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991个字,大小约为10KB,预计浏览完需要5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嘉靖一朝,东南倭患肆虐。为了剿灭倭患,绥靖海疆。戚继光等一大批将领投入了练兵讲武活动中。其中以戚继光编练的“戚家军”最为著名。这支军队在戚继光的领导下,军纪严明,转战南北。从东南沿海到蓟镇边塞,这支军队一直是戚继光实现自身军事设想的得力助手。那么“戚家军”一词是如何流传和演变的呢?
“戚家军”一词在很多涉及戚继光的著作中被广泛使用,似乎已成为学界习焉不察的术语。但考察“戚家军”一词的源流,明代官方文献中并没有记载。这一词汇是由民间创造,然后经过《明史》进而广为传播,为人所熟知。
正是“戚家军”一词是由民间创造,所以尽管“戚家军”被世人广为接纳,但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因此本文意在通过对“戚家军”一词传播和演变的考察,进而给予“戚家军”准确的定义。
明代官方文献中“戚家军”有关称呼明代卫所士兵称为军,招募的士兵往往称为兵。而“戚家军”都是由戚继光招募而来,因此在明代嘉隆万时期官方文献乃至一些时人的文集奏议中,并没有“戚家军”一词。
在涉及到相关群体时,往往都“南兵”、“浙兵”、“义乌兵”等一些词语指代,但这些称呼并不特指“戚家军”。在指代“戚家军”的词汇中,以“南兵”使用最为广泛。
谭纶、戚继光等“戚家军”的创建者往往都用“南兵”来指代“戚家军”。但“南兵”包含的范围要远远大过“戚家军”。如谭纶在自己的奏议中就以南兵一词来指代“戚家军”。
他在《南兵已到即行分布边塞以重秋防疏》中解释南兵:“宁绍温台金衢等处地方,但系先年曾充兵役善放鸟铳者,召募三千人”,这里“先年曾充兵役”显然是指服役于戚继光所部的士兵,也就是“戚家军”。
此后也多用南兵指代“戚家军”,“鸟铳南兵五百员名”、“南兵善战又善守,可以为北士之倡”。这里的南兵都是指代“戚家军”。作为“戚家军”组建者戚继光,也常常用南兵指代自己训练的部队。
在调取旧部到蓟镇戍边时,戚继光就直言“有如龙科珏等又系南兵旧头目”,王如龙等人都是戚继光的老部下,“南兵旧头目”实际就是指“戚家军”将领之意。“今将召到南兵一万分布各台”实际也是“戚家军”的代指。
而在《送曹将军擢领南兵还越》一诗中就点名南兵来源地是浙江,也就是指其曾经招募训练的“戚家军”。在《戚少保年谱耆编》中往往都是使用南兵指代“戚家军”。“惟此新募南兵,为远近內外之孤注耳”。
《明实录》中也会用南兵指代“戚家军”,“蓟辽督抚官刘应节杨兆及御史余希周……并献总兵戚继光添调南兵渐减客兵之议”。“总兵戚继光请选募南兵,部移文令如龙、科、珏率赴蓟镇”。这里的南兵都是指代“戚家军”。但南兵也并非特指“戚家军”。
宋应昌在在提倡“三同法”训练朝鲜士兵时的奏疏中,要求朝鲜将新兵“尽发副将刘铤、吴惟忠、骆尚志等营……令其所服衣甲与南兵同,所执器械与南兵同,令各营教师训练起伏击刺之法与南兵同,不数月间自与南兵无二”。
这里的吴惟忠、骆尚志都是戚继光的老部下,深得戚继光军事思想的精髓。吴惟忠、骆尚志之营显然也是“戚家军”之余音。但刘挺是四川人,他所统率的是川兵,而宋应昌也将其部视为南兵之一部,这说明南兵在当时也并非是特指“戚家军”。
除了使用南兵指代“戚家军”之外,当时也用“浙兵”、“义乌兵”词汇指代“戚家军”。以浙兵为例。戚继光的知己好友谭纶,在福建抗倭时常用“浙兵”指代“戚家军”。“副总兵官戚继光选募浙兵”。
如实录中记载:“……浙江参将戚继光部浙兵七千余人援之”。“副总兵戚继光督浙兵至福建……夹攻原犯兴化倭贼于平海卫大破平之”。这里的“参将戚继光部浙兵”、“副总兵戚继光督浙兵”中的浙兵显然特指“戚家军”。
不过浙兵也并非特指“戚家军”,这种情况在实录中也很常见。“邦辅督副总兵俞大猷进剿在九月十一日,浙兵次日方进,则后期之罪不在直隶”;“遂悉简浙兵精锐淂四千人,文华宗宪亲将之营于松江之砖桥”。
“请调浙江新募义乌兵一枝以戚继光统之……与都督刘显总兵俞大猷同心共济以收奇功”。这里的浙兵显然是浙江地区的士兵,并非是指戚继光所选练的“戚家军”。
“义乌兵”也是如此,有时指代的是“戚家军”,有时也指代非“戚家军”的义乌地区士兵。上文所提到的“请调浙江新募义乌兵一枝以戚继光统之”是以“义乌兵”指代“戚家军”,但有时候义乌也只是指代义乌籍的士兵,并不特指“戚家军”。
《明实录》记载,“浙江巡抚都御史刘畿奏……发义乌兵休回县”。这其中的义乌兵则不是“戚家军”。要知,在明代官方视野中并没有“戚家军”这一词汇,而是用“浙兵”、“义乌兵”、“南兵”等词汇来指代“戚家军”,但这些词汇也并非特指“戚家军”,也可以指代非“戚家军”的部队。综上所述,在嘉隆万时期尚未有一个专有的词汇来表述。往往是通过一些其他词汇来指代这一群体。
与戚继光同时代的文献中并没有“戚家军”这一称呼,“戚家军”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据笔者对史料的查找,目前可见最早记载“戚家军”一词的是出于方应选的文集。
他在《方众甫集》言道:“如戚大将军往蹟,若辈所耳而目之者,考所治军……居如守、行如战,十万之众可使为一身,白刃在前,躯擐甲冑可使人人赴汤火,义不反顾。倭人目为戚家军”。
这是笔者目前可见“戚家军”一词的首次出现。在文中,方应选认为由戚继光率领,遵循严明军纪的部队就可以被称为“戚家军”。这也是“戚家军”概念的雏形。
而后明清之际的董说也进一步发展方应选对于“戚家军”的概念。他文集收录的一首诗中写道“夜阑汉思将,阵名空话戚家军”,在诗尾注中有“戚少保继光制鸳鸯阵”。这里的“戚家军”是指由戚继光率领,并有自己独特战法的军队。
对比前后两位所说的“戚家军”,除了都强调由戚继光率领之外,也各有侧重。前者方应选强调的是军纪严明,“居如守、行如战,十万之众可使为一身”;而董说则强调“戚家军”的独特战法。这也表明在明末之时,“戚家军”一词虽然已经出现,但尚未有明确的定义。
明清鼎革之后,“戚家军”一词继续流传。而“戚家军”一词也因清修《明史》而广泛流传,《明史》继承明末关于“戚家军”的相关定义,并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
《明史·戚继光列传》记载:“继光至浙时,见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明史·戚继光列传》不仅使用“戚家军”一词,更是清晰了什么是“戚家军”。即一支由戚继光招募训练,区别于卫所军,有着独特战法并且军纪严明的新式军队。
随后史书纷纷承袭《明史》观点,《(嘉庆)大清一统志》、《明通鉴》等都有相关记载,只是在文字表述上稍加损益。“戚家军”也就随之被人熟知。另外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也有“戚家军”的相关说法。
作者在评价戚继光的《练兵实纪》时说道:“盖继光为将精於训练,临事则飇发电举,当世称为戚家军”。这里的定义和上文的定义也是一脉相承。“戚家军”是由戚继光按照自己军事思想所实践训练的军队,我们都可以称为“戚家军”。
通过以上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呈现“戚家军”一词出现和演变的过程。在戚继光同时代时,明代文献中并没有“戚家军”一词。往往都会用“浙兵”、“南兵”等词汇加以代替。
但明末时期,“戚家军”一词开始出现,并且也随之也有了“戚家军”概念的雏形。至清朝时期,《明史》和《四库全书总目》也都继承了明代“戚家军”定义,并加以具体化。随着《明史》的传播,“戚家军”一词也被广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