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八路军帽子上的红星(圆头弹)


来源: 知识分享  /  作者: 干货 /  2023-04-15 22:50:01  /  次浏览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八路军帽子上的红星(圆头弹),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768个字,大小约为17KB,预计浏览完需要10分钟,请仔细阅读吧!

前言:


1939年,日军在和八路军的对抗中,发现每一个被八路军用枪支打伤或打死的日本士兵,伤口完全撕裂。这种现象和一种名为达姆弹的子弹所造成的伤害相似,对此日本军部展开了研究。研究过后,日本的军事专家却疑惑重重:


“这种子弹根本不是达姆弹,却能达到姆弹的效果,真是难以想象。”


听到这样的回答,日军指挥官不禁有些后怕,他说道:


“中国军工竟然已经有了这么大的进步?”


其实这根本不是所谓的进步,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


中国士兵和日本士兵的差距

图|三八式步枪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的士兵配备一支明治三八式步枪,同时拥有一百二十发步枪子弹,分别存放在前腰的两个弹药盒和后腰的一个弹药盒中。日军在弹药上的投入是巨大的,除了上述的子弹配给,在训练中也为士兵们提供了足够的子弹。


据有关资料显示,前期的日军,每一名士兵每个月在训练场上的子弹消耗量是两百发以上,如此大的射击训练量,使得日军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都高出中国军队不少。


因此在战场上,日本军队的射击精准度也十分高,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期间双方的战损比曾达到了惊人的十比一。


当时的中国还很落后,现代化企业的数量少得可怜,军工更是十分落后,国内的生产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军队需求。


然而同时期的日本基本上已经实现近现代化,拥有了相当成熟的工业化体系,日本的军工企业能够为在外作战的日本军队提供源源不断的军事物资,例如子弹、手榴弹等。


当时的国民党军队虽然号称百万大军,但是子弹的数量远远比不上日军,在抗战前期,因为有像德械师这样的王牌部队,尚且能够和日军正面交锋,可是当这一部分的精锐消耗殆尽的时候,中国军队子弹匮乏的缺点就暴露无遗。


因为极度缺乏子弹,绝大部分的中国士兵在训练场上几乎没有开枪训练的机会,他们所能学会的只有放枪和装子弹,真正学会射击是在战场上,这样的结果导致的是大量的人员伤亡,许多新兵成了训练有素的日军活靶子。


子弹匮乏导致的严重后果

图|汉阳兵工厂


国民党军队的子弹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国内自主生产,如汉阳兵工厂生产的子弹。其二是依靠向外国进口,据统计,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分别从德国、苏联、英国、比利时捷克瑞典匈牙利以及美国进口子弹或者接受援助,共计约二十五亿发子弹。


平均每年国民党可以支配的子弹数目为3.125亿发,虽然这个数字听上去很庞大,但是分到每个人的身上,便显得捉襟见肘。


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约有三百万,如此一来,每一名士兵每年可以获得的子弹是一百发,还不足日军每个月在训练场上消耗的子弹数量。现代化的战争必须依靠子弹,每名士兵平均每年一百发的子弹,根本无法适应当时的战斗需求。


据研究,在二战期间,培养一名合格的战士需要数百发的子弹,可按照国民党军队的子弹数目,可以看出当时的国民党军队的士兵绝大部分是不合格的。


因为缺乏弹药,所以没有实际射击的训练,他们的射击精准度自然也难以保证,假如真正到了战场,他们所能发挥出的战斗力极其有限。


中国军队长期的子弹匮乏,在远征军的身上也有所体现,远征军因为有同盟国的援助,因此在子弹方面不用担心。然而远征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参加过国民党军队训练的士兵,他们将教官的教诲牢记于心:决不可浪费任何一颗子弹。


图|中国远征军


因此当远征军的教导员史迪威在训练中国远征军的时候,发现这些士兵在拿到汤姆逊冲锋枪的时候,竟然是一发一发地射击。这让史迪威啼笑皆非,但他更多感受到的是无可奈何的辛酸,他对这些士兵说道:


“孩子,冲锋枪不是这样打的。”


史迪威不知道的是,当时的中国士兵在训练场上的平均射击子弹数不超过五发,子弹对于中国士兵来说是珍贵之物,像冲锋枪这样奢侈的攻击方式,许多中国士兵既想象不到,同时也不敢这么想。


因为这个原因,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少培养狙击手,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军队中狙击手的比例少得可怜。狙击手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独特而重要,在斩首行动或者某些特殊目标的击杀上,狙击手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兵种都无法替代的。


但培养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狙击手需要数量惊人的子弹,据统计,培养一名合格狙击手至少需要五千发子弹,这是五十名士兵一年的子弹消耗量,以中国当时的军事实力,很难培养出数目可观的狙击手。


图|狙击手


因为子弹匮乏的原因,手榴弹就成了中国军队的宠儿,手榴弹制造的工艺比较简单,同时在杀伤力方面要比子弹高很多,容错率方面也比较高。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手榴弹的攻击距离受限于士兵的臂力,而且相比于子弹,手榴弹更容易被日军发现从而及时躲避,日军的钢盔也能有效地防御手榴弹爆炸时的碎片伤害。


子弹的匮乏,在当时造成了军事决策的无奈。


两军对垒,拼的不仅仅是战斗力,还有后勤资源。战斗前期因为子弹的数量比较充足,因此军队能够发挥出较强的战斗力,然而等到战斗的后期,中国军队的枪里就看不到子弹了,变成了一根没有用的烧火棍。


如此一来,中国军队的选择就只有两个,要么白刃战要么撤退,可日军不是傻子,不会在子弹还充足的情况下进行白刃战。以冷兵器对抗热武器,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绝大部分的国民党军队在战斗后期选择了撤退,有时候还会出现日军一个大队的士兵追着国军一个师满地跑的情况。


从子弹的数量上看,国军一个乙种师团拥有的子弹数目,有时候还没有日军一个大队拥有的子弹数目多,而且日军还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至于国军只能指望几千里之外的后勤补给,至于有没有、能不能拿到手还是另外一回事。


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军队能够坚持整整十四年,并杀伤了大量的日军,最终获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是非常难得的结果了。


国军与八路军的区别

因为这种情况,在抗日战争中,获得功勋的国民党军官大都是将官以上。在前期的对日作战中,国民党位于正面战场,而且大都是大规模战役,因为子弹充足,战斗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因此将军的指挥能力和战术决策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此一来,战役取胜后的论功行赏自然也是将官得到的最多。


可是八路军的子弹匮乏,他们所拥有的子弹数量根本支撑不了大型战役。像常德会战那样的战役,一次战斗就消耗了大约两千万的子弹,打空了国民政府子弹库存的一半。子弹数量的限制,导致八路军的战役大都是小规模且迅速地游击战


在这种情况下,将官以上的指挥官就很难发挥作用,立功也就无处可谈。游击战的指挥官大都是连长及以下。因此在八路军中,从统计的结果来看,获得功勋的人绝大部分是连长、排长、班长和普通士兵。


八路军的子弹来源

拥有兵工厂以及进口渠道的国军尚且如此,那同时期的八路军的情况就更加艰难。起初,八路军的子弹来源是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期间,中共向国民政府请领弹药的要求从未间断。


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后,中共和国民政府关于军队的补给问题做了数次的谈判,中共要求国民政府“发给平等待遇之经费”,但这一要求并没有明确的数目规定,无论是经费还是武器和弹药的供给数量,全凭国民政府的心情。


一开始国民政府还会给新编第四军和新编第八军发放弹药,但在1939年12月之后,国民政府便停止了这一决定,不再发放经费及武器弹药。


据统计,从抗战开始到国民政府停止发放武器弹药期间,国民政府一开始向八路军发放七九步枪弹三十万发,七九机枪弹二十万发,驳壳枪子弹二十万发,迫击炮弹六百二十枚,手榴弹一万五千颗,后来陆陆续续又发放了一些军事物资。


当国民政府停止发放军事物资尤其是子弹的时候,八路军的子弹来源就成了一大问题,当时的中共并没有像汉阳兵工厂那样的军事工厂,也基本没有向外国进口子弹的渠道,大部分子弹的来源是依靠战斗缴获。


图|国共第二次合作


可战斗缴获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在现实中的操作难度很大。


想要缴获弹药,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能够对日军部队尤其是携带了大量弹药的部队进行毁灭性的打击,其次,毁灭性打击的速度必须足够快,如果是持久战,那战斗最终可能是双方的弹药都消耗殆尽,无法完成弹药缴获。


所以,战斗缴获必须实现战术上的速战速决。


那如何才能实现呢?当时日军的步枪手平均每人有一百二十发子弹,如果战斗的时间过长,一百二十发的子弹根本不够用,就谈不上战斗缴获了。如果打成持久战,很可能造成缴获的子弹数量还不够战斗时消耗的子弹数量。


对此,刘伯承元帅和毛主席都做了相关的指示:


“不要打亏本的仗”


“要在敌人子弹没上膛,炮没上架,马没备鞍的时候就消灭敌人,否则就立刻撤退。”


图|游击队


为了实现战斗缴获以及应对日军的“三光政策”,八路军最终决定化整为零,实行游击战术,如此一来便能做到战斗缴获。


其原理是,游击战术绝大多数的时候是和小股敌人作战,如果能提前获悉日军的行军路线并做好埋伏,一个八到十人或者更少的部队,游击战能够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解决战斗,敌人有可能连开枪的机会都没有便全军覆没。


如此一来,日军所有的子弹、枪支以及手雷等军事物资就能全部缴获,八路军也能以最小的弹药消耗来获得最大的弹药补充。在当时的中国农村,有无数个游击部队,如果每一个游击部队都能做到上述的效果,那在子弹补充的方面就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有趣的是,八路军子弹的一大来源是国民党军队遗失的大批弹药。


1937年,日军即将占领太原,毛主席致电周恩来,要迅速将上社、洪洞的弹药运回陕甘宁,而这批弹药,正是撤离的国民党军队留下来的。1938年,日军打通津浦线后准备进军华北,八路军则趁此机会扩大军事实力。


当时留守在陕甘宁的警备四团团长陈先瑞在大宁等地驻扎的时候,在大宁到隰县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大批的弹药,经过检验,发现是曾经驻扎在这里的晋绥军遗留下的弹药。像这样的额外收获,八路军还获得了很多。


由此可见,国民党的军队中,有相当一批不愿意抗日的军队,竟然对弹药这样重要的物资如此轻视怠慢,从这些细节也可以看出,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终将失败。


图|晋绥军


复装子弹的诞生

在后期的发展中,中共也拥有了自己的军工生产,因而八路军的弹药来源便多了一个稳定的渠道。军工厂先后进行手榴弹和炮弹的制造,受限于基础工艺和技术的,子弹的制造一直没有提上日程,直到后来弹壳韧化技术突破以后,子弹才开始生产。


不过这个时期的子弹生产也不是完全独立自主的研发,而是一种名为复装子弹的工艺,这要比手榴弹的炮弹的工艺更为复杂,一共有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艺是弹壳的修复。弹壳是来自战场上的回收,一部分是日军的,还有一部分是八路军自己的。因为在当时黄铜属于战略物资,八路军很难得到,回收弹壳实属无奈之举。


弹壳回收之后,先是进行检选和清洗,然后裁切,使得长度统一。之后检查底窝直径大小、深浅、底火台高低等各部分的尺寸。


第二道工艺是制造弹头,弹头的主要材料是清光绪年间制造的铜元,呈暗红色。铜元要经过退火、碾压、清洗、引伸、一次卷边、二次卷边等复杂的工艺。


第三道工艺是复装,先在弹壳上底火,装发射药、弹头,而后紧弹壳,最后检验以及滚光等一系列的工序。


这三道工序结束之后,复装子弹就制作完成。因为弹头使用的是铜元,因此带有很明显的暗红色,再加上黄铜蛋壳的对比,暗红色就更为显眼。复装子弹后来大批量地应用于八路军,它的效果在实战中也得到了测试。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复装子弹的杀伤力超出了原本的预估。


当复装子弹击中人体的时候,弹头因为自身不稳定的原因,会在人体内剧烈翻滚,从而导致伤口迅速扩大,造成的伤口几乎无法愈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军对这种复装子弹很是畏惧,因为复装子弹的效果和已经被禁止使用的达姆弹的效果相似。


如果被复装子弹击中上半身,那几乎等于宣告死亡,即便是幸运捡回一条命,身体机能也会大大受损,大概率的结果是在病床上度过余生。因为复装子弹的强大破坏力,日军根据它的外形特点,给复装子弹起了一个名字:红圆头子弹。


但是复装子弹的发展并不乐观,首先弹壳的回收有很大的限制,如果战斗在夜间爆发,那弹壳的回收率就会大打折扣,有时弹壳的回收率不足消耗的十分之四。


图|清光绪铜元


其次是弹壳的规格、型号以及破损的程度不同,分拣和打磨又是一道费时费力工序,因此复装子弹的制作周期要比普通子弹长出不少。根据陕甘宁军工局的统计,所有回收的弹壳,只有十分之六是能够正常使用的,其余的都是废铜烂铁。


第三是弹头材料的限制,因为中共军工局没有开采矿产的能力,因此制作弹头的材料是铜元或者其他现成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的数量是有限的,几乎可以认为是无法回收的不可再生资源。


假如铜元的数量稀缺,那复装子弹的数量将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一颗也制造不出来。


“红圆头”子弹的威力固然令人生畏,但是它的缺点也是不可忽视的。复装子弹的本质是重组和回收利用,其稳定性肯定没有日本军队的子弹。


日本子弹的弹壳都是精炼而成的铜,延展性强,易于塑形,而且可以多次填充使用。即使是后来边区的兵工厂掌握了炼铜技术,但是和日本依旧有一些差距,再加上材料受限,弹壳的质量仍然差强人意。


在子弹的填充药方面,复装子弹也有缺陷,因为缺乏原料,复装子弹的填充药是以胶卷为原始材料的,如此造成的后果就是填充药燃烧不完全,容易哑火。


由于以上的问题,最终复装子弹的问题便体现在了射程和精度上。


日军的子弹射程可以达到四百米甚至更远,但复装子弹只能达到二百米左右,而且还有哑火等其他问题。即便如此,复装子弹在对抗日军的战斗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所造成的伤害,让日军无一不闻之胆寒。


图|复装子弹


结语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的抗日战争便是如此的艰辛,其艰苦的程度,就如同诗文所描述的那样:驾着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百年的耻辱当中,因为清王朝的不思进取,导致中国的现代化进步迟缓,从而导致在之后的战役中缺乏大量的军事资源,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悲剧。


如今中国稳中向好的发展局势令人欣慰且自豪,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要深刻铭记闭关锁国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应当始终牢记科技强国的重要性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名言。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不再会遇到复装子弹那样无可奈何的局面。




【本文标题和网址】八路军帽子上的红星(圆头弹) www.chun1983.cn/cjxs/110801.html

页面缓存最新更新时间: 2023年06月06日 星期二
TOP