数和所有邻国都发生过战争的国家之一。中国,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等等,都和印度干过。


2、印度是二战之后极少数成功吞并过邻国的国家之一。锡金原本是一个主权国家,现在成了印度的锡金邦。印度还想让斯里兰卡、不丹成为自己的领土。


3、印度是二战之后极少数把邻国打散架的国家之一。巴基斯坦原本有东西两个部分。印度通过印巴战争,把东巴基斯坦变成孟加拉。


以印度的贪婪,就算哪天效仿俄罗斯对斯里兰卡实施特别军事行动,也不要惊讶。而且印度很想那么干。


东盟成“对华依赖症”解药?西方27国布局南亚,美国离间中非关系

欧盟27国对上东盟9国,能否擦出火花?

12月14日,东盟和欧盟领导人在布鲁塞尔举行了首次面对面峰会,27个欧盟国家领导人和9个东盟国家领导人参加了此次峰会,德媒报道称,这一峰会能够帮助欧洲生产商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此次峰会的重头戏,自然是欧盟向东南亚国家推出的10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其中大部分是贷款,少部分是赠款。彭博社认为,这是欧盟为了“抗衡中国为确保供应链和材料安全而进行的大规模境外投资”所做的努力。


东盟是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2021年双方的商品贸易额超过2159亿欧元,但双方至今没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而是以双边贸易协定进行合作。而双边贸易谈判则进展缓慢。


东南亚地区国家星罗棋布,所组成的东盟也是一个较为松散的经济组织,欧盟不选择与东盟谈判,而是选择进行欧盟和成员国之间的单独谈判,一是因为东盟内部国家差异巨大,很难达成一致,二是欧盟与东南亚国家之间,有着不小的分歧。


东盟有十个成员国,其中,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地处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则大多为岛国,产业分布、宗教信仰和民族种族都不尽相同,在一个问题上往往很难达成一致,而且由于有长期的殖民与反殖民历史,在独立后东盟国家内部领土,特别是领海争端依旧无法完全解决,菲律宾与越南,印尼、新加坡等国都有领土领海争端,对区域内的资源开发,显然是不利的。


除了领土纠纷,经济也是分歧的重要因素。新加坡、文莱、印尼和菲律宾这些以岛屿为主要领土的国家国内市场小,国家资源单一,主要实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吸引外资,面向国际市场是其生存策略,而越南、老挝、柬埔寨与缅甸自古依靠农业,至今仍是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国,但这些年也在积极引进外资,对投资和海外市场的需求,以及东盟国家主要出口商品的高度趋同,让东盟内部的贸易竞争十分激烈。所以东盟国家出于各自的利益需求,并不希望以东盟为基础寻求外部投资。


内部利益错综复杂,欧盟与东盟很难谈拢

而欧盟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欧盟作为一个共同体价值观和政治体制已经高度趋同,但东盟不一样,每一次双边谈判都是一次挑战。2010年开始,欧盟就与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国进行了双边贸易谈判,但至今只有新加坡与越南与欧盟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这次峰会,欧盟也希望能够尽快结束双边谈判,与东盟各国达成协议。


不过欧盟与东南亚国家仍然有不少贸易纠纷还未处理。主要原因是东南亚主要从事的是原材料出口和初加工,利润低,能耗大,欧盟返销给东南亚的产品往往附加值较高,这不是可持续的贸易。


殷瓦钢由于其独特的热膨胀特性,被广泛应用在需要高强度大温差的工业场景中,LNG船是其主要应用领域。而镍是制造殷瓦钢的重要材料,镍矿有60%是红土镍矿,其中18.7%分布在印度尼西亚,全球储量的23.67%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镍也是不锈钢的重要原料。近些年还被开发出了其他用途,由于全球对镍的需求量增加,印尼想要降低出口量,吸引外国企业在印尼投资建设镍矿加工企业,保护国内镍矿资源,2020年开始,印尼颁布了禁令,禁止国内镍矿出口。


欧盟随后就向WTO申请了诉讼,虽然最终胜诉,但印尼政府并未真正放松镍矿出口,至今印尼仍在WTO上诉。


印尼与欧洲的矛盾只是东南亚国家与欧盟矛盾的缩影,欧盟自煤钢共同体以来经历了多次内部变革与重组,价值观与政治体制高度统一,但东盟不一样,就算是与西方关系最为接近,经常被人视作是西方一员的新加坡,都被西方称作是“威权国家”,在现如今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外交政策下,欧盟注定会与东盟国家产生摩擦。


让东盟取代中国?欧盟异想天开

至于让东盟充当中国的替代品,治疗欧盟的“中国依赖症”,就更是无稽之谈。中国之所以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有着多种原因。


首先,中国与东盟并不像欧盟与东盟,东盟对欧盟来说,只是原材料


其次,不论是新加坡,还是越南,亦或是马来等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中国不会对这些国家提出制度或是社会改革等涉及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要求,各国想的都是如何发展经济,改善国内民众的生活。而为了社会治理,发展中国家有时不得不采取一些在西方看来“不人权”的做法。菲律宾为了国内猖獗的毒贩,进行了大范围猎杀毒贩的行动,被西方警告数次,甚至扬言要进行制裁。一切照着西方指导来,显然是不符合东南亚国家自身国情的。欧盟的投资一开始就打出了围堵中国的名号,这不但会让东盟不高兴,也会埋下未来关系破裂的隐患,毕竟东盟并不是中国的替代品,而且西方自认为施舍的这些投资,如果附带了一大堆条件,东盟国家很有可能在拿钱之后翻脸不认人,东南亚虽然确实很需要投资,但相比于出手大方,且不带其他条件的中国,欧盟显然只是个备选项。更何况,东南亚的产品不卖给欧盟,着急的只会是欧盟。


美非峰会也是如此,美国只为对抗中国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非洲。12月13-15日的美国非洲领导人峰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虽然口口声声说不针对中国,不会要求非洲国家选边站队,但12日美国商务副部长唐·格雷夫斯还是说了实话,称美国要在非洲“迎头赶上”中国,美国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美国和非洲的关系就非常类似于东盟和欧盟,产业上极少配套,只是资源输出地和消费品市场,而且非洲发展程度显然比东盟更低,需要的投资和建设更多,以美国现在的能力,建设非洲简直是天方夜谭。


美国在非洲的形象,可不是美国人自认为的那么美好。美国还真有一段时间努力在非洲增强影响力,不过不是为了非洲的发展,而是为了对抗苏联。美国是非洲不少“仁君圣主”的幕后老板,比如刚果的“豹纹总统”蒙博托,名声臭到只要非洲哪个国家发生了政变,美国大使馆的电话都要被打爆,第一时间问是不是美国干的。


而苏联解体后,美国对非洲可以用不管不顾来形容。本来在联合国授权下,美国有义务打击索马里的海盗,但1993年一次黑鹰坠落后,美国立马取消了在非洲的大部分军事行动,拍拍屁股走了。而索马里之所以乱,与美苏在索马里角力而打的欧加登战争脱不开关系。而随后,美国领导下的北约对利比亚的打击不但导致卡扎菲政府被推翻,更是让利比亚退回了部落时代,至今国内仍在内战,还引发了欧洲难民危机。


这种捣乱必有他,管杀不管埋的行为让美国在非洲可以用声名狼藉来形容。现在美国突然声称,要给非洲各国投资,可能钱并不是拿去投资建设,而是投资给了反对派。毕竟美国之前就这么干过,你不听话,那就换一个听话的上来。


非洲现在的政局也并不稳定。与中国合作比较紧密的几个国家其实内部都有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甚至有些战争还未结束。成套引进中国武器的阿尔及利亚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自身与摩洛哥之间有领土纠纷,刚果(金)至今仍被国内M23运动困扰,坦桑尼亚面临着国内桑吉巴尔的分裂问题,埃塞俄比亚的提格雷人民武装阵线与政府军停停打打到现在,而苏丹与南苏丹至今还是战争状态,整个非洲,简直就是战争、饥荒和动乱的集合体。


这种地区,想要建设异常困难,但是想要捣乱简直不要太简单,美国只要花几十万美金收买一支地方武装,就很有可能将投资几百万美元的设备炸毁,将非洲本地培养的技术人员杀个精光,这种隐秘行动,对于美国的CIA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而且投资小见效快。


所以,这次美非峰会,美国在敲响战争的警钟,中国与非洲的合作关系确实会面临挑战,美国肯定不打算用光明正大的手段赢得竞争,毕竟要是真有这个意愿,非洲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廓尔喀人对尼泊尔的统一及英国在南亚的殖民扩张

#历史开讲#


一、廓尔喀人的崛起对地区秩序的挑战(一)18世纪以前的尼泊尔

18世纪以前,尼泊尔处于松散的部落联盟状态,地区内并无强大的政治力量能将该地区整合为统一的政治实体。廓尔喀人的崛起不仅影响了尼泊尔的近现代进程,更引发喜马拉雅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改变。


随着青藏高原上吐蕃王朝的崛起,尼泊尔开始与西藏建立起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在公元7-8世纪,尼泊尔甚至一度成为西藏的附庸。


在公元8-18世纪的漫长历史中,尼泊尔地区松散的邦国联盟状态一直持续存在,尽管马拉王朝曾短暂地统一加德满都谷地及周边地区,但地区政治、宗教的矛盾使得地区长期处于分治的状态,而谷地以外的其他地区则长期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


18世纪以前的尼泊尔地区由众多城邦和部落组成,并无统一的政治实体。为中国人所熟知的、能代表尼泊尔地区的地方性政权诸如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冈也只是偏安于加德满都谷地的三个小城邦而已,并不能代表整个尼泊尔地区。


尽管在18世纪以前,地区广泛存在着“泛涅瓦尔民族”‘的概念,但地区的帕拉芭堤雅人、以蕃提亚人、夏尔巴人为代表的山区部落居民、马迭什人等都构成了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宗教形势,成为地区统一的阻碍力量。


(二)廓尔喀人统一尼泊尔

18世纪中后期,位于加德满都谷地西部边缘的廓尔喀王国,将中部喜马拉雅区的纳于王国的管辖之下,从1743年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就任廓尔喀国王到1768年沙阿王朝将宫廷移至加德满都,尼泊尔的现代国家形态才基本确立下来。


尽管大部分历史学家都将廓尔喀的崛起及尼泊尔的统一归因于廓尔喀军队的实力及廓尔喀国王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的政治手腕,但18世纪以前喜马拉雅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为廓尔喀统-尼泊尔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8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次大陆的扩张,莫卧儿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已经无力顾及喜马拉雅周边地区。而在尼泊尔的北部,清廷加强了其在西藏地方的统治,减少了西藏与喜马拉雅地区的联系。这些都为廓尔喀在地区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而在尼泊尔内部,加德满都谷地的三个邦国政权间的冲突也为廓尔喀的崛起提供了机遇。


(三)廓尔喀崛起对地区秩序的挑战

随着廊尔喀统一尼泊尔,尼泊尔作为一个整体极大地改变了地区的政治经济秩序。首先是尼泊尔的统一对喜马拉雅地区带来巨大影响。尼泊尔开始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张。


自1775年开始,廓尔喀军队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侵扰锡金,1788年,由西藏、锡金、尼泊尔派出代表,西藏作为调解者与见证者,锡金与尼泊尔签订和约。但是,尼泊尔认识到锡金的实力不强,西藏与其的宗藩关系并不足以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护,就不顾和约内容,频繁侵扰锡金。


而在尼泊尔的西边,从1790-1791年间,尼泊尔占领了库马翁和加尔瓦尔地区,并要求加尔瓦尔土王每年向尼泊尔纳贡2.5万卢比。除向西、向东扩张之外,廓尔喀还频频向北部的后藏地区和南部的印度平原进行骚扰,成为影响地区局势稳定的重要因索。


其次,廓尔喀统一尼泊尔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的贸易秩序。如前所述,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形成了喜马拉雅地区作为西藏与南亚贸易中转站的贸易格局。尽管廓尔喀崛起之前加德满都基本上掌握了西藏与南亚之间的大部分贸易,但是廊尔喀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他(普利特维.纳拉扬.沙阿)的政策是采取封锁其他商路的办法迫使印度对西藏的贸易必须通过尼泊尔来进行,而尼泊尔的贸易必须保持在尼泊尔人的手里,禁止一切外国布匹和货物输入,他的目的是要输出尼泊尔货物以换取外国的财富。


尼泊尔的贸易举动也影响到了英印殖民者的对藏贸易。东印度公司一直渴求通过印藏贸易开拓一条有别于广州贸易的英中贸易的新路线,并期望利用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建立起与北京的直接外交关系。


廓尔喀的崛起使得东印度公司不得不另寻他路,1773年,东印度公司通过不丹的关系建立了与六世班禅喇嘛的直接联系。但随着班禅晋京并最终圆寂于北京,东印度公司的希望随之破灭。此时,东印度公司亟需开拓出一条绕过尼泊尔直接与西藏贸易的通道。


二、英国在南亚的殖民扩张

英国在南亚地区的殖民扩张是从17世纪早期开始的,随着英国在南亚地区实力的不断增长,并建立起涵盖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的殖民体系,英国殖民者逐渐将侵略的目光转向喜马拉雅地区。


(一)英国在南亚地区殖民扩张的早期历史

英国在南亚地区的殖民史可以追溯到1608年,东印度公司派霍金斯第一次前往印度。但直到17世纪中后期,英国在南亚地区的扩张才开始大规模推进。在英国印度殖民早期,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认知基本停留在印度作为香料贸易的中转站这一阶段:在印贸易既可支持香料贸易,本身又有独立发展的广阔前途。


17世纪中期以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地位得到巩固,贸易特权、殖民据点的建立都极大地刺激了公司占领土地的贪欲,从17世纪60年代开始,东印度公司已经开始将占领土地、建立殖民帝国作为与发展贸易同等重要的任务。


1667年东印度公司无视莫卧儿帝国在印度的统治地位,在马德拉斯和孟买建立铸币厂,铸造印度货币在全印度范围内流通使用。1669年东印度公司被赋予建立军队的权力。1687年,东印度公司在英国政府的许可下,在马德拉斯殖民地建立市政府和法院。东印度公司也逐渐变成了一个经商、侵略、统治三位一体的实体集团。


东印度公司职权的不断扩大,反映了英国政府对印度殖民地政策的发展与转变,即通过殖民地全面推动对东方贸易的持久发展。到17世纪末,英国已在印度建立了加尔各答、马德拉斯、苏拉特和孟买四个殖民据点。


(二)英国在南亚地区的殖民体系

面对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莫卧儿帝国则是一盘散沙。18世纪50年代,印度.已经分裂成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封建国家。各个国家之间以及封建国家内部的冲突往往会给英国殖民者以插手其内部事务的机会。


1756年,英国殖民者插手孟加拉王位继承,西拉杰.乌德.朵拉继任孟加拉纳瓦布后,要求与英国殖民者发生冲突,派兵攻占卡西姆巴扎尔的英国商馆,并占领加尔各答的英国殖民据点。


1757年1月2日,英国总督重新占领加尔各答,西拉杰.乌德.朵拉与英国议和,恢复英国在加尔各答的各项权力并赔偿损失。然而英国人借口其收容法国人,重开战事,1757年6月23日普拉西战役爆发,英国殖民者获取胜利、扶植傀儡,并实际控制了孟加拉。


由此,英印殖民者开启了武力征服全印的历程,到18世纪末,英国人已经武力征服了包括奥德、迈索尔、马德拉斯、海得拉巴等印度大部分地区。从征服孟加拉开始,英国殖民者就开始逐渐建立起以殖民体系为核心的统治体制。除了上面提到的直接吞并地区以外,英国还在印度建立了附属国体系。


英国殖民者通过武力吞并的地区称为英属印度,英国人通过建立殖民政权机构,实施直接统治。广大的附属国也称为土邦印度,由东印度公司与当地王公签订条约,派军队驻扎,总揽其军事、外交等权力,实施间接统治。


英国早期的殖民思想是建立在重商主义思想基础之上的。重商主义者认为应该扩大殖民地,建立海外帝国。对于殖民地,重商主义则将其视为英国经济的附属,殖民地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为英国提供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英国在美洲、大洋洲及早期的南亚殖民地都是在重商主义的指引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但到了18世纪末,随着美国独立战争的爆发,作为早期殖民主义政策基石的重商主义已经不能再维持英国在世界上庞大的殖民体系,同时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也为英国殖民体系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命题一如何在保持殖民统治的基础上处理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和爱德蒙.伯克的帝国思想都为19世纪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视角,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三)英国对喜马拉雅地区的觊觎

英国对喜马拉雅地区的觊觎早期是出于对印藏贸易的渴望,对喜马拉雅地区并无太多兴趣。英国对广州的贸易体制非常不满,但碍于中国强大的实力,并不能对其提出任何挑战。


在此背景之下,英国开始考虑通过其在南亚的地位与权力,开拓印藏贸易,并借助印藏贸易建立起与西藏之间的关系继而建立起与清廷的外交关系。由于印度和西藏之间存在着一条横跨西东的喜马拉雅山脉,发展印藏贸易,喜马拉雅地区是绕不开的。正因为如此,英国殖民者开始介入喜马拉雅地区的事务。


在英国殖民者建立起印度殖民地时,廓尔喀对尼泊尔的统一深刻地改变了喜马拉雅地区的局势。由于18世纪以前大部分的印藏贸易都是以加德满都为中转站开展的,所以英国首先将目光集中在了尼泊尔。


早在廓尔喀统一尼泊尔之前,1767年加德满都小邦国帕坦向英国人求助,东印度公司便派金洛奇,上尉介入廓尔喀与帕坦之间的战争,但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金洛奇并未抵达加德满都。廓尔喀统一尼泊尔之后,印藏之间特别是孟加拉与西藏之间的贸易受阻,英国人开始考虑开辟一条前往西藏的商路以替代尼泊尔的商路。


2022中印十大新闻

2022年是中国同印度建交72周年。虽然边境问题对两国关系仍有影响,但在经贸、文化、体育等领域,在金砖、G20、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机制中,中印依然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背景下,中印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立场,能够为动荡不定的世界注入正能量。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印中经济文化促进会联合发布2022中印十大新闻,回顾梳理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


1.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2022年6月23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五国领导人围绕“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的主题,就金砖国家各领域合作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


2. 中印选手相会北京冬奥会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印度派高山滑雪选手阿里夫·可汗参加高山滑雪回转、大回转两个项目的比赛,这也是印度首次有运动员同时获得冬奥会两个项目的参赛资格。最终,阿里夫·可汗在回转项目中未能完成比赛,但在大回转项目中获得第45名,是印度运动员在冬奥会大回转项目中取得的最佳成绩。


3. 两国为恢复边境和平安宁积极努力

2022年3月25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对印度进行工作访问期间,在新德里同印外长苏杰生举行会谈。双方认为,恢复边境地区和平安宁符合两国共同利益,要在脱离接触基础上实现常态化管控,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误解误判。12月9日,中印两军在中印边境藏南东章地区实控线附近发生冲突后脱离接触。12月20日,中印两军在莫尔多/楚舒勒中方一侧会晤点举行第十七轮军长级会谈。双方以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为指引,一致认为坦诚深入就尽快解决剩余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恢复中印边界西段实控线地区安全稳定,推动双边关系发展。


4. 中印双边贸易突破千亿美元

中国海关公布的贸易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9月,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继续蓬勃发展,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036.3亿美元,同比增长14.6%。这是继2021年全年贸易总额超过1256亿美元之后,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再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5. 中印人文交流不断深入

2022年6月21日,2022年国际瑜伽日暨中印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以“线上 线下”的形式在云南昆明举办,此次活动以“瑜伽为媒 文明互鉴 中印携手 民心相通”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等国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旨在增进中印之间的人文交流、互学互鉴。活动期间,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德弗文化大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不可思议的印度”线上摄影展启动,云南民族大学师生代表进行了中国武术和健身瑜伽展演。


6. 中国放宽印度留学生来华签证

2022年8月22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布新版《外国人赴华签证的办理流程和材料要求》,这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因防控措施导致部分印度留学生无法顺利来华返校复课的情况逐步得到解决。据统计,在中国学习的印度留学生约有2.3万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医学专业学生。


7. 柯棣华逝世80周年纪念活动在印举行

2022年12月9日,印度西孟加拉邦柯棣华纪念委员会举行柯棣华大夫逝世80周年纪念活动。柯棣华大夫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赴华支援中国军民斗争,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是中印友谊的丰碑和桥梁。


8. 《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政策与合作》报告发布

2022年12月10日,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和印度国家海洋基金会联合发布《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政策与合作》报告。该报告评估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印两国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前景。


9. 中印成为全球人口大国,占全球三分之一

2022年11月15日,全球总人口突破80亿。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据了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面对全球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可以凝聚中印人口发展合力,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力量。


10. 印度限制中国手机企业经营活动

2022年,印度多次以“逃税”“洗钱”“财务问题”等为由,限制在印中国手机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小米、华为、Vivo、Oppo等多家手机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




本文为《中印对话》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


抖音| 印度妮哈和她的朋友们


微信号|China-India-Dialogue


官网|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邮箱|contact@chinaindiadialogue.com


2022年是中国同印度建交72周年。虽然边境问题对两国关系仍有影响,但在经贸、文化、体育等领域,在金砖、G20、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机制中,中印依然保持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背景下,中印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立场,能够为动荡不定的世界注入正能量。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与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印中经济文化促进会联合发布2022中印十大新闻,回顾梳理影响中印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


1.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

2022年6月23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主持。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巴西总统博索纳罗、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五国领导人围绕“构建高质量伙伴关系,共创全球发展新时代”的主题,就金砖国家各领域合作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


2. 中印选手相会北京冬奥会

2022年2月4日至20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和张家口举行。印度派高山滑雪选手阿里夫·可汗参加高山滑雪回转、大回转两个项目的比赛,这也是印度首次有运动员同时获得冬奥会两个项目的参赛资格。最终,阿里夫·可汗在回转项目中未能完成比赛,但在大回转项目中获得第45名,是印度运动员在冬奥会大回转项目中取得的最佳成绩。


3. 两国为恢复边境和平安宁积极努力

2022年3月25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对印度进行工作访问期间,在新德里同印外长苏杰生举行会谈。双方认为,恢复边境地区和平安宁符合两国共同利益,要在脱离接触基础上实现常态化管控,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误解误判。12月9日,中印两军在中印边境藏南东章地区实控线附近发生冲突后脱离接触。12月20日,中印两军在莫尔多/楚舒勒中方一侧会晤点举行第十七轮军长级会谈。双方以两国领导人重要共识为指引,一致认为坦诚深入就尽快解决剩余问题进行讨论,有助于恢复中印边界西段实控线地区安全稳定,推动双边关系发展。


4. 中印双边贸易突破千亿美元

中国海关公布的贸易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9月,中国和印度的双边贸易继续蓬勃发展,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036.3亿美元,同比增长14.6%。这是继2021年全年贸易总额超过1256亿美元之后,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再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5. 中印人文交流不断深入

2022年6月21日,2022年国际瑜伽日暨中印人文交流系列活动以“线上 线下”的形式在云南昆明举办,此次活动以“瑜伽为媒 文明互鉴 中印携手 民心相通”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等国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旨在增进中印之间的人文交流、互学互鉴。活动期间,云南民族大学与印度德弗文化大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不可思议的印度”线上摄影展启动,云南民族大学师生代表进行了中国武术和健身瑜伽展演。


6. 中国放宽印度留学生来华签证

2022年8月22日,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发布新版《外国人赴华签证的办理流程和材料要求》,这意味着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因防控措施导致部分印度留学生无法顺利来华返校复课的情况逐步得到解决。据统计,在中国学习的印度留学生约有2.3万人,其中大多数都是医学专业学生。


7. 柯棣华逝世80周年纪念活动在印举行

2022年12月9日,印度西孟加拉邦柯棣华纪念委员会举行柯棣华大夫逝世80周年纪念活动。柯棣华大夫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赴华支援中国军民斗争,把青春和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是中印友谊的丰碑和桥梁。


8. 《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政策与合作》报告发布

2022年12月10日,四川大学中国南亚研究中心和印度国家海洋基金会联合发布《中印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政策与合作》报告。该报告评估了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印两国所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前景。


9. 中印成为全球人口大国,占全球三分之一

2022年11月15日,全球总人口突破80亿。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据了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面对全球发展的问题和挑战,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可以凝聚中印人口发展合力,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力量。


10. 印度限制中国手机企业经营活动

2022年,印度多次以“逃税”“洗钱”“财务问题”等为由,限制在印中国手机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小米、华为、Vivo、Oppo等多家手机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影响。




本文为《中印对话》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任何媒体不得转载。


抖音| 印度妮哈和她的朋友们


微信号|China-India-Dialogue


官网|www.chinaindiadialogue.com


邮箱|contact@chinaindiadialogue.com


:

【本文标题和网址】南亚的故事有几个国家参与过(南亚的故事有几个国家参与) www.chun1983.cn/cjxs/120613.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